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鲲鹏击浪从兹始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02日 15:35 《企业文明》

  鲲鹏击浪从兹始

  ——湖北“华中光电”40华诞写生

  - 本刊记者 李万全 李文治 特约记者 李筱

  湖北宜都市。这座有着2100多年历史的古城,曾在三国时期,刘备于公元210年赴此将原临江郡改为宜都郡(意为“宜于建都”),因其地理位置重要被誉为“楚蜀咽喉”、“鄂西门户”,历来成为兵家必争之地。40年前,这座古城边隅起伏连绵的山峦之中,走来了一帮热血沸腾的人群,他们并非是扼守“咽喉”的卫士,而是带着国家使命实现“国防之梦”的创业者。那时的人们,大都对“光电”颇感陌生,正是因为这种“陌生”,我们的国防需要破译它、装备它,我们的工业需要走近它、运用它。经过40个春秋的风来雨去,从这儿走出了新中国几代光电人的英姿飒爽、走出了我国光电科技的新发展、走出了而今魏然屹立于湖北孝感市的“华中光电”!

  武陵山下旌旗展

  宜都位于武陵山与巫山入鄂的余脉。更迭的历史,曾经在这里留下了诸多英雄业迹。张飞持茅拒吴,陆逊筑城抗蜀,杨守敬墨定“长江三峡”,贺炳炎独臂南争北战。宜都的山川秀美,引得了无数英雄竞风流。

  1966年9月中旬,一辆苏式吉普载着4位不速之客驶进了宜都境内的山丘之间。他们就是当时受国家五机部委托,前往该地选址建厂的“特殊使者”,他们中的其中之一至此成为“华中光电”的第一代厂领导。

  国防建设亟需大型测距设备。国际形势的风云变化不得不令党和国家有关领导高度关注。以生产大型三米测距机为主要任务,这个重担就落在新建设的“华中光电”身上。

  创业艰难百战多

  “华中光电”诞生在“文化大革命”刚刚兴起的1967年,动乱的冲击波致使即便远离城市的山区也感到余震。新厂建设刚刚拉开幄幕,建设工期不能因此延误,厂领导班子一开始就遇到了挑战。然而,挑战并不能影响他们一往无前的决心。厂临时党支部当机立断地作出了确保施工建设不受影响的四项规定,“任凭风吹浪打,胜似闲庭信步”,得力的举措使当时厂内10多个群众组织之间既没有发生冲突,也没有与社会上其他组织发生冲突与串联,保证了基建工作的顺利推进。

  开路于荒山,建厂在野岭,远离高楼大厦、红灯绿酒的建设者们,一切美好的奢望皆成泡影,他们只能就近住在农民简陋的家里,睡在只有稻草铺底的床上,饮食更是粗杂粮相伴,有的甚至还喝过蜈蚣汤。

  放炮开山、填壑修路,流血伤亡在所难免地发生,但是他们谁也没提出走下山去,既然来了,就没有打算走过,他们要把美好的梦圆圆满满地做完。

  按照“分散”、“入洞”的设计初衷,方圆两公里的范围内将把厂房与福利区分散在多个点上,生产与生活的诸多不便,使设计与实际的差距摩擦出了扰人的火花。“山里人”的率直向设计者们的“闭门造车”提出了挑战。但是舌枪唇战的结果谁也没说服谁。就在这节骨眼上,设计人员因单位“闹革命”借机溜之大吉,这下就便宜了本就不“安份守已”的创业者。工厂基建科工程技术人员与老工人们一道,敢想敢干地将原设计的小厂房合并为大厂房,把福利区合并为一个点,更趋合理的工厂布置,使企业粗具规模。

  1969年12月8日,工厂经五机部中南筹建处竣工验收,以“工厂经过3年的艰苦奋斗,已具备了试制生产条件,经过国家验收转入生产”的结论为标志,“华中光电”正式翻开了为国争光的新篇章。

  推陈出新不拘泥

  日新月异的我国海军现代化建设,已迫不急待地把研制海三米测距机项目摆在了国家五机部的议事日程上。1968年10月,五机部在北京水电部招待所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海三米测距机的生产试制任务交付给“华中光电”。当时的工厂基建尚未告捷,设备安装并未完全到位,在这种情况下又要同时生产试制,这无疑给工厂提出了一道十分荆手的难题。

