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外汇查询:

开创蓝海—2006企业创新高峰会9月5日会议实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06日 12:35 新浪财经

  2006年9月5-6日,由新华文摘杂志社主办的“开创蓝海—2006企业创新高峰会”在北京友谊宾馆举行,新浪财经独家进行图文直播,以下为9月5日会议实录:

  主持人:马洪涛(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主持人)

  主持人: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上午好,我是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主持人马洪涛,非常荣幸给大家主持这样一个非常重要的论坛,首先代表这次论坛的主办方——新华文摘杂志社,向大家表示热烈的欢迎,对大家的到来非常感谢!非常荣幸参加这个论坛绝对不是客套话,有两个原因,在这里可以遇到非常钦佩的商业精英,包括演讲者和在座很多的老朋友,第二个原因我想说的是,今天这样一个主题,这个主题是开创蓝海,我想大家都知道这非常让人兴奋的主题,这个兴奋不仅仅是对企业家来说,对于这些做电视人来说蓝海同样是非常渴望的目标,因为我们知道,现在电视同样是处在竞争非常惨烈红海里面,我本人也非常希望在这样一个论坛上和大家一样,汲取营养。

  我想给大家介绍一下已经来到现场非常重要的几位嘉宾:

  亚洲博奥论坛秘书长龙永图先生;

  伦敦经济学院许成纲教授;

  多普达通讯有限公司总裁李绍唐先生;

  台湾标杆学院院长朱博涌先生;

  香港大学教授肖耿教授;

  IBM运营战略首席顾问白立新先生;

  新华文摘杂志社的社长李椒元先生;

  新华文摘杂志社总编辑张耀铭先生;

  其实我想对于蓝海价值在座每一位都非常清楚,而对于怎样开创蓝海在这里演讲的嘉宾给我们各自的答案。首先有请新华杂志社总编辑张耀铭先生给我们致本次论坛的开幕词。

  张耀铭(新华文摘总编辑):

  尊敬的龙永图秘书长,尊敬的各位来宾、各位朋友,大家好!由新华文摘杂志社举办的开创蓝海——2006中国企业创新高峰会今天开幕了,请允许我代表主办单位向到会的各界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诚挚的感谢。

  今年对于科技界和企业界来说都是不平凡的一年,胡锦涛总书记在年初召开的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在15年内把我国建设成创新型国家,把我国初步建成科技大国,建成较全面的小康社会,人均生产总值由1000美元增至3000美元,完成社会主义现代化,这是一项重大战略决策,为中国经济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指出明确的方向,这是一场重要的社会变革,呼唤思想的解放和观念的更新,呼唤在全社会导引一种敢于创新的精神风尚,营造一个勇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呼唤创新体制的完善和创新人才的涌现。

  新华文摘创办于改革开放初期,以各级干部、领导干部、专家学者、知识分子和企业高层管理人员为主要受众对象,这个顾客群属于中国社会主流阶层和最具社会影响力的受众,他们更关注资讯的品质、价值的判断、思想的传递、意义的解读。他们更愿意以全球的眼光看中国社会经济现代化进程,把握中国发展在世界格局中的地位,作为具有一定社会公信力、权威性和巨大影响力的主流媒体。27年来,新华文摘一直注意推进重大现实的研究,引导学者更新观念,为党和国家决策提供智力咨询和理论依据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被广大读者喻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的思想库和信息库。

  2004年新华文摘改为半月刊,改刊后的新华文摘更是站在时代发展的制高点上牢牢把握全球的视野,锁定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的重大课题上,增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研究当代现实,回答当代文化的勇气和自觉性,增强与当代各种思想学术体系对话、交流,对创新型国家这样重大主题新华文摘更是给予强力的关注,特别设版专题讨论,举办论坛,力图以多种形式积极参与,不辜负伟大时代赋予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

  蓝海战略在近期全球关注的战略和价值核心,创新思维系统化的过程,讨论创新的模式、思维方式理论方法论、分析框架以及机会最大化,风险最小化问题,这一话题说明创新是世界性的焦点。为了帮助中国的企业更好了解蓝海战略的精髓,台湾标杆学院院长朱博涌先生选取台湾地区15个成功企业的案例,编著开创蓝海,15个成功企业开创新市场的成功故事一书,对蓝海战略做了更进一步的解读,在台湾的企业界影响甚广,2006年4月新华文摘杂志社将该书引进大陆,请中国经营报社长金碚先生结合大陆的情况做了点评,这本书从首印七万册,在大陆知识界企业界产生良好的影响,以此为契机,新华文摘杂志社此次以开创蓝海为主题,广邀政府决策机构的领导,海内外的著名学者,国内一流企业的领军人物,与大陆重量级企业的代表共聚一堂,广泛深入讨论创新这一重大课题。四川省峨嵋山茶叶有限公司十分关注开创蓝海——2006中国企业创新高峰会,为我们提供帮助的赞助,在此表示感谢。

  各位观众,各位朋友,新华文摘举办高峰会论坛,在于更直接更强力的力度服务社会,服务读者,兼顾现实与学术,在企业界与理论界、企业界与学术界架起一座桥梁,协作才能互补共赢,互利才能持久发展,希望与知识界精英真诚牵手,希望与企业界精英联系互动,我们期待各位家嘉宾精彩演讲,我们希望本次开创蓝海——2006中国企业创新高峰会能够成为大家难忘的一次聚会,成为有益的大会,成为促进创新的大会,衷心祝愿取得圆满成功。

  主持人:

  我们知道新华文摘杂志是我国非常尊敬的一本杂志,作为同行我们一直非常羡慕新华文摘在中国决策层的影响力,我相信新华文摘举办这次论坛一定会帮助各位决策者做出非常正确蓝海的策略。今天非常有请博奥亚洲论坛秘书长,我相信龙先生今天的演讲一定会帮助大家找到一个正确实现蓝海的方向,演讲主题是“战略机遇期与中国企业的发展”。

  龙永图:

  大家早上好,现在论坛很多,很高兴参加这样一个论坛,主要是处于对论坛主办单位新华文摘的尊重,因为读者文摘很有影响力,在中国决策层很有影响力的杂志,我希望论坛影响中国决策层和主流界的精英。

  我今天就战略机遇期和企业的发展谈一点看法,关于企业的发展问题现在有一句话比较多,细节决定成败,这句话当然也有道理,但是我觉得不全面,以我看还要加一点,战略决定成败,有一级战略选择错误导致企业全局覆没,研究细节的时候,特别 特别是企业界的高层应该很好研究战略,研究战略研究中国大的带有倾向性的重大问题,了解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的趋势,就是在这一个世纪前二十年中国正在经历重要的战略机遇期,很难得重要的战略机遇期,这个机遇期既然是战略性的机遇期就有这样几个特点,一是全局性,也就是说这种机遇不是对中国某一个产业,几乎对所有的产业,它并不是对中国一个两个,十个百个企业,几乎对所有的企业都是带来重要的机遇。既然是战略机遇期,特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全局性。

  第二,长期性。这样的经济发展机遇不是一年两年,五年、十年,而是至少二十年,这个机遇对产业和企业来讲,是一个比较长的机遇,三个性,规律性,机遇是客观存在的,不是哪一人经济学家拍脑袋拍出来的,由于是客观存在的,客观趋势存在的,这样的机遇对每一个人来讲,很好把握客观规律就会赢得发展的机遇,战略机遇期它对中国企业来讲具有全局性、长期性、规律性的,战略机遇期内涵非常丰富,今天这么一点时间不可能讲透。但是谈到战略机遇期的时候,主要是一些客观的因素和客观的趋势决定的,决定中国今后二十年有一个很好的发展机遇期我想讲两个大的趋势,或者两个大的转移,一个就是全球的产业向中国的大转移,这一点大家看得很清楚,全球的产业向中国转移,所以很多人认为中国变城市结的工厂,在这个大转移当中有几个特点:

