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主题一:现代传媒格局与创新方向(论坛二)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0日 19:21  新浪财经

  第二届中国传媒创新年会于2007年1月20日至21日在北京召开。本届年会由新闻出版总署主管的传媒杂志社主办,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联合主办,将聚焦目前备受关注的传媒创新话题,遵循“交流合作,和谐共赢”的原则,突显2006年中国媒体发展的新观点和案例透析,共享解决问题的方略。新浪财经全程直播。以下为现代传媒格局与创新方向(论坛二)实录。

  主持人:请各位入座。

  朋友们,下午好!

  我是人民网副总裁官建文。

  非常高兴,能为大家主持下午这一场论坛。

  朋友们知道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是中国第一家报业集团,也是实力最雄厚的报年业集团之一,由于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创新理念敢为人先的

  勇气,他们的发展模式成为众多媒体学习的对象。2006报业集团有哪些新的举措呢,我们请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社长戴玉庆先生为大家做主题演

  讲。

  他演讲的题目是创新突破提升核心竞争力200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发展扫描。

  戴玉庆:2006年,广州日报报业集团进入了集团组建后的第二个10年的“开局年”。面对报业“拐点”,广州日报报业集团新一届社委会把2006年的工作口号定位在“创新创造价值,品牌凝聚人心,战略奠定未来”。经过一年的锐意进取,到2006年底,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总营业收入首次突破30亿元大关,达到31.63亿元;其中,广州日报单报的广告收入(含地方版、特刊和夹报广告)达到18.03亿元,连续13年在全国平面媒体中保持广告总量第一的位置。

  一、开辟报业蓝海新疆域

  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积极探索传统报业市场以外的发展空间。

  ——加速布局二线城市。目前广州报业市场基本饱和,但珠三角其他主要城市的报业还有较大的成长空间。2006年,《广州日报》将《东莞新闻》、《佛山新闻》扩版,成为当地发行量最大的“市外报纸”。配合扩版,仅在东莞就组织了500人的发行队伍,在300个站点投放《广州日报》。扩版使广州日报地方版广告收入增加近50%。

  ——创办羊城地铁报是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创新报纸种类、优化报纸结构、开发报业新市场的新探索。《羊城地铁报》为周五刊,每期出版28版。开创新的报纸运营模式:借助广州日报报业集团强大的内容生产能力,尽量降低采编成本;在地铁车厢和地面各大商业中心区域精准发行,面向乘坐地铁的上班族、年轻白领和商业中心的购物人群,用最经济的发行量搏取最大广告回报。出报不到一个月就吸引了一批厂商主动投放广告。地铁报使碎片化的受众时间,重新汇聚为规模化的有效阅读,从而形成新的媒体传播形态。

  ——创办广州日报社区报。《广州日报》社区报主要在小区内定向发行,通过吸引小区居民注意力,拉动小区周边中小厂商的低价位广告。而这类中小客户通常做不起广州日报主报的高价位广告。此举可以全方位带动广州日报的广告。

  二、采编创新,扩大优势

  作为市场的领导者,2006年,《广州日报》积极探索城市主流大报的选题特点,避免新闻同质化,强化内容竞争力。

  ——立足广州,突出本地特色。打造粤派特色的人文地理历史周刊《映象广州》、《同住羊城》。开辟《粤语口头禅》专栏。

  ——贴近民生,增强实用价值。在财经新闻版开辟《钱生钱》专版;开辟沟通民众与政府的《读者速递》版,记者为市民跑腿,推动社会问题的解决。设立《和谐人居》版,将广东传统宅居文化的精华与现代环境科学有机结合,帮助读者购买理想的栖居之所。

  ——面向高端,提高知识含量。推出了深度报道版《新闻蓝页》;开辟了《国际·科学》版,增加报纸的科学知识含量;改进了《健康·心理》版,为市民提供心理咨询和服务。加强广州日报评论版,使深度的专栏评论和新闻性突出的短论相结合,并推出署名社评,形成名评论员的社会影响力。

