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善用香港是关键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24日 21:38 南方周末

  ——广东省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秘书长谢泓谈珠三角中小企业的发展

  □南方周末记者 孟登科

  珠三角一直是中国经济最为活跃的地区,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门户。近30年积淀的开放经验,珠三角领跑着中国经济。

  然而,美国一家研究机构的研究报告显示,国际上已经把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城市带视为世界六大城市带之一,而国内经济支柱“一哥”珠三角却不在此列。

  珠三角失掉竞争力了吗?

  “优劣势明显”

  广东是中国最早实行改革开放的地区之一,占得不可比拟的发展先机,而珠三角地区中小企业的蓬勃发展,成为经济发展中最为活跃的因素。

  毕竟改革开放已经有20多年的历史了,而广东恰是改革开放的最前沿,市场经济比较活跃,发展时间长,而且因为靠近香港,在信息、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都比较成熟,尤其是广东的中小企业,对市场经济的理解比较深刻。根据目前统计的数据,广东的中小企业已超过70万家。

  2003年1月,国家经济贸易委员会中小企业司、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中小企业发展状况调查问卷》的调查分析认为,广东企业发展有三大“法宝”集群、聚类、龙头带动。

  从产业的角度讲,在珠三角地区,已经建立起了超过100个产业集群,产生了巨大的外部效应,也是广东中小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的重要来源。

  产业链条的各个环节,如果在一个地区聚集,就能很有效地降低成本,竞争力就出来了。而且,各个环节的企业之间,加强技术交流,促进技术进步,经济就更加有活力。这就是聚集效应,在这方面,相对于长三角和环渤海,珠三角地区有明显的优势。

  广东总体上讲,硬环境不错,通信、公路网、电力,都比较完善。而在软件上,广东的排外文化是比较少的,开放,海纳百川,比较自由,平民文化,关上门,谁也不知道谁,这样最适合创业了。

  所以广东是创业的沃土,尤其是对中小企业来说,投资门槛相当低。年轻人创业,这里借一点,那里奢一点,只要有核心的东西,只要不怕死,就能做成功。我看到一家企业,投资200来万,一年的销售居然就有6个亿。

  长时间的市场经济的发展,令企业对政府的依赖程度显著降低,这成为珠三角企业的一个显著优势。

  政府的优惠政策,主要体现在对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支持上。省经贸委、科技厅每年都有一定的基金扶持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和改造,省中小企业局也有一个每年2亿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

  经过20多年市场经济的发展,广东已经过了政府指挥市场的阶段了,政府通过政策干预市场的力度,越来越小,这对我们企业来说,其实是一个优势。产业链完整,企业市场能力强,在这些条件下,广东的中小企业已经有了很大的市场竞争的空间。相应地,广东的地方政府,通过某种政策来支持企业发展的例子,比起长三角,环渤海地区都要少。

  企业自己有能力,市场信息灵通,又能找到足够的熟练的产业工人,如果政府干预还很少,那没有理由不成功的。

  但是在谢泓看来,尽管珠三角地区的企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小富即安”的社会文化却成为制约企业发展的因素。

  广东的企业家比较实在,更多地是在做事情,不愿意出头露面。在企业发展策略的考虑上,广东的企业家倾向不熟不做,对于新东西观望时间比较长。

  所以在经营模式上,广东的中小企业更多地选择了制造业,而且发展一段时间以后,就开始中庸。广东那么多中小企业,但是著名的品牌比长三角就要少很多,其实广东企业制造的东西,出口的、或者在国内热销的有很多。但是很多广东老板觉得,做出来了,卖出去了,就可以了,不追求品牌的推广,所以名声始终打不出去。