  然而,再难的题还得解。工厂党支部迅速作出部署,非常时期非常对待,一切化繁就简的举措立即启动,并作出决定:“只要有用的人才,不管他在‘文革’中戴什么帽子、不论出生成分,都可以调来。”一时间,一批批从事光学加工的工程技术人员与工人从相关企事业单位与部队接二连三地抽调进工厂。与此同时,五机部马不停蹄地陆续从十几个国家分批进口了相关设备,源源不断地运往宜都。设备到了无现存工房,工厂就自力更生地搭建起临时工棚,迅速将设备安装到位,开始了边基建边研制的战斗。

  白手起家搞研制,工厂加工手段严重匮乏,然而办法总是人想出来的,一些老工人利用与原单位的友好关系,带着图纸与材料到厂外加工,有的单面行程就远达上千里。经过一年半紧张研制,一部包含2 079种、12 514个零件的光学仪器之王——海三米测距机终于面世。紧接着,工厂又用一年时间,在总结与吸收“海三“优点的基础上,又成功试制出了空三米测距机。从1970年开始,工厂经过五代11具样机的反复试制,成功研制出了“新三米”测距机,与“空三米”测距机相比,其零件减少了340种、522件,结构与质量更加优化。

  登上试制的新台阶,设制人员更加眼明心亮。他们通过革新创造,再次刷新研制纪录,二米光具座的成功出世,以及300mm、200mm、160mm镜头的平行光管和前置镜的“一朝分娩”,一举填补了我国大型光学测试仪器的空白。在武汉

地震大队的帮助下,工厂又相继试制出精密激光测距机和短程激光测距机;与北京工业学院合作,成功试制出了全自动红外激光经纬仪、氦氖激光管及二氧化碳激光管、传递函数测量仪器等新产品。

  “华中光电”在光电领域上的迅速崛起,让业界刮目,让用户亲睐。

  宜都山沟,一匹黑马正在翻山越岭!

  红旗半卷下宜都

  “初生之犊不惧虎”,新企业从上到下一身豪气,形成了“领导敢抓、工人敢干、质量敢创、科研敢上”的发展格局。“华中人”的文化底蕴由此开始积蓄。从1973年起,工厂扭亏为盈,正式开始向国家上交利润。良好的发展态势犹如雨后春笋。各种荣誉向企业纷至沓来,先后有:三米平等光管和二米万能光具座分别获五机部重大科技成果一等奖;75式对空三米测距机获全国科技大会科技奖;光学测量系列化、能用化获兵器部重大技术改进一等奖,等等。工厂在1977年被宜昌地区评为工业学大庆“红旗单位”;同年,在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上,被命名为“大庆式企业”,紧接着又获得质量整顿合格单位、先进质量管理企业、机动管理先进单位、安全生产先进单位、文明生产先进单位等称号。在此前后,现任中共中央书记处书记、中纪委副书记的何勇,当年曾以他踏实的作风、出色的业绩,在这儿从基层工人逐步成长为一名厂长,率领着全体职工挺风踏浪,所向披靡。1984年4月10日,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书记处候补书记乔石等中央领导到“华中光电”视察,当听取了工厂对有关产品研制情况的汇报后,给予了充分的评价。

  鄂西一颗科技明星正在光电领域的太空里熠熠生耀!

  江汉良骥日千里

  北上沃野布新阵

  江汉平原,汉江与长江的汇合,给这里的交通带来了极大便利,并随着以武汉为中心的城市经济圈的逐步形成,鄂中经济的发展正吸引着不少企业家的眼球。“华中光电”的思维开始发生变化。

  市场经济的重要特征是“速度”,它包括对市场信息的反馈速度和产品研制的跟进速度。缺乏速度,势必缺乏竞争力。而“速度”对于“华中光电”来说,计划经济并没有向他们亮出红灯,而当进入到市场经济后,却向他们频频亮起了黄牌。“速度”成为企业发展的最大瓶颈。这是因为,企业地处山区,交通不便,影响进出速度;远离大城市,信息相对闭塞,影响开发速度;规模上不去,市场做不大,影响发展速度。更关键的是,山区生活单调枯燥,人才不愿来,来了留不下。这个瓶颈不突破,“华中光电”的未来前途渺茫。

