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上海论坛2007年开幕会大会演讲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13:48 新浪财经

  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07”于2007年5月25日至27日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世界各国著名学者、政要及商界精英300人与会。新浪财经独家视频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上海论坛2007年开幕会大会演讲全部实录。

  大会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上海论坛2007年开幕会大会演讲马上就要开始了。主持大会演讲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上海论坛国际顾问团顾问施春风教授。大家欢迎。

  施春风: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来到大会演讲部分。在我们2007上海论坛上我们将会有一些特约嘉宾来给我们做演讲。我们将会讨论一些关于亚洲金融动力的问题。由于我们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可能会进行一点时间上的调整。现在请每位嘉宾只做12分钟的演讲。然后我们可以进行问答和交流的环节。我很简要的介绍一下我们四位演说者,首先第一位美国亚洲协会会长丁文嘉博士;第二位中国民政部常务副部长刘光和;第三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霍尔德伦;最后一位是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

  现在让我们有请第一位演说者丁文嘉女士。她在人类学方面获得了学位,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书籍的出版,并且对亚洲社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她成为第一个1954年建立的非盈利性组织的女性领导,第一位亚洲美国籍女性领导。所以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让我们欢迎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做出了贡献的丁文嘉博士。

  丁文夹:

  谢谢你们,谢谢这么全体的介绍。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我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里,和你们来交流一下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对于建立一个亚洲联盟的影响。在各方面做过研究,但是我不是一个经济学家。但是我可以谈一下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和美国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问题。

  而且美国人也非常关注,说亚洲的发展能对全球经济产生如何的影响。就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对于全球的影响,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我想谈一下中国和印度经济崛起的影响。

  最基本的一个全球现象,那就是亚洲文化两个非常重要的,占有世界上人口比例最大的亚洲文化,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想像,到了2050年全球50%的人口可能要经历一个巨大的经济变化,尤其在中国和印度。从殖民主义退居之后,在2050年这个现象将更加凸显。我在芝加哥率领我们的亚洲协会做过很多调查。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他们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位的经济力量,至少是有可能的。他们的经济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人仍然相信美国将会维持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的地位,但是这两个国家将会开始在亚洲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方面,能够对东南亚地区产生有益的也许,包括在贸易、软能量方面做出的一些贡献。印度还是非常有创新历史的,它对于东亚的一些政策、对于它的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作用。亚洲大多数国家正在崛起。而中国的角色往往是更加广泛的。

  现在我要谈一下,如何建立一个亚洲的社团。而在这里面中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非常和谐的生活状态,互相依靠经济环境我们要有一个非常平等的、融合的生活环境,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才能使得我们继续发展。因为毛泽东曾经说过,历史可以成为现实的借鉴,所以说我也喜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历史上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点启示,那就是我们亚洲社区将以什么价值观为基础?我们的哲学家、学者在各个方面曾经讨论过,我们是否能够建立一个亚洲的共同社区。他们主要是建立在一些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些资源,包括贸易方面的一些交流,使得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共同的社团。这也是基于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的思想而诞生出来的。当时只是一个政治的想法,但是却没有地理上以及政治上的根据,但是随着历史的变化事情发生了变化。

  早期的哲学思考阶段是在六世纪到八世纪,当时的印度和中国其实就已经产生了很多的交流、合作。我们知道当时中国唐朝的皇帝想要了解关于印度宗教的东西,我们都知道玄奘就是一个代表。东南亚的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等等国家,也都需要这方面的资源。所以说他们之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互相依靠、互相学习的关系。中印之间甚至有一个非常直接的联系,但是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直接的权利关系,更加是一种商贸上的关系。我们也许在皇室上面当时有一些联系,然后在贸易上同时具有联系,所以说两国就有互动的历史。所以说我们认为是极有可能形成一个亚洲共同体。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很多学者和专家说,你根本就不能够谈论这样一个亚洲共同体的事情,因为它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但是亚洲是有可能走到这一步的。在全球很多组织性的研究机构调查下,我们发觉了很多的报道。那就是在西方力量侵占之前,印度就有很多关于建立共同群体的现象。他们并不在乎要让自己的力量成为全世界第一位的,他们非常愿意去融合一些新的文化。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来调节这样一个国际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比较承认的是,这样一种壁垒是存在的,那就是阻碍我们建立一个共同团体的壁垒。因为这是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决定的,就像我刚才所提到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民间的一些关系,它存在相互依赖的现象,但是也存在一些壁垒。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在以一个相当快的速度发展。中国的经济相对日本来说已经对世界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也对美国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觉得东南亚、东亚这一块地区还是有很多可以互动交流的。

