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上海论坛20075月25日上午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5日 13:16  新浪财经

  由复旦大学主办的“上海论坛2007”于2007年5月25日至27日在复旦大学举行。此次论坛邀请世界各国著名学者、政要及商界精英300人与会。新浪财经独家视频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上海论坛2007开幕式完整实录。

  主题:上海论坛2007开幕式

  时间:2007年5月25日上午

  地点:光华楼

  大会主持人:主持上海论坛2007开幕式的是中国复旦大学校务委员会主任、上海论坛组织委员会主任秦绍德教授。大家欢迎。

  主持人秦绍德:

  女士们、先生们,早上好,五月是上海最美好的季节,今天“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上海论坛2007”在这里正式开幕了。

  出席今天开幕式的领导和嘉宾有:中国教育部副部长、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主任章新胜先生;中国民政部副部长刘光和先生;上海市政协副主席、复旦大学校长、上海论坛组委会主任王生洪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刘吉先生;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世界银行经济发展委员会主席、斯坦福大学终身教授迈克尔·斯宾塞先生;美国亚洲协会会长丁文嘉女士;韩国SK集团董事长、上海论坛国际顾问团顾问崔泰源先生;韩国高等教育财团事务总长、上海论坛组委会主任金在利先生;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施春风先生;中国民政部最低生活保障司司长闵永生先生;中国电力国际有限公司总裁李晓玲女士;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能源研究所所长韩文科先生。出席今天会议的还有美国俄勒冈州大学校长Dave Fohnmayer.夫罗梅斯”先生,韩国西江大学校长孙炳斗校长。北京大学校务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吴志攀先生;柬埔寨皇家学院院长等中外嘉宾,让我们对各位嘉宾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

  下面请复旦大学校长、上海论坛组委会主席王生洪先生致辞。

  王生洪: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上午好!

  5月对负担来说,是个尤其美好的季节,在这充满阳光与鲜花的时间,我们很高兴的又一次迎来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和政府部门的朋友们,大家将在这里出席“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 上海论坛2007”。围绕能源、货币与共同市场等重大问题进行学术沟通和思想交流。这是一场学术与思想的盛宴,必将在国际范围进一步激发关注亚洲、讨论亚洲的热情。在此,我代表学校全体师生向出席开幕式的全体领导、嘉宾致以最诚挚的谢意,向参加本届盛会的各位专家、学者和精英表示最热烈的欢迎;向对上海论坛表示大力支持的SK集团及其董事长崔泰源先生表示最深切的敬意;向关心支持、宣传论坛的各位新闻媒体的朋友致以最真诚的祝福。

  经济全球化是当今世界所面临的十分重要的现象和趋势,全球化迅猛而深入的发展,为世界各国的发展既带来了机遇又提出了挑战。在此过程中,亚洲以快速的经济增长为世界经济的发展做出了贡献。并在国际范围内赢得了持续上升的地位,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亚洲的发展思路、产业布局及其所面临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国际社会反复讨论的话题。在这样的情况下亚洲自身应该在世界范围内发出更多的声音。我们连续举办上海论坛,凝聚海内外学界、商界与政界精英的智慧,思考和探讨亚洲经济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正是试图为此做出复旦大学的一份贡献。

  近年来,伴随着亚洲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结构升级,能源消耗快速上升,能源价格不断增长,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面临巨大的挑战。另一方面亚洲迫切需要建立新的金融秩序和货币合作机制,以应对金融风险并加强宏观稳定的能力。同时,亚洲区域的共同市场的前景日现广阔。能源、信息技术和金融等领域的合作,有待进一步的开辟和加强。这些都是亚洲地区持续发展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本届上海论坛将遵循关注亚洲、聚焦热点、荟萃精英、推动互动、增强合作、谋求共识的宗旨,在经济全球化与亚洲的选择,能源、货币与共同市场的主题下,就亚洲的产业结构演变与能源安全、人民币汇率决定与亚洲货币合作、亚洲经济一体化与亚洲竞争力等当前各界广泛关注的议题展开讨论。我相信在各位与会人士的积极支持下,在精彩的思想交流与激烈的观点碰撞中,我们一定能够进一步推动学界、政界与商界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与亚洲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的全面进步提供更多的政策建议和发展共识。

  女士们、先生们,复旦大学长期以来得到了海内外各界的热情关心和支持。至此机会我诚恳的邀请各位来宾在紧张的研讨之余走入我们的校园和师生们做进一步的交流、切磋,增进我们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并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

  最后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祝愿各位嘉宾在复旦期间工作愉快、身体健康!谢谢大家。

  主持人秦绍德:

  谢谢王生洪先生。下面我们请韩国SK集团董事长、上海论坛国际顾问团顾问崔泰源先生致辞。

  崔泰源:

  尊敬的王生洪先生,尊敬的各位来自亚洲和世界的客人们,大家早上好!

  今天能够在2007年上海论坛发表讲话我深感容幸。今年上海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以及亚洲的选择”。这个主题乍听起来好象非常的矛盾,因为无论争论多么的激烈,全球化不是我们可以选择的东西,它是一个普通的、普遍不可避免的事实。一个全球的事实就是我们的全球性。而这样的一种状态使我们各个国家的界限不能再保护我们。各种各样的经济形式要自由和快速的在一个全球范围内发生。新的时代我们将面临新的挑战,对于每个国家、每个经济社会、文化和工业部门来说,我们亚洲应该关注两个问题。第一、我们应该建立这样的意识来拥抱全球化的环境,应该更好的做好充分的准备来迎接全球化的机遇。第二、我们应该关心那些被全球化落在后面的国家和部门。在传统意义上全球化让我们的蛋糕做大了,在传统意义上我们的经济更加繁荣,但是也会带来一些威胁。对于某些国家和部门来说,全球化意味着一种震撼性生活方式的改变。为了避免社会毁灭性的影响,我们应该更加关注那些被全球化摔在后面的人们,应该让他们更好的享受全球化带来的机会和好处。

  通过这次深刻而真实的论坛,我们相信一些具体的措施将会被提出来。当然,这一点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做到的,需要长期有计划的渐进稳定的发展。我相信任何的选择一定都会以两个元素作为基础,就是竞争和合作。遵循市场规律的竞争以及建立在相互信任和理解基础上的合作。在竞争与合作之间的一个合适平衡点将让亚洲更加稳定的发展,也能为构筑一个更为稳定和谐的社会做出努力。

  融入到全球经济毫无疑问将会加深亚洲各个国家的区域经济联系,与欧洲不同的是,欧洲有一个共同的市场和共同的货币,而亚洲在区域经济一体化方面仍然处于比较早期的阶段。而这一点我们需要通过贸易与直接投资来加强,加强各个区域之间的自由贸易,而我们的亚洲自由贸易协定就是以这个为目标的。在一个过程中,各个国家之间一定要相互尊重他们的多样性以及互补因素。而我们所面临的挑战以及怎样解决这个挑战最核心的问题就是我们需要齐心协力的努力,而关于这一点我有一些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应该在能源区域做更多的合作。由于市场经济的发达,亚洲现在已经成为全球中心,将会更增加我们对能源的需求,而保持这样一种优化的能源供求之间的平衡点将会是之后国际与全球合作的基础。而我们所需要做的第一点就是让能源的设施进行全球共享。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建立一个共同的稳定基金。以避免能源价格的剧烈波动,另外我们将合作建立研究与发展的基金。中国、印度和亚洲以及一些其他发展中国家,也会更加进一步的加强城市的建设。城市建设就会导致能源的巨大需求,而在这一点上我觉得亚洲国家应该更加加强能源的安全性,把它从一个国家关注点提升到全亚洲的合作议程上。

  那么在信息领域和交通领域的合作也是非常重要的,这对于亚洲各个国家变成研究和发展中心里说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二十一世纪是亚洲的世纪,那么在这样一个新旧更替的年代,这样的合作将把亚洲国家推向世界技术领导的地位。在过去的几年中,中国政府已经在致力于发展和推广他们自己自主性的3G电信标准,而SK电信集团在这个实践方面已经做的非常好,积累了很多的经验。所以在过去的一年中,我们已经和中国进行了很多合作,也就是加强推广TDSCDMA这个标准上。温家宝总理去年参观我们试验床的时候也对这样的合作表示了高度赞扬,这是非常有意义的,而且树立了整个亚洲IT界的优秀典范。我们要找更多的方面来加强亚洲网络技术的合作。

  另外,我们应该更加关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个问题。让那些不利的团体,被经济全球化落在后面的团体能够享受全球化的好处。我们希望各个国家都能设立一个社会保障体系,这样可以推动更多的竞争,也保证人们享受平等的权利。