  第一,这次转移是由市场的力量决定的,而不是政府行政命令形成的。由于日本少数政治家在参拜靖国神社方面做法,中日关系最近几年来一直处于困难的局面。但是日本对中国的投资并没有减少,在1999年的时候日本整个对外投资只有10%投在中国,但是从2003年以后日本对华的投资已经占到整个对外投资的30%以上。因为对很多日本企业家来讲,如果不把产业转移到中国,就失去了机遇。对很多的企业向中国转移产业不是转移不转移的问题,而是生死存亡的问题。这就是客观的经济规律驱动的,因为中国劳动力成本实在是太低了,中国劳动力成本只有美国、日本、欧洲的二十分之一,我们只有泰国的劳动工资的二分之一,再加上中国劳动力的素质不错,每年培养四百万大学生,一百万工程技术人员,这些数字对中国来讲都是不可思议的。从另一方面来讲,目前的专利、品牌基本上都掌握在外国人的手里,所以,中国要改变这样的局面,可能还要花十年、二十年的时间,由于外国人掌握了专利,掌握了大部分的品牌,所以他们经过二十年的产业转移都有钱可赚,如果外国人没有钱可赚,那是不可能的,外国人到中国来投资不是做慈善事业的,中国劳动力素质和劳动力成本,再加上中国整个商业环境,大有改善,专利技术掌握在外国人手里,外国人投资中国十年二十年还有钱赚,形成产业向中国的转移,这是客观的、经济的因素在起作用。

  第二,这次转移并不是整个产业的转移,主要是产业环节的组织,并不是说整个纺织业、钢铁业的转移,而是纺织业、钢铁业、电子业某些环节向中国的转移,所以中国的产业只是结束国外产业转移的一个部分,使得中国产业不可避免成为全球产业链当中一个组成部分。第二个特点就是产业环节的转移,而不是整个产业的转移。

  第三,这次转移给中国带来大量的资金,更重要的是带来技术和人才,使得中国的企业成为全球企业当中的组成部分,使得中国的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组成部分。在战略机遇期当中,我以为我们应该注意的第一个大的趋势就是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第二,从中国内部来讲,在工业化的背景之下,农村人口项城市的大转移。这个大转移是中国经济发展不可回避的一件事情,也是中国的经济结构调整一个重大趋势。现在在中国劳动力当中,大概有七亿三千万劳动力,还有五亿在中国,在城市只有2.3亿,这显然对于一个经济大国来讲,是不可能出现的事情,在西方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只占到1、2、3、4、5,中国不可能达到他们那样的水平,但是五亿劳动力仍然在农村这种局面不可能使得中国成为经济大国,改革开放就出现了农村项城市的大转移,进入到二十世纪以后,这种大转移发展得越来越大,越来越强,中国差不多每年有一亿的农村劳动力在全国各地寻找自己的就业机会。所以我们现在看到了这样一个大转移,实际上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发展历史性的经济结构大调整、大趋势之下所推动的。

  中国的经济发展过程当中关心的问题是要解决“三农”问题——农村、农民、农业。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把农村人口转移过来,所以解决中国农村“三农”问题关键是看能不能成功使这一次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转移得以顺利的实施。我们在这样大转移当中中国实行了正确的政策,最重要的政策就是土地不能买卖,虽然离开农村的农民到城市打工来讲,从法律上来讲,他还有自己的土地,我们到国外讲课的时候,人家就问我,为什么在中国的城市没有出现像很多发展中国家或者西方发达国家在工业化初期大规模的贫民窟?我说主要是中国的土地,农民不管走到那里,在自己的家乡还拥有那一块土地,这块土地就是中国政府给每一个农民买了一个保险,他如果在城市里面找到了工作,甚至最后成为了城市的居民,这样非常好,如果他一旦由于产业结构、经济结构的调整,他丢掉了自己的工作,他还有一个最后的出路,就是回到自己的故乡。这是非常重要的政策,为什么宣传建立社会主义新农村,就是要确保中国农村人口项城市大转移的过程当中,我们的农民有一个“避风港”、“归属”,这样就避免了由于就业问题波动而产生的农民一旦在城市里面失去工作以后,就无家可归的情况。所以,我觉得这样一个政策,我们要坚持下去,而且要把农村变成一个巩固的在城市打工的所有农民的基地、大后方。所以,这也是中国农村人口向城市大转移的特点。

  第三,农村人口向城市的大转移,实际上是确保中国今后二十年有一个强大内需需求重要环节。市场经济需求推动经济,我们很好研究中国前20年发展的主要的内需在什么地方,流动的农村劳动力变成城市的居民,他们一旦变成城市的居民他们对基础设施、对交通、教育、卫生的需求非常大,因为一个农村人口消费和城市居民消费是完全不同的,如果我们在这20年当中能够成功转移一亿左右农民成为城市的居民,会对中国经济产生强大的内需推动力量,这是中国经济能够得以持续发展20年非常重要的方面。所以,农村走向城市的大转移将会给中国带来无穷无尽的巨大的内部需求,这就是中国经济发展内在动力。所以,外国人不必担心,我们主要靠出口,中国在创造内需方面具有巨大的潜力,还不包括进入城市的居民,或者现有居民当中,如果按照中高收入的群体,也就是国外讲的中产阶级,有些人说,中国大约10%会称之为中产阶级,10%已经是一亿三千万人,相当于两个德国人口,两个法国的人口,两个英国的人口,一个日本的人口,所以这种内在需求肯定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这一条也就是为什么我们一致坚持的,中国的经济主要靠内需,这也是中国经济得以持续稳定、不受外面干预发展主要的原因。所以,关于战略机遇期的问题,我也得应该把握好这两个大的趋势,注意观察这两个大的趋势给所有企业带来的机会。开创蓝海,开展新的发展领域,这两个大转移将对我们的企业家在自己企业发展战略当中提供非常好的观察整个经济发展趋势新的角度,所以我觉得除了关注细节以外,我希望企业家能够关注战略,关注影响中国经济发展的大的趋势,我认为我刚才讲的这两个大趋势很值得关注。

  在这样战略机遇期里面,企业怎样抓住机遇发展自己,这是很长的故事,需要很多人做全面的论述,但是我想提出来,如果我们的企业在战略机遇期里面很好把握住机遇,我希望他们能够具备三种能力:

  第一,整合资源的能力。我最近经常讲,在目前的性是指下,一个企业的发展不完全在于本身有多少资源,更重要的是拥有多少整合资源的能力,我刚才讲的两个大转移形成企业新的竞争的格局,企业整合资源的能力越来越重要,刚才我讲了,由于全球产业的大转移,特别是这次大转移不是一个整个产业的转移,而是整个产业环节的转移,这样的话就形成了连接全世界各个国家很多跨国生产链和跨国的供应链。

