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会4月8日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4月08日 18:34  新浪财经

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会4月8日实录
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会现场。新浪财经图片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评价成果发布暨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颁奖典礼与峰会于2007年4月7—8日在北京全国人大会议中心举行,以下为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会4月8日实录:

  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成果评价发布暨

  2006—2007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颁奖典礼与峰会

  会议时间:2007年4月8日上午

  会议地点:全国人大会议中心

  会议内容: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朋友,大家早上好!

  昨天我们欣赏了美妙的歌声和诗朗诵,今天我们又进入紧张的充电。我在这里首先代表我们组委会感谢我们专程从上海赶过来的两位张教授,他们非常辛苦,昨天晚上将近11点才到,一直到凌晨都没有休息。一个是德尊望重的张文贤的教授,还有上海师大的人力资源研究所的所长张培德教授。我们把上海两位有代表性的专家请过来,对他们表示感谢。

  我说的是王忠明博士因为有公务在苏州赶不回来,所以我代替他部分的讲解一些。王忠明博士长期担任政府的官员,曾经在国家计委担任办公厅副主任,到培训司的司长,现任的职务国资委研究中心主任,他是非常敬业的学者型的官员。他在宏观经济和人力资源方面都有很多领先性的研究。几年以前他出了一本书叫《人的爆利》,当时反响比较大。所以一般有这样的论坛都会邀请他来演讲,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就非常遗憾了。

  我们邀请的都是人力资源界的大师、大腕、明星们,大家非常繁忙,能够到现场是非常不容易的。

  王忠明博士要讲的题目是:做人要做这样的人。

  他的主要意思是说一种做事恰当的人,一种是甄于完善的人。他认为如果老板身边有这样得利的助手,企业一定会兴旺发达。我觉得他要表达的是执行力的问题,就像昨天陈玮先生所说的,要再造一千个柳传志和张瑞敏,我非常同意这个观点。同时我补充要再造一个亿的优秀的管理者,是我的想法。因为只有领导者,没有管理者也是不行的。

  首先我们大家非常熟悉的一些论断,一个人要成功,他的智力占20%,情商占80%,大家不一定都同意这个看法,但是它有很深刻的内涵。所谓的情商指的是情绪控制的能力,用通俗的话就是会说话,会办事的人,这是中国科学院的老院长归纳的,我认为非常通俗易懂。在我们实际生活和工作当中经常碰到这样的事情,如果一个人善于沟通,善于协调衔接,办事就非常顺畅。比如有人去办事,人家说你有什么事,有的就会说你有什么事需要帮忙吗?感觉是不一样的。所以情商表现在方方面面。如果你在一个场合下说话非常生硬,不好接受,这个事就很难办成。如果你非常有魅力、和蔼,这个事就办得很顺畅。所以管理就是沟通。这两类人就是善于沟通,有高度的敬业精神,而且又有专业素养,再加上有很好的情商去理解。

  比如我们的赛拉大奖,我们的组委会在沟通当中就发生了很多很多的问题,比如说企业的管理者和领导者思想非常敏锐,认为这个事情对他们非常好,首先树立了个人的品牌和企业的品牌,而且这种品牌的宣传是无价的。我们从首届开始起,CCTV和新浪全程图文直播,还有若干家的媒体宣传报告,这个价值是无法估量的。

  比如在中央电视台放几秒钟的广告,这个钱可能是有的是上千万的,有的是多少个亿的广告费用,但那个是你自己宣传自己,跟第三方的评论所得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有的企业的领导者非常敏锐,他们会认识到这个问题,非常踊跃的参与。有一些就非常冷漠,觉得跟自己没有关系。当然他们人力资源管理做的好我们才去联系,他们认为跟企业没有关联,就不认为这个跟企业品牌的传播是联合在一起的。这是管理者执行力的问题。

  有些企业的管理者执行力非常强。比如说总裁定下来以后,他会很快的领悟,有节奏把任务完成,这个非常完美。有的企业,董事长、总裁非常积极,安排布置了,下面还是互相推诿、扯皮等等。所以优秀的管理者、执行者是非常重要的。

  在这里我们有很多课程,包括有领导力的培训,执行力的培训,甚至我个人很想做一个专题的讲座,我们怎么去做一个有魅力的人、让人喜欢的人,其实这就是说的情商的问题,以及他执行力的问题。

  总之我觉得王忠明博士要讲的这个题目是有他的深意,我替他的介绍就到这儿了。

  我们邀请的嘉宾都非常忙碌,都是百忙之中来参加我们的演讲,像林博士,张教授,他们科研任务是非常繁重的。今天这个时间,因为有一些变化,这个变化希望大家能够谅解,这个变化就是我们少了一个演讲者,我们的四位演讲者,就能够比较充分的放开一下,昨天安排的太密集了,所以对演讲者和点评者的时间比较苛刻。今天我觉得应该可以让演讲者和点评嘉宾更多展示他们的内容,因为他们造诣都是非常深的。每个人可以在30分钟左右的时间来做演讲。我们点评的专家和支持的专家可以在10到15分钟点评。另外我们每个代表在嘉宾演讲结束以后,可以进行互动提问,因为这个机会很难得,就是可以零距离的接触,这是一个时间和调度上的安排。

  还有一个安排,我们的几个获奖单位对大会非常支持,派出了他们的代表。由我们点评专家的助理来介绍点评专家,再由点评专家来介绍演讲者,这样比较全面。今天协助我们工作的,有中海运的,还有普天研究院的几位非常漂亮的小姐。

  主持人:

  下面有请来自复旦大学管理学院的张文贤教授,为我们演讲嘉宾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林泽炎先生点评,大家欢迎!

  张文贤:

  各位,让我做这个点评,其实预先也没有看到林泽炎博士的讲演稿,所以跟大家一起分享他的演讲。

  刚才我看了林泽炎博士很多大量的调查,最后讲到其中有一些典型特征,企业领袖的典型特征。我的总体评价是富有激情的,这个可以概括林泽炎博士的报告。

  他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这是我们国家最高的智囊团,他站在相当的高度,而且他是从事这样一个深入的研究,所以他具有这样的深度,是高度与深度的完美结合。

  我也概括了一下,林博士的主题,关键词是这么几个:

  1:竞争优势。贯穿了整个主题报告,就是如何增强我们企业的各个组织的竞争优势。

  2:制度创新。特别讲到制度和人性的问题,引用奥地利经济学家哈耶克的一句话:其实制度都是对人的假设,就是把人假设成为好人还是坏人,把人假设成好人,这个制度是坏制度。这个话听起来好象不太舒服,但是是事实。就是我们往往把人想象成好人,这样设计出的制度不见得是激励人的制度,这种关系非常微妙。一方面我们强调人性化的管理,但还要强调制度,要用制度管理,没有一个完善的制度,靠人治,我们吃的苦太多了,所以我们要用制度,这是现代人力资源管理的趋势。

  3:结合人力资源。这是一个大难题,不是那么容易的事,这是一门高深的学问。这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从人事管理发展到今天的一个趋势。我们传统的人事管理就是琢磨人和事怎么配合。所以我们有些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随着大趋势的发展,就是把原来的人事科换了个牌子,就变成了人力资源部,这其实没有根本解决问题。处在一个转型时期,我们需要特别注意。现在人力资源和传统意义上的人事管理已经大不一样了。传统的人事管理现在还是在讲如何招聘、如何选、用如何选拔、如何做绩效考核,没有新意。人力资源最重要的是人才开发,人力资源开发其实是需要多角度的,就是要结合人力资源。我最近让我的博士做力学系统,有一个博士专门研究动力,人要有动力,要激活人,发挥他的潜力,如何发挥潜力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学问。同时作为一个企业领导者,还要有魅力,要有足够的魅力影响人家,而且同时还需要在群体中间如何相互配合,相互协作,还有一个协力的问题。一个人取得成就,要有精力,同时我们在座的各位,都感觉我们的企业飞速发展,都感到一种压力,需要有压力管理。所以我给总结了有八个到十个力,我希望我们推出人力资源的力学系统。

  讲到制度和人的问题,其实我们生活当中碰到诸如此类的问题很多,是一个博弈和悖论。比如说不久以前媒体公布的重庆拆迁户碰到的钉子户,我想在座的都知道这个信息,都知道这个是很难很难的问题,房地产开发商采取的措施就是把他孤立起来,后来发现不行,事情越闹越大,最后还是用人性的方法解决了。制度和人性其实是需要妥善的解决,这不仅仅是一门科学,还是一门艺术。

  我们处在这样的大转变时期,需要对人加深研究和学习,对人的研究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问。刚才林博士讲到,不仅要对人,而且对他的思想也要管理,他还举了一些例子。

  中国80后这种人群群体的性格特征,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中国的80后有很多特征,80后作为一个特殊的人群,很值得我们花工夫,包括新起的作家,他们很有特点。昨天我参加了上海一家公司的董事会开会,董事长讲,他的姑娘在美国,12岁到美国去了,现在读高二,回来以后,他们就聊起怎么教育孩子,父母亲跟姑娘讲,你在国外也可以谈朋友、找对象,但是一定要掌握分寸,不要单独在一起。这个话讲了以后,姑娘不能理解,说他们就是老土,老得掉渣。我们60年代和50年代的人跟他们绝对不一样。对这些人同样是人力资源管理中间新的课题,面对这样的问题,你怎么招聘、选用,标准上都会有很大的变化。如果还是按照传统的思路,可能到处碰壁,这样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能真正实现效果。

  刚才林博士从宏观上讲到效率和就业导向,或者两者兼顾,这确实是一堆矛盾。因为我们长期实施低工资多就业这样的政策,后来解决了很多人的就业问题。效率提高了以后,很多人下岗,转岗,这个矛盾很突出。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我也关注到国家人事部讲,毕业就是失业这句话是不对的,但是报纸也有120万大学生找不到工作的报道。这就需要我们做人力资源的,不仅从理论上,还要从实践上加以解决和突破,不然我们的理论研究就不能转化为生产力,推进整个社会前进。

  所以我总体上讲,林博士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信息,考察了20多个国家,后来在剑桥大学学习,有好多先进的管理理念,都给我们传播了。我们非常感谢他在这么短的时间讲了这么多内容,给我们以启发,再次谢谢!

  主持人:

  谢谢张文贤教授的精彩深刻演讲,我们在座的各位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中国普天中央研究院人力资源部的钱程,我们在座各位可能是萍水相逢,但是我还是祝愿大家前程似锦。

  接下来演讲的嘉宾是华夏基石管理咨询集团董事长兼总裁彭剑锋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企业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的十大问题,掌声有请!

  周小红:

  请张教授来做一个介绍。

  张培德:

  各位同志们早上好,非常高兴有机会这个地方聆听各位专家,特别是有很多教授做的报告和演讲,彭剑锋教授我2000年在北京人民大会堂认识的,当时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2003年上海举行了第一届现代人力开发和E时代的高峰论坛,我们特别邀请了彭剑锋教授到我们大学里面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当时做演讲的人有20几位,我特别把彭剑锋教授放在最后一位作演讲,那个时候会场上面人很多,因为大家知道只要彭教授一讲,互动就非常激烈。

  我特别介绍一下彭剑锋教授,著名管理学家与咨询专家,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我国管理咨询领域开拓性学者之一,既是学院派的,又是企业派的,他是一个两栖教授。长期从事企业管理和文化方面的研究,在中国企业享有很高的声望,先后被聘为华为公司、TCL集团、六和集团等企业的高级管理顾问,曾领导专家团队为数十家著名企业提供管理咨询。

  当前的企业越是发展问题越多,马克思的女儿曾经问过马克思,为什么你懂得东西越多,反而感觉问题越多了?马克思画了两个圆圈,一个小圆圈,一个是大圆圈,小圆圈代表我过去知道的知识,圆圈外面代表我不知道的东西,知道的东西多了,圆圈变大了,外面也大了,代表我无知面更大,知道得越多,外面也越大。 我们彭剑锋教授给我们归纳了企业十大方面的问题,下面我们请彭剑锋做精彩的演讲,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

  彭剑锋:

  谢谢张教授!

  确实像张教授所讲的市场越发展,企业越成长和发展,所面临的问题越多。我们说企业管理问题是一盘永远下不完棋。

  作为企业来讲,管理本身是实践,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其实我们现在理论研究远远是落后于实践。实践过程中给我们提出了很多新的课题,要求我们做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去探索去研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实际上来讲,其实你越往实践深入,越深入体验,发现你知识越不够,发现我们做学术研究的越无知。因为我是做咨询的,也是从事人力资源教学的,所以主要提出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是我们做咨询过程当中,所感受到中国企业所面临人力资源管理最基本的问题。这些基本的问题,在这里我提出了十个方面的问题,因为今天只有半小时的时间,不可能把所有问题剖析得非常透彻,所以在这里主要是把问题提出来,然后针对这些问题的基本 思路做一些解释。

  第一个问题,就是创新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矛盾。

  这个为什么越来越突出?这跟企业成长发展历史有关系。中国企业大家知道,市场化过程大概30年的时间,很多创新企业家开始从他年龄、企业的规模、个人的经历,就开始逐步退出日常的经营管理层。中国企业开始进入了一个职业经理人时代。在这么一个转型时期,也就是说创新企业要把接力棒交给职业经理人的时候,实际上就是创新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是什么样的关系,他们的矛盾有六个方面。

  1:核心价值观很难达成共识。职业经理人的行为方式和创新企业家的行为方式是有差异的,很难共识。

  2:创新企业家和职业经理人的诚信关系。职业经理人能不能对货币资本作出郑重的评估,在中国来讲企业家与职业经理人信任关系很难得到确认。

  3:追求短期业绩,缺乏长期企业的思维。绩效上来讲追求短期业绩。

  4:创新企业家强烈的不安全感。

  5:约束机制,职业经理人激励和退出机制如何建立。

  6:职业经理人匮乏的问题。

  这些问题来讲,应该说是我们现在经理人员队伍建设所面临的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想目前来讲主要是在几个方面:

  第一,是中国人力资源开发,开发瓶颈在什么呢?我认为是企业高层领导团队人力资源开发问题,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企业家本身能不能够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而成长,你的愿景、目标这种变革。另一方面职业经理人领导力的提升,这是我们所谓的一个障碍。企业家过去还是沉浸在创新时期的思维,过去成功的模式。当他面临新的竞争环境时候,尤其是他退到董事长,做董事长。如何从过去一个业务高手,真正转化成为一个企业家。这个过程来讲对于企业家应该是一个很大的挑战,就是企业家自身能力的提升,自我超越。

  第二,职业经理人如何做领导者,就是企业家把日常的经营决策权交给职业经理人的时候,他如何做领导者。

  我们做咨询,主要是专门针对职业经理人团队,如何选拔、如何鉴定,如何培养开发一级队伍,这个是我们现在做的比较多的。另外就是建立高层领导力的行为风格分析与评价,职业经理人的选拔为绩效评估体系的再设计,领导人才继任计划。中国企业走到今天都必须要做这些。比如说我们给联想做的就是企业文化,柳传志就想把企业文化传承下去,企业文化的传承主要是高层领导力的建设,真正实现企业的文化传递。 华为选拔干部主要是看绩效和品德,最近华为又提出了潜力。从过去的二维结构,走到了今天的三维结构。

  我认为人力资源开发瓶颈就是企业家的自我超越。这是愿景目标的创新,行为方式的创新,对职业经理人是领导力的提升。这是我们所面临的第一个问题。我们更多关注战略性的问题,作为选拔领导者最关键的要素。

  第二个问题,核心人才关键人才的频繁流动,尤其是集体跳槽。

  这对企业的损害确实是很大的,第一个人才带动了知识和客户,第二个,企业要支付人才流失的成本,第三个,对组织队伍的忠诚感产生巨大的冲击。当然我们说核心人才的流动与集体跳槽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知识性员工也好,核心人才也好,本身也可以带来核心价值。在中国来讲高端的管理人才、技术人才是严重短缺的。短缺的话就有了更多的选择权,有了更多的选择权,就不可能在一个企业终身服务,很多人才待不住。

  如何解决核心人才的频繁流动和集体跳槽的问题,我们主要是从七个方面:

  第一个,依据企业战略制订合理的人才晋升渠道。这就包括核心人才怎么来进行分类,怎么来进行盘点。盘点来讲不是指学历,还有心态。同时对核心人才做人力资源开发和解决方案的设计。这是我们现在在做的。