  简而言之,我们要让所有人开心,就一定要解决不和谐的因素。中国政府一直强调一个和谐的社会是整个国家的基础,而SK集团也是这样认为的,这是我们集团价值的核心,希望我们所有的持股人都能够开心。

  今天我就亚洲各个国家的能源、技术以及社会经济发展领域中的问题,也就是我们全球性给大家分享了一下我的看法。我们希望亚洲能够稳定、平衡的发展下去,也希望世界能够更加繁荣。

  最后一点,我希望上海论坛以后将持续在亚洲各个国家的合作中发挥重要作用。我也希望能够更多的听到大家建设性、创造性的意见。

  谢谢大家的关心,谢谢大家听我的演讲。

  主持人秦绍德:

  我们这次论坛得到了中国教育部的关心和支持,教育部副部长章新胜先生专程来到论坛支持,下面我们欢迎章新胜副部长致辞。

  章新胜:

  谢谢大会主席,负担大学的秦书记、王校长,以及复旦大学的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早上好。

  我非常高兴能有机会参加复旦大学主办的这次“上海论坛”,这是第二届,我特别赶来表示道贺。

  首先道贺的是这次论坛有了更加广泛的参与度。不仅仅是东亚地区,而且是整个亚洲地区,以至于太平洋地区;不仅是亚太地区,我也注意到世界其他地方,特别是欧美,还有其他一些地区的专家、学者、工商界人士积极的参与。这说明亚洲的发展越来越得到世界的关注。亚洲是世界最具活力、经济增长也是最快的地区。亚洲的发展对世界做出了越来越多的贡献。同时,亚洲自身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水平、地区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以及亚洲地区的人民生活都在不断的得到提高。这也说明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快,我们这个地球越来越变的相互依存。

  特别感谢上海复旦大学所举办的这个论坛,也感谢来自亚洲各地以及世界各地的专家、学者、政府和工商界人士给予的关心、关注和积极的参与。

  我来道贺的第二点理由是,这次论坛的选题。我觉得这个选题既适应我们亚洲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在前进中所共同关注、感兴趣,也是在前进中要不断的探索和加以解决、取得共识找到加以解决的方案。

  刚才王生洪校长已经介绍为什么选择这样一个题目,共同市场问题、能源问题、金融货币问题、以及它所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和区域的政治社会问题。这个选题非常的聚焦,这个选题的针对性也非常强,相信各位与会代表一定为这样的选题准备好了深入思考的、有建设性的观点和意见。

  我来道贺第三个原因。这次论坛由复旦大学所搭建的平台是精心思考、又在第一次论坛的基础上希望能够更加的促进各方的交流、对话、切磋。复旦大学领导告诉我,不仅这次论坛的成果、各位的演讲和学术报告将汇集成册,来向世界发表、来向各有关方面,不论是政府还是公共机构、还是新闻和传媒机构,能使得这次论坛的声音更强、引起关注。以至于影响各有关国家政策制定的思考。

  同时,为了取得这样的效果,论坛的主办方还希望能够取得共识,能在共识的基础上有一个共同的宣言发表。我想这就给到会的代表提出了更高的期望,也是更大的信任。有不同的观点、不同的立场、不同的利益,这么一个关系。这就是为什么复旦大学要举办这个论坛、要搭建这个平台。不同的看法、不同的观点、不同的利益,不同的立场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更重要的是通过在座各位的智慧,能找到我们共同的利益、能找到共同利益的切入点,能找到我们求同存异的意识和观点。从而针对共同市场、能源、货币和金融体系,以及所涉及到的环境问题、人口问题能找到解决问题的途径。起码是对进一步解决问题、影响我们的政策和发展战略方面能带以启迪,影响政策、应该发展战略,找到亚洲共同点。

  所以基于这三点,我特别高兴,对于我来说是难得的、极好的向论坛、向各位学习的机会。我也特别为此来道贺。

  各位,这次论坛的主题是“经济全球化和亚洲的选择”。经济全球化我想有三个特征是越来越凸现,一个是全球化的不断加快的推进。特别是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它带来的运输成本和通讯、信息交换的成本越来越低。同时,也带来了社会生产分工的进一步的加快和调整。生产和服务所选择的地点和区域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是在全球范围内来加以选择。哪个地方增值最快,不只是哪一个国家、哪一个区域,更重要的是哪一个区域的和平、安全与稳定,以及这个区域对于生产和服务的增值度能够带来更多的潜能,能带来更多的增值,那么它的生产和服务就在哪个城市、哪个国家、哪个区域来进行选择。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就像我刚才说的全球化的加速带来了知识经济以及知识社会的加快形成。

  去年在圣彼得堡举行的“G8会”,这是一个“8+5”的会议,全球越来越认识到光是8大国难以解决问题,中国、印度、巴西、墨西哥、南非等加速发展中国家和大国对全球化进程所带来的贡献越来越凸现。同时,在我们亚洲地区不仅是中国和印度,在东南亚、在中亚、在南亚,以至于西亚越来越多的国家为此做出贡献。而去年的会,在教育会议中也提出了,二十一世纪不仅是知识的社会,而且是创新的社会。创新对于二十一世纪加快发展以及提高人们生活的福祉越来越显得凸现和重要,那么这样作为知识传承和知识生产的大学、教育、研究机构的作用就越来越凸现。人们都在越来越多的谈论“大三角”问题,就是政府公共机构、高校科研机构和工商企业界的互动,我想这次论坛也特别注意突出这样一个互动的特点。

  第三、全球化也带来了许多越来越凸现的负面作用和影响。不仅是数字的鸿沟,更重要是经济社会的鸿沟。一部分国家在全球化中得益,还有不少国家正在被边缘化,有不少地区也在被边缘化。但是这个世界如果不能得到平衡的发展,鸿沟和差距如果不能得到缩小,那这个越来越相互依存的世界将变的难以持续发展。现在全球还有一亿人,一亿孩子不能得到上学。特别是妇女的文盲率在全球所有的文盲中还高达70%,女童的辍学率还是非常高,如何实现MDG就是千年发展目标,“联合国首脑会议”所承诺的八大目标,2015年一半已经过去了。不论是教育的两大目标还是第一条,贫困人口减半的目标,还是实现男女性别目标,我想都是在这个全球化加速推进的进程中,值得我们每一位认真思考的问题。

  同时带来的负面越来越突出的影响是全球气候变化以及全球变暖。犯罪、吸毒、以及公共卫生方面流行传染病,还有我们所知道的恐怖主义,所以这样三个特点,在全球化的加速进程中,都是这次论坛可以加以认真思考的大背景。

  全球化我们发现有两个趋势,就是在全球化加速进程过程之中,区域化和次区域化的进程在不断加快。人们越来越认识到,随着全球化的加速进程,如果没有区域化和次区域化进程作为基地,作为基础来加以推进,那么处于这个区域的某一个国家,某一个城市它的竞争力是有限的。它的可持续发展也是值得提出疑问的。这就是为什么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重视区域化的进程和次区域化的进程。我想这有是复旦大学的领导、教授、学者、专家和同学们为什么这么热心的主办这次论坛。这就是这次论坛给我们各位提出的亚洲的选择。我想不论是提出的能源问题也好、环境问题也好、以及金融货币问题也好,最终都是希望在经济找到切入口,找到共同市场。

  亚洲在全球化进程中,我们是做出了自己突出贡献的,不论是“四小龙”的崛起也好,还是日本的提前发展也好,以及现在中国和印度,中国已经成为FDI,外资流入最多的国家。中国成为世界的生产车间给全世界所带来的贡献是显而易见的。全世界在各地市场和商店都可以找到价廉物美的中国货。而中国只是在生产的低端进行加工,这作为一个主体。所以对世界的贡献是凸现的。

  另一方面印度作为软件业,作为软件外包业的发展。当然我们看到东南亚和其他地方,都说明我们积极参与全球的分工,然而作为前两轮来说,亚洲也不是没有自己的经验和教训,1997年所发生的亚太经济危机就是一个突出的教训。这就使我们想到如何在亚洲能加速次区域化和区域化的进程。我们高兴的看到,亚洲政府的领导已经在推进进程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中国政府在“10+1”、“10+3”的合作中,在东北合作中、以及积极参与南亚合作中,同时我们看到东北亚三国,中日韩,随着中日关系的转换,也在做出努力和推进。