  我经常举一个例子就是波音飞机,波音飞机并不是美国一家制造的,波音飞机的零部件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生产的,也就是说波音飞机全球生产链跨越全世界70多个国家,包括中国,波音飞机零部件的生产是在全世界70多个国家生产以后,最后在美国组装,这样一种情况适用于很多跨国公司、适用于很多的企业,也就是说全世界由于经济全球化的运作,已经出现了很长很长的跨国产业结构链,制造业的产业链形成以后,又出现了跨国的供应链,包括产品的零售、批发、物流,这样的话,就使得一个产品是一个跨国生产供应链组成的。比如说一件衬衫,它的品牌是意大利的,面料可能是法国的,它的辅料可能是韩国的,它的设计可能是日本的,它的加工是在中国,它的批发是在美国,它的零售是在欧洲。所以一件衬衫形成一个长长生产链、供应链,中国企业要做的就是争取成为这个跨国生产链当中的一个环节,而现在全球产业,特别是产业环节向中国的大转移给我们送来这样的机会,使得中国的企业不走出国门就会成为全球跨国链、供应链的组成部分。所以这就改变了整个经济的一些概念。比如说,过去的生产商、批发商、零售商都是对立了,互相之间都是讲价钱,把大的企业作为龙头,把生产链、供应联整合起来,他们成为被整合的生产链和工业链当中一个部分,大家成为命运的共同体,中国的企业在国际化的过程当中,要善于参与多国部队,衬衫的生产和销售就是多国部队,中国应该成为多国部队的成员。这样的话,使得中国的企业在管理自己企业的时候,可以眼观四路、耳听八方。这样的话,我们企业思路就开阔了。当然,在任何一个跨国生产链、供应链当中总有一个是龙头,比如刚才讲的衬衫,可能就是以意大利的品牌作为龙头,所有其他的环节都是被它整合,比如波音飞机,70多个国家生产,甚至发动机在英国生产,但是龙头在美国,因为有整合资源的能力。

  在中国的企业,在具备整合资源能力的时候,要做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被整合的阶段。我们现在要做的是,花很大的力量,争取被一些大的公司整合,成为他们全球产业链当中一个环节,在这样的阶段对大部分的企业来讲还是被动被整合的阶段,由于中国的国情,我们是发展中国家,在相当长的时间里面,我们还没有超越。但是中国企业要做的是什么呢?逐渐争取成为国际产业链和供应链当中的龙头,要做这个龙头要具备一些基本的条件,首先必须具有这个行业当中最尖端的技术、专利,用一个技术、一个专利或者一批专利整合整个产业链。第二,必须拥有国际资本品牌,因为很多产业链是一个资本品牌作用进行整合的。第三个这可能是中国的优势,拥有相当大的市场份额,而且有一个非常高效的销售网络,市场份额和网络作为龙头整合资源,中国的企业大部分处在被整合的阶段,但是必须有信心,而且有能力逐步在品牌的问题上、技术的问题上,在市场销售份额上逐渐形成具有整合其他国家资源的能力,也就是说当多国部队的头,我们现在只是多国部队的成员,或者说我们开始不能作为多国部队的头,我们至少在产业链的低端走向高端,也就是说在这件衬衫上如果我们开始只是处在加工者的地位,我们要逐步成为提供辅料的地位,提供面料的地位,提供设计的地位,走向这些环节。前两个星期到江阴阳光企业,他们生产西装的面料,一匹布值18万人民币,那是非常高科技含量的西装面料,他们可以成为一个产品产业链的龙头,对这样一个问题,我月的应该很好研究,怎么样加强整合资源的能力,最后成为整合资源的能力。第二,由于农村向城市的大转移,农村和城市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全面的互动,资金、技术、人才流动的速度、广度、速度从来没有像这样多,我们的企业善于把握农村和城市互动空前活跃的机会,善于整合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资源,这是整合资源非常重要的方面,我们要打破只有搞制造业才能赚钱,农业不能赚钱旧的观念,实际上农业在很多西方国家里面是利润非常高的行业,看你能不能现代经营的方式整合农业资源,第二个大转移当中也出现整合资源的要求,要善于整合资源。

  第二,我们企业应该有创新和改革的能力。第一个大转移,关于全球产业向中国的大转移,在这个大转移过程当中,确实给我们带来大量的资金、技术、人才,这里特别强调技术人才,主要着眼点在于吸收国外的技术和人才,在吸收国外的技术的时候,我们要特别强调创新问题,不能再走过去吸收引进路子。中央提出来关于创新的三种形式: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二次创新,对大多数的企业来讲,可能还是二次创新的问题,因为现在花更多的钱购买同样的技术,购买专利,但是购买来的专利和技术不可能成为自己的专利技术,我们还要在战略基础上进行第二次创新。在全球产业向中国转移过程中,大量的外国技术进到中国的时候,特别要强调二次创新的问题,当然集成创新也很重要。波音飞机之所以整合波音零部件生产的龙头,成为这样龙头的企业,主要是集成创新的能力,这一点应该很好向大的公司学习,当然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是用钱买来的,很多的技术花再高的价钱也买不来,在这种情况下,能不能静下新来,埋头苦干,进行自己原始创新。所以,在一种新的形势之下,进行创新能力,对企业来讲非常重要。

  另外,改革的能力。特别关注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走向,特别是中国经济结构调整的走向,现在我们中国的经济发展,由于城市向城市的大转移,出现了经济结构大变动的局面,也就是说,中国经济结构大的走向就是服务产业将会越来越成为整个经济过程中组成部分,很多搞制造业行业的人,企业的人,应该不失时机转移到或者部分转移到服务产业,抓住整个产业结构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机遇中实现。对制造业的企业来讲,怎么样为制造业服务的服务产业,然后进入到更高层次的服务层面,比如金融、保险,和其它中叶服务,也是中国企业在这样大的发展过程中不断地改革、不断创新能力,要预备这种能力。中国企业在战略机遇期里面,应该具备第二个就是创新、改革的能力。

  第三个能力,在这样战略机遇期里面,我们的企业应该有一种承担更多社会责任的能力。因为一个企业能不能有更好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这个企业的社会信誉、社会地位和社会认知的能力。在这样的北京至下,一个企业承担社会责任的能力,就成为这个企业能不能够得到更快的发展,能不能得到社会上更多的支持一个重要的因素,我认为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最重要的一条,创造就业、善待员工。这是全球产业大转移之所以采取欢迎的态度,在我们外汇储备已经相当多,资金相对充裕的情况下,我们还是欢迎外国产业向中国的大转移,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希望通过这个大转移能够不断给我们制造新的就业机会。中国不仅仅现在需要拉动GDP的产业,还要创造劳工的工作岗位,中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之后还需要这样的产业,我到新加坡去非常感动,新加坡现在虽然经济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是还是保留了60万蓝领工人的岗位,由于历史的原因,几十万劳工没有上过大学,所以新加坡虽然可以全部程维高新技术产业的国家,之所以这样做就是要考虑这部分工人的就业问题,中国十年、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不可能改变中国由于教育问题造成我们还有一大批文化程度不高的劳工,我们继续为这部分劳工创造适合他们能力的就业机会,从农村走向城市的大转移,关键就是能不能为此转移出来的农村人口创造就业机会。所以我自己的看法,一定要把创造就业作为中国政府一切政策目标的最重要的政策,压倒一切。没有就业谈不上民生、谈不上稳定,谈不上社会发展。中国一年差不多创造两千万个就业机会,转移一千万农村人口,解决四百万大学生的就业问题,解决四百万城市下岗职工的就业问题,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经济的成败决定着我们能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企业最重要社会责任就是要创造就业机会。我在马路上看到一个标题,为一个残疾人创造一个岗位,就会改变一个残疾人的一生。中国有六千万残疾人,我看了这样的标语以后我心里面很感动,如果中国的企业,我们的企业家能够把创造就业机会作为他们最大的社会责任的话,社会经济就游戏王了,我们不但要创造奖励利税大湖,更要奖励创造就业机会的大户,创造就业机会还要善待员工,有些企业家在外面到处捐款,当然也很好,但是跑到工厂看一看,中国工厂的劳动条件是很差的,我到广东参观一些工厂,大热天,我心里面是流泪的,他们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付出了沉重的代价,提高他们的工资,改善他们劳动条件是企业家最重要的社会责任,包括外资,你们这几年赚得太多了,拿出一点钱来,既是你们的社会责任,也是你们的良心所在,花大力气解决中国劳动工资的问题,花大力气解决中国劳工工作条件问题。国际上提出劳工标准提出看法,我们国家执行不了劳工标准,永远没脸见国际社会,在这个问题上,大家应该解决这个问题,GDP涨这么快,但是工资一直没有跟上去,我们愧对农村出来打工的打工仔、打工妹,当然有的时候要看旧帐,过去历史的原因,现在讲要正视这样的问题,解决这样的问题。

