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彭非:中国发展指数2006的主要研究结果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2月26日 10:45 新浪财经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发展指数学术研讨暨发布会于2007年2月26日上午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新浪财经全程直播。以下为合题组主要执笔人彭非解读中国发展指数: 彭非:各位来宾早晨好! 这个研究结果凝聚了课题组成员、学校领导和学校很多工作人员和老师的集体智慧和心血,我在这里受课题组的委托向各位来宾介绍中国发展指数2006的主要研究结果。 我的报告主要讲两个方面,一个是把我国省级行政区的中国发展指数分值进行介绍。另外,对中国发展指数的结果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根据刚才袁卫教授介绍的中国发展指数的构建,我们使用中国国家统计局使用的《中国统计年鉴》2006年发表的数据还有一些相关数据,对2005年我们国家31个省级行政区的发展指数和4个单项指数进行了测算和排序,根据统计学上的描述统计的方法,可以看出在我们国家31个省级行政区2005年排在前25%的省区有8个:北京、上海、天津、浙江、江苏、广东、辽宁、吉林。排在最后25%的8个省区是陕西、四川、安徽、青海、甘肃、云南、贵州、西藏。后面有它们相应的指数的得分。 (图)绿颜色是排在中间的50%,一共有15个省区。各位来宾看到屏幕上展示的排序和指数得分的情况,应该说反映了我们国家2005年省级地区的综合发展水平的状况,下面是分指数的排序和得分情况,一般地说四个单项指数得分高的省区,比如北京、上海的总指数得分也是很高的,但是应该指出,特别是强调的一点是在构造分指数的一共15个指标当中不一定是它的分指数排名最高它的所有的统计指标都高,特别值得指出的是我们看到屏幕上北京的社会环境指数2005年排在第一位,但是这个指数中间刚才袁卫教授介绍省会城市的空气质量达到和好于二级的天数这个指标值,它是排在2005年全国的最后一名,它的社会环境指数得分是全国第一,主要是因为社会环境指数的其它计算的5个指标,一共是6个指标值,有一个指标值排在最后,其它5个指标值非常高,有一个向上拉动的结果。这是从第16位到第31位的省区单项指数得分的情况。单项指数得分都低的省区,像贵州、云南总指数得分也是比较低的,得分在中间水平的情况也是如此,但是个别省区有的单项指数得分比较高,有的得分比较低,总指数得分可能排在中间,比如像海南省,健康指数排在第21位,71.41%。教育指数排第14位,生活水平指数排在第28位,排的比较低,一共31个省区。社会环境指数海南省排在第17位,生活指数水平比较低,但是社会环境指数比较高,排在第7位,总指数得分就排在第20位。 刚才大家看到总指数得分和排序的情况,包括单项指数得分和排序情况,已经可以通过它能够反映出我们国家31个省级行政区的综合发展水平,以及在健康、教育、生活水平与社会环境这些方面的发展趋势、发展形势。为了进一步研究31个省级地区在发展中的一些不同特点,特别是区域性差异的特点,我们使用了多元统计分析当中的聚类分析方法。聚类分析是用2005年31个省级地区刚才大家看到4个指数得分的分值作为聚类的变量,这个分析方法本身可以把一批样本在我们这里就是一批省区,根据它们数据的特征,按照性质上的程度,完全通过定量的方法对它进行自动分类,并且可以产生多个反映综合发展水平的据类分类的结果,最终的分类结果一个特点,是在每一个类的内部省区的特征具有相似性,不同的类之间省区的特征会有比较大的差距。根据聚类分析的图可以反映我们国家不同发展水平的分类结果,可以看到31个省区2005年可以分成四类地区,这四类地区按照总分大小进行排序,第一类:北京上海。第二类:天津、浙江、江苏、广东、福建。第三类:辽宁、吉林、山东、内蒙、河北、山西、黑龙江、湖南、河南、湖北、新疆、陕西。第四类:重庆、海南、广西、宁夏、江西、四川、安徽、青海、甘肃、云南、贵州、西藏。 各类地区在我们国家地图上的地理分布,聚类分析是按照各个地区中国发展指数的四个单项指数数值进行的,大家看到各类地区的地理分布和聚类结果与中国发展指数总指数的排序是不尽相同的,大家可以比较一下。排序的前后顺序并不是分类的结果,有一个微小的差别,聚类分析的结果如果是我们来评价它,它反映的是我们国家31个省级地区各个地区在中国发展指数4个单项指数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比如同等颜色的地区有一定的相似,不同颜色之间有比较大的差异。而总指数的排序反映了31个省级地区在人文社会发展总水平方面的优劣的顺序。聚类分析的结果展示了2005年我们国家31个省级地区在健康、教育、生活水平和社会环境四个单项指数的一个地区分布状况,我们从地理分布图上可以看出来,四类地区的地理分布区域特征非常明显,除了北京和上海是我们国家两个特大都市聚在了一类。东南沿海的四个省区是绿颜色的,和天津市聚在了一类,其它两类,第三类和第四类在地理分布有明显的地理相邻、区域环境明显相似的特点。