  然而区域化的进程不论从我们亚洲自己的经验和所走过的弯路来看,还是我们看到欧洲,特别是欧盟的对进,以及北美的进程推进,其中有一个重要的切入点,就是不仅在共同市场、在流通和销售领域上,更重要是在生产领域、在上游所进行的分工和合作,大家都有共识,欧盟之所以能形成今天,和早期的发起人创造的法国和德国的“美刚”连音体是密不可分的,以及后面形成的三个共同体。北美“纳斯他”(音)区域进程的推进,也不能不首先谈到在汽车生产的分工和合作领域,在美国、加拿大和墨西哥,这就使得区域化的进程有了扎扎实实的根底,经济是一切的基础。所以我们亚洲地区在为全球的分工、生产和合作进一步做出贡献,继续开放的同时,现在确实是越来越提到越高的议事日程,就是亚洲的区域和经济合作。这就是我们为什么特别欣赏这次会议所选择的主题,要找到一个共同市场。

  我相信依靠各位的热心、以及各位的经验和智慧,以及来自北美、欧洲、大洋洲、拉美和非洲等区域,包括阿拉伯地区,不论是经验也好、走过的弯路也好,对于这次论坛都是极其宝贵的财富。我们一定能找到共同利益的切入点。一定能有智慧形成一定的共识。我想这是第一个特点。

  第二个特点,一切合作、一切共识最终都是和人的合作、和思想和心灵的交流密不可分的,那么教育领域不论是在教授和学者们的研究,或者是培育未来的社会中间力量,育人方面都是注重在思想和心灵上的交流和合作。所以我真切的希望通过这次论坛,首先能在亚洲区域化的进程方面,通过这次论坛我们能得到启迪,能形成一定的共识、能找到一定的经济合作和利益的共同点加以切入。第二通过这次论坛,能在人的交流和合作方面,在思想认识以及我们文化的交流和合作方面,能够进一步加以推动。这个方面中国政府也好,亚洲不少地区的国家和政府也好,都采取的积极的姿态,我们举办了“亚洲教育部长论坛”,正在形成亚洲教育部长一个比较稳定的合作机制。亚洲留学生的交流、交换生的交流,亚洲为了这个交流和推动以及教授和学者之间的交流,合作科研的进行,都有了良好的开端。同时,为了打通通道进一步促进这样的交流,学历学位以及学分之间的相互认证,政府之间交流合作协议的签订,以及质量的认证等方面都在进一步加以推动。但是另一方面我们看到,其他一些地区的进程还要快的多,特别值得引起我们注意的是欧洲的进程,在里斯本议程的指导下,波罗尼亚进程统一了欧洲800多个院校,从而欧洲47个国家学生可以不仅在研究生阶段,而且在本科阶段,不仅是学生之间,而且是教授和学者之间,可以逐步的在欧洲将近800所院校中进行选择。如果说4年前他们对波罗尼亚进程能不能加以推进,还有不少顾虑,那么在一个多月前在里斯本所举行的欧洲大学校长学会中,人们看到这800所学校已经有80%普及了波罗尼亚进程了,统一的最古老学制的大洲和地区。我想这对于我们进一步推动教育交流的合作,教育以及科研交流的合作,从而为政府、为工商界的交流和合作,做到人的交流、思想的交流铺平道路。

  最后一条希望,复旦大学希望通过十年的时间打造一个上海论坛的平台,这不仅得到教育部,也得到上海市政府和得到中国各有关方面,还要特别感谢在座的各位,各方的支持和积极参与。然后打造一个品牌并不是十分容易的事情,但是我们高兴的看到复旦大学这个百年老校在许多领域都在中国的前都。在亚洲以及在世界有越来越多的高校前来和复旦大学进行合作和交流。特别是他们和杨浦区的三区联动,使得大学成为一个地区和一个区域经济结构调整、产业链的提升以及高技术的产业形成方面,逐步在成为一个发动机的作用。希望大家有机会可以去复旦大学的三区联动去看看。

  与此同时,对于教育质量的关注、对于培养学生具有全球视野、国际交往能力以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所提出的21世纪四个学会方面,复旦大学也做出了非常可喜的努力,就是关于通试教育,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根据复旦大学领导给我介绍,通试教育在这个百年老校中,现在复旦大学已经做出了全国也许是第一个尝试成立了复旦学院,而且得到了90%以上的教授、专家和学者的支持,也得到了广大学生们的支持。这是个非常非常不容易的事,这件事在欧洲的推进都是相当不容易的。那么它打通学科之间的界限,实现了完全学分制,本科生阶段参与科研,自主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我想这对于培养未来一代的各个领域的领导、对于我们促进亚洲地区的交流和合作,以及亚洲区域化和次区域化的进程,虽然这只是一个幼苗,但是是一个可喜的幼苗。所以对复旦大学在开放和改革方面所做出的这些非常有益的探索,而且已经崭露头角的成功,我本人对它创建上海论坛品牌的信息也是十分足的。

  以上就是我三点希望,谢谢各位。

  主持人秦绍德:

  谢谢章新胜副部长对我们论坛的支持和鼓励。上海论坛2007开幕式到此结束,让我们大家预祝本次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大会介绍:下面有请复旦大学经济学院院长,上海论坛专家委员会主任袁志刚教授主持特邀嘉宾主旨演讲。大家欢迎。

  袁志刚:

  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上海论坛2007开幕式主旨演讲现在开始。今天为我们做主旨演讲的嘉宾是200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教授迈克尔·斯宾塞,下面我们有请迈克尔·斯宾塞教授发表演讲。

  迈克尔·斯宾塞:

  各位尊敬的来宾、领导、女士们、先生们,我非常容幸能够来到这里。由于我们的日程排的比较紧,现在就我的能力而言,主要是谈一下经济全球化的问题。

  首先谈一下全球经济的发展趋势和挑战。

  我觉得全球经济最主要的一个特征是,至少在过去的二三十年里面,主要是印度和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两个国家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他们对全球经济的影响产生的巨大的作用。几乎全球经济的其他一些方面问题都和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增长有关。这两个国家的经济力量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也就是说这两个国家如果产生了经济的问题,也可能对全球经济产生一定的干扰作用。

  我在第一章模板上已经列了全球经济主要面临的一些问题(就不具体的读了)。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面全球经济发生了7%的增长,其中有11个案例能够充分的说明这一点,但是其中8个都来自于亚洲。但是这里同样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贫困问题,经济必须增长,但是同时我们又很难解决贫困的问题。这8个说明经济增长的案例,都是特例,而且印度即将参与到这样一个行列里面。至少我认为是极度可能的。

  第三个特征,也不准备读了,我已经写在了模板上面。全球经济增长的快速发展有它很复杂的原因。它主要体现在高额的储蓄率上,那就意味这我们能源的流动成为一个重要的因素,包括人口的流动也是很重要的问题,人口在经济地位上经济了流动,而这些对我们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所以我们从中学到我们必须需要一个市场体系来进行这样一个过程。它同时给了我们一些挑战和威胁,但是也给了我们机遇。让我们有机会利用别人的一些技术,不需要自己再创造。全球的需求是很高的,大家可以资源共享,我们只要符合全球经济的需求,那么你想要什么或者想给予什么都是可以做到的。

  中国和印度的问题我想特别谈一下,中国自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一直维持着高速的经济发展率。我们中大多数的专家都认为印度也即将成为经济高度发展的行列之一。因为他们的五年计划估计将会产生年度9%甚至10%的经济增长率。但是我们还是面对了很多巨大的挑战。以前是这样的,以后也会是这样。但是我们生活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观点还是比较乐观的。我们不需要过度强化这种全球化经济对我们的影响。

  这是一个非常熟悉的地区——中国,它在过去的增长状况。整个速度大家看到很多都是在上升,而贫穷率在下降。每天只有两美元的贫穷生活状况在中国得到了改善。关于投资和储蓄,中国和印度都体现的非常良好,而且中国方面更加突出。我们后面会谈一下关于贸易顺差的问题。

  我们看到农村人口的比例正在下降,而这一点是城市化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标志。我想你们可能会关心印第安在未来的12年里面有什么样的变化,如果你们想知道印度在未来的12年里面有什么具体做法的话可以看这张表格。这个我必须要快速的略过了,这只是讲一下关于全球经济如何协调产生杠杆作用的一个图表。我们主要是谈论进口和出口的问题。你可以从图上看到,你可能会想,为什么九十年代之后它就下降了呢。中国人民币的币制并没有下降。但是为什么会这样呢?那是全球一个明显需求的作用。这需要做出调整来稳固全球化经济的增长。很好,现在很幸运的是,全球总出口进口量,尤其体现在亚洲的中国和印度,是非常稳固的,相对平衡。但是中国还是比较好的出现了贸易顺差。

  我必须说一下,中国的贸易顺差增长的非常快,这个增长量是非常大的。但是我们不敢说它是一个非常持续、稳定的过程。把中国和印度相比,中国已经开放了,很多的外资投资者也进来了,而现在印度也在经历着中国曾经经历过的那些经济增长状况。