  危机感正一天一天地向企业逼近。

  企业必须走出山沟,主动向湖北经济中心集结,斗志昂扬地参加市场经济的“百米短跑”。只有这样,“华中光电”才会前程似锦。

  实施工厂大转移,这一思路的迸发,工人们倒是欢呼雀跃,可领导们却喜忧参半,不少企业因搬迁而跨掉的教训不少。但不搬,企业只有等“死”,搬了还有可能生还。事实上,企业一旦决定搬迁,本可以享受到的所有国家有关优惠政策就会泡汤。好兮歹所倚,天下难有两全齐美。

  北上目标日渐清晰。北上车轮跃跃欲试。

  孝感成为北上首选地。

  2002年5月18日,“华中光电”的决策者们终于舞动指挥旗,下达了新厂区工房建设的开工令,2002年9月9日,生活区住宅楼建设相继开工。到2003年底,新区共完成32 093平方米的工房建设、94 769平方米的住宅楼建设。

  2003年12月28日,滚滚车轮承载“华中人”的希望与梦想,从宜都山沟大举向江汉平原挺进。企业开始了为期78天的大搬迁。

  俗话说,鸭棚子搬家也得挑三担,更何况一家企业,设备仪器1 730多套,各种物资上千吨,住户941户。长途大搬迁,人多物杂,一旦组织不当,花时耗财不说,还有可能引发安全事故。组织工作的艰巨性与协调性又一次考验着企业各级领导。滚动交叉搬迁、军民车结合运输,这种搬迁模式在“华中光电”“前无古人,后无来者”,敢为使他们再一次尝到了创新的美味。整个搬迁总共使用车辆1 097车次,其中,军车585车次,民用车506车次,至到最后一车抵达目的地时,整个搬迁没发生一起大的人身与设备事故,主体搬迁时间比预计缩短一个半月。跨地搬迁,他们创造了一个奇迹。

  孝感新区,整齐划一的工房、舒适静谧的住宅,高高矗立的“华中光电”霓红灯闪闪烁烁地在江汉平原大地上发出光芒。边搬迁、边恢复、边发展,企业在搬迁完的二个多月后,就基本恢复了生产、科研、经营工作秩序。“华中光电”开始跃马起步。

  站在新的起点,以周泽武为总经理的新一届领导班子审时度势,一场新的战斗在他们的运筹帷幄之中悄悄打响。

  修身齐家秣兵马

  新企业就得有新气象,山区意识不能融入大城市,陈规陋习不能带进新工厂。

  按照集团公司要求与建立现代化企业制度的需要,企业顺利完成了由原“湖北华中精密仪器厂”改为“湖北华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的转制,并按照有关程序对原华机厂实施了主辅分离,企业减轻了负担,步伐开始发力。

  在十届四次职代会上,总经理周泽武提出了树立五种思想、倡导两个意识、提高六种能力的“修身”思想,激励职工“不用扬鞭自奋蹄”。人的行为来自思想,人的思想取决于观念,观念的先进与落后,影响着人的进退取舍。没有先进观念的人就等于是没有视力的“青光眼”。周泽武大力倡导的观念更新,包括:牢固树立“爱我华中、患难与共“的主人翁思想,打造一支与公司肝胆相照、生死与共的铁杆队伍;坚持推行“一流的水平、一流的质量、一流的业绩,才能有一流回报”的思想;深刻领会“不进则退、小进也是退”的思想,任何时候都要以“十一”目标为牵引,不能小进则喜、停滞不前;积极鼓励“1%希望、100%努力”的思想,提倡不惧困难、愈挫愈奋的大无畏精神;认真践行“点点滴滴、从我做起”的思想,等等。而所有这一切,都必须驾驭在“信心”与“激情”的车轮上,“狭路相逢勇者胜”,面对困难大步向前,企业的脚下才会有坦途延伸。