  2006年,广州日报结合读者需要,共新推出20多个新版面,使报纸内容与时俱进。

  三、借鉴网络新闻首页形式,首创《导读与索引》版

  互联网新闻的出现,改变了受众的阅读习惯。网络新闻首页通过标题索引方式,为读者提供导读式阅读指引。面对新一代读者越来越习惯于网络阅读方式,广州日报为自己的厚报首创《导读与索引》版,作为报纸的封面,同时保留原有头版。导读版分为导读和速读两部分,发挥图片、标题、内容提要三大特点,把精彩内容提炼出来,帮助读者用最短的时间了解当天的重要新闻;然后根据个人兴趣查找所需的具体内容。同时,我们保留了原有的广州日报一版形式,继续刊登重要的指导性新闻,维护了党报的权威性。改版后的广州日报,更具可读性,成为引领广州地区报业改革的一个标志。

  《导读与索引》还设置了互动内容,通过手机短信进行有奖新闻竞猜,获奖人可免费得到一年的手机报纸服务。以此促进报纸与新媒体的互动。目前每天收到短信条数超过5000条,并以3%的速度增长。同时带动了广州日报手机报纸的阅读量。

  四,重视新媒体,开拓数据传播

  2006年5月广州日报大洋网成功推出《广州日报》数字报纸,保持原汁原味的版式和新闻,把纸媒体上的广告也一同放到网络上,提高了广州日报工商广告的附加值。目前数字报纸的日均访问量达到20万人次,成为大洋网最聚人气的板块。

  为了适应广州建设国际大都市的需要,大洋网推出生活服务类英文网站《广州生活》。随后又推出手机“炫报”,用户通过手机能看到当天图文结合的多媒体版《广州日报》,其中融入了音频、视频、动漫等多种传播手段,并有用户评论与交流等互动功能。另外还推出华南地区第一份英文手机报纸——《广州生活》。目前,彩信手机报纸的收费用户超过了10万。

  2006年12月13日,华南地区第一家移动数字报纸——《广州日报移动数字报纸》诞生,市民可以从网上快速下载,离线阅读。

  新媒体的发展,吸引了大批广告客户。广州日报大洋网2006年广告收入增加了10倍。一些世界品牌广告与大洋网签定了长年合同。与此同时,广州日报集团把主报和各系列报刊的内容资源授权大洋网整体经营,提高了集团传统媒体的内容二次销售收入。

  五、创新运营,发行、广告、印刷一起发力

  2006年广州日报优化配置资源,进一步增强在广告客户、报纸读者中的渗透能力。

  发行:实行精细化管理,不断提高服务水平。2006年,广州日报日均发行量为168万份,最高日发行量达到185万份。稳居广州地区日报市场占有率50%以上。去年我们把发行的重点放在广州中央商务区和高尚小区,目的是覆盖重点区域和重点人群,切实提高报纸在主流读者中的影响力,提升广告效用。

  发行量的增加得益于广州日报的早报管理制度。去年,报社全体中层干部与社长签订早报责任状,要求记者在指定时间截稿,编辑在指定时间清样,印厂在指定时间关机。实行一票否决制。谁违背早报出版流程,谁就失去全年评优资格。记者编辑不在规定时间截稿清样,违规达到一定次数,将到印厂劳动锻炼。严格的早报管理,使广州日报能在第一时间投送到订户和报摊。

  广告:创新营销,优化广告结构。2006年,广州日报策划了多项有影响的营销、公关活动,如“广东广东省首届精英秘书大赛” 、“华南首界理财博览会” 等等。

  2006年,广州日报创新行业专刊编辑工作,每逢周一推出“车天下、车生活”汽车专刊;每逢周二推出“游天下、游生活”专刊;每逢周五推出“家天下、家生活”专刊,逐渐形成具有广州日报特色的“天下”系列行业周刊,提升了汽车、金融、食品、教育培训、奢侈品等广告收入。