  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中国投资了很多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有些人认为基础建设的差异是那么大,以至于没有什么希望了。中国的增长是很好的,但是印度在这方面相对差异大了一些。中国面临的挑战,这(图表)里面都是选出来的重点,你们可能需要读一下上面的文本(图表),是关于汇率、外汇变化的因素,都是非常重要的东西。都和服务商品的提供有关。这是非常重要的因素。但是最重要的是我们都必须要清楚这一点,必须要努力这么做,但是我们不能预计它一定会成功。25年前人们可能不敢相信这个,但是你要做到这一点现在我们必须需要强大的金融支持。现在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去打开资本市场,发觉市场的潜质等等,非常重要。而且在未来几年里都是最重要的。

  接下来所有的PPT都是关于资本市场以及经济增长的不同原因。

  日本的一个大学曾经说到,中国的经济增长正到了一个所谓中等收入的层级。但是他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停止了增长。我们做了很多廉价而物美的商品生产,但是在第二阶段的后期,我们好象出现了一些问题。因为韩国也是这样一个市场。但是中国相比之下再也不会成为一个低成本的制造市场。这个过程是被所谓的创造破坏力这样一个原理来说明的,社会因素、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各方面定位了这样一个结果。

  这里面我想提一下关于资本组成,在不同的经济形式里面,资本有这么几种形式组成。它变的非常复杂。有银行的储蓄率下降的现象。这样一个变革在过去的两三年里面还会继续发生。看看亚洲的国家会发觉所有的结构是完全不一样的,日本、中国和印度的资产模式都是不一样的。所以说这里面有比较复杂、精密的问题。这里面只是一点,那就是所有的资产、股权在全球GDP中发生了重要的作用。

  我们主要要考虑一下整个金融体系变化的速度,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我必须要加快速度了,因为我没有时间具体的谈里面每一个细节)。

  从中国来看,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国内经济促使的快速增长过程。我们的政策相对谨慎,关于货币也是比较谨慎的。我们很希望能够抓住全球化经济的机遇发展自己的经济。现在我们需要多方面的互动的理解,比如说我们看这到一点就和我们的相互关系很有关系,就是内部和外部的平衡问题。有的时候需求量过量,我们会看到贸易的逆差。中国就是在A的位置上(图表),有的人说中国会移到别的位置上,我们需要一个内部的平衡。但是我认为中国应该会沿着这条绿线一直移动到内部平衡的状态中。随着时间的差异会渐渐填补,最终走到绿线的低端。而美国和其他一些国家非常关心多快中国可移动到那个位置上。

  关于印度的资产,是大致走在和中国微观相似的道路上。比如说印度有非常强势的高科技团队进行IT产业的创造,这是非常重要的资产,至少产生了每年30%的增长。但是这还是不够的,因为印度的经济还需要更多的人,它的雇佣还是不够的、就业率也是不够的,生产也需要大量的人,但是它将要加入这个行列还需要更多的就职。

  另外中国和印度面临的挑战是投资和政策的问题。印度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民主制,所以你在里面会看到很多不同的声音。我觉得两个最大的挑战存在于基础建设,这在印度和中国是非常相似的。我们会谈到一些关于私有制、私有企业的情况,印度现在的基础设施是远远差以中国的。然后它的教育高等教育还是可以的,但是仍然落后于中国。所以在印度有这样一个趋势,那就是投资并不多,但是可能会基于国外进行一些转换。他们没有能够提供他们真正需要的一些基础设施建设,所以他们仍然是处在一个比较落后的地位。

  我跳过几张来讲一下某一些经济全球化中面临的问题。

  首先是能源和商品的问题,我们需要很多矿产方面的能源等等,就会加大全球的需求量和负荷量。有的时候我们的能源供给会短缺,由于这样的环境、强烈的需求和潜在的对能源的需求,我们觉得有一种非常强势的策动力,需要我们各个国家能够采取积极的活动和措施,来保证自己在能源方面的活动力和潜质。我觉得价格机制应该是全球经济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我们必须要进行双边或者多边的各方面的合作才行。中国就和非洲的贸易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贸易伙伴。在1978年或者到后面,中国的增长率维持在10%。当时的全球需求不是很明显,但是那个时候产生了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1.78%。所以你们可以在这里考虑一下所谓的互相依靠、互相依赖、相互关系在全球化的进程中是什么样的作用。

  这里我谈到中国对印度的经济发展起到一个激励和刺激的作用。虽然说它们本身是不同的,但是对于发展中国家以后的变革趋势来说,我们还是有不同的预测,但是总体发展会趋优。

  最后我讲一下全球不平衡的问题,人们总是谈论这个问题,但是并不清楚真正意味着什么。所谓的不平衡就是闷热突然发觉生活状况不尽如人意。比如说在中国很多的人口感觉到这样的问题,我们自然的感觉,那么我们试图解释一下这个问题的根源在哪里。

  我们看到中国的贸易顺差正上升,而美国简直是相反方向。那么到底发生了什么呢?看左边这张图表,那关于外汇储备的。各个国家不同的外汇储备,看看中国的位置。中国产生这个结果主要有两个原因。很多国家经历了货币危机和金融危机,所以导致了一些结果。他们的经济浮动更加大,货币价值浮动也更加大。另外一个,许多亚洲国家他们根据全球市场的需求来决定,他们货币的价格。但是我们不能用贸易顺差来解释一切事情。中国产生了大批资本的流动,但是它在资本账户上,中国虽然产生贸易顺差,但是在资本型账户上也存在了一个巨大的盈余。最重要的是美国的财政部最近也在谈论一些关于国际市场和国内货币价值的问题。

  就美国而言,它的家庭资产正在不停的进行上升,总体趋势是上升的。主要是经过两种方式,一个是资产、一个是负债。我们越来越有钱了,我们花的更多,也存的更多。所以美国人口的消费更加多。如果美国只是发展经济而已,那么不会产生好的效果,它可以控制通货膨胀,联邦储备局也会进行监管。我们是可以进行大量的生产,然后储存大量的外汇储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解决一切问题。问题在于我们必须要慢慢的做这件事情,除了慢没有别的做法。如果某些人做了错误的决定,可能这个情况的变化在储蓄方面,在家庭资产方面对全球资产的流动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比如说保护主义。中国方面就犯的这样一个问题。

  中国最近正在新加坡办理了一个由国家投资的项目,它渐渐的释放出了储备的一些外汇。但是它不能很快的达到一个明显的目标。全球经济如果说出现了一定的趋缓的形式我们也能逐渐的改变,但是只是逐渐而已。我们在这里可以看到一个全球的问题,就是收入差距在不断的扩大,这不仅仅说是一个问题,而是很多经济问题的根源所在。

  (我就不看幻灯片了)

  我们现在出现了良性的增长,城市的生产量是非常大的。但是也不能一夜之间发生巨大的变化。就会牵扯到很多人,所以需要政策来决定,就印度来说,是十分像的,那就是穷人,这是一个“吉尼系数”的图片和表格,美国和中国基本上在差不多的情况下,欧洲国家比较低,澳大利亚是非常平衡的,其他关于红色的区域我们没有数据来现实。

  我们来看看过去十年来,中国、印度和美国的经济发生了怎样的变化。你可以看到整个经济增长率是非常快速的上升,我们从左边的图片可以看到,虽然说是不平衡的。但是就美国的这一张图表里说明(绿色的、右边),它就是关于收入分配的问题产生的一个结果。收入的增加,尤其是中等收入的增加,对家庭收入产生了影响。这也不全是由于经济全球化造成的,这与劳动力市场等等都有关系。可以看到世界上很多地方的局势、整个结构也是这样,这是一个全球的问题。从政策的角度讲我们必须要进行新的调整,来提高增长的效率,以此来保证让人们大规模的获益,而不是一小块区域而已。我们都有很多不同的发展计划,但是我这里必须要先谈一下关于全球变暖的问题了。

  时间有限,谢谢各位。

  袁志刚:

  斯宾塞教授为我们做了非常好的演讲,讲到全球化过程当中的全球要素的流动和重组,为亚洲人口最大的洲提供了就业了,提供了世界财富创造的机会。紧接着斯宾塞教授比较了占世界人口40%的中国和印度两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情况。讲到了金融结构的问题,讲到了中国在发展当中所面临的挑战,比如说制造业进一步发展的问题、服务业发展的问题、城市化的问题,尤其是提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概念,叫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阶段的概念。同时也讲到我们这次论坛非常重要的一个题目,就是人民币汇率的问题,迈克尔·斯宾塞教授做了非常好的模型,这个模型说明中国人民币汇率的问题不仅仅是汇率的问题或者价格的问题,因为价格的问题只有在一般均衡模型当中才重要。其实这个世界有很多的不均衡,其中两大均衡是导致人民币汇率不均衡的根源,一个是美国消费很多、储蓄很少。另外中国是储蓄很多、消费很少。所以要根本改变人民币汇率或者说中国的进出口均衡的问题,还需要多方的努力。最后斯宾塞教授也讲到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收入差距不断拉大的过程。

