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金融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和谐社会论坛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 18:51  新浪财经

  由中国金融学会、金融时报社联合主办,新浪财经独家网络合作的2006中国金融论坛于2006年12月2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和谐社会 中国金融业的社会责任”。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论坛。以下为金融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和谐社会论坛实录。

  李扬: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下午的研讨会现在开始。稍微有几个变动,首先是主持人变动。我们最早接到的通知上是我主持,上午看到是易纲先生,下午又有变动由我来主持。广谦校长也是接到了金融学会的通知,让他准备关于金融创新的内容。下一场他在另外一个地方主持金融创新的研讨会,他的相关观点会在那个会场阐述,这个会要把时间让给其他的演讲嘉宾。李若谷行长公务很繁忙,中国金融学会的事他要参加的,只是时间有点紧,他不陪他们一直坐到最后,他先演讲,他非常乐意和大家在演讲之后互动。其他的演讲嘉宾最后互动,李行长是演讲完了就互动,大家有问题现在就做准备。

  我们现在开始,题目是金融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和谐世界。就这个题目今年有两个要点要说,一个是中国加入WTO五年过渡期今年完毕,我们必须全面的融入全球经济和金融体系之中,所以中国的企业必须走国际化的路子已经是势所必然了。另外,大家知道我们今天会议的主题以和谐为核心,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已经有了很长时间的酝酿,从政府以人为本进行铺垫,到六中全会和谐社会终于作为我党的战略方针提出来了。关注我国政治动态的都可以注意到,我们之后推广到了世界的范围,建设和谐世界。中国人最讲“中庸”,这是最和谐的,中国人的理念开始走向世界,这也是今天主题的深远意义所在。我就不多说了,下面把时间交给演讲嘉宾。首先请中国进出口银行行长、中国金融学会副会长李若谷先生演讲,大家欢迎。

   李若谷:各位下午好。很高兴有这次机会出席这次讨论会,讲一讲我自己的一些想法。很多东西不一定是研究的成果,是我一年多到进出口银行工作的体会。

  我觉得我们的国家无论是金融企业还是其他的企业,在走向国际的时候与其他国家所处的环境完全不同,所遇到的问题也有许多是不同的。从国际市场上来看,西方国家早期走向国际遇到的竞争非常有限,他们自己之间有一点竞争但是很有限。市场是一块未开发的处女地。发达国家比如说英国、荷兰这些早期的资本主义国家,他们走向国际有跟重要的原因也是应对金融危机,为了寻找市场和资源,这些方面有相似的地方,但是他们当时所遇到的竞争比现在来说要差得很远,所以他们对市场的垄断、对资源的垄断比较容易。

   

  中国的企业现在走向世界、走向国际,所面临的环境就不同了。我们也搞过调查研究,现在世界上已经探明的资源基本上全部在发达国家手中。所以我们的企业走出去就要搞一些新的,虽然还有(资源),但是条件不是很好,贸易保护主义也是非常盛行。应该说在我们改革开放28年时间里,美国两党对中国有一个认识,一个是促进中国的贸易自由化、市场自由化,以此为基础促进中国走向政治的自由化,这是它的共识。现在由于中国的发展非常快,现在美国开始怀疑我要不要支持中国市场自由化?我要不要支持中国贸易的自由化?因为这些东西已经开始损害美国的利益,不的认识发生变化,我估计在今后一段时间,美国对华政策要进行调整,到底会什么样?我现在不敢说。但是我觉得特别是这次中期选举之后,美国的对华政策有可能发生变化,特别是经济政策。这是中国在海外开展业务有可能遇到的比较大的阻力。

   

  早期的资源国家搞走向国际基本没有压力,可以随便的到别的国家去开发资源,之后就扔在那里不用管。资源的掠夺性非常强。甚至可以像英国一样用卖鸦片来换取中国的白银等资源,非常容易。刚才讲了,已经探明的资源大多数在西方国家和公司手里,环境问题日益严重,代价越来越啊,中国企业刚才李扬也讲了,走到今天这一步,不走国际(道路)也不可能,面临的形势和环境会比较严峻。你不走向世界,就解决不了中国发展中的资源瓶颈和环境瓶颈。

   

  西方国家之所以走向世界,他们的技术、管理、生产是占领先地位的,而我们有的企业走向世界的时候不是这样,我们的技术、管理、生产很多东西未必是世界一流的,但我们也得走向世界,所以我起了一个名字,我们是“弱势前行”,不是一个强势的东西。

   

  中国的企业在走向世界的时候,切入点是发展中国家,是比较落后的国家,不是去占领发达国家的市场,这也是他的一个特点。当时那些发达国家,他们获得垄断利润很容易,但是我们现在面临的环境要差得多,我们的人才等等各个方面都不具备世界一流的水平,或者最领先的水平。这个特点也是比较明显的。

   

  从国际的市场需求来看,早期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去的时候,完全是殖民地政策。那些所谓的殖民地国家、发展中国家也没有什么力量反抗,就被人生生的剥削。而我们现在遇到的环境完全不同了,发展中国家对中国的期待非常高。我这不到一年的时间去了相近20个非洲国家,他们对中国的期待非常高,希望中国多给援助,希望中国多来投资。

   

  中国企业包括中国本身面对的责任提前到来,中国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今年也就2000多美元,但是所处的位置和美国、欧洲相差无几,要求我们承担的义务和责任比我们获得的权利大得多。而且你不得不面对这种局面,发展中国家要你去投资要你去开展合作,资源的开发也不能随便开发。比如说我们在加蓬有很好的铁矿项目,露天开采都可以,品位非常高。开采完了还要回填,费工费力费钱大多了,原来发达国家开采了就走了。我们所面临的责任比发达国家当初面临的责任重得多!所以我们现在人均2000和美国、日本、欧洲人均40000美元承担的义务和责任相差无几。

   

  因此,中国企业的国际化面对的国际环境不是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有利,当然有有利的一面,但是不利的一面也是非常严重。当他们走向国际的时候可能需要政府给予更多的支持。完全要靠他自己去走,完全用市场化的方式,恐怕难以成功。

   

  比方说华为公司,它的电信搞得不错,但是它要进入发展中国家的市场,必须利用中国政府的优惠贷款,如果没有中国政府的优惠贷款根本进不去这些市场。仅举一例为证。

   因此,我觉得中国走向世界要注意这样几点问题。

   

  第一要更加注意互利共赢,坚持分享式的道路。早期发达国家不是这样做,但是我们现在已经无法不这样做了,只能更加重视互利共盈,比如说中国的中石油在苏丹的活动受到了西方很多的质疑和批评,实际上都是胡说八道。我到OECD做演讲,除了日本代表在会上对我们显出了一种挑战的态度之外,包括美国在内的所有代表都对我的发言给予了热烈的支持。我当时讲话也是差不多这样一个会场,我讲话之后出不了这个会场,一个一个要和我握手,祝贺我发言成功了。

   

  我们到苏丹去,那里之前不产一滴油的。中石油进去进行开发,苏丹大概每年石油收入100多亿美元,储备20多亿美元,对世行的欠款开始偿还了,经济增长速度8%。建起了非洲大陆最大的炼油厂,年处理石油500万吨。我去看过。平地沙漠上起了一座炼油厂、几个发电厂,过去他们经常停电,我去的时候没有停电,他们告诉我,中国人来了之后建的电厂,停电现场大幅度下降。在安哥拉我们也经常受到西方的批评,我们给了安哥拉银行20亿,德国马上也给了20亿,和我们一样买它的石油切块。西方国家都是口是心非。批评你时说得很好,但是他比你干得还厉害,我和打了这么多年交道,深有体会。

   

  中国到了这些国家,你说我们不去做这些事情,就不行。我刚才讲了苏丹的例子,虽然中国帮助苏丹建立起了一个它原来没有的石油工业,但是苏丹社会上已经开始有人说了,中国把我们的石油都拿走了。虽然我们只是按份额拿了很少的一部分,它占大头,但是他们说中国人把石油都拿走了。他们可能是受西方挑唆的一部分人,可能是既得利益失去的人,可是他们在造舆论啊。所以中石油在当地给他们建学校、建医院,都是无偿的。但还是有人在这样说。所以我说我们必须坚持走互利共盈,我们没有机会再高掠夺式的开发。这样做我们的前途也是充满荆棘。

   

  第二更加重视可持续发展,在可持续化的过程中节约资源,保护环境。这个任务非常重,我们在非洲很多都是资源型的项目,如果开采率、回采率很低是不行的,要住节约资源。过去没有这个问题,发达国家走向国际没有这个问题,现在人口、资源、环境是全世界的共性问题,你不可能忽略它。我到了一个地方就和中国公司(到处都是中国公司)讲,你们一定要注意这些问题!我们有的公司很不错,他们雇的工人住的工房已经非常好了,有的是简易住宅,四个人一间,管理人员两个人一间,带一个厕所,非常人性化,夏天都有空调,但是也有很差的,这些问题都要注意,都是别人抓你辫子的机会。

   

  我们去利用人家的资源,一定要提高资源的开采率、回采率,避免浪费。而且还要节约这些资源,降低能耗,开发替代产品,搞可持续的发展,发展循环经济。这些都是我们在走向发展中国家、走向国际的时候必须注意的问题。

   

  第三就是社会责任的问题,在中国国际化的过程中我们的企业要树立良好的形象。你去开发资源也好,赚取利润也好这都是很正常的,但是如果不注意社会责任问题,那你就有可能面对更加困难的境况。当然这种社会责任我觉得有两点需要强调,既要注意也不要过头。现在发达国家也善于利用这种社会责任实际上是限制别人的发展,这两方面都要注意但不要偏废,一方面要注意承担,第二承担过多的责任也不应该。美国现在也是二氧化碳排放最大的国家,但是它不承担任何的责任,连京都议定书也不签。这是两方面都要注意。

   

  第四要注意平衡。刚才李扬也讲了中国文化的平衡,坚持在国际化的过程中,为建设和谐世界做出贡献。这个世界的发展南北、南南都不平衡,我们要为实际的平衡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使我们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实现国际化的过程是相对痛苦较少、困难可以克服的过程!