  思想走在前,脚下才有路,而管理则是保障。公司建立起了三级管理网络体系,由总经理挂帅、党委书记和分管生产的领导主抓,生产现场管理办公室具体组织实施;各子公司、分厂对标执行。系统管理遵循“系统策划、分步实施、先易后难、强化细节、严格考核、重在指导”的思想,从重点工房、重点项目、重点单位抓起,将生产现场管理有计划、有步骤、有重点地整体推进。而管理的标准化则参照兵装集团现场管理“44条”为蓝本,结合企业实际进一步细化为涵盖全面、便于操作的“100条”标准,并通过一段时间的强力推进,逐渐革除了原在山沟里养成的陋习,现代化生产意识逐步走进了职工的大脑。

  与此同时,借势推进的执行意识和细节意识也大张旗鼓地在企业张扬起来。执行决定出路,细节决定成败,周泽武把这一观点不但通过大小会议灌输给各级领导,还通过宣传部门制作成一块块警示牌张挂在厂内车间,并配以制度化的力量,让执行力实实在在地转化为严格、迅速、到位地执行会议精神和领导指示的自觉行动,确保指挥有力、行动及时、结果到位;让细节意识渗透到注重结果、周密策划、既不能粗枝大叶,也不能因循守旧、不断追求超前的思路、得力的措施、完美的过程以及卓越的结果之中。

  强化执行使实施者少了些借口,关注细节让操作者多了些认真。“华中光电”在2004年大搬迁顺利完成的情况下,生产经营不但没受到影响,工业总产值反而同比增长38.8%、销售收入同比增长26.1%、盈利同比大幅度增加。“华中光电”胜利渡过了由解决生存向追求发展的困难时期。企业犹如曙色晨照的青山,格外清新、生气、朝阳。

  华山论剑试比高

  把刀磨在刃上,把力使在要害上,办企业如斯。作为一个科技型企业,实力的较量虽少不了“勇气”,更离不开“科技”,没有不断推出的高科技拳头产品作为对弈的坚锐武器,你就很难击倒对手而向前跨越。以科技为支撑,凭品牌而立位,公司领导班子对此的认识比任何时候都清醒和深刻。一手抓产品开发,一手抓市场开发,前后加力把企业推上发展快车道。

  军品立位、民品拓展,这是“华中光电”产品开发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世界光电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随着我国新军事变革的深入推进,光电的使用领域与范围正在不断扩大与深入,跟上与适应这一形势需要,企业的道路就会宽广无比。应该说,“华中光电”在研发上的用力从未停止过,无论企业在困境中逆行,还是在顺境中翱翔,企业在物力财力人力上都倾注了大量投入,也正因为如此,企业才拥有了在我国光电领域上引以为豪的高技术人才和丰富的研制经验与技术,也从这儿输送了不少人才成为其它光电企业的“顶梁柱”。然而,光电研发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华中光电”要保持与扩大光电优势,就得加大投入。一流的光电,源自一流的科技。

  企业成立了“湖北华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信息开发中心”,下设:军品开发部、车灯开发部、枪瞄开发部、光电仪器开发部、科委,这样“四部一委”,充分利用现有人力与物力,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把军品做强、民品做大。开发力度来自于对科技人才的激励度,企业迅速启动了对科技人员的新薪酬制,将所有政策倾斜于科研人员,并逐步完善人才管理系统、人力引进系统、岗位培训系统和职位激励系统,全面推进“2115”即:培养20名光电产业学科带头人、100名技术骨干、100名高技术工人、50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的人才工程。

  公司研究所全面推行工作业绩考核办法,对技术类人员在设计、工艺、标准化、网管、计划、调度等方面按工作水平、工作量、工作态度进行考核,对其他辅助人员按工作量和工作态度进行考核,力图把所有科技人员积极性调动起来。