  广州日报在广告营销中,越来越重视硬广告同企业公关策划相结合,为企业度身定造企业形象活动。去年,我们为广东移动策划“感谢广东”系列广告活动,充分发挥广州日报公信力强、采编队伍专业化程度高等资源整合优势。

  印务:技术超前,为竞争制胜奠定坚实的基础。去年投资两亿元完成了第三期印刷设备的扩展工程,总印刷能力达到了每小时564万对开张。引进了报纸CTP项目,实现全数字化制版管理流程系统。印前设备在国内同行中也取得了领先地位。

  六、创意活动提升品牌形象

  2006年是广州日报品牌高峰年。广州日报新组建了品牌市场部,为集团品牌推广提供组织保障。

  瑞典国王暨仿古帆船“哥德堡号”访问广州,是广州国际交流的一大盛事。借此良机,我们整合国际交流事件报道与广州日报品牌传播。集团斥资建造了中国仿古帆船“南海神·广州日报号”。在“哥德堡号”进入珠江时,“广州日报号”作为领航船迎接导航,并邀请瑞典国王和王后登船与广州市长畅叙友谊,有力地向公众传递了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品牌价值。

  去年本报记者周馨喜获荷赛国际新闻摄影奖,为此,广州日报深入大学校园,举办了“荷赛奖与广州日报女记者周馨”系列活动,拉近了广州日报与大学生的距离。类似的品牌活动贯穿于去年的世界杯、集团社庆、广州地铁新线通车等活动。年底广州日报在广大市民中海选“市民记者”,让他们参与广州日报一日采访和报社举办的亚洲采访行。充满生机的市民记者活动拉近了广州日报与广州读者的距离,广大市民更加喜欢这张属于他们自己的报纸了。

  据世界品牌实验室统计分析,2006年广州日报品牌价值高达48.86亿元,位居全国平面媒体三甲之列。

  各位领导,新闻界的同事们,广州日报在2006年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同在座各位的丰富从业经验和令人敬慕的业绩相比,我们深感差距悬殊,深感需要向各位好好学习。希望大家对广州日报报业集团的工作给予批评指导。

  谢谢各位!

  主持人:刚才戴社长开列了一长串的创新举措。刚才听了戴社长的精采演讲,他对很多创新措施,有内容方面的,有营销方面的,有运营的,还有印刷的,各方面都有,这些措施有基于文化层面的,有基于市场的。广州日报社是名不虚传。

  下面我们有请湖南报业集团日长覃晓光先生做报告。他去年到湖南报业集团短短一年时间通过对主报三湘都市报的改变对报纸的战略调整使湖南报业集团的品牌得到了迅速的提升。

  覃晓光:大家好,非常感谢主办单位给我这样的机会,我想结合我们湖南报业集团做的几件事情谈一谈。

  2006年我们湖南日报做了三件比较大的事情。

  第一个是对传统媒体大胆的进行了改变和创新,06年的1月1号我们对我们的湖南日报进行了全新的改版扩版,对我们的《三湘都市报》进行了改版扩版。

  我们先谈谈湖南日报,我们把它的体制机制又进行了一些调整,把广告发行捆绑起来作为一个项目里来考核。湖南日报在报道方面,2006年比起以前有了一个较大幅度的提升。湖南日报的宣传报道2006年中多次给予表扬,通过这些改革后,湖南日报06年的广告收入增长了30%,我们认为这个幅度是很大的。这是湖南日报的情况。

  我们的三湘都市报,这些年我们的三湘都市报发展不快,并且体制机制上都有老化,我们从机制上改革,从机制上改从人员上改,我们全集团内公开招聘总经理,有10多个人入围,我们选了一名总经理,我们重新组合,建立了一个非常好的机制,以前我们的都市报见一个人非常难,现在我们把这个权利都给了他,我们三湘都市报进行了一次全新的改版,现在湘相都市报整个机制都非常好,这中间有一些困难和问题,但是我们认为这种改革思路是对的。