  第二个社会责任,我们的企业一定要诚实、守信,遵守规则。如果中国不能营造诚实、守信和遵守国际规则环境的话,这次大转移可能转移到印度去、越南、拉美,并不是一定要转到中国来,我觉得,中国怎样能够建立诚实、守信、遵守规则的诚信的社会对中国的社会发展、经济发展都是至关重要的,这方面我想特别强调,关于遵守知识产权的问题,回首中国未来已经高质量的外资,中国为了在中国营造一个创新的体制环境,遵守国际规则为成为至关重要的问题,解决遵守知识专利的问题,解决我们和国外贸易摩擦主要的原因,主要的措施。希望我们的企业家形成诚实守信的社会,对于保持全球产业向中国的大转移是至关重要的。

  第三,注意环保自主节能,全球产业向中国大转移,对能源、环境问题造成很大的挑战,农村向城市的大转移,对环保、能源的问题也有很大的压力,我们必须研究这样的问题。如果不解决好这样的问题,两个大转移,都可能出现,重大的困难。企业承担社会责任对节能、环保问题上给予高度的关注,环保产业和节能的产业是中国将来非常重要两个大的产业,这两个产业蕴含着巨大的商业机会,为什么说承担这样的责任,承担责任的目的取得更多的社会尊重和商业机会,这实际上是中国企业责任和社会的双赢,我希望中国企业更多在节能和环保的基础上、产业上多下功夫,这不仅仅是承担社会的责任,而且会带来无限的商机。在战略机遇期里面,我们企业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才能把握住这样的战略机遇期。

  应该说中国确实面临非常好的发展的机会,我很希望我们的企业都能够培养和加强这三种能力,这样的话,就可以按照中央的要求,紧紧抓住切实用好这样的战略机遇期。中国企业的命运从来没有像我们国家发展的命运联系这么紧密,在中国面临二十年发展机遇期当中,我希望我们的企业抓住战略机遇期,不仅实现企业的发展,实现国家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龙秘书长精彩的演讲,大家可以和龙秘书长做很好的沟通。龙秘书长很多观点在中国理论界和中国的网络上并不是所有人都对他是支持和赞成的,但是我想在现阶段,中国特别需要像龙先生这样非常冷静的思考和全球视野的远见,这比狂热的口号可能更有意义。我想龙部长非常愿意在这样的场合,和大家进行非常好的沟通,我想龙秘书长也愿意回答来自大家的问题,不管是请教只是质疑。

  在刚才龙先生演讲里边,龙先生已经告诉我们一个信息,我们看到蓝海对我们一点不遥远,在我们的身边蕴藏很多蓝海的资源,如果大家没有人举手的话,其实有很多的问题我们想到的都是同样的,我知道在座各位很多都是来自于制造业的,我想龙秘书长在很多场合说过,中国的制造业致力于走出去,走出去的目的希望在海外找到竞争不那么激烈,而又能找到自己比较优势的一片蓝土,而另一个问题是,希望中国的企业能够在身边找到一个属于自己的蓝海,我特别想问,在身边这个蓝海应该怎样寻找?除了您刚才说的三种能力之外。

  龙永图:

  我们要改变一些观念,我们和周边所有的企业都存在一种竞争的关系,如果从观念上能够把竞争的对手变成合作的伙伴,我认为这是非常重大观念的改变。因为现在的世界经济,包括中国经济发展观念度已经变得如此之大,怎么用共赢和双赢的观念,能够创造像命运共同体的关系?成为指导企业家经营当中非常重要的关键。如果把周边的企业本来竞争的关系甚至恶性竞争的关系能够转变为合作的关系,马上就可以变成一片新的蓝海,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的企业应该特别关注这样一个问题,因为中国的很多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已经不是原始积累的关系,那时候确实是你死我亡,我们现在已经有一些回旋余地,使我们的企业之间的竞争变成良性的竞争,大家知道,竞争应该是可以管理的,大家在竞争这个问题上要下功夫,一念之差,就可以使非常险恶、狂风大海变成一片蓝天,大家从观念上应该有一个根本的概念。

  竞争应该是允许的,也是应该提倡的,但是竞争不应该是恶性竞争,以损害别人的利益,而使自己的发展。过去几个月甚至一年多,我一直引用一句话,内斗猛与虎,我讲了很多次,我走过中国太多的地方,发现中国企业在很多行业特别是制造业,为什么对外国的企业感到害怕呢?真正伤害我们自己的是内斗,不解决中国企业的斗的问题、内耗的问题,我认为中国企业国际竞争能力会受到很大的影响,在这个问题上我一再强调中国企业之间一种双赢和共赢的理念,建立一种新型的竞争关系。

  主持人:

  中国很多中国企业努力希望走出去找到属于自己的蓝海,但是我也注意到很多企业实际上在这样的过程当中,还是面临着很多的困难,甚至是吃了很多的苦头。对于这种企业来说,他们怎么样调整自己的战略,比如说现在已经在国际化战略中走得很远的TCL,现在面临非常大的困难。

  龙永图:

  对于“走出去”的问题上,我们既要鼓励企业走出去,还是原来那句老话,不要为走出去而走出去,走出去不是我们的目的,走出去为了我们更好参与国际竞争,所以从中国现有阶段来讲,走出去还是一个初级阶段,只是少数企业,所以大部分的企业把主战场还是放在中国,只有成为中国第一名的企业,成为中国竞争力的企业,才开始考虑怎样走出去的问题,当然走出去的问题还涉及到行业特征,国内市场已经非常饱和,为了开拓新的市场,开拓新的资源,我觉得应该走出去,我们走出去应该有非常明确的目的,实际上我认为对一个企业来讲,只要按照国际规则办事情,按照国际标准生产、提供服务,这个企业已经是国际化的企业。所以,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要全面估计“走出去”的形势,“走出去”只是一个初级阶段的,还只是走了第一步,大部分的企业还要为走出去做好充分的准备,这样才能使走出去起到我们希望得到的结论。

  主持人:

  刚才龙部长在演讲当中提到,中国企业还是努力使自己成为世界产业链中的一环,要做一个能够被整合的一个好的企业。我想现在在座很多企业可能也是处在这个阶段或者努力向这样一个阶段靠拢,恰恰在这样一个环节里面,恰恰在这样一个领域里面,大家面临着越来越激烈的,甚至可以说是惨烈的竞争,这样的竞争显然不是蓝海战略。

  龙永图:

  我们的企业应该认真看清楚中国现阶段的发展阶段,我们还是一个发展中的国家,我一再强调,我们还是发展中国家,我们对这样基本的国情一定要记住,不要胜利冲昏头脑,不要认为中国很多地方就是天下第一,不是这样的。我就觉得,中国很多企业还是要扎扎实实苦练内功,成为真正世界级的企业做好准备,对大部分的企业来讲,离真正世界级的企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中国成为一个经济大国还有一个很长很长的路要走,我们一定要有这样一个紧迫感和危机感,我们有些企业现在就开始吹牛了。中国革命犯大部分的错误就是超越历史阶段,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目标,结果吃了大亏。所以,我就觉得我们现在准确把握住中国现阶段所处的发展阶段,每一个企业都要认真研究我这个企业在全球行业当中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既要有雄心壮志,更要有踏实的精神,这样才不会为一时的痛快、一时的吹牛皮付出沉重的代价,在这方面我很赞成很多企业的低调,这一点对中国企业来讲,经济形势一片好的情况下,全世界一片赞扬声的情况下,自己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要像鲁迅先生讲的被人家杀掉,我们还是要知道自己用老百姓的话,能吃几碗干饭,对自己的能力要有客观的认识,这样的话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