  第二个,强化企业的知识管理系统。现在我们留人不只是留身,还要留智、留心。我们不再简单的约束人的行为了,作为一个企业如何建立知识管理系统,如何使得个人公司化,现在中国企业所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所有的客户支持,技术支持,都是在个人脑子里。作为一个企业真正建立知识管理系统,每个人的知识都留在企业,即使这个人走了,智力资源留下来了,换一个人照样干。所有的人都在一个公共支持平台上进行研讨,进行各种制度的设计。所以我把他所有的知识都留在企业里,企业有知识管理体系,不仅有文档,更重要是知识产生的流程,要把企业内部各种优秀的做法进行提炼。中国企业比较关注如何从外部获取知识,恰恰忽视了内部经验的支持。就是通过知识管理系统的建立,真正使我们对知识型员工,不但管他的行为,还有管他的制度。我们运用信息化的手段进行。

  第三个,强化企业的劳动管理约束。企业要重视合同签订和履行的问题,目前中国来讲,应该说我们不太关注企业的知识产权的技术保护体系。其实这个是知识管理很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四个,建立核心制度体系,防止团队流动。我们要制定跳槽的成本策略,一个企业要制定核心人才跳槽的成本策略,就是要增加他流动的成本,要提高人才流动,本身的流动成本,流动的心理成本,经济成本的增加,抑制其流动。其实人才走的时候都是一时冲动,如果他有这个想法,你要敏锐的感知他。

  第五个,我们要强调工会的作用。现在工会要保护弱势群体,其实劳动者权益的真正保护,来自于雇主协会的作用。目前在中国来讲,没有真正意义上的雇主协会,工会是官本位。这样一种条件下劳资双方博弈没有力量的均衡。

  第六个,建立核心人才的预警系统。要敏锐感知人才的信息,要构建危机意识,危机处理方案。

  这些来讲都是我们在具体操作层面上主要做的几个方面。

  第三个问题,集团化人力资源管控及整合。

  我们最近大量帮企业做集团管控体系,现在呈几何化的数量增长。之所以现在这部分的需求非常大,主要是因为中国企业走到今天来讲,都在进行集团化的管理。现在关键是集团与下属公司矛盾非常激烈。

  比如说,我们最近在一个国有企业,同样的处级,一个是管1200人的总经理,一个是管3000人的总经理,能力不一样,但是他们的薪酬是一样的,这肯定不合理。

  我们在一些企业要求下属公司,第一要求总部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支持服务。第二个,我们研究一个企业的价值创造活动,是哪些。我们在一个企业研究,有13个价值创造活动,你在哪个活动中可以提供你的价值。你对公司的整个价值链,重要的价值创造活动,你作为人力资源部,对这13价值创造活动能够作出什么样的贡献。这是从价值创造的角度来看问题。

  价值创造的方式,是我们要求总部一条一条列出。要求下面的公司要求总部给你提供什么样的支持。

  我们要根据集团的产业发展战略,各个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对企业以分子公司对公司总体的贡献度不一样,我采用不同的人力资源管理模式。

  集团人力资源的定位,与下属公司人力资源的定位,这就涉及到人力定位。首先取决于企业集团定位,你针对不同的管理模式企业并购 ,来选择人力资源究竟采用什么样的模式,人力资源管理模式,是依存与组织的管理机构,以及总部的价值定位。所以要求我们制订两个东西,一个是专门业务责任手册,就是企业的活动,人力资源活动分成战略性事务,事务性事务,信息性事务,你作为总部应该管理哪些,你作为下属企业应该管理哪些。在任职资格上,有的是战略性事项,有的是事务性事项,你作为总部应该管哪些,作为成员企业应该管什么,这个要建立我们的责任手册,过去我们做的分权手册,现在最主要是企业要建立业务责任体系。我们提出来人力资源管理,要创造价值,必须要建立责任体系,相应的就提出总部的人力资源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模型,什么样的能力。

  集团总部的人力资源整合机制与平台的建设,这就包括人才内部流动,企业市场化平台的建立,这是我们集团层面上提出的一些基本的思路。由于时间关系,我就简单跟大家说一下。

  人才与文化整合过程中,人力资源部门现在成为一个局外人,人力资源部门成了救火队,我们如何摆脱这个角色,主动参与重组。

  解决思路,我们主要从六个方面。

  第一个,从基于企业未来战略模式作为企业重要要素开展。没有人才,作为你的并购很重要的要素。企业的资产一定要把人力资源作为资产来并购。

  第二个,要制定前瞻性的人才并购计划。

  第三个,整合战略业务模式,对整合完的团队也要调查,要留住人才。

  第四个,建立整合心理辅导中心。

  第五个,制订整合后的裁员计划。人才退出应该是人力资源管理部最重要的职能。

  第六个,要把文化管理和人力资源结合,重塑企业文化,这是所有员工通过文化的整合,抱拳打天下。

  第五个问题,目前中国企业随着改革的进一步深入,现在劳资纠纷冲突越演越烈,尤其是06年,应该说企业劳资问题很多都浮出水面。当然冲突的根源在于,劳动者基本权益得不到保障,再就是劳动合同纠纷的问题。现在中国开始出现集体罢工,怠工,集体跳槽。员工的忠诚度、满意度,很多企业在降低。我们过去研究劳资关系的老师主要是研究劳动保障的问题,现在就是如何处理劳资关系。

  这些问题怎么解决呢,我建议中国建立雇主协会,在中国来讲,劳动者个体是弱势,老板是强势,但老板从群体来讲是弱势,个体强势,群体弱势,因为群体之间没有国家、没有协会。所以从形式上来讲,劳动者作为个体来讲,是弱势,但是在群体来讲,老百姓是强势,老板是弱势。中国各阶层对收益认知是很大的问题,如何确定人力资本和货币资本合理的预期,使劳动者能够准确的预测,我付出的劳动可以获得多少工资。我们社会不满意增加,背后是因为收益引起的不公平,以及缺乏一个合理的预期。再就是相关的人法律意识淡薄,处理劳资纠纷的法律短缺。未来来讲,劳资关系处理专家,应该成为我们企业人力资源非常短缺的人才队伍。这点来讲,就是我们要强化工会组织的作用。

  另外一个就是林博士讲的,深化体制改革,同时要建立相关利益的分享机制,对社会各界预期进行有效的管理。企业真正确定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念。

  下一步来讲,我们过去人才流出有几个环节,招聘、录用、考核薪酬、人才开发,我们现在缺乏专门的企业,没有专门的劳资关系处理部。我认为下一步,要进行劳资关系开发,还要定期对企业进行员工满意度调查。这些都是企业关心的问题。

  最近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中国企业所面临的问题,就是职场压力,这尤其体现在中层管理者,员工的心理健康问题,成为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突出的问题。员工心理健康问题来自两方面,第一个职场压力,第二个是职场倦怠引起的。企业家人生价值出现迷茫。我最近到很多的企业去,很多人说我不说干了,不想做大,做大了家庭不幸福,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做大了没好处。再一个企业家人生价值出现迷茫,我这辈子到底为了什么。传统文化在中国企业管理制度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高,但是现在很多人过度迷恋传统文化。所以企业里很多都改成传统文化,所有的行为都用《论语》来管理。企业家进入这种误区,我觉得也是有问题的。传统文化有它的价值,但是它更多来自于农业文明,而我们现在所面临的是全球一体化,知识文明时代。所以我们继承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国的传统文化,还有来自全球优秀文化的吸收问题。现在完全把传统文化庸俗化,把企业管理文化化庸俗化,我认为也有问题。

  我不赞成现在小孩都用论语教育,可能有些传统文化,对我们4、50岁的人,回归到一个平和的心态,但是真正的年轻人,我认为还是要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激发他们的冲动,激发他们的竞争意识。

  现在中级管理员工缺乏工作热情,个人发展停滞,不知进取,这是我们企业所面临的很大的问题。这就是所有企业面临的问题。现在我们推行了职业压力管理方案,比如说我们要建立科学评估压力状态,要导入压力管理培训,帮员工改变不合理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我们说这种行为方式、思维方式,你去帮他确定了一个正确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可以帮助他缓解很大压力。

  企业内部要帮助你的员工正确认识自我,认识自己的能力,认识自己的期望。另外我们现在在企业推行员工健康生活计划。比如说杜邦把健康工作理念扩展到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这是我们要解决职业倦怠所解决的问题。我一直认为中国来讲,管企业家最难管的是欲望,企业家有激情、有冲动、有欲望。对企业家的管理,最关键在于对欲望的有效管理。但是对员工层面上的,是对员工的期望进行预期管理。这是我们调查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时候,我们要提出如何对员工期望进行有效的管理,首先是要让员工对自己的期望和预期有正确的认识。

  八个方面来讲,全面薪酬和员工激励的问题。过去我们是把非货币性收入转化为货币性收入,随着生活水平越来越高,非货币收入对员工激励作用越来越多,所以又把改革中扔掉的又捡起来了。所以中国企业就面临如何解决单一薪制和全面薪酬之间矛盾,货币收入与非货币收入的矛盾,当前收入与预期收入的矛盾,全面薪酬和税务筹划的矛盾。再一个包括延期支付的问题,包括联想搞的年金问题、员工盖房,都是出于避税和对员工激励的问题。

  企业全面激励体系建立的问题,过去我们更多是在经济回报上做文章,未来来讲,如何从愿景目标、机会发展机构、从理解与尊重、志趣与辅导、信息系统建立,标杆的示范等等激励体系,真正建立我们所讲的新的激励体系。这里面来讲最重要的是货币收入和非货币收入的矛盾,当前收入和预期收入的矛盾。所以我们最近在做咨询的时候,未来来讲很大一个矛盾就是依法纳税与合理避税的问题。这个领域来讲,将来可以成为我们企业很大的一块。这个就是未来薪酬设计来讲,财务和税务有效的结合,这时候人力资源部就不是单一的职能性的活动。

  第九个方面,国际化的人才短缺与文化整合。

  跨国公司进了中国以后,开始走本土化的道路,本土化的道路走了以后,如何用本土的人。中国企业走出国门,如何用国外的优秀人才。中国企业目前在调查走出国门的企业,人才流失包括外籍人员的流失,还有对派出去的人员的人力资源管理。还有一个就是我们现在缺乏国际化的人力资源管理平台。所以国际化对人力资源管理提出的挑战,一个是人才短缺,一个是不知道如何用外籍员工,第三个不知道如何对派出去的员工进行人力资源管理。

  第十个,人力资源管理到底是基于能力,还是基于职位。

  如何实现基于组织的人力资源管理向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管理的过渡,这就面临着我们要从过去单一的职位管理,到职位制度的管理。过去来讲传统工业文明时期,每个职位是相对独立的,现在经济时代,组织不断变革,职位是动态的,相对稳定是职务。在传统的职位管理体系,现在要加上能力的要素,要正确处理企业是因岗设人,还是因人设岗。我们咨询公司就没有岗位说明书,也没有必要做职务评估,因为我们咨询师都是以能力评价,是能力加业绩的评价体系。这时候根本就没有岗位说明书,也不需要做出职务评价。

  为什么我们现在很多的企业,都在采用跨国公司的岗位评估。评估出来以后没有用,因为在中国人岗是不匹配的,而我们做岗位评估的时候,是假设人岗匹配的。对我们来说岗位评估是基于岗位而不是基于人,而中国人和岗位是不匹配的。这个部门对未来越重要,工作就越多。所以我们提出要建立职位加能力的人力资源系统。

  我们建立基于能力的人力资源系统,我们都在谈素质模型,书上讲的这个素质模型大部分是岗位模型,我最早做能力,也是把岗位做出来,其实是没有意义。中国企业现在最需要的是专业素质的建立,就是像联想、华为这些企业建立基于职业发展的专业模型。我们叫任职资格体系。比如你从事营销、市场的、财务的,你应该具备什么样的专业技能,什么样的专业化行为。联想做的主要是专业素质,不是岗位评估,是基于职务系列的。中国企业做的多的是专业素质,真正的岗位素质只是对特定的某些关键岗位。

  我认为中国企业要建立专业素质模型,就是专业任职体系的开发,一个是基于职位的,我们过去是单一基于职位的,我们从咨询师到中级咨询师、高级咨询师、首席咨询师都有任职资格体系,这点是非常重要的。这就涉及到企业开放多少个职业通道,你要确定职业发展的起跑线。这个都是对我们传统的以职位为核心人力资源管理的一个补充。

  所以我们中国来讲,一个方面我们从过去的单一职位要转向职位、能力,再一个由过去基于岗位的,转向基于职业发展通道的能力评价与能力激励系统,这是我们在企业所面临十个问题。

  因为时间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彭剑锋教授给我们带来非常有激情和感染力的演讲,希望能给大家启发。下面请上海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张培德教授为彭剑锋教授点评。

  张培德:

  企业越发展,发现的问题就越多。刚才彭剑锋非常激情的也非常具体的概括了十个问题,实际上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非常好的研究课题。我谈不上对尊敬彭教授的点评,我说三点体会。

  第一个体会,我感觉彭剑锋教授提的十个问题是标志性的事件,起到一个很好的警示作用。当然在这里面,彭剑锋教授提的十个问题,任何问题拿出来,如果不加以解决都会成为更大的问题。比如说我们的职业经理人的生存环境怎么改善、体制到底怎么改革、我们怎么样进一步深化改革。这些问题都是非常重要的。有记者专门采访过彭教授,也提到了接班人的问题,彭剑锋提到通过内部招聘的办法,还有子承父业,由此我看到了相关的问题,很多民营企业接班人问题就浮出水面了。民营企业接班人,我接触了很多的民营企业,他们很多这样的困惑。你创业的时候,可能不错,利用了一些机会市场,利用了各个方面你创业了,但是你儿子能像你能干吗,如果你儿子要不能,我们的员工怎么办。民营企业接班人的问题,非常值得我们研究。彭剑锋教授对这个问题也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第二个体会,我认为彭教授演讲非常有创意,有些问题虽然是老问题,但是彭剑锋教授给出了很多的创意。关于人才跳槽的问题,各种论坛都很多。我也曾经发表过一篇文章,叫做《两条平行线怎么相交》。我们很多人找工作,找不到合适的公司,公司在找人,找不到合适的人。这个论题应该好好讨论一下。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能不能和公司的发展规划相匹配。上海公务员考的人非常多,但是我调查了这些人,其中大部分人都不喜欢公务员的工作,那为什么去考呢,就是想通过这个再跳槽。彭剑锋教授对这些问题也做了深刻的剖析。

  再一个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我们去年专门对最佳雇主进行了评定,什么是最好的雇主,这个问题大家都在讨论,雇员雇主从人力资源管理来说,从法律的角度来谈这个问题,特别是新的劳动合同法马上要出台了,这个问题越来越大,大家越来越关心。这个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我们现在知道能力强的人干的活很多,赚的钱也不少,能力不强的人找工作很难,他生活也很难。所以社会越发展,能者越能,弱者越弱。怎么样在和谐社会解决这个问题。

  第一个阶段,是按劳分配阶段,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第二阶段是不加强制性的征税,希望富人拿出钱来“劫富济贫”。

  第三个阶段,全国的人要想到了社会的群体,怎么样来帮助社会。

  第四个阶段,我们不是按劳分配,而是按需分配。

  当然我们还没到这个阶段。现在是第二阶段和第三阶段的交换阶段,彭教授对这个方面也有深刻的体会。

  我给彭教授的评价,一个字好,两个字成功,三个字,有深度。五个字,希望彭剑锋教授更上一层楼。对彭教授刚才精彩的演讲,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示感谢。

  主持人:

  谢谢张教授!

  下面有请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人力资源总经理周廉先生演讲,演讲的题目是中集集团的人力资源管理实践。下面请张教授对周先生进行介绍!

  张培德:

  周总是中集集团人力资源部总经理,国际资深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她要做的题目是沟通交流,应该说非常的精彩,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周总给我们做演讲!