  我们的文粹报是一个小报,但是发行量比较大,30多个人每年为我们报业集团交1200万纯利润,我们把一个办得这么好的报纸捆绑起来一起做,06年家庭导报在文粹报的带动下,现在发展很好。

  这三个方面我们加强了改革和创新,这是我谈的第一个方面的体会,就是对传统的媒体进行创新和改革。

  第二是我们重视新媒体的建设,湖南在线是一个金融网站,这些年发展不是很快,06年我们对湖南在线的新闻网站加大了投入,不包括其他方面的支持,我们在北京建立了一个华生在线,我们想光靠一个湖南在线肯定会有应该,我们在北京建了一个华生线,这是我们的一个有影响的论坛地我们在这力投入了1000万,把这两个网站两套人马,但是是一个体制一个机制来运行。我们在这个方面抓了几个方面。

  1、机制创新,就像给了他一得新的机制,这是金融网站,商业运营的机制,按照老的体制来说我们觉得困难重重,以前我们网站没有形式就去申请级别,现在我们重新调整,就让他是一种商业模式,这是机制方面的创新,现在网站多得不的了,我们有新闻聚合力创新,让人们感觉到把你想要知道的全都了解到,比如说文字的音频的视频的融合在一起,这种创新实际很好,我们的技术主要是以一种热度的分析。我们在第一时间分析抓取,然后进行阅读的分析,比较针对网民的服务。这是我们华生在线做得比较好的地方。

  通过一年时间的改革创新,我们现在这两个网站世界网站排名中我们到700位到800位之间,在省一级的网站中我们应该是前几位。让我们没有想到的是网站基本上是一种投入的没有找到一个很好的盈利模式的情况下,我们的网站06年盈利1千万这是我们没有想到的,网站的建设我们开发他的下一个产品,我们办的杂志,我们把网上的东西和传统媒体结合起来,我们觉得网站很好,特别是我们网站做的博客现在受到了很高的关注。

  还有一个方面,我们加快湖南报业文化园区乐观建设,这是我们06年做得比较好的事情,我们在长沙高新开发区,征地近1千亩,在去年我们增了200亩,把手续办好,我们在园区里面我们建我们的生活小区,建我们可以对外销售的高尚社区,现在在紧锣密鼓的进行,我们想把我们的报业文化相关联的一些产品和项目拿到这里来,通过这个园区吸引更多的项目到我们这力来安家,这谁一条路。省委省政府特别支持我们的建设。

  在资金上省财政还给予了很大支持争财政通过银行给了一个可观的贷款,有了这么政策支持,我们的湖南报业一定会在很快的时间内建起来,建得比较好,从三个方面结合我们湖南日报报业集团做的这么几件事情做一个报道地是想通过这样的会议或者通过以后的联系,希望大家今后给我们更多关注和支持。

  谢谢!

  主持人:

  感谢覃社长的报道,去年湖南日报报业集团改革创新这四个字做出了很大成绩。

  下面哪一位嘉宾来演讲?这位演讲的嘉宾在05年提出了中国报业提前进入冬天的著名的论断地在业界引起了轩然大波。他就是京华时报社

  长吴海民先生。

  他演讲的题目是:创新决定媒体的未来,有请。

  吴海民:各位朋友、各位来宾、各位同学、大家好!

  我想把演讲的题目再做一下聚焦,媒体转型呼唤体制创新。

  对中国的传统媒体而言,无论是应对当今市场变局,还是面向未来的战略转型,都无法回避一个重大的课题就是体制创新。

  这些年来我们一直在谈创新,但以往的创新实践,更多的是体现在技术层面,深一点的涉及到机制层面。而在今天,媒体创新必然要直面更深层次的问题,即体制问题。

  这主要是由于媒体的市场环境和生存条件发生了变化,特别是纸媒体面临着衰退期的到来,如果没有体制创新,将很难适应新的市场环境;媒体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各类媒体走向融合的过程中此消彼长,传统媒体够讲话会在竞争中处于弱势,没有体制创新很难应对市场竞争的风险,甚至有可能被新媒体所替代。传统媒体目的面临着结构性调整和历史性转型,而这种转型需要体制保证,如果没有体制上的创新,战略转型就缺乏媒体的内在动力;同时,国家文化体制改革正在深入,而媒体在整个文化产业中处于核心地位。如果没有体制上的创新,就很难跟上文化体制改革的步伐,还可能影响和制约整个文化产业的改革和发展。