   谢谢大家。

   

  李扬:今天理论界包括业界重要的议题就是走出去,我们要转变我们的战略,从引进来为主,到走出去。听起来容易,做起来很难。李行长用亲身的体会和很深刻的洞察力给我们讲了一些情况。我们现在用一点时间,有什么问题可以提出来。

   

  提问:李行长,我知道您以前在各种国际金融组织做过执行董事,有丰富的国际金融经验。我提出一个问题,金融机构的国际化过程中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因为中国的银行,特别是进入发展中国家的银行,进入欧美国家面临重重障碍,您有什么很好的建议。

   

  李若谷:我不知道算不算好的建议。但是我觉得,金融企业走向国际,特别是走向发达国家去非常困难的,你走到发展中国家都相当困难。比如说尼日利亚,有很多的中国商人非常希望中国有一家银行去开分行,我在中国人民银行的时候就到那里去看过,我们的银行不大敢去,到那里人身安全都有问题,我们坐车前面都有车有机关枪开道。那里政治环境的问题都非常严重。要想走向发达国家,我个人认为起码有两条非常重要:一个是人才。我们的人才现在严重不足,难以应付人家的市场,对发达国家的市场我们干脆不了解,因为你不了解就无法在你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而发达国家的市场要是墨守成规,就休想挤进去,必须以创新的产品、创新的市场理念挤入已经非常饱和的市场。一个是人才,一个是创新。

   

  提问:没有中国金融机构的国际化,中国企业的走出去战略也无法进一步的深入下去。这也是我们面临的一个责任。中国金融机构要跟随着中国企业才能走向国际。

   李扬:不错不错。还有什么问题?我有一个问题,也是今天讨论非常热烈的外汇使用的问题,进出口银行有什么样的问题和经验?介绍一下。

   李若谷:不知道这里有没有记者。

   李扬:我们就打住吧,问点别的问题,这一点,私下在讨教。

   提问:我是印度中国文化促进会的代表,我想问下中国进出口银行和中国政府对中国企业走入印度市场有什么政策支持和政策?

   

  李若谷:我们非常支持中国企业到印度投资合作,我们已经批准了5亿美元的优惠买方信贷,但是印度不使用他们说不需要,他们说如果接受这5亿美元,也希望向中国提供5亿美元。但是我们现在也是支持了一些企业到中国去。

   

  提问:如果是中国的企业希望到印度去发展,我很同意您刚才讲的,中国政府和中国企业如何绕开贸易壁垒,类似于比较大的比如说纺织业,具体的我们可以过后在谈,是否可以中国企业来申请?得到中国政府的支持然后过去?

   李若谷:可以啊。我们现在对纺织业到发展中国家发展是支持的,包括设备整体转移都是支持的。你要有好项目可以想我们提供。

   提问:好的,我们和印度纺织工业部在探讨中国的纺织业,印度下一步要大力发展纺织业,印度政府会给40%的资金支持,不知道这个问题是否可以探讨?

   李若谷:完全可以。

   李扬:谢谢李行长,谢谢。下面有请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朱民先生来做演讲。

   朱民:女士们、先生们、大家好。我想就几个问题来谈:

   

  第一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国际化道路是有必然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强烈,中国越来越多的变成了国际制造业的中信,在这个情况下,中国也需要从全球获取资源、获取技术、获取资金,也需要向全球各行业走出去进行资源的增加配置。在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要必然的有一个过程,会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最近讨论比较多的是分成两个声音,一个是认为中国的企业、国民经济发展如此自豪,一定要走出去,中国的银行业经过上市以后,以市值计算,全世界最大的银行、中行、建行、工行都名列其中,前20位我们三家都在,以资产计算前30家里面我们也都在。另外一种说法也是意识到中国的威胁论,我们刚才讲的各级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议论和风声都有。

   

  我觉得中国的企业走向社会是因为随着制造业全球化的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从银行业走向来说完全是一个阶段性的。我特别同意那位先生表达的观点。银行业走向国际化从以往50年的经验来看分成三个阶段,一个是跟着贸易走,贸易到什么地方银行就到什么地方,主要的业务是结算清算等。第二个阶段是跟着企业走,生产全球化,所以企业跟着生产,银行跟着企业走,才有银行的全球化,刚才我想讲一点,不是银行走在前面,是银行跟着企业走,我们是跟着工种走,不是说我们走在前面,说工种你快来吧。第三个方面是银行跟着资本市场走。全球的资本市场融合越来越厉害,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强。我在多个场合都反复强调,我们今天实际上是金融主导一体化,生产增3%左右,贸易增长6.8%左右,资本增长是13.6%,是贸易增长的2倍、生产增长的4倍。金融业跟着市场资本走有着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本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如果本行货币不可兑换,到国际市场只能经营外币而不能经营本国币,根本就没有意义。如果从大的宏观条件来说,中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都会走向世界、走向国际舞台,只是分阶段的,我们今天仍然跟着贸易走和开始跟着企业走的阶段。在国际上跟着资本市场走的失败比比皆是,最典型的是日本的公司走向和美国和欧洲,亏得一塌糊涂回来。资本市场不开发,本币不能兑换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就需要认真的考虑了。确实我们会走向国际市场,但是有一个阶段的过程。在当今阶段,我们是逐渐的跟着企业,我们也帮着企业出谋划策和把关,企业失败了我们也失败了。

   

  第二点,当我们讲走向国际化的时候,看国际背景的时候,看大的环境和宏观经济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微观的基础。特别是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化有很多重要的条件,非常重要的市人才,管理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仔细看花旗和美洲银行的国际化道路,开始跟着贸易走,后来跟着企业走,最后跟着市场走。

   

  中国所谓的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是区域管理,这个模式不是产品管理,到海外按照块块管理是非常难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只有亚洲的快快破产了。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有问题,走向国际舞台。操作性、流动的等等一系列的东西都是全球的。第三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全球的清算和支付系统。

   

  我们平时看管理和人才,那个严格意义上说是20年以前的概念,你派一个团队就可以把一个机构管起来,但是这个模式越来越证明不灵了,日本是典型这个模式失败的案例。花旗、汇丰等所有的海外扩张全部是产品线、全球的时时的清算系统。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的。我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个德意志银行的案例,他的改变起于15年前,1987年的时候德意志银行觉得这个世界开始变了,之前银行有57亿欧元的收入,这个收入里82%是在德国本土,69.2%是利息收入,在1987年的时候德意志银行是本土银行是靠利息收入的银行,之后德意志扩大中间产品的收入、非利息产品的收入,减少利息收入,变成国际化的银行。到97、98年的时候,他很成功的扩张了全球业务,本土收入占总收入的60%、70%左右,今天他的本土收入只占27%左右。从1987年它花了将近20年时间,做了几个特点大的变动。第一件事是建立全球的产品线为主的经营模式,把区域性模式全部改变成产品线的,第二是时时清算,他建成了全球最好的支付系统。正是因为有技术的支持,把整个组织架构完全变成产品线的组织架构。我们因为对德意志银行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跟踪研究,看到它过去20年的变化。银行业走向国际化有很多的因素。德意志银行走第一个阶段走了12年,到今天真正变成一个全球化的银行,而且是非利息收入为主的银行,花了20年,这对于中国商业银行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们的管理架构、管理模式、风险管理的体系应该说还有很大的不足。至少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大规模的走向国际舞台。对于这一点,对于国际化围观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同样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点,我想说,我们中国银行是非常积极的支持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它是我们的上帝,我们刚才还说,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但提供资金,同时和企业合作,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增加值。与此同时,我们也认真的实施我们自己的国际化战略。中国银行自己已经是国际化的银行了,作境外有603家分支机构,境外资产占银行全部资产的38%,利润占31%左右。客观上是一个国际化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但是我们还在很认真的准备不断的扩大国际业务,因为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有国内业务和国际银行两者的平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当我们看两个市场的时候,我们还是认为,国内的市场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市场,这个特别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具备GDP增长高达10%左右,每年有15%到18%的存储增长,18基点的毛利差,世界上没有像中国这样规模如此之大,增长如此之快,利差如此之好的市场。中国还没有产品,我用最基本的指标来说明这个问题。国际上全球利息收入占资产收入的比重是2.2%,中国是2.1%,已经很高了。与此同时,全球平均非利息收入占资产比重国际平均水平1.7%,我们是0.3%。可见在非利息产品的产品空间是如此之大,所以一方面传统的贷款市场是如此之好,产品市场如此之好。没有一个市场可以与这个市场相比。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抓住这个机会。平衡两个市场我们仍然认为国内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所以我们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去开发。

   

  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没有产品,这很重要。所以我们积极开发海外业务,把海外的产品引进来,包括我们最近收购新加坡的航空租赁公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中国这个产品很弱。我们国际战略进行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产品的发展仍然着眼于国内市场的发展。我们对国内市场很有信心,我们分析再过三年多一点的市中国银行业的整体资产的市场规模会大于美国的银行业市场规模。中国银行业的收入会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如何利用国际资源,利用产品优势和经验来推动和深化产品的发展而从中盈利。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很好的机会,谢谢大家。

   李扬:谢谢朱行长,下面请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党组成员、总会计师贡华章先生发言。

   

  贡华章: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首先非常感谢论坛组织方邀请我这样一个不能在这个论坛发言的人来发言。因为你们讲的是金融,我恰恰不是金融行业的,也感谢主持人给我这样一个机会,有机会介绍一下中国石油,但是时间很短,我讲什么呢?作为企业,刚才李行长、朱行长都讲到,企业和金融是不可分割的。我就想给大家讲讲利用金融资本市场创建和谐发展的跨国企业集团的几点体会。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最大限度的提供清洁的能源是我们最大的社会责任。作为国内外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我们一直在高度重视金融资源对产业资源促进作用,并且在实际工作中有效的利用金融资本市场,通过国内外对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不断的提高公司的国际竞争力,促进了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发展。总结过去几年的工作经验,我有这么几点体会:

   

