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东西方管理理想的交汇和融合论坛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5月20日 12:15  新浪财经

  中国MBA发展论坛是一个由中国MBA学生自己牵头组织的、用中国MBA自己共同的品牌命名的全国性MBA学子交流平台。2007年5月19日,第八届中国MBA发展论坛在北京正式开幕。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以下为《第八届中国MBA发展论坛—东西方管理理想的交汇和融合》完整实录。

  主持人(宋远方):各位领导,各位朋友,新闻界的朋友,上午好!MBA教育论坛现在开幕!首先我代表人民大学商学院对各位领导、各位朋友、各位新闻界的朋友能参与我们这个盛会,表示热烈的欢迎与感谢!

  首先我们请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院长伊志宏教授做主题演讲,东西方融合潮流下的MBA创新。

  伊志宏:各位新老朋友,欢迎大家对我们来到这个论坛,对我们这次活动的支持!其实我这个不是主题演讲,这次论坛得到大家这样的一个支持,我们国内大概来了40几位院长、副院长,所有在京的和外地的一些重要的学院的院领导,应该说在百忙之中来参加这次活动,我刚才还说,张新民院长有一个观点,就是现在所有的商学院院长越忙,说明这个学院办得越好,大家确实非常忙。我其实算一个开场白,我希望把时间和机会留给在座的各位嘉宾,我想把问题提出来。

  应该说对于我们在座的诸位来讲,在过去20几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发展,这么大的一个经济体,这么长时间的持续的快速发展,应该说在世界上是史无前例的。就未来而言,我想只要我们的政治体制,我们的社会环境,我们的国际环境等等这样一些问题能够解决得比较好,在可预见的未来,中国仍然能够保持持续高速的增长。对于从事管理教育的,我们在座的各位来讲,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千载难逢的一个大好的时机。这样一个几十年经济快速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应该说对从事管理教育,从事业的角度来讲,我们确实应该说非常幸运的赶上了这样的一个时代。因为这样的一个时代在国际上是没有先例的。作为我们的管理教育,人才培养怎么样能够在这么短的时间能够满足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应该说确实史无前例。国际上没有可以借鉴的例子,所以这就回到我们现在说的话题,就是我们必须要创新,应该说在过去20多年的时间里,我们国内原来的基础比较好,办学时间比较长的管理学院和商学院在MBA项目,在整个管理教育方面,大家都做了非常多的努力。接下来怎么做?应该说中国的管理教育,MBA教育到了一个新的阶段,一方面,中国的经济快速发展,提供了为我们做研究,人才培养提供了很多经验。中国企业管理已经有很多可以让我们来做值得总结的东西了。所以接下来的商学院的发展,MBA教育的发展应该怎么做?应该说这可能是在座的很多院长都在思考的问题。我想提四个方面的问题,也供在座的各位参考,也希望听大家的高见。

  第一个问题,就是关于办学特色的问题,关于办学特色,这个特色应该说是一个企业发展的生命力,我想应该也是商学院、管理学院的生命力所在。我们到现在为止,已经是90多所,将近100所院校,接下来可能还有30多所院校,继续有做MBA的项目。应该说,社会经济发展对管理人才的需求是多层次,多角度,多方面的。在这里,如何做自己的定位,发挥优势,做出自己的特色,这可能是每一个学院的院长需要思考的问题。这是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关于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的关系,这似乎是一个老声常谈的问题,但是应该说最近几年来,有一些现象应该说值得我们思考,科研和人才培养的关系,我觉得,可以这么讲。没有高水平的研究绝对不会有一流的,不会有高水平的人才培养的质量。但是反过来说,过分的把科研放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忽视了人才培养,我想作为一个大学来讲,可能说不好是本末倒置,但是可能这样的倾向是值得引起大家的注意,特别是最近这些年来,有一些在我们的高校里边,大家都想办研究型大学,似乎研究型大学就人才培养这个位置要往后放了,而且从实际当中来看,确实是这样。我们经常有时候在想这个问题,就是我们招了这么多的学生,特别是国内高水平的大学,应该说我们有最好的生源,招了最好的学生,我们到底在学生培养上,从院长到老师,我们到底投入了多大的精力,给学生提供了什么样的东西。这个其实是需要大家思考的问题。

  第二是关于商学院和管理学院的科学研究。作为一个管理学科我们应该做什么样的研究。以什么样的方法来做研究,这是一个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问题。在过去若干年里,对于中国的管理学科来讲,我想从原来的纯粹定性的,完全经验性的研究到学习借鉴西方更加规范的这样的一种更科学的研究,这个应该是一个正确的选择。但是经过若干年的这样一种学习以后,我觉得,我们现在已经到了下一个阶段。就要思考,过分注重方法而忽视了内容本身,可能有一种倾向使我们的研究越来越脱离管理实践,把研究变成了学术圈自己在玩的东西。其实,不光是国内的问题,其实国外已经有几轮的反反复复,在中国目前来讲,可能是需要引起大家思考的一个问题。这是第三个问题。

  第四个问题,人才培养,特别是MBA的教育和培养,应该说我们在过去的十几年,将近20几年的时间里,大家比较关注,比较多的是整个MBA的体系和知识结构。在这方面大家做了很多的工作,接下来,我觉得,有两个方面的问题需要大家更认真的思考或者需要做更多的努力。一个是学生的实践能力,或者讲对管理实践的了解,这是一个方面。第二个方面就是软的东西。包括学生的人文素质,包括做人的问题。在我们的教育里边,后两者,过去没有得到特别的关注,下面我觉得应该是我们管理学院在MBA项目当中需要给予特别重视的问题。由于时间的原因,我把这几个问题提出来,请在座的各位思考。这其实也是我最近以来有点困惑的问题,希望大家一起讨论,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伊院长。我们在嘉宾发言之后还会有讨论的时间,为了保证我们讨论时间的准确,我们每位嘉宾发言希望不压超时。徐飞教授,他特意飞过来参加我们这次讨论会,因为他11点就要赶飞机,应该说是很难得的,下面欢迎徐教授给我们讲演。

  徐飞:尊敬的各位院长,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高兴,非常荣幸把自己非常浅薄的想法跟大家做一点分享,我今天发言的题目是MBA教育的逻辑与背反。这个逻辑不是谈形式逻辑也不是数理逻辑。我本身是学数学出身的,所以比较喜欢逻辑这套系统,仅此而已。

  MBA教育的第一个逻辑应该是MBA教育的内容应该是具有层次性的,这个看起来是一个显而易见的问题,但是里面有很多误区。比如说MBA的内容里面有知识、方法和理念,这三个层次。或者分成知识、能力、素质或者叫做数、法、道。或者叫做科学、艺术、哲学等等。它是有层次的,你比如说一个数、法、道而言。数是指学术、技术。对于数来讲,它的精、专、深,尤其对专才和人才来讲这是非常重要的问题。所谓法是方法和章法。对于法来讲应该是更加广博和宽泛。对于英才来讲,这个法是非常重要的一方面。

  所谓道是说不明白的问题,这里的道是对管理内在的根本的规律性,它的一种把握。对于将才和帅才来讲,对于道的要求可能会更多一点。科学的,艺术的,管理是科学也是艺术,更是哲学,没准还是宗教。对于艺术来讲,更多的是探讨或然、似然或者是实然的问题。对于哲学来讲是探讨一些不知其然而然的问题。科学是具有普适性的真理,而我是需要张扬个性,而哲学的话,应该是本我或者是超我,是一些本源的终极的问题。话题展开一点,我们把视线放得更大,对于我们商学院来讲,既有本科,也有硕士,还有博士。在我看来,本科生可能更多强调知性和理论。对业内同仁来讲,可能更强调艺术的层面,这种艺术就包括对全部变通,包括对人性、悟性的张扬。这里很重要的研究消费者偏好,文化特色以及企业、国家发展的阶段。而对业内来讲,作为MBA更高层次来讲,他们更看重的是哲学层面的东西。宗教方面的东西,这里更加强调的是天性的把握和深刻的认识。价值观、信仰这些是属于非理性范畴的东西。

  这里顺便说说,我们科学更多的是强调概念和模型,MBA讲的是经验与方法,EMBA强调的是超验和理念。对于业内来讲,更多的强调的是EQ。从我们教育的提供方来说,从上述角度来讲,我们提供什么。商学院对科学界来讲,应该提供的是一种力,而对业内来讲提供的是一种场。知识是普适的普遍的学问。从学习方法角度来讲,强调的是课堂教授,严格的训练和潜心的研析。从学习方法来讲是案例讨论,情节的模拟与现场的深度访谈,对业界来讲提供的是一种场,那就是一种素养,无处不在的弥漫的渗透的一种东西,从学习方法来讲,可能更多的是专注的研讨,同学间业界经验的分享等等,甚至包括自我修炼。

  从论文要求角度来讲,我们的科学论文强调科学性、学术性和原创性。在我看来,论文要求更多的是指向实践性、操作性和间接性。而对业内来讲,我们更多的关注的是战略性和前瞻性。这是一个重要的问题。

  关于MBA教育的第二个逻辑应该遵循理论、理念指导方法,而方法决定工具,更强调的是正确的去做正确的事情。我们说有两个方面,一个是正确的方法,一个是正确的去做。实际情况不是那么回事,我们很多时候是由工具决定了方法,工具没去张扬我们的方法,有的时候我们是方法反倒干扰了我们的理念。所以说,我们这个地方的理念是最变化的,我们的工具走到了极端。尽管说工具本身来讲非常豪华,非常精干,非常无懈可击,非常不恰当,但是由于过分的关注对工具的把握,而忽视了对创新,对一些新兴技术的把握。

  第二点,就是我们过分的关注正确的去做事情,而忽略了去做正确的事情。

  第三就是我们的管理达尔文主义。把自然界称之为达尔文主义或者是达尔文学说移到管理学来讲,是非常危险的。还有管理渐变化和时尚化,不断的翻新,像走马灯,像流行般的稍纵即逝。我提一个最朴素的问题,连我的理论都不能具有相当长时间的生命力,那么怎么可以做到基业常青,可持续发展,怎么可以做到他做百年老店的实力。

  第三个实例是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现实情况是,我们现在是学术导向,我们是课程导向。更多的是强调一门一门的课,而且强化学术壁垒边际越来越清晰。再有一点由于忽视了问题导向,我们现在也有案例教训,案例教训是形式化,模式化,甚至有点僵化和异化的问题。现在很多老师讲案例,不是讲案例,而是讲故事,忽视了对案例本身故事的开发,忽视了对案例本身应该提的作用。我们现在有的老师提案例主要是要出书,大的不会太离谱。