  但是这些东西自然会导致一个所谓的政治上的交流和联系,在最近的历史中,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在亚洲经历了很多复杂的历史,而这些东西往往是不会被人们快速遗忘的。我们可以回到500年前,1000年前,我们记住的总是最近的历史,但是我们可以走到更远,回到更久远的一天,我们会发觉情况是不同的。现在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如何以史为鉴,来建立一些政治方面的联系,来处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我认为这正是一个适当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在领导方面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和决策。我们必须加强这样一种概念,也就是我们要超越历史,要摆脱历史对我们的完全束缚。其实这就是尼克松当时所做的历史活动——访问中国带来的相似影响。

  我们必须要想一想如何来创造一个新的亚洲共同社会的这种可能性,处理好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强大的力量。如何充分发挥他们在亚洲地区的重大影响。如何让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人互相了解彼此。在过去的15年间,几乎我们之间的所有联系都是通过美国这个中介来完成的。每一天大概有20次航班去美国,上海是这样的,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是未来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美国未必是我们东南亚以及东亚国家之间联系的一个必然的桥梁。美国不是唯一的因素。我们可以自己直接联系,完全可以建立我们自己的一个共同群体。我们能够达到的是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一种希望,经济上的互相依靠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谢谢各位。

  主持人施春风:

  感谢丁文嘉女士的演讲。下面一位是刘光和,他做的演讲是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保障贫困人口。

  刘光和: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很我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由复旦大学举办的以经济全球化与亚洲选择为主题的上海论坛,与国内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官员以及企业家们共同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我讲的题目是“中国的社会救助与反贫困事业”。

  贫困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减缓、消除贫困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更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必然会把消除、消减贫困、提高贫困群体的收入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政府对减缓消除贫困高度重视。早在九十年代初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要确保城乡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同步改善。这一目标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着力构建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致力于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护。

  民政部是负责社会救助工作最重要的政府部门。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关注民生、注重民生、解决民生,亲历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分类别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中国反贫困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报告中国的社会救助情况。

  一是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的进展。济贫是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最重要的体现。所谓德为山正,政在养民,讲的就是国家要以民为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救助。在救助的实践中,中国传统社会更多的是依靠民间的互助和救济。比较少的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救助的对象上也主要是灾民、和孤老残等弱势群体,救助的水平和范围也是有限的,虽然当时也制定出一些法律法规,不过真正付诸实践的是少之又少。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社会救助事业给予的高度的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水平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政府投入的持续加大,民政部门对传统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救助的理念到救助内容、从救助的水平到救助方法、从救助程序到救助管理,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转变标志着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初步确立。从关注救助对象的社会身份,到关注救助对象贫困程度的转变,按照传统的救助办法,不同的社会身份的人群,即使贫困程度一样,但是享受的救助待遇也不一样。现在以城乡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现代救助制度,摒弃了按照社会身份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的做法,将关注的重点放到救助对象的贫困程度上,这就使得社会救助政策更加公平、合理,社会救助的规模也不断的扩大。1992年获得政府长期救助的城乡各类人员只有347万人,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0.3%。到2006年底,城乡长期社会救助对象已经达到4964万人,这里还不包括灾害救助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78%。从低标准的社会救助向标准科学的社会救助转变,这又是一个特点。