  昔日“上班一张报,吹牛哈哈笑”的局面不迳而走。为企业干,也为自己干,能把个人价值变成无论是荣誉价值还是物质价值,他们的心里就感到甜润。

  关怀是一种无声动力,它能让人看到心动、想起心甜、动起心爽。工人找老总,可以畅通无阻地到办公室进行零距离沟通;老总找工人,安步当车到生产现场促膝谈心;漂亮的职工住宅,小工人也能“平起平坐”地与公司领导隔壁而栖。这种自豪感不但在企业内部不断得到助长,而且在企业外部也不断得到认可与扩大,成为“华中光电”职工,当地人们羡慕!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在祥和氛围中工作、在恬静环境中生活,职工不愿干事不愿干成事难,企业不能发展不快发展也难。“华中光电”的产品开发与市场开发得到长足发展。军品开发出的8个系列新品,占据了公司经济的半壁河山;民品新开发出的汽车灯具、枪用瞄准镜、JDM、JDMX系列绝对式编码等光学仪器,成为公司展翅高飞的翅膀。公司建立并完善的光电信息工程中心、激光技术工程中心、激光计量测量中心、汽车灯具开发中心、光电仪器工程中心等五大平台,不但为“华中光电”在过往的战场中斩关夺隘提供了手段与条件,也为未来夺取第二番奋斗目标奠定了强大基础。近三年来,公司工业增加值上升了56.7%,利润增长了10倍,成功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发展目标。

  放眼江汉沃野,滚滚尘埃卷起的千重浪中,“华中光电”正像一匹桀骜不驯的快马,扬鞭一甩,一日千里!

  联翩新绿来无数

  提升发展能力

  ——湖北华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 周泽武

  “华中光电”从1967年建厂走到现在,一路艰辛一路歌,实践使我们深刻体会到:“发展是硬道理”,只有大力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企业才能风雨过后见彩虹。

  发展必须扬长避短。“华中光电”的“长”处就在于企业长期积累起来的在光电科技上的研发优势。几十年来,“华中光电”在军品研制上形成的传统优势已经成为企业不可替代的有力支撑,也成为延伸民品、扩大民品、做强民品的核心支撑。我们要进一步运用光学、激光的传统优势,并把它扩展到海陆空各个领域。与此同时,还要创新传统优势,扩展民品研制空间,做大车灯、做强民用光电。在车灯方面,我们将侧重中下游产品开发,做中高档的产品,眼下我们正在完善的生产平台,将为我们的车灯生产提供现代化的手段。在民用光电方面,我们将偏重下游产品开发,主要做整机生产,尤其是光学仪器。尽管眼下这一块市场规模还不是很大,但它的科技含量高,潜力很大,并且我们有很强的优势。

  发展必须博采众长。搞企业不能闭门造车。向新知识学、向优秀企业学、向先进国家学,学习力已经成为企业以至个人发展的前进力和竞争力。然而如何“学”?第一是在实践中学,不断摸索新路,总结经验,茁壮成长。第二是“对标”学,对照一流的企业、一流的技术、一流的管理,从中找出差距,迎头赶上。第三是“走出去”学,借鉴人家的先进技术与经验,“它山之石可以攻玉”,站在“巨人”肩膀上成长。第四是在“引进”中学,在认真掌握的基础上,消化吸收,实现“本土化”。第五是团队学,让信息共享、优势互补,形成整体之和大于整体的格局。所以,每一位领导干部都要按照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八大作风第一条勤奋学习的要求,具备终身学习的思想。

  发展必须开拓创新。创新是企业的生命。“华中光电”的前进之路,始终坚持开拓之路、创新之路。这种创新,主要表现为:

  生产平台创新——企业整体从宜都山区迁往孝感大城市,不但开阔了企业及员工视野,有利于凭借经济集中和较发达的地域优势,带动企业经济更上一层楼,而且更新的生产研发平台,为企业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基础与手段。

  新品开发创新——近三年来,我们重点开发的防空反导光电设备、精确精导压制武器光电设备、数字化战场侦察设备、光电对抗武器等,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目前我们已有多个产品通过设计鉴定(定型),5个产品进入定型程序,6个产品正在争取立项工作。连续两年来,企业的新产品贡献率均保持在50%左右。