  广东那么多中小企业,却出不了一个像阿里巴巴那样的电子商务平台。至于上市的企业,就更加少之又少。很多人害怕,企业规模一扩大,他们还能不能控制得了这个企业。

  这一点上,珠三角的商人和长三角的商人是有差距的,很大程度上就是文化的原因。这也和企业主们对政策的判断有关。大家怕政策变化太快,如果企业太大了,连头都掉不了了。很多广东的中小企业主,不知道明天会怎样,没有定心丸,他们不能下定决心一心一意把企业做大。这不利于产业的升级换代和结构调整。

  面临长三角的竞争压力

  长三角挟其优越地理位置,近年来各项经济数据的表现,已明显有凌驾于珠三角之上的迹象。根据最新统计的数据,2005年长三角GDP总量达33567亿元,珠三角GDP总量达18059亿元,长三角是珠三角的1.86倍。

  近几年长三角对外贸易高速增长。2005年,长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1年的27.09%上升到35.33%。而珠三角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的比重由2001年的33.04%下降到28.88%。一系列的数据都表明,珠三角在国内的“一哥”地位正逐渐被长三角所取代。

  但是谢泓并不完全认同这一观点。

  有句话说,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我们一开始也有落后的感觉,比如说在信息化的程度上,就感觉广东的企业似乎落后了,就去调查。调查的结果,发现原来广东也有信息化程度非常高的中小企业,只是以前我们都不知道。

  另一方面,相对而言,广东的中小企业产品直接出口比例较高,所以平常比较少的注意了国内的宣传。而且广东的商人普通话比较差,不如全国其他地方的商人,说起来一套一套,自我宣传的效果当然就好。

  所以广东的中小企业,名气上确实不如江浙的企业大。但是广东的企业家,不会讲,却会做。

  同时,这些数字需要客观地分析。长三角和珠三角,从行政区划来说,根本不在同一层次,长三角的土地面积和人口规模分别是珠三角地区的2倍还要多。

  2006年10月,国家统计局发布了一份有关长江和珠江三角洲经济发展比较研究的报告,根据2005年的数据,尽管长三角经济总量大于珠三角,但珠三角人均GDP高于长三角,且珠三角经济增长速度快于长三角2.3个百分点。

  当然,谢泓也没有否认珠三角面临长三角的竞争压力。

  长三角有充分的土地空间,这也是珠三角的企业很羡慕的。你看东莞,基本上已经没有空地了。要盖厂房,就要在原有的规划上进行调整,才能空出一点地方。

  长三角的土地储备,是他们的一个重要优势,而且当地政府也懂得利用这个优势,通过优惠政策,吸引投资。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智力支持。江浙、上海汇集了一批高水平的大学、研究所,这种智力支持,广东就明显落后了。而北京天津,那里的高等院校,那比广东更是多到不是一点两点。从长远来看,这方面的劣势,影响会比现在更大。

  而且,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在于,长三角有一个上海,作为区域的经济中心,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对长三角地区的辐射作用是决定性的。珠三角有一个香港,但是辐射作用不如上海那么明显。

  大珠三角应以香港为龙头

  随着关于珠三角和长三角哪个更具竞争优势的争论日趋激烈,“大珠三角”、“泛华南地区”等概念的提出水到渠成。《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CEPA)正式签署后,香港、澳门、珠三角整合为一体化的大都市圈的前景更加明晰。

  “香港具有全球竞争力的服务经济体系,广东的服务业经济在全省GDP不到45%,可以说粤港合作是促进广东省经济结构升级千载难逢的机会。”香港特区政府驻粤办主任梁百忍说。

  如果从泛珠的整个产业发展的高度,更好的区域合作,无疑会给中小企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空间。

  今年9月,第3届中国国际中小企业博览会在广州举行,我们不难发现广东的产业与意大利很雷同,但把同一类的东西放一块,就感觉有差距。我们现在的量不少,但是品牌提升不起来。中国的很多出口产品,总是改不了廉价产品的形象,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制造业的竞争力没有和提升现代的服务结合起来 。

  我们不是没有好的研发。我看到广东有的企业,用纳米技术做鞋子,不烧,不会被穿透。但是很多这样的技术,怎么样推广到中小企业中来,需要现代的金融体系,信用体系,评估体系,中介服务。