  救助的标准直接决定财政的投入,财政投入的多标准就可以高一些,反之就只能低标准的救助。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救助的标准基本上是依靠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来确定的。建立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科学的救助标准制订办法,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6条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教育费用来确定。这一规定确定了救助标准与维持救助对象生活之间的关联。与近代救助制度的内涵是一致的。

  再一个标志就是从救助项目的分散向资源整合型的社会救助制度转变。自从我国城市最低保障制度建立以来,传统的救助项目逐步转变为专项救助和生活救助两大类。生活包括农村低保、农村无保等。专项救助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就业援助等等。还有一个标志是从粗放型的社会救助向精细化型的社会救助转变。在救助的硬件上,由传统的生活形态的观察转变为科学的家庭收入调查。在救助的内容上,由单一的生活救助转变为生活、医疗、住房、教育等在内的综合性的社会救助。

  在救助的方式上由简单的发放救助金、救助品,转变为有利于促进救助对象就业、再就业的积极的救助。在救助资金的发放上由传统的手工发放转变为通过银行、信用社等经营机构的社会化的发放。

  当代中国的社会救助正在向着专业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从今年开始,民政部将陆续制订保证家庭收入调查,救助标准测算,救助对象的分类,以及救助统计等方面的推进性的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

  我讲的第二点,社会救助制度为城乡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国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在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上不断增加。九五期间民政部门一共支出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资金是201个亿,十五期间达到257个亿。其中中央财政支出从九五期间的19个亿,增加到“十一五期间的385个亿。这成为城乡低收入人均基本生活的有利保障。在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救助规模已经连续四年稳定在2200多万人,救助的标准凑2003年的149年提高到2006年的170元,救助对象每一个月的平均补助金额从2003年的58元提高到2006年的83元。全年低保的支出额由2003年的150个亿增加到2006年的224个亿,分类施保的办法是特殊困难的低保对象得到了更多的救助,提高了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目前权利已经有25个省市区、2133个县市区初步建立了制度框架。有1509万农民享受了农村的低保。在没有建立农村低保的资金有729万人享受了特困户的救助。今年一季度农村的低保对象已经增加到了1788万人。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工作中做出了承诺,要在今年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国务院已经进行了研究,有关农村低保制度的文件将于最近要出台。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标志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覆盖到全体公民。在农村五保供养方面,新修订的五保供养条例已经具体的实施。2006年底全国有484.5万人纳入了五保供养。其中集中供养的人口每一年人均供养的水平是2229元,分散供养的人口年供养的水平是1691元,一季度五保公羊的对象已经增加到了499.8万人,将近500万人。

  在专项救助方面,农村医疗制度已经全面建立。患病的农村五保户和患病的家庭可能享受医疗费用的补助。2006年一共筹集了农村医保救助资金是23个亿,累计救助的人口是1800多万人次,其中资助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有1400多万人。城市的医疗救助继续扩大试点的范围,2006年全市有1865个县市区参加了。去年筹集救助的资金是183个亿。全国已经有145个城市建立了廉租房制度。截至去年年底一共有8万户家庭通过廉租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解决了住房的困难。

  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政策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社会救助制度的全面实施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要讲演的第三点,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下面点一下题。历史和实践都已证明,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是减缓消除贫困的基本策略,也是人类社会战胜贫困的必然宣传。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把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但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未来的一个时期民政部将按照中国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继续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主要有四点,第一着力构建以社会救助为重要内容的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制度救助在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中的重要功能,规范社会就住在反贫困中的地位和规模。同时加快救助立法的进度地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第二继续按照分类分层的策略,以现有的城乡低保个五保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等等救助工作,使之可以覆盖到所有的困难人群。进一步规范分类施保的方法和程序。建立分类分层次的救助机制,使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支出需求以及不同的区域救助对象能够享受到不同类别的综合性的社会救助。

