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饮奶长征晋京 送奶行动升级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 12:08 新浪财经
虽然中国人均饮奶量偏低已经是一个广为人知的事实,但是,昨天在保利大厦召开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蒙牛为全国500所小学送奶大型饮奶普及工程”北京启动仪式上,有关专家透露的数字依然让人震惊。记者在发布会上了解到,即便是像北京这样经济较为发达的城市,只有41.8%的孩子每天坚持饮用牛奶,其中三分之一的学生喝奶的数量不足200毫升。而在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中国居民膳食指南平衡膳食宝塔”中,建议7至10岁的学龄儿童每天至少应喝400毫升的牛奶,才可满足身体生长对蛋白质、钙以及维生素B2的需求。 9月15日,由中国奶业协会、中国教育发展基金会、国家学生饮用奶计划部际协调小组办公室、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中央电视台、人民日报和蒙牛乳业共同发起的“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为全国500所小学送奶大型饮奶普及工程”在北京地区启动。蒙牛乳业副总裁孙先红表示,蒙牛乳业将免费为北京20所小学的同学,按照每人每天一包的标准供应蒙牛牛奶一年。 我国目前的饮奶现状不容乐观。数据显示,2005年我国的人均饮奶量仅为21.7公斤,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不仅远低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甚至也远低于同处于发展中国家的印度。而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饮奶状况则更差,人均奶类占有量只有两公斤。“许多贫困地区的少年儿童,每年喝奶的总量,大约相当于四包蒙牛牛奶,平均每天的饮奶量连一个杯子底都不到。”中国奶业协会理事长刘成果指出,饮奶量的不足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青少年,尤其是农村青少年身体的健康与体质的提升。 严峻的饮奶现状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关注。温家宝总理在视察重庆江北区光大奶牛科技园养殖基地时,曾写下一段深情留言:“我有一个梦,让每个中国人,首先是孩子,每天都能喝上一斤奶。”为了尽早实现总理的梦想,“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为全国500所小学送奶大型饮奶普及工程今年启动,蒙牛乳业负责为这项计划提供全面的产品和物流服务,并启动一项覆盖全国的普及饮奶公益宣传计划。 据悉,自从6月30日“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公益行动在井冈山启动以来,这支普及国人饮奶的送奶长征队伍已经贯穿中国南北,从革命圣地井冈山到中原故地河南新县,从内蒙草原和林格尔到黑水之滨齐齐哈尔,全国已经有许多省市的小学生每天都能享受到一包由蒙牛乳业免费提供的优质牛奶,陪伴他们健康成长。蒙牛副总裁孙先红表示,虽然此次蒙牛计划投入资金1亿多和大量人力物力,但是即便500所小学的同学都喝上了牛奶,对于全国2.4亿少年儿童而言,也显然只是杯水车薪。另据报道,9月初武汉和广州地区又经历了学生奶计划启动6年来第一次学生奶涨价,其中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现状并不乐观。普及学生甚至国人饮奶是一项很大很艰巨的工程,仅有蒙牛等几家民族乳业远远不够。 或许是感受到普及饮奶工作需要得到大力宣传,在此次北京地区送奶启动仪式的举办过程中,蒙牛乳业和中央电视台采取了一种全新的合作方式来吸引公众和媒体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大型励志创业栏目《赢在中国》的11名参赛选手被分成两组,分别选择一个北京地区的小学来完成送奶工作,要求他们在两天的时间里完成从协调、策划到辅导、送奶的全部工作,并在今天的启动仪式上进行工作汇报,由在场专家和媒体投票选出这次送奶活动的优胜队伍,而失败的那一队中,将会有选手被淘汰从而离开《赢在中国》的全部比赛。整个活动将由央视全程录制,并在《赢在中国》节目中播出。蒙牛乳业副总裁孙先红和央视《赢在中国》总制片人王利芬表示,采用这种新颖而富有挑战性的形式,就是希望吸引全社会对于普及饮奶的关注,让更多的社会资源能够参与到“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的活动中来,让温总理“强壮中华民族的牛奶梦”得以早日实现。一位参与送奶的选手告诉记者,他们在整个活动中曾经向许多其他乳业和非乳业企业发出呼吁,希望这些能够在明年进行“接力”,继续为某一所小学同学送奶一年,但反响并不热烈。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北京市房山区蒲洼小学和门头沟区圣水峪小学分别被两组选手选为送奶活动的实施学校,这两所学校的几百名同学因而也幸运地成为“每天一斤奶、强壮中国人”饮奶普及工程的北京地区的首批受益者。发布会上,这两所小学的同学们也用自己质朴的表演,表达了他们诚挚的感谢。 国家公众营养与发展中心主任于小冬表示,在蒙牛乳业送奶的同时,作为活动主办方之一的公众营养中心将随之启动一项贫困地区少年儿童营养改善跟踪计划,从这些学校中选择样本和监测点,来了解牛奶饮用对贫困地区少儿体质的影响,为下一步的工作积累科学的经验和数据。 “单纯依靠蒙牛一个企业是无法解决普及饮奶问题的,我们希望这项利国利民的工程能够像接力跑一样‘棒棒相传’,不断地有其他企业和社会公众能够参与进来”。在发布会现场,一位专家发出了这样的呼吁,在全场被孩子们的欢歌笑语充溢的时候,这一声呼吁似乎显得尤为沉重而有力。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