  第四个逻辑,MBA强调国际化,全球化,因为当今的时代就是国际化,全球化的时代,我们八国际化简单的等同于国际化,说哈佛怎么样。MBA的教育是丰富的,是生动的,多元化的,应该是特色化的生存,而实际情况是,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模式化的,僵化的模式。忽视了不同学校综合性大学,行业性的学校,计算机学校各自应该具有的特色,丢掉了特色,也就丢掉了生命力,丢掉了我们的比较优势。大家一律搞成研究型大学,这是一个模式。他们生机勃发的情况,为什么能够具有生机勃发?彼此共生,彼此互为因果,成为一个自然的良性的一个生物链。所以多样性,品牌化生存,这是现在我们MBA教育非常重要的一个命题。

  第六个方面,MBA教育应该是融古通今,应该是秉东承西,兼容并包。我们现在要么一味的强调西方怎么样,我们的民族文化非常博大精深,我们一套东西非常受用的东西,结果我们自己丢在一边,让它成为别人的宝贝。另外我们自己故步自封,做井底之蛙,不是用世界的眼光来看中国,而是用中国的眼光看世界。还有一种是生动活泼,简单的拿出来,不加调节的加以应用,理论没有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我非常喜欢达尔文的说法,就说适者生存,这是非常睿智的。西方文化固然好,可是撇开了一个国家的价值体系,它的传统和文化离开了这个国家,模式化的谈理论是非常荒谬,也是极其危险的。

  最后一点,什么叫MBA?基于管理的能力,这是对MBA的一种解读。基于管理的能力,或者还有另外一种解读,基于德性,基于道德的能力。今天的商学院,今天的学生更多的强调要担负一个社会责任,而我觉得,很多商学院对MBA的解读为什么是下面这个问题,有本事赚钱,赚钱是硬道理,我觉得这个过于狭隘。

  这是我非常浅薄的一点认识,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我们徐飞教授的演讲。应该说非常有新意,这个给我们提出来非常有意思。

  下面我们请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常务副院长陈国青教授讲演,大家欢迎!

  陈国青:各位同行,各位朋友,大家好!非常高兴能够有这个机会和大家一起来分享一些想法。我想跟大家分享,在新的阶段里,中国管理教育发展的一些情况。我从一个管理学院,特别是MBA教育的角度。

  我想主要谈两个问题,第一个,我想说就是我们现在处在一个MBA教育和中国MBA教育发展的新阶段。第二个意思是说,在这个新阶段里,我们也遇到很多新的问题和挑战,当然也有很多的机遇。因此跟大家分享四个方面的思考。

  第一是关于使命,第二是关于研究,第三是关于一个商学院或者是一个管理学院怎么样能够持续的发展。最后是在人才的培育方面,我们应该怎么做。我想现在MBA教育发展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都经过了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在国际上,现在可以说是处在一个反思和改革的这么一个阶段。像特别典型的,最近的一些报告和相关的讨论,在斯坦佛、哈佛、耶鲁很多学校都有过非常激烈的内部的一些讨论,包括他们的一些初步的想法也都在一些相关的场合进行讨论。这个从背景来讲,当然是全球一体化,出现了很多新兴的市场和企业,因此在现在大家在反思MBA教育在国际上来讲,它有点反传统的意味,特别是我们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整个国际上对这个的研讨,它反映了这样几个基本的元素,一个是这些学校,它们的讨论都是来自不同的角度,因此对它们的一些见解也是各有褒贬,但是各家都在求一个创新,因为想从现在一个状况来获得一个新的更高的这么一种发展。那么在他们的反思和改革的内容上,我概括一下,斯坦佛、耶鲁和哈佛,他们都有一些相关的报告和讨论,有的是公开,有的是内部。跟他们最近比较多的一些交流,我发现,一方面他们在强调客户化,这个主要是以斯坦佛的反思和改革思路,以这个为主导,更好的从企业的各种职能出发,更好的反映企业的一些基本需求的特点。

  第二是耶鲁,他们反映比较多的是集成,认为现在的MBA教育比较集中在职能和功能上,他们认为一个综合的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特别是他们强调问题这方面。因此他们现在内部做的很多的改变都是围绕着他们应该是比较重要的。哈佛也比较强调的是相关性,我们的培养应该和我们的目标,包括我们整个环境的发展相关。在某些事情上和管理没什么关系,因此这些讨论有的已经开始实施了,那么对当前的课程,当前的老师,对于当前的体系和结构,都发生了很大的冲击。

  在国内,我想我们可能出现一个比较大的一个变化的情况,这里面的背景是有诸多因素,当然现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国有各方面的影响。另外中国的管理教育已经有相当的积累,如果从91年开始正式的MBA教育,另外从中国整个教育来讲,从WTO往后基本上是完全开放的这么一个情况,因此挑战应该是相当的激烈。因此我们人才培养在数量和质量上相对于我们中国经济发展的需求仍然是滞后的。当前我们国内MBA发展,特别是管理学院和MBA教育来讲,目前基本上可以说,我们已经有了比较标准的课程体系,大纲的方案这些。有了比较完整的教学的培养环节,基本上都不同程度上融入了实习、校友的这些环节。也有了比较多样的教学方法,由原来的最早的教授到案例、团队模拟、讨论这样的教育方式。另外大家也非常重视国际的合作。不管是学生还是项目还是教师。这是国内在过去这些年来,MBA院校呈现一个增长的趋势,MBA招生也基本是在增长的趋势。围绕着我们MBA的学校的增长或者是招生的增长,我们国内还是有很大需求,我们有40万个国有企业,30万个外资,有一千万的乡镇,我想仍然对中国的发展和人才的需求有非常非常大的影响。

  新阶段有什么特征?这是一个刺激与响应的螺旋。第一,管理教育和管理学院做很多思考,一个是国际化,这个国际化已经融到了我们管理教育的各个环节,大量的外国学校进入中国,大量的外国学生进入中国,不管是留学还是交换,有大量的英文授课的需求。从另外一方面,对中国知识的探求,不管是历史文化的,仍然是非常迫切。不管我们自己解决中国问题,还是国外的学生到中国来,他也想到中国。另外从研究来讲,我们只能研究中国问题。另外一个挑战就是我们有百家主要的商学院培养了这么多的人才,经过16年的探索或者是实践,我们现在实际上处在一个我们的管理要更进一步的精细化,也就是说,我们的项目管理要更好的反映出这个社会的需求。我们学生本身怎么比较好的能够对他们进行更好的定位和培养以及课程的建设。因此这里边有创新的东西。我们围绕着当前出现的一种对MBA教育的反思和思考和求变的这么一种态势或者是情况。

  我想对今后的发展有这么几个思考。一个是,我觉得MBA教育从现在再往下发展可能大家会更关注使命其做,也就是说,我们的发展要和我们的使命更密切的相结合。这个不像在早期很粗犷或者是根据一些想法我们就做了一些事情。使命的本身我们有比较长远的思考和愿景,有比较长远的战略和实施,因此由使命来定位我们自己MBA的项目和我们MBA培养的方式。因此从使命出发,我们怎么样定位我们自己的培养方案,包括各种目标,包括学习的保证,这种定位就决定了我们学院到底是一个教学型的,还是研究型的,还是教研型的这么一个学校。我们的研究取向是纯学术的,还是应用的,还是政策研究的等等。研究的问题是国际的,还是中国的,这里边我们学生的素质,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我们的使命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围绕着这个使命,围绕着使命来定义我们整个办学教育的中心,我想中心一点,一个是学生,就是我们所有的活动,所有的办学环节应该是围绕着学生的。要达到这个,非常重要的,这里面队伍建设和能力培养。

  第二个思考的,我想在研究上,因为学校是创造知识和传授知识,因此研究的定位,一方面从管理学院来讲,你既关注一些普适的管理理论,又要关注一些特定的管理问题。一方面要研究非常敏锐的一些探讨,另外要对中国的经济发展复活又要关注应用。从这里面我们应该思考,包括管理学院,包括我们自己在清华经常思考的,最近讨论比较多的是我们跟着西方学还是我们在新的基础上,我们能够续写一些新的篇章,在管理教育上。

  另外我们能不能够总结出中国式管理,而不是像在很多年前是由西方人总结一大堆的很多的管理理念。衡量学院的研究成果,形式很重要,到底是一个发表的学术文章还是研究报告,影响非常重要。就是你的研究到底对学术界和中国的经济发展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对这个企业来说非常重要。这是第二。关于这个研究。

  第三,我觉得现在到了一个阶段,就是管理学院应该考虑我怎么样能够持续的提升,能不能构建一个机制,而不是说,我是一个院长,我会努力工作,后边的人也会继续努力工作,应该从体制上和机制上能够构建一个持续改进的机制。使得学院的发展能够比较可持续。第一条我能够对外边的变化有比较强的洞察力,同时要做出及时的反映。

  第二,我们技术这么多年,我们可能更追求精益管理,我们应该建立一个质量保证体系,我们应该追求在我们这个行业或者是MBA教育的这个圈里边,我们能够达到一个基本的标准或者说我们要达到其中的一个高标准。也就可以和我们国际同行或者和国内同行在办学理念方面能够有一个对话的平台。因此这个机制的建立是保证管理学院进一步发展,也是非常重要。能够继续提升我们整体的办学水平,我觉得这是下一步从MBA发展的角度来讲,非常重要的。

  最后一个考虑,我想就是我们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前面提到国外的几个主要的商学院,前面几家都在考虑,我怎么样能够更好的符合我们企业的需求,更好的提升学生们综合的能力,更好的培养学生能够相关。因此提出了很多方面。在当前来讲,我想多数,特别是我们国内的学院里边,整个的设置和人才培养素质的基本的框架,还是以职能和功能的导向为主。因此可能在下面一段时间里,可能在下面几个领域或者是知识点上,我们应该花更多的工夫,这样的话,一方面能够满足我们挑战的需求,另外是我们发展的需要,沟通能力是非常得到共识的。最近有很多相关的企业界和管理学院的一些讨论,都围绕这么几个,要有非常强的沟通的能力。再有,要能够有比较好的执行力和商业能力。我想这些方面可能更多的比较偏软一些的,而不是一个具体的职能部门的问题。但是是非常重要,基本的人才素质的特点。因此我觉得,从管理学教育来讲,这方面应该花比较大的工夫。

  最后总结一下,用非常短的时间跟大家分享,第一个是中国管理教育进入了一个思考与变革的新阶段,第二是什么样的使命决定了发展方向,由使命决定了发展方向。第三我们需要构建持续改进的一个发展的机制。最后我们要把握重要人才的素质的需求。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陈院长,陈教授把当前MBA发展的趋势和一些新的创新点做了比较好的阐述和总结。下面我们请复旦大学商学院院长陆雄文教授讲演。

  陆雄文:

  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我今天非常高兴跟大家分享关于MBA教育的看法。我的主题是国际化与本土化之辨析,我觉得这个题目跟今天的论坛的主题有相互的呼应的关系,这个问题是老声常谈,但是还是有很多的我们的同行和媒体有争议。到底是来自国际化还是本土化?既然大家对这个问题有争议,所以这个问题还不是很清晰,我的基本问题是这是一对矛盾,这一对矛盾从MBA教育从没有到发展到今天,到面向未来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动力。我们要正确的认识这个矛盾。我们做中国的MBA教育必须要国际化,同时必须本土化,没有说,要偏向于国际化或者是偏向于本土化之说。

