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大前研一:商业伦理是我们进入全球的护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2月09日 13:38 新浪财经

  

大前研一:商业伦理是我们进入全球的护照

日本著名战略大师大前研一 (图片来源 新浪财经)
点击此处查看全部财经新闻图片

   由《中国企业家》杂志社主办的“2006(第五届)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于2006年12月9—10日在北京中国大饭店举行。新浪财经独家进行全程报道。以下为日本著名战略大师大前研一演讲:

  主持人:接下来有请大前研一先生

  大前研一:

  设计、感知更抽象概念的创造性是第四次浪潮。这些灵感、激情能为你的产品加入附加值

  商业伦理是我们进入全球的护照

  商业伦理是我们进入全球的护照,就是说在因特网上面没有界限,而且作为企业家,有员工、合作伙伴,客户、竞争对手等,他们都在注视我们。如果我们行为有一点错误或者我们公司做法有一点错误的话,很多人就会马上谈论,在互联网上谈论你。

  日本电视台有个第二频道叫闲话频道。过去五年中,很多公司都害怕这个频道,因为政府、媒体人士也看第二频道,然后进行调查,媒体也写文章。所以在今天英特网的时代,我们的行为被别人看到。当然我们的商业伦理也包括公司的一些存亡等等,包括过去十年比较兴盛的公司,可能现在已经消失。比如安德森就是安然公司,它解体了。包括日本一些公司,一些非常大的日本市场上高风险的公司也都由于经营不善、报道不实等原因最后解体。

  很多情况下,一个CEO最初的反应是一个问题,如果CEO马上能够意识到这是一个问题,而且能够在公众面前解释一下,采取相应措施的话,这个问题可能不会非常严重。但是如果CEO用一些公共关系解释,而且否认或者把这个问题隐藏起来,这才是一个问题。

  曾有两个公司因为CEO不承认他们的产品的可靠性问题而破产。有一家是做暖气的,最后燃气燃烧共致18人死亡,但CEO不承认这个现象,而且他认为这些客户没有正常使用这个产品,产生过多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碳,但有一些客户根本没有使用设备,也产生了这样的问题。人们把这个问题报告上去,最后这个公司不得不破产。所以说我们管理者在因特网年代,根本没有地方隐藏,必须要秉持这样的原则:我们刚知道这个问题的时候,必须非常坦诚地面对它,而且CEO必须能够马上进行处理。全球受人尊敬的大公司,比如说宝洁公司,或者麦克尼尔公司,都非常遵从社会责任。

  麦克尼尔公司有一个治头疼的药,他们最后承认药品可能有些问题,这个公司存活了。他们不需要放弃泰诺品牌,最后对他们销售没有很大影响,当然他们的CEO做了很好的工作。

  另外过去20年中,有很多公司都存在这种问题,所以我们需要有这么一个公司,能够到一个地方共同学习,学习公司的准则和公司的商业伦理。

  过去我在麦肯锡工作了20年,有人批评他们像一个宗教团体,但是在考虑到商业伦理方面、职业伦理方面,我们无论身处何处,我们要秉持这个原则,客户利益是我们的终极目标,在我们的职业生涯中这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当然如果你要犯一个错误,就可能要出局。因为有时候,人们无法容忍你做一些事情,有些事情我们可以进行教育、改正,但是有些事情尤其涉及商业伦理方面可能无法容忍。有关伦理问题,如果这个人犯了错误,我们只能把这个人开除,因为他可能再犯。

  麦肯锡在95年的历史中一直在这方面秉持这个原则,所以在全球非常著名。无论他身处何处,中国、日本或欧洲其他地方,都是这样一个原则,没有任何妥协,对这个原则必须百分之百遵守,所以你们让我讲一下商业方面的精神,我觉得这点很重要,也很有意思。

  我觉得这个精神也是基于这个公司文化的,它像公司的DNA一样,是这个工业染色体。如果你不做任何事情,公司可能会停滞,你必须不断进行创新,但有些东西是需要保留的,并且需要保留很长时间。需要改善的是我们的战略组织,但是不能改变价值观念,用这种观念能够面对客户,能够面对我们的员工,而且我们员工也都能够遵从这种观念,所以我们不能一下改变,而需要把我们这种价值观念秉持下去,每天都实行这种价值观念。