  主持人:

  我不知道我刚才替大家问的问题是否大家在心里头特别想问龙秘书长的问题,相信大家在龙秘书长刚才精彩演讲和回答里面可以找到对自己有价值的东西,一起找到大家向往已久一片蓝海,非常感谢,特别感谢龙部长替中国的工人和低收入阶层做出的呼吁。

  (茶歇时间)

  主持人:

  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伦敦经济学院终身该受,清华大学管理学院特聘教授,他就是许成纲教授,我知道许先生曾有一句话流传非常广,但是我没有向许先生当面求证这句话,竞争并非总是复杂,我知道这句话本来不是用来说企业的,但是我想放在今天这样一个地方,用他来解释这样一个蓝海战略,也并不没有不妥之处。

  许成纲(伦敦经济学院教授):

  对不起,我今天讲的问题是关于企业治理的问题,讨论企业治理的问题,我想非常快综述一下经济学界关于企业治理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是怎么样的,作为起点,让我先回顾一下所谓华盛顿共识,在座的各位也是有些人清楚,有些人不一定很清楚华盛顿共识。华盛顿共识当经济转轨开始的时候,当前苏联经济垮台了,东欧系统垮台,这个时候在经济转轨的时候,无论是美国政府也好,还是世界银行也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也好,所有的国际组织和西方政府以及西方经济学界的精英,他们认为达到了一个共识,关于一个好的经济应该怎么运行和经济转轨应该怎么样进行,经济共识里面关于企业治理和政府之间的关系,大体上我们可以把它简写成就是平常说的话政企分开,政企分开是什么意思呢?企业就是企业,政府不应该和企业有直接的关系,政府起的作用是什么呢?只是保护产权和执行合同,华盛顿共识到底在国际间能不能找到证据呢?实际上关于华盛顿共识,在过去经济学界有很多的变动,有相当一些学者持不同的看法,这里面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所谓华盛顿共识有没有证据,这个证据实际上是最近刚刚提供出来的,下面就把非常最近在经济学界提供出来国际间的给大家简要概述一下。

  这个证据是用71个过去前欧洲殖民地做样本,包括国家,这些国家包括所有美洲的国家,北美、南美、加拿大,几乎所有非洲国家,几乎所有南亚国家等等,很重要的一点就是除掉东亚国家,因为东亚国家没有一个国家在过去是完整前欧洲殖民地。以除东亚国家以外的世界上其他这些国家做例子,找到的证据发现,的确在这些国家里,如果一个政府保护产权更好,这些国家投资、财富的水平,金融发展水平都发展得更好,在这些国家里,如果以法律为基础的执行合同的制度发展得更好,这些国家里面证券市场发展更好,这是一个国际间证据,但是很重要的就是要注意到一点,国际间的证据排除了东亚国家。

  我们可以把整个这部分的内容,包括华盛顿和共识和证据概括成为政府的作用是什么呢?这里讲的是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政府的作用就是看房子,就是把这个房子看好了,秩序看好了,企业就是房子里面演戏的这些人,政府不要管他们。和这个对应有另外一个见解,政府不仅仅应该是看房子的,政府应该同时是建房子的,政府很主动做很多事情,持这个见解经济学家主要基于对东亚经济发展的关注,当我们讲到对东亚经济发展观察,指的就是包括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东亚地区的发展,如果我们看东亚地区经济发展,我们可以知道,在二战以后,东亚经济突飞猛进,在世界上是特别特殊的一个地区,这么特殊的地区有没有什么特别的特点呢?有很显然的特点,政府在这个地区都起很多的作用,起很主动的作用,政府不仅仅是看房子,政府同时是造房子的。

  当我们讲政府是造房子的时候,具体是什么意思呢?当这个社会出现司法制度失灵的时候,当出现法律失灵的时候,政府可以出来替代一部分司法制度失灵的功能,另一部分就是当市场出现失灵的时候,油市场失灵的时候政府可以出来做一部分帮助经济能够变好的这些作用。尤其是关于市场失灵情况下,政府可以起作用这是政府学里面标准的见解。当法律失灵的时候,政府可以出来起的作用不是最标准的见解,这是我本人最近几年里面做重要的一部分研究工作。

  以上这些见解政府作为建房子的人,是不是学术界有统一的见解呢?没有。如同前面所讲华盛顿共识,在学术界并没有统一见解,政府是不是可以除了是看房子的人以外,又是一个造房子的人,这个问题学术界也没有统一见解,为什么没有呢?因为在学术界有很重要的一个看法就是说,谁来限制政府?如果企业依赖政府帮助政府会不会干坏事情,怎么保证政府不干坏事情,学术界没有统一的见解,回到下面重要的问题,在学术界无论是在经济学界还是政治学界、政策界包括政府和商界一直是有辩论的问题,我想把辩论总结得更加简单一点,这个辩论变成政府到底是一个造房子的人,政府是一个匪徒,政府是匪徒意思就是政府干坏事,政府去抢、去偷,政府造房子意味着政府去帮助,也有其他的学者给总结成为政府是帮助还是政府去掠夺,这里面的核心问题就是关系到政府和商业之间是不是应该分开,政府和商业之间部分开的话,政府会不会起坏的作用,如果看东亚经济发展的时候,在经济学界也有两个截然不同对立的见解,一个见解更集中看东亚经济二战以来非常好的发展,我列出来两个代表的人物,国内很多人都很熟悉的,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曾经任世界银行的首席经济学家、副行长,三个礼拜以前,我正好和他有一个小的座谈会,我们讨论一系列中国的问题,讨论两整天。他持很强的见解认为,整个东亚经济发展发展得好,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是政府的介入,和他持正好相反观点的是拿东亚金融危机做例子,产生东亚金融危机以后,许多人认为之所以东亚产生金融危机,是因为政府很深的介入,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都在这个问题上持很强的见解。我从哈佛大学教授General摘的概要,东亚经济同经济学所里面的标准见解或者华盛顿共识对比,逐渐对比,从产权、公司治理、商业同政府之间的关系产业组织也就是市场结构、金融制度几个方面来看,东亚经济的特点同华盛顿共识有非常大的差距。最基本的特点在华盛顿共识见解下,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要分开,所谓政企分开,东亚经济的特点就是政府同经济相对关系比较紧密。说到每个具体的问题上都可以看到这个特点。为什么讲到东亚经济的特点呢?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中国经济改革过程中,经济改革三十年过程中,中国实际上走向了道路,更是所谓东亚经济的模式。

  看一下中国自己经济发展状态,在1978年改革刚刚要开始的时候,中国差不多五分之四的经济成分是国有的,到了如今,中国大概只有五分之一的成分是国有的,这是非常大的变化,在巨大变化过程中我们知道,有巨大量外资进入,贡献非国有的部门,自从九十年代中以来,十年以来,中国经历世界上最大规模所有制的变化,悄悄在进行,这就是我们叫做改制,改制的过程中,大批的中小型国有企业所有制的形式发生了变化,我要强调特别重要的一点是什么呢?虽然在改革将近三十年的过程中,私有部门大大发展,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私有部门大大发展一直同政府有紧密的关系,当我们讲政府的时候,我更要强调是地方政府,中国的私有企业无论是国内的私有企业还是外资的企业还是合资的企业,都普遍同政府有着相当紧密的关系,为什么这样子,其中有很重要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们都知道,到2004年春季修改宪法的时候,中国在宪法正式规定保护私有产权。在04年春季之前没有在宪法正式保护私有产权之前,在得不到政府保护的时候,可以想象在法律上处境非常尴尬。关于这个问题我自己做过一些实地调查,中国私有企业发展特别好的地区,台州地区,地区政府想尽各种办法给私有企业戴上红帽子,帮助他们得到保护。