  第三,不断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协调发展,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契机,继续推进城乡救助制度的框架在全国建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项专项的社会救助制度,逐步的缩小城乡社会救助的差距,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不断整合社会救助的资源,巩固并完善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四、逐步提高各级政府的社会救助能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反映着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的程度,也对各级政府执政保障能力的体现。足额保证救助经费以及稳定推进等收入,考察和交流的等方法继续加强贫困救助事业的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社会救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刚刚建立,在反贫困事业中才崭露头角,我们衷心的欢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给予中国的社会救助事业以更大、更多的关注。也期待着有关组织和与我们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共同为中国的反贫困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主持人施春风:

  谢谢刘先生。下面有请约翰 霍尔德伦,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研究的有环境、能源方面的问题。他讲主要讨论一下全球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的根源,他还研究了航空性、

等离子、物理学,包括核科学,以及环境政策方面的问题。他会谈论一下全球经济的问题,以及亚洲的挑战等等。让我们欢迎约翰霍尔德伦博士。

  约翰 霍尔德伦: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由于时间有限,我想很快就大致讲一下我今天要讲的几个重要的点。所以我可能必须跳过一些细节性的内容。

  在过去的150年间,世界人口不断上升,世界经济不断繁荣,所以说我们的能源消耗将越来越大。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量已经不断的增长,以年均20%的速度上升。我们主要是采取生物能来提取能源的,或者是煤。世界能源我们中国消耗82%,美国消耗88%。另外我们的一些核能源等,水能源也世界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在能源方面我们在世界的几年将会有持续上升的需求。世界上各方面的能源需求来说中国可能会翻倍。

  过了30年之后,我们可能会比2000年的能源消耗量翻倍达到原来的2.5倍。到2100年基本上是4倍。生物能估计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面还将处于控制地位。因为通过国际能源组织我们了解到了这样需求。但是如果世界建立在依赖生物能,那么可能已经导致了很严重的问题。过量的依赖于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将会意味着我们经济是比较脆弱。加上我们在国际关系上面趋于一些竞争,能源方面有一些矛盾等等,所以会造成一些潜在的困难。我们燃煤发电以及燃烧石油来驱动汽车,这些东西都已经成为我们城市和地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另外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造成的全球环境的巨大影响。对于人类的福利、生活状况已经造成的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要取代传统生物能的话,它们都有各自的一些弱点。原来的生物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室内污染。工业上的废物原料会占据原来森林的地区,而且消耗大的食物,这样会提高食物的价格。如果是水力、风力发电,主要是它的地点有限,不能随时发生。核的能力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但是现在我们是缺乏在放射性资料以及联系上面的人才和技术。如果是燃煤、天然气或者一些液态能量来产生我们能源的话,它的进口将会翻倍。另外,我们想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这个是和教育紧密相连的,如果人才上不去的话,能源利用率很难提高。人们必须抓住我们现在面临的机遇,处理一些相应的问题。

  现在我们谈论一下亚洲的角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消耗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现在在东亚的话,中国是第一位,但是接下了印度也会继续上升。而且亚洲整体而言将会在石油的消耗上继续上升。这个数字在不断上升,亚洲不断增长,需要我们从波斯湾进大量的石油,而且这种石油量正在大幅上升。我们需求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汽车需求量非常大。亚洲的燃煤发电厂也在不断的增多,这就导致了需求的能源也在不断增多。到了2030年它所需要的电量就现在而言是两倍。在中国和印度这种现象是必然会发生的。另外中国会有一些特别的污染,于是就会产生医疗、健康方面的消费,这些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们可以预测一下,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疾病,还有环境污染。到了2020年估计体现的就非常明显了。另外我们空气中的酸含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尤其是比较潮湿,干燥的活跃性的氮,来自大气的这些氮可能会导致对环境的影响。另外当然是和环境相关、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发展中国家,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20年、2030年会发生巨大的提高。而且我们地球的平均气温正在陡增。自从九十年代这个现象就开始出现了。全球变热的现象并不是一致的。