  媒体的体制创新是一场艰巨而复杂的系统工程,主要的任务是三个:

  第一,媒体企业制度的确定

  第二,媒体投资结构的改善

  第三,媒体产业结构的调整。

  首先,是媒体企业制度的确立。

  长期以来我们把媒体作为事业单位来定位,这不符合产业发展的规律,也不符合市场经济的规律,事实已经反复证明,这种管理体制有太多结构性弊端。直到今天,绝大多数媒体能力是事业单位,连企业法人的资格都没有取得,其市场竞争主体的地位也无法确认。这种情况以前还说得过去,因为那个时候媒体之间的竞争是事业单位和事业单位的竞争,反正大家身份一样,体制一样。

  而现在传统媒体最大的竞争对手和未来的替代者其实是网络新媒体。而且是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的新媒体。这样竞争就根本不是一个量级问题,特别是面对纸媒体市场的衰退,报刊的竞争力和生命力,我们需要建立全新的市场制度来激活;数字报业战略的成功实施,也必然要求全新的企业制度作为保障。

  因此,体制的创新已经成为当前十分迫切的任务,其基本方向是使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场主体。除党报、党刊作为公益事业单位外,其他进入市场竞争的报刊应该作为经营型产业单位转企改制。

  转企改制,就是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转制的重点,是建立完善的法人治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有克服衰退期经营困难的责任和压力,才能有战略转型的动力和发展的激情。

  其次,是媒体投资体制的改善。传统媒体投资结构过于单一,既不利于调动资金把媒体做大做强,也不利于化解市场竞争风险。媒体亏损了,就是亏了国家。如一些报纸已经连年亏损债台高筑,依靠上级投入成了填不满的“无底洞”,投得越多亏得越多。这就不如引进战略投资者,或者干脆把它关掉、卖掉。

  这又涉及到市场结构调整的一个重要手段—媒体的购并,而媒体的购并也需要大资金,如果没有社会资金的积极介入,这项工程很难实现。媒体的数字化转型更需要引进社会资金,建立多元投资结构。如数字报业,搞“小作坊”的是不可能成功的,必须有大投入。但目前大多数报社并不具备必要的经济实力,即使有点基金准备的也缺乏应付市场风险的能力。

  现实的选择是引进新的投资者,与有志于媒体产业发展的企业共同开发,共享利益,共担风险。只有善于与其他企业合作,善于与资本打交道,并有效调控社会资金,借此调动人才资源、技术资源才能推动媒体大发展。

  同时,还有媒体产业结构的调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形成的媒体产业结构,条块分割,行业壁垒,人为地割断了媒体的产品链和产业链。

  我们要实现多媒体的大融合,要重塑各媒体的行业边界和业务形态,必然要进行跨媒体、跨地域的市场运作。

  其基本的前提和条件,是要有一个全国的统一大市场。如果划地为牢,都在被割裂的在本地区、本行业打转,不可能完成媒体结构调整,不可能实现多媒体的融合,不可能建成真正有竞争力的新型产业组织。因此,需要在媒体产业的宏观层面上进行体制创新。关键在于,要按照中央关于体制改革的精神,要由部门和系统配制资源为由市场配置资源,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在一个统一的平等的市场环境中,让各个媒体企业实现平等竞争,实现各类资源的有效组合和最佳配置,并实现产业发展所需要的集约化经营,催生出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媒体大集团。这是发挥壮大我国传媒实力的需要,也是网络时代的多元传播结构中主导舆论的需要。