  还有另外一些问题,中国许多制度不健全,非常重要的问题就是私有企业受到歧视,特别重要的一些问题在获得土地、能源、信贷这些方面私有企业发展困难,当他们发展困难的时候,有没有能力得到地方政府帮助,实际上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这个地区的私有企业能不能发展好得好,比如台州地区的政府对当地私有企业有相当的帮助,最后的结果我们知道台州地区有像吉利这样的汽车制造厂,有飞跃世界第一大缝纫机制造厂,而且制造是高端缝纫机等等,他们都是得到非常大量的地方政府的帮助。当政府很深卷入商活动的时候,我们怎么保证政府不做坏事呢?我们大家都知道政府可以是腐败、寻租、利用政府的权力做其他的事情等,怎么样能够防止政府不做太多的坏事呢?讨论到国际间的问题的时候,当经济学家讲到为什么东亚国家、政府有很深的帮助企业做事情,但是能做比较好呢,讨论到国际间的问题,人们经常会说,由于国际间的竞争,在面对非常激烈国际间竞争的时候,政府为了要让这国经济发展得好,所以不可以坏事做得太多,可能会做一些坏事,比如韩国政府不断发现有丑闻出来,但是如果我们计算一下丑闻所占到的GDP的比例,是相当小的,坏事比较多,国际间竞争比较小,讨论国内的时候,有什么机制保证中国政府坏事不会做得太多呢,我想提一个见解,实际上是中国的地区间竞争对这个问题有所帮助。对现任政府有所帮助。中国的制度变城市史上的联邦制,本身成为限制政府的机制。原因在宪法上中国法律上不是联邦制,我们也知道,中国省一级的地方首脑是中央派的,按照严格的政治学的定义,这不是联邦制,实际上中国向地方上分权,大规模的向地方分权实际上这个东西早在大跃进和文化革命那两拨之后就已经形成了,在中国经济改革产生之前,中国的制度就已经是大规模向地方分权了,在文化革命的时候,中央各部基本上关闭,中央的煤炭部没有人了,只留几十个人看门,计委没有人,统计局没有人,直到文化革命刚结束,国家统计局只有两百多人,这么巨大的中国,我们讲的是计划经济,中央各部没什么人,那是什么意思,怎么能够运行,运行的基本机制是地方政府,早在中国改革开始的时候,中国的经济的主体就已经散到地方上去,这是一个既定事实,或好或坏,这是中国治理的特点。中国经济改革起点就是地方上有巨大量的重复建设,过去讲的大而全、小而全,大家也许还可以回顾在1970年代的时候,全国五小工业的浪潮,在当时中国五小工业浪潮的时候,两千个县,每个县都办五小工业,小机械、小煤炭、小电站、小化肥等,人们批评五小工业的时候,没有规模经济、重复建设、浪费等,但是另一方面必须看到,在改革之前中国向地方分权的制度,中国的大量的经济资源在地方政府手里基本的事实造成了什么呢?造成地区之间进行经济竞争基本条件。没有地方的分权,没有大量的资源向地方分散的基本的制度基础,经济改革开始以后,看到的竞争是不可能存在的,前苏联在改革的过程中,想造成国营企业之间的竞争很困难,因为前苏联的企业基本上是一个行业一个企业,跟谁竞争?前苏联很困难,在中欧国家很困难,在中国就变得相对容易很多。讨论最多中国经济里存在最多的问题,又跟刚才讲的问题是连在一起的,向地方分权,地方政府的权力,地方政府的推动,在中国经济改革的早期,中国大量经济改革的措施是地方政府在竞争的过程中,不断采用改革的方案,今天的宏观控制失灵、土地滥用、地区之间的不平等一系列的问题,实际上也都是同地方分权、地方政府互相竞争连在一起,我们可以这么讲,今天看到中国好的一面、坏的一面都来自于同一个根源,同一个根源就是向地方分权造成的。

  下面非常重要的问题是,既然看到了向地方分权以后,造成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归根结底到底哪一面更重,到底实际的情况怎么样,这是时政问题。到底中国的企业治理在政府很深介入情况下,中国企业治理是什么样子?为了了解这个问题,我同北京大学经济学院郭研教授我们联合做好几年的工作,做全国企业的调查,用我们的调查全面了解中国企业的状态,在全国企业里随机抽样三千个企业,三千个企业里面包括外资企业、合资企业,外资企业利民包括港台企业和其他国家,也包括国内的私营企业、国内集体企业、国内的国营企业,包括改制的企业,没有改制的企业,用数据能够代表全国的状态,政府和企业治理之间的关系。

  因为在座各位大多是企业家,在这里我向大家请教,所有调查结果向大家请教的,我们做了问卷调查,我很愿意听到大家对我们这个调查出来的结果有什么样的反映?第一大类,地方政府对企业的业绩是不是有影响,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对于所有的企业,包括私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企业同政府的关系都对企业的业绩有显然的影响。我们问企业的负责人,他和地方政府搞好关系,对于这个企业的业绩影响是什么样子,重要程度打出来,5表示不可或缺,如果没有这个,这个企业就完了,零就是没有影响,所以从零到五之间来看,影响程度。从我们得到的回答来看,所有企业都表达有相当重要性。国有企业跟政府的关系更紧,私有企业跟政府的关系更松国有企业回答平均数是4,非常重要,国内私有企业回答平均数是2.6,仍然是相当重要,外资独资企业是2.6,跟国内私有企业是一样的。分成地区来看,我们还可以看到更强的地区政府作用稍微偏弱一些,更弱的地区政府作用稍微偏强一点。一方面我们说,中国一个重要的特点,政府同企业的关系比较紧密,但是另一方面,如果我们看中国所有企业和所有地区我们会发现,私有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松散一些,发展更好地区,企业和政府之间的关系要稍微更松散一点,而发展得更差的地区,企业跟政府之间的关系更紧密一点。

  政府到底在干什么?政府对企业的影响都在哪些方面?作用最大的方面,政府帮助提供土地、电和基础设施是3.9%,99%的企业回答土地主要来自于政府,这当然是由于中国特定的制度造成的。对于刚刚起步的企业,创业的企业比起成熟的企业,政府的帮助就更重要一点。因为很关心政府为什么要帮助企业?可以完全是两个相反的见解,对于政府帮助企业来说。一种见解是说,政府帮助企业目的是为了贪污,目的是为了掠夺他们,为了控制他们,另一种也许政府还有别的目的,我们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来看这个东西。回答最高企业方面认为绝大多数企业地方政府非常乐于帮助他们,我希望在座的同仁批评我,如果发现情况不是这样子的,地方政府愿意帮助他们的情况下,到底为什么地方政府愿意帮助他们,最强的回答是说,是为了地方的税收,第二重要的因素是为了地方政府的业绩。因为地方政府官员很关心自己往上升,升上去需要自己地区做得好,地区做得好要帮助地区的企业。是不是地方政府帮助企业目的实际上为了利用企业,这个回答比较弱,1.3%,是不是地方政府在帮助企业的时候,实际上是一些个人行为,只不过是个别政府官员是为了自己的好处,所以,从这一系列的回答里面看,地方政府乐于支持企业的发展,最主要的原因为了地方的财政和地方官员升迁的考虑。腐败不是最大的因素,有腐败的因素,但是不是最大的因素。