  第一个体会就是充分利用金融资本市场来提升国有企业的价值。七年以前,也就是1999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部署,成立刚满一年的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进行了脱胎换骨的重组改制。采用国际通行的标准把油气生产的核心业务,按照产业链进行专业化重组以后,历尽艰辛整体上市,登上了国际金融资本的舞台,虽然融资并不算多,但是在那个特殊的时期,中国石油的成功上市为大型国企重返国际资本市场铺平了道路,也为中国石油在国际金融资本市场上的后续融资打开了通道,更重要的是,建立起与国际接轨的健全的公司治理结构的管理体制。

   

  上市以后的中国石油自觉的接受资本市场的监督,规范公司治理,恪守上市承诺,建立起了全新的管理运行的机制。按照投资决策中心、利润中心和成本中心分工来定位总部、专业公司、地区分公司这一新的组织管理结构,实现了扁平化的管理和流程再造,实现了快速发展,赢得了国际金融资本市场的广泛赞誉。

   

  随着资本市场对中国石油规范运行的认可,2003年著名投资家巴里特先生大规模买入中国石油的股票以来,中国石油的股价不断上升。尽管受到了BP公司的股票抛售行为的影响,我们仍然在2005年以2%的股份增发拿回了相当于IPO10%的资金,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说到这个问题的时候,社会上曾经有一种舆论,说石油涨价的好处不应该让巴菲特拿走,今天在这里我们说历尽艰辛上市,我们上市的时候股价是1.28元,和1.30元之间,原来政府和香港政府批准我们上市是25%,但是之后觉得25%是不可能的,最后决定是至少10%,低于10%不能发行。我们遇到的情况是什么?在我们之前中国的大石油公司,海外路演以后按他们领导的话说哭着跑回来。如果中国石油再不能成功上市,那么将会阻断中国国有企业进入国有资本市场的路,这个责任对我们来说太大了。在这种情况下为了确保成功发行。当时如果定1.30元,可能有一家不进来,发行不成功,低于10%,最后定了1.28元。

   

  上市之后在香港,当时的总经理、股份公司董事长马富才先生在敲锣以后看了10几分钟,我开玩笑说他逃了,为什么?看着股价哗哗的往下跌,而且2000年我们的利润不算低,当时中国石油的利润已经到了800多亿,可是股价还是上不去。2000年熬过去了,2001年、2002年都熬过去了,股价都在1.40元左右。但是美国的巴菲特先生经过三年的研究认为中国石油是负责任的,他带头买了中国石油的股票,而且一下买了流通股份的13%到15%,在这种情况下,带动了国际上的一些投资者,纷纷的购买中国石油的股票,所以从2003年下半年以后,中国石油的股票才一直涨上去。应当说,我们在2005年仅以2%的股份增发拿回了当年10%的IPO的发行额,是和我们认真对待国际资本市场,得到国际资本市场认可是分不开的。

   

  最近中国石油的股价在香港已经超过10港元,最高的超过了10.5元了。上市公司总市值已经超过了英国石油BP、壳牌而成为全世界第二大石油公司。从资本市场评价公司发展前景市盈率,中国石油已经超过了美孚等大公司的市盈率,这充分说明中国石油善待金融市场而不是掠夺性的开采,一心一意的做好企业发展工作,有效的提升企业价值,创造了国内外同台竞技的和谐环境。

   

  我想讲的第二个就是,构建和谐的产融关系,推进国际并购和整合。在石油发展史上,金融业特别是银行提供了巨大的支持。近几年,中国石油抓住市场机遇,实现了快速发展,资金实力大幅度提高,对银行信贷的要求大大降低了。按照目前的情况,对外投资完全可以用自有资金来实现。但是中国石油本着构建和谐产融关系的原则,在企业经营状况非常好的情况下,不会忘记增经给了我们大力支持的银行界的朋友们,因此我们利用国内外许多金融机构给予了授信,不断发展了国内的业务,还进行了多次的海外收购和投资,取得了很好的投资收益。目前在全世界60个国家已经累计收入160多亿美元。累计回收超过80亿美元。在东南亚、中亚、中东、北非、中南美洲等地区都有我们的项目陆续建成,特别是2005年在国家开发银行、工商银行等机构的大力支持下,中国石油成功的收购了哈萨克斯坦石油公司,开始了国内企业巨资进军国际购并市场的时代,一方面使国际市场发展战略推进了一大步,另一方面也大大增强了国家能源安全和保障能力。今年为止,在海外的项目主产量会达到5400多万吨,份额产量达到2000多万吨。我们这种合作是和资源互惠互利的,前面李若谷行长已经讲到了苏丹,我们2000年到的苏丹,当年用他们自己的话讲,没有中国石油的帮助,就没有苏丹的石油工业。我们确实在这方面特别注意,在海外发展当中,和资源、和当时的居民如何建设一种和谐的国际合作环境。当然,国际合作当中有很多风险,包括政治风险。哈萨克斯坦收购同样是这样,这么大的收购,我们在哈萨克斯坦的产油量已经占到它全国产量的1/4以上,正因为我们注意了和资源的良好的合作感到,才维持了这种良好的合作继续往前推进。最纳札尔巴耶夫访华又和我们签了两个协议,一条输油管一条天然气管线,我们特别注意和资源主的合作,环境特别重要。我们离不开金融业的支持。前面我讲到一个问题,有人说你们有钱了,银行借款完全可以还掉了。我就说了,我们现在保留一个通道,人都是这样,不要你困难的时候找到银行,银行帮着你了,你有钱的时候就把银行踢开了,这是不行的。这就是我们目前保留这个通道的原因。在国内市场方面,为进一步理顺关连交易,履行上市后的承诺,在中国证监会的支持下,2005年中国石油股份公司以60多亿元的资金,收购了三家A股上市公司的流通股,顺利摘牌,不仅为A股市场注入了兴奋剂,也为推进上市公司改革开通了新丝路。产业集团的发展离不开金融机构的支持,金融机构的发展也同样离不开产业结构的支持。只要多换位思考,就可以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实现平衡发展。

   

  第三企业的金融资源包括外部和内部的资源,其中资金是企业最关键最重要的内部资源。国内外正在普遍的推行资金的金融管理中国企业一直重视节约化管理。上世纪90年代中期我们就成立了专业公司进行管理。中国石油集团财务公司已经成为国内资产规模最大,盈利能力最强,风险管理最好的财务公司之一,作为中国石油集团的结算中心、融资中心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依托中国工商银行的结算网络,提供的封闭计算服务和方式,解决了传统依托不同银行进行结算时存在的流程复杂、周期长、资金占压和拖欠等问题,提高了资金的运营效率。今年我们财务公司的结算量将超过75000亿,累计资金成本超过200亿。

   

  从2004年开始,中国石油集团进行境外资金集中管理的试点工作,通过全球招标选定签约银行,授权财务公司作为境外资金管理中心,在银行开立帐户。集团各海外企业在签约银行开户。通过网上银行与财务公司总帐户之联,帐户资金归结到总帐户,实现信息查询,资金调剂,外汇风险管理和市场运作的集中统一。目前包括中国银行在内的五家跨国银行已经成为中国石油海外管理的合作伙伴。试点两年来已经实现了集团成员企业在全球44个多少,163家开户银行,37个币种,547个帐户的信息监控,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基础。企业内部资金集约化管理设备的提高,并不是对传统金融服务的抛弃,是中国石油与国内外金融机构合作层次与服务水平的提高。在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中,实现了产业集团与金融机构的双赢。

   

  第四深化产业与金融的规范合作,有利于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构建。中国石油集团财务公司作为境内唯一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在实行管理和内部有效调剂中,利用专业化优势为集团内部成员提供了有效的低成本的资金支持,使中国石油在金融领域的层次提高了。

   

  2006年我们与意大利中利保险公司合作成立了中利人寿保险公司,不仅可以拓展企业内部的利益,实现保险资源和市场的价值最大化,更重要的是通过内部保险资源和市场的管理,理顺保险关系,降低相关风险,提高保险深度和力度,实现构建和谐企业、和谐社会的目标,深化产业资本和金融资本的规范合作,不仅有利于产业资本的保值增值,挖掘内部的潜力,还有利于发挥互补优势,获得双赢,更有利与获得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市场,实现和谐发展。

   最后讲点政策建议。

   

  中国石油的经营理念是奉献能源,创造和谐。企业就应该在市场条件下,努力抓住机遇,提高资源效率,提高竞争力,规范运作,不辜负国家的希望,尽到投资者和股东的信托责任,这是企业最大的和谐,也是为和谐社会做的最大贡献。阶级的发展离不开外部市场的支持和内部金融的有效利用。资源的发挥离不开金融管理。现阶段,鼓励中国石油这样的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规范合作,有利于深化金融市场的改革开放,优化金融行业的治理结构,减少金融市场风险,提高金融市场创新能力和整体竞争力。因此实现产业与金融的共同发展,有利于各方的利益发展,和和谐社会的构建。当然这还有赖于金融体系的构建和金融政策的支持。

   

  李扬:谢谢贡总,开始讲我就体会到了,请你请对了!通过这个发言我们知道,一方面金融业更好的为企业服务,另一方面金融业面临着很多的竞争。我们的发展还来自非金融业的竞争。企业如果达到这个程度,朱行长在这里要小心一点。下面请商务部部长助理傅自应先生发言。

   

  傅自应:各位朋友、同志们,大家下午好。很高兴参加中国金融学会举办的和谐社会:中国金融业的社会责任论坛的活动。并就金融与企业的国际化战略与和谐世界的论题做一个发言。

   在当前的形势下,我们认为这个选题还是有很好的意义的,下面我从四个方面讲一讲我的看法。

   

  第一个问题,中国的企业国际化已经具备了条件。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起诉发展,产业结构迅速升级,初步形成了较为强大的制造业的竞争力在国际竞争分工中占据了比较重要的位置。我们可以说已经成为了世界重要的制作业的基地。已经连续十多年金融项目和资本项目双顺差,外汇储备年年增长。到今年10月份已经突破了1万亿美元,居于世界第一。

   