  周廉:

  首先我要感谢中国企业评价协会和大会的组委会,非常感谢大家给我们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分享。

  我先稍稍介绍一下我自己,我是82年离开了中国,去了美国,在美国工作学习了24年,去年的11月份回到中国,到了中集集团。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对我来说是一个很新的领域,这是我做的第一家公司,和第一家中国公司。

  我先来介绍一下中集集团,全称是中国国际海运集装箱集团。中集集团是1980年成立,成立以后是在82年投产,在1996年短短的16年期间,中集集团成为全球最强、最大的集装箱供应商。在2002年,进入了道路运输行业,短短的4年里面,中集集团成为了全球专用车产、用、销,第一的集团。从这里面可以看到中集集团是非常有远见,而且有雄心壮志的企业。它的目标是成为所进入的行业世界级企业的远景和目标。

  中集目前主要业务有这样几种,一个是全球最大的集装箱供应商,在集装箱行业里面,我们有干货箱、冷箱等等,在全球是最全系列的产业。在道路运输方面,中集集团的产品包括厢式车、冷藏车、水泥搅拌车、消防车等等这样的产品。同时中集集团也是做机场设备的企业,机场上面的空中桥很多很多是中集集团的产品。

  中集集团业务发展分成三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我们现在是要继续巩固中集集团在集装箱方面领先创新的地位。第二个层面,我们要去大量发挥新的产业,就是道路运输的产业。在这个产业里面的客户和市场,和集装箱客户、市场完全不同了。所以在今后的发展中,无论是从技术上的发展,还是从客户上的发展,我们都需要有更大的改进。第三个层面,中集集团现在正在寻找各种各样的机会向全球发展。在全球发展的过程中,我们希望用全球的资源占领全球的市场,希望在我们这个行业里面是全球第一的企业,为我们的股东创造价值。

  我们看一下中集集团的战略目标,一个是进入世界级企业,所以我们强调世界级企业和全球化的运营体系。我到中集以后,有一件事情给我很大的触动,中集集团有很深很深的民族使命感。中集集团的总裁万伯良经常说中集集团代表着民族企业,所以不管是人力资源的管理,还是我们的产品、技术,这些方面的发展,中集集团是把我们的发展和民族的发展是放在一起的。

  在昨天和今天早晨各个演讲者都谈到了很多企业文化、领导力的改进。我在这儿要提另外一个话题,讨论一下技术能力的改进。并不等于说企业文化和领导力对我们是不重要的。实际上我到中集集团看,我们的企业文化和领导力,作为一个全球跨国运营的公司里面,这个是领导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但是在这儿我们只是想和大家分享一下中集集团在技术能力提高方面的做法。

  二次世界大战,日本派出了很多的军队侵占东南亚,尤其中国这样的国家。他把很多很多青少年变成了士兵,排到国外打仗。但是日本作为一个国家,它意识到它的技术力量非常非常重要的。这个技术力量可以使日本战后重建。所以日本保留了一批技术精英,不管这些人的年龄是否应该从军,这些人是被留在日本的本土,不去参军、不去打仗。这种战略的想法,是说我们要保留我们的技术能力,使得我们今后能够发展。这也是日本在战后成为一个经济大国的原因之一。这也是为什么中集集团提出来,我们要建立提高我们的技术能力,实际上用这种技术能力来完成我们的民族使命。

  在跨国公司里面,因为我一直是在500强跨国公司企业里面工作,所以他们有很强的技术力量,他们有全球啊的研发中心。这些公司到中国以后虽然也要做一些研发,但是很多基础的研发是在总部。作为一个中国的企业,我们的技术研发就完全要靠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的野心和雄心壮志,是要将来占领而且要站住世界领先的地位,我们一定要有世界领先的技术队伍。这也是为什么中集集团对技术人员是非常非常看重的。我们根据公司的战略发展,我们去考察我们的产品、我们的市场、我们将来发展的地域,我们列出了一系列我们都需要的核心能力是什么,其中技术能力居首。我们的技术能力是否能成,和我们今后竞争力是非常有关的,所以我们做了一个311技术人员计划,什么叫3111技术人员计划呢?就是我们在三年内培养和招聘十名行业的专家,同时我们要有一百名高级工程师,我们要培养、认证和引进相结合。我们第一步要做的是中集的专业技术人员定位。由于中集的战略是要在世界上作为一个强的企业,领先的企业。所以我们定为我们首席工程师是在行业内公认的专家。所谓行业公认是全球在这个行业里面公认的专家,这不是中集说的,也不是哪个企业讲的,而是在行业里面有他的知名度。我们一级工程师要在集团内是知名的专家,能够指导这方面的工作。我们也有二级工程师、三级工程师、四级工程师的标准。

  在这儿我想跟大家分享的是,中集是分析了我们的产品,分析了我们的技术能力,然后定哪些技术力量是需要世界一级的工程师,哪些是需要我们内部的一些工程人员,我们做了这样一个目标非常清晰,而且有时间性,有专业性的计划。同时根据我们的下属企业,中集集团有40几个各种各样的下属企业,我们根据他们的产品,他们的分布,分析他们哪企业需要多少、什么样的工程技术人员。

  现在我们人力资源部工作里面,还有一个特别的项目,关注工程技术人员的引进方式方法,我们对于首席和一级的工程人员,是保持集团内部的培养,利用猎头来找行业性的,世界知名的工程技术人员。二级、三级工程师是我们内部培养,我们内部培养有各种各样的方式、方法,等一会儿我介绍一下。同时我们招聘是社会招聘。四级工程师我们是用校园招聘的方法来补充我们的新生力量。

  中集集团技术人员内部培养有这样的做法,首先我们有人才需求的规划,然后我们要建立一个人才库,我们知道现有的技术人员里面有哪些人是在人才库里头。我们入库的时候有衡量标准,这个衡量标准不仅仅是技术人员,而且是他的技术能力、工作业绩和职业素养,这些都是我们要衡量的一些方面。

  在培养这方面,我们是分了两级的培养。有一些培养的方式、方法,是在下属企业层面做的,不仅仅是培训,而且通过项目,通过做,使得他能够成长。还有一种培育就是在集团方面,我们不仅仅培养做,而且要开拓他们的眼界,看世界级卓越的企业,开拓他的眼界,使得他们能够有这样的思想和眼界去开拓市场。之后我们每一年要做专业技术等级的评审,评审之后专业技术人员要去看他下一步如何发展。

  我在这儿要讲一下,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不仅仅是人力资源部本身要做的事情,人力资源部和技术部门,和专业技术人员自己,以及和外面的评委、专家是要结成一个小组,共同发展我们的技术人员。技术部门是要定标准,而且要能够牵引技术人员的发展。人力资源部的责任是宣传、鼓动,并且建立各种各样的机制,使我们的专业人员能够有这样的平台。员工自己要有这样的渴望,希望能够发展。

  我给大家举个例子,一级工程师是怎样发展,来源是哪些,培养的方式方法,标准怎么样,我们有什么样的项目能够使我们的员工成为一级工程师,这些项目的参与人应该是谁,每个项目要达到的目标是什么。

  在我们识别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时候,我在这儿想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一方面要去看他的知识和技能,这上面是权重的看法,就是我们知识和技能要去衡量。另外我们要使专业技术人员不仅仅自己做的好,而且使他能培养人才,建立他的专业网络。另外专业技术人员不仅仅需要知识和技能,而且要使得他的专业和技术转换成企业里面能够创造价值的一些运作。所以我们评定的时候,是把专业的技术、经验,尤其是成果,做的权重是非常大的。同时我们对语言也有一些要求,因为中集集团今后要向全球发展的。

  昨天和今天很多专家已经谈到双通道这样的做法,在中集也有双通道。我们认为一个企业里面最重要的三件事情,一个是要有人,第二是要有财,第三是要有产品。所以专业技术对我们是至关重要的。我们能够看得出来,专业技术人员的发展通道在我们集团里面是非常明确的标志出来。我们有这样的一个台阶,使我们专业技术人员向上发展。另外我们的专业技术人员是纺锤形的形状。下面的四级是从外面招聘,上面人员分布和他识别分布范围也有这样的一种规定。

  在专业技术人员发展的过程中,我们想得非常周到,有很多激励的政策,比如说薪酬方面,我们有长期和短期的激励,在福利方面,我们有不同的福利计划和职业发展的计划。

  在这儿能够看得出来,我们不仅仅是有这样的计划,而且分层、分级给技术人员这样的计划,使得他们愿意留在这个企业,而且使得他们能够发展。

  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周廉女士给我们大家进行中集集团人力资源整体工作的介绍!

  让我们大家再次掌声有请出我们的张培德教授进行点评,有请!

  张培德:

  点评之前有同志反映希望能够提个问题,所以我想留一分钟的时间给大家提问题,实际上周总PPT里的内容非常丰富,可能因为身体不舒服,讲的不是太多。

  看看下面有没有人提问题?

  提问:

  因为我感觉到中集做的非常好,我想知道这套体系究竟花了多长时间,一步一步怎么走过来的,这实际到一个庞大体系的构建,包括每一块不外包的话,中集集团自己主导这个事情,必然经历过很长很长的时间,我就想问怎么样利用外脑,然后全体企业大家达成共识,这个步骤是怎样的?我是希望讲讲,我是从哪儿起步,过程之间的沟通,上下层之间的认识,我们之所以建立起这么好的东西,是怎么做的。十年后我们想建立起像中集集团这样的体系,我们应该怎么做的?您说的只是一个结果,我想问这个过程是怎么样的?

  周廉:

  非常不容易,这个系统启动的时间是很长的,差不多有两年的时间,向大家宣讲为什么技术人员这么重要,为什么我们要这么做,同时技术部门整个集团形成一个小组,不是人力资源部门自己开创的,而是人力资源部门和技术部门一起合手往前走,是这样的一个过程。另外总裁的理念是非常重要的。万伯良先生是技术出身的总裁,所以对技术是非常非常关注。同时中集民族感使命感非常强,就是我要做大、做强,还要做到世界级企业,我要到世界上领着大家走,这种信念非常重。我想如果大家对这个感兴趣的话,不妨看看中集的战略思想和今后的远景和它的民族使命,带着这个行业往前走。用这种来启动我们技术力量的开发。

  人力资源部实际上在后面有大量工作去做宣传,使得我们的考评是透明、公平的,使得我们技术人员能够认可最后的结果,这个也是很重要的。

  张培德:

  刚才那位先生提的问题非常重要,刚才周总回答的问题也是非常重要。

  我谈一下体会,我感到它整个做的过程中间肯定碰到很多很多的困难,怎么解决的,主要提到了三点,企业成功有三个要素,人、财、物。

  第一点,特别是产品,产品非常非常有特色。目前有全球独有的四大关键产品,这就是我有的,别人没有,别人也有的我是第一。

  第二点,就是它有强大的人建设队伍,技术力量,很多的建设措施,比如说我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讲,不仅仅是从外部引进人才,而且还在内部培养。从人力资源角度来讲,培养人才从员工自我需求看到,通过这一发展采取了双通道,另外通过薪酬激励来做,这个她PPT里面都有,因为时间关系没有讲。

  第三点,我感到非常非常重要的,做任何事情都有很好的目标,它的目标不是小小的目标,有非常明确的战略目标,它要成为世界级的企业,特别是到2012年,要实现营业收入1000亿人民币以上。1000亿什么概念?世界级的企业。实际上它的目标也很宏大,时间也定了。具体的做的也很多很多。它希望创造中国式的世界级的企业,可了不得。

  我更大的体会是,它有具体的,整体的实施措施,它的核心价值观是什么,它提出来了。一个企业有目标,有产品,有人员,关键的问题还要有个企业文化,要有核心价值观。奇瑞集团有一个副总说,他们想打到美国去,打遍全世界,提出一个口号,说车到山前必有路,有路必有奇瑞车。同志们,这什么意思?这就是要把中国民族汽车打遍全世界,有这样的信心,我相信他们一定能成功。

  同样的,刚才中集集团也有一个很好的核心价值观,他们提了四个字:简明高效。字不多意义非常深。我想这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谢谢周总刚才的演讲,谢谢大家!

  主持人:

  再次感谢张教授给我们带来精辟的点评,大家好,我叫高艳艳,来自于中国海外工程总公司人力资源部。接下来为我们演讲的是摩托罗拉大学亚太运营总监、中国区校长闫晓珍女士,她演讲的题目是摩托罗拉领导人才培养实践。有请!

  闫晓珍:

  大家上午好!

  非常感谢大会组织者能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我们和大家共同分享我们在人才培养开发方面的实践。

  大家可能知道摩托罗拉前两天在中央电视台获得最佳雇主,参加领奖的仪式,昨天我们也有在人力资源方面特殊做法的嘉奖,所以在这里我对大会组织者表示感谢。

  今天我会在摩托罗拉实践,人力资源管理开发实践当中,重点讲领导人才的培养和实践这块。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叫闫晓珍。在摩托罗拉公司工作了14年,在摩托罗拉大学现在任亚太区的总监兼中国区的校长,我在公司里工作这么长时间,对公司非常有感情。

  很简单过一下,摩托罗拉公司的产品大家都很熟悉,平常的就是手机,除了手机我们还有其他在电子通讯方面的其他产品,在这个行业里面,我们是领先者。

  在业务理念方面,我们公司的战略和CEO提出的主导思想就是实现无缝通讯,实际上它体现了在整个公司做的业务当中,和人的生活、工作各个方面整体都要结合在一起,有机的整合在一起。但这个理念很大,如何去做,我们要在下面各个方面充分去体现。

  其中一个就是核心价值,在前面几个演讲者谈到企业对人的培养,特别是彭剑锋教授提到的十大问题当中也提到了。如果企业对人才的培养不和本身的战略和价值结合起来不是不行的。我们摩托罗拉核心价值提出了五个I:

  第一个就是在客户重点上下工夫,我们要赢得我们业务的市场份额。

  第二个就是创新。

  第三个是原则。

  第四个就是业绩的增长。

  第五个所有大家做的方面都要用公司的理念,你所做的工作都要用公司本身的理念去体现。

  在前面几位专家尤其是业界的学者,他们提到了很多的理论上的研究和发现的问题,这些问题确确实实在企业存在着。但是重点要讲的是人才问题。在大的循环有机的价值链当中,在企业当中你首先要知道核心战略是什么、体系流程是什么、是靠什么来实现你企业的战略,把战略价值体现出来,公司业绩提升到最高,就是靠人才实现。

  人才实现靠什么呢?我们重要一个机构是摩托罗拉大学,这个大学是什么概念?我们是企业大学,企业大学和学院派的大学有截然不同一点,就是在企业里面为自己企业培养高素质和企业所需要的人才,同时为它的客户和供应商培养人才。这样才可能在企业有机价值链循环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70年代,我们董事会拥有11个成员,只有1个,也就是我们的CEO赞成成立这个大学的,在十对一的情况,CEO一定要坚持成立文化大学培训中心,在1979年摩托罗拉大学成立了。他说我相信摩托罗拉大学总有一天一定会成为授学位的体系和中心。所以就改名叫摩托罗拉大学。

  80年代,摩托罗拉西格玛获得了世界高质量奖,我们的CEO就把教育基地改成了文化大学。

  在亚太区业务是80年代,到了90年代,信息整合的时代,凡是公司所在地都有文化大学的存在。在93年中国成立了摩托罗拉大学,开始对中国1万多员工的培养。

  2005年开始,我们成立了五大学院。我们整个宗旨,是为了自己的客户,培训我们自己的员工,为了我们的供应商,在整个价值链创造一个更好的生态系统。

  另外我们可以通过我们的培训体系,为我们员工和供应商提供更好的价值。同时要有财政成果突破性解决方案,为我们的员工和供应商服务。

  我们的运作模式 ,在任何一个企业,从结构和运作模式一定要体现,它是给你企业的价值链增加价值的。如何增加这个价值,一定要和企业的战略紧密相关的,如果失去这点,就没有生命力。

  所以一个企业大学,中心的学院架构也是根据人才培养的要求设立的,对于你职位的设计,可能它提的观点是不重要的,它特别强调是能力的模型,对于我们公司来讲,很早开始实践这个方面了。我们学院的设立就是根据你的能力模型来突破和创新的。其中第一个就是管理学院,培养营销人员。对于整个公司来讲管理学院是重点培养营销人员的。根据学院的设置,我们对外有一个团队,希望我们在同一个平台上培训,对内我们核心业务,针对企业战略进行培训分析,提供整个培训方案。最后衡量尺度要有战略的影响力和本身有效性。

  又回到我们提到的企业战略的结果上,在企业战略上领导力学院是怎么做的呢?首先根据企业战略的要求,我知道领导力核心的胜任力模型,这个模型是根据我们国际化人才能力标准,要设立中国核心领导力人才的要求模型。实际上我们对这个人才的培养包括三大方面,一个是知识、一个是技能,一个是行为的改变。真正在企业当中人的行为全部按同一个标准去走、按标准的能力去走的话,可想而知,这个企业核心人才的培养是很快的,是跟企业战略是完全吻合的。

  我们看到最底下就是分门别类的效果,是根据部门来做的。

  我们三大环节培训占70%,另外一块就是技能20%,还有一个就是行为的改变占10%,在不同环节有不同的做法。在技能方面怎么样掌握,这个占的分量大一些,同时我们要让他在不同岗位轮换当中去体会去学习。

  所以在根据领导力模型,我们叫汉堡包模式,上面这层就是领导胜任力模型,其实很细,基本上有18条,你作为一个好的领导者,应该有什么样的能力胜任这个工作。再底下就是职业生涯规划体系,对于人才的培养,不是今天我用你,让你学什么课,回来做经理,实际上不是这样的,这是一个系统,从主管到初级经理,到中级经理、高级经理、副总裁、总裁是有系统的。之间有六个模块,一个是选择最好的人才进来,第二个人才管理体系,绩效管理是大家都比较熟悉的职业生涯规划,奖励体制,脱离人才库,临时退出。人才退出是很重要的,如果这个人不适合企业发展的时候,这个人才也许会适合另外一个,首先是你的团队不适应,可以调到另外一个部门,如果不适应,可能就是不适合你的企业,也许适合华为,也许适合联想。这个时候这个人才也许对这个企业文化不适应,或者有不太理解的想法。所以人才退出也有人性化。你怎么把人才进来到退出变成一个有效的机制,这对人力资源管理来说是一个很大的挑战。