  总而言之迈克尔·斯宾塞的教授的主旨报告为我们论坛提供了非常好的蓝本,我相信我们今后几天的讨论一定会更加的精彩。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斯宾塞教授的精彩发言。谢谢。

  大会主持人:非常感谢袁教授,下面请各位来宾到光华楼外台阶合影留念。

  (下半段)

  大会主持人:

  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上海论坛2007年开幕会大会演讲马上就要开始了。主持大会演讲的是新加坡国立大学校长、上海论坛国际顾问团顾问施春风教授。大家欢迎。

  施春风: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欢迎大家来到大会演讲部分。在我们2007上海论坛上我们将会有一些特约嘉宾来给我们做演讲。我们将会讨论一些关于亚洲金融动力的问题。由于我们时间有限,所以我们可能会进行一点时间上的调整。现在请每位嘉宾只做12分钟的演讲。然后我们可以进行问答和交流的环节。我很简要的介绍一下我们四位演说者,首先第一位美国亚洲协会会长丁文嘉博士;第二位中国民政部常务副部长刘光和;第三位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约翰.霍尔德伦;最后一位是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刘吉。

  现在让我们有请第一位演说者丁文嘉女士。她在人类学方面获得了学位,而且在各个方面都有书籍的出版,并且对亚洲社会进行了广泛的研究,她成为第一个1954年建立的非盈利性组织的女性领导,第一位亚洲美国籍女性领导。所以说是一位非常了不起的女性,让我们欢迎在中国和印度之间做出了贡献的丁文嘉博士。

  丁文夹:

  谢谢你们,谢谢这么全体的介绍。女士们先生们、各位来宾,我非常荣幸能够来到这里,和你们来交流一下中国的崛起以及它对于建立一个亚洲联盟的影响。在各方面做过研究,但是我不是一个经济学家。但是我可以谈一下亚洲内部以及亚洲和美国之间建立合作关系的问题。

  而且美国人也非常关注,说亚洲的发展能对全球经济产生如何的影响。就我们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的影响,我们也可以看到中国经济对于全球的影响,这是我对这个问题的一个切入点。我想谈一下中国和印度经济崛起的影响。

  最基本的一个全球现象,那就是亚洲文化两个非常重要的,占有世界上人口比例最大的亚洲文化,在发生巨大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将给世界经济带来巨大的影响。我们可以想像,到了2050年全球50%的人口可能要经历一个巨大的经济变化,尤其在中国和印度。从殖民主义退居之后,在2050年这个现象将更加凸显。我在芝加哥率领我们的亚洲协会做过很多调查。我们现在有足够的证据说明他们很可能成为全球第一位的经济力量,至少是有可能的。他们的经济变化是非常重要的。但是很多人仍然相信美国将会维持世界经济第一大国的地位,但是这两个国家将会开始在亚洲发挥巨大的作用。因为这两个国家都有一些非常特殊的方面,能够对东南亚地区产生有益的也许,包括在贸易、软能量方面做出的一些贡献。印度还是非常有创新历史的,它对于东亚的一些政策、对于它的经济增长起到巨大的作用。亚洲大多数国家正在崛起。而中国的角色往往是更加广泛的。

  现在我要谈一下,如何建立一个亚洲的社团。而在这里面中国会起到重要的作用。

  首先我们必须要建立一个非常和谐的生活状态,互相依靠经济环境我们要有一个非常平等的、融合的生活环境,这样一种社会环境才能使得我们继续发展。因为毛泽东曾经说过,历史可以成为现实的借鉴,所以说我也喜欢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从历史上我们总是能够看到一点启示,那就是我们亚洲社区将以什么价值观为基础?我们的哲学家、学者在各个方面曾经讨论过,我们是否能够建立一个亚洲的共同社区。他们主要是建立在一些历史事实的基础上。认为我们可以互相交流一些资源,包括贸易方面的一些交流,使得我们建立这样一个共同的社团。这也是基于反殖民主义、反帝国主义的思想而诞生出来的。当时只是一个政治的想法,但是却没有地理上以及政治上的根据,但是随着历史的变化事情发生了变化。

  早期的哲学思考阶段是在六世纪到八世纪,当时的印度和中国其实就已经产生了很多的交流、合作。我们知道当时中国唐朝的皇帝想要了解关于印度宗教的东西,我们都知道玄奘就是一个代表。东南亚的印度以及印度尼西亚、泰国、柬埔寨等等国家,也都需要这方面的资源。所以说他们之间有一个非常强烈的互相依靠、互相学习的关系。中印之间甚至有一个非常直接的联系,但是这不仅仅是两个国家之间直接的权利关系,更加是一种商贸上的关系。我们也许在皇室上面当时有一些联系,然后在贸易上同时具有联系,所以说两国就有互动的历史。所以说我们认为是极有可能形成一个亚洲共同体。但是如何做到这一点呢?很多学者和专家说,你根本就不能够谈论这样一个亚洲共同体的事情,因为它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整体。但是亚洲是有可能走到这一步的。在全球很多组织性的研究机构调查下,我们发觉了很多的报道。那就是在西方力量侵占之前,印度就有很多关于建立共同群体的现象。他们并不在乎要让自己的力量成为全世界第一位的,他们非常愿意去融合一些新的文化。所以我认为这是一个机会,我们可以来调节这样一个国际之间的互动关系。

  我们比较承认的是,这样一种壁垒是存在的,那就是阻碍我们建立一个共同团体的壁垒。因为这是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所决定的,就像我刚才所提到的经济、政治、文化,包括民间的一些关系,它存在相互依赖的现象,但是也存在一些壁垒。但是总体来说还是在以一个相当快的速度发展。中国的经济相对日本来说已经对世界产生了更大的影响,也对美国产生了更大的影响。所以我们觉得东南亚、东亚这一块地区还是有很多可以互动交流的。

  但是这些东西自然会导致一个所谓的政治上的交流和联系,在最近的历史中,充分的说明了这一点,我们在亚洲经历了很多复杂的历史,而这些东西往往是不会被人们快速遗忘的。我们可以回到500年前,1000年前,我们记住的总是最近的历史,但是我们可以走到更远,回到更久远的一天,我们会发觉情况是不同的。现在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我们到底如何以史为鉴,来建立一些政治方面的联系,来处理方面的一些问题。让我们共同来分享一些共同的价值观。我认为这正是一个适当的时候,那就是我们在领导方面采取一些新的措施和决策。我们必须加强这样一种概念,也就是我们要超越历史,要摆脱历史对我们的完全束缚。其实这就是尼克松当时所做的历史活动——访问中国带来的相似影响。

  我们必须要想一想如何来创造一个新的亚洲共同社会的这种可能性,处理好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尤其是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强大的力量。如何充分发挥他们在亚洲地区的重大影响。如何让东南亚地区的国家、人互相了解彼此。在过去的15年间,几乎我们之间的所有联系都是通过美国这个中介来完成的。每一天大概有20次航班去美国,上海是这样的,这就充分体现了这一点。但是未来我们必须要承认的是,美国未必是我们东南亚以及东亚国家之间联系的一个必然的桥梁。美国不是唯一的因素。我们可以自己直接联系,完全可以建立我们自己的一个共同群体。我们能够达到的是如果我们真的有这样一种希望,经济上的互相依靠并不是唯一的因素。

  谢谢各位。

  主持人施春风:

  感谢丁文嘉女士的演讲。下面一位是刘光和,他做的演讲是社会保障体系如何保障贫困人口。

  刘光和:

  女士们、先生们。今天很我荣幸能有机会参加这次由复旦大学举办的以经济全球化与亚洲选择为主题的上海论坛,与国内外各方面的专家、学者、官员以及企业家们共同探讨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亚洲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问题。我讲的题目是“中国的社会救助与反贫困事业”。

  贫困问题是影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问题,也是影响人类生存与发展的重大社会问题。减缓、消除贫困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前提,更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础。任何一个负责任的政府都必然会把消除、消减贫困、提高贫困群体的收入作为一项重要的社会政策。与世界各国一样,中国政府对减缓消除贫困高度重视。早在九十年代初就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要求在促进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特别是要确保城乡贫困群众的基本生活得到同步改善。这一目标与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是一致的。为了实现这样一个目标,近年来中国政府大力推进改革和发展。坚持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着力构建针对低收入群体的社会救助体系,致力于为他们提供最基本的社会保护。