  目前中国的GDP占全球5%,出口占全球7.3%,外汇储备大概占全球的1/3。世界经济增长的1/6是由中国经济拉动的,从我们中国的企业国际化程度来看,比重相对比较低,对外投资规模仅仅只占全球的1.6%,应该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的潜力还是巨大的。当前中国经济已经进入到了走出去快速发展的时期。2005年中国人均GDP超过了1700美元,今年预计可能要达到2000美元。在中国的东部沿海的很多城市人均的GDP有超过了4000美元,根据过经验,这正是国内产业升级动力最为强劲的时期。如果在外投资不能相应发展。成熟的产业不能迅速转出就会错过产业升级的大好时机。中国很多产业如纺织、服装、家电等技术非常成功,管理先进,营销网络比较发达,完全可以走出国门对外投资的。中国的企业初步的具备了国际化的条件,国际市场是检验企业竞争力非常强大的试金石,中国企业进入国际市场和一流高手更正,才能真正显现出自己的实力。近几年来,中国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也在不断提升,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不断增强,2006年已经有了16家中国的内地企业进入财富世界500强,而2001年的时候进入500强的内地企业才11家,数量在增多、规模也在逐步扩大,显示了中国企业的竞争力在迅速增强。

   

  今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世贸的过渡期已经结束,国内市场的开放程度进一步提高,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竞争的重要的战场。面对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竞争对手。中国的企业必须要加快国际化的进程,主动参与竞争,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来提高综合的实力。

   

  第二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推动中企业国际化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实现国际收支平衡的需要,大家都知道近几年来,中国内外经济不平衡的现象日益突出。这不仅引起了越来越多的贸易摩擦,也对有效实施货币政策,保持宏观经济的稳定提出了挑战。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提出,必须在结构优化中促进总量平衡,必须把促进国际收支平衡作为保持宏观经济稳定的重要的内容。

   

  推动企业走出去是促进国际收支平衡的重要方面,从国际经验上看,一些制造业大国,比如说德国,货物贸易顺差的规模都比较大,并且超过了中国,但是收支平衡比较好。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对大量的对外投资消化了大量货物贸易的顺差,中国要继续促进收支平衡,必须大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同时我们在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对资源、人员的战略需求非常强劲,我们的战略人员又非常短缺,如果不解决这个问题中国经济就难以发现。

   

  第三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有利于促进和谐世界的建设。推动中企业国际化,我们认为是实施互利共盈战略,促进国际世界发展的需要。中共中央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实现互利共盈的战略,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到境外投资,鼓励境外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这些中国融入世界经济的重要举措,对促进经济发展,共建和谐世界具有重大的意义。推动中国企业国际化可以更好的利用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积累的实力和经验,参与世界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目前一些非洲、拉美等发展中国家制造业基础比较薄弱,甚至还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体系,促进中国企业走出去,对于解决这些国家资源短缺、技术落后的问题,实现这些国家和中国共同发展是有重要意义的。中国企业要注意社会的责任,积极履行社会责任,注重回报社会,已经成为国际化大公司的基本的要求。也可以说是,企业国际化经营发展的基石,如果我们不注重劳动保护,也必然会造成社会和消费者的遗弃,所以从中国企业对外投资走出去,积极的参与当地经济的发展,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这样就能够获得可持续发展资源和动力。

   

  第四促进中国企业国际化需要政府部门推动,更需要中国金融机构的大力支持。我们知道企业国际化是企业经营的一种高级形式,涉及到资本流动、货物流动、人员流动、技术流动等多种方面。这就需要我们在外交、经贸、产业、金融等多方面的参与和配合。近年来,我国基本建立了一套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体系,作为走出去战略的实施部门,商务部在服务体系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中国人民银行等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措施,并且很多地方的政府部门也有相应的支持。商务部还建立了国别投资经营障碍报告制度,帮助中国企业了解国际投资的环境,通过多边双边保护的协定,消除走出去中的障碍。维护企业的权益,建立相关行业组织和驻外商务机构、商会、国内投资主体等共同参与的形式多样的协调机制,加强行业自律,规范了走出去的企业经营行为。

   

  要促使更多的企业走出去,需要不断的完善相关的政策支持体系,为企业走出去提供全方位的服务。目前商务部按照中国政府的要求正在大力推动境外经济合作区的建设,境外经济贸易合作区是中国政府主导的,在发展潜力大,关系比较好的革命建立产业园区,使中国企业集群式的走出去,是推动国际企业战略化的主要举措。金融机构在企业国际化进程中大有可为的。目前我国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套金融服务的体系,早在1994年中国政府就决定建立中国的进出口银行,2001年又相应成立了中国进出口保险公司,同时大家也知道,中国银行作为外贸专业银行也在支持企业走出去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提供的援外的贷款,出口信贷等规模也在逐年增加。我们还为企业开展业务提供了风险担保基金和业务能力。中国的金融机构在服务企业国际化战略的同时也实现了自身的利润增长,获取了很多的宝贵经验。从国际经验上看,没有金融的国际化很难有成功的企业的国际化。中国对外贸易总量,今年超过16000亿美元,中国与20多个国家有贸易关系,但是中国的服务贸易特别是中国的金融业走出去的步伐相对滞后,我们希望随着中国内外开放步伐的进一步加快,希望中国货物贸易不断的发展,中国的金融业也能够相应的得到发展。

   

  所以,我们也要必须看到,中国在开放的过程中,中国企业走出去还存在着一些差距,在非洲等国家很多的中国企业在交易的过程中不得不进行现金交易,因为中国银行在国外的网点很少,服务业很单一。

   

  总体来看,金融机构国外网点少,服务产品比较有限。不含港澳地区的海外机构只有17家分行,8家子公司,在美国有有3家机构,不足30名员工。我们金融国际化才刚刚开始,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推动金融机构国际化是一个长远的任务,需要企业和政府的共同努力,通过新一轮的谈判,高层互访等来做工作,需要具有全局的战略性的眼光,同时我们也希望金融机构在积极学习国外大型金融机构的跨国经营经验,提高国际化水平,提供社会与中国企业走出去的产品和服务。总之,我们要抓住机遇,形成合力,为世界经济的和谐发展,做出贡献。

   谢谢各位。

   李扬:谢谢,几位发言人的发言到此结束,留点时间大家提问。

   

  提问:我是武汉大学的,请问朱民行长一个问题。刚才谈到中国金融机构国际化的时候,朱行长非常详细乐观介绍了一下金融机构特别是中国银行的经验,从改革开放到现在的路子是不一样的,在两段期间,特别是最近和过去相比,欧美国家对中国银行在竞争的方式上有没有什么变化,监管机构对中直机构的监管有什么启示?

   

  朱民:这个问题非常专业,非常好。这个是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从国际银行市场看,中国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三四年以前,国际的银行业看中国的银行业市场只是一个对他们的本土公司业务的延伸服务,在中国大概当时是198家外资机构很大一部分只做本土业务,在过去的两三年里中国经济的发展非常好,银行业发展非常好,中国银行市场是国际上最好的银行市场。所以国际银行把中国银行市场看作了国际金正的必争之地,中国银行在国际上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中国银行业市场是国际大银行国际化战略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不像以前只是一个派生的延伸服务。这样国际银行对中国银行市场的投资经营的规模和速度不可比。两大市场一个是美国一个是中国,美国基本上占据得差不多了,剩下的就是中国,谁占有中国市场谁就赢了。

   

  从对外来看,监管对广义的外国银行的监管都加强了,因为巴塞尔资本条约特别是新巴塞尔条约实施之后,对资本金的配置的管理要求大大提高了对金融机构的内部的风险管理和内控管理大大提高了,特别是最近的反洗钱是国际金融机构高度重视的一个方面。最近对中国银行业在全世界从监管的角度来看,要求中国银行在当地分支机构子行化,这也就是要求便于他们的监管,因为要在当地注册,监管很方面了。整个的监管的严格程度应该说是大大提高了。还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国际普遍趋势巴塞尔two的实施第二是对中直银行的规定方面,要求提高了。

   李扬:讨论这么深的问题已经不是这样的场合了。非常遗憾,鉴于时间关系,这一段的讨论只能到这里了,下面以热烈的掌声对演讲者表示感谢。先休息一下。

   

  王广谦:咱们现在开始下一段,会议进行到这个时段大家一定很累了,但是我们还要提起精神,下面还有五位嘉宾的精彩演讲。我们这一段的主题是金融创新与金融服务,也是整个论坛的最后一段,会议安排了五位演讲嘉宾,他们各人的介绍在会议手册上都有了,在这里就不耽误时间介绍了。首先请出中国工商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牛锡明先生做讲演。

   

  牛锡明:大家下午好。今天参加了一天的会,听了大家这么多金融界的专家和这么多重量级的人物的演讲。我这里有一个稿,但是我不想念了,我想借这个机会简要的说一点,我参加这次会议的体会。

   

  第一点,我想说,我通过参加这个会议,我感觉社会的责任是上市银行必须肩负起的重大的责任。工商银行是10月27日成功的在香港和A股市场上市的,上市非常成功。上市以后作为中国最大的商业银行我们现在实际上是肩负着三大任务。一个任务是要创造持续的可可需增长的回报率,第二使我们的员工有一个比较好的收入,要维护员工的利益,第三肩负起社会的责任。社会的责任主要是为客户提供服务,特别是现在在A股的市值已经达到了5块5,在国际市场排名第三位,超过了大通、汇丰,除了公司自身的表现以外,还有很多其他的因素造成的。我想这种股东的回报、员工的利益、社会的责任是上市公司关注的三大责任。

   

  第二点,我们怎么样来承担起我们对社会的责任,怎么样来为社会、为客户提供幼稚的服务,作为一个上市银行应该通过创新来为客户、为社会提供优质的服务。从创新上来说,首先我们要为我们的大的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种大的客户是我们的一些大的法人客户,我们下一步应该想办法为他们提供个性化的服务方案,通过这种方式来提供优质的服务,这种个性化的服务方案应该包含着一些创新的理念,应该是既包含贷款,又包含投资银行这方面的业务,还应该包含银行电子化这方面的服务,既要为大的客户提供法人服务,同时对他们的个人提供个人方面的服务,这几个方面都应该是包括的。对于个人客户来说,下一步工商银行主要是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服务。在我们整个的个人客户当中,工商银行有1.5亿个客户,这是一个非常庞大的客户群体。在这里有高端客户、中端客户和普通客户,这三类客户所需要的服务是不一样的,作为工商银行来说,要针对这三种不同的客户,为他们提供差异化的服务。

