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共创商机共享成果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7日 02:14 中华工商时报

  本报记者史晓芳

  共创商机共享成果——中国民企与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发展探寻

  编者按:

  由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中华工商时报、香港大公报联合主办的“第四届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澳门)论坛”9月23日在澳门隆重举行。本届论坛的主题是:中国民营企业与世界葡语国家经贸合作发展前景。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中央驻澳门特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陈启明,中央驻香港特区联络办公室副主任李刚,全国人大常委会香港基本法委员会副主任梁爱诗,澳门特区政府经济财政司司长谭伯源,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沈建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等人士均出席论坛,共同探讨了中国民营经济与葡语国家的经贸合作前景。

  本报特刊发演讲摘要,以飨读者。

  何厚铧:努力服务各地企业

  澳门特别行政区行政长官何厚铧在“中国民营企业发展(澳门)论坛”(下称论坛)上表示: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民营企业家努力拼搏,精英辈出,成功地迈向了国际市场,“他们不仅有丰富的经商经验,也有广泛的社会网络,是葡语系国家企业家进入中国市场的重要向导和合作伙伴。中国与世界葡语系国家既有共同点,也有不同点,只要双方企业家互惠互利、友好合作,将共创商机,共享成果”。

  澳门近期的发展特点是,旅游休闲产业从局部市场竞争进入全面性市场竞争。竞争能为市场带来活力,扩大规模,催化投资机会,故应把握机遇,迎接挑战。

  针对民营企业家的需求、葡语系企业家的需求,澳门将竭尽所能,为各地企业家提供优质、高效的服务。何厚铧亦指出,澳门是具有深厚人文基础的商贸平台,在“一国两制”方针指导下,既要为中国民企提供国际市场的经验,也要为葡语系企业家提供通往中国各地的营商渠道。

  李刚:优势互补,互利多赢

  中央政府驻香港联络办副主任李刚在论坛上表示:

  CEPA签署3年多以来,内地与香港的紧密合作,为香港带来新的机遇和无限商机。“十一五”规划的出台,更加凸显香港独特而重要的战略地位。香港作为亚洲的金融、商贸、物流中心,对促进内地经济持续发展,推动内地市场经济体制的健全和制度创新,都将起到重要的引导和借鉴作用。港澳地区要进一步加强与内地的合作,推动“9+2”以及与京沪和其它地区合作的不断深化,加快珠三角的区域经济融合,并促进内地民营企业以多种渠道加速国际化合作,成为内地民营企业“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平台,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多赢。

  沈建国:迎接经济全球化新浪潮

  中华全国工商业联合会副主席沈建国在论坛上表示:

  中国民营企业发展论坛,在今年已经是第四届。本次论坛选择在澳门召开,有其特别的意义。澳门历来是东西方经贸和文化的交汇点。世界贸易组织就曾指出,澳门是世界上最开放的贸易和投资体系之一。澳门市场体系高度自由和开放,是一个自由港,企业的开办和经营自由、手续简便,货物、资金和人员进出自由,大部分出入货品均免征关税,是开展商贸往来的绝佳之地。

  澳门目前政通人和,发展喜人,前景光明。澳门CEPA渐入佳境,享受零关税的商品越来越多,货值和减免税款成倍增加,有力地推动了澳门经济发展。何厚铧行政长官最近提出,在内地泛珠三角区域与葡语国家及东盟加强经贸合作过程中,澳门将积极提供中介服务,尤其是积极发挥联系中国内地与葡语国家的平台作用。实践表明,内地和葡语国家之间不但存在着广阔的合作空间,彼此的积极互动还引发出许多商机。

  中国发展最活跃的经济力量是民营企业,2005年内资民营经济在GDP中的比重约为49.7%,外商和港澳台经济比重约为15%-16%,两者相加约占65%左右。从人数上看,民营经济的崛起,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新的社会阶层。目前中国有私营企业450万家,投资人1100万,自由职业者大约1000万人左右,如果包括在民营企业中的从业人数,那就已经超过1.5亿人,约占总人口的11.5%,他们使用着全国半数以上的技术专利,直接或间接地贡献全国近1/3的税收。中国政府去年又颁布了《关于鼓励支持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为其进一步发展扫平了政策上的障碍。

  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国际化分工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必然结果,已成为不可回避、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世界经济发展趋势,成为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经济全球化加强了国际分工的广度与深度,各国企业之间在合作不断增强的同时,竞争也不断加剧。相比资金、技术、市场和经营管理等方面占绝对优势的国际跨国企业,中国企业显然还很弱小。经济全球化对于我国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来说,既是一种发展机遇,更是对企业管理能力、经营能力、创新与技术水平等企业综合素质提出的一种挑战。

  民营经济现在已成为中国外贸的新兴主力和“走出去”生力军。民营经济出口总额5年增长3.6倍,年均增速35%,这是一个奇迹的增速。总额占全国的比重从2000年53.3%提高到2005年的77.4%,5年提高了24.1%。其中,私营企业的出口5年来更是年年翻番,增长了48倍。在外贸出口中,2000年其比例还仅占1%,到去年就达到15%左右。