  民政部是负责社会救助工作最重要的政府部门。本着以民为本、为民解困的理念,关注民生、注重民生、解决民生,亲历打造全方位、多层次、分类别的社会救助体系。促进中国反贫困事业的快速稳步发展。下面我从三个方面报告中国的社会救助情况。

  一是当代中国社会救助的进展。济贫是中国传统社会救助思想最重要的体现。所谓德为山正,政在养民,讲的就是国家要以民为重,为困难群众提供基本的生活救助。在救助的实践中,中国传统社会更多的是依靠民间的互助和救济。比较少的强调政府的责任和义务。救助的对象上也主要是灾民、和孤老残等弱势群体,救助的水平和范围也是有限的,虽然当时也制定出一些法律法规,不过真正付诸实践的是少之又少。新中国成立以后,政府对社会救助事业给予的高度的重视,做了大量的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水平国家财力的逐步增强,政府投入的持续加大,民政部门对传统社会救助制度进行了全面的改革。从救助的理念到救助内容、从救助的水平到救助方法、从救助程序到救助管理,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可以说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这些转变标志着现代社会救助制度的初步确立。从关注救助对象的社会身份,到关注救助对象贫困程度的转变,按照传统的救助办法,不同的社会身份的人群,即使贫困程度一样,但是享受的救助待遇也不一样。现在以城乡低保制度为核心的现代救助制度,摒弃了按照社会身份确定救助对象和救助标准的做法,将关注的重点放到救助对象的贫困程度上,这就使得社会救助政策更加公平、合理,社会救助的规模也不断的扩大。1992年获得政府长期救助的城乡各类人员只有347万人,占当时全国总人口的0.3%。到2006年底,城乡长期社会救助对象已经达到4964万人,这里还不包括灾害救助的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3.78%。从低标准的社会救助向标准科学的社会救助转变,这又是一个特点。

  救助的标准直接决定财政的投入,财政投入的多标准就可以高一些,反之就只能低标准的救助。长期以来,中国社会救助的标准基本上是依靠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来确定的。建立现代社会救助制度最重要的就是要建立科学的救助标准制订办法,城市最低生活保障条例第6条规定,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按照当地维持城市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须的衣、食、住费用,并适当考虑水、电、燃煤、燃气费用,以及未成年人的教育费用来确定。这一规定确定了救助标准与维持救助对象生活之间的关联。与近代救助制度的内涵是一致的。

  再一个标志就是从救助项目的分散向资源整合型的社会救助制度转变。自从我国城市最低保障制度建立以来,传统的救助项目逐步转变为专项救助和生活救助两大类。生活包括农村低保、农村无保等。专项救助包括医疗救助、住房救助、教育救助、司法救助、就业援助等等。还有一个标志是从粗放型的社会救助向精细化型的社会救助转变。在救助的硬件上,由传统的生活形态的观察转变为科学的家庭收入调查。在救助的内容上,由单一的生活救助转变为生活、医疗、住房、教育等在内的综合性的社会救助。

  在救助的方式上由简单的发放救助金、救助品,转变为有利于促进救助对象就业、再就业的积极的救助。在救助资金的发放上由传统的手工发放转变为通过银行、信用社等经营机构的社会化的发放。

  当代中国的社会救助正在向着专业化、技术化的方向发展。从今年开始,民政部将陆续制订保证家庭收入调查,救助标准测算,救助对象的分类,以及救助统计等方面的推进性的行业标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社会救助工作。

  我讲的第二点,社会救助制度为城乡的低收入群体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随着当代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国家进一步明确了社会救助工作的责任。各级财政特别是中央财政在社会救助资金的投入上不断增加。九五期间民政部门一共支出的社会福利和社会救助的资金是201个亿,十五期间达到257个亿。其中中央财政支出从九五期间的19个亿,增加到“十一五期间的385个亿。这成为城乡低收入人均基本生活的有利保障。在城市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方面,救助规模已经连续四年稳定在2200多万人,救助的标准凑2003年的149年提高到2006年的170元,救助对象每一个月的平均补助金额从2003年的58元提高到2006年的83元。全年低保的支出额由2003年的150个亿增加到2006年的224个亿,分类施保的办法是特殊困难的低保对象得到了更多的救助,提高了低保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农村最低生活保障方面,目前权利已经有25个省市区、2133个县市区初步建立了制度框架。有1509万农民享受了农村的低保。在没有建立农村低保的资金有729万人享受了特困户的救助。今年一季度农村的低保对象已经增加到了1788万人。温家宝总理在今年的政府报告工作中做出了承诺,要在今年全面建立农村低保制度。国务院已经进行了研究,有关农村低保制度的文件将于最近要出台。农村低保制度的全面建立,标志着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将覆盖到全体公民。在农村五保供养方面,新修订的五保供养条例已经具体的实施。2006年底全国有484.5万人纳入了五保供养。其中集中供养的人口每一年人均供养的水平是2229元,分散供养的人口年供养的水平是1691元,一季度五保公羊的对象已经增加到了499.8万人,将近500万人。

  在专项救助方面,农村医疗制度已经全面建立。患病的农村五保户和患病的家庭可能享受医疗费用的补助。2006年一共筹集了农村医保救助资金是23个亿,累计救助的人口是1800多万人次,其中资助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的有1400多万人。城市的医疗救助继续扩大试点的范围,2006年全市有1865个县市区参加了。去年筹集救助的资金是183个亿。全国已经有145个城市建立了廉租房制度。截至去年年底一共有8万户家庭通过廉租补贴和实物配租等方式解决了住房的困难。

  教育救助、就业救助等政策也得到了比较好的落实。社会救助制度的全面实施为城乡困难群众提供了基本的生活保障。

  我要讲演的第三点,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发展方向,因为时间的关系,我下面点一下题。历史和实践都已证明,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稳步推进,是减缓消除贫困的基本策略,也是人类社会战胜贫困的必然宣传。社会救助制度的建立和实施,把中国的反贫困事业向前大大的推进了一步。但是我们也清醒的认识到,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还需要进一步完善。未来的一个时期民政部将按照中国政府的部署和要求继续推进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主要有四点,第一着力构建以社会救助为重要内容的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制度。发挥制度救助在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中的重要功能,规范社会就住在反贫困中的地位和规模。同时加快救助立法的进度地为社会救助工作提供法律依据。

  第二继续按照分类分层的策略,以现有的城乡低保个五保制度为基础,进一步完善医疗救助、教育救助、就业援助等等救助工作,使之可以覆盖到所有的困难人群。进一步规范分类施保的方法和程序。建立分类分层次的救助机制,使不同的人群、不同的家庭、不同的支出需求以及不同的区域救助对象能够享受到不同类别的综合性的社会救助。

  第三,不断推进城乡社会救助制度的协调发展,以农村低保制度的建立为契机,继续推进城乡救助制度的框架在全国建立,进一步规范和完善各项专项的社会救助制度,逐步的缩小城乡社会救助的差距,加大部门之间的协调,不断整合社会救助的资源,巩固并完善政府领导、民政主管、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社会救助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第四、逐步提高各级政府的社会救助能力,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反映着低收入群体社会保障的程度,也对各级政府执政保障能力的体现。足额保证救助经费以及稳定推进等收入,考察和交流的等方法继续加强贫困救助事业的发展。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社会救助是一个永恒的话题,也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支撑,中国的社会救助制度刚刚建立,在反贫困事业中才崭露头角,我们衷心的欢迎国内外的专家、学者给予中国的社会救助事业以更大、更多的关注。也期待着有关组织和与我们建立合作关系,共同推进中国社会救助制度的完善和发展,共同为中国的反贫困事业贡献我们的力量。

  谢谢大家。

  主持人施春风:

  谢谢刘先生。下面有请约翰 霍尔德伦,他在美国麻省理工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后,在斯坦福大学获得博士学位。他研究的有环境、能源方面的问题。他讲主要讨论一下全球环境变化所产生的影响,以及它的根源,他还研究了航空性、等离子、物理学,包括核科学,以及环境政策方面的问题。他会谈论一下全球经济的问题,以及亚洲的挑战等等。让我们欢迎约翰霍尔德伦博士。

  约翰 霍尔德伦:

  尊敬的来宾、女士们、先生们,由于时间有限,我想很快就大致讲一下我今天要讲的几个重要的点。所以我可能必须跳过一些细节性的内容。

  在过去的150年间,世界人口不断上升,世界经济不断繁荣,所以说我们的能源消耗将越来越大。石油、天然气的消耗量已经不断的增长,以年均20%的速度上升。我们主要是采取生物能来提取能源的,或者是煤。世界能源我们中国消耗82%,美国消耗88%。另外我们的一些核能源等,水能源也世界产生了巨大的需求。在能源方面我们在世界的几年将会有持续上升的需求。世界上各方面的能源需求来说中国可能会翻倍。