  我们看一下能力模型到底是什么?可以从金字塔的模式上看出来:最下面是基本能力的要求,核心的部分比如说你的战略管理技能,你的项目管理技能,人员管理的技能,你的领导力管理技能,有不同层面的要求。再往上就是高级能力的要求,更多的是看这个人是不是全球化的领导者,具备这样的能力。还有他是不是有企业家的技能,是不是在变革管理上有技能。最后顶尖就是培养公司所需要的高级优秀人才。基本上是从选择,到派遣,到培养,这样一个流程来做的。

  你选择什么样的人作为核心人才,我们公司按三七开,金字塔上面的30%是优秀人才,然后对他进行潜能测试,来看是不是适合做核心人才,然后有一些项目派给这个人,他同时要有项目实施,对他进行非常细致的培养,要定期对他评估测试。最后用衡量一些标准,看他是不是符合领导力模型当中的指标。根据这种衡量标准来看,当然了模块和层面对不同人进行培养。比如说初级领导人的项目框架,从最左边是基本能力的范畴,知识、行为、技能,我们分成不同的模块,进行有特长的教学。同时进行一些前期分析,基本上是项目派出一个月要完成。我们根据领导能力、人员管理能力、业务熟练能力、各部门中心的能力,加上人际交往能力等等各方面有不同的定义,要求这个人达到什么样的能力标准,才是真正达到我们公司的要求。同时要进行360度的评估,对他进行意见反馈,现场进行观摩,写出他的评估结果。然后他要下到不同的业务部门,进行所谓的实习,或者做项目,然后各个业务部门给一定的支持,把这个项目分到每个核心人员手上去做,同时派出老师辅导和指导。这个一般是用3到6个月对他分析,看他学的东西是不是真正用到工作中去。

  中级核心人员培养基本思路跟上面说的是一样的,能力要求可能多一些。

  高级经理人员的领导力培养也是一样的,他可能在中间学习模块上略微少一些,因为高级经理基本上已经具备了相当好的基础,所以这里面重点放在战略管理和企业家创业能力,和全球国际化思维能力上。所以这几点框架上基本一致。在增值咨询服务上,我们会给他观察、打分、评估,这会对他有很好的提升,对工作有所帮助。如果没有把你课堂上学到的东西,运用到项目实施和工作当中去,是比较空的,而且效果也不是很好。

  另外在摩托罗拉公司,人才培养有六西格玛的质量理念结合在一起,有人说质量管理就是质量管理,六西格玛就是质量管理。其实不然,摩托罗拉公司目前是从操作层面与管理层面,包括质量层面是融合在一起,融合到领导力培养体系当中去,对每一个中层以上的管理人员都要求必须把六西格玛的管理里面,和流程要纳入到管理和绩效管理过程当中,其实领导者在管理人员过程当中,六西格玛质量体系不单纯一个产品质量管理,是对管理流程要有优化,对整个管理哲学理念的改变,对整个企业文化的冲击和改变,都起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摩托罗拉在六西格玛和人才管理方面做了一个非常好的有机结合。现在在初期经理、中层经理到高级经理都要把六西格玛融合进去。

  学位教育,这也是我们摩托罗拉大学教育的一部分。对我们的核心人员,都让他们参加学位教育,特别是核心人员当中的核心人员,公司给他们花了很大力气,从资源上,从资金上都给予了保证,参加了EMBA的学习,这些项目和国内大学和国外大学合作,对人才培养下大力气,而且要舍得投资。同时要有一套管理的系统来支持,比如说绩效管理,他上了学对公司做了贡献,公司用什么进行奖励呢。其实在这做这个工作之前,人力资源管理部门要相应制作出来,这样才能把人才留住。

  目前我们核心人才流失率是很低很低的,整个公司人才流失率大概是3%,所以核心人才就是很少流失。有特别情况,比如说有一些出国的,其他情况。但是真正因为工作的原因,不满意的原因流失是很少的。总的来说我们公司在人才培养和留住人才,一套流程和系统方面作出了一点成绩,或者和其他公司有一些差异,我们觉得也是和我们人才管理、人才培养,和企业的战略紧密相结合是分不开的。

  高级领导人员项目设计框架跟刚才的主题思路是一样的,我们在这块做的最多的就是360度事前评估,和事后评估,这个反馈的结果要向他的上级主管进行汇报,进行交流沟通,看这个人本身在这个岗位上,所缺乏的已经补上,今后所缺乏的和要求更高的是什么,然后进行培养和学习。这是一个有效的循环,螺旋式上升循环的培养计划。

  比如说360度事前事后评估,在这里面之前做的可能从人际关系、领导人方面的技能,以客户为中心的方面,可能他自己评的和他人评价是有差别的。蓝色是经理对评价,紫色是下属对他评价,还有客户对他的评价。

  然后三个月以后对他有一个项目实习,把他所学习的东西有所提升。这个时候三道线已经很贴近了。不管你的下属也好,员工也好,经理也好,整体的密度缩小了,评估的最后体现出来是学习之后收获还是很大的,也是有很大提升的。

  在这里面归纳起来,涉及的主要活动,比如说业务部门要推荐,金字塔上面最核心的30%,进行人力资源部门审批,然后要到摩托罗拉大学进行人才培养的规划。每个人实际上和本身业务部门经理每个季度都有一个对话,对你的业绩和期望进行沟通,同时摩托罗拉大学可以帮助你观察这个人各个方面的表现。之后他要完成作业,对职业生涯规划发展做建议,本身部门经理要进行商量,如果双方都同意的话,就可以进行学习。学习毕业以后,要进行项目的设计和实施,项目的汇报,反馈的意见,跟本部门进行沟通,然后颁发学院导师的证书。

  我们做这些是和企业战略紧密结合的,93到97年,我们大量培养本土化的人才,那时候外方在我们这儿占30%以上,这个阶段,就是加快速度培养,减少了管理成本,本土管理人才培养到位,现在外方人员现在差不多也就7%左右。第二阶段是98年到2005年,我们培养了大批中层领导组,刚才我说达到了7%外方人员,其他基本上都是中国人员。第三阶段就是2005年到现在,我们去年培养了200名中层管理人员以上的核心人员。我们还会进行这种不间断的培养。

  在整个培养过程当中,我们也有一些很细的案例和培训课程,这里头列了很多,就不一一讲了。

  我们的材料在后面有,如果感兴趣的话,可以到后面拿,了解得更多一点。

  我今天由于时间的关系,不能谈得太细了,下面如果有时间和机会,我们还可以进行交流。总之,摩托罗拉公司和摩托罗拉大学从现在走向未来,就是不断创新的战略架构,我们在不断的提升、改变自己的同时,也为我们员工、客户、供应商创造更多的价值,所以我希望今后和在座的企业和领导者有更多的交流机会,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闫女士把她从多年实践当中的内容跟我们分享,接下来请担任中国人力资源开发教学与实践研究会秘书长,全国职业指导人员,职业资格鉴定命题专家周文霞教授为闫女士进行点评,周文霞教授1999年去俄罗斯做短期访问,2001年去荷兰短期访问交流,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周教授!

  周文霞:

  各位朋友,我应该说中午好了,因为已经到了吃饭时间!

  刚才说请我做闫女士的点评,点评不敢当,但我确实珍惜这个机会,因为这是一个学习的机会,交流的机会。

  对于闫女士的名字很熟悉,对她的人是第二次见面,第一次说话。我以前曾经听到过闫晓珍女士的演讲,但没有交流。我对中国摩托罗拉大学了解是从闫晓珍女士开始的,我今天看到我点评的嘉宾是闫晓珍女士的时候,我非常震惊,因为这么多年了,她还在摩托罗拉公司,可见她对这份职业的热爱。

  我用几个字来评价闫晓珍女士今天的演讲,我想用五个字,叫做“求真而务实”,因为林泽炎博士最初演讲的时候就说了,有很多学者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研究,但他们的研究求真而不务实,企业有很多的管理者,他们埋头在事务工作当中,他们经常解决实践当中的问题。今天闫晓珍女士的演讲把这两个方面结合起来,这种结合背后有深刻学术和实践功底的。

  闫晓珍女士,我们今天看到她是摩托罗拉大学的校长,但实际上早期她在英国求学,拿到教育博士学位。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到她身后的修养,她一直在大学里工作,这种学者的气质也是不一样的。而且她还是对摩托罗拉亚太区总监,所以她对人力资源管理有着丰富的实践经验。今天她讲的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内容是不仅有理论基础,也有实践经验。

  闫晓珍女士演讲的是有领导力主题,一个人的领导能力到底什么,领导力是一种影响力,这个是天生的,还是经过后天培训的,这是领导力研究很关注的问题。在西方2、30年代,学者们普遍的观点是领导的能力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不会的。当时所有理论的研究都集中在什么样的人、具有什么样特点的能够成为领导者,这就是有名的“领导素质理论”或者叫“领导特质理论”。这种研究因为最后没有得到统一的结论而失败。后来很多学者又从另外一个角度,既然我们找不到这些素质,我们来看领导行为的表现是什么,所以行为理论的学派诞生了。就是领导者在对待人员管理应该采取什么样的行为。但是这种理论对怎么样做一个成功的有效领导者回答,也不是特别全面的,以至于出现了领导全面理论和领导魅力理论等等。闫晓珍女士讲的这些大部分是关于领导力研究的理论。如果加深这个领导是先天的,我们工作的重点就是发现。领导的能力也是培训的,我们可能用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他们提升和开发。这个问题可能不是绝对的。

  刚才林泽炎博士也谈到的企业家胜任模型和闫晓珍女士的领导力素质模型是差不多的。他们有很多固定的东西可能很难改变的,但是都有开发的余地和可能性。我们经常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其实我们也可以看到通过培训,通过学习工作实践,通过经历,人的性格也在发生着变化。比如说李开复,他原来性格比较内向不善于演讲、不善于与人沟通,通过培训也成了著名的演讲家。我们不是说把所有的人都培养成领导者,更重要的是通过培训和发展,培养出更多有领导力潜质的。

  在谈领导胜任模型的时候,他们强调了领导者核心的能力有四个,高瞻远瞩、激情互动、果敢决断、高效贯彻,围绕这四个核心能力,他们还提出了一个核心要求,叫职业操守。我觉得这点特别重要,因为我看到了大量了关于领导学的文献,下属最愿意追随什么样的管理者。美国有一个学者调查发现,人们最认同的、最愿意追寻的企业家和领导者,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公正、无私,这和领导者的道德品质是连在一起的。强调领导者的道德品行、职业操守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也可以从大量的实践当中可以看到这一点,真正受人爱戴的领导者,肯定是道德上公正无私的人,比如说蒙牛的牛根生,牛根生也一直强调“小胜靠智,大胜靠德”。领导者的道德操守和道德品质在今天来讲也不过分。

  由此我也深化了我研究的设想,现在有很多关于资本方面的研究,比如说人力资本,社会资本,现在又强调心理资本,我们还应该研究道德资本。道德本身的追求可能不是为了获得个人的收益,但是在这个社会上以目的和规律的行为,一定会得到很好的回报。企业是这样,个人也是这样。比如摩托罗拉大学,刚开始他们培训的是企业内部员工,随着企业规模不断增长,对自己社会责任意识不断增强,现在他们跟客户,跟合作伙伴分享他们积累的经验,我想这也是摩托罗拉成为最佳雇主的原因。

  关于务实,刚才闫晓珍女士讲得也非常细了,怎么评估,怎么样设计,怎么反馈,按照这些步骤我们就可以操作。这些务实和企业的战略相连,跟员工的职业发展相连,有利于个人改善自己的胜任力,改善自己的素质,公司知道有这样的员工,战略才能实现。

  所以我觉得他们公司的理念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

  非常感谢!

  下面演讲嘉宾是太和顾问国际合伙人李生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关键人才的识别与留用。给李生先生点评的是广州龙粤通信设备有限公司总监胡尚华先生,胡先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系统理论研究和企业实践有着浓厚的兴趣,在员工培训、企业文化和绩效管理等领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长期担任企业的内部培训兼职讲师,有从事企业管理尤其是人力资源管理咨询的经验,擅长于企业人力资源管理问题诊断和人力资源管理系统建设和解决方案的设计。

  李生:

  大家中午好!

  大家在这个时间已经饥肠辘辘的时候,仍然坐在这里听我后面的演讲,非常感谢,我是太和顾问公司的李生,在这个时间点,对我来讲,对大家来讲都是挑战。后面咱们共同努力,大家再稍微集中一点精力,听一些内容,我也尽量压缩一点内容,尽快结束。

  我开始我今天的演讲,我的题目是叫关键人才的识别与激励。这个话题不用解释了,今天我们也是主要谈人力资源问题,对企业来讲关键人员是核心人才。关于太和介绍就略过了,我们是专门从事人力资源咨询的,而且在国内领域的声望,包括服务的客户都在这里面有一些猎取。

  关键人才,谈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可以看国内外一些人力资源管理,就是挖掘人才。这里我们强调一下关键人才的重要性,谈这个话题之前,我有三方面内容想说一下我们考虑人力资源问题:

  第一个,应该更系统化的考虑,而不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这并不能解决实际问题,所以我们应该更系统的考虑。

  第二个,保留和发觉核心员工,老板会很关注。但在这里面人力资源部就是帮助老板把企业里最关注的主题,最关注的事情解决好。最终我们考虑的方向、考虑的内容,如果跟老板是一致的,我们真正把握关键人才了,后面工作就好做了。

  第三个,后面我们的内容是基于咨询实践提炼出来的,咨询公司有的时候大家觉得很神秘,研究成果很多,技术性很强。我觉得这个公司更多的是跳出来看问题。有的老板说我是家族企业,到底怎么选择咨询公司呢?是不是选技术最好的?我说不用选最好的,只要选最适合的。

  后面有两大话题,一个是关键人才的识别,一个是关键人才的激励。那到底什么是关键人才呢,我们如何找到呢?从战略性和稀缺性的角度考虑人才这个很好理解。一个是从企业的长远发展来讲,哪些人对我价值更大。另外一个,就是从稀缺性来讲,他的可替代性是否很高。比如说非常核心的技术岗位,重要的研发人员等等。两个唯独都很重要的人才就是关键人才。

  那怎么找到呢?我们给了一个方法,这个叫过滤器,就像我们以前用的望远镜,有点像漏斗。第一个找到关键的职位,第二个找到关键职位上的胜任员工,第三,通过业绩评估,找到胜任同时他又干出业绩的,最后是我们的关键任务。是分三大步骤来完成的:

  1.找到关键职位,这是通过职位评估来做的,从更长远来考虑,哪些人才是企业最急需的,我们从最宽泛的角度来说职位评估是很重要的。这是评估前和评估后的结果,行政级别是左边这个,某些重要岗位,重要序列的经理人级别更高一些,评估的因素因为太多,不做具体介绍了,也是基于我们因素方式来做的。这是一个评估矩阵的样例,我们评估之后可以看到不同岗位之间的差异性,这样就能够评价出哪些岗位是最重要的,这是关键人才第一步。

  2.这些关键岗位上的人员是否真正胜任,这个要进行胜任素质的评估,需要胜任能力建模的过程,哪些员工是最重要的,而且是胜任的、有潜力的。

  这个大家以前都见过,著名的冰山模型,海平面以上是我们企业最容易感知的,技术、知识等方面。海平面之下最本质的,我们内驱力、感知方面是很难测量的,能力素质,或者素质模型就为了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素质模型建模过程中,我们有每个阶段行为描述的产生,前面也有这部分内容的介绍,我就不说了。但后面我们有一个评价结果,我们要看出哪些岗位是我们胜任的,也就是我们在关键岗位中的关键人才。

  进行了第一阶段,找出关键岗位,再进行第二阶段找出关键岗位上的人员是否胜任。就进入了第三阶段了。

  3:我们的业绩评估就是这些胜任很有潜力的员工,是否给企业带来了价值,所以这个阶段就是业绩评估。这个图里就可以很清楚的发现,业绩评估是在最左边,一般性结果和优秀结果,这里面是有差别的。但实际上我们发觉最本原的问题,胜任素质、业务素质这样一步一步导出来的。业绩评估会作为我们整个找出关键人才最后一个工作步骤。

  刚才看了三步,是不是在企业里面也这样来做呢?这个要看企业具体实际人力资源管理状况,和目前发展的阶段,找出关键的人才。但我们不要形而上学,非得一步一步这么做。曾经有人说老板并不关注关键员工,我说你怎么界定关键员工呢,他说老板只关心自己,不关注别人。我说你们做什么呢?他说是做PE的。我说你们的业务是不是全是你们老板拿下来的?他说是。所以这就是企业还没有发展到那个阶段,每个阶段老板关注点是不同的。