  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比,我国民营企业尽管日渐崛起,但就企业整体素质而言,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不断加快的今天,特别需要加强自身建设,提高核心竞争力。我认为,应从以下六个方面着手:

  第一,加强国际化的思维方式与理念,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积极参与全球竞争与合作,积极利用全球资源,谁利用全球优势资源越多,谁就会越来越强大。反之,闭关自守,被动防御,只能越来越落后,越来越被边缘化。第二,充分重视国际化发展战略。了解国际市场环境和行业竞争情况,用全球化的视野来分析自身的特点和比较优势,在全球范围内考虑资源的配置,确定企业经营策略与国际化发展战略。第三,加强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科学高效的管理体制、决策机制、激励与约束机制,加强风险防范机制,提高企业规避风险的能力。第四,加强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术引进、合作开发等多种方式和渠道,增强企业的研发能力,加强自主创新,开发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与产品,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第五,重视品牌战略。品牌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一个重要标志。品牌建设是一个艰苦曲折的过程。很多民营企业都是从为国外企业贴牌生产开始,学习国外先进企业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逐渐走出一条创建中国品牌的路子。第六,探索民企并购,培育大的跨国公司。并购具有进入市场快,可充分利用原有企业品牌、技术、管理经验和营销网络等

  优点。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并购都是民企做大做强的重要途径。在这方面,中国民营企业已经迈出了步伐,而且进展很快。

  目前,中国正处于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的关键时期,中央政府提出了“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了“走出去”的重大战略。这是中国进入新世纪以来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将为内地和港澳地区工商界的精英们提供重要的机遇和平台。

  刘世锦:增强中国民企创新能力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刘世锦在论坛上表示:

  中国“十一五”计划提出的一个重要战略就是自主创新。因为中国经济已经到了一个必须依托自主创新来推动经济持续发展的阶段。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其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民营企业。改革开放之初,国家一方面促进国有企业的改革,一方面在占主体的国有企业旁边开了一个口子,允许、鼓励多种类型的民营经济的发展。发展到今天,国有企业改革虽然有进展,但距离预期目标仍相当远。

  民营经济或广泛意义上的非国有经济,凭借与生俱来的旺盛活力以更快的速度增长,在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相应增大。估计中国GDP中约60%是由非国有经济提供,在GDP新增量中,该比例还要高一些。故此,人们所说的市场经济其实已开始在中国的资源配置中起到基础性作用,这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非国有经济或民营经济的发展。

  不过,中国民企总体上还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这些年来一些企业急于“做大做强”,吃了不少亏,教训深刻。故对企业成长的规律和过程一定要理解、尊重

  和顺应。当然,这些年来,民企中已出现了一些优秀的、规模较大和竞争力较强的企业,以后也会有更多、更大的好企业从民企阵营中涌现出来。但大多数企业将来还会是中型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

  不要看不起小企业,小企业可以有大市场、高技术,可以有较高而稳定的盈利,可以成为百年老店。德国经济之所以在国际上有竞争力,基础在于有一大批规模虽小、不为人知,但在所处领域占有较高全球市场份额,并能持续盈利能力的企业,被称为“隐性冠军”。这是对民企组织结构的一个展望。

  事情的另一方面是,当经济发展的大势要求民营企业上一个台阶时,一定要能够跟上,跟不上就可能被淘汰。今后一个时期,民营企业将会面临两个重要变化。一是民营企业身份的逐步模糊。随着全球化、市场化趋势的加快和深化,民营企业与国有企业、外资企业之间的界限会逐步淡化或模糊,经常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有的民营企业是由过去的国有企业改制而来的,有的民营企业变成了合资企业,还有的企业股份制改造后民营、国有、外资的股份共存。另一个趋势是,随着国有企业改制的深入,外资企业技术含量的提高和本土化的加快,民营企业原来所有的体制优势、本土优势和先进入优势都有不同程度的削弱,有的将不复存在。在这种新形势下,不论与其它类型的企业合作还是竞争,都有一个重新定位的问题,有一个在原有优势削弱或消亡的情况下,通过创新形成新的优势的问题。这个问题,民营企业,或者民营“出身”的企业,不论是大企业,还是小小企业,都不能回避。所以说,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既是国家经济增长模式转型的需要,也是民营企业自身成长的需要,还是新形势下应对竞争压力,形成新的竞争优势的需要。

  如何提升民营企业创新能力,已经有不少讨论,民营企业在实践中也创造了许多好的经验。我简要提出几点。

  一是创造和维护公平竞争环境。竞争促进创新,成功创新有赖于竞争环境,但竞争一定要公平。有的产业领域,外资企业进入容易,但事实上民营企业却被设置了过高的门槛。二是通过体制和战略调整,形成有利于创新的长期行为。民营企业能对市场作出灵活、快速的反应是其优势所在,但长远打算的东西则少了一些。三是改进有利于民企创新的投融资机制。融资难是民营企业长期以来面临的问题,民企创新活动或创新性的民企,以及民营的高科技企业融资更难。这个问题的对应措施应当是开放、发展和完善多层次的支持创新的投融资渠道,特别是加快发展风险投资;积极创造条件,在