  过了30年之后,我们可能会比2000年的能源消耗量翻倍达到原来的2.5倍。到2100年基本上是4倍。生物能估计在最近的几十年里面还将处于控制地位。因为通过国际能源组织我们了解到了这样需求。但是如果世界建立在依赖生物能,那么可能已经导致了很严重的问题。过量的依赖于进口的石油和天然气,将会意味着我们经济是比较脆弱。加上我们在国际关系上面趋于一些竞争,能源方面有一些矛盾等等,所以会造成一些潜在的困难。我们燃煤发电以及燃烧石油来驱动汽车,这些东西都已经成为我们城市和地区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另外二氧化碳的排放,也造成的全球环境的巨大影响。对于人类的福利、生活状况已经造成的巨大的影响。如果我们要取代传统生物能的话,它们都有各自的一些弱点。原来的生物能会产生非常严重的室内污染。工业上的废物原料会占据原来森林的地区,而且消耗大的食物,这样会提高食物的价格。如果是水力、风力发电,主要是它的地点有限,不能随时发生。核的能力需要大量的资金,而且需要大量专业的人才,但是现在我们是缺乏在放射性资料以及联系上面的人才和技术。如果是燃煤、天然气或者一些液态能量来产生我们能源的话,它的进口将会翻倍。另外,我们想要提高能源的利用率,这个是和教育紧密相连的,如果人才上不去的话,能源利用率很难提高。人们必须抓住我们现在面临的机遇,处理一些相应的问题。

  现在我们谈论一下亚洲的角色。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的能源消耗国和二氧化碳排放国。现在在东亚的话,中国是第一位,但是接下了印度也会继续上升。而且亚洲整体而言将会在石油的消耗上继续上升。这个数字在不断上升,亚洲不断增长,需要我们从波斯湾进大量的石油,而且这种石油量正在大幅上升。我们需求上升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因为我们汽车需求量非常大。亚洲的燃煤发电厂也在不断的增多,这就导致了需求的能源也在不断增多。到了2030年它所需要的电量就现在而言是两倍。在中国和印度这种现象是必然会发生的。另外中国会有一些特别的污染,于是就会产生医疗、健康方面的消费,这些影响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们可以预测一下,二氧化氮和二氧化硫的排放,可能会导致更多的疾病,还有环境污染。到了2020年估计体现的就非常明显了。另外我们空气中的酸含量也在不断的增长,尤其是比较潮湿,干燥的活跃性的氮,来自大气的这些氮可能会导致对环境的影响。另外当然是和环境相关、能源相关的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在发展中国家,它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到2020年、2030年会发生巨大的提高。而且我们地球的平均气温正在陡增。自从九十年代这个现象就开始出现了。全球变热的现象并不是一致的。

  作为全球变化不一致的结果,地球上发生了很多气流传输的变化,比如说在东亚有一些冰冻地带已经开始熔化,这就是典型的例子。由于地球变暖可能会产生更多的洪水现象,这主要就是集中在亚洲的。其他一些方面的影响也会继续,全球气候变暖,已经导致了欧洲在过去的几年里面平均气温上升了2度。只有作2500万年前气温才曾经那么高过,但是现在又发生了这么严重的现象。我们必须要控制二氧化碳的排放量,来限制对环境的污染。现在橘色的这一部分,说明我们的状况,但是我们却希望我们能够控制的状况在黄线所指示的部分。我们想在2020年的时候至少不能再让它进行大幅度的增长。怎么解决呢?当然最好是科技的力量。所以说我们要限制石油的进口、石油的依赖性,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对环境的污染。我们要提高城市的空气质量,同时能够满足我们对汽车的需求。要利用全球的煤矿资源,而不影响到对区域空气质量的污染。我们要大量的利用核能源,来尽可能的为气候的变化做住有利的贡献。

  有一些特别的技术是我们必须需要的。比如说我们需要一些高能原的车辆、干净的车辆、无污染的车辆,我们需要更加有效性的商业以及居住区的建筑。我们需要有效得发电,因为电力是无污染的。

  接下来我们要减少煤矿开采的速度,要提高核反应堆的效率。另外尽量不要影响我们对食物的消费,我们在政策上也应该做一些努力和创新。我们在能源的研发方面应该给予更大规模、更加持续性的协作。要从市场竞争中取得优势,尤其是在电力部门,要保护公众的一些资源。至少奥保证最基本的能源提供给贫困人口,保证他们有足够的基本生活能源。要保证更干净、更有效的能源技术能够快速的传达,从国家的不同部门、不同地区互相传递。要修正并且使用一种非常平等的、非常有效的、而且能够达到的部门之间的合作。

  最后我要讨论一下关于亚洲在解决能源和环境上面能够做什么。首先是教育,我们必须大量的培养相关的专业人才、科学家、工程师以及关于环境的相关人才。由于亚洲在全球能源环境问题中起到一个重要的作用,所以说美国和欧洲也很想和中国或者亚洲整个地区进行一些合作,来解决这个问题。亚洲经济的快速发展也许我们能够采取一些更新、更有效的技术和建立更好的一些基础设施,来替代原有的老产品。所有的这些因素和其他的因素使得亚洲成为世界能源方面的一个重要力量。没有发展的农村地区也将加油。

  这是我的全部演讲,谢谢各位。

  主持人施春风:

  下面有请最后一位演说者,原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工程师刘吉,他同时是中国国际商务学院的执行院长,让我们欢迎刘吉先为我们发言。

  刘吉:

  我很荣幸的来到这个讲台上发表自己的看法,但由于时间只有12分钟,所以只能够讲一点基本看点。我争取在11分钟讲完,以便不影响大家中午的胃口。

  我们的命题是“经济全球化和亚洲的选择”,我讲的题目是“经济全球化和中国的选择”。既然要选择首先就需要对经济全球化有一个准确的概念。我的认识是什么是经济全球化呢?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两条。

  第一条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最先进的经济发展方式。因为经济全球化就意味着资源在全球范围内进行配置,所以它就不仅仅是贸易自由化、金融自由化、也包括了技术自由化、劳动人力资源自由化等等。所以这是一种最有效的利用人类资源、全球资源的一种配置方式。

  第二个经济全球化的本质是世界和平和世界大同的经济基础,实现这个目标的经济基础。实现世界和平是全体人类的希望,实现世界大同是古代以来人类的愿望。但是一直没有办法实现,因为各个国家的经济都是民族经济,都是互相没有关联的。现在经济全球化以后,每个民族、每个国家、每个地区的经济都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这就为实现这样一个目标提供了最坚实的经济基础。这就实现了和谐的世界。

  那么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是什么呢?我认为经济全球化的标志有三个:第一、是全球大市场的诞生。大家知道在上一个世纪八十年代以前,可以说全球大市场是没有形成的。全球大市场的形成包括两个方面,1、从国际贸易达到的一个质的飞跃,国际贸易占世界GDP的比例在上个世纪八十年代达到的1/4的水平,起了举轻若重的作用。所以没有一个国家可以闭关自守生存。2、原来世界分为两大阵营,一个叫资本主义阵营,一个是社会主义阵营,社会主义是搞计划经济,不参与国际的竞争市场,自从八十年代以后社会主义国家进行的市场经济的改革,也就把自己融入了整个世界,这才真正形成了整个全球的市场。所以第一个标志是全球大市场的诞生。

  第二、标志是全球企业的诞生。也就是说过去我们的企业是从一个地区发展起来的。地区企业以后变成了国家企业,这都叫民族企业,进一步向世界国际贸易、国际发展,就变成了跨国企业。在上一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了整个全球化、全球性的大的兼并,许多跨国公司互相兼并形成了一个新的公司,这种公司我们叫做全球公司、全球企业。这个全球企业的基本特征是什么?1、它的整个生产要素从资金、技术、管理、人力资源等等都是在全球范围内来配置。2、生产企业的各种机构从研究机构到生产机构、到管理机构那是在全球范围内进行设置的。3、整个管理层,也是全球范围内进行选拔的。很多大的全球公司几乎是小的联合国,各个国家人才都有。4、就是资本是在全球范围内集中的,因此一个全球公司的所有者在发行股票以后那就是全球的人都可以成为它的所有者。5、这个全球公司是和全球的各个公司建立了紧密的联系,进行联合或者合作,其中包括外包的服务业。所以这样一个公司就是一个全球的公司,全球公司的诞生应该是经济全球化的一个根本标志。

  第三、标志是全球的信息化、网络化诞生。这个当然是和整个从上一世纪十年代所开始的新的科学技术革命,以微电子为核心的新电子技术革命是密不可分的。所以因为这三个原因,以上对于经济全球化的认识,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经济全球化虽然是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后诞生的一个崭新的现象,而且是来势凶猛,所以到二十一世纪经济全球化将是不可抗拒的一个历史潮流。所以中国将如何选择?