  那如何去激励关键员工呢?一定要考虑员工的需求是什么,刚才彭老师也谈到了,预期是什么,希望得到什么,每个员工是不一样的。关键员工有四方面的特点:

  1、高绩效的,是结果导向,他一定产生高绩效。

  2、有一定高优越感,因为在企业里面这些人员会产生优越感的,有时候是一个表扬就可以起到这个作用。

  3、对职业忠诚度,大家注意这里不是对企业的忠诚度,而是对职业的忠诚度。如果他是一个行业分析师,一定对这个领域非常在意,但他对企业的 关注程度会弱化一些。因此企业要对这类型的人才不断给机会。如果他是研发类人员,如果他觉得在这个公司没有什么成长的话,就会选择其他的企业。因此了解到这点,我们在企业内部给他机会,给他职业发展很好的预期。

  那到底如何来激励呢,我们做了一些综合的整合,也借用了营销里面的5P方式。我们也有四方面,一个是工作内容,一个是工作方式,一个是工作文化,一个是建立员工关系和预警机制。

  如果一个员工做没有挑战性的工作,对于有想法的员工来讲,显然是不合理的事情,长期以往下去,就会产生问题。所以我们带给人员的目标规划,包括成长规划都要做的非常好。

  第二个,建立职业的管理机制,和今后发展的通道,尤其是上规模已经进入成熟发展期的企业来讲,我们需要给这些企业一个路径,一个预期,和公司达到预期目标的合理回报。很多企业都用双轨制,培训机制都要到位。

  第三个,是文化管理。华盛顿大学的教授,工资待遇比其他学校待遇低的时候,教授也愿意留在这个学校,这就是这个大学的文化。文化角度也是我们非常关注,需要解决的一个问题。

  第四个,员工关系和预警机制,我们分析离职原因里面非常综合,不是所有都因为待遇的问题、和对上司不满意才离开的。预警机制非常多,比如调研,定期和下属沟通,都可以做相应的处理。

  最后薪酬激励,以前各种研究证明,薪酬仍然是吸引保留员工的最基础因素,但是激励强调结合的,我们分为外在的激励和内在的激励,外在激励,就是本金加奖金,而内部激励,包括我们内部的成员,如果一个员工他只想做销售,他不想做管理岗位的话,你让他去管理,他也不会做好,所以内部和外部的管理机制是要结合好的。

  有内部公平、外部公平,包括不同的市场分类来设置不同的岗位,而且在同一岗位内部的进阶的一个考虑。学习阶段、合格胜任阶段都可以做相应的处理。

  最后再总结一下,如何审核一下关键人才的考察,我们用五种方式来解决人才的激励和保留的问题。我想通过这样一个方式,我们在做的关键人才的保留和激励的时候,一定要靠组织发展状况来解决。再次强调一下这个是结合在一起的,结合各个企业的实际情况我们可以定制化的解决问题,如果需要帮助的话,非常希望大家和太和沟通。

  我的演讲就到这儿,谢谢大家!

  胡尚华:

  刚才听到李总的演讲,去年的时候他和大家做了一个人才危机的演讲,作为太和公司来讲,也是一个国内比较知名的咨询公司,他的薪酬报告很多人都用过。

  今天他讲的在人才识别和激励这块,里面很重要的是建立了一些模型和流程,方法论,作为企业来讲,可以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来应用,谈几点企业管理的看法。

  第一个,为什么要识别关键人才。不同的企业对于人才,人才的重要性也不一样,制造型企业可能更注重研发人才,在营销企业营销人员可能最重要。

  第二个,资源有限,我们必须要找出关键人才。

  第三个,关键人才流失是企业资产的损失。

  基于这三点,一个企业要把关键人才找出来,那怎么找?老板心目中都有一本帐,谁是关键人才。基于我们业务一线最直接,最能产生价值的人才就是最关键人才,这个可以通过我们的流程来选出来。

  分级管理,这些关键人才要有梯队,这些管理人员走了之后,晋升以后下面有没有人跟上来,这就是梯队建设的重要性。

  怎么样激励的问题,刚才讲得更多是全面薪酬的激励,包括薪资、福利,包括职位发展,还有整个体系。我想作为企业来讲,更多的是要给予关键人才更大的责任,就是能干事情的人给他更多的事情,更重要的事情,对他来讲是荣誉上的激励。在公司重大决策上让他参与。这些体系在企业当中还是非常实用的,能够给公司带来价值。对我们人才的培养和保留都有很大的借鉴作用。

  我就讲到这儿,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胡先生精彩的点评。

  今天上午的演讲就到这儿结束了,下午我们两点准时开始。

  (结束)

  主持人:

  今天下午我们第一个演讲的嘉宾是锦州东港电力的有限公司总经理曹殿民曹总。下面我们请点评嘉宾张文贤教授介绍一下曹总。

  张文贤:

  曹总是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高级工程师、高级职业经理人,锦州外商投资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从事电力工作20多年,先后做过技术、生产管理、2004年担任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行政副总经理,2005年担任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总经理。东港是一个典型的国有老企业,曹总在国有老企业如何进行改制,转变过程中做了大量的管理工作,特别是在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工作,下面我们欢迎曹总给大家做主题发言,大家欢迎!

  曹殿民:

  各位领导,企业家,人力资源管理专家,各位朋友,下午好!

  非常荣幸能在此与各位一起分享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人力资源管理发展过程,与各位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相互学习和交流。

  市场竞争的实践证明,企业之间的竞争实质上是人力资源的竞争,哪个企业拥有大批高素质的人力资源,并能加以高效利用,哪个企业就能在市场竞争中占的先机,最终取胜。如何把企业中的管理,逐渐提升到人力资本的高度。

  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是由辽宁省电力有限公司和香港东港投资有限公司共同组建的大型电力企业。作为独立的电力公司,我们经历了燃料价格居高不下,行业普遍性煤质下降,环保费用大幅提高,生产设备设施周期性频繁暴露不稳定性。我们最大限度开发和使用人力开发的突破口,通过人力资源的改革,精细化管理,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增强了市场承受能力,增强了员工队伍活力,企业的凝聚力、向心力,竞争力不断增强,确保了经营生产有序进行,彰显出了企业核心竞争力。

  下面我从四个方面,向各位领导汇报一下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在人力资源改革中所推行的做法。

  一,大力推进人力资源改革,赛马场上选人才。

  企业改革以后,管理上仍然沿袭原有国有企业的体制,在用人上仍然有弊端。所以我们实行了全员竞聘制,大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2003年8月27日在完成了副总经理的竞聘后,陆续完成了主管、车间主任等等的竞聘工作。并且在电视台发布竞聘信息,保证每名员工公平参加竞聘。

  全员竞聘采用多元选择,让卒子自己走的方式,为了保证公正公平,公司采取了多项措施:

  1:为杜绝竞聘中有人为因素,让每个评委签字,让领导小组检查评委签字。

  2:对评委表进行封存,当出现争议时备查。

  3:对竞聘过程全面录像,并在闭路电视上进行实况转播。

  4:竞聘组与监督组织相分离,确定各部门岗位设施。

  5:撤销合并了职能相近相似的岗位,在干部职数设计时本着一个工种一个干部的原则,削减了职数。

  6:在岗员工任务清晰,职责明确,工作热情高涨。

  全员竞聘上岗,建立了全新用人机制,开创了人尽其才的新局面,公司内部出现了不唯上,不唯虚,不看脸色,只注重实效的经营氛围。人力资源重新洗牌,双向选择,开创了适得其人,人力资源配置趋于合理的崭新局面。

  二,狠抓思想观念转变,树立市场竞争双向思维。

  矛盾推动进步,问题催生创新,针对种种不利因素,我们在全面分析了自身面临的内外部形势,通过前瞻性的冷静思考,抓住观念这一核心问题,提出了“观念新,东港兴”的响亮口号。并提出了“三三三”的原则。东港公司以这一战略为统领,开创了全方位,大规模,持续性的思想创新,机制创新,管理创新活动。在经营生产管理,员工队伍建设方面,全面注入和践行全新的管理理念。

  荀子曾说“上不是天时,下不是地利,中是人和”,为了真正让员工思想发生转变,以优秀的企业文化建设为平台,逐渐把员工的思想引导到市场竞争思维上来,帮助员工充分认识平均主义,大锅饭已完全与市场脱节,与市场相背离,是不求上进者的保护伞。也正因为如此,公司把“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能力”的观念,作为转变员工观念的首要选择。彻底解决了公司激励与约束不对称,业绩与报酬不对称,能力与作为不对称,风险与责任不对称等问题。彻底打破了干部与工人的界限,彻底根除了“要想发展,唯有当官”的不正常思维,制订了新的奖励标准,让有能力的员工多挣钱,并且挣的光明,挣的理直气壮。

  三,推行精细管理,树立精品意识。

  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营生产形势日益严峻的情况下,对东港公司的各项工作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使我们认识到,企业要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实现全面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不断推进管理创新,动态提升管理水平,摒弃制约企业进步的管理模式。逐步建立起全员参与、全面控制、高效运作、不断改进的质量管理体系。实现与具体工作的紧密合作和公司资源的优化配置。确保优质、安全、稳定的电力生产,着力实现规范化控制。特别是经过我们的努力,使东港在能源管理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列。

  我们着力宣传“精细是态度、精细是过程”,在公司全员全过程实现精细化管理,每一处环节都清晰,每一处工作都成为精品。我们还针对不同的对象提出了不同的要求。

  1:要求各部门强化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

  2:做到工作明确指标,责任落实到。

  3:要求主管以上领导要提出自己的工作能力,正确认识公司的战略意图,细化拆分目标,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4:适应市场需求,变生产经营型为经营生产型。在电力企业走向市场,深化企业内部改革,企业面临亏损窘境大势之下,东港通过外部加强沟通,内部加强管理改善了这个困境。我们适时根据市场战略对公司进行调整,变经验管理为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对电力市场形势,发电成本结构,各项计划的执行情况,进行动态研究分析,变过去的事后管理,为过程管理。组建起以市场营销等职能部门构成的沟通网络和信息系统。

  与此同时,公司完成了由电力市场向外向优惠政策的转移,对成本费用进行细化、量化,并分解到各二级单位,减低变动成本对总公司的影响。实现财务信息的实时监控,实现了由传统的核算型,到核算管理型的转变。

  激励之所举,则无不胜也。电力市场虽然竞争激烈,但是对于东港公司来讲,经过几年的磨砺,我们全公司的承受能力已经有了很大的提高。

  各位领导,各位专家,这是一个交流的平台,这是一个分享成功经验的机会,我能够站在这里是我的荣幸,更是锦州东港电力有限公司的荣幸,真希望我们能成为朋友,共同发展,共同提高。谢谢大家!

  主持人:

  下面请张文贤教授点评,有请!

  张文贤:

  听了曹总的主题发言,我想请问在座的各位一个问题,大家有没有注意到他们这个单位的名称叫锦州东港,有人知道为什么是叫东港吗?没想到,它不见得是港口的港,我中午跟曹总交流的时候,我发现它是中港合资,我想这个港是香港的港。这家企业就是典型的国有老企业,能够走出困境,经过一步一步改革,走上中外合资的道路。然后一步一步在企业内部增强竞争力,这是值得我们特别关注的话题。所以我听他报告的时候,以及学习文件的时候,想寻找他的亮点,供我们参考。

  第一个亮点,他们提到把人力资本作为我们企业管理中间的重心,要提升人力资本的价值,要充分挖掘人力资本的价值。这也是我们许多企业面临的问题。一讲到人力资本我们就很振奋,因为大多数的情况下,我们重视的是物质资本,人力资本好象是新的话题,对于一些专家的研究,对192个国家和地区进行了统计,对人力资本有了新的概念,人力资本,土地资本,以及自然资源资本的比例,人力资本占64%,土地资本占20%,自然资本占16%,这样组成一个资本结构。人力资本是在整个世界上占的比例最高,64%,所以我请大家记住这样一个数字。这个数字对一些产业、一些企业来讲,好象不可思议,针对我们的电力行业资本就是电场,现在根据资本的新理念,人才才是重要的资本。

  第二个亮点,就是全员竞聘机制。大家都是站在同一起跑线上,而且实行的是公开、公正、公平,引入竞争机制是非常有效的。所以他的主题发言讲到和谐,我也听到人力资源研究中间,有一个新的课题就是和谐人事,人事怎么和谐?东港提供一条经验,要和谐,首先必须公开、公正、公平,没有这些条件,你谈不上和谐。所以中午和他交流的时候,大家从零开始,谁来当裁判呢,因为裁判就涉及到是不是公正的问题,是不是公开的原则,他们在这方面做的非常好。

  第三个亮点,也是跟竞争有关系的,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这也是我非常感兴趣的一条,我认为我们的薪酬改革也好,激励机制,约束机制,最终要找到一个途径,来调动员工的积极性。现在岗位起相当大的作用,特别有些单位实行年薪制,或者基本工资制,收入和他的贡献挂钩还不是很多。在东港实行了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我是非常赞成这样一种机制。解决了我们长期以来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没有解决的问题。

  如果说我们建立一个岗位靠竞争,收入靠贡献这样一个机制,我们相信就可以是水涨船高,论功行赏的机制,这样的机制建立起来,约束机制自然就解决了。

  所以我希望东港的先进经验,在人力资源界能够得到推广应用。

  不知道点评有没有点到点子上,如果大家有不同意见,希望大家提出来,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张文贤教授的精彩点评!

  接下来为我们演讲的是中国普天集团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庆方先生,演讲的题目是如何让员工与企业共同发展。点评嘉宾是上海师范大学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研究所所长张培德教授,先有请张培德教授先介绍一下演讲嘉宾。

  张培德:

  大家下午好!

  每个人都认为自己是人才,人人都是人才,人人都是人才吗?有的说有贡献的就是人才,有的说有素质的就是人才,回答都不对,到底什么是人才?内有素质及外有贡献的人是人才,回答还是错误的。到底什么是人才?《上海人才市场报》上说合适的就是人才,对不对?错!什么是人才?因为我今天不是具体来讲这个课,我可以告诉各位,前面的回答都是错误的。合适的人放在岗位上,能产生好的绩效,优秀的人才放在不合适的岗位上,没办法产生绩效,所以我们现在很多人感到没办法发挥作用,因为没办法产生好的绩效。那怎么产生好的绩效,怎么样跳槽,上午彭剑锋讲到了现在人才跳槽多,到底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彭剑锋教授也讲了。

  下面我们请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颁奖成果金奖获得者,中国普天集团中央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陈庆方先生给大家演讲,大家欢迎!