  作为全球变化不一致的结果,地球上发生了很多气流传输的变化,比如说在东亚有一些冰冻地带已经开始熔化,这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地球变暖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洪水现象,这主要就是集中在亚洲的。其他一些方面的影响也会继续,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导致了欧洲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平均气温上升了2度。只有作2500万年前气温才曾经那么高过,但是现在又发生了这么严重的现象。我们必须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限制对环境的污染。现在橘色的这一部分,说明我们的状况,但是我们却希望我们能够控制的状况在黄线所指示的部分。我们想在2020年的时候至少不能再让它进行大幅度的增长。怎么解决呢?当然最好是科技的力量。所以说我们要限制石油的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要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能够满足我们对汽车的需求。要利用全球的煤矿资源,而不影响到对区域空气质量的污染。我们要大量的利用核能源,来尽可能的为气候的变化做住有利的贡献。

  有一些特别的技术是我们必须需要的。比如说我们需要一些高能原的车辆、干净的车辆、无污染的车辆,我们需要更加有效性的商业以及居住区的建筑。我们需要有效得发电,因为电力是无污染的。

  接下来我们要减少煤矿开采的速度,要提高核反应堆的效率。另外尽量不要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消费,我们在政策上也应该做一些努力和创新。我们在能源的研发方面应该给予更大规模、更加持续性的协作。要从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尤其是在电力部门,要保护公众的一些资源。至少奥保证最基本的能源提供给贫困人口,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基本生活能源。要保证更干净、更有效的能源技术能够快速的传达,从国家的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互相传递。要修正并且使用一种非常平等的、非常有效的、而且能够达到的部门之间的合作。

  最后我要讨论一下关于亚洲在解决能源和环境上面能够做什么。首先是教育,我们必须大量的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关于环境的相关人才。由于亚洲在全球能源环境问题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美国和欧洲也很想和中国或者亚洲整个地区进行一些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许我们能够采取一些更新、更有效的技术和建立更好的一些基础设施,来替代原有的老产品。所有的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使得亚洲成为世界能源方面的一个重要力量。没有发展的农村地区也将加油。

  这是我的全部演讲,谢谢各位。

  主持人施春风:

  下面有请最后一位演说者,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工程师刘吉,他同时是中国国际商务学院的执行院长,让我们欢迎刘吉先为我们发言。

  刘吉:

  我很荣幸的来到这个讲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时间只有12分钟,所以只能够讲一点基本看点。我争取在11分钟讲完,以便不影响大家中午的胃口。

  我们的命题是“经济全球化和亚洲的选择”,我讲的题目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选择”。既然要选择首先就需要对经济全球化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我的认识是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两条。

  第一条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最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式。因为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所以它就不仅仅是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也包括了技术自由化、劳动人力资源自由化等等。所以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利用人类资源、全球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

  第二个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世界和平和世界大同的经济基础,实现这个目标的经济基础。实现世界和平是全体人类的希望,实现世界大同是古代以来人类的愿望。但是一直没有办法实现,因为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是民族经济,都是互相没有关联的。现在经济全球化以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经济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为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提供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这就实现了和谐的世界。

  那么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是什么呢?我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有三个:第一、是全球大市场的诞生。大家知道在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可以说全球大市场是没有形成的。全球大市场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1、从国际贸易达到的一个质的飞跃,国际贸易占世界GDP的比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达到的1/4的水平,起了举轻若重的作用。所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闭关自守生存。2、原来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一个叫资本主义阵营,一个是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是搞计划经济,不参与国际的竞争市场,自从八十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就把自己融入了整个世界,这才真正形成了整个全球的市场。所以第一个标志是全球大市场的诞生。