资本市场上设立创业板;鼓励创新性企业及其研发成果的市场交易,疏通风险投资的“出口”。四是重视和加强开放式创新。五要有好的人才战略。

  李炳康:服务民企,开拓葡语市场

  澳门贸易投资促进局主席李炳康在论坛上表示:

  中国的经济高速发展,在世界经济中的地位日益重要,2005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已经排名世界第四位。而且,在对外贸易方面,中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内地市场在世界是具有强大的吸引力。自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 TO)后,中国以一种积极的交叉参与经济全球化。随着“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10+1)、“中日韩-东盟”(10+3)等区域经济合作得深入发展,以及亚欧会议、中非论坛、“中国-葡语国家经贸合作论坛(澳门)”等跨区域经济合作的不断推进,中国经济正在全面融入世界经济当中。

  中国的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为了中国参与世界经济合作的生力军。经济全球化为民营企业“走出去”带来了技术创新、产业转移和结构调整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一些民营企业在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资本和技术优势后,开始进入国际市场探索更大的发展空间。另一方面,国内受结构性产能相对过剩、市场竞争加剧、资源和原材料紧张、以及国际贸易磨擦等因素的制约,希望通过海外投资获得新的市场、技术、品牌和资源,也就是民宫企业“走出去”的内在动力。

  近来来,中国与葡语国家在贸易、投资和经济技术合作等领域显示出良好的发展势头。其中,2005年贸易总额达231.9亿美元,比2004年增加26.9%;2006年1-7月达193.2亿美元,同比升59%。由于中国从葡语国家进口的商品多是初级产品,向葡语国家出口的商品则多是制成品,形成“制成品VS初级产品”的经贸格局。

  中国与葡语国家之间有望形成一种合理的国际分工格局:中国提供劳动密集型制成品和越来越多的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葡萄牙及其所处的欧盟,为中国的劳动密集型制成品提供市场,并向中国提供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产品和资本;其它葡语国家可以为中国提供制成品销售市场,向中国供应各类资源类产品,接受中国日益增长的对外投资等。

  具体而言,澳门可向内地民企提供的主要服务包括:利用会展帮助民营企业与葡语国家企业相互认识和了解、创造商机;为民营企业与葡语国家企业合作提供包括金融、法律、会计和翻译等商务支持服务;持续性的信息交流和人才培训,将协助民营、中小企业与葡语国家企业加强交流与合作;成立企业战略联盟,离岸经营葡语国家业务;提供经贸法律咨询、调解和仲裁服务,减低企业经营风险,促进民营企业开拓葡语国家市场。

  若泽沙格:中葡企业应作伙伴

  葡萄牙企业协会会长若泽沙格在论坛上表示:

  基于澳门这个理想的平台,中国南部地区是其中一个最适合葡语国家迈向国际化的区域。中葡互相的了解使澳门更容易充当平台的角色,葡萄牙的文化于澳门影响深远,而澳门与葡萄牙双方的联系多见于行政和法律制度上。澳门的骨干阶层,部分精通葡语,他们大部分都是由本地大学的葡萄牙籍教授所训练出来。因为他们对本地的情况具有深切的认识及了解葡语企业的商务及管理习惯,也熟悉两地的法例,因此深信合作以及建立伙伴关系是有利于企业的发展。中国地大物博,其经济正处于演变的阶段,拥有坚实的生产力。故此,葡语国家应随着同一模式发展。中国与葡语国家的企业应结成伙伴,共享其中的利益,虽然双方于各层面上的规模有别,但胜在能互补不足,从而于国际市场共同发展。

  陈米雪儿:希望中巴贸易继续加强

  巴中工商总会两国总会长唐凯千向论坛递交了书面发言,他的顾问陈米雪儿女士代表他在现场表示:

  中国与巴西经贸合作不断加强,经贸额更是成倍数增长,而这种局面在澳门的牵引下继续发展下去。对于中国企业而言,巴西是南美洲一个十分重大的市场,双方互补性很强。而事实上,两国贸易额增长十分强劲,例如在4年前,还只有10多亿美元,但这个数字到去年时达到114亿美元,预计今年更可达到164亿。数字的快速增长,证明了两地的巨大商机。由于澳门独特的历史、文化、区域及语言优势,在中巴经贸往来上发挥了十分重要作用。而今后中国的民营企业会是两国经济的主要参与者。随着中国民企的发展,可以在此方面有更大的发展。

  曹和平:民企应参照美瑞模式

  中国经济学家、

北京大学教授曹和平在论坛上表示:

  中国民企应参照美国及瑞士的发展模式,增加自己的竞争力,在生产中创造出更高的附加值产品。中国近三十年的高速发展造就了一大批民营企业,以致于中国的“世界工厂”称号很大一部分都要归功于民企的贡献。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民企的产出与产值却存在巨大落差。中国民企要学习美国及瑞士的经验,从降低成本到提高附加值上落手,以改变这种低价值创造的局面,创造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中国式民营企业。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