   

  通过科技的创新来为客户提供优质的服务。像电子银行业务,这个是以后银行进行时时创新、提供优质服务的非常重要的手段。工商银行今后的发展要依靠科技的创新。在科技的创新当中,银行的电子化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现在通过电子银行为客户提供服务,服务的量占全部信贷总量的28%,这个比例还是比较低的。今后几年要大大的提高这个比例。工商银行在全社会有18000个网点,即使这样也是排队很严重。这个问题现在还没有完全的解决。实际上要彻底的解决排队的问题还是要靠科技,靠电子化。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还是非常强的,也是非常好的。经过几次的升级和改造以后,工商银行的电子银行服务的功能非常强大。你在工商银行开一个电子银行的帐户以后,你所有的帐户包括定期帐户、活期帐户、信用卡帐户、购买基金、股票所有的帐户都可以挂在电子银行项下,可以不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在任何地点都可以通过网上,通过计算机来操作帐户。我还要提醒大家,最好还是要在固定的计算机操作,不要到社会上随便找一台计算机操作,要考虑安全因素。这种电子银行的服务实际上是一种创新。提供了一个技术的平台,使你能够在扩大了你到银行办理金融业务的手段。你可以在任何地方都可以办理业务。像这种对个人银行的服务的提高,主要还是要通过电子的创新。我也希望在座的各位如果没有办理工商银行电子银行的,也希望你们去办理工商银行电子银行,对你们服务的质量会有很大的提高。

   

  第三点,作为上市银行,要想更好的回报社会,肩负起责任,还是要管好自己的信贷资产数量,工商银行走过来的银行,1984年正式分立。前几年工商银行在运作我是按照专业银行的模式来运作的,由于历史原因形成了大量的不良资产,这几年经过努力和政策剥离,使不良资产降到3.9%,经过20年的发展,我们总结的经验和感觉的体会,作为一个银行业来说,怎么样肩负起社会的责任,最主要的还是要把资产质量搞好,把贷款搞好。以前出的这么多的贷款,使中国的银行业背上了这么沉重的包袱,我们作为经营商业银行的人员来说,我们也感觉到非常的沉重。今后你要给社会提供良好的回报,有一个基本的基础就是你要管好自己的资产质量。从1999年以来,8年的时间工商银行在这方面下了很大的工夫。1999年以来新增贷款已经占到了95%,28000亿。这些新增贷款的不良贷款率只有1.86%,8年的时间保持在1.86%的水平是非常好的。我们也感觉到今后几年作为银行如果要有竞争力的话,核心的问题还是要保持自己信贷的高质量,如果在资产方面搞不好,不仅不能为社会提供有效的服务,还会给社会增加服务。

   

  第四点,商业银行上市只不过是万里长征的一步,今后的方向是要融入到金融全球化当中去,这个趋势是不可阻挡的。中国20几年的改革开放,最成功的一点就是非常好的利用了经济的全球化,中国的银行业的改革开放下一步也是要融入到金融的全球化当中去。国有商业银行的改革是非常成功的,大家可以想一想,退回十年,1996年的时候没有人看好中国的银行特别是中国的商业银行。退回五年,大家对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也是持有怀疑的态度,但是到了今天,建设银行、中国银行和工商银行在一年之内海外上市而且获得巨大的成功,这是中国银行也是任何人始料不及的。中国的银行业改革的成功在于中国的领导,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国银行界的精英对中国银行的改革思路设计非常好。从中国工商银行自身的情况来看,我们虽然历史上剥离出了一万亿的不良资产,但是通过资产的重组和上市,最终我们不仅把这些损失缩小,而且没有通过银行的利润处理不良资产,而是同金融市场、资本市场之间的互动使商业银行的改革、使成本最小化、效益最大化,把工业企业的改革把成本转嫁给金融,这个改革是非常成功也是非常好的。下一步商业银行到何处去?恐怕是要国际化。怎样在中国这样一个基础和市场,走向全球、走向国际化,这里有我们与国际战略投资者之间的合作的问题,怎么样通过他们的合作来提升我们的管理与服务水平,有我们在海外兼并并购的问题。随着中国企业走向世界而走向世界的问题,这些都是需要我们研究的。

   

  今后五年、十年使中国金融业走向世界的过程,也是对我们的重大考研,我们能不能把国有商业银行走向世界,在这当中做大做强,这对我们是一个考验。我们一定要牢记80年代日本银行的教训,当时前十大银行有四家是日本的,现在连一家都没有了,这是一个非常惨痛的教训,中国的银行业不能走这样的道路。

   今天参加这个会议,有这么几点感想,在这里说一说,供大家讨论。谢谢。

   

  王广谦:昨天工商的股市涨停了,5块5,非常好,如果你有心看看近20年来世界排名前十位的银行,每年变化都非常大,大趋势就是中国银行的崛起,牛先生也围绕着工商银行谈到了社会责任的问题。下面请出中国建设银行股份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副行长罗哲夫先生给我们讲演。大家欢迎。

   罗哲夫: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今天非常荣幸参加这个论坛,下面就金融创新和金融服务题目讲一些自己的看。

   

  我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已经走过了十几年的历程,在这十几年中,经过中央的监管和商业银行的共同努力,在金融创新与金融服务方面还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些成就由于时间比较短,就不能讲得很全面。就我个人来讲,有三个方面比较重要,和大家说一下。

   

  一个是金融产品日益丰富。现在除了过去传统的存贷汇的业务之外,对公司的现金管理,个人理财和中间代理业务已经全面的发展,产品越来越多、品种越来越丰富,这是一个比较大的变化。

   

  第二业务流程不断的优化。过去很长时间,商业银行的经历是在每项业务条线中关注的是如何控制风险,在流程里加了很多环节,有利于控制风险。这几年在控制风险的基础上,也在减少环境,把每笔业务的流程尽量的做到简单。既要控制风险,同时要提高为客户服务的效果。每家银行都在对自己的业务流程进行优化,这也是一个比较明显的进步。

   

  第三在渠道建设方面取得了突出的成绩。各家银行、网上银行、ATM等自助设备,据到建设等方面的进步也是非常明显的。总之,中国银行业的创新使我国商业银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也要看到,我国的金融服务还没有满足现实的需求。商品和服务交易中仍然大量的使用现金,信用卡的普及程度,个人保险的参保比例,资本市场的发展水平和规模等都与市场的需求相去甚远。

   

  全国个人住房贷款的余额目前是2万多亿,在1998年住房制度改革之处不到1千亿,八年时间增加了20多倍,消费金融的高速增长势头可见一般。在个人的创业、投资、旅游、文化等方面,我们过去认为和银行关系不太大,都向金融机构提出了需求,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力相当大,但是我们从事这个行业的工作人员也感觉到,我们工作和需求有很大差距,特别是今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的孟加拉乡村银行创始人尤努斯的经历给我们一些启发,他面对的客户和我们面对的客户条件还要差。在金融产品方面进行创新,在风险管理方面进行创新,在孟加拉这样一个环境下,银行办得非常好,我觉得中国金融市场的潜力非常大,关键看金融从业人员如何挖掘市场,通过创新来满足需求。在创新的过程中,我认为我们需要关注两个方面的问题。一个是商业银行内部能不能建立一个有利于创新的机制。第二个方面,在外部、政策、管理方面能不能创造一个更加好的,有利于创新的环境。从商业银行内部来讲,金融创新有这么几个目的,一个是有利于银行开拓市场,满足客户的需求,第二有利于增加商业银行利润,第三有利于控制风险。从这三个目的来讲从商业银行内部对金融创新有一种动力和需求。从外部环境来看,下一步主要的还是从创新的新的政策。在组合产品创造开发的过程中,涉及到多个领域,有时候涉及到证券、保险等,因此在银行、金融机构在统一经营方面能不能迈出一步,对于中国金融产品的创新是至关重要的作用。

   

  建设银行上市一年多来,积极适应市场变化,深入贯彻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加大与美国银行战略投资的合作,在保持传统业务优势的同时,着力拓展零售银行、中间业务等新的领域,各项业务取得了新的进展,我们也一直在思考商业银行的金融创新应该注意哪些问题。首先感觉到商业银行在建设方面有新的突破。我们作为国有商业银行,过去都属于半机关化的管理模式,经过这几年的改革有了根本性的变化,但是在思想观念方面还是存在着这样那样的问题,应该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经营理念,把满足客户的需求作为商业银行金融创新最根本的服务。

   

  第二健全金融创新的激励约束机制,现在提出金融创新的问题,但是在机制上并没有解决或者没有完全解决鼓励金融创新制度安排和激励的政策没有做得很好。这个方面需要银行内部采取一些措施。

   

  第三要建立完善的创新机制,创新产品从立项到市场销售,每个环节都存在着巨大的风险,我们过去光讲推出产品,但是从来不做投入产出的核算,过去对整个风险关注程度还是不够的。因此在银行内部建立更好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也是非常重要的。

   

  第四创新非常重要的,是在业务流程上的创新,刚才谈到这个问题。在提倡金融创新的同时不能忽视现有业务流程的改造。现有的不少流程设计过多的是从业务流程需要和风险控制需要出发,而不是站在客户的角度考虑问题,没有真正的体现以客户为中心的内在需求。今后可以在有效控制风险的基础上,去掉一些不必要的环节,多给客户提供一些便利,从而提高客户的满意度。

   建设银行下一阶段集中创新的重点准备放在以下四个方面:

   

  1、为公司和客户机构提供广泛的解决方案;2、以家庭为中心、个人客户提供理财服务和消费金融产品;3、加强支付结算和帐目创新,使支付更加方便;4、积极关注新的消费倾向和伴生的消费业态,文化、养老、医疗服务等等,提高自己的能力,提高竞争水平,提高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共创和谐社会是一件利国利民的好事,我们要进一步探索,争取获得有效的进展,积累更多的经验。

   谢谢大家。

   