  从任何角度来看都是,我想从两大方面来讲,第一方面,为什么中国的管理学院,中国的商学院要国际化,从历史渊源来讲,中国在很长的时间里没有商学教育,没有管理教育。从90年代初,中国的管理教育在跌跌撞撞,一直到91年,中国的MBA教育才开始,我们当时几乎没有自己的管理的思想体系,管理方法体系。所以当时讲管理方法和管理的基本理论都是从美国来的,或者我们当时没有教材,拿到台湾翻译的教材然后到中国大陆来。所以我们一开始,必须向国外学习,尤其是向美国学习,我们如果把管理当做一个科学来看的话,尤其是从学术角度来看的话,管理是一个普遍的道理。普遍的理论,没有哪一个国家,哪个国家先建立这个体系,它就是全世界。所以向任何国家学习都是有道理的。这也是为什么在复旦管理学发展过程当中,我们坚持国际化的道路,我们是教育部批准的中外合作项目最多的管理学院。我们同美国的大学合作,我们同欧洲的大学合作,我们也同亚洲大学合作,因为我们想向全世界学习。因为在一开始我们没有。

  第二,从我们管理教育的主体和内容上来讲,我们从两个方面,学术和学生。学术的研究,从教师师资队伍的发展和我们要培养的对象,我们学生主体来讲,我们如果认同管理的学术思想是具有普遍意义的话,那我们就得向全世界学习,不管它是从基本的原创思想是从哪个国家开始,我们都应该把它吸收过来去理解,去吸收去发展。我们的学生以前在80年代的时候,我们对我们的企业家做一点培训,给他们是有几个方法。但是那个时候我们比较封闭,所以他们有一点方法就提高效率,他不需要更多的竞争。但是今天我们看到,我们在整个中国的竞争就是全球化的竞争。所以我们培养我们的学生的时候,我们给他们有很强的一个观点,你们必须是国际化,你们必须具有国际竞争力,不是说你们将来到美国,到欧洲经营企业,有一部分会去的,到亚太。

  而且你们在中国本土管理企业里,你面对的就是全球化的竞争,你必须有国际的视野,必须有国际竞争力,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的管理教育必须国际化,当然国际化的进程是不是丰富到东部、西部,从南方到北方,当然我并不这么同意,可能会有一个梯度的转移,因为开放程度有所不同,在越开放的沿海地区需要的人才具有国际视野,必须是国际化。从这样的角度来讲,我们在传授的思想理念,我们的教材内容,我们的教育方法必须是国际化的。

  第三从国际化道路来讲,并不是说我们讲国际化,我们当然要引进一些海外的老师,包括一些洋教授,包括我们要到中国来学习。因为只有这样的话,我们才会有直接的交流,学生也有互相学习,这样的一个学习的经验,使他们具有国际视野,同时我们学生要出去。但并不是说,我们大国际化就要全盘西化,请的都是洋教授过来,中国现在还没有那么富,我们管理学院、商学院也没有那么富,可以付国际化的水准的工资请国际化水准的教授,我们也没有那么大的需求,中国的需求总体上是上升的,我非常认同这个观点,有人比较担心,中国管理教育可能差不多到点了,我觉得,不可能。

  所以中国的管理学院有使命,要为中国的人才积极努力去发展和培养。而不是为外国人培养。我们有些韩国学生到中国来,他读不来韩国的好大学,到我们中国来。他到我们中国来,不仅读了大学,而且还买了房子,而且还做了投资,这也不是我们应该培养的对象。所以我们说国际化,我们现在中国还没富到去大量引进海外教授来,我们也不可能只是为外国去培养。我们国际化的目的是帮助发展我们的经济,要培养我们的教师队伍和学生队伍,这是至少在中国还没那么发达的时候,中国管理学应该做的。

  所以应该怎么来做?我认为有不同的三点看法。第一,我们做国际化必须坚持本土化,我们的国际化的对象应该是我们自己的学生,我们很多商学院招海外的留学生,中国的留学生到海外去,这是很好的一个国际化的道路,因为他们具有国际视野,然后在国外有着很好的训练,对国际的前沿有了解,然后掌握了大家全世界都普遍认同的一个方法,这是一个共同语言。他们回来可以帮助我们发展我们的学术思想,帮助我们来培养我们的人才。我们也要把我们的教授派到国外去,让他们去学习,让他们去做共同的合作的研究,提升他们的国际竞争力,这样在国际学术的舞台上,他们就可以跟国外的学生有一个平等的对话机制。这样他们也真正了解国外,同时也接触中国。

  我们要着力培养我们的学生,使他们具有国际化的视野,我们可以派出去做交流学生,出去进修一年,两年,让他们再回来。我们也要让他们去国外去实习,我们也让他们提高语言的能力,让他们在中国的管理学一起来学习。以此来提高他国际化的能力,我觉得,这既是国际的,也是本土的。我们的目标和使命是为了达到本土目标。所以我们的对象也是本土的,第二方面来讲,我觉得,我们要非常清楚的认识到,我必须坚持本土化道路是因为中国的国情,我其实蛮同情国有企业的,国有企业现在没有竞争力,效益下降,其实国有企业是最不容易的,他们一方面在前线作战,同全球的企业竞争,同非常有动力的,非常有活力的民营企业竞争,但是在内部,在后台,他们要改革,他们要同面对来自政府的,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的,来自于国际工会,党团工会和普通员工的矛盾和冲突。在改革过程当中,我们积累起来的矛盾是中国式管理比西方管理更强调艺术方面,更强调管理的复杂性。所以这些问题不是美国的或者是欧洲企业家能够回答的,学生现在还没开始关注和研究的问题,这些问题交给了中国的学生和中国的企业家去思考和研究。所以我们必须是中国的,同时另外一个很基本的看法,我也非常同意刚才讲大的问题,我们对中国的教育有信心,中国的经济不仅会成为亚太经济关注的焦点,也会成为全球的经济中心。

  当中国的经济成为全球的经济衷心的时候,一定有权利的选择跑中国来研究中国的问题,而这个方面,中国的学者当然有优势,中国的学生也有这样的使命要研究中国的问题,同时传播到国外去,去分享国外学者的一种交流,另外它可能会成为一种世界性的原则。在这一点上,我觉得,我们中国的学者有很大的机会。日本曾经在管理学领域里面贡献了把一些基本的看法,在生产运营管理方面的想法。但是美国人跑到日本去学习。这也是为什么日本的管理学理论和管理教育不够发达按照的原因,他们自己比较封闭,但是中国的管理教育有十多年的发展,可能已经超过了美国过去四五十年,三四十年的机会,所以我们有更好的机会去发展中国管理市场的理论。所以我们必须坚持本土化的道路,才能够解决中国的问题,同时在世界学术舞台上或者是管理教育理论上站有一席之地。

  最后中国管理学院必须坚持本土化道路是因为我们中国有大量的优秀的历史、文化和传统可以去继承。一个基本的例子,比如说我们有很显著的例子是你到美国去看关于管理教育这一栏的书,至少有一本书翻成英文的,或者是引起美国学者大量的研讨,大量的去传播的一本书,那就是《孙子兵法》。这里面有很多经营的战略。在中国的历史当中,我们可以去挖掘到很多具有原创性的一些,可以应用于管理,应用于企业竞争的理念和思想,而今天仍然是有效的。另外一方面来讲,我们可以看得到,无论是在海内的还是在海外的中国企业家,尤其是家族企业,他们能够去做成一个具有国际竞争力的视野,其实它有很多的一些传统。这些传统同美国市场的家族企业,同欧洲市场的家族企业,我觉得有非常共同的一些方面。而这些方面的企业,我觉得,不仅对中国的企业家有借鉴,而且对世界的企业家都有借鉴。现在很多学者也研究家族企业的成长,尤其是欧洲学者。他的历史渊源和血缘关系和传统对基业常青有什么作用。相对来讲在这一点上,欧洲可能并不在前面。因为欧洲大量的家族企业已经100多年了,欧洲美国企业比较短命,这个问题其实可以想欧洲借鉴,中国是历史的隔断,在海外的家族史,其实一代两代三代四代的很多。应该从中国的历史中挖掘,并且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形势下去提升我们很多的经验,变成他的理论,我想这些理论将来对世界也是有贡献的。

  最后我想讲的是说,我们不应该再简单的所谓国际化和本土化去对立,如果它是一对矛盾的话,我们应该更好的利用它,使它成为我们发展的动力。所以我也非常认同今天我们的主题是,东西方管理思想必将是交融的,前提是我们要提升我们的竞争力,让别人来认同我们,帮我们做学术研究的方法,同国际的方法是比较一致的,大家能够认同你的语言。基于这样的一个看法的话,我们还需要努力。我们需要向国外学习,同时要提升我们自己的竞争力,这样的话,我们在世界管理学术领域,管理教育领域,才会有我们自己的生命。这也是今天大会的主题。

  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陆教授。下面我们请出最近几年在商学院的发展中突飞猛进的长江商学院的院长项兵教授。

  项兵:

  很荣幸来参加这次大会,希望借短短的时间分享一下长江商学院管理创新方面的探索。上午的时候,我去了伦敦一一趟,我到了美国非常大的一个博物馆,那天展示的东西是毕加索,是高帝的作品,我花了四个小时,我看了一下这四个大师作品演变的过程,给我带来非常大的启发。因为我们往往争论了一百多年,其实毕加索已经给了一个很好的答案。我把这个故事简单的讲一下,这四个人都是巴塞罗那人,巴塞罗那19世纪末20世纪初,经济快速发展,类似我们今天走过的过程,大家充满自信,城市扩展,出现一批艺术家,希望弘扬卡特兰文化,任何民族的东西会有特色,民族的东西永远不可以成为世界的东西。所以他们经历了一系列的类似文艺复兴的东西,一直到除了毕加索、高帝、大力和米柔一些人,他们集世界之大成,把欧洲的全部学回来,到新一代,到新的境界考虑的问题,成为一代的大师。

  我觉得我们中国经过这么多年的快速发展,我们也有条件考虑在全球范围内新一代的商学院。其实在五一前,我和我的同事今年年初在业内做了大量按照的讨论,讨论的主题之一就是新一代的商学院。

  几个大趋势,第一,世界是平的,这本书告诉我们已经是经济一体化,全球一体化。更为重要的问题,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我们的中国企业乃至中国商学院如何面对这些挑战,我们新的定位是什么?需要我们关注的是主宰世界经济的顶级跨国公司以及具备的整合全球资源的能力,有三点新的,至少我们可以足够的关注。第一,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在我们学校不谈国际化,谁谈国际化也许要退出这个讲堂。我们把全世界看成是一切都是我们的,在长江没有国际化,要了解中国必须了解世界。刚才几位同事都强调了这一点,没有全球视野,即使在中国市场已经是全球竞争了。