  现在讲到地方政府的时候,我们必须还要强调,非常重要的一点,中国经济中国的社会逐渐从政府全面控制的社会向法治的社会变,还在变得过程中,在法治社会变的过程中,地方政府的作用到底是什么,很重要的一个问题,地方政府和法治的关系,关心的问题是地方的司法是不是独立,换句话说如果你打官司了,我北京的企业同上海的企业打官司,法庭是在北京还是上海,对我到底有没有影响?从我们调查的结果来看,绝大多数企业认为法庭所在地有重大影响,在北京的企业和上海的企业打官司绝对希望法庭在北京,上海那边希望法庭在上海,本身说明什么呢?说明司法不独立。另外一个重要的问题,打官司的时候,同政府的关系紧密,对赢官司是不是有好处?多数企业告诉我们有好处。而且我们有这个问题,你跟政府搞好关系为了什么,其中有一项为了考虑将来打官司的时候会有帮助,很大比例的企业说,是有帮助的。所有这些问题表明司法部独立,地方企业通过和地方政府关系,因为地方政府很关心地方企业,所以在打官司的时候,地方政府可能会帮助地方企业,在这种情况下,地方政府有可能影响地方的法庭,这就导致了现在中国司法上的问题。这个问题按照我的见解,是中国当今经济改革和整个社会的改革里面面对最严重的问题之一是司法不独立。最后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刚才讲到了政府和企业之间有紧密的关系,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多数的企业表达和企业的确是有紧密关系的。

  政府是不是有非常具体的对企业的决策有影响,当政府对企业的决策有具体影响的时候,后果是什么样子?最后我们发现,对于不同所有制情况下差距非常大,和前面讲的问题有所不同。对于国有企业政府有非常详细的对国有企业内部干扰,而对于私有企业,比如说国内的私营企业和外资企业,政府对企业的具体决策影响非常少。把地区分成更强的地区和更弱的地区,比如说北京、上海、江苏地区、浙江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我们可以看到,当地地方政府对那个地区企业内部具体操作的影响相当少,相比在东北地区,地方政府对企业就比较大的影响,当政府的作用跑到企业里头去了的时候,看得出来,即便在中国的情况下,起得作用是坏作用,这里边就有很重要的需要讨论的问题,当我们讲到企业和政府之间关系的时候,到底政府应该做的事情是什么?

  有一些基本的重要发现从数据里头来的,对于得到更多政府支持的企业,这些企业再投资率更高,所谓再投资率是指,从它自己获得的利润里拿出自己的利润再投资,一般认为这是好事情,一般这个好事情认为产权保护得更好,从调查里头看,似乎得到政府的支持更多的企业觉得更安全,再投资率也比较高,同时这些企业和技术进步、技术开发方面的工作做得更多。关于这个发现我们有两种不同的解释,一种解释是说,政府支持本身能改进这些企业,另一种解释是说,正好倒过来的方向,当这个企业做得更好的时候,政府可能更愿意支持,到底因果关系是什么,我们现在还没有搞清楚,总而言之我们看到有这样一种关系。

  还有一个重要的发现是,设计了大量的问题关于腐败,腐败同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之间统计上没有相关性,我们自己认为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做这个调查之前,我们有一个理论框架上的讨论,政府的腐败和政府对企业的支持之间可以有哪些可能的关系,一种是他们互相都是一致的,支持越多腐败越多,政府支持企业的目的是为了贪污、抢夺人家东西等,另一个是反着相关的,越腐败的地方,政府对企业支持越少,越不腐败的地方,政府对企业支持地方越多,你可以解释程和地区整个制度完善程度有关系,比如说可以猜测也许北京和上海经济发展很好,政府对他们支持很多,腐败比这个国家其它地区要少,是不是有这样的情况。

  另外一种,政府的支持和腐败之间没有关系,当他们之间没有关系的时候,这个解释是什么呢?很可能政府对企业的支持是政府的行为,腐败是个人的行为。腐败现象是政府官员个人行为,个人和地方政府之间没有一定的联系,最后我们没有看到相关性。最后数据表明,它们两者没有相关性,政府支持企业是政府行为,政府官员的腐败是个人行为。

  第一个问题,中国社会和经济的基本特点是地区的分权,中国的地区的分权本身是形成一种机制,使得地方政府不至于把事情做得太糟,同时把某些事情做得相当地好。我们必须非常清醒看到,这个制度里存在严重的问题,第一个严重的问题是,在地方分权的制度下,没有一个设计在制度里面的,制度自己内在帮助宏观控制的机制,这就是为什么我们不断地看到、听到所谓宏观控制失灵,在1990年代中期朱溶基的年代,当时通货膨胀很难控制,朱溶基就使用了行政手段,用行政的方式控制各个地区的信贷,死命令,用这个方法把中国通货膨胀压下去了,但是这不是货币政策,这是和市场经济改革背道而驰的,但是不用这个办法没办法控制,原因地方政府不听他的,地方政府的投资不受利率的调节。2004年以来国内不断有讨论经济过热的问题,我们大家都知道,经济过热,中央政府用各种办法调,看起来效果不太有效,核心的原因是中国地方分权的制度,这个制度帮助经济增长,但是不帮助宏观控制。当然,中国地方分权这个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腐败和寻租行为有所收敛,但是绝对不可能根除腐败或者是寻租行为。

  最后,我们想概要提一下制度上的解决方案是什么?制度上的解决方案我这里想提两条:第一条,我认为最高优先必须做的,至少在地方的水平上要逐渐实现司法独立。当然在地方的水平上实现司法独立,比在全国水平上实现要相对容易一下,当然这是最当务之急的事情。再一个问题,在所有的经济领域里存在着经济的竞争领域里,比如金融部门和其它竞争的市场部门里,政府作用应该是逐渐退出让市场做,政府的作用当需要有监管的时候,政府的作用是监管。

  主持人:

  非常感谢许教授跟我们分享最新的研究成果。刚才许教授用了很多的篇幅讲政府在这个过程当中应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应该做什么,在座很多企业家想没有办法左右政府的决策,但是一开始提到新华文摘影响政府的决策,许先生的观点影响各地的决策层。如果大家没有问题的话,许先生的演讲消除大家所有的疑问。我有一个疑问问一下许先生,如果地方政府做坏事,当地的企业能做什么样的选择?

  许成纲:

  在有法治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应该可以诉讼,我们知道在最近这些年里,法制有了很大的改进,我们知道有行政诉讼法、行政许可法等,这些统统都是企业可以使用的工具,企业可以告政府,我们也知道,我们有好多统计数字,在最近这些年来,全国有一百万个民告官的案例,在一百万个民告官的案例有三分之一的案例是民赢了官,这个数字是非常地有鼓舞性。

  主持人:

  谢谢许先生给我们的信心,我们感谢许先生。

  希望许先生刚才告诉我们有关政府攻关策略帮助我们企业更好找到蓝海战略。下面请出下一位蓝海领航员,香港大学肖耿教授,主要从事中国企业金融以及制度方面的时政和政策研究,肖先生也是香港大学终身教授,肖先生今天演讲题目《中国大企业的生产力革命》。

  肖耿:

  特别感谢新华文摘,新华文摘是我在大学的时候就读的刊物。今天我要给大家讲的是比较宏观的问题,今天下午和明天有很多企业家要给大家讲蓝海战略具体操作和实施办法,开创蓝海概念对经济学家是很陌生的,我还没有听说过,很惭愧,我来北京之前,在飞机上读了一下《蓝海战略》这本书,名词不一样,但是讲的东西跟我自己做的生产力关系非常密切。

