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入世应该从原来的仰视转成平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1月07日 19:05 新浪财经

  2006年11月7日下午,由《经济观察报》经济观察研究院主办的“中国企业的WTO过渡期:五年得失及未来对策主题论坛”在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诚信楼三层国际会议厅举行,新浪财经独家网络直播。论坛由对外经贸大学国际商学院副院长张建平主持。以下为商务部研究院副研究员梅新育发言:

  梅新育:我简单点说,今天大家谈到的话题由头是“五周年”,但我想谈到入世,我们首先要讲对于世贸组织,对于入世这件事情,采取什么样的视角看待。我们要正确评价分析这件事情,应该从原来的仰视转成平视。我们在入世炒得最热烈的时候,那时候我在武汉大学读书,那时候对入世有一个深刻的体会。但现在时过境迁,我们看是否把入世炒得太过头了?是否仰视得太过头了。

  我们不妨把世贸组织和国际足联比一比,这两个部门谁管的事情多?谁管的事情大?国际足联不是就管的就是二十几个壮汉和他们一起抢得一个皮球吧,世贸组织管的是全世界四五十亿人,整个经贸会议组,毫无疑问是世贸组织管得事情多、事情大、事情更重要。可是世贸组织的预算还不如国际足联多,这样的一个组织,就是我们抬举他,他有那个能力,建立了强有力的国际经贸规则,并且使所有的国家都遵守。特别是让一些大国遵守。

  我想,我们入世五年来的感受,经过入世五年来的亲身体会,也应该对世贸组织从仰视的角度改为平视。在去年多哈回合香港会议开幕前夕,龙永图先生曾经感慨,中国人对世贸组织丧失了热情。我觉得是这么回事,我不认为世贸组织对我们没有用,世贸组织对我们非常有用,我们非常需要。但是那种降温有一部分可能是对前些年炒得过火向理性的回归,也有一部分是前些年炒得过火有一些反弹。

  第二,对中国入世这五年来中国企业和中国宏观经济的表现,我想,应该是打一个相当高的分数。无论是出口增长还是加工贸易的比例,甚至从贸易争端都可以看出来,我们贸易伙伴认为你有能耐成为他们的竞争对手才和你争端的。原来和我们争端的是什么产品?什么形式?只有

反倾销,非常低端的劳动密集型产品。

  但现在争端的是,从工具到整个经济体系的情况发生争端,从劳动密集型商品到技术含量相当高的电子产品。我相信日后不会太久,我们也会看到Robert Poole先生的国家可能会有一些企业向我们汽车商发起这样或那样的争端。从贸易争端的发展情况也可以看出企业这五年的发展,可以打一个较高的分数。

  但随着时间和形势的变化,它原来成长,任何企业、任何国家的成长都不是线性的,原来的问题会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暴露出来。以前是我们成功点,在日后变成的形势和环境下,可能会恰恰成为我们失败的因素。在这里我们面临的是什么变化呢?我们高度依赖的可增长方式是否可持续?全球经济的形势已经作出了解答。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建立在什么基础上?

  原来的答案很简单,就是建立在廉价劳动力的基础上,为了保护廉价劳动力的优势,我们一些政府豁出了他们的名声和形象。但现在廉价劳动力的竞争优势我们是否能够持久?可能要打一个很大的问号。我们农村廉价劳动力的优势,它的形成来源于农村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但是农业部门的剩余劳动力还有多少?农业部给出的数字是1.5亿,但这个数字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我们的企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的企业,他使用劳动力是非常挥霍,非常浪费,只用18岁—40岁的人,达到40岁就成为一个废人,真正可用的劳动力有多少。

  前段时间

财政部把我们这些人召集起来,为
宏观调控
的情况召开了一个会议,会议上发展中心农村部的部长韩俊发表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报告,他说了一句话,给我们在座的人留下了一个深刻的印象,走遍全国村庄,给人的感觉,这些村庄人口的结构就像经历了战争一样,见不到20岁的年轻男性和年轻女性。

  我们还是要把核心竞争力定在廉价劳动力上的话,第一从劳动力的供求上就是不可持续的。如果要从经济模式转型,不过分依赖出口,而是从过分依靠内需来说,这种廉价的劳动力模式是压缩内需的,也是自相矛盾的。转向技术方面我们的人力资本积累是非常惭愧的,不仅是没有增长,在某些方面反而是倒退。

  我原来是学机械出身的,早在80、90年代的时候,国家劳工组织的亚太区的主席说了一句话,中国不乏优秀的技术人员,但缺乏优秀的技工。现在这个情况还是非常严重。

  江苏是我们国家名列前茅的发达省份,但江苏做了一个统计,全体就业工人里,技工技术水平比较高的达到了多少呢?技工占全体工人的10%,技师占千分之8.7,高级技师占万分之8.7。而如果想要把它改变,把核心竞争力从廉价劳动力转移到技术进步上面来看,不仅是要技术人员,而且是要优秀的技工,而这些优秀的技术人员和技工,他们想要有能力培育自己的人力资本,这需要相应的报酬水平。

  在这个情况下,在企业的成长当中,企业要对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进行转型,而我们的政府需要为企业的转型和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这里就涉及到了各国之间,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的关系,我不否认世贸组织的基本原则是国民待遇原则。但是有一个隐含的前提,任何独立主权国家,它制定经济政策隐含的出发点必然是内资本国和本国国民优先的。

  在这样的隐含前提下,为了让世界各国对外资企业、对外国国民的待遇有一个起码的待遇标准。这才有了制定世贸组织的规则。如果我们把制定经济政策的出发点制定在外资、中国的国民、中资企业的待遇是一样的,把这个作为一切利润的出发点的话,那我想我们完全错了。

  我不认为我们是世界大同,我只承认这样一个现实。现在民族国家是世界经济竞争的基本单元。作为政府工作人员,毫无疑问,要以国家利益作为思考的出发点。当然,我并不主张在外资企业准入方面搞保护措施,我们在必要的时候也需要通过开放,给国内的企业增加压力,施加压力让人进步。但第一条施加压力,压力促使人进步,这样的做法不能仅仅适用于中国,我们的贸易伙伴,特别是发达国家的贸易伙伴,他们也需要采用这样的策略。

  在这点上,我很遗憾地看到,像美国、欧洲一些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表现,我们早在改革开放“N年”以前提出不找市长,找市场的口号。可是在很多美国和欧美的产业当中,我们看到的恰恰是不找市场、找市长、找州长、甚至找总统。如果是这样的话,要通过国际竞争的压力来迫使自己调整,这样的原则不能仅仅适用于中国,我们的贸易伙伴也应当适用。

  第二,在这种内资企业和外资企业,带来的竞争必须是平等、公平的竞争。我不否认,比如说像美国,他对外资金融机构的准入条件相当宽。很简单,在美国的金融业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具有竞争力。但中国不一样,中国的金融业是全世界最发达的吗?是全世界竞争力最强的吗?不是。就好象我们中国的纺织业和制鞋业,就像我们不会限制外国的服装、鞋子进口一样,但我们的金融机构不是世界上最强的,我们必须要有这样的考虑。

  通过外来压力促进内资企业的发展,增加我们内资企业的活力,它不等于要让我们的内资企业不平等下保护。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