  研发模式创新——军品研发模式在我们公司已形成优势,但如果把这种模式移植到民品研发上来显然是不适宜的,必须创新研发模式。这方面,我们进行了大胆探索,逐步将军品研发优势结合市场需求转移到有的放矢的民品开发上,使民品开发显见成效。我们开发的开放式红点枪瞄现已形成了系列化和批量生产;在原有JDM-14型14位绝对式编码器的基础上,开发的JDMX-14型微型14位绝对式编码器和JDM-16A型16位绝对式编码器,以其性能稳定、反应灵敏、价格实惠而倍受石油勘探、机床制造行业的关注。

  人力管理创新——一流的水平、一流的质量、一流的业绩、一流的回报,都来自于一流的人才。“华中光电”全面推进人力资源管理创新,建设起“人才管理系统、人力引进系统、岗位培训系统、职位激励系统”四大人力资源系统,使人员高效、结构合理、岗位精干、流程科学的人、岗、责、效体系更加卓越有效。

  发展必须强化执行。执行是事业成败的关键,战略再好,不能执行到位都是一场空。“坚定信心、充满激情、胸怀执着,立即行动。”对领导干部来讲,首先是有没有信心,一个领导如果没有信心,肯定不能创新工作;其次是有没有激情,没有激情就没有十足的干劲;再次是否有执着心。公司制定的目标、措施不管碰到多大的困难,也要坚定不移地去执行,这就是执着心。多为成功想办法,不为失败找借口,有了这种执行理念,我们就能以超常的追求和卓越的工作推进“华中光电”“十一”战略目标的全面实现。

  大力提升发展能力,“华中光电”就会在市场经济的惊涛骇浪之中百折不挠、无往而不胜!

  战略的力量

  ——湖北华中光电科技有限公司党委书记 董海洲

  走过40年的奋斗历史,放眼“华中光电”的辉煌成就,我们深深感到:战略对了头,一步一层楼!正确的战略指引,具有无与伦比的推动力量。

  ——坚持人才培养战略,是企业永不衰竭的保证。长期以来,“华中光电”一直把培养高素质的科技人才、能工巧匠,作为企业的首要战略,持之以恒地在人才的引进、培养、待遇、作用上用心、用力、用财,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与发扬,使企业培养和拥有了一批国内顶尖级的光电研究人才,也为我国其它企业输送了不少高级人才,既推动了企业的光电技术发展,同时也为我国的光电科技事业增添了光彩。

  ——坚持新品开发战略,是企业持续领跑的保证。从上个世纪的70年代开始,“华中光电”就建立起了机构完整、人员齐备、经费保证的科技研究所,全力以赴地从事新产品研究与开发。多少年来,企业不管遇到什么情况与困难,而研发工作始终不停,科技探索始终不止,企业在光电领域中研制出了不少具有超前性、填补国家空白的光电科技产品,获得了不少国家、部委等颁发的各种奖项,为企业挣得了不少荣誉,极大地增强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坚持以人为本战略,是企业无坚不摧的保证。建立祥和的内部氛围、凝聚职工的思想意志,是企业的一惯追求。“华中光电”十分注意培养职工的主人翁意识、民主管理意识,企业凡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重大政策、制度、待遇等,都必须让职工广泛参与、各抒已见。企业新建职工住宅,面积从六七十平方米到一百多平方米的大小不等,在分配时不论资排辈,更不分领导与群众,由职工自由选择大小和楼层高低,这一消除等级观念的作法有效地拉近了干部与群众、领导与职工的距离,融洽了干群关系,极大地调动了广大职工的积极性。企业不管遇到什么困难,职工们都能和衷共济、共渡难关。

  ——坚持能力提升战略,是企业做大做强的保证。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坚持独立自主,自我发展提高,是企业获取成功的有效途径。“华中光电”过去在宜都山区苦苦奋斗,虽然成绩不错,但那只是缓慢的发展,这离改革开放的形势要求存在巨大差距,企业必须跨越式发展,才能赶上时代滚滚向前的潮流。因此,公司决定由宜都迁往孝感市,这一跨区域的转移,为企业发展能力的提升奠定了坚实基础。经过三年的实践证明,企业搬迁的战略决策是十分正确的,不但实现了三年翻一番的目标,而且综合经济指标居全集团首位。更重要的是,企业经过搬迁后不断进行规模扩大和生产手段更新,为今后三年企业经济规模再翻一番创造了有力条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