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银行业国际化是阶段性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6日 14:31 新浪财经

    由中国金融学会、金融时报社联合主办,新浪财经独家网络合作的2006中国金融论坛于2006年12月26日在北京友谊宾馆聚英厅举行。本次论坛主题为“和谐社会 中国金融业的社会责任”。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论坛。以下为中国银行副行长朱民先生演讲实录:

  李扬:下面有请中国银行股份有限公司副行长、中国金融学会常务理事朱民先生来做演讲。

  朱民:我想就几个问题来谈:

  第一中国企业和金融机构走国际化道路是有必然性的。原因很简单,因为现在中国的经济增长很强烈,中国越来越多的变成了国际制造业的中信,在这个情况下,中国也需要从全球获取资源、获取技术、获取资金,也需要向全球各行业走出去进行资源的增加配置。在企业走出去的时候要必然的有一个过程,会是一个很自然的过程。最近讨论比较多的是分成两个声音,一个是认为中国的企业、国民经济发展如此自豪,一定要走出去,中国的银行业经过上市以后,以市值计算,全世界最大的银行、中行、建行、工行都名列其中,前20位我们三家都在,以资产计算前30家里面我们也都在。另外一种说法也是意识到中国的威胁论,我们刚才讲的各级市场上各种各样的议论和风声都有。

  我觉得中国的企业走向国际化是因为随着制造业全球化的发展,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但从银行业走向来说完全是一个阶段性的。我特别同意那位先生表达的观点。银行业走向国际化从以往50年的经验来看分成三个阶段,一个是跟着贸易走,贸易到什么地方银行就到什么地方,主要的业务是结算清算等。第二个阶段是跟着企业走,生产全球化,所以企业跟着生产,银行跟着企业走,才有银行的全球化,刚才我想讲一点,不是银行走在前面,是银行跟着企业走,我们是跟着工种走,不是说我们走在前面,说工种你快来吧。第三个方面是银行跟着

资本市场走。全球的资本市场融合越来越厉害,经济一体化越来越强。我在多个场合都反复强调,我们今天实际上是金融主导一体化,生产增3%左右,贸易增长6.8%左右,资本增长是13.6%,是贸易增长的2倍、生产增长的4倍。金融业跟着市场资本走有着非常重要的条件,就是本国货币的可兑换性,如果本行货币不可兑换,到国际市场只能经营外币而不能经营本国币,根本就没有意义。如果从大的宏观条件来说,中国的企业和金融机构都会走向世界、走向国际舞台,只是分阶段的,我们今天仍然跟着贸易走和开始跟着企业走的阶段。在国际上跟着资本市场走的失败比比皆是,最典型的是日本的公司走向和美国和欧洲,亏得一塌糊涂回来。资本市场不开放,本币不能兑换的情况下,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市场就需要认真的考虑了。确实我们会走向国际市场,但是有一个阶段的过程。在当今阶段,我们是逐渐的跟着企业,我们也帮着企业出谋划策和把关,企业失败了我们也失败了。

  第二点,当我们讲走向国际化的时候,看国际背景的时候,看大的环境和宏观经济的时候,我们不能忽视微观的基础。特别是金融机构走向国际化有很多重要的条件,非常重要的是人才,管理环节是非常重要的。我们仔细看花旗和美洲银行的国际化道路,开始跟着贸易走,后来跟着企业走,最后跟着市场走。

  中国所谓的金融机构或多或少都是区域管理,这个模式不是产品管理,到海外按照块块管理是非常难的。最典型的例子是亚洲金融危机的时候,只有亚洲的快破产了。全球的风险管理体系也有问题,走向国际舞台。操作性、流动的等等一系列的东西都是全球的。第三更重要的是必须有全球的清算和支付系统。

  我们平时看管理和人才,那个严格意义上说是20年以前的概念,你派一个团队就可以把一个机构管起来,但是这个模式越来越证明不灵了,日本是典型这个模式失败的案例。花旗、汇丰等所有的海外扩张全部是产品线、全球的时时的清算系统。这个过程不是一天两天的。我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个德意志银行的案例,他的改变起于15年前,1987年的时候德意志银行觉得这个世界开始变了,之前银行有57亿欧元的收入,这个收入里82%是在德国本土,69.2%是利息收入,在1987年的时候德意志银行是本土银行是靠利息收入的银行,之后德意志扩大中间产品的收入、非利息产品的收入,减少利息收入,变成国际化的银行。到97、98年的时候,他很成功的扩张了全球业务,本土收入占总收入的60%、70%左右,今天他的本土收入只占27%左右。从1987年它花了将近20年时间,做了几个特点大的变动。第一件事是建立全球的产品线为主的经营模式,把区域性模式全部改变成产品线的,第二是时时清算,他建成了全球最好的支付系统。正是因为有技术的支持,把整个组织架构完全变成产品线的组织架构。我们因为对德意志银行做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跟踪研究,看到它过去20年的变化。银行业走向国际化有很多的因素。德意志银行走第一个阶段走了12年,到今天真正变成一个全球化的银行,而且是非利息收入为主的银行,花了20年,这对于中国

商业银行来说是很大的挑战,我们的管理架构、管理模式、风险管理的体系应该说还有很大的不足。至少还不足以支撑我们大规模的走向国际舞台。对于这一点,对于国际化围观的基础和条件,我们同样应该有清醒的认识。

  第三点,我想说,我们中国银行是非常积极的支持企业走向国际舞台,它是我们的上帝,我们刚才还说,更重要的是我们不但提供资金,同时和企业合作,对风险进行管理,提供增加值。与此同时,我们也认真的实施我们自己的国际化战略。中国银行自己已经是国际化的银行了,作境外有603家分支机构,境外资产占银行全部资产的38%,利润占31%左右。客观上是一个国际化的银行和金融机构。但是我们还在很认真的准备不断的扩大国际业务,因为对于中国的银行来说,有国内业务和国际银行两者的平衡发展是非常重要的。但当我们看两个市场的时候,我们还是认为,国内的市场仍然是世界上最好的市场,这个特别重要。

  中国是世界上唯一的具备GDP增长高达10%左右,每年有15%到18%的存储增长,18基点的毛利差,世界上没有像中国这样规模如此之大,增长如此之快,利差如此之好的市场。中国还没有产品,我用最基本的指标来说明这个问题。国际上全球利息收入占资产收入的比重是2.2%,中国是2.1%,已经很高了。与此同时,全球平均非利息收入占资产比重国际平均水平1.7%,我们是0.3%。可见在非利息产品的产品空间是如此之大,所以一方面传统的贷款市场是如此之好,产品市场如此之好。没有一个市场可以与这个市场相比。这确实是一个很好的市场,关键在于我们怎么样抓住这个机会。平衡两个市场我们仍然认为国内市场是一个非常好的市场,所以我们采取非常谨慎的态度去开发。

  我们认为中国市场没有产品,这很重要。所以我们积极开发海外业务,把海外的产品引进来,包括我们最近收购新加坡的航空租赁公司,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产品,中国这个产品很弱。我们国际战略进行支持,另一方面我们产品的发展仍然着眼于国内市场的发展。我们对国内市场很有信心,我们分析再过三年多一点的市中国银行业的整体资产的市场规模会大于美国的银行业市场规模。中国银行业的收入会仅次于美国成为世界第二,这是非常好的事情。但是如何利用国际资源,利用产品优势和经验来推动和深化产品的发展而从中盈利。这是很大的挑战,也是很好的机会,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