  王东明:股权分置改革推动了A股市场的彻底转型,截止到今年11月底,全部A股公司中已经有1281家进行或完成了股票分置程序,对应市值占95%,国内外确定的年底前完成的股权分置改革已基本完成。从根本上解决了多年来A股市场的发展障碍,中国的资源配置功能、融资功能得以顺利恢复。首先股权分置改革从制度上解决了上市公司林类股份、两个市场、两个基础的问题。股票作为投资品的定价开始摆脱单纯的资金特点。更多的与我国实体经济相关。

   

  A股总市值从之前的不到4万亿复杂到现在的8万亿,股票市值与GDP相比从个之前的20%到接近40%,中国的A股市场成为全球最我活力的资本市场之一。

   

  伴随股改的顺利进行,新老划段开始实施,已有41家公司实施再融资,54家实施IPO发行,由于股改稳定了市场信心,市场具备了比较强的融资能力,中国工商银行、中国银行、国际航空、大秦铁路广深铁路等都有比较好的表现。A股市场开始进入大市值股票主导的新时代。但正如吴晓灵行长指出的,在目前资本市场恢复的阶段,监管单位和参加者都要保持清醒的头脑,珍惜大好局面。

   

  2005年7月证监会制订了证券公司综合治理方案,提出了证券公司综合治理的基本思路,在2年内基本化解证券公司现有的风险。通过综合治理,证券行业的集中度明显提高,据统计2005年前五位和前十位经济业务和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3%和31%,这一数据在2006年7月到11月分别提高了24%和32%,前五家公司的融资总量占有率为75%以上。创新及规范类数量40家以内,结束了百四家公司同指生存的状态。

   

  通过治理,证券行业信誉开始恢复,社会资金向证券公司回流,开办的集合理财等业务吸收了几百亿的社会资金,市场反映比较好,新开户数不断增加,成功发行短期融资债券和金融债,开始吸引人才回流。证券行业作为高风险的新型行业之一逐渐开始恢复。

   

  伴随着股权分置改革顺利进行和证券行业综合治理成功,近年来资本市场的制度产品创新也在加快,在制度创新方面,资产体系建设,上市公司治理,发行制度、交易制度、机构投资人制度都有了比较大的发展。在产品创新发展,金融衍生品交易所已经组建完成,长期以来资本市场单边里导致的价格扭曲盈利模式单一的缺陷得到了改善。融资融券制度,资本证券化产品等不断推陈出新,证券市场的流动性和吸引力进一步增强。

   二、中国证券业的未来发展仍需坚持改革与创新的指导思想。

   

  1、对外开放和综合经营将成为资本市场中国行业面临的主要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外资银行管理条例已经正式实施加入WTO的承诺,中国银行业全面对外资开放,保险和银行业的开放之后,中国证券业和资本市场的开放已经提到了议事日程上,这个压力要远远高于保险和银行业。与此同时,伴随着金融业的发展步伐,相互渗透在加剧,我们面临着东亚国家普遍面临的环境。因此,如何在开发和竞争中加快发展本土的资本市场,做大做强本土证券经营机构是我们共同面临的任务和挑战。加快改革,放松行政管制,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我国资本市场的规模必须壮大,目前A股市场的总数值8万亿人民币,与20万亿的GDP相比证券化率只有40%,与发达国家普遍的百分之百的币了相比还有相当长的道路要走。从间接融资的比例上看是80%,股票、国债等只有20%,虽然市场融资达到了2000亿人民币,但是以今年银行贷款3万亿以上相比仍然系微不足道的。发展和壮大资本市场必须要加快改革,放松各类行政管制,培育构建多层次的资本市场。首先应该放松对金融产品的管制。变发行审批的管制措施为备案制度,更多的企业通过市场直接融资,为市场创造更多更丰富的融资产品,放松投资者准入和领域的管制,引导更多的资金参与市场,推动共同基金的发展,鼓励规范私募基金,放宽保险QFII的准入,发挥产业基金在创新投资、风险投资当中的作用。推动自主创新,做大做强本土证券机构,证券业在本土经济中最弱小,总合仅为5000亿人民币,而美合为390亿美金,任何一家的资产规模都超越了国内的总合。而国内的证券业面临的开放压力最大,任务最艰巨。

   

  我们认为解决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推动国内证券公司成为制度和产品创新的主体,努力做大做强本土证券机构。首先推动证券公司多元化的资本募集方式,通过上市提升实力,恢复应有的经营权利,证券二级托管等制度。赋予证券公司在以外资、保险中相应的国民待遇。允许证券构思参与实体经济运行,参股其他机构等等。在资本市场国际化的进程中,QFII和QBII的过程中,推动本土证券公司率先国际化。

   

  女士们、先生们,16年前中国资本市场诞生,其本身就是一个中国经济改革的产物,16年来,中国资本也是不断改革创新的过程。我们相信今后的发展也必将走深化改革和创新的和谐之路。

   谢谢大家。

   

  王广谦:我们听到了很多的数据,王董事长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信息,下面请出泰康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陈东升先生给我们做讲演。

   

  陈东升:各位嘉宾、主持人,大家下午好。现在我们讨论的题目是关于金融创新。前面两位行长和东明董事长主要讲的是银行、证券和产品的创新,我想和大家分享另外一个观念。我的看法是建立健全、高效的金融资本市场体系,对下一步的发展很有好处。

   

  现在有一部很热的纪录片《大国的崛起》,大家谈的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我有一个小的思考。什么叫中国的全面的和平崛起?我认为有两个层次,经济层面和政治层面。

   

  经济层面包括的三个方面,一个是经济的崛起,我们经常讲的世界工厂的形成。第二现在学术界没有议论、议论不足的最核心的问题就是金融和资本的崛起。经济的崛起,资本的崛起,还有一个是科技和品牌的崛起。只有经济、资本和科技的崛起,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经济层面的崛起。而且这三个崛起的过程中是有一个时间的顺序和逻辑的关系。中国通过30年的改革开放,最初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过程中三个要素,资本、技术、人才。我们资本的要素是通过引进外资来弥补我们的资金短缺和资本短缺的要素来填补的。在30年的积累过程中人们手中的钱越来越多了,我们今天已经拥有十万亿的居民储蓄,1万亿的外汇储备,特别是新一届政府上来之后进行的银行改革和证券制度的改革,我认为改革的到位以及我们从一个资本的短缺国开始成为资本的平衡国甚至成为资本的盈余国,资本崛起的先决条件已经具备了,我是特别赞成现届政府对几大国有银行的改革,特别是股权分置的改革。包括今天突破了2500点的信号,资本和金融崛起的时代到来了。

   这是我想说的,由于中国金融、资本崛起的信号和条件、时代到来了。

   

  还有一个是从社会的结构,我们中国要成为强大的国家,要有一个综合的国力和综合国力的竞争力,表现在三个方面,一个是企业的层面,第二是金融和资本的层面,社会和竞争的层面,加起来是国家的竞争能力。核心体现就是在你是不是有一个强大的高效的社会的运作体系,这个运作体系又包括企业,企业是以市场为核心,是以产权为纽带,这是他的竞争机制的核心。经济层面的竞争的核心是来自资本和金融制度。金融和资本的制度的核心是什么,今天上午说金融是经济的核心。我有一个观点是金融是制度安排。它实际上是一个社会高效运作机制的体现。什么叫金融?什么叫资本?我认为金融和资本是制度安排,就是两句话,让好的企业不断发展,让不好的企业尽快淘汰。让好企业发展的核心是什么呢?就是一个输血的功能,体现在两个方面,融资的功能,资金融通的功能在企业下面就是我们讲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直接融资又分两部分,一个私募一个公募,私募就有大量的产业基金、风险基金等等,直接融资是通过卖的方式来融资,卖什么?卖企业的股权,股权可以通过私募的方式卖,还通过公开的股票交易市场来卖,还有一种是间接融资,是用抵押的方式,用信用担保的方式来获得企业发展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就是银行贷款的方式,还有一部分就是发债,企业债券的发展和银行贷款都是一种间接融资的方式。今天看起来,金融市场的核心或者说金融资本的核心就是银行体系,或者叫基金体系,债券体系,今天我们的银行改革是走在前面的,资本市场的改革也是启动了,我觉得私募基金也开始如雨后春笋,上午易纲讲要大力发展公司市场,这也是整体制度改革和整体制度崛起的很重要的方面。金融说得太复杂,其实就那么简单。金融就是一个制度安排。就是建立一种机制,让好的企业发展,让不好的企业淘汰,淘汰是通过收购和兼并,还是通过破产的方式来淘汰不好的企业,看起来非常复杂和纷繁,其实就是这么简单,金融就是一个制度安排。

   

  构建一个强大的国家竞争能力,企业要有竞争能力,是建立在以产权为核心,金融作为经济层面的要素的最核心的资源的方式,他决定了整个经济体系的竞争能力,建立一个健全的强大的发达的金融资本市场,实际上是在构建一个国家的核心竞争能力,没有一个强大的健全的完善的资本金融市场的崛起,中国经济下一轮的发展是走不过去的,所以我认为中国30年的改革开放,我们今天非常荣幸,觉得我们持续30年8%的增长,而且我们现在国民所得,我们的GDP,外贸和外汇储备都名列世界前茅,但是我们还没有意识到今天我们谈金融融合的问题,金融开放的问题,金融产品创新的问题,人才培养的问题,金融外资进入市场竞争的问题等一系列的问题,我们是不是意识到了,中国经济的下一步的发展,中国真正在世界的崛起,我们不能回避,我们不能逃脱,我们不能够以这样被动的态度来对待金融和资本的问题,只有主体金融整个的监管部门,学术部门,不管银行、证券、基金、保险,都是一个金融的整体,只有共同的团结起来,我们来打造或者我们强烈的意识到金融和资本的崛起是中国经济在未来十年发展过程中的强烈的表现,一个强烈的核心,一个强烈的最关键的我们改革我们创新的一个方面。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中国真正在世界上和平崛起才能够成为可能,我的两个方面,一个是从经济崛起的层面讲的,经济、资本和技术品牌的崛起,同时从社会的效力体系,那是财政的问题税收的问题,税收的问题还涉及到纳税人对财政的监督问题。社会的效力是预算的透明和纳税人对国家财政支出的监督机制,才能保证社会的高效。经济体系的高效是有赖于一个强大的发达的健全的金融和资本的制度,企业的高效很简单,就是产权约束。这两个不同的层面,两个层面的三个体系的构造,把这两个加起来,我相信能够把这个说清楚。