  比如我们开会的时候谈论商业伦理,但如果开完会,做的时候完全不同的话则不行。我们不仅仅是将其放在墙上。这是我们价值观念,我们的伦理,必须在每天工作中每一分钟每一秒进行贯穿下去。

  所以谈到价值、文化,我觉得中国企业家可以再重新看看文化的问题。中国企业家应该全球化,有全球视野,虽然身处中国,但可能会有来自全球的伙伴,所以中国企业家不仅是要基于中国的视野,也应该能够进入世界各地探索,获得更多客户。日本25%的资金都是投资到各地,比如索尼、TOYOTA都是把全球25%的赢利投入全球市场或研发中心或产品架构等等——25%的利润是非常大的一个比例。

  另外我们应该有这种导向——对客户的忠诚度。比如美国市场是第一大市场,日本是第二大市场,但是多少人住在日本?住一年?住美国一年?或者真正了解当地客户?我觉得这个很重要,包括在欧洲市场、韩国市场、整个东南亚市场,我觉得要真正了解客户的需求,给他们提供最大利润。我来到中国,如果仅是看一下媒体的宣传,可能是错的。你需要真正到本地看看。所以我们必须了解这个真实的情况,而且了解我们的合作伙伴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比如大家现在有的的合作伙伴是台湾人,台湾现在有79000多家公司在中国大陆,他们已创造了1300多万个工作机会,而且大概有10%的台湾人口已来中国大陆工作。所以说这是中国公司管理方面最大的合作伙伴。日本也是中国公司的一些重要部门的合作伙伴,东盟国家也如此,

澳大利亚是资源方面的合作伙伴。所以你们必须了解这个国家,了解相关公司,而且要了解某个个人,了解那人的家庭,这样就建立了一个个人网络。要做到这点,你需要和他们花时间呆在一起,不停地拜访他们。

  另外中国存在区域性问题,非常多元化。所以你在中国或者北京、天津总部,也要知道中国其他地方情况如何,比如广东如何。在广东,有6万多个台湾或者日本的电子零部件供应商,要对这些客户进行了解,包括大上海地区也有这种供应商。所以中国市场也有不同区域,包括人力资源方面。

  第四次浪潮

  我们一直在讲IT的重要性,让中国走出制造业的阶段,这说明中国必须等待第四次热潮来临。我的一个朋友提到农业是第一次浪潮。阿根廷、澳大利亚在第一股农业浪潮中发展很快,虽然中国有很大农业人口,也不能和阿根廷的崛起进行比较。

  第二股是工业革命的崛起,第三股是服务业、IT、知识经济的崛起。中国、印度在这方面异军突起。我们要怎么办?像日本这种国家必须考虑第四股浪潮崛起,之后和第三股浪潮进行竞争。

  设计、感知更抽象概念的创造性是第四次浪潮。这些灵感、激情能为你的产品加入附加值。我们知道在学校里学习用左脑,但右脑是倾向于灵感、激情,所以第四次浪潮我们可能要启动右脑,我在一本书里写了这么一个概念,就是利用你的视觉、创意进行设计开发。对公司而言,这种创造力、想象力很重要。如果你的公司不能利用这个额外附加值,别的公司不能利用这个附加值,却以低成本在市场竞争时,你的公司肯定处于劣势。

  我们知道很多不同机构、部门之间有互动,在19世纪,外交和政治扮演重要角色,地缘政治是二十世纪开始以来,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很多国家都经历过地缘经济框架。

  媒体也是非常重要的部分,大家都曾利用这些媒体。社会每出现一些新的情况,就建立一些新的框架,这也是为什么很多IMB、商学院目前在教授很多案例分析,这些案例都是二三年前的,有些则是一年之前才发生的,但是由于这些案例中企业行为造成非常大的影响,因此将其列入案例范围之内。

  日本有两个公司:一个是PS公司,一个是索尼公司,两个公司之间有在PS游戏机方面有很多竞争。索尼是一个品牌,生产PS3。他们在概念设计方面有很多灵感,在网络上能够看到很多案例。