  可以预见的是,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继续深入,媒体的结构和格局将会发生深刻变化,媒体改变和发展会迎来新的机遇,不久前召开的全国宣传部长会文化单位的转企改制,不能以机制转换代替体制创新,不能以增量提高代替存量改革,不能再搞事业单位形性质的媒体集团,要加快建立文化产业的企业制度,推动一批文化企业尽早上市。这预示着,经过2006年的盘整和蓄势,媒体的体制创新将随着文化产业体制改革的深入而面临新的突破。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吴社长的演讲,他的演讲不仅精采还很深刻,就机制创新问题谈了非常好的意见,我们期待着吴社长下一篇警示名言。朋友知道06年中国报业集团创新方面确定了数字报业发展方向,而在这个方向最突出的是报业对新介质的探索,解放日报报业集团、宁波报业节团先后开通了基以电子版的报纸,开始了中国数字报业新篇章,所有报纸了荷兰IREX科技有限公司的技术。下来就请荷兰IREX全国周国富,他演讲的题目是电子纸媒体的最佳数字介质。

  周国富: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好。先介绍传统纸媒的优势,纸媒存在的问题,电子纸的优势是什么?纸媒传统的最佳载体和它的解决方案我会来解释。

  优势这方面传统纸媒的优势前面很多人讲了,实际上是像纸一样是的纸媒体,另外它的内容是出版发行是经过国家出版发行署任命的,所以它的内容有权威性。

  传统媒体的优势、舒适程度比较好,它的量比较高,分辨率高,不管从哪个角度看都很好,纸媒体存在什么问题呢?主要是新闻传播差,信息量有限。因为报纸的纸张平均每天60版,信息量还是有限,另外它不能动态查询,尤其是信息量很大的时候不能查询。还有网民的习惯的改变,用户群体开始流失,这个定义是在25岁到35岁之间,目前纸报数字化的现状有两种。

  一方面是通过电脑网络化。

  另外一个方面就是手机报,这两种形式有突出的地方,可以在数字方面存在瓶颈,在纸媒数字化存在什么挑战呢?载体,需要有传统纸质效果的载体。还有盈利模式数字运营模式到目前不明确,节约日本包括运输,另外所有的发行周期减少生态失量另外是增加盈利模式,我们可以比较。

  1、纸张好。

  2、使用范围。

  3、阅读方式。

  4、互动性。

  5、可持续性/环保。

  6、外耗性资源。

  今天要给大家带的来电子纸不是人们想象的柔性的,主要是阅读效果和舒适程度的,它跟传统纸张差不多,所以因为具有传统纸质的阅读优势,它的很多意义包括快速查询。我们公司退出的电子纸解决方案,目前主要运用传媒业、电子商务、电子商务。

  主要是基于电影系统,从把电子纸切开从旁边看是两种颗粒在运动,白色颗粒在上面的时候光照到显示屏上被全面反射,这样形成白色,交换点击后,黑白颗粒目前的位置,出现了墨水的状态,这样可以显示出黑白,如果有好的控制可以形成黑白位置,可以通过不同的比例出现。所以可以形成黑白对比。这个电子纸的运用在市场怎么定位呢?在所有数字内容中可以分为四大类。

  最后是印刷、数字、内容,它实际上是非常丰富的,这个地方有三个方面比较一下,电子纸和现成的移动电话以及手机电脑的优势,从互动性来看应该是优于电脑和手机,我们的解决方案是一个开放式解决方案,我们通过PC的方式下载的。全球系统是当一个用户在北京的时候,在北京一个最近的服务器下载,这样会给用户带来方便。

  我们国家在三大报业集团开始试用:上海解放日报报业集团、浙江报业集团、烟台报业集团。解放日报是06年4月15日发行的,这标志着全国传统报纸开始进入电子时代。宁波日报报业集团在06年10月25日推出基于IREX电子纸的电子纸报的发行。电子纸在媒体可以应用,同时对媒体带来点对点的服务,为报业集团提供精准分析和个性化的服务。

  同时这个电子纸适合于无纸化办公和电子政务,它有一个手写的功能和传输的功能。

  由于它特别适合于教育行业的应用,因为它可以保护孩子的视力。

  这是2004年我们研发出了第一款产品,我手上这个是06年出来的,今年年底会出来一个黑色电子纸,明年会出来彩色的电子纸。

  我们降低纸张使用,减少沙尘暴,降低成本,提高人民素质。

  最后电子纸技术将会给数字报业带来划时代的影响,是电子商务书报的关键技术。

  谢谢大家!