  为中小企业提供在这些方面的环境,是需要政府去做的。不见得需要什么优惠服务,更不是干预市场,而是要打造这样的环境,建立社会化服务体系,降低交易、学习和创业的成本。

  而这方面,我们有现成的资源,就是现代服务业已经非常完善的香港。实用的高新技术、时尚潮流的工业设计、职业化程度很高的人才队伍、便捷的物流系统、人气旺盛的展览业、完善的金融服务体系、发达的社会中介服务,都是广东提升制造业的巨大需求。

  据初步的统计,这个“大珠三角”的GDP是“长三角”的近两倍,将香港纳入珠三角地区对双方是共赢选择。但“谁是珠三角地区的中心”却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

  早在1994年,广东省就进行过跨行政区域的经济发展规划,在全国率先提出“珠三角经济区”的概念。在这一规划中,广州是珠三角的中心,处于A字形结构的顶端。而谢泓秘书长认为,应该由香港领跑整个珠三角地区。

  在大珠三角整合中,我们首先要明确港澳的定位,这样才能明确合作的意义所在。

  政府的无形之手,不在硬,而在软。对珠三角来说,这个命题,和长三角、环渤海是不一样的,毕竟各地的发展水平不一样。而对广东的中小企业来说,已经有了和国际的互动和基础,广东有能力和国际接轨。

  要转型,从单一的制造业经济到整个社会的协调发展,中小企业要转变观念,反哺社会。政府也要降低其他方面的门槛。

  而这些,香港都有成功的经验。广东要发展,不仅要从香港继承他的制造业,同时更要提升自己,发展现代的服务业、金融、咨询等业务。而香港在这方面具有的经验,才是泛珠合作中的核心内容。香港要带领整个珠三角,在服务业上有长足的进步。

  这是促进广东经济发展的重要工作,也是提升广东的中小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所在。因为在整个产业链当中,服务业越来越重要。

  广州市社科院对CEPA整合“大珠三角“的课题进行研究与规划,不久前形成了一份《CEPA对“大珠三角”各中心城市功能可能产生的影响及广州的对策》。这份被当时的广州市委书记林树森批示为“很有针对性“的报告指出,“大珠三角”的中心和龙头是香港,由香港这个以国际金融中心、物流中心、航运中心为主的国际服务业中心支撑和带动“大珠三角”城市群制造业的发展。

  然而,尽管香港和广东有着地理和历史上的广泛联系,毕竟有着明显的差异,在大珠三角的规划、发展中,如何克服制度和文化的障碍、把具体的规划落到实处,将是一个决定珠三角地区纵深发展成效的关键问题,事实上,如何有效促进香港和广东的合作,将是一个复杂的课题。

  实际上,对于广东的挑战,并非来自于国内地区的竞争。随着国内经济的全面开放,广东的优势仅仅是先走一步的优势,有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优势,有人才、资源、资金、设备、物流、市场聚集的优势。但这一切都是相对而言。广东的挑战,是来自与能否完成自己产业升级的挑战。在1980年代,同样在珠三角的香港,在面临着制造业北移这种大势所趋的局面,香港根据自身的资源来构建自身的国际竞争力。产业虽然转移了,但香港大力发展物流、工业设计、金融业及高新技术等等,需要努力提升自己在价值链中的层次,以重新获得新的竞争优势。广东必须向香港学习,不断地提升自己,学习香港转型的经验、学习香港国际化的经验、学习香港的自由经济及政府服务理念。

  粤港更紧密的合作关系已经形成,泛珠三角经济合作区域已经形成。但必须注入更多实际的内容。要确立香港在泛珠合作的地位,导入香港的现代服务业,推广香港市场化的价值观念。而学习并不是简单的技术模仿,而必须在体制上不断创新,在理念上不断超越,创造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这样粤港的合作,才有了更加深刻的意义和内涵。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