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政府对汽车工业的引导应做什么工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10日 11:47 新浪财经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06(第五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2006年12月9—10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新浪财经独家进行全程报道。以下为分论坛“中国:下一个汽车大国”讨论政府对汽车工业的引导应做什么工作:

  邢文军:刚才大家回答地很精彩,刚才赵总讲到一个问题,这个问题就涉及到我们今后中国政府对于汽车行业发展的导向问题,从我个人的观察,中国的汽车市场有很多很奇怪的现象,比如说我们现在的人均GDP只有1600美元、1700美元,但是在中国市场上,不管什么样的豪华车都卖得出去,这次汽车展有4000平米的豪华展厅,几乎所有的车都卖掉了。

  再一个,现在我们已经是燃油的进口国,从发展来看,将来再过5—10年,我们燃油在石油里的比重要超过一半以上。

  第三,中国现在没有

燃油税,但是看日本,日本是120%的燃油税,德国是260%,法国是300%,即便印度,也有100%的燃油税,美国比较低,也有30%。

  这些奇怪的现象就提到一个问题,我们在座的有过去的政府官员,我就想到了,请我们的嘉宾在这个场合,看看作为政府对于汽车行业的导向,今后应该做一些什么工作,请给政府进言,下面请董总,您是双重身份。

  董扬:从政府对汽车工业的引导来讲,从国际上有两个方向,一个方向就是你讲的燃油税的问题,抬高了燃油的价格,实际是用燃油收的税,在社会上找公平和基本建设的补充。

  还有一条,就是对于超小型车给予税收各方面的优惠,为什么呢?因为这种超小型车,从汽车技术角度上讲,是性能价格比不合理的,它是不方便的,但是对社会是有贡献的。

  所以我认为,如果政府对于汽车工业未来做出指导的话,也应该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在这两方面进行努力。对于燃油税的问题,我不便于去说什么,但是我想,如果想抑制中国汽车工业的过度投资,想适当放慢中国汽车工业的速度,我想在燃油上采取一些措施,比人为的限制投资项目应该更加合理一些。谢谢。

  尹家绪:曾经我在连续五年的全国人大会上,都提了这个议案,就是关于如何支持自主品牌汽车的发展,和民族汽车的发展的这个议案。每次作为一个人民代表履行职责都提了七八个议案,其中涉及这个问题的议案是最多,包括发展小排量,连续五年提出发展小排量,终于在胡锦涛主席和温家宝总理他们的倡导下,终于才实施起来,说实在的,人民代表的力量还是微不足道,并没有完全支持,只能说在全国不限制,但是在鼓励政策上并不多。

  昨天晚上我还看一个资料,关于消费税,一升以内的消费税是3%,说实在的,本来一升的轿车,它的价格就比较低,3%那说就很少了。再看我的另外一个合作伙伴,是在国际上做小车著名的,在日本,它今年达到了日本销车在本土总量仅次于丰田,而它的销量最大的就是小车,微型车,排放也小,用油也少。

  从这儿说起,我们国家到底用什么样的车,要说中国的老百姓收入是不高的,大家都希望有一个车,如果在成都调查,大家开着奥拓,中国有一个现象,在城市消费里,成都是第二位,除了北京就是成都。基本上多数老百姓都是买的价格便宜的微型汽车,包括吉利、奥拓、羚羊,以及QQ这类的车。中国应该有哪些方面的车,当然这跟政府的政策有关系,再说中国的汽车,我认为中国民族品牌的汽车,可能要结合中国的消费层次,从最广大的消费群入手,如果中国的民族品牌的车,做一个跟凯迪拉克、林肯这类车,我相信我们的品牌价值内涵,包括我们的汽车生产理念和营销理念,都不足以支撑我们做这样高档的车。

  但是,从中国老百姓消费起的车入手,恰好是国际上的大汽车厂商不看种的一点,我们做了最近的奔奔,跟我们的合作伙伴,我们推出39800,他们把汽车分析了一下,眼睛和表情都凝固了一两秒钟,就感觉你要做这么低的车,但是这样的车,中国老百姓才买得起,他最喜欢,说到中国政府的政策支持,提了很多年。