   中国经济发展到这一步,金融和资本的崛起,已经成了决定中国经济下一步崛起,中国和平崛起的关键,我们一起来迎接金融和资本的时代到来。

   谢谢大家。

   

  王广谦:我还以为东升董事长讲保险的创新,结果他是更高的层面上讲中国金融和资本的创新。两点非常深刻,中国在现阶段金融和资本的创新是非常迫切的,第二是金融是制度安排,让好的企业更好的发展,让不好的企业淘汰。谢谢陈董事长,下面请华夏基金管理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后奇先生演讲。

   

  张后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荣幸参加中国金融学会组织的这次金融盛会,但是坦率的说,我看到座位稀稀拉拉的,我看到这么好的会居然不是我想象的挤满,刚才我老板的老板王东明先生,是我们公司第一大股东的董事长说我是掐着点来的,我非常惭愧,金融巨子的盛会,老朋友徐刚给我搬了一下指头,你是谁?凭什么这么多董事长、行长来了,基金业的小子到这个地方报告基金业,在正式报告之前,说一下,本来是邀请我们公司的董事长来做这个报告,由于我和徐一样,我做了九年证券研究所所长,对金融创新的研究还有点瘾头,老板说你就去讲,没有什么关系。但是看看目录又觉得不对头,这么多的金融巨头,一直到我来之前我都在认真准备我的稿子,我看到快轮到我的时候,有七八九个人都走了,是不是看不上我们这个基金小子?所以如果允许的话,我做一个小小的金融创新,在座的如果愿意成为华夏基金的客户,我愿意给你们每个人,我自己掏钱赠送一百份华夏大盘基金,我个人掏7万元,如果个人资产平均50万,算一算华夏基金的资产规模增加多少?我掏7万,可能会给我付10万元,还划得来。如果你们愿意,兑现的能力王董事长知道我还是有的。这几天的市场,人的状态,应该是金融学术界的精英也在座,大家的面部表情比较松驰,这几天的市场,工商银行真是牛气冲天,可以到这里来放松,我在这里给大家助助兴,分享一下我作为从业人员的一点体会。我可能是本次论坛唯一的基金业的从业人员代表,所以我很珍惜,包括昨天晚上,今天上午我都在准备我的演讲稿。

   

  我们的基金行业本身作为一个快速成长和创新的行业,有人是像我在60年代出生的,在这个地方我没有资历,在基金行业我是老人了,现状就是如此。我非常荣幸作为中国基金业的从业人员参加这次盛会,看到前面这么多金融巨子的精彩演讲,我唯一的感受是站在巨人的肩上多了份见识。我今天的主题是抓住中国经济黄金十年的历史机遇,深化金融改革和创新、金融服务的我的几点思考。

   

  2006年是我国十一五计划的开局之年,我国作为全球经济增长最快的国家之一,继续保持健康快速的增长势头,GDP全年增长率预计达到11.5%,增长总量达到20万亿。2006年和2015年将是中国经济步入一个经济起飞的十年黄金期,这不是我的发明创作,在媒体上已经看到了,未来十年将继续担当重要引擎,中国金融创新和深化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展开的。我有四个观点个各位领导、专家做一个分享:

   

  首先就是关于加强央行的流动性管理。1、从又好又快的和谐发展观来认识央行的流动性管理,以中央银行为中枢的流动性管理。我认为是国家行使财富总量管理的重要形式,是针对不断积累的货币化的国民财富总量的动态管理,涉及到国家货币化政策的方向,现行货币化机制和货币供应量控制,外币储蓄政策,银行等行业的健康发展;2、由中央银行提供充足的流动性支持、辅之以低利率政策和适度高估的人民币汇率政策,应保持这一政策的适度连续性和稳定性,日本韩国等国家在经济起飞阶段都采纳了类似的货币政策。3、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充分竞争性的生产和贸易体系、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使得现行的重组流动性支持型货币政策组合可以有效地避免通货膨胀的侵害,实现高增长、低通胀的经济发展目标。我刚到华夏基金不久,我曾经请谢局长做过一次给我们内部的研究员和基金经理做报告。谢局长当时谈到了我们的基础货币通过债券的方式发行发行,为什么没有产生恶性通货膨胀呢?按照传统的货币金融理论是不可思议的。我想在这里我和大家分享和请教的观点很多也不是我个人的发明,只是我思考和总结的,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归纳;4、逐步采取藏汇于民的调节措施,把银行、证券、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以及各类企业和个人,逐步推向包括外汇市场在内的国内外金融使臣,进一步完善和强化中国市场经济的主体地位。在保持连续性的同时,为了防止出现单边的过渡上涨和流动性的过剩,可以采用藏汇于民的措施。还可以通过大力发展资本市场直接金融的投融资功能,把充足的流动性引入资本市场,加快解决长期积累下来的缺口问题,有效的缓解国内金融环节的流动性过剩问题。过去五到十年,流动性基础性的投放应该是从外汇债的发行开始,有12年左右的时间了,过去都到哪儿去了呢?房地产行业是沉淀流动性的重要的领域。这里面一个方面是我们经过20多年的改革开放,老百姓特别是中心城市居民富了,同时又一个很重要的,充足的流动性在我们保证企业、个人都有足够的购买能力,房屋投资能力的时候,沉淀流动资金。但也带来了一个问题,在我们这个年龄有支付能力、购房能力的人,买了房屋,最需要等房结婚的年轻人买不起房,看着房价。这个领域容纳流动性也是有边界的。去年以来中央宏观调控一浪接一浪。

   其次关于中国资产的定价估值问题。

   

  1、应从全球化的视野和可以进行国际横向比较的估值方法上来对中国资产进行重新定价。我自己去过美国、澳大利亚、欧洲、包括中国台湾和中国香港。还有以房地产为例讲一个资产定价的通俗的例子,我们去过台北,传出陈水扁的女婿有丑闻的买房的地方,折合人民币8万一平方米,也不比金融街和建外SOHO好。咱们这里最好的房子也不过2万一平方米,这是在宏观调控一浪高过一浪的情况下。中国的一批没有被充分货币化、资本化的资产价在国际化的大背景下,在我们进入了WTO度过了过渡期的情况下,要迎来重新定价的过程。

   

  2、中国的战略性行业的龙头企业借助国际国内的资本市场,重新获得的价值发现和价值提升。前一段时间大家讨论得很热门的,像中国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是贱卖还是贵卖,几年前一个国际大行出一个重要的报告,国内的几大行技术上已经破产,因为有不良资产,现在全世界看好中国,不知道买什么就去百中国工商银行,买中国电信和中国石油。它通过中国市场重新获得了之发现和提升。我们银行业的招商银行是如此,中国建设银行、交通银行更是如此。中国产业资本通过资本市场实现了起飞的神话,这个神话正在进行当中。我们谁也不敢说招商银行、交通银行为什么不能成就新的汇丰银行?

   

  有一个朋友告诉我,招商银行今天的规模就是1985年汇丰银行的规模,今天汇丰银行雄霸全球,谁能料定10年20年之后招商银行不是新的汇丰呢?只要有机制。中国的工商银行,我们最近看到一家证券公司的报告,拿工商银行和花旗银行比,我想花旗银行是一个全球性的大行,是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系下,行为受到严格限制的银行。我们工商银行尽管今天已经是大型的股份制的上市银行,但是谁都知道惠金、财政是他重要的股东,有中央政府支持,有中央银行的流动性支持,有这样一个大市场,没有理由,工商银行不能超过和赶上(我没有说是哪一年)花旗银行。对这一类战略性企业的龙头企业,资本市场使它获得了新的生命。它的价值发现了提升有一些纯粹的经济学家在讨论贱卖和富卖,搞实务的人没有人对此感兴趣,没有投资巨子的加入,他的价值将延缓。

   

  3、中国金融从过度依赖银行储蓄的间接金融一枝独秀向直接金融与间接金融并举过度,资金从银行储蓄向股票、基因等直接金融类资产的集中移动过程势必会影响股票类资产的估值水平。中国基金业是在总的规模只有7500亿,一年前我们行业也是三强之一,只有500亿的规模,我和马行长开玩笑,我们最大的公司只有相当于金融街支行的规模,让我们成长每年都是几何数字在扩张。因为很小,所以我们有机会和巨子们同台演讲非常珍惜,他们可以慢慢的说慢慢的做,但是中国的资产环、资产行业不允许我们这么做。我们的基金是7500亿,如果我们的基金增加1万亿,工商银行应该涨到多少钱?如果你们开了股票帐户和基金帐户,你们听了我的话难道不兴奋吗?今天回去不喝点酒吗?今天我出来之后看到又上涨了30个点。这就是投资者说的一辈子赶上一次的牛市。我们的中央政府和银行,金融监管部门从国九条开始推动了这一轮的行情,从中央机构推动的改革和完善。

   

  4、中国政治经济和谐发展的稳定大局与中国经济进入起飞阶段的持续增长趋势必然带来“中国资产”的溢价效应。假如我们中国的局部可以看到一些不和谐的声音,但是全世界劳资关系最好的是中国。我有一个复旦的同学,他在河北做一个汽车发动机的铸造,全部产品出口到北欧的企业,没有在中国销售。欧洲的资本家坐专机到他的企业来看,只有中国有每个月月薪800到1000元的产业工人快乐的工作着,因为比种地好得多。总体上我们的劳资关系和稳定的大局支持着中国的经济增长的大局,中国资产才会有溢价效应。

   三、关于基金业在中国的发展。

   

  1、美国共同基金的最巩膜接近10万亿美元,大型基金管理公司的平均资产规模2000亿,家庭渗透率超过51%,银行帐户渗透率超过33%。华夏基金是750亿的规模。

   2、中国现在有59家基金管理公司管理基金294只,总资产朝我7500亿,全年共诞生了6只超过百亿元的大型基金。

   3、中国金融总资产43万亿,中国城乡居民17万亿规模,和美国相比有巨大的差距。

   4、证券投资基金业是一个引导居民参与市场、理性投资、共同富裕、共享中国经济增长的又好又快的投资方法。

   四、关于深化金融服务与国民财富知识教育开始。

   