  对企业家、学者而言,需要把一些概念不断更新,之后传递给下一代。对于业界而言,

股票市场也在寻找业务的净现值。对于全球来说,钱是最重要的一个商品,所有的发达国家都等待往外投资。目前资金已不是一个限制因素,只要你的经济、公司有竞争性,那么资金就容易很快流入你的公司,前提是有比较好的回报。

  中国崛起使东亚成为独特地区

  目前中国从全球化中收益不少,精神层面也是如此。我们目前的思维状态还是受到传统影响。看美国,从军事到IT都是主导,在全球各地的机会到处都是。对于任何股票市场而言,除了美国和欧洲股票市场,在全球其他地方市场中,股票回报已达到了20%到40%。比如说上海指数今年比较健康,除了香港、印度其他几个股票之外都不错。

  2005年,中国上海股票市场是全球市场中唯一股票指数表现不好的一个市场。2006年发生了比较好变化。1998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改革,当时朱镕基是中国总理,对政府进行三项改革,尤其是在走出去、国际间合作方面,他进行了很多激励工作,另外还有权力的分散化也使得中央集团化管理没有那么强烈,对中国发展引起很多积极影响。

  中国大陆和台湾之间在业务方面发展也有比较和谐的发展。像很多韩国公司一样,他们也在全球有自己比较稳定和谐的发展。所有国际间的贸易合作,包括在东亚之间的国际上的合作,目前我们已占据了50%,加拿大、美国、墨西哥之间的合作在国家间合作开始逐渐下降。但是你会看到目前亚洲国家之间贸易已占到55% ,和亚洲与其他国家的贸易相比份额很大,因此我们对亚洲贸易比较有信心。

  从业界应该这么看,政治家也应从这个角度看。东亚是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而日本不仅是国际贸易的唯一获利者。我们知道,日本在各国的国际贸易中都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也把很多国际贸易带到长江流域,像台湾人就购买来自

东莞生产的电子产品或其他产品。日本对亚洲的这四个国家出口逐渐出现大的崛起。尤其和美国相比,很多日本的国际公司目前也转移到中国。

  现在日本和中国之间贸易出现逆差,我们对此并不担心,主要原因是很多日本公司已经在中国建立了自己的运营,我们知道日本公司目前在中国已创造了900万多个就业机会。回顾中国东部1997年的贸易状况,当时国际间贸易较少,但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的焦点和重心,进出口活动非常激烈。中国已是国际贸易中非常重要的一个领域,而外商直接投资也是这样。中国目前在促进亚洲国家之间、国际之间的合作,因此中国崛起的确帮助东亚诸国成为全球非常独特的一个地区,很多其他国家和地区都非常嫉妒东亚国家频繁的贸易状况。

  我们再看看韩国。韩国和中国的贸易顺差越多,就和日本逆差越多,因为他们大多将制造业转移到中国。韩国公司在自由贸易区、黄河区域比较活跃。比如IPT公司,在美国非常成功,他们的设计师在美国,但其他都是在亚洲区域。他是在韩国、中国大陆、台湾都有分支,在美国设计,在中国制造,在韩国进行其他部分组装,每年有一亿个IPT产品上市,完全不用在美国生产产品,可在亚洲各国进行组装、生产。实际上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况,尤其对消费者电子产品而言。

  再说人力资源。我们可以通过不断教育,建立人才交流库得以加强。亚洲一些国家目前不断进行人员调整,像印度在人力资源培养方面做得很好。

  最后我想说,中国的企业家应该环视全球,不要仅仅停留在中国,关注中国本土,如果360度环视周围,会看到在其他地方有更多商业机会。中国公司应该像日本公司和美国公司一样,在全球做业务,而且业务核心应是在全球上分布自己的资源,吸引全球客户。当然我们会面临各种各样阻碍,包括文化、政治的阻碍,但我们可以通过教育吸引来自全球各地的客户,从而进行全球运作。

  (本文是日本著名战略大师大前研一在2006年中国企业领袖年会上的演讲,本刊记者侯燕俐整理)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