  第二、标志是全球企业的诞生。也就是说过去我们的企业是从一个地区发展起来的。地区企业以后变成了国家企业,这都叫民族企业,进一步向世界国际贸易、国际发展,就变成了跨国企业。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整个全球化、全球性的大的兼并,许多跨国公司互相兼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公司,这种公司我们叫做全球公司、全球企业。这个全球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它的整个生产要素从资金、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等都是在全球范围内来配置。2、生产企业的各种机构从研究机构到生产机构、到管理机构那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设置的。3、整个管理层,也是全球范围内进行选拔的。很多大的全球公司几乎是小的联合国,各个国家人才都有。4、就是资本是在全球范围内集中的,因此一个全球公司的所有者在发行

股票以后那就是全球的人都可以成为它的所有者。5、这个全球公司是和全球的各个公司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进行联合或者合作,其中包括外包的服务业。所以这样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全球的公司,全球公司的诞生应该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根本标志。

  第三、标志是全球的信息化、网络化诞生。这个当然是和整个从上一世纪十年代所开始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微电子为核心的新电子技术革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因为这三个原因,以上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虽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诞生的一个崭新的现象,而且是来势凶猛,所以到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可抗拒的一个历史潮流。所以中国将如何选择?

  第一中国必须参与这个全球化的建设,为经济全球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同时也就共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成果,防止边缘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参加了WTO的根本原因。但是中国参加了WTO以后就可以发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GDP仍然是很低的,到目前为止也不过是2000美元。和那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是10倍以上。在这个情况下中国参加了WTO以后应该怎么办呢?只能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速度,迎头赶上。要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变成一个发达国家这就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的过程在已有的发达国家都是经过了殖民主义的过程,也就是说他在殖民主义的过程中间用殖民主义的资源完成了原始积累。中国没有这样的历史条件了,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允许中国搞殖民主义。所以中国将如何实现自己的现代化,中国只能选择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那就是和平发展这样一个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和平发展的道理有很多条,这里我只能重点讲两条。一条就是把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是说中国必须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改为全人类所实现的、并且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从八十年代邓小平开始的一场伟大的改革。但是同时它又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条中国必须要自力更生和国际合作相结合。要自力更生为主,因为如果说都按照美国或者其他的发达国家的道路,那么中国从世界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全球化,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根本专家的测算要有6个地球的资源才行。而亚洲要按照美国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的话,大概要20个地球的资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必须要走自己的道路,自力更生。以能源为例,中国的自力更生的办法是什么?第一个办法就是中国在节省人员的潜力方面是很大的。因为中国目前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现行的没百元美元,国内生产宗旨的能耗,等于美国的2.5倍,欧洲的4.9倍,日本的8.9倍,如果中国能够把自己的能耗降低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中国的消耗的人就可以降低一倍以上,如果达到日本的水平就可以降低到9倍,那么这样一种巨大的潜力如果我们充分发挥的话,那么中国的石油可以不必进口了。至少按照这个水平还可以继续发展。第二个办法就是地大物博,还是有很多人员的开发潜力。大家知道最近在河北省的蓝宝地区我们发现了大的油田,达到10亿吨的储量,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地区,沿海、东海地区,还有很多地区可以去勘探,所以中国的能源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第三个当然是依靠科学技术,现在我们整个科学院或者是工程技术的研究都集中力量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新能源、节省能源,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包括生物、太阳能、风能等等,我们想只能走这样自力更生的路。但是同时我们必须要跟国际合作相结合,我们当然要跟发达的国家相结合,比如说我们在节能技术方面就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同时我们特别要和发展中国家更好的合作。最好、最近的就是亚洲,亚洲的国家可以更好的进行合作。那么亚洲的合作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为亚洲有共同的历史命运、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同时在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样区域的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现在欧盟联合起来,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想亚洲也应该逐步的走向这样一个经济共同体。在这个目标中间我们还可以首先有一个优越条件,就是我们是在儒家文化的国家里面,可以首先实现,因为儒家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合而不同”哲学,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说我们大家可以允许到一起来,但是我们又有不同。这样我们东亚的儒文化应该是首先走在前面。

  当然在所有的一体化中间,我觉得金融的一体化,特别是亚元的出现将是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大家知道有一个美元从二次