  我的小孩现在人大附中的国际部,我觉得他们高中就有一个商学,大学的经济学基础他们已经开始学了。我们在座的可能有很多学问做得很好,保险行业在资产管理的老总,他个人没有股票帐户也没有基金帐户,我说你以满腔的激情为国家的资产在理财,自己的财一塌糊涂。

   1、深化金融服务应该从国民财富知识的素质教育入手,从娃娃抓起。

   

  2、中央政府的金融监管部门和行业自律组织应有效地组织开展国民财富知识素质教育的非营利性基础工程。比如编写相应的读本,不以赚钱为目的,发行给千家万户的老百姓。

   3、银行、证券、保险、基金应以客户理财需求为导向,适应金融业融合的趋势,突破行业壁垒,为投资人量身定制精品金融服务。

   4、金融从业人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的服务意识和专业素质。

   谢谢大家。

   

  王广谦:谢谢张先生激情的演讲,如果有时间他还可以展开一点,没有时间了,后面的部分没有展开,但是看出了你的学术功底。会议规定是5点结束,现在还有20几分钟,留5分钟给主办方做一些会后的说明,还有大约15到20分钟,大家可以提一点问题。

   

  提问: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工行的业务中将来包括投资银行,请问投资银行业务与坐在您身边信证券的业务有哪些区别?您们是合作更多还是竞争更多?请问张总,中信基金和华夏基金的整合是怎么看的?是否赞成大规模的基金出现?它的增长是不是和规模一样有吸引力?规模大是不是能够提供更高的吸引力?请问王董事长,证券业的开发与其他的银行业、保险业相比应该是明显滞后的,在中央银行稳定报告中明确指出了这一点,是不是在证券公司引进境外的战略投资者这方面应该有进一步的开放?

   

  牛锡明:我们工商银行发展投资银行业务,海外是很大的一部分,特别是香港,我们下一步想把香港的业务进行整合,实现完整的业务体系。国内的投资银行业务和海外的还是有差距的,现在没有债券承销的牌照,这一部分是不能经营的,除此之外其他的投资银行业务是可以经营的。而且今年的投资银行的业务收入预计可以突破20亿,这和国内的几家投资银行的收入我们不比他们少,我们主要是依靠我们的优势和商业银行的业务相发展。最近中国实行混业经营实行A股牌照,我们还会有更好的发展,总之这一部分业务是我们发展很大的一部分,也是股东回报增长的潜力所在,我们今后会下更大的力气发展这一部分的业务。谢谢。

   

  张后奇:这个问题也不是问华夏基金,王董事长在这里,华夏基金像今年这样大发展的年头,范总带着全体员工是只争朝夕的干活,整合是老板的事情,我们来不考虑。

   

  王东明:中信持有中信证券45%的股份,我们正在收取其他三位股东51%的股份。中信持有华夏基金60%多一点的股份,这都是货币的安排。我们希望在双方董事会的最后的意见,究竟以后怎么样在中信作为大股东的情况下这个事情怎么搞,因为对以后的发展,现在我不能说太多,但是因为我说的都是我个人的意见,个事情必须得双方的董事会来决定,究竟以后做什么安排得由董事会来定。

   

  你提出来关于证券开放的问题,实际上我们感觉到,从国民经济的关联度来讲,证券业低于保险业和银行业,应该更早的开放。涉及到证券业的开放和资本市场的开放。今天上午尚主席发言也说到要循序渐进的开发,中国证券业遭到过前两年的综合治理的状况,现在切实比较脆弱,目前中国整个的金融业在WTO的大框架下到了必须要开放的时候,中国也在逐步的开放,很多的证券公司通过老的方式在进入。国外的基金已经在和中国的基金在合资,QFII已经有100亿的资金在核定当中。

   

  我认为开放的力度还应该再大一点,从整个金融业的开放可以看到,如果没有WTO的倒逼机制,不会有今天的创新,不经过这么痛苦的过程也不会到今天的程度。证券业和保险业都是如此,只有在与狼共舞的情况下,在战争中学会战争,才能不断的壮大自己。

   提问:我也是第一财经日报的记者。请问,中信证券今天有没有参加社保基金的涉外基金的评比?有没有准备QFII方面?做哪方面的准备?

   王东明:今天的会不是说这些具体的事情的。第一中信证券没有参加社保的评比。第二中信政府在QFII方面做的准备,正在向有关方面提出。

   提问:我是河北大学的教师,请问陈董事长,对保险企业而言,尤其是泰康而言,什么样的制度安排对公司的发展是最重要的?

   

  陈东升:我是泛指这个行业的,作为经营的主体,也是制度安排的一部分,也是一个商业的企业,有利润的原则,有董事会、有股东大会。保险实际上是主管文保这样一个需求的,是解决安全的需求的,是医疗、养老等家庭稳定的,无论从社保还是商业保险和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我们叫三大保险自助,基本上也是社会稳定的因素。说制度安排是指另外一种功能,但并不排斥是一个商业的或者说行业的概念。

   

  提问:请问泰康陈董事长一个问题,泰康人寿保险公司在人寿里做得很有口碑,很不错,但是泰康相对是单一的保险公司,几位行长都谈到了多元化经营的模式,在下面的潮流可以看到你对于这种模式有什么考虑?

   

  陈东升:你要进行综合化的经营还是要有很多条件的,首先你资本的力量是不是充足,第二你是不是有这方面的资产能力,第三你整个公司的驾御能力是不是达到了。前年TCL收购一个公司,明基李东生收购西门子,我不是事后诸葛亮,当时收购我就看到了问题,他们的企业和泰康差不多只有十年的时间,你的团队驾御中国市场的能力刚才开始形成,没有很强的经验,你要去驾御西方这样一个复杂的产业体系特别是西方这样一个复杂的法律就业环保的体系,实际上是人家甩包袱,像工商银行、建设银行,国家有很大的注资,上市拿了很多钱,有很大的网络和资源,可以进行相应的经营。泰康我们还是坚持专业化的品牌,不能涉猎多证券这个行业。我也坚定的不去涉猎彩险。国际上的一些保险公司,巨无霸的保险公司都是寿险出来的,所以我们坚持走专业化的道路,坚持走寿险为核心,坚持走专业化的品牌。谢谢。

   

  王广谦:作为学者的思考,创新本身是非常复杂的问题,创新受理念的支配,受规律的约束,还有平衡传统和现有观念的关系。增加福利性,对客户、对社会的责任。刚才我们谈到走向国际化,建立和谐世界的理念很重要。往大了说就是整个世界的未来。所谓规则的创新我自己理解什么阶段做什么创新,面对不同的客户、不同的企业、不同的规律,产品的创新和规范约束方面我们在快速发现方面不够,一个好的行业、一个好的群体有很好的行业规范,有很好的传统,其实这些传统和规范都是以往创新的结果沉淀筛选的结果,在发展创新中对传统的尊重、对规范的尊重伙食应该注意的,但是形势的发展,一些传统的规范要改革,要变化,但是一些好的东西我们也要注意,这是平衡的一方面。

   

  我昨天还思考一件事,就金融机构来说,外部讲需求,内部讲成本,上午刘行长说面对不同的问题差异化的服务,只有当创新和需求紧密结合在一起的时候,内部节约成本、外部有效,凡是从外部需求创新成功机率都很高。选择创新点要多样化选择。快速发展中把人们的层次拉长了,之后服务的空间就大了,差异化服务也是这个概念,目前状况应该说就金融服务来说,在很大链条上是不足的,不能满足大家需求的,但是目前都在盯着高端客户,这是必要的,作为银行要找那些有钱人吸引过来,但是现在你看到高端客户,不同的机构和银行都找到高端客户,已经出现了个别的高端客户需求过剩的问题,平衡这种关系,我们真正找到社会有需求的部分进行差异化的创新是非常重要的。创新的成本非常重要,凡是成本低的就是社会需要的。

   

  第二方面就是管理,现在几家大的银行上市改革,主要目的在于理顺公司治理结构,其实要仔细分析分析,国内外好的银行和其他的公司治理结构大致都是相同的,可是经营管理确实大不一样,不是说我上市了,公司结构就合理了,就能够自动的服务于社会,至于说怎么去管理,管理怎么创新,这不是学术问题而是操作问题。管理是科学,凡是科学的东西我们都可以去寻找规律,设计现实来规划他,不是现实的东西就无法规划,艺术就不行,要看艺术家的创作力和想象力,凡是看到管理都是先讲一个基本的道理,落实到技术方面,如何管理一个企业,那不是教出来的,完全是靠企业家的灵感和创造。我们没有别的话好说,但是可以评判管理得好与坏。

   

  还有一点,东升董事长说得很清楚,泰康人寿不搞多元化,跟风是中国很大很大的问题。定位问题可以仔细看看,好的成功的无论是企业、某某单位定位是最重要的,创新也是如此,国内金融机构的定位是趋同的,把别的单位的计划拿出来改一下就可以做了。就会在某些领域的竞争过于激烈,某些领域空白,这是影响我们创新的地方,这是大的问题,在其他行业也是一样。这恐怕是不利于社会的和谐和创新的深化。战略表述上都是做大做强,其实是不是每个企业都要做大做强。我记得到美国加州一些银行不是为了做大做强,做固定的社区,分固定的盈利,公司做得非常好。有一次到夏威夷去看一个小的银行,就服务这个社区,看到小孩在那里玩耍,年底还送一本挂历,有了合理的定位,创新才有针对性,如果企业分散了定位、分散了决策,有不同的定位和创新,那这个社会一定是和谐的,无论是银监会还是政府部门领导做一点事,今天搞创新,明天搞规范,这个社会都不是和谐的问题。想到这一点,我们这个主题是和谐社会:中国金融业的社会责任。分散创新社会越和谐,越美好。这个单位做得好,另外一个单位来学习,这不是长治久安的办法。

   今天论坛最后一个板块到这里就结束了,非常感谢五位演讲人,非常感谢大家对我的支持。过几天就过新年了,在这里拜个早年,祝大家身体健康、平安快乐。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