  主持人:感谢周博士给我们带来了最新的技术与应用,下面是互动时间,我们请刚才的四位嘉宾到提上就坐回答大家的问题。有请吴社长、戴社长还有覃社长。

  提问:

  今天我们要出一本在报刊出版方面的书籍,我们的定定位是服务和报刊业,想请问二位,我们的书在内容方面应该包括哪几个方面?要侧重于哪些方面才能体现它的服务价值?

  戴玉庆:

  不好意思,我们还没有看到你的书,简单说,现在越来越多的为媒体服务的杂志和书里面谈概念性的东西,谈实际操作的,把一个比较大点的概念结合到实际操作中提供方法和工具的比较少,另外在概念上如果没有经过本土的实践不必把概念做得太虚,那样的话可能会悟道,因为没有经过实践,只是经过头脑里的逻辑推理。

  主持人:下一位。

  提问:我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广州日报集团的戴社长。

  您刚才提到了发展新媒体的举措,现在新媒体模式不成熟,发展新媒体有风险,请问戴社长您认为报业应该如何发展新媒体。

  戴玉庆:

  新媒体和传统媒体比较大的差距是在使用过程中的搜索功能,我更多的是从广告运营角度说,内容大家了解得比较多,在大量的海量分类里,放在纸媒体上需要分散几百次注意力才能找到你想找的那一条,但是在新媒体一两分钟就可以找到,在这个基础上没有派生出很多模式,这个怎么想象,大家可以自己想象。

  提问:我们做了一个压力调查的活动,我们发现传媒业是压力最大的行业之一,因为它的高流动和时效性造媒体从业人员压力大,而且流动性很大。

  传媒业盈利更需要人力资源是他最重要的资本,怎么样能够在并购浪潮来临的时候,各个企业怎么样保住自己的优秀的人才?尤其是国外的商业的传媒企业进入中国之后,它在抢夺优秀的人才,对于国报在这种状态下怎么样留住国内优秀的人才?就是想了解具体的一些经验和可操作的一种方式。

  吴海民:

  我简单回答一下这个问题,这个问题很重要,传媒这块的竞争越来越严峻,人才流动越来越频繁。特别是现在纸媒体向网络方面发展是一个趋势。

  我们有6年时间,这一两年来,如何做到人才的稳定,我认为有几条:

  第一,自己事业的发展,让员工看到你未来也会发展,这个事业有希望这是一条最根本的。

  第二,应该有适当的待遇。这个我不多说了。

  第三,企业文化的建设,在这个团队大家能够有一种文化上的和价值观上的共识,这种认同感有利于我们员工在里面安心的工作,有有利于大家身心的健康,有利于团队的稳定。谢谢!

  覃晓光:

  我补充几句,我以前在电视台工作,现在在报社工作,我确实感到传统媒体有很大挑战和压力,您刚才提的问题很好。我觉得我们这个行业的前景非常好,刚才你讲的这些要稳住要提升,让这些人感觉到有认同感,一定把我们自己做好,不要让人家永远是过长征的苦日子,我们现湖南报业和湖南出版署我们有差距,但是我们现在还是很好,很有信心。

  主持人:因为时间关系还有什么问题

  提问:我想问周总一个比较尖锐的问题,我问一下您这个东西很好,但是你这个盈利模式在哪,你的核心竞争力在哪我现在不清楚,我也看不到。

  周国富:

  非常感谢!我在媒体这个行业我今天来是学习的,包括过去一年多和报业集团老总结出也是学习,我是从电子纸技术角度上,能够为报业提供新的介质,这种介质和传统的不一样地在商业模式上,包括刚才提到的三家报业集团,都是在商业模式探索中,我能给他们带来什么商业模式呢?

