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林东:慈善活佛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26日 19:42 新浪财经
本报记者 李小健 在林东先生的名片上,一面印着“活佛”济公,一面就是剃了发穿上袈裟的林东先生,两幅画面貌姿态神情神似,且都与佛有关。 现实当中的林东先生亦是如此。已近耄耋之年的他,为了给贫困的孩子送去温暖和爱心,还行走在险山恶水中,足迹遍布全国各地,把善款捐给学校、幼儿园、敬老院、伤残人士、慈善机构等等。 我有义务帮助孩子们 2007年1月,廖运刚收到一笔捐款,不再为孩子的治疗费用担心。 自从去年9月起,廖运刚和他的家庭就陷入了经济困境,原因则是他不满4岁的儿子突然被诊断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如治疗顺利需花费近60万元的医疗费用。对于出生在四川农村,现在又在攻读北京大学博士研究生学位的廖运刚来说,这昂贵的治疗费用根本无力支付,廖运刚深知,面对全国有200万儿童白血病患者的状况,自己申请政府专项基金希望渺茫。 林东先生在得知廖运刚的窘况后,慷慨捐助帮廖运刚解燃眉之急。林东说:“国家那么大,人口那么多,单靠政府是不够的,必须依靠群众,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一个人没有文化,就如同没有心脏一样。我没有念过书,但希望贫困的孩子拥有读书的机会。”林东先生大部分精力花在了对贫困地区的校舍建设上,他积极支援中国华侨联合会的“侨心工程”,在广东、贵州、广西、山西、江西、内蒙古、云南等地捐建了希望小学,帮助众多失学儿童圆了上学梦。除此之外,他还将善款捐给幼儿园、敬老院、伤残人士、慈善机构等等。 不是有钱而是有心 林东先生常说,做公益不能停留在表面与口号上,要“落实于行动上,融化于血液中。”于是“公益”二字一直伴随着老人度过了几十年的光景。 “几十年前,我时常看望中山市福利院的老人们。当时,看到老人们平常孤独而寂寞,就把自己微薄的工资节省下来为他们买来生活所需,甚至电视机。老人院的工作人员见我穿着破衣服,背着电视,还以为我是个偷电视的小偷。” 林东对社会公益事业毫不吝啬,自己却常常穿着别人给的旧衣服。有一年中秋节,他买了几箱月饼送往坦洲中心小学慰问老师,一位年轻教师误认为他是搬运工,让他把月饼送到三楼去,他欣然同意。 林东每次到内地考察,食宿、交通都是自己付款委托旅行社办理,不给当地单位添麻烦。2001年5月,广西金秀瑶族自治县邀请林东前往餐馆,他们一行15人原定坐飞机往返,后来为了节约资金,自己开车去,全程800多公里的路途走了16个小时,林东把节省下来的1万元路费捐给金秀镇幼儿园。从此,他们每到一个地方,能坐汽车不坐火车,能坐火车不坐飞机,为的是节省每一分钱。 善行感动千万人 林先生认下了1000多个干儿子、干女儿,他们个个为他的善行所动。林先生的干女儿樊小姐感触颇深:“他将近80岁了,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其余大部分时间都花在贫困地区的学生、福利院的老人、落难的华侨以及对我们这些干儿女的关爱中;他把募集到的资金全部用于慈善事业,自己却以萝卜青菜为伴……这些怎能不打动我们?他从不为自己购置衣物,他出席各种活动的衣服都是我们这些干儿女帮助购置的,也算我们尽一点孝道吧。” 樊小姐回忆:“记得有一次,我们去湖北的一所学校考察,那时,那个地区正在下雨,本来只有20多分钟的路,我们的车却辗转了几个小时。当车上的其他人都饿得肚子痛,林东先生却坚持先去看孩子们。考察结束,当我们拿出小费给司机师傅时他拒绝了:‘你们还是把这些钱给尚在危房中读书的孩子们吧。’他这样说。后来那个司机还打电话给他旅游局工作的姐姐,希望旅游局也能帮助学校改造危房。” “如果我的这些行为能把公众团结起来,唤起他们的社会责任意识,一天只睡一两个小时也值了。”林东常常挂在嘴边上的这句话总在激励他自己,也总在感动他身边的人。 期盼 问到是什么样的力量促使林东先生不遗余力地投身公益事业,老人激动地讲起了他幼年的经历。与出生在80年代、从没吃过苦的年轻人相比,老人记忆中的童年是灰色的。 林先生出生在广东省中山市安堂村的一个富贵人家,在他出生后的第三天,父亲就去世了,于是母亲把这个被视为不祥之子的孩子送给了别人,从此,小林东便开始了凄苦的生活。在乞讨中,他度过了童年和少年…… 解放后,林先生的生活状况发生了根本的转变。在党的关怀下,他结束了乞讨生涯,并成立了自己的家庭。国家一天天强大,自己也一天天富起来,可他却始终无法忘记旧时的那段日子。于是他时常教育年轻人: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每个人都应该为国家建设、为其他人过得更好出一份力。“相对于整个国家来说,我们每个人都是一粒米,而众多米合起来就能煮成一锅香喷喷的饭。可是没有米哪来饭?所以中国是每个中国人的国家,责任也是每个中国人的责任。” “只有一个林东不行,有十个百个也不够,必须让‘行善’的传统,在现代中国遍地开花。”这句话道出了这位慈善“活佛”的期盼。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