世界大战以后就是占世界主导地位,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元、一个金融的话,那它就是一个霸权地位,现在有一个欧元诞生了,欧元的诞生毫无疑问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两个货币就会出现竞争的趋势,如果亚洲国家出现一个亚元,就会构成一个和谐。因为大家知道几何学上有一个原理叫三点构成一个平面,三点就可以构成一个稳定的平面,因此如果一个亚元的出现,那么欧元、美元、亚元的三足鼎立,可能对世界的金融会起到一个非常稳态的作用。所以我们说中国应该更加努力的促进亚洲共同体的实现。

  另外还有一条道路,我们中国还在工业化的历程,但是世界已经发展到信息化、知识化的阶段,所以中国必须要同时完成工业化、同时还要完成信息化和知识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大家得知道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间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农业人口的减少,像美国农业人口只有2%,欧洲的农业人口只有3%,日本也降到5%了,包括韩国也降到10%以下,但是中国现在农业人口仍然还有62%。这个任务是非常重的,62%的农业人口如何减少到10%以下,这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完成信息化、知识化,因此我们这个难题只有一条,我们后发的国家就必须要向先进的国家学习。这样可以少走弯路,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改革,进行体制改革,要求我们的科技和教育更好的发展,能够出一些改革和创新。

  最后我们的结论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尽快的来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的体制。这样我想就能够更好的实现中国现代化,以及更好的实现经济全球化。这就是我的结论。谢谢。

  主持人施春风:

  首先我感谢四位演说者,他们都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想法,关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亚洲的选择他们做出了自己的谈论。他们关于一些焦点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由于我们时间已经过了,一般来说是安排一个问答环节,大概20分钟的时间,但是这个意思就意味这我们午饭来不及吃了,所以我就问一个问题吧。你们四位教授都可以随时选择来回答我这个问题。大家有问题可以自由提问。

  Q&A:

  提问:刚才很多谈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问题,但是对很多外国人来说,和谐社会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其实和谐我来解释一下,就是要求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建立一个平等协作的关系。否则的话将会产生混乱。我们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个人心态的状态,但是我想问问你,如果专门是谈到亚洲的所谓和谐社会,那么在它下面一些基础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丁文嘉:

  我可能谈论这个比较多,我对亚洲的价值观确实是比较敏感的。因为我在这个方面有所了解,而且我在新加坡的研究已经把它应用到西方的环境里面,找到了其中的一些矛盾。这些价值观之间是有联系的。我说的所谓建立一个共同的团体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我的意思不是说亚洲的价值观和欧洲或者西方形成一个对立,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而是说在某一个地区总是有一个价值观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至少相比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价值观而言。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它的情况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我并不是想显得非常复杂。我只是想要建议,这个地区的政治形势使得我们之间所谓完全的独立是不可能的。这是我的基本概念。

  刘吉:

  中国和谐社会的概念就是我们孔老夫子讲的合而不同,并不是说要求,世界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不完全是一个声音、一个调子,所以因此和谐社会就意味着对多元的文化、多元因素的合而不同。比如说演奏一个贝多芬的交响乐,你可以拉小提琴、可以拉中提琴,也可以吹和管,也可以弹竖琴等等,但是大家是按照一个共同的旋律合在一起,这就变成非常动听的贝多芬的交响乐,这就叫合而不同。经济也是一样的,各个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进行发展,但是又可以共同的合作,建立一个共同的繁荣世界。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丁文嘉:我还想说一件事,就是交响乐,就是五六个不同的音乐家在一起合作,他们使用不同的乐器共同来完成一个曲子,我们必须需要一个人来控制,但是需要相互合作。这就是和谐。

  主持人施春风:

  由于时间的限制。谢谢四位演说者。谢谢你们的精彩演讲。关于和谐社会,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引人关注的话题,它是一个阶段性的话题。我们也许可以在茶歇的时候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谢谢各位的参与。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