  陈庆方:

  谢谢张教授热情洋溢的介绍,今天我也确实感到很荣幸,能在这里分享各个专家,各个企业成功管理经验,同时也介绍一下,我们普天中央研究院在人力资源管理方面的一些体会和实践。

  刚才张教授也介绍了,我们在这次全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赛里面也拿到了一个成果金奖,成果金奖主要是涉及到我们职业系列方面的设置,以这个为中心。今天我这里的讲演是以企业和员工共同发展这样一个主题来进行的。这里面也涉及到一部分我们获奖的内容,下面我还是进入我这次的介绍。

  首先我愿意给大家把中国普天做一个简短的介绍,因为在座的各位不一定都知道中国普天所从事的行业和现状。 中国普天原来是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可能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大家很熟悉,这是一个大型的中央企业。现在中国普天这个名称是1998年出现的,在1980年的时候,中国普天是从原来的邮电工业管理局改名为中国邮电工业总公司,从1998年又改为中国普天。中国普天从事的是邮电通信行业,它是我们国家历史最为悠久的通信设备制造行业的领头羊。

  大家知道所有的外国企业在80年代改革开放的时候,像摩托罗拉、诺基亚、爱普生等等这些大企业,刚刚进入中国的时候,第一脚都是踏在中国普天上的。因为那时候中国邮电总公司就代表着中国通信行业。中国普天拥有几十家下属企业,它的产品系列涵盖了全部的邮电通信产品。

  从2003年中国普天主要的经营活动是由中国普天股份有限公司来承担的。也就是说中国普天实施了改制。中国普天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普天的运营平台。

  这是中国普天现在的一个组织架构,包括五家上市公司,还有直接控股和参股的一些公司,普天研究院也是普天股份下面的一个二级企业。

  中国普天目前所从事的五大产业,包括系统产业、终端产业、配套产业、行业应用以及增值服务产业。这里面我就不一一详细介绍了。

  像系统产业里面包括GPS、CDMA,像存储卡,我们也是牵头制订国家标准,智能卡是在全国第一,全球第五这样一个地位。

  这是中国普天的地理分布,我们看到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京津塘都有普天的分公司。

  这里面是我们的中央研究院,我们还有东信分院、武汉分院、首信分院,以及正在筹建当中的南方研发基地。

  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成立于2001年,目前承担着我们国家重要的研发任务,特别是国内首家,全球第十五家,通过了包括软件、硬件,集成过程产品开发的达到CMMI5级的企业。特别是包含IPPD,这一点国内还是首家。因为通过CMMI5级的企业很多,但是包括软件、硬件,还有IPPD,国内还是第一家。我们还是中国手机3G工作联盟的成员单位,我们还是北京市软件企业,被国家五个部委认定的国家技术中心。中央研究院一共有800多人,其中66%以上都是硕士、博士。

  下面我就围绕着普天研究院怎么样让员工和企业共同良性发展这方面的做法和体会给大家介绍一下。

  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的最佳策略。

  这里面想引用博弈论里面经典的模型,就是“智猪模型”,大家看这个图,我们构造了一个场景,比如说我们这里是一个猪圈,这个猪圈是长方形的,猪食槽是放在一头,食槽上有一个按纽,猪只要一按按纽就可以掉十个单位的猪食。猪跑过来按纽,再回来吃东西,大猪和小猪消耗的是二个单位,这时候我们看大猪按按纽回来吃猪食的时候,可以吃七个单位的猪食,如果小猪去按,再回来吃,可以吃三个单位的猪食。我们首先看大猪和小猪都去按,回来吃是什么情况?大猪净利润是五个单位,小猪的净利润是三个单位,这是两个猪都去按,回来吃食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如果大猪按,小猪不按是什么结果,大猪按按纽了,回来吃了七个,消耗掉二个,还剩下五个,小猪没有按,没有消耗能量,所以它是三个。如果小猪按按纽,消耗两个单位,回来再吃只能吃到一个单位,这样的话,它吃到这一个单位与消耗掉的两个单位相比,就亏损了。大猪没有去按,就没有消耗。

  我们再看看两个都不按,结果当然很明显,没有猪食掉下来,谁也没有收益,也没有亏损,就是零。

  这个模型就是为了解释博弈过程中策略选择问题。我们看小猪怎么做是最佳的,最优的一个策略?通过分析我们不难看出来,小猪无非是按还是不按。大猪按或不按,我们看看小猪如果去按的话,有两个结论,一个是获得一个单位的净利润,一个是亏损的一个单位净利润,如果不按的话,要么三个单位的净利润,要么就是没有亏损可以说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小猪采取不按是最佳策略。对它来讲有一个优先采用的战略,就是我不按,因为这样的话,它获得的利益是保持最大化。

  大猪的最佳策略呢,如果小猪也去按了,大猪也跟着去按,得到的结果就不太好,如果小猪去按,大猪不按,它得到九个单位的净利润。如果小猪不按的情况下,再分析这两种结果,大猪按可以有五个净利润,如果不按就什么都没有。所以说对于大猪来讲,有的时候按获得好的效果,有的时候不按获得好的效果,这就看小猪采取什么样的策略,有就相应采取一个对策。这时候大猪是没有主动权,没有先机,只能看别人是什么样的策略,然后它再采取一个对应的做法。

  因此在这里我们看到小猪是有主动权的,而大猪则取决于他人的策略,然后再出招,这个博弈过程中,我们就看出小猪是主动的。

  为什么要说这个模型呢?这个就是普天研究院在考虑员工和企业,共同良性发展的时候,受到这样一个模型的启发。因为我们感觉到企业和员工也是在进行一场博弈。因为它是事物的两个方面。在博弈当中,企业和员工是什么样的位置,到底怎么做才能占得先机?通过分析我们感觉到在企业里面,企业是大猪这一方,员工是小猪,员工有绝对的优先策略,而企业作为大猪是要提供员工一个环境和条件,员工可以等待,但是企业不能等待。

  因此我们企业必须首先采取行动,建立合理的制度,要营造理想的气氛。在企业和员工当中,共同认同的框架内合理解决利益和冲突,创造一个和谐的人力资源环境,这样的话最终达到企业和员工共同发表的目标。

  所以说从“智猪模型”的角度,我们分析了一下最后觉得企业应该采取的是主动,要主动提供环境,创造氛围,让员工感到满意,有家的感觉。

  下面我们就是从这样一个思路出发,来看一看,我们是采取了哪些活动和实践,采取主动让员工感到满意,创造一个和谐的良性的人力资源环境,这方面的一些实践。

  这里面我们分三个方面:

  第一个,我们要玩一个增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

  第二个,我们要激发员工的激情,要做一个煽情高手,要把员工的激情激发出来。

  第三个,要创造一个学习型的环境,创造一个让员工能够不断的成长和发展的环境。

  首先我们要做增和游戏,而非零和游戏,这是个理念的问题。我们企业实际上和员工通过双方的共同努力,达到企业良性的发展和循环。员工在企业里面得到所应得到的部分,员工在企业里面,企业是一个平台,员工在给企业做贡献的时候,自己得到了成长和发展。他的职业生涯得到了一个提升。这样的情况,企业就会逐渐的走向良性循环,企业就会做大,而不是一个固定的小蛋糕,企业和员工之间分掉,员工分的多一点,企业就少了。是这样一个固定的、僵化的零和游戏,我们不是做这样的游戏,而是做增和游戏。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员工的能力在提升,他的激情不断受到激发,他的智慧和创造性得到不断的发挥,他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因为企业是年年增长的,我们都知道一个指数系列,在一个指数增长的过程当中,即便企业占到40%,如果你永远只拿到40%,基数在增长,是指数发展的盘子,这个40%会远远比一个固定的僵化的小蛋糕60%,甚至80%都多。所以说我们是抱着这样一个理念,要善待员工,要给他们所需要的东西。我们看到的是给他的激励,是对他后续所做出的贡献的激励,企业会受到更大的回报。

  这样的话从企业基本建设上面,我们提供了有竞争性的薪酬体系,和全面的“七奖二金”。在这个基础上,我们还加上科学的激励机制,以及包括非常系统化的职位系列的设置,包括三大岗位系列,和七大职位服务,还有十三大职务类别,全面发展的这样一些机制和手段。

  在深入研究了员工职位价值与管理理论,以及员工职业生涯规划这些好的经验和理念之上,我们建立了全员职位体系,现在普天研究院无论是任何一个岗位,任何一个人都是在整个职位系列里面一个职位,一定有他特定的职位。每个职位里面,都分了不同的级,大级里面分不同的小级。大级之间,小级之间晋升通道都是畅通的。而且每个职位的提升都有客观评价依据,都有客观的要求,评价机制也是健全的。因此在任何一个岗位上的职工,都可以看到通过我的努力下一步可以到什么样的位置,这是全员的职位系列。

  同时我们还分研发类的、管理类的、专业技术非研发类的,支持类的,像实验室等等,因为我们是研究院。研究院就是管理人员、技术类的非研发人员。我们系统化的为这些类别规划了他们的职业通道。

  同时我们为了让员工得到一种家的温暖,得到一种归属感,我们各级领导对都是体现了一种真爱,真正的尊重、关怀,我们看看这个图就是我们春节加班的时候,因为我们研究院每年春节都有几十人,上百人加班。加班的时候,我们集团总裁,包括我们的副总裁,这是邢维女士,都到春节期间到一线看望我们的员工,这是05年,集团总裁们到现场看望、慰问加班员工的情况。同时我们晚上也是加班,这个对我们来讲是非常普遍的,三分之二的人都在加班。然后提供丰富的夜宵、晚餐。我们工会有丰富多彩的活动,因为我们研究院都是一拨非常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平均年龄30岁左右,我们的篮球、羽毛球、足球、游泳、网球,还有各种各样的瑜珈、健身等等这样的俱乐部常年开展。员工感觉是一种惦念,有时候觉得工作之余可以打打球很有意思。觉得这些活动是他的一份惦念,是使他愿意留下来的原因。

  而且我们过节的时候还要发放鲜花,是给他们家属发鲜花,我们院长办公室,不管是外地也好,北京本地也好,员工过春节的时候,一定是过年之前收到一盆鲜花,然后写上慰问信,弄的都很好。有的家属真是感到一种温暖,他都觉得光荣。而且他妻子收到这个鲜花的时候,还挺自豪,对她的丈夫也更好了,觉得丈夫在单位很不错。我们体会到这方面的效果是很好的,还有一些小礼品的发放,特别是老员工,我们有老员工活动,如果这个员工满了三年,就被列为老员工行列,老员工每年组织一次专门的活动,让他们感到企业对他是有回报的。同时他又有感恩之心,这样的活动都让员工感觉是满意的,因此他愿意在这样一个岗位上尽职尽责的发挥他的作用。同时他也在这样的平台上自身得到了提升。因为往往做得越多的人,提升的越快,提升的越快,越受到重视,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接下来我们要激发员工的激情,首先这是一个企业文化来做保证的。我们看下面这16个字,就是我们企业文化,持续创新、卓越服务,尊爱团结,敬爱奉献,这样一个企业文化。

  第一个,具体来讲就是管理者知人善任,把每个人放在最适合的岗位上去,刚才张教授也谈到这点,人才只有放在最适合的岗位才是人才,如果他的长项没有得到发挥,是人才,也是被埋没的人才。

  第二个,就是提倡家文化。领导要像家长一样关心每一个员工,是温暖温馨的一种感觉。

  第三个,同事之间,我们提倡一朝是同事,终生是朋友,员工之间都提倡沟通的文化。任何在工作过程中出现的摩擦和矛盾,在争资源的时候很难避免出现矛盾,但都能够很好的沟通来解决。特别是我们采取的矩阵式的管理结构,职能部门,一个横向,一个是纵向,这两个经理经常是有冲突的,是有矛盾的,这个冲突就是要通过沟通来解决。

  这是我们在新员工培训的时候,设定的一个场景,时间紧,任务重,大家一定要翻过去,大家通过团结拼搏最后完成这样一个集训过程当中设定的任务。这样的精神在普天时时处处都会得到体现。

  第三方面是谈到学习,我想企业要发展,刚才我们谈到增和游戏,企业的饼要做的越来越大,依靠的是员工,员工的知识必须要更新,快速的更新,因为现在是知识经济,靠的是人,所有的资源里面人是第一资源,人里面最重要的是他的头脑,他的知识要新。所以说必须要重视培训,有了人还得知识是最新的。我们普天研究院这边有一个所谓的“同一个团队,同一个梦”,以这个为主题,我们每个年度批量人员进来之后,都要进行专门的新员工培训,这个包括指导人制度,入室一周的系统培训。员工一进入研究院,就把普天所有的情况,文化理念都要灌输给员工,让他很快进入这个系统,融入这个环境。我们采用了电子化学习,在我们研究院的OA办公自动化系统上面,放有大量的专业类的,管理类的学习材料,员工可以利用业余休息时间,到OA上面学习他所感兴趣的任何资料,都是多媒体的,有专业系列的讲座,有的是直接的讲演,有的是PPT资料,大量的、丰富多彩的、各方面的学习内容,这就是一个网上大学,你可以打开任何你所需要的资料自学,这个没有任何费用,只要花时间就可以学到。

  另外以能力模型为基础的培养体系,还有员工在职学历深造制度。我们研究院只要是他工作积极努力,他申请更高学位的学习,我们都同意的,单位也给他出名。

  再就是人才评测和后备人才培养和储备计划,这个就不详细解释了。这是新员工培训小组的情况,这是我们研究院内部的会议室做专业技术培训的情况。

  还是回到这次讲演的主题,企业和员工要共同发展,企业和员工都分别是蝴蝶的一半,只有这两者都双赢,良性互动的发展,这个企业财能够腾飞,才能够健康的、不断的飞向前方,谢谢大家!

  主持人:

  谢谢陈院长,陈院长本人是毕业于美国斯坦福大学的博士后,现在也是担任国家移动存储器标准组的组长,也是享受国家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相信陈院长带来的这一课题,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者希望听到的课题。让我们掌声有请张培德教授点评演讲者演讲。

  张培德:

  各位朋友,对于陈院长的演讲,我不敢点评,所以看大家有什么问题,如果没有,我就谈谈体会。

  第一个体会,听陈院长刚才讲非常精彩的演讲,有三个词印象特别深,第一个是猪,第二个是游戏,第三个是花。今年是什么年?猪年。我们陈院长就强调了在中国普天就是借用了猪通过了博弈论,建造了智猪模型,建立了完整的研发体系,打造了强大的研发团队。这是第一个体会。

  第二个体会,陈院长强调他们通过了增和游戏,而非零合游戏,建立了竞争性的薪酬体系,全面性的福利体系,全员化的职业发展通道,取得了员工和企业共同成长的最佳策略,当然他们成功中间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奥妙,就是花,他们要让员工感到像花儿一样幸福。我在日本留学的时候,有一个日本的朋友,我说你现在很不错,现在是到了日本丰田汽车公司,条件多好,每个月32万日币,在日本消费的话,10万日币吃住都可以,条件多好。可是他告诉我,没多大意思。为什么呢?他说那个地方要求太高了,一天到晚搞创新,所以他没有办法接受,最后还是走了。比如有个朋友去了中国普天,陈院长说你好好干,我每个月给你一万块钱。结果又碰到我了,我说这么能干的人,陈院长才给你一万,我给你十万,你过来吧。他说不行,我已经保证给陈院长好好干了,还签订了经济合同,如果要跳槽赔偿损失20万,我说赔偿损失20万我给你赔。过来不过来?肯定会过来。所以光签订经济合同是不行的。

  我朋友说他有个朋友,小孩已经20多岁了,看看我能不能帮他跳槽,我说介绍一个人进去还不容易,我给你介绍没问题,讲完了以后,我马上就想到为什么要跳槽?钱太少。有钱可使鬼推磨,所以我马上问他,你小孩一个月拿多少钱,这是五年之前了,上海大学生一般可以拿到三千到四千,大概两千左右,他拿了四千八一个月。我帮你介绍的话,也不过就这个价钱,这个我也没办法,四千八还跳槽。这个人为什么要跳槽能告诉我吗,为什么?我在想要么就是工作没办法胜任,工作没办法胜任压力太大就跳槽。但是我也不能直截了当讲,这种话讲了时候不适合上海人的个性,所以我这次问的非常婉转,我说他现在干什么工作,原来在大学里面学的什么专业?现在干的工作和专业不对口就跳槽,另外我问他哪个大学毕业,他说干的机械设计,大学里面学的也是机械设计,对口,工作应该是很轻松的,那为什么要跳槽呢?所以我问他是哪个大学毕业的?他说上海交通大学,还可以。上海交通大学机械专业还是可以的,我想这样的话,如果是上海师范大学机械专业毕业的有疑问,上海交大毕业的肯定能胜任。那为什么要跳槽?我就直接问了,你知道为什么?谁能告诉我?你说那肯定是人际关系,告诉你,人际关系非常好。那肯定是没有发展空间,老板非常喜欢他,什么原因?就是除了工资比较高,工作能够胜任以外,就是老板太喜欢他了,每天下班的时候请他吃饭喝酒,还教他打麻将,他怕他小孩学坏,他说小孩没时间学习,最好换一个环境。他说工资高低不是主要的,关键是氛围。

  陈院长这个研究院就很了不起,他要建造这样一个很好的氛围,这个氛围就像自己的家一样,跟老婆在一起的时候,尽管自己有一个小家,但是还有公司这么一个“大家”。所以我想这就是中国普天信息技术研究院获得这次成果金奖的奥妙,希望他们取得更大的成功,谢谢陈院长!

  主持人:

  好,下面的演讲是由中华培训网首席管杨良先生带来的,今天为他点评的是朱国成先生,朱国成先生,是中国人事科学院人力资源专家,为多个行业的大型其实也单位,提供了人力资源管理咨询服务,同时朱国成先生也是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大奖评审专家之一,他们为这次大奖作出了很多的工作,我代表组委会感谢您。

  现在请朱国成先生对杨良先生做一个简单的介绍。

  朱国成:

  大家下午好!在张培德教授激情点评之后,我们进入下一个演讲。

  杨良先生是IBM在中国最早期的六名员工之一,可以说也是外国跨国公司进入中国公司以后,本土职业经理人最早的代表。他在2000年离开IBM公司的时候,已经是IBM公司在本土经理人中职位最高的。

  接下来杨良先生为我们演讲的题目是中华培训网如何为企业提供整合的培训资源服务,让我们请出杨良先生。

  杨良:

  各位领导,大家好!