  第二,新的核心能力,无论对国家和企业层面,都要学会一步一步的以全球应对全球,不是以中国应对世界。所以无论从企业和国家层面,我们要一步一步的打造这方面的工夫。新的组织形式已经形成。去年我就写了一个皇马,中国足球队的概念,因为我们的竞争对手已经是皇马的形式组织全球,不是罗纳尔多都是我们中国人,我们中国人在所有方面都是最优秀的,新的视野,新的思维,新的组织形式已经形成。在这种新的形式下,中国商学院的应对举措也可能学到一些新的东西,如果以全球应对全球的能力是至关重要的。那美国又再次走大全世界各国的前列,融合各种宗教,各种文化的大熔炉文化。

  所以从企业大企业层面,我们需要思考的问题还有很多。从企业到管理教育,我们多多少少还受到洋务思维的影响,派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然后回到我们国家,希望把企业做得更好,就是这个基本的思路。它基本的弱点是以中国应对世界,整合中国应对世界,而不是整合世界应对世界。

  再看一下我们商学院发展模式的反思,其实这和我们当时无论是国家发展,中国民族企业发展乃至企业发展都有类似三大块。中学为主还是西学为主的局限性,刚才各位已经谈到了。另外一块,全盘西化,全盘西化的问题已经诸多,比如说拷贝模式,教学工厂模式。这是一个培训机构,没有世界级的教授,这是一个培训机构,不是一个学院。它没有新的思想,没有研究,没有融合。再看香港科技大学走的这个模式,是研究型。这个模式有它的两大问题。第一大问题是它的投入非常之大。因为在全球范围内竞争这么多的优秀人才,无论他们的待遇,他们的研究需要大量的资源。第二是以拷贝为主,很难超越斯坦佛,很难超越MIT,也许我们永远都超越不了。所以从这个程度来讲,我们需要新一代的商学院,毕加索的思维多多少少对我有很大的震撼和启示,因为我们鼓吹和弘扬的东西,是如何跨一代来讨论商学院发展的问题。美国顶级商学院在全球化的今天,他有他的弱点,第一代弱点,他的关注过于美国,第二,他比较关注现代企业和现代企业的发展和竞争和合作。未来十年到二十年,两大颠覆力量,现有的跨国公司在主流市场有非常大的整合之后,如何在新型市场也有整合。新生数量如何颠复两大力量的交叉,没有一个商学院能把这两大力量交叉以后,所以谁找到了这个,谁就能够找大通往未来胜利的钥匙。另外美国的商学院至少在过去对人文,对宗教的重视不足。在全球化的今天,没有宗教何以谈全球策略,宗教的影响力实在是太大。即使美国这个发展模式在全球化的今天,我认为有太多的东西已经跟不上发展了。这就是为什么,包括哈佛,包括沃顿院长,我们下一个研究目标是新兴市场,我们已经感觉到在全球的今天,他们的视野远远不够,其实这给了我们很多很多机会,我们在我们学校,特别强调全球视野,一切都是世界的,没有中国和世界之分。 希望走出第三条路,超越中西之分,我们的差异化之一就是我们希望能够尽快做到中国和世界的无缝对接。怎么能做得到呢?第一,要真正请一批世界级的教授,因为他必须了解世界。

  第二,第一批教授必须是华人,因为只有华人没有语言和文化的障碍,我们才有可能做得到。第三,必须专注研究。第四,必须有大量的资金支持。第五,必须长期住在这儿。空运四个哈佛教授研究中国企业,这个不现实。必须有三四个教授对全球企业的问题有相当深入的了解,所以我们的选题非常有渗透性。经过四年的沉淀,所有的因素放在一起,我们可以非常自豪的说,新兴市场和全球的无缝对接,我们领先世界十大商学院,领先三大五年。这是为什么上周韩国40个老总要来做培训,不仅做了中国的CEO项目,韩国的顶级的大企业老板也到我们学院来做培训。6月的第一个周末,印度的顶级20家老总,也到了长江商学院来做培训,全球史无前例。靠思想,靠视野,掌握通往未来的钥匙。往前想五年到十年,我们的按照有时在什么地方。这套思想既可以服务于我们顶级的企业,也可以服务全球500强企业。所以我们讨论一个顶级的院长,这些人请他们来做报告,他们说太忙。为什么能抽出这个时间来参加这个项目?就是思想和视野。比我们有钱的多得多,名气比我们大得有多得多,为什么选择长江商学院呢?只有思想和视野。顶级的韩国企业,顶级的印度企业,全球的CEO,同样重要的我们系列的,系统化的人文的东西,我们面向未来,我不是拷贝哈佛的模式,未来的商界领袖需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如果人文不够的话,何以做到以全球应对全球,何以做到全世界的优秀人才为你服务,何以组建皇马俱乐部,何以做大攻心为上。人文的东西太多了。其实我们不是一个拷贝的学校,我们要新一代?当然我们在中国的企业也做了比较深入的研究,因为源自中国的企业是颠复的力量之一。我把中国企业分成制造业,每一位企业面临的全球化挑战是不一样的。第二个企业以商业和服务为主,像江南春和沈南鹏和马云,江南春和腾讯有几大创新,靠业务模式的拷贝就可以做出顶天立地的企业,可以没有创新也可以做出顶天立地的企业,也可以没有核心技术,视野和思维是很重要的。第二代企业家,如果他们能坚持得住,再给五年到十年,我们中国国内服务市场的快速发展,他们可以成为世界顶天立地的企业。中国移动已经是第一,世界七大银行,三大银行来自我们中国。我们没有教育全球的能力,但是我们有可能成为世界顶级的企业。中国的第三代企业家还没有。最杰出的代表用短短的时间在传统行业以全球应对全球,没有在印度做成第一。在我们内部讨论的时候,我们学校的使命之一帮助第一代企业家能够更好的实现第一代到第三代的转化。帮助第二代企业家实现第二代到第三代的转化,帮助中国培养第三代企业家,能以全球的眼光应对全球。

  刚才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我们学校一直努力希望能超越中西之争,体用之分,希望超越中和西到更高的层面。一切为我所用。我们有大量的合作,EMBA,我们有我们独特的东西。所以我认为,至少毕加索这个事情给我带来非常大的震撼和启示。把自己文化的元素提炼出来,一步跨越创造新一代,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我们项兵教授,项兵教授给我们提出了商学院发展的新模式,新一代的商学院。值得我们大家思考。下面我们请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武常岐教授给我们做精彩的讲演!

  武常岐:

  各位院长,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感谢人民大学商学院给大家提供这样一个机会。实际上商学院怎么办?不仅仅是摆在我们在座的各位面前的一个任务,最新一期的经济学家,主要文章,全世界的商学院包括欧美的商学院都在讨论商学院往哪里走,所以今天我们有这样的机会,感谢人民大学做这样一个事情。实际上我是一个经济学家,现在在很多领域中讨论双面市场的问题,实际上我们在考虑,商学院是参与商业服务业,商业服务行业的话,实际上我们面对的两方面的市场。一方面是我们的企业,另一方面是我们的同学,刚才了解了一下,每年我们MBA的同学,中国大概有两万名,还有五千EMBA,这些同学来到商学院,他们从中间能得到什么?我们的企业聘用了我们MBA的同学,他们从我们这里能得到什么?我们EMBA的同学付了学费,花了时间,他们能够从我们得到什么?实际上这里面有我们要回答的问题,我看了一下经济学家这篇文章,实际上商学院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他从课程内容和课程设置。实际上美国商学院提出来要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要教授商业伦理。什么意思呢?就是说,MBA的毕业生太注重金钱,所以出现了安然这样的问题。第二是美国的商学院要多教实践方面的经验。不过实际上,这就讨论商学院的定位有很多很多的问题,假如我们教商业伦理的话,就相当于大学里的神学院。好象比较起来,我们商学院本身能够教授的内容也很有限。假如我们教授怎么样做事情的话,我的感觉也是我们比起那些咨询公司要差得很远。大家在讨论这个问题,管理经验,假如我们在大学,也是我们大学缺乏管理经验,教授因为是没有涉及到管理,但是这里有一个问题。我们作为经济学家我们非常重要的,我们有一个比较优势。实际上我们在讲授管理经验的话,我们没有太多的优势。

  第二就是商学院可以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我们面对这个市场,商学院是一个认证机构,有一个教授,商学院可以提供价值很少,大家为什么来上商学院呢?因为商学院是作为一个门槛很高,特别是好的商学院,别人进入很困难,不是本身提供了这样的价值,而是像俱乐部一样,把最优秀的人,最有才能的人集中在这个地方。所以便于企业到这里来找人才,是一个信号传递。第三是建立网络,实际上大家自己想想,假如建立网络这样的东西,实际上我们有太多太多的竞争者。高尔夫俱乐部,各种各样的俱乐部,实际上这些东西有各种各样的竞争网络,实际上商学院也没有什么样的特殊的比较优势。要培养管理技能,实际上管理技能大家都知道,很多的企业,特别是大的企业,都建立了相当多的,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去建立培训的机构,培训的设施,很多像摩托罗拉,包括麦当劳,都有自己的内部的大学,甚至是商学院,麦当劳大学,有惠普大学,有海尔大学,这个东西也很难。实际上商学院,我在想它的本身最重要的核心竞争力可能就是走在实践的前面,可以对未来商业的模式,企业的发展,管理的方法和能力提出一些理论的前瞻性的指导。这就是我想商学院的比较优势。商学院实际上有很多的替代者,知识创造实际上是商学院的立院之本。因为我们在讨论商学院,实际上我想把我们的视野扩大一点,走出商学院,商学院是作为职业学院,我们把我们大学中的商学院看看其他的和我们有类似的医学院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实际上医学院在很多很多年以前,他实际上也像很多时候师傅带徒弟,包括我们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叫李时珍,他的本草纲目是什么呢?实际上就是通过尝百草来实现的,可是现在大家去看任何一个医生,假如这个医生不是正规医学院毕业的医生,你是不敢找他看病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些医生他是经过医学院,而且医学院在花四年的时间主要是学习理论的知识,病理、病毒、解剖,而不是自己摸索经验,但是并不排除实践经验。实际上理论创新对于商学院来讲是非常非常重要的。当然我们商学院本身作为现代商业服务的这么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让我们回顾一下北美的商学院,大家可以做一个统计,就是就读商学院学生的人数因为一些理论的大的突破和发展,使得商业界的人数大幅度的增加。实际上早期,我是做战略管理与研究。大家教授企业,这个企业怎么做,那个企业怎么做?大家去摸索,学了很多故事,包括金融,包括战略管理。实际上真正有一个理论指导在高层决策层的理论指导,实际上把积累多年的产业经济学的理论变成可以操作的工具,使得投资银行有一个工具可以采用。当然我为什么讲理论在不断的发展,这个理论在80年代影响非常大,后面虽然有人批评,理论在发展和创新,资本市场理论,也是86年用期权理论出现以后,最新在金融的大热,很多人到商学院掌握这种新的理论,掌握这种新的理论,对企业融资,对资本市场影响。现在中国企业面对着很多挑战,刚才也讲到,实际上是没有中国企业,没有世界企业。实际上这个东西,实际上大部分的中国企业是不能脱离我们中国的市场现实的。但是中国的企业正在走出去,走出去的问题,我现在做一个讨论,实际上有很多的问题是值得学习。比如讲包括政策层面,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要走出去呢?中国有一万两千亿的外汇储备,所以我们要走出去,这种看法和观点,这是灾难性的。因为中国的一万两千外汇储备,这不是企业走出去的概念,这是宏观政策方面失调造成的恶果。企业是要赚钱的,假如它没有竞争力,国家有一万两千亿美金,跟我有什么关系。当然另外,实际上大家会讲,像金融也好,实际上最好的是管理一伙人。实际上在管理人,激励人,教育人方面行为科学在过去几年有了非常非常大的改变。因为我是学语言经济学的,经济学过去和行为科学在商学院内部有很大的冲突,我现在也爱上了行为科学。因为发现确实经济学有太多的东西要学习。从行为科学中学习。实际上前面讲到商学院,商学院也有知识创新方面。作为中国商学院确实有它的战略资源。最主要的我们有一个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企业的高速发展。还有一个问题就是中国企业面对的巨大挑战,这实际上给商学院提出了很多的问题,让我们这些理论家,让我们的学者去研究和回答这些问题。