  第一中国必须参与这个全球化的建设,为经济全球化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同时也就共享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成果,防止边缘化,这就是为什么中国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克服了种种困难,终于参加了WTO的根本原因。但是中国参加了WTO以后就可以发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人口众多,人均GDP仍然是很低的,到目前为止也不过是2000美元。和那些经济发达国家相比相差是10倍以上。在这个情况下中国参加了WTO以后应该怎么办呢?只能加快自己的经济发展速度,迎头赶上。要从一个发展中国家变成一个发达国家这就是一个现代化的过程,现代化的过程在已有的发达国家都是经过了殖民主义的过程,也就是说他在殖民主义的过程中间用殖民主义的资源完成了原始积累。中国没有这样的历史条件了,同时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也不允许中国搞殖民主义。所以中国将如何实现自己的现代化,中国只能选择一条和平发展的道路。那就是和平发展这样一个新型的现代化道路。

  和平发展的道理有很多条,这里我只能重点讲两条。一条就是把人类现代化发展的共同规律和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就是说中国必须要从传统的计划经济模式改为全人类所实现的、并且实践证明是有效的市场经济体制。这就是从八十年代邓小平开始的一场伟大的改革。但是同时它又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所以中国实行的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第二条中国必须要自力更生和国际合作相结合。要自力更生为主,因为如果说都按照美国或者其他的发达国家的道路,那么中国从世界的资源来实现自己的全球化,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根本专家的测算要有6个地球的资源才行。而亚洲要按照美国的方式来实现现代化的话,大概要20个地球的资源,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中国必须要走自己的道路,自力更生。以能源为例,中国的自力更生的办法是什么?第一个办法就是中国在节省人员的潜力方面是很大的。因为中国目前到2000年的时候,中国现行的没百元美元,国内生产宗旨的能耗,等于美国的2.5倍,欧洲的4.9倍,日本的8.9倍,如果中国能够把自己的能耗降低达到美国的水平,那么中国的消耗的人就可以降低一倍以上,如果达到日本的水平就可以降低到9倍,那么这样一种巨大的潜力如果我们充分发挥的话,那么中国的石油可以不必进口了。至少按照这个水平还可以继续发展。第二个办法就是地大物博,还是有很多人员的开发潜力。大家知道最近在河北省的蓝宝地区我们发现了大的油田,达到10亿吨的储量,当然还有其他的很多地区,沿海、东海地区,还有很多地区可以去勘探,所以中国的能源的潜力还是很大的。

  第三个当然是依靠科学技术,现在我们整个科学院或者是工程技术的研究都集中力量在一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研究新能源、节省能源,包括燃料电池汽车,包括生物、太阳能、风能等等,我们想只能走这样自力更生的路。但是同时我们必须要跟国际合作相结合,我们当然要跟发达的国家相结合,比如说我们在节能技术方面就要向发达国家学习。同时我们特别要和发展中国家更好的合作。最好、最近的就是亚洲,亚洲的国家可以更好的进行合作。那么亚洲的合作是一个历史的必然。因为亚洲有共同的历史命运、有共同的发展目标,同时在资源方面有很大的互补性,这样区域的一体化和全球一体化之间是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现在欧盟联合起来,给我们树立了一个榜样,我想亚洲也应该逐步的走向这样一个经济共同体。在这个目标中间我们还可以首先有一个优越条件,就是我们是在儒家文化的国家里面,可以首先实现,因为儒家文化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理念就是“合而不同”哲学,君子“和”而不同,就是说我们大家可以允许到一起来,但是我们又有不同。这样我们东亚的儒文化应该是首先走在前面。

  当然在所有的一体化中间,我觉得金融的一体化,特别是亚元的出现将是具有极大的意义。因为大家知道有一个美元从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就是占世界主导地位,世界上只有一个美元、一个金融的话,那它就是一个霸权地位,现在有一个欧元诞生了,欧元的诞生毫无疑问对世界经济的发展起了积极的作用。但是两个货币就会出现竞争的趋势,如果亚洲国家出现一个亚元,就会构成一个和谐。因为大家知道几何学上有一个原理叫三点构成一个平面,三点就可以构成一个稳定的平面,因此如果一个亚元的出现,那么欧元、美元、亚元的三足鼎立,可能对世界的金融会起到一个非常稳态的作用。所以我们说中国应该更加努力的促进亚洲共同体的实现。

  另外还有一条道路,我们中国还在工业化的历程,但是世界已经发展到信息化、知识化的阶段,所以中国必须要同时完成工业化、同时还要完成信息化和知识化。这是一个很大的难题。大家得知道在工业化的过程中间一个最重要的标志就是农业人口的减少,像美国农业人口只有2%,欧洲的农业人口只有3%,日本也降到5%了,包括韩国也降到10%以下,但是中国现在农业人口仍然还有62%。这个任务是非常重的,62%的农业人口如何减少到10%以下,这将是一个非常困难的任务。在完成工业化的同时还要完成信息化、知识化,因此我们这个难题只有一条,我们后发的国家就必须要向先进的国家学习。这样可以少走弯路,这就要求我们要继续改革,进行体制改革,要求我们的科技和教育更好的发展,能够出一些改革和创新。

  最后我们的结论就是要把社会主义的市场经济改革开放进行到底,尽快的来建立一个完善的市场经济的体制。这样我想就能够更好的实现中国现代化,以及更好的实现经济全球化。这就是我的结论。谢谢。

  主持人施春风:

  首先我感谢四位演说者,他们都给我们分享了他们的想法,关于经济全球化以及亚洲的选择他们做出了自己的谈论。他们关于一些焦点的问题提出了建设性的意见。由于我们时间已经过了,一般来说是安排一个问答环节,大概20分钟的时间,但是这个意思就意味这我们午饭来不及吃了,所以我就问一个问题吧。你们四位教授都可以随时选择来回答我这个问题。大家有问题可以自由提问。

  Q&A:

  提问:刚才很多谈论了关于和谐社会的问题,但是对很多外国人来说,和谐社会是一个陌生的词汇,其实和谐我来解释一下,就是要求人和自然、人和人之间建立一个平等协作的关系。否则的话将会产生混乱。我们能够达到一个比较平衡的个人心态的状态,但是我想问问你,如果专门是谈到亚洲的所谓和谐社会,那么在它下面一些基础的价值观是什么呢?

  丁文嘉:

  我可能谈论这个比较多,我对亚洲的价值观确实是比较敏感的。因为我在这个方面有所了解,而且我在新加坡的研究已经把它应用到西方的环境里面,找到了其中的一些矛盾。这些价值观之间是有联系的。我说的所谓建立一个共同的团体有一个共同的价值观,我的意思不是说亚洲的价值观和欧洲或者西方形成一个对立,建立一个完全不同的价值观,而是说在某一个地区总是有一个价值观更加受到人们的重视。至少相比世界其他地方的一些价值观而言。但是对每个人来说它的情况又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认为我并不是想显得非常复杂。我只是想要建议,这个地区的政治形势使得我们之间所谓完全的独立是不可能的。这是我的基本概念。

  刘吉:

  中国和谐社会的概念就是我们孔老夫子讲的合而不同,并不是说要求,世界本来是丰富多彩的,不完全是一个声音、一个调子,所以因此和谐社会就意味着对多元的文化、多元因素的合而不同。比如说演奏一个贝多芬的交响乐,你可以拉小提琴、可以拉中提琴,也可以吹和管,也可以弹竖琴等等,但是大家是按照一个共同的旋律合在一起,这就变成非常动听的贝多芬的交响乐,这就叫合而不同。经济也是一样的,各个国家可以按照自己的特点进行发展,但是又可以共同的合作,建立一个共同的繁荣世界。我的理解是这样的。

  丁文嘉:我还想说一件事,就是交响乐,就是五六个不同的音乐家在一起合作,他们使用不同的乐器共同来完成一个曲子,我们必须需要一个人来控制,但是需要相互合作。这就是和谐。

  主持人施春风:

  由于时间的限制。谢谢四位演说者。谢谢你们的精彩演讲。关于和谐社会,我觉得它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引人关注的话题,它是一个阶段性的话题。我们也许可以在茶歇的时候进行进一步的讨论。谢谢各位的参与。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