  首先我的介质和传统的介质重要的优势是具有用户行为和跟踪分析的功能,这样的话为报业集团带来个性化的服务方面提供帮助,这样的话可以完完全全针对最终的读者进行交互性的服务。

  提问:你要经过运营商,另外一个方面现在无线网络非常发达,我想问解放日报的老总,真的给你带来盈利模式还是只是一个概念。

  周国富:

  很抱歉,解放日报的老总不在这里。据我了解他,这也不是有一个概念,他想用这个终端做一个电子纸的事情。

  主持人:还有很多问题,等一下我们还有一个节目,感谢四位嘉宾的发言。下面请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传播研究中心主任传媒杂志常务副社长、副主编王利明发布《2006年度中国传媒创新报告》。

  王利明:

  刚才一系列发言很精采,相信大家吸收了很多精神食粮,我尽量用最短的时间来发布下:

  我先讲第一部分,对整个中国传媒创新06年北京的介绍,我们知道1月9日我们第一次的全国科技大会上总时候书记胡锦涛同志提出用15年的时间使我们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在148年前马克斯已经提出创新是一个创新的理论,创新已经成为现在经济发展的真正动力,所以北京是比较深远的,我们知道从03年开始互联网成立之后,以互联网技术为代表的新技术分割传统市场,在广告方面有很大提升,大家知道读者被分留,现在有一个预测,从04年到10年我们宽带网会增长。

  因为新技术发展过于迅速,我们知道关键的创新、内容的创新、技术的创新到管理的创新,在技术创新上面可能发展是最快的。

  出现了传统媒体和新技术联合共赢的情况,06年创新回顾,我这里把它概括一下说到这我想向大家回报两件事。

  再一个情况是我们这次大会结束之后我们出一本一个理论上的内容上更新颖的,对我们创新的案例进行分析,希望我们在座的老总对我们有一个支持,把你们的案例准备得到豪华一些,这个回顾少说两句,第一个是管理体制的机制创新,地个是技术创新,技术创新比较多,大家看到的时候我们看到去年第一篇文章我们的党总书记他的发言稿,大家把手机对准那个,上面点击会看到他为大家讲话,传播方式的创新有非常多的方式创新,产品的创新就是刚刚周博士讲到的形式创新,尤其是3G到来的时候更加需要。经营方式的创新,这提高道路向电子渠道、网络渠道转移,现在有很多突破,刚才有人谈融资的问题,资本创新成为2006年的热点或者是一个刚刚兴起的市场。

  中国传媒创新的态势,创新理念进一步深化,经过很多学者和专家的探讨理论已经进一步起来了,传统媒介和新媒体通过相互渗透和融合。我们传媒研究中心成立之后已经接受了5、6个课题了,大家对政府有所怀疑,实际上我们的课题已经有某一些课题,超越了我们。现在知道的新媒体的管理方式在运作,我们管理者对传媒对数字传媒比我们想象的正确的多,我们看这三个媒体在项目中不断形成创新的亮点,我不多说了。也可以登陆我们的网站。

  我们看第四部分,中国传媒业创新中存在的缺陷和不足。我觉得今天很欣慰,去年我们创新年会上来的人非常多,但是没有今年这么踊跃,大家真正感受到创新的重要和必然,就像我们吴总说的创新决定传媒的未来,他说过创新关乎传媒的生死。

  政府政策跟进滞后也是可以理解的。有意我们新媒体发展迅速更显示最后一点。

  理论研究缺乏整合,我希望能够整合我们多方面的研究力量,不光是政府的整合会有一个更好的平台和一个更好的提升,传统媒体与新技术之间仍然沟通不畅通。我们除了向政府提供一些只能之外,还有一个和我们的业界、学界做三方的沟通交流。我们的传媒业当然不能置身事外,我们作为思想和文化的传播者我们必须克服自身的弊端,形成比较适合的创新点,取得更多更好的创新业绩。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