  当然在这个环境中,我们确实也有一些对中国的企业了解,包括对中国文化了解的特性,作为欧美商学院是很难模仿的。但是我们这个面对的挑战是什么?面对的挑战现在有一个问题。刚才陆教授提大的孙子兵法,实际上博弈论那些模型比起《孙子兵法》的那些深奥得非常复杂的简单的像小儿科,但问题就在这儿,为什么《孙子兵法》难以进入商学院的主流课程?好象说现在医学院的学生谁在读本草纲目?为什么?商学院是一个创造知识,传授知识的地方,这些思想可以学习、领悟。但很难系统的大量的规范的传授知识,这是一个问题。这实际上是我们面临的挑战。

  所以我们来讲,实际上就是对中国的历史,中国的企业的经验去总结,使它作为商学院的人,作为学院本身可以系统的传授、归纳、集成,提出怎么用的一种方法。这里有一个问题,我看过一个书,写的比较。实际上中国的企业有非常多的做法,非常多的经验,实际上是传统的西方的或者是现在没法儿解释的,很难解释的。有人说中国企业和欧美比较一下,这里也不行,那里也不行,实际上你仔细想想,假如就发展速度来讲,中国企业在短时间内形成的竞争能力几乎是在世界,在人类历史上有了公司,有了企业这个组织以后,从来没有过的。这个就给了中国的商学院的教授和学者太多多的东西去研究。但我们缺乏的是缺乏有能够解决实际问题,从实际问题中提炼出理论问题进行探讨,再回到实践中。所以知识创造是商学院,我认为最重要的问题。当然这里有国际市场,刚才几位也提到了,中国的问题,包括印度的问题实际上有很多的问题实际上是对经济学界和管理学界巨大的挑战,这是需要我们做努力的。要不然就会出新日本那种情况,实际上是美国学生在研究,在归纳和总结日本企业的先进的经验。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跟大家做一个探讨。因为可传授知识本身是可以传播的,但现在这样一个具体问题,大家提到有研究型商学院,实际上这个东西不是每一个大学商学院都要办成研究型学院,但是离开了商学院不行,没有新的思想,没有对中国企业的做法,对中国文化的传统的积淀,这是不行的。这一点,光华管理学院在过去几年一直致力于打造一个有研究能力的教师的团队。在过去几年,我们在海外大概招聘了60多位有研究能力的年轻学者,希望这些研究学者训练,再加上中国多年产业实践的理解,希望未来能够对中国企业的发展做贡献。

  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我们请北京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院长张新民教授为我们做演讲。

  张新民:

  非常高兴今天能回到母校参加这样的一个会议。刚才我看了一下,我们今天上午发言的嘉宾的情况。大概是八位嘉宾里面有六位是国有大学的商学院,我谈的内容是国有商学院的突围之路,实际上就是发展的问题。刚才夏院长讲的情况,基本上就是非国有商学院的发展之路,这个路在我们大多数国有大学的商学院来看,这个路我们能不能走或者能不能模仿,我想是非常困难的。他讲的那一块,我觉得有两个问题,一个问题就是,我们中国为什么,或者说我们中国在现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有没有可能出现世界一流的大学?因为在过去几年里,我们做了很多这样的努力和宣传,包括党中央的一些领导人都殷切的希望我们中国能够出现世界一流大学。

  但是在我看来,世界一流大学在我们中国现在的情况下是非常难以出现的,为什么呢?我觉得大家可以看一看,国外的大学的发展情况。我们看美国建国很短的时间,在英国大学里,它的发展动不动有一千年左右的这些大学,牛津剑桥有非常悠久的历史,有竞争力的大学主要集中在美国,这是为什么?很明显的,它绝不是历史问题,绝不是你想不想的问题,应该是制约一个国家能不能出现一流大学的最重要的两个因素起了关键的作用。第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发展的水平。以我们这样一个经济发展的国家,以我们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我们是不是一定要产生世界一流大学。那么在这样的一个过程里面,当然个别大学可以这样做,但是大多数学校,我认为,跟这个目标应该是有区别的。第二个问题,就是在一个特定国家的区域里边,这个国家对于高等教育的管理体制能不能促进,或者说它的这种管理体制的研究是不是符合建立世界一流大学的这样一种规律。我觉得,从我们现在的情况来看,应该说,这方面还有很多的工作可做。我认为这两个主要因素的制约,应该说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出现世界一流大学,应该就是梦想。这是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

  第二个问题是我们中国的教育靠谁来搞,我们中国的教育是不是要靠重金聘请的少数世界级的精英来,我觉得,这个问题确确实实值得我们思考。我们中国的大学还没有那么富,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以这样的一种重金来聘请所谓的世界一流大学,他们来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请他们的目的是什么?我们达到了我们要请他们的目的了吗?我认为这个问题,真的应该思考。因为毕竟大学的教育是教育不是作秀。作为我们中国的国有大学来讲,应该看到我们所面临的形势,应该谈一些实实在在的问题,这是我的两个感触。靠谁来搞的问题,我想重金聘请的海归和国际顶级人士能解决一些问题,但绝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因为这样一点,所以我前面讲的稍微快一些。从我们现在的基本的一个发展情况来看,我们现在被制约的在商学教育,尤其是在MBA教育方面,我们被制约的方面应该说有这样几个方面,一个是学生的质量难以满足企业的需要。比如说有一位企业家是江苏的一个企业家,他就讲,他说什么样的人最不好使呢?是MBA最不好使,博士最不好使。他说什么样的人好使呢?大课本科毕业生甚至于高中生,甚至于有一个他的司机小学毕业,管的企业管的一天一个样。这样的情况,他的讲法难以满足企业的实际需要。第二是师资储备来讲,高水平的师资还是比较少的。教学内容比我们国内实际结合的还是少一些,书本的比较多。另外部分学生没有商学院培养的这样一种价值,我们招进来了。刚才我谈的是根本制约学校发展来看,从我们国有大学最基本的一些环境,我觉得应该有这样的一些制约和发展的因素。一个就是在内部来看,比较好的商学院在这个学校里面,应该是相当强势的,从它的能力来看,从它创造财富的能力以及对学校贡献的能力方面,应该是比较强的。在这个过程里面,实际上在学校的管理体制方面,并没有符合商学院在学校内部生存和发展的管理模式。比如说人事管理,财务管理,比如说设施管理,我们非常高兴的看大中国人民大学的商学院在楼里面,我们现在搬进来,几年以前绝不是这个样子。这么长时间,是不是应该以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在国内的地位,是不是它应该更早的有这样一种设施。我想,这是学校的统一管理问题。

  第二个问题就是我们学院内部的管理来看,因为我跟国内的商学院联系还是比较多的,我们感觉这个品牌建设和质量意识还是很单薄的,树立学院有别于的品牌的这种意识和观念,并不是很强。我们相当多的国有大学的商学院主要还是依赖于原有的学校的舞台。另外从教师的情况来看和教学内容的情况来看,研究商学教育规律的意识不强。我是搞会计的,我跟不同学校的商学院交流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关注的是教什么课,不关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因为对象的不同的挑战。这一点,还是在谈一些会计专业的学生应该有的一些东西,而不是站在MBA需求角度来看应该做哪些相应的调整,这一点,应该说在很多学校存在。尤其是MBA教育刚刚兴起的学校。另外一方面是教师掌握实践的能力不强。刚才几位老师讲教学的问题。包括我们学校也有这样的发展。从国外回来的老师,在国外接受过这种案例教育熏陶的老师,在我们学校里边,或者是在特定的课堂里面,从事案例教学,学生反响很大,感觉你这个案例教学没有什么收获。主要是什么问题呢?一个问题是案例老师本身没有吃透。第二,学生没有吃透。第三,老师的理论和实践的联系没有解决好。前两天我们在上海复旦大学开会的时候,赵导师讲,希望我们今年、明年、后年作为商学院教育的案例培训年。这些方面的情况应该说严重的制约了我们商学院的发展,学生素质也有问题。我想国有商学院的突围制度,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我们应该怎么办?因为我们国有商学院的发展一定离不开你所面临的环境。

  第一个问题,应该说与学校建立比较恰当的财务、人事分配关系,应该努力的争取商学院的内部生存环境。第二,以质量为基础的商学院品牌建设。质量合作,我们说应该是以课程以及毕业生为主体。我们九门左右的核心课程,通过这个,他的一种想法应该说能够找到发展的情况。我们外经贸大学的一个想法是以全球化为视野,以专业化为特色,专业化应该是商学院非常重要的方面。商学院一个方面是财务和会计,另外是营销。我们以全球化的特色为基础,同时我们强调我们的两个专业化特色。就是我们的会计和财务以及营销。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更多的建设实践的结合能力。这是我的汇报,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张新民教授。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能请到我们的宝岛台湾静宜大学管理学院院长吴成丰院长。

  吴成丰:

  非常感谢人大,也十分感谢能够有这个机会来这里和各位交流。

  我的题目还是在探讨,在整个MBA教育的伦理教育,企业伦理。我很高兴,刚刚前面几位先进都提过这些问题。男孩子想要拉女孩子的手,心里又爱,但是又怕。为什么?因为怕女孩子拒绝,把手抽回来,又怕受到伤害。我们一直在想,好多的人,即使是东方,西方企业伦理教育那么先进,西方教育依然如此,西方的学校里面,对于在商管学院里面,伦理的教育到底要找什么样的背景的老师来教?是哲学、企业管理,非常的纠葛。有一些老师很想上,但是真怕,伦理是谁来上?是哲学的领域,他真怕我能够说得好吗?我如果讲不好,学生的接受力不高,老师的脸又怕拉不下来,东西方之间真的又爱又怕受伤害。不过我们还是要面对这个问题。所以东西方的伦理的丛林产生的原因,大家非要面对它。伦理的事情很多,到处大得不多了,中外皆然,90年代好找,其实西方老早就已经开始做这样的反思,他是说,即使在学校商管教育里头,收到的功效不是很大,一个经理人认为,我可以为公司的利益做不伦理的事,他自己给自己理由。第二,经理人会认为,反正我做这些事情,也不会被发现。因为很多人这样做。第三点,就算我做不伦理的事情,我的公司,我的产业,我的老板会支持我,打官司帮我出诉讼的费用,这是一厢情愿的想法,不要太放心。在台湾好多的例子,你犯法,老板都不在国内,最近就发生一些例子。因此各位,到现在,西方还是有很的学界的人士对商管教育的名师提出一些警告,各位稍微留意一下,商管学院里面的老师只重研究不重教学。商管学校里面人文学科的教育,当然包括伦理教育,伦理教育没有被有效执行。我们发现我们有若干的无力感,大学生有关人文关怀之类的学科,或者我们不知道怎么去教,不会教,也不知道如何去进行。不会教的时候也不知道找什么人咨询。我们学界里面因为研究和教学之间有一种矛盾存在,到底是重学术,重教学,刚才有几位先进提到研究型的大学,有人觉得蛮高调,有人觉得事实上有若干,但都是宝贵的意见,台湾依然存在,是研究是教学,不过不要忘了,学生付学费进来,他是知识的消费者,你能不重视顾客吗?不过还有一点,我是必须要说的,学界里面对于老师的薪资的结构存在着不满足感。那也就是说,很多老师所接受的薪资待遇并非公道。美国也如此,每一个洲的薪水待遇不同,两岸之间的待遇不同,香港、两岸三地截然不同。因此各位会发生这种情况,用适当的老师采用不适当的教学方法教学生,MBA伦理教育的悲剧一定产生,效果不佳。所以,我们的责任必须前面我谈大的无力感的名师,我们的方法是一句话,很简单的概括,找适当的老师,用适当的方法,包括案例在内。

  去教出MBA也好,商管学院也好,这批未来管理的精英,事实上操作上有若干的困难。尽管前面提到的似乎有点悲观,事实上企业伦理的执行面这一块,我依然发现有很多的地方值得提的。那就是说,我给它下了一个定义,那也就是说,其实很多包括案例在内,很多的企业伦理的教材,在两岸是俯拾皆是的,没有那么难。我要讲两个故事,我自己跑到中国大陆来收集案例,我为了黄山旅游公司的案例,我上了黄山三次,这个案例很了不起,2004年人民大学出版社用简体字出版了我一本书叫《企业伦理》。里面写大黄山旅游公司,是这家公司经营得很了不起,它是全中国第一家旅游概念股上市公司,黄山怎么上市?资产怎么估?在中国就可以上市还可以赚钱。我去做研究,他们的三个缆车总共不到有90几公里,我没有看到有一个纸屑,我很怀疑,我就问老总,你怎么做到?老总就说,我聘请一公里一个环保工人,我总共聘请180个工人,一个月的工资450个人。凡是看到垃圾,你丢我捡。比如说大峡谷地方你不能乱扔杂物,否则就会受到罚款。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把它称之为文明管理。

  杭州的西湖边有一个林理寺,每个人去买三根蜡烛,一天将有10万根的蜡烛在那儿烧,蜡烛还有一个盛蜡烛油的烛台子,像一个小游泳池那么大。1999年我再去第二次,我发现没有蜡烛,找一个小和尚问,他就说,师傅说,我们不要了。不准游客在林理寺里面烧蜡烛。那位住持叫宍鱼,这说这座寺是古董,环保很重要,人在里面点蜡烛,就跟吸二手烟一样,因为有很多的既得利益会很生气,卖蜡烛的会很生气,甚至有人觉得,我拿这个拜才会准。一大批的习惯者也好,利益既得者都不高兴。一个出家人可以做出这种决策,我把它称之为伦理的决策。刚才有几位先进提到好多的事情,另外也提大,事物的教学,我始终觉得伦理教育是软件的部分,而且是相当重要的部分。刚才另外有院长提到,我们不要一味的去学西方。陆院长提到,不要全面的西化,我们要有本土化,黄山的个案也是本土。林理寺的个案一定是本土,

  新的境界,新的思维自然产生新的态度,然后有新的行为,这是欧洲中国文艺复兴最重要的精神内涵。其实在阿姆斯特丹有一个反恐的博物馆,你去看,还有荷兰阿姆斯特丹国家博物馆,你在意大利里面可以看到,一大堆的博物馆里头,一大堆的达尔文雕塑家、建筑师,他们都是融合了中西方的东西,产生新的思维。所以你如果在阿姆斯特丹博物馆看到明朝的陶瓷,那是百分之一千是真品,但是这个明朝的陶瓷品却是变成现在荷兰最有名的那种陶瓷的鼻祖。所以各种知识的融合原本就是如此的,但是他是中西可以贯通的。

  刚才还有一些先进谈到若干包括胡院长强调商业伦理,其实商业伦理的定位跟我的企业伦理是一样的。好多位先进一直在谈商管教育里头,到底我们要走上教学型还是研究型。这种平衡我们要去掌握,院里面的指导者是所有的老师都有责任,不一定是院办的领导。因此我们深信教学是重要,研究当然重要。至于说,两岸能不能发展出一流的研究型的大学,有人有质疑,我还是持保留的态度,我觉得,都有可能成功,因此教学是重要。个案可以应用,让我们很大胆的去商管学院里面推行企业伦理的教育。只要我们选到适当的老师,我们自然可以培养出来很好的管理的精英。

  各位,让我们对伦理的教育在商管学院里面,我们既要去爱它,也不要被它伤害,我深具信心,也希望大家如此。

  谢谢各位的耐心!谢谢!

  主持人:

  谢谢台湾静宜大学吴成丰的教授。其实我们管理学教育,在大陆这边,是始终大家在讨论,而在教学中间,有的时候很难真正的贯彻,在商业上和市场上真正贯穿出来是一个非常热门的话题。我想我们吴教授能够提出很好的能够进行思考和研究的一个话题。

  下面再次对我们参会的嘉宾给我们带来精采的讲演表示诚挚的感谢!我们接下来是茶歇时间。因为我想有这么多的大学,这么多的教授和老师,不管是院长还是中心主任,欢迎在我们茶歇之后发表各自的真知灼见。所以我们把茶歇时间稍微缩短一下,在我们10点50分我们复会。主持人:

  刚才我们听了七位在管理学界的一些教授的讲演,我想下面来了这么多大学,这么多的MBA教育的专家,所以我们在这儿还希望听到各位专家,各位代表的真知灼见,下面我们进入自由讨论发言的时间。因为我们在自由讨论发言,我们准备了四五个移动的话筒,我们有工作人员,只要发言就举手,因为发言的老师和专家比较多。

  肖知兴:

  我是93年从人民大学毕业,我今天想跟大家分享的一个看法是,我最近发表了一篇文章,是分析商学院的商业模式,我们在商学院天天都分析人家的商业模式,我们自己的商业模式到底是怎么回事。到现在为止,没有特别成文的分析。我的分析的结果是这样的。商学院实际上有两个商业模式,一个商业模式是我们最熟悉的MBA的商业模式。MBA教育的商业模式是怎么回事呢?它把这些最年轻的,最聪明的年轻人,27、8岁招过来,然后给他一段时间的培训。非常分析性的技术的培训,过一段时间,他们出去了,毕业了,看美国前十名的学校,七八十的学校去哪里呢?去投资银行或者是咨询公司。为什么去投资银行的咨询公司呢?因为在投资银行的咨询公司,跟你打交道的都是57、8岁的人。这样可以给你创造一个什么条件呢?实现你职业生涯和蛙跳的条件。典型是IBM的CEO,27、8岁加入麦肯锡,做几年之后就成为了美国运通公司的一把手。最后是成为IBM的一把手。这里有一个前提条件,必须有一个庞大的投资行业,如果你不进这两个行业,你说我只是直接进工业界去工作,说老实话,我自己做了很多年人力资源的工作,你是不大有优势的。一个十年工作经验的30岁的人,一个是只有四五年工作经验,为了学习MBA耽误几年工作经验的人,一般想都不用想,就会想第一种人。这是第一种商业模式。

  第二种商业模式是高层培训管理的商业模式。学校怎么挣钱呢?因为MBA是不挣钱的,等他们成功之后,5、60岁,功成名就之后,他们会回来,一报学校一千万,八百万。所以是这么一种商业模式。第二个商业模式是高层管理教育,包括EMBA的商业模式,这个商业模式跟刚才这个完全不是一回事。他强调的是客户体验,高层经理人跑到这里来学到东西,所以这个商业模式强调的是偏重我们的这些科学,刚才我讲的MBA强调的是分析技能,是这些关系。第二个商业模式,投4、50岁到你课堂来学算术,这是不可能的事情。你大概查一下5、60%,7、80%都是偏短的模式,就是为了实现第二个商业模式的盈利的目的。

  这里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因为年轻人要实现职业生涯的蛙跳必须有一些教授在最好的杂志上发表文章,必须在研究上打拼,建立这些学校的江湖上的地位,第二种未必是研究了了,你必须要在课堂上做得好,这里形成了研究型和教学型学校的最深刻的内在的矛盾。因为这两者实际上是完全不是一回事。为什么最近那么多人批评商学院,大家可能听说过斯坦大学的杰弗瑞写的是书,领导力专家的文章是商学院是怎么迷失了方向,最杰出的印度管理学者前年刚去世的,他的文章是坏的理念正在坏好的管理。这些批评都非常尖锐。那为什么商学院好象悉心接受坚决不改呢?发出这些批评的最严厉的批评人都是什么背景呢?都是偏一般管理,战略领导力的这些学者。因为这些学者尤其能够体会到这种软和硬的学科之间,研究和学科之间的矛盾。偏硬的学科发表这个模型,抽象的这些东西,数据调查,研究发表文章,不会很影响他的教学工作。因为大家都知道,年轻人很容易在课堂里头用一些比较花哨的公示,这很正常。但是后者就很难了。偏软的学科,要是一心一意做研究那就很麻烦。为什么呢?因为偏软的学科,组织和人力资源,战略和领导力很难发表文章,它的周期很长。我最近在全世界最好的管理学科发表了一篇文章。你很难跟这些搞理论模型,纯粹的数量模型这些硬专业相竞争。五篇六篇这是一个数字,跟人家竞争,而且偏软的学科,你很难得到一个共同的评价,这个东西很难有一个标准的评价的东西。