  第一,对符合排放要求和节能要求的车如何支持,我们的政策是不够的,虽然有一个3%,但是1—2.2升是5%,这个差距太小,档次太低,档拉得不开,我认为这个政策上有问题。

  第二,在自主品牌、自主开发上最近两年,出来很多政策,我当时跟国务院的一个副总理提出,自主开发的车,在国外开发出来,带回国内来,海关还要收你的税,我说形成自主知识产权了,还要收我的税。按什么收呢?就是国外做的试验车,在市场上卖2是20万,我车是自己的工程技术人员在外面做的,这个车就很贵,合同的价值,做50辆

新车进来,这50辆可能是2000万欧元,那么他就按2000万欧元除以50,来收你的关税。当时就说,这不叫扶持民族工业,走出去搞开发,而是把自主知识产权的洋车拿回来。

  最近我看了下面的文件,改了,说中国政府也出了很多政策,但是我认为在支持自主开发上还很不够,特别是有的政策的具体化,具体措施的操作性不够。也许我一说就说长了,因为这个议题,因为连续几年,我提了这么多年的建议。

  第三,我们的消费环境和政策支持也不够,很多的政府采购,如果不是当地的省有生产,他都不会列入,不管怎么样。

  这个不好说太多,耽误了大家的时间。谢谢。

  邢文军:下面已经有人要提问了,我最后再提个问题,然后大家提问。赵总,你刚才离开华城金杯,赵总你为什么离开华城?

  赵福全:我肯定有备而来的。因为今天是论坛,所以没想到还问到这么敏感的问题。

  第一,我不认为刘总是因为我来了才不来,一个人作为职业生涯的来说,离开是太多的原因,不是一两个理由,可能是家庭的、事业的、近期的、长期的。

  另外,不管一个人做了什么选择的话,好像是深思熟虑,实际上年龄再大也有一定的冲动,我认为离开华城加入吉利,肯定不是一两句话能解释清楚,但是有一点,还是实实在在的做自主品牌,当时回国的想法就没有变,因为我认为我是中国汽车行业的一个小小的做事的人,至于说是在不同的平台上做,我个人认为,只是由唱二人转的变成演黄梅戏而已,但是都还是在演戏,都是为中国的汽车工业真的做强做大,贡献自己的一点点力量。

  我认为这是很大的原因。而不能说就是因为某一个原因,我想如果那么简单,就不至于冥思苦想,不就变化了不眠之夜了嘛。我觉得,应该是这样的。但是自己把自己还看成是职业经理人,无论是在哪,都压敬业,都要做自己的品牌,让别人觉得实实在在做了一些事,我认为这是最根本的。

  在政府方面再讲讲。

  第一,我觉得政府在制定政策上更多地应该是以发展,促进中国汽车工业大发展作为前提,来制定所有的产业政策,如果离开了这个前提,我认为做什什么东西就没有了。

  第二,制定任何政策都要有全局的观念,千万不压就汽车言汽车,我认为在商言商是有问题的,比如说谈到环保,当很多地方还在烧煤球的时候,你把汽车控制在欧5是没有任何意义的,就像北京的沙尘暴不是因为北京的原因,是因为内蒙古那边的风暴刮过来的一样。

  第三点,我个人认为,制定很多政策不能脱离实际,应该多听听真正为中国汽车工业,尤其是民族工业努力的自主品牌的声音,因为它是一个弱小的孩子,但是它也想为中国汽车工业振兴,它没有基汽车基础,国外已经进入到欧5了,它还要把技术简单化,这这样的话,公平竞争是谈不到的。

  所以怎么样考虑到国情,不需要那么严格的法规,又考虑到自主品牌,努力地做,有一个全局的观念,这样的话,对中国汽车工业的发展更有利,中国的自主品牌的发展也会有更有利的环境。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