  我们首先代表中华培训网感谢组委会昨天给我们授予了一个服务金奖,我们帮助国内的企业做了一点点的工作,今天也要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们做了哪些方面的工作。

  所以下面花半个小时的时间,把我们的一些理念,包括我过去在跨国公司做了20年以后,有一些感想。跨国公司之所以竞争能力和效率要远远超前于我们,超前于我们的这个社会,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是因为它有一套很独特的管理理念和培训机制。

  今天我们的社会跟以往相比,一个本质上的区别就是竞争,因为计划经济一切都是国家安排好的,今天是竞争,竞争就取决于适者生存,竞争能够生存,能够发展,就能够很好的在市场经济中存活下去。反之,这个企业就会垮台、就会破产、员工就会失业。我们看竞争当中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不仅仅是国内企业的问题,国外同样如此。

  过去我在IT行业做了20年,在IBM做了16年,在另外两个美国公司做了2年,所以我对IT行业比较熟悉。IT在美国硅谷,大概平均90%的企业生存不到5年,国内同样如此。刚才我看到包括普天,东港,这些都是国家的支柱行业,电力、信息产业,对绝大多数的民营企业来讲,我看到中国一个数字,差不多三分之二的企业,他们的寿命不过三年,也就意味着三年以内三分之二的企业,三个企业有两家企业要垮台、倒闭、员工要失业回家。所以说国内企业发展的曲线,很多企业早期由于有一些机会,一些保护政策,可以得到一个比较快的发展。但是很快企业会碰到一个鸿沟,如果过了这个鸿沟就有一个快速的发展,这时候如果一个企业不能很好的创新,不能预测到下一步的话,就很快进入了衰落。我们见证到中国改革开放30年很多明星企业,明星企业家的兴衰。

  所以总结出来,在今天数字化的时代里,在这些网络化的时代里,一个企业未来的成功,取决于这个企业是不是不断的拓展、不断的去提升,说白了就是一个企业是不是一个学习型的组织。刚才我看到普天除了定期的鼓励员工学更高的学历,有很好的在线学习环境,都是为了企业的员工能够得到很好的提升。

  刚刚东港的老总也谈到,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就是员工的素质,老总的素质重要不重要?重要,但是老总就那么一两个,所以中层管理干部的素质也很重要。管理团队很重要,高素质的管理团队。有管理团队是不是就够了?不是,有高素质的员工才是最重要的,因为我们每一项工作都要落实到每一个员工,每一个具体的人。

  人类经历了农业社会,工业社会,今天已经进入了一个学习的社会,一个企业和另外一个企业的差异,就是学习氛围的差异,不是所有的企业都有普天这样得很好的氛围,很好的学习环境。绝大部分企业也不像普天这么优秀。企业与企业的较量是学习能力的较量,因为今天社会发展得太快,市场发展太快,产品发展太快。

  我过去20年在跨国公司做主管,我不是做培训的,我是个销售主管,2004年以后三年做国内企业培训的事业。我对企业过去三年有那么一点点的了解。

  首先我们看左边的三角图,每个企业都一样,高层主管三五个,总裁、总经理,总监就这么几个人,中层经理可能几个、几十个、大的几百个,不同的部门有不同的主管,基层员工,小的企业几十个,大的企业上万个。我们这些人怎么培训的?老板容易,拿点钱就可以到国外或者国内拿到学位,很容易做,或者听一些公开课。比如说针对销售、绩效、领导力等等。对基层员工来说,今天在国内的环境,普天是一个例外,我的绝大部分的企业,基层员工基本上没有正规的培训,或者说培训很少。这些人需要培训,但是这些人得到很少的培训,为什么?因为这个花费很高,这就是国内的现状。

  我也是过去三年里面不停的感受,看到国内培训市场,很多培训公司也好,很多老师也好,我们说所谓的培训老师并不认可我的话,但是我跟企业沟通的时候,企业非常认可。今天首先国内的培训行业,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行业,可能我们讲到IT行业的时候上千个亿。我2005年看到上海有一个公司报告,国外的企业培训多少钱?上千万,每年还在以20%的速度在增长。我跟国内企业打交道最多的就是民营企业,我现在看到花了上千亿,我很少看到有老总说这个钱花的很好,花的很值,这是老总的困惑。人力资源是他们最头疼的,做了很多工作,帮老板花了钱,没有得到老板的认可,也没有得到员工的认可,这是国内培训市场的状况。

  培训市场良莠不齐,到处都是忽悠。我去年参加了上海人力资源博览会,说老实话,现场跟我们的大卖场一样,有的人说我们的培训可以增加你30%的销售,我就说放屁,话难听,就是这样。如果增加企业销售30%,能这么量化,为什么还要这么讨价还价。培训市场一方面价格越来越高,一方面企业越来越往下压,为什么?我的总结就是忽悠。公开课更是一种大杂烩,现在就是找一些明星大腕,搞一点热点噱头,我认为低俗。有的培训老师在会场上下跪,为了起到了宣传效果,会场上热热闹闹的。说老实话老师就是企业的吸血鬼,今天国内中小企业挣钱不容易,我们的余老师要讲课,三天定价15万,15万中小企业挣起来容易不容易?不容易。老师忽悠7个小时,钱就拿走了,7个小时还是讲3小时,其他4个小时忽悠一下。这就是国内企业培训的状况。

  我的话可能有一点偏激,但至少这是我的感觉,我在跨国公司做了20年,IBM是业界龙头老大,IBM培训做的非常周到、非常细致。85年我去IBM的时候,平均每个员工每年有15天面对面的培训。IBM培训人均成本200美金。当时IBM是30万员工,平均15天,就是450万个人天,450万个人天,乘上200美金就是9亿美金。我看国内的企业,往往在很多公开以外,比较新奇,比较宏大,讲执行力的时候,听的特激动,会场特别热烈,气氛特别活跃。回去以后,执行力提高,门都没有。我们只是开拓一些我们的眼界。学归学,用归用,国内企业做培训就是讲课,老板说加强培训,员工就抱怨,这是人事安排。国内大部分企业培训老板是被迫的,不是百分之百的,但是大部分老板是被迫的。跨国公司很少送人去听余世维的课,但是他们做的非常不错。只是对他进行面对面的培训,你今年做什么工作,这个工作需要什么技能,这个技能和你目前的技能水平有没有差距,如果有差距,就有针对性的安排一些学习。跨国公司的培训老总亲自参与。在IBM做过很多解决问题的培训,跨国公司把培训当做 企业战略发展的投入,而不是为培训而培训。

  所以今天网络时代,有可能说平均每个人200美金,每年15天,竞争越来越激烈,费用越来越低。所以IBM今天是80%的员工培训是通过企业去进行。因为我还有另外一个职位,过去是通用电器、在IBM做过的一些管理,我们希望把这些理念能够通过互联网方式带给更多的企业。

  蒙牛刚刚通过我们的中心,把不同的渠道,有生产、有销售,开发了一些观念,做很好的交流。这是我们当今国内企业一个管理平台,很多企业说我的企业一个网站还没有,这个就相当于一个模拟的网站,企业介绍,联系我们,老总讲话,蒙牛的人力资源改了一句话被牛老板送了一个红包,他从蒙牛的平台上有一个图片贴在这里,把蒙牛的广告贴在这里。它后面跟了一句话,每天一堂课,提高蒙牛人。这个不光是提高很好的产品,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学习动力,我们有很好的一个学习情况。这是首业,全功能的管理。这是我们企业培训的一些内在做法,左边都是菜单驱动的,一点就是图。

  他们自己把自己的专业内容、行业内容、企业流程加进去,这边是市场营销管理,这是他自己开发的课程放在这里。这就是如何去培训内容体系,如何去管理,如何去授权,如何根据不同的需求制订不同的培训计划,如何去跟踪、如何去考核,对于企业来讲就是一个模式。我们希望能够把这些东西带给企业。我相信这也是组委会2006年给我们一个金奖,可能是基于我们这一点的东西。

  最后一点就是说,这是更多的,我们有多媒体课程可以学习的,但是对于一个人员最好的还是能够借鉴别人的工作,我们大学的时候写论文有多少是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的?绝大部分都是去图书馆把过去三年五年的经验这里借鉴一段,那里抄一段。所以我们这里也赠送了各种各样的管理工作,企业也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加进去,这个房地产的公司,把自己的企业、项目运营管理、内容管理等等企业内部的文档进行电子化管理。

  企业学习中心,一般来说是它的内容,你要学习什么东西,如何把我的员工管理起来,考核、跟踪管理起来。尽管国内的内需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是这也不会取代传统的培训,但是可以作为企业传统培训的一个补充和延伸,它把过去培训的内需,今天国内又是利用假日,五一长假七天早回来两天学习。更不要说过去针对少数企业中高层的,今天可以扩展到全员。

  总体来讲这个是可以帮助企业大大降低成本,提高管理水平、提高绩效,对人力资源绩效的改善,对人力资源的工作得到老总的任何能够起到一点点小小的帮助。

  这是我们对去年的会员做了一些调查,价值主要体现在这五个方面:

  1.一个是我完全自主管理的企业平台,改善了企业的形象,加强了企业不同分公司不同部门之间的学习和交流。大家的一些体现、交流。

  2.除了你送给我的课程,我送给他的课程有多大的价值,我自己也打一个问号。因为既不是帮他这个企业的专业、也不是帮行业,但是我给他的是这个行业的通用课程。他可以把自己的内容生成、加载、积累起来。

  3.有了一个很好的平台可以很好的做一个全员的培训管理。可以解决供学矛盾、解决学、用矛盾,降低费用,同时可以帮助企业的主管、帮助个人来改善他们的工作绩效。

  最后一页就是学习重心的评价,对于一个企业,一年的投入就是两万,两万块钱就是做一个内训,还是一个直接成本,还没考虑到20、30个企业老板最在意的人从事跟他们实际工作不相干的工作,还没包括餐饮费、路上耽误的时间、场地费用、中午的午餐等等。

  所以最后,我只是再一次感谢组委会,把2006年对客户服务的金奖授予我们,同时也是简单的把我们这个公司,把我自己,到底我希望给国内企业做哪些小小的事,我们这个公司如何希望帮助国内众多的企业做一些小小的事,给大家做了一个分析,既然我有20年跨国公司的管理经验,所以我也是大言不惭的自我标榜说给大家做一些企业管理培训。

  再一次谢谢大家!

  主持人:

  我们首先感谢杨良先生的精彩演讲!

  首先我感受非常深的一点,就是要为培训的价值或者说培训的存在依据是什么,我觉得这是一个根本问题,你要给你的客户提供给什么价值,这是客户最关心的问题,也是你存在的依据,所以说杨良先生刚才讲的,我们高层很重要,中层管理者也很重要,那我们这个重大的员工团体重要不重要?这也是一个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培训市场的一些状况,很混乱。浪费了企业的资产,在这种情况下我想,不管什么行业,他存在的依据,一定是要为客户提供价值,我想这也是各行各业存在的依据,既然刚才杨良先生讲到培训行业有一些问题,我想这些问题都是客观存在的,在座的很多企业可能也见识过这些问题,但是我们现在要从另外一个角度来看这个问题。

  现在国内培训业的状况,有一个原因,就是我们一下子进入培训行业之后,这个行业的门槛是非常低的。投资10万块,两个接线生,一本电话号码本就OK了,基本上是这么一种运作模式,我们在看门槛低的时候,我觉得这是一个双刃剑,我们今天培训市场可以说是一种繁荣,虽然说它有不健康的成份,但是它是一种繁荣,如果一开始培训行业进入标准一千万,恐怕现在这个行业就没有了,门槛低是有好处的,但是门槛低发展到这个角度就不好了。

  当然这对于我们很多搞这个行业的也是一个鞭笞,我们在这种市场有一点泡沫繁荣的情况之下,我们应该看到一种方案:就是杨良先生所在的中华培训网所列出来的这些提示,我也有个人的一点感触。这个行业发展到今天一定要开始行业的整合,这是必然的,我们看到每一个行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一定会进行整合。

  咨询行业现在已经开始整合到一定阶段,比如说华夏基石,在国内是有一定的号召力和引导力。整合的模式有哪些呢?

  要做一个渠道,平台的一边是内容的服务提供商,包括咨询公司、个人顾问、以及各式各样的培训机构,另一边拉着的是我们的培训客户,刚才我们讲了蒙牛、一个房地产企业。随着这两个方面的向上、向下两个方向的伸展来整合这个企业,我想这是非常好的一个思路。这种渠道或者是这种行业的整合是很相似的,比如说家乐福、比如说沃尔玛,他在这个过程中就起到了推动行业整合的作用。

  沃尔玛,我坐在这里,所有的工具都要通过我这个平台去销售,这个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呢?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一种渠道致胜、平台致胜的时代。今天我们都来到这里,这里是一个平台,非常好的一个平台。无论是咱们各方面的专业机构、各个大学的、各个专业公司的、还有一些企业等等,都被这个平台整合起来、团结到一起来做一件事情,我想杨良先生所在的中华培训网,所提供的这种方案的模式,要对将来企业的发展起到非常积极有效的作用。

  接下来我还有一点感受,外资企业在搞培训的时候,非常注重三个导向,我在这里恐怕不全,但是我觉得这三个至少是至关重要的关健词:

  1:问题导向。

  比如说咨询行业,比如说麦肯锡他做很多问题的时候都要讲一个问题导向,这跟中国人是不一样的,我们中国人喜欢讲一个大一统,动不动就天人合一。外国的企业是从一个非常细微的角度切入,然后把这个问题系统的解决。

  2:战略导向。

  我们做培训的时候,上午李生是我们太和顾问的负责人。实际上我觉得就是跟你的战略目一致,在你的战略中起到关键作用的,我想这也是寻找关键员工的很重要的指标。所以说我觉得培训,哪些东西是我的关键员工最需要的东西,我们要拿过来给他培训一下。

  3:效果导向。

  我们今天请了某某人做了一个三天的培训,每天5万,投入了15万,我要问一个投入产出比,我的投入是15万,那么产出是多少?我想任何一个企业的老板,不管他认为培训是多少重要,但是他至少认为这一点也很重要,就是说投入产出比。效率考察起来是非常难的一个问题。培训完了你会不会把这个东西修好,这个是立竿见影,但是软件的一些思考,咱们的员工进行企业化的培训,这是很难考察的,这里面有一个思路和逻辑的问题。既然我认为培训是非常有效果的,我也不知道这个培训如何进行衡量。解决问题的途径是提高我们在培训操作中的有效性和针对性,通过这一点来保障我最后的效果是好的。

  中华培训网在做这个事情的时候,提到了一个针对性。知识管理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下一个阶段,我非常认同这个,正好在这里实际上找到了一个交叉点,怎么来实现知识管理的外包,这也是我们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还有一点感受。

  说外资企业的员工非常具有主动性,而我们的培训是人事行政安排,小张小李下午几点几点在哪里培训,一肚子不高兴。为什么外资企业是主动培训,而我们是被动培训呢?我想有一个观点,我们这个时代要努力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你是不可被替代的,或者说你的替代成本是很高的,你在老板那里就拥有很高的谈判能力。比如说要请一个行业内顶级的专家,这个专家是一个大牌,他的谈判能力是非常强的,这就是提高每个人的不可替代性。反过来,企业最烦的也是不可替代性,比如说黄宏生他的销售团队集体跳槽了他怎么办?所以说每个人都要提高自己的不可替代性,企业要做到每个人都是可以替代的。这是一个博弈的过程,也是每个人不断学习的过程。

  我的点评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

  感谢朱先生给我们做的点评,有请张培德教授为胡尚华先生做介绍!

  张培德:

  感谢主持人给我这一次机会。大家听到我这个名字可能感觉到疲劳,怎么老是出来。介绍一下胡尚华先生,胡尚华先生拿了两个学位,一个是学术的一个是工程科学的,另外他还有一个经历,他在新加坡拿了MBA,又有国际方面的经验,胡尚华先生是上一届人力资源管理大将中的银奖,这次得了金奖,所以我要郑重的请出胡尚华做主题发言。大家欢迎!