  还有第三点,偏软的学者,它如果对实践了解的比较多,他很容易在市场上实现他的价值。你讲课讲得好,你很容易一天八千九千甚至一万。正因为这些偏软的学科之间内在的矛盾,世界上好一点的商学院,跟少有偏软的学科的出来做。美国之外的学校,包括IMB,包括最近新成立的德国最好的商学院,大家知道,最近“英文”都雇了一个职业经理人,就是必须面对这个问题,怎么办?美国是有这个捐赠文化,有第一个商业模式,几十年,上百年形成的规则。我别的国家怎么办?所以在中国,我们就要仔细的想一想,我们如果没有这个庞大的咨询行业和金融行业的支撑,你说MBA,想去通过跟世界的经理人竞争,我是应该来讲是不太看好的。对于这个问题,很严肃的提出来,给大家参考。我自己的一个假想是将来偏软的偏硬的会分流。偏硬的靠功成名就来支撑,提供最好的战略领导力,让大家付三千美金,四千美金来上课。最近,大家都知道独特商学院原来在商学院玩一个游戏玩得不错,但是也谈不上特别特别好,他迅速的把高层管理的培训拿出来,那个公司就成为了高层管理培训的,全世界最强的学校。美国的创造领导力培训中心,连续很多年都成为了领导力培训方面的第一。哈佛商学院的一个机构,ESMD也是仿造MD,这个只是把我的一个猜想分开来,慢慢的偏硬的可能是商学院,偏软的可能叫管理学院。如果你不去面对实实在在的挑战,培训公司就会把这个市场拿掉,你是两个游戏都玩不好的话,最后就是没饭吃,这是大家都没法儿忽视的。在国内稍微说一两句,中欧第二个模式是不错的,中欧一年是3个亿的收入,应该来讲,绝大部分是靠高层管理培训挣到的钱。但是第一种模式怎么玩,说实话也很痛苦。所谓的教学和学校之间的矛盾是非常深刻和尖锐的,有一个很好的教授,做一个题目,一个半小时耽误了40分钟。你教学好的人,根本就是误人子弟,完全是满嘴跑火车。教学型的教授骂那些研究型的教授,你们研究的是什么问题。互相之间嘲笑、挖苦。包括沃顿这些学校都是在很艰难的应对这个问题。两个商业模式,一个假想,让大家参考,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现在又来了一位嘉宾,咱们全国MBA指导委员会秘书长仝允桓教授。

  仝允桓教授:

  我在MBA指导委员会开了一个会,实际上就是做了一件事情,制定EMBA制定的草案。按道理MBA本身应该自律,应该是市场的淘汰或者是市场的选择。市场选择相信市场的力量,会淘汰掉不好的学校。在中国这个特定的环境下,我们可能付不起这个代价,所谓付不起这个代价就是MBA教育,EMBA教育的社会声誉和在人们心目中的这种形象,很可能会由于个别学校的不规范行为而遭到一个严重的创伤甚至于一个彻底的破坏,可能会使我们这个项目做不下去。所以MBA指导委员会就搞了这么一个基本要求。我们希望能够从规范管理,保证质量,能够推进MBA教育健康发展的角度做一些工作。这个事件的背后我想说两个问题,MBA教育到现在这个阶段,我们已经办了16年,跟过去的情况已经很不一样。前几天国务院学务办召开一个专业学院的工作会议,各个兄弟的专业协会都在谈他们的工作设想。我听下来下来,他们做的事情基本上是我们前几年做的事情。MBA因为做得比较早,所以我们总会面临一些新的问题。我们现在,我觉得,在新的时期里面,我们需要做的几件事情,一件事就是找出一个长效的持续改进机制。就是使MBA教育能够有一种自然的动力,各个学校能够有一种自律的意识。不会在这种利益驱动下走歪路,使得MBA教育能够有一个基本的质量保证。确实是这样的,尽管是市场经济,尽管MBA是面向市场,但是在中国这个环境里边,你会发现我们的MBA项目其实是一荣倶荣,一损倶损。所以我们希望能够找到一个机制推动MBA项目的持续改进和发展。明天再清华大学会有一个ASB的年会。ASB这些国际认证的思路,其实值得我们思考。这个可能是我们以后几年里边做一个工作的战略。把一种统一的规范变成一种有特色的教育项目,办一个强制的政府的一种MBA教育的要求变成每个学校围绕自己的使命去设计一个自己的MBA项目的模式。这是一个方面。

  第二个方面就是跟我们这个会议的主题有关的,我们叫东西方思想的管理交汇和融合。其实复旦大学做了一个非常好的事情,去年评奖的时候,郭院士在上面讲的一句话,我有非常深的印象,他讲,北大的冯友兰教授讲了中国哲学的时候说,中国哲学过去是照着讲,现在到了接着讲的时候了。那么中国的管理教育和管理科学,我们过去是照着讲,现在也到了接着讲的时候了。那么怎么接着讲呢?经常有人会问我这个问题,说我们中国的MBA教育跟西方尤其是跟美国的MBA教育的院校长有多大的差距?这个问题提出来,其实提得很外行。为什么说提得很外行呢?比如说美国有一千多个学校,光是ASB的成员就有800多个学校,其中大部分是美国学校。这一千多个学校里头,我们中国人,包括我们管理学院的这些领导们,能够数得出来的学校到底有多少。那么在中国舆论,新闻媒体或者是一般老百姓能够知道的学校大概有多少。实际上不过20所左右,我们经常挂在嘴边的也就是20所左右。

  这20所其实占美国商学院,占MBA项目的只有5%,中国现在有96所学校,实际上5%只能选前面几家了,实际上媒体在评价中国,在比较中国的MBA教育和美国的MBA教育的时候,不是拿我们的50所跟他的20所比,而是拿我们这100所跟他的20所比。实际上这是不可比的。但相信中国前5%的学校,它在课程设置和课堂的组织、教材、案例以及师资的水平,我指的是师资的教学水平,说准确一点是教学水平,应该跟美国的学校没有太大的差别。在很大程度上,我们现在老师用的是人家的教材,用的就是哈佛的案例,也都到哈佛学校里边,沃顿去培训或者是什么,应该没有太大的差别。但是我们仍然不能说,我们现在跟人家没有差距,跟人家打平了。为什么呢?因为我们是在学习,我们始终是在学美国的或者是学欧洲,这一点是我们一直在学,学的现在已经很像了,或者是学的形似,但是还差一点,就是神似。之所以为什么不是神似呢?这里面可能缺一点创新,缺一点我们自己的东西。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成立的时候,元宝华同志曾经提出来一个MBA教育的一个指导方针,这个指导方针我们现在认为仍然是非常贴切的,这个指导方针叫做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融合提炼,自成一家。应该说前两句话,以我为主,博采众长这些年我们一直在做,但是融合提炼,自成一家是MBA教育或者是商学院教育或者是下一步的中心的工作,或者是一个主要的任务。中国的经济发展27年来保持一个两位数的增长数世界上前所未有。这是一个奇迹,这个奇迹的背后一定有中国企业自己的东西,你要说中国的管理一塌糊涂,为什么就能成这个样子。你要说中国的,不管是宏观管理还是企业管理也好,总是说它不如西方,那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奇迹,这背后是有中国自己的东西,日本的奇迹是美国人总结出来的。西方中国的奇迹由我们中国人自己总结出来的。我相信东西方管理思想的交汇和融合使得我们自己能够把中国的管理思想提炼出来,成为世界的管理思想宝库的一部分,贡献给世界。那样在我们MBA课堂上体现,让外国人也来听这个东西。那时候我们可以当之无愧的讲,我们可能是达到世界一流了,或者说我们可以跟美国的学校或者是欧洲的学校一比高下了。我相信我们这个会议可能主旨也是这个东西。再次谢谢伊院长,宋院长,谢谢人民大学组织这个会议让大家交流!

  谢谢!

  提问:

  我现在想请教台湾来的吴教授,吴院长谈到教企业社会责任这方面课程的时候,应当选适当的老师,适当的教材,用适当的方法,然后培养企业界最适用的精英。当然根据吴院长的介绍,我们也了解吴院长自己就是很合适的老师,也有现成的教材做研究,采访案例做得很辛苦,从吴院长的角度来讲,作为一个决策人和院长,如果你在这方面选,你的其他的老师,在教学方法上适当的老师上,这些适当或者是适用,您怎么样能够具体的解释一下,好不好?

  吴成丰:

  如何选择适当的老师,西方国家他们曾经做过调查,他调查目前在每个有多少样的类型在教企业,结果实际的情况发现,大概如此,两大类,哲学跟企业伦理。他们的比例大概多少?目前我法律界的老师也纷纷加入企业里面教学。像沃顿商学院已经有那些专家,在我的企业伦理方面,谁可以教,我的答案很简单,我觉得,人人都可以教。学财管的人也可以教,因为从财务管理的角度上去看伦理,医学院也可以教,医学伦理非常非常流行,而且医学伦理甚至于在世界性的会议主流里面经常会提起过,因此在法律那儿更不用提。我的定义是人人可教,只是发生在周边,四周的那些人、事、物。我说俯拾皆是的那些教材有待新的老师去开发。任何领域在我个人觉得都可以,如果一个学院里面已经有这个文化,学校里面的老师,大家愿意成立一个研究的社区,我觉得中国大陆有若干的学校里面本来就有学生里面的办公室,里面有两三个人的小组,大家来共用一些研究的案例,找一些资料,那是蛮好的教材。我们有一个教材叫六个人上山,死了四个人还剩两个。你要不要救这两个人。有的人说为了这两个,已经死掉四个人,这四个人还要上山吗?伦理的教材很多跟多,俯拾皆是,电影也是如此。这是简单的回应。

  张真继:

  我是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很高兴参加这个会。大会的前几位嘉宾讲的包罗万象,在这里我想说四个方面的事情。思想层面,从管理、科学这两个字来认识。管理、科学从我本身来讲,科学本身这个词是带有一个强烈的特点和特色,特色是可扶持性。无论牛顿定律,阿基米德定律都是可复制的。而管理是不是可以复制,管理的任何一个模式都是不可以复制的。所以我们大会的主题选择得非常好,东西方管理思想的融汇与交合。这是第一个思想。

  第二个思想,我个人认为,中国的核心是一个道德的核心。而西方的核心是法律上的核心。西方最早的我们都知道亚当斯密,他的两部著作《道德情操》论,道德情操论就是为他模式。还是1776年的《伯父论》,《伯父论》完全是利己主义思想。而我们中国恰恰是在无论是马恩列斯毛,它的思想是基于道德和利己和利他主义之间的,那也就意味着我们的教学,我们的MBA教育应该紧紧围绕着大会的主题。比如说扣着主题去谈这个问题。在我们的MBA的教学和经济管理学院,商学院的管理模式上,是什么样的?是应该我们思考的问题。一个问题是原来从苏联模式下我留学了七年,苏联模式下的专门教育转向前几年我们搞的综合教育,综合性大学。专门的大学,我们北方交大是专业院校,现在研究型大学和综合型大学,这是对的。但是是不是一定是专项综合型大学过渡,一定往这个方向发展,无论从哲学的两个方面都是不应该采纳的。所以大家一直在讲各个学校的特色,实际上又在学科交叉的情况的基础之上,研究的理论的基础之上开始向特色化方向发展,而不敢说专业方向上发展。这是我个人觉得MBA教育在各个学校当中应该保证我们的教学特色。

  应该说长江商学院的项兵院长他谈了很多,实际上,我个人认为,我们现在的国有商学院或者是国家大学的商学院,就是一个机制、体制的问题。如果把我们在座的各个一把手院长放到长江商学院,我想他也会做得很好。因为什么是呢?因为它的机制和体制的灵活和我们现在的机制、体制的僵化是矛盾的。我们怎么样往灵活去过渡?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个问题。现在我们学院现在是接近200人,专职教师171人,真正能够承担起一个合格的或者是一个国外研究型大学的一个合格的老师,我自己在学院内部我就评价,没达到50%。后50%我们说是可以塑造的,但是塑造的激励机制在什么地方?所以我说后两方面的问题,关于中国的问题,僵化与灵活的问题,是摆在我们面前最为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实质上我们中国现在的教育,无论是本科教育,还是研究生的学术方面的教育,已经不低于美国西方一些发达国家。所以说我们不要总是觉得我们自己会是这样或者是那样。所以说,在这里,我就简单说一下我自己的体会,也希望我们的大会能够取得圆满成功!