聚类分析的结果反映出我们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种区域结构性的特征,如果说经济社会发展是用中国发展指数的四个单项指数来体现的,这里是聚类分析的结果各个类,中国发展指数和单项指数的得分的比较表,每一个类在中国发展指数体系中的数值就可以帮助我们定义各个类的特征,我们把得分表做成了统计的直框图,更加直观看到各个类得分的差异情况。可以从这个图上看出,聚成第一类的北京、上海在健康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指数这三个水平上都明显地高于其它三类地区。而聚在第四类的12个省区在健康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又明显低于其它三类地区。换句话说,北京、上海第一类地区在计算健康水平、教育水平和生活水平三个单项指数的9个指标上,这9个指标的原始观测值都要优于其它三类地区,而第四类地区在计算前三个单项指数的9个指标上要明显劣于其它三类地区。 这个统计图表现出了四类地区之间中国发展指数和单项指数的差异性,从这张图上我们可以得到相关结论,在四类地区之间健康指数的地区差异最大,它的分散程度最大。社会环境指数的地区差异最小,四个地区都靠得非常近。第三类地区是浅黄颜色,总指数和单项指数的得分与我们国家的平均水平非常接近,也就是说第三类地区的12个省区和我们国家的平均水平非常相像。二三四类地区之间在中国发展指数的指标体系中的总指数和单项指数上的差异相对较小,离的是比较近的。而第一类地区北京、上海总指数和单项指数得分都与其它三类地区和全国平均水平差异较大。分四个单项指数来看,如果说四个单项指数协调发展,我们讲第二类地区在四个单项指数上发展是最平衡、最协调的,因为几个点连起来基本上成为一条直线,基本是一种协调发展。第二类地区在社会环境指数上有一个明显的拐点,在社会环境发展方面要明显落后于这个地区在其它三个单项指数上发展水平。为了比较聚类分析的动态变化,我们使用了2005年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的数据做了一个相同的聚类分析,结果反映了我们国家经济发展区域结构特点是比较明显的,另外是比较稳定的。一个是四类,地理环境相邻,区域环境相近。 我们看一下两个聚类的差异,从2004年到2005年两次聚类分析结果差异的变化是,第四类省区从11个增加到12个,海南在2005年聚类分析从2004年的第二类退出进入到2005年的第四类。重庆是在2005年的分析中,从2004年的第三类退出进入到第四类。陕西在2005年分析中从2004年的第四类进入到第三类。第三类的省区数维持不变,2005年重庆市从第三类退出,陕西省加入。2005年省区书从2004年的6个变为5个。第一类省区保持不变,是北京和上海。 我们最后的评价是虽然个别省区在两次聚类分析时所占的类别有变化,但总体来看我们国家2004年、2005年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地区分布格局变化并不大。在对15个原始指标进行初步分析的时候,我们发现其中的城乡居民人均消费品这个指标值普遍比较高,我们认为城乡居民人均消费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测量城乡差距,消费合收入是有明显的正相关的关系,而消费的数据质量会好于收入的数据质量,同时收入当中消费占主要支出部分,比例比较稳定,用这个指标反映城乡差距是比较客观的。我们看到在我们国家31个省级地区中2005年指标值小于200%的省区只有上海,是189.25恩%。即上海城镇居民消费比乡村居民大89.25%,或城镇居民消费是乡村的1.89倍。城乡居民消费比指标大于350%的省区依次有:西藏、重庆、贵州、云南、甘肃、陕西个省区,即城镇居民与乡村居民的消费差距在五倍以上。 作为一个综合结论,我们国家经济发达地区城乡差距相对比较小,落后地区的城乡差距相对比较大。按照地理分布,南北地区城乡差距基本相近,东西部地区城乡差距比较显著。 研究结果的几点结论: 利用中国发展指数以人为本反映出我们国家发展比较均衡,15个指标涉及了人民生活的各个重要方面,比如健康、教育、经济社会、生活水平、社会秩序、生态环境等等。强调以人为本,强调社会的协调与均衡,体现了用发展的思想来研究发展,就中国发展指数2006来说,2005年聚类后的第二类地区在四个单项指数发展方面比较均衡,从单项指数看,我们国家健康指数的地区差异最大,社会环境指数地区差异最小。与中国发展指数2005的结果相比,我们国家地区分布格局变得不大,为了构建和谐社会当前城乡差距较大的问题应当引起关注。党中央提出的新农村建设在我们国家现代化进程和构建和谐社会过程中具有突出的战略意义。 中国发展指数编制是一种探索,在指数编制的指导理论上、指标体系的构造上、总指数单项指数研究分析都还有改进的空间,我们希望我们的探索能够推动这一领域的研究;也欢迎学术界、政府部门及所有关心中国发展的海内外朋友对我们的研究提出批评与改进的意见和建议。
【发表评论 】
|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