  胡尚华:

  谢谢张教授,非常感谢大家现在还坚持在这里。我希望我的讲话对大家有所启发。

  之前有一些人力资源工作者遇到一些问题,他们在工作的时候有一些同事不是很配合,后来再想是不是一个东西好的时候为什么做得不好呢?是不是我们人力资源工作者本身存在一些问题,后来我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观点,就是人力资源工作者要呼唤策划能力。

  之前几位演讲者也提出了人力资源需要营销的问题。大家是把观点提出来了,但是没有具体的深入下去,我想我今天会把整套方法抛出来。不是很深刻,也不是很完备,我想可以作为学者和研究者继续深化这个主题。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我们首先来看人力资源工作者本身的体现:

  第一个核心是积聚人心的工作。

  第二个是作用的对象是公司的全体员工。

  下面一个模型大家可以看到,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工作就是为企业创造这样一个轨道,让全体的员工在这个轨道上走。这个方面能不能做好一个取决于我们的系统建设得好不好。它是怎么样影响全体员工的,对公司领导的影响一个是人力资源本身一些观念上老板接不接受,公司领导认不认同你这个理念。能不能得到同事的理解和认同,本身就是让同事能够去履行人力资源本身的一些职责,因为人力资源是全体员工的事情,特别是我们的一些主管能不能承担这样的工作,

  第三个是在人力资源工作中,能不能得到正确的评价。

  对普通员工来讲,一个是要他们参与到工作当中来。第二个要让他们感觉到很好的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体验,我们做的工作在这里是不是有很好的感觉。还有一个是要他们对公司产生感情。三个层面的员工的影响。

  我们再来回顾一下HR的数学模型。它这个观念主要是从人力资源工作本身的角色来看的,它含有22种数字,在里面没有讲到策划的问题。我们在整合现在人力资源行业来看,人力资源工作者本身的一个数字模型:

  一个是素质为主,从本身的素质能不能做好人力资源,要看他对自己的认识准不准确。

  二个是人际的理解力,能不能对人性很好的把握,很好的理解力,能不能掌握员工的心理。

  三是每一个员工都是来自不同层面的。个性很大、差异性很大,所以决定了人力资源工作有没有包容性、兼容性,能不能有忍性,把这个工作继续下去。

  再来看,如果人力资源缺乏能力之后的表现:

  1.总觉得老板不理解我,我们讲的老板听不懂,老板讲得我们也听不懂。没有达成共识。

  2.员工认为我们没有干什么事。被人误解。

  3.一线经理不买账,你提供的产品他不使用。

  4.我们做了事大家没有感觉。对我们的工作不重视,实际上我们感觉很累。

  5.人力资源工作者往往感觉自己素质很高,埋怨员工素质很低,就是在很多大会上没有发言权。

  这是我们缺乏策划能力的一些表现。

  我们再来看策划能力是什么东西,它的概念是什么、它的一些行为表现是什么,这个就是我们接下来谈的一些策划能力的模型。

  策划分开来看,策是赶马的工具,就是鞭打的意思。划古代是通另外一个“画”,它是要用刻度来刻东西。这两个合起来可以看到,它是对对象有着深刻的作用。所以我们如果把它合起来看,通过特殊的工具方式、方法得到一些良好的效果。这就是策划本身的意义。

  我们现在很多是把策划这个词引申出来,包括一些计划、安排的意思。我在哈佛管理里面找到了这样一个意思:就是程序、找出事物的运用关系。所以它这个比较学术化,理解起来也比较困难。

  我们理解的就是策划就是做什么、什么时候做,怎么做的问题。

  真正的人力资源的策划能力我有一个定义:我们对人力资源工作的一个事件充分认识和理解的基础之上,首先强调专业性,要借助于经验,再借助于创新这样一些工具,经过系统的构思与规划,把握关键成功要素,以相应的措施以保证有效的执行,这个话虽然是比较长。我想可以这样理解:

  第一个是专业的理解很重要,这种专业理解必须要在调研的基础之上,我们在做任何人力资源工作的时候要了解情况,如果不了解情况做的东西是很难被人接受的,所以是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之上,对相关的事件有专门的认识。

  第二个相关表现是创新求变。在经验的基础之上,在一些人力资源的观念和方法手段,力求创新,给人全新的一种概念。这样来提升我们对这个事件的关注度。

  第三个就是系统规划。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要全面考虑到,并且有必要来考虑对策。

  接下来就是善于抓住时机,抓住和利用有利的时机。就是什么时候来做的问题。

  还有就是深刻影响,这个事情做了之后要产生深刻的影响力,这个影响是正面的。形成有利于走向成功的一种态势,在做事情的时候为什么要宣传、造势、要动员?就是要看效果怎么样。

  强调执行的效果,策划的作用本身是为了更有效的执行。

  刚才我讲的就是策划的概念、定义是什么。接下来是工作中的行为表现。策划经常讲的是市场的策划。所以我们来对比一下,人力资源的策划能力和市场策划能力有什么样的关系,我想一个共同点,策划都是对人产生影响,市场策划是对消费者、顾客产生影响,他影响深刻的就是他买的产品,人力资源的策划是要对公司的全体员工产生影响。有很好的人力资源的体验。第二个他们都需要创造力。市场策划的创造力要非常强。所以人力资源活动也是不断的变着花样来做,人大家更容易接受。第三个就是都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往往是四两拨千斤。区别就是面对的环境不一样。人力资源是面对内部的,市场策划关注着外部的市场。这两个市场有本质的区别。创造方面我觉得市场的创造强调创意,人力资源的创造在于创新,也就是观念的创新和模式的创新,包括流程的创新。第三点区别就是制约的因素不一样。市场方面的制约因素就是市场规则,有市场规则的约束,人力资源方面的策划制约因素是企业文化。这就是人力资源的策划和市场的策划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举一个例子,在手机分销行业它基本上是一个很强、很知名的公司,它在战略、渠道、对系统的重视都是非常领先的。它也是成为了国际四大品牌的全面代理。应该是在手机行业最强的一个公司。但是它在03年的时候出现了人力资源短缺的问题。一个分公司大了,100至于200个人的时候,他们管不过来,那个时候就在招驻店总经理,招了20个人以后留下2个人,换了一个人力资源总监之后,他通过了解,发现这样不行。在总结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之上,他有一个总体的思路,就是潜心经过很好的策划,第一定下来,引进25个人,分层的储备,第二个方面,这些人的来源从快销里面找,因为快销做分销很成熟。第三就是招聘渠道,就是猎头公司,在岗实习训练半年,再到岗位上去,实行统一招聘、统一培训,这是整体一个策划思路。第二点就与决策者达成共识。然后一些关键的岗位干部抵触这个事情。

  第一步就是跟高层达成共识,告诉他如果这个活动成功60%留下这个岗位就成功了。

  第二个成功的观念在于公司高管意识的转变,所以由董事长和CEC主持这个会议,转变他们的认识。

  第三个他们的薪酬区别于原来系统的薪酬。

  第三个方面就是招聘渠道。

  招聘渠道就是同时跟七家猎头公司签定合同,让他们同时去找,因为要在两个月之内把人找齐。第二个就是集中两个月面试。集中精力大家一起来做这个事情。因为招聘流程很重要,所以集中两个月进行面试。第三个就是面试流程的简化,有五道关口,简化成三道关口。第四是集中一个月在公司封闭式培训。让四个大区报需求,造成一种需求很紧张的局面,大家都很重视。第五个方面是集中培训,它的实习期间是在人力资源部。在培养这一块实行责任制,分公司总经理是直接责任人。大区总监是第一责任人,人力资源部负责统一、协调。这样就把责任体系建立起来,这些人走了或者失败了,就是负责人的责任。因为人力资源系统是从总部到大区。要定期的沟通、要让他写工作计划和总结,然后进行交流,当有问题的时候可以及时的解决,定期座谈、工作报告,加上信息的沟通,通过这样的方式,最后的效果,6个月有三分之一离职或劝退,有三分之一到了岗位,另外三分之一没有岗位,过一段时间到了岗位。

  这个案例是很成功的,所以这个事件可以看出来策划是很重要。具体的措施也比较得当,这个案例对这家公司未来至少五年的发展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这就是我们人力资源策划能力能够给人力资源工作带来几方面的影响:

  1.让员工接受这这个事情。如果负面影响比较大就收回来,没有负面影响就推出去。

  2.保证你的理念在公司能够实施,因为公司不喜欢很多理念在公司试。

  3.举重若重。对事件给予充分的关注。每一个系统都在做人力资源的事,但是做了以后影响非常不一样。

  4.找准失败的关键因素。

  5.全员参与,全员关注。

  6.对事件做全盘考虑。

  7.增加人力资源的影响力。

  关键要素可能是事情存在的问题,敏感问题是事情对人的影响,关键要素跟事有关系,敏感要素是跟人有关系。

  要有兼容性,每一项活动都要花很大的力气。这个人做事要比较灵活。同时要有很好的开放性,不断的吸收经验,提出新的观念。

  关键的一些能力要有:创造力、思维力、整合资源的能力。一个是整合资源的人力资源能力。还有整合公司外部的能力。时刻察觉到公司人员的心态变化。最后就是执行能力。我们在企业里面策划完了就是执行,所以执行能力也是很重要的。

  最后看我们怎么样在企业中培养一些人的策划能力,也就是一个人力资源工作者很好的习惯:

  1.事前要充分的调研

  2.寻求多个方案备选

  3.很好的总结提炼能力

  4.要有新的观念和新的方法

  5.把计划做好。计划基本上是一个短期的规划,规划就是一个长期的计划。

  6.选择最佳的时机来做这个事情。如果这个时候老板觉得这个事情没有必要做,你推也没有用。我们感觉到我们的发展已经是一个很大的瓶颈,这个时候我们提出来就很容易通过。

  所以今天我把HR整个的能力系统的做了分享。我想这个可以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另外我们的学者和专家在此基础上能够更全面、更深刻的去研究它,希望能够对我们这项工作有所贡献,谢谢大家!

  张培德:

  感谢胡尚华先生的报告,他给我们我们提出了新的问题。人事做的就是人的事,也有人对人事工作有意见,就是说人事人事,不是人干的事,这个人事工作怎么样做胡尚华先生给我们提出了鲜明的观点:

  1.是要别出心裁。

  2.出奇取胜。能够保证提出来了要得到成功。

  3.出人意料。我们讲到战略,讲到执行力,就是有时候在看书看不懂,到了书里一看,有的叫做战略决定命运,有的是叫细节决定命运。策划很关键,你战略再好如果没有细节也不行,如果细节再好,没有整体的策划也不行。

  我前年到重庆,重庆有一个大学有一个系叫市场营销策划系,这个专业非常受市场欢迎。策划的确能够决定成败,我想我们的人力资源管理中间,应该有新的篇章,除了战略以外还应该讲策划,什么时候策划得好,策划有时候想想,我们中国古代其实许许多多策划的故事,你查一下中国的成语辞典,里面有很多都是策划的经典案例,更不要说像诸葛亮这样的策划大师,诸葛亮很多行为都是在策划,空城计什么的,使人出其不意,我们今天开这个会不也是策划的案例吗?要把中国第二届人力资源大将颁奖典礼,要做多少准备工作,惊动多少方面,其实都是这种策划,所以这是一个典型的策划,又想到现在我们学术界有两个明星,一个易中天一个余丹,他们如果不做策划可能一直在学校里面默默无闻做学问,但是经过策划他变成了名人,名人好不好?褒贬不一。但是总体上来讲,这个是使得我们的《论语》、很多的古典作品大普及的很好的机会。

  有时策划不当变成炒作,这个有一个把握的度的问题。所以跟胡尚华先生交流的时候,人力资源师变成一个策划师他就像一个美容师一样,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策划值得我们下工夫研究,我向主委会提出来这个点评不要让我来点评了,请我们德尊望重的专家徐教授来点评,我建议徐联仓教授给我们做一个小节。大家欢迎!

  徐联仓:

  非常高兴有这个机会跟大家再说两句话!

  这次来学习我觉得是非常难得的一个机会。这么多的企业、大人物来讲他们工作的经验,我觉得这是很难得的事情,而且参加会议的这些人是从大量的人力量选出来的,这是非常难得的,所以我觉得这个机会非常难得。

  我是从学校来的,我们都是做讲课,可是讲课如果跟企业界的认识没有很好的联系,那就没用。有的请诺贝尔专家来讲,但是讲课以后还是隔靴搔痒,学生听是很希望听到一些在企业里面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因为在学校要求很高。

  这次我来,我体会就是能够有这么好的机会,人家把东西都总结、分析以后给你提供最精彩的东西,我们学了以后再去给学生讲那好处太多了。但是我觉得也不是就这样一次会就满足了,肯定还会有第二次第三次,我希望下次再开这样的会的时候,如果在准备工作当中,再更好的来考虑。就是别讲得太多,时间不可能让你敞开讲,时间是限制的,可是大家都想讲得多,结果都变成了时间很挤,我们再想掏点东西也掏不出来了,如果下次再来会的话,我建议请一些在学校里讲课比较多的同志知道,怎么样对学生更有好处、对企业也有好处,而不是说讲得条条框框的。我相信来的同志本身是有很好的经验的,但是没有这么多的时间让他来发表。所以将来我们简说、砍掉,把最精彩的东西拿出来。我们在学校里面带的博士生答辩有严格的要求,你这次答辩给你40分钟。这40分钟你要连着工作,导师的责任就是一定要让你的学生报告的时候没有多余的东西,都是最重要的东西拿出来,然后怎么做边框这也是很大的学问,所以我建议,下次再搞的话可以请各位参加会的人把你的东西组织得更精简、更精彩,真正的实货多。

  所以我再次的表示,这次来学习确实是好处很大。当然现在我也没有什么机会再讲课了,我也讲不了了,我一定把这些材料交给原来我的一些学生,现在我的学生已经是教授了,北大心理系的头、师大的。我要把我这个会议上的一些材料让他们好好的去介绍,我再次感谢给我这个好机会。谢谢!

  主持人:

  我也提一个议,我们在场所有的人再一次以热烈的掌声献给徐老,下面请组委会张晓红女士对这次大会做一个总结。大家欢迎!

  张晓红:

  各位亲爱的新老朋友大家下午好,此时此刻我们中国人力资源管理成果评价发布暨第二届中国人力资源大将颁奖典礼与峰会已经圆满的结束了。

  首先我们这个系列活动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

  第一点就是它的规格非常高,颁奖的时候,来自国家有关部委的司局长以上的领导就有20位,还有众多的大企业的领导、来自名校的专家、学者,这些都是非常知名的,以及我们上届的颁奖代表。

  第二个就是演讲和点评专家阵容非常强大。有很多业内人士评论,他说这是一种最豪华型的阵容,用我们人民大学的教授唐剑丰教授来说,这个会是所有的业内人士都到会了,今年到会的业界的重要级的人物,除了各个名校的点评专家以外,还有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的会长刘福元,都到会了,还有人力资源管理人事部的会长,还有王东旭院长等等。

  总之就是最豪华的阵容,我们的会议内容相当的丰富和精彩,从我们的演讲者来说,他们也做了很多精心的准备,包括我们的点评专家,就拿今天下午两位来自上海的张培德教授,还有人力资源科学院的年轻的专家,他们都是非常认真的投入到这项工作来,虽然时间只有短短的一天半。但是演讲者已经有二三十位。非常的紧凑,我相信参加会议的代表收获是非常多的,有很多代表他们一直在特别认真的听、记,可能连上卫生间的时间都是在缩。有一个中国联通的代表说这个会议真的是太好了,我想很多代表都有同感。

  我想用专家的话来作评论,我们有很多专家、各界的领导和朋友们对我们的活动都是非常关注、非常支持。其中有代表性的,比如说中国人事科学院的吴德贵副院长,他说是组织严禁、富有成效、峰会已经成为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的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峰会的连续进行对推动中国人力资源管理开发事业的发展将会产生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我相信这是他发自内心的评价,同时也是对我们这个系列系统的巨大鼓励。

  同时我们下一步的打算,我们南京大学商学员的校长,赵曙明代表也是对我们有一个评论,他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中国是极富发展潜力的,有待开发的领域,需要创新的内容非常多,中国人力资源成果发布和大将峰会活动是一个供大家学习、交流、探讨的高端平台,希望它成为人力资源界的奥斯卡,希望成为同行们交流、交际的俱乐部。这也是对我们大的发展方向的激励。我们资深的人力资源管理的专家,德尊望重的徐老认为:人力资源管理在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因此需要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专家、学者、管理者都要参与到其中来,我们这个系列活动就成为了一个与社会各界以及我们之间的桥梁、纽带使更多的人了解这种方法、智慧。对社会的发展都是十分有利的。

  我想用他们的话来做总结可能比我的总结更加的有说服力。这次活动应该说是圆满成功的,这次活动得成功是与我们在座的,以及关注、支持人力资源事业的每一位新老朋友的参与、支持、帮助都是分不开的。在这里我还要特别的提一下中国企业评价协会的领导对这个活动也是非常重视,因为常务副理事长临时有活动走不开,专门请李剑阁主任致词,我们所有协会的相关人员都投入到工作中来了,组委会的工作人员也是相当的辛苦。特别是近十天左右,基本上很多人都是通宵,因为工作量比较集中,所以这本文集、画册、峰会、以及这个奖项都是浸透了很多的心血在里面的。只要对推动中国人力资源事业发展有利,大家都会努力的。总之我们期待更多的企业、更多的专家学者、社会各界人士,关注人力资源评价成果发布,关注大奖峰会,一届一届的办下去,成为人力资源工作者的家园。

  我的总结就到这里,再次的感谢大家!我们在场的各位以及我们组委会的全体工作人员,还有我们协会的全体工作人员在这里做一个合影,大家说好吗?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