  谢谢!

  提问:

  我是首都经贸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院长,很高兴,因为我也是人大毕业的。我们学校准备申报下一届的MBA论坛,就是第九届,也是借着奥运的机会。希望在座的一贯支持我们工作的给予我们的支持,如果申报成功,由我们来主办,希望大家参加。

  还有关于MBA教育,第四期批准的院校,把我们的一些做法简单的跟大家介绍一下,与大家分享。我们是属于财经类院校。我觉得MBA培养有三类院校,一个是理工科大学,一个是综合性大学,一个是财经类大学。这三类大学办MBA有不同的优势和特色。其实美国这么多院校也有自己的优势和特色。赵纯均到我们学校讲演,给我们很有启发。我们一定要有自己的特色办MBA,不可能千年一律。我们在MBA的培养方面也做了很多工作,两周一次请学者和企业家们到学校来讲演。第二就是我们整合校内资源,把全校优秀的老师给MBA上课。再有就是整合社会资源,我们请了一个国外的大学的老师讲一门课以及社会上的一些企业管理人员一门课。还有就是MBA论文,既有老师指导,还有社会上有实践经验的企业家和企业经理指导。再一个我们开发国内自己的管理案例,我们和清华大学,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起有一个项目,就是搞中国式的管理的案例。中国20年的发展奇迹一定有中国自己的东西,但是我们缺乏总结和提炼。实际上我们在理论上可能落后于企业管理的实践,我们和中国企业合作,也有中国历届的管理创新奖,我们从那里找一些典型的按照案例,现在已经有十几个案例了,还有北京市企联,北京市那么多企业,我们在京的这些院校应该开发北京市的一些企业管理案例。我们和北京企联也在合作,在此,也希望有感兴趣的院校和我们一起来开发案例,也希望和大家一起分享我们开发的这些案例。我们为什么在教学当中感觉到案例应用起来不是那么有效呢?首先主要是在于我们这些案例也不是我们自己开发的,国外的案例看完之后,配合的背景是什么东西?开发的一些资料我们不知道,虽然是中国自己的案例,但是看完案例,一些背后的东西我们也不是特别知道。所以用起来难以达到我们期望的效果。我们国内游这么多了MBA的培养院校,都开发了不同的案例,但是缺乏共享的机制,自己搞自己的。我希望以后有机会在案例开发上和资源共享上做出自己的贡献。

  嘉宾:

  刚才首经贸的老师提到了一个案例共享,我给大家通报一个消息,其实是前几天,大连理工大学发起了一个活动,就是建立案例共享机制这样一个活动。其实我觉得,这是一个挺好的事情。我记得好象有几十个学校去大连开了一个会,大家提的一个建议。他们希望每个学院每年能够共享两个案例,合乎规范的案例,大家共享。其实这就是一个办法。因为我们实际上一直在想办法,比如说像哈佛那样一些办法能够把这个案例的问题解决掉。但是在中国这个大环境下,哈佛那一套很难走得通,清华、北大都搞过案例中心,也花了不少钱。最后没有办法让它按那个运行。最后还得出书出来。实际上可能说不定这样一种共享的方式为我们找出了一个不同于美国的那样一个方法,就是这样一个机制。当然,作为MBA教育指导委员会,我们支持任何一种能够实现案例共享,资源共享的活动,能够有利于MBA发展的活动,但是具体哪些学校参加共享的这样一个联盟?这个可能是没有强制的要求。但是指导委员会可以做两件事情,一件事情就是支持不同的学校去开发案例,支持进行案例写作和案例教学方面的培训,这样能够使我们这个案例开发和共享的质量能够高一些。

  李燕萍:

  很高兴今天来到会场,我是武汉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的副院长,我们昨天在学校有一个国际会议。我谈几点想法,实际上因为仝院长知道,我尽管年龄不大,但是关注MBA教育也是老院长了。每一次院长论坛,实际上我觉得,探讨的主题几乎是像我们今天伊院长提出来的,这是我们管理教育的特点,就像管理百年那本书上讲到的,管理只有永恒的问题,没有永恒的答案。正是基于这一点,所以使得我们的管理不断的争论。这是目前包括国内、国际一直在探讨的问题。这里我有一个想法,实际上很多时候,管理的教育特点决定了我们是这样的。可能这一种讨论还会永远继续下去。因为在不同的阶段,我们有不同阶段讨论的问题。

  比方说我谈一个体会,像现在的这种院长论坛,我们谈的层次比原来要高,因为刚开始的时候,我们总在谈我们的方法、教育等等,现在我们谈到了使命的问题。因为我们大家都是管理,一谈使命,就开始从战略的角度来定位我们的商学院。我们过去谈的比较多的问题,我们最终要谈具体的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谈论使命和目标。我们商学院给大家贡献什么?大家知道这些概念都是把教育当成产品来看,实际上教育是不是产品?我们一直在讲到,我们的教育,也就是刚才伊脚掌讲到了,中国目前定位三个,一个是人才培养,一个是社会服务,还有就是我们的研究,也就是知识的创新。如果在这一块我们没有的话,我们就不是学校,就不是教育。正是因为这一点,我们的学校的功能和职能,使得我们在MBA教育里面经常处在一种矛盾之中。这是我的一种看法,认为这个教育还会继续下去。

  另外第二个问题可能谈到了我们目前,不管谈战略也好,理念也好,还是目标也好,但是还是归结到教学的几个要素,什么要素呢?一个是特色体系要素?像刚才我们说,我们要传授社会伦理的问题或者是人文的这种气质培养的问题。这个还是要通过我们的特色体系来构建。另外一个方面是这些课程我们的师资。师资是根本。我觉得一直以来就探讨师资是根本,管理在我们课堂上,绝对培养不出企业家,我认为是这样的。所以我们这种特色产品需要有人去用各种方式来实现我们的战略和理念。我们探讨的落脚点还是我们中国的本土化或者是国际化一点,仍然落脚到基本的教育元素上去,我们的特色体系,我们的师资,我们的教育方法和教材,包括刚才大家讲的案例。

  我们学院因为有不同的专业硕士学位,在我们学院就碰到这种冲突,我们有MBA,我们有MBACC,我们还有项目工程管理硕士,我们学校有三个EMBA,这几个专业硕士学位在我们经济管理学位都在。我们看到其他的几个专业学位就模仿我们的管理模式,模仿我们MBA的教育,MBA走在前面,大家是整体衡量我们的MBA教育水平,我们MBA还有不同院校,不断申请的,他们也处在共同发展阶段,也是刚刚我们说招生的这些学校,实际上院里的问题和我们项目管理是一样的。所以我们一方面战略定位比较全一点的,像跑在前面的,但是我们还有一些刚刚进入的,所以我们刚才谈到了,我们需要去分享我们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这样的论坛会,我们应该不断的开展下去。但是我们讨论的主题可能是我们商学院所不同的阶段所面临的不同的问题,我们也希望通过每一次论坛能够解决商学教育来解决我们管理的问题,为中国的企业管理做一些贡献。我只是谈一点想法。

  谢谢大家!

  肖知兴:

  大家谈了很多关于案例的研究,案例写作和案例教学的管理。我是哈佛大学第一届的学员。我实话讲,我对案例是有不同看法的,很多人认为案例从头到尾就是哈佛大学的一个“阴谋”。因为哈佛大学是学医学院和法学院,医学院的案例是跟着医生一起诊断病人,法学院是跟着老师一起打官司的,管理学的案例讲起来就很奇怪。蝴蝶的标本绝对不是蝴蝶,尤其是还有一些别的问题,当然我们中国人不习惯归纳思考,我们习惯于演绎思考,从理论到实践,从抽象到个体。哈佛大学的商学院是没有理论模型的,从头到尾就是30节课,就是30个案例。中国的学生,第三堂课第四堂课就把老师轰下去了,这个完全是欧陆型思考和英美思考的共同的方式的问题,这是一个很大很大的问题。中国写案例还有第三个问题,中国是做得好的公司不吭声,做得不好的公司搞权钱交易,大家都知道我在做什么公司。做得好的公司反而是默默无闻的。最后写的那些案例都是二手包装剪裁,这是比第二流的记者还要差的东西。我们在课堂上讲这个案例很麻烦的。中国找公司,很难找到真正的十年,二十年,五十年经得起挑战的案例。我分享一下西方对这个案例的不同的看法。所以我觉得,亨利.明茨博格思想是实践教育,我们每个人到课堂里,每个人都是最好的案例,这个就是亨利.明茨博格实践管理的精髓所在。我早上八点就让大家赶起来,做反思模块,大家一起沟通,一起交流自己的经验,然后互相身上学到东西。很多EMBA课堂,他们在课外做这个事情,大家都知道读MBA是图什么?图这个圈子,大家在课堂上一半一半,教授一半,然后同学自己组织,然后教授在后台去支持大家的这种交流,这种取得的效果是惊人的。我在中欧做的项目,一直是中欧最好的项目,十几天收到十几万,就是因为我们通过这种实践管理教育的方式解决了东西方文化的隔阂,理论实践的隔阂,是同时在解决。因为对于我们来讲,也是理论的隔阂。时间很紧,我只是想把西方的很多学者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的看法跟大家分享一下,不是大家说都是案例就必须是管理教学的途径。这个东西千万不能有这种误导。我们课堂里有很多非常精彩的讨论,我们班上60个同学,很多人对它打引号的真实面目是相当清楚的,知道他是在推销,三分之一的收入是从这里来。我希望这一点背景能够帮助大家认识这个问题,不要陷入管理学教育的“阴谋”里头。

  谢谢大家!

  主持人:

  今天的会议就到这里了!在这儿再次对各位老师,各位院长,各位老师表示感谢!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