  所谓蓝海战略在成本降低或者不变的情况下,能够为客户和消费者创造更多的价值,这就是生产力的定义,给定成本情况下能够创造更多价值,这就是生产力。生产力革命就是中国蓝海战略目前各个企业正在做的事情,做得怎么样,从宏观上的情况。今天有很多的企业家,要给大家讲这方面具体的案例,中国光是工业企业就有两万四千家,如果你要把两万四千家企业的案例全部听完的话,这一辈子什么事也别做了,怎么样才能知道整个企业界,整个产业界到底蓝海战略实施情况怎么样?从企业角度看,要知己知彼,如果不熟悉外部环境的话,怎么样设定自己的蓝海战略?我今天讲的就是,在过去十年,中国企业特别是大企业,已经在开始探索蓝海战略,也就是说,在探索生产力,把生产力增长作为企业增长、作为经济增长主要的东西。我今天讲的内容没有办法通过案例了解,一定要通过一个系统的统计分析来看,我这里的数据是根据国家统计局两万四千家大中型企业得到的,这个方法虽然不复杂,但实际上很简单,结论是非常简单的,生产力分解成几个组成部分,最重要是前沿技术部分,在同一个行业里面,可以达到最先进的效果。技术效率是什么意思,相对前沿的距离有多少?一般前沿技术进步是整个行业的事情,如果最先进的企业进入这个市场的话,它就是前沿技术,其他行业相对于它的距离就是你的效益,如果你要考虑效益跟最前沿的企业比较,从统计分析上来看,如果你们熟悉的话,这个图是最典型的生产因素,这就是生产函数,投入多少呢就会产出多少,生产函数在不断向上推,这就是前沿技术进步,前沿技术进步在中国非常重要,每一个企业在什么位置,你知道不知道,没有人知道,研究还没有达到这个水平,目前每一个企业可能对自己知道得很清楚,但是对整个行业和经济不知道,我和我同事做的工作,把行业的技术进步搞清楚,每一个企业才知道,他距离行业最前沿有多少。

  我们研究出来的结果发现,当你把所谓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企业的效率,整个行业的效率,中国大企业全要素生产率每年在不断地增长,非常快,增长被几个因素推动的,其中一个就是前沿技术进步,如果一个企业变成最前沿,我们生产率的增长会非常快,差不多会快一倍,实际上我们达不到这个水平,因为我们有大量的企业不是处在最前沿的,甚至于最前沿的企业距离不断拉大,中国的企业家每一年在改变你们的效率,即使尽了最大的努力,离最前沿的距离还是很远,这就是我从统计数据看到中国的图象。这个图象有一点像医生看病照X光,你不照X光哪里骨头有问题,用肉眼看不出来,这就是统计分析,这是统计分析的重要性。为什么中国处于生产力革命阶段呢?一方面技术进步非常快,另一方面大部分企业和最前沿的企业距离还是挺远的,这样就造成两个压力,一个压力就是因为中国全球化,中国融入世界经济,外商投资企业进入中国,造成中国最好的企业越来越好,使得整个行业技术前沿迅速往前追。另一个压力是什么呢?因为很多企业都要追赶最前沿的企业,所以大家就拼命地红海战略,红海战略不可避免,问题在于怎样把红海变成蓝海,如果没有压力的话,你就不会跳到蓝海,有了压力必须跳,不跳就死掉了,在这种情况下,造成中国目前的企业必须进行生产力革命,必须改进效率,必须动脑筋、想办法赶超最好的,要发挥企业家丰富的想象力,这不是我的专长,而是你们的专长,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因为他们发现了蓝海战略,能够在生产力革命过程中胜出。

  通过统计分析看中国前沿技术进步的推动,主要的原因在哪里,就发掘行业内的竞争非常非常激烈,几乎所有的行业都有外商投资企业,外商投资企业因为和世界技术前沿连接的,它是一个桥梁,把最前沿的技术带进来,另外我们还发现,通过统计分析我们发现,所有制改革是前沿技术改革内在的动力,非国有企业、私有企业外商投资企业效益比国有企业控制其它变量情况下要搞得多,存在巨大的差距。经济扩张营造前沿技术进步必要的外部环境,如果经济一直是紧缩,一直是衰退的话,技术进步没有市场。

  我们有一些结论,比较重要的一个结论是说,大企业经济增长方式已经发生了变换,在过去主要依靠的是大量投入资本,资本回报率可以不断下降,但是现在我们发掘特别是在最近几年内,企业已经开始通过提高效率,通过提高生产率增加劳动生产率,增加企业的效率,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转折,这个转折我们可以看到一些数据,比如说38个行业,其中有越来越多的行业生产率增长、效率增长主要是依靠全要素生产率,也就是说透过生产力的效率增加,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势头,但是我们任务还是非常艰巨的,你可以看到成本上涨速度比增加值的增加速度要慢,也就是说企业没办法涨价,在同样的情况下创造更多的价值。这些东西比较技术性、比较学术,大家兴趣不是很大。

  下面谈一下中国企业生产力革命对企业、对社会的意义。为什么生产力这么重要呢?蓝海战略为什么这么重要呢?经济增长持续性增长只能通过蓝海战略和生产力的增长才能维持,为什么?中国的经济增长目前达到10%,可以分成三个部分,其中一个部分由于一次性的改革,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过程中,很多一次性的改革可以去除很多障碍,我们放开价格,价格放开的时候会带来一次效果。允许私人企业、民营企业发展,民营企业比国有企业效益高,一次性就完了,如果所有企业变成民营企业的,这种带来增长就没有了,一次性的改革在过去二十年对我们来讲是一个很重要竞争上的源泉。第二,人口结构。中国的人口结构目前来讲是最有生产力的,我是63年出生的,三年自然灾害时候出生这批人都是40多岁,精力充沛,又有经验,在各行各业发挥很大的作用。这个时候政府社会人口结构没有老化,也不是很年轻,这个时候对经济增长是一个很重要的贡献,这个贡献也许是2%、3%。

  第三个贡献,生产力增加。每年可能会增加3%,贡献3%的增长,美国过去在一百年、两百年每年维持2—3%的增长,主要的原因就是生产力在不断地增加,生产力的进步,中国维持长远经济增长一定要在生产力方面下工夫,也就是说在蓝海战略上下功夫。生产力增长了以后,对我们带来一些影响是什么呢?当劳动生产力增加的时候,每一个人创造的价值每一个职工创造的价值越来越高,这对企业意味着什么呢?工人工资会不断增加。龙秘书长今天在讲话中提到,外商投资企业要善待民工,他有一个疑问,全社会都有一个疑问,为什么中国经济增长这么快,但是我们民工的工资增长那么慢,几乎没有增长,20年前差不多一百美金,今天差不多还是一百美金,中国有意识提高了最低工资。按照正常情况下,如果生产力不断增加的话,工资一定会不断增加的,工资不断增加的话,就一定会导致通货膨胀,或者是人民币升值,研究生产持续增长具有非常深远的意义,中国在今后十年、二十年内,一定会有一定的通货膨胀,一定会有人民币升值,这是大环境,企业必须看清楚这个大环境。另一方面也提出很重要的问题,为什么民工的工资涨上去了,这个问题其实非常简单,不是说外商投资企业不愿意给民工更高的工资,所有的企业都想赚钱,他都想以最低的工资雇最好的工人,在美国是这样,在香港是这样,在中国也是这样的,所以工资涨不上去有一个深刻的经济规律,就是因为中国剩余劳动力太多,中国剩余劳动力太多,导致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工资由中国农民的生活水平决定的,中国农民生活水平是多少,打工仔的工资差不多是这个工资,打工仔要做选择,留在农村还是进城市打工,如果进城打工更好他就进城打工,不行就回农村。所以提高中国农民生活水平是提高中国民工工资非常重要的关键。但是问题是非常重要的,大家都想提高民工的工资,他们很辛苦,他们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但是我们没有办法,为什么呢?市场在竞争,你要是不来的话,家乡还有一位老乡也要来打工,在竞争的情况下,工资就降下来了。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呢?不是没有办法解决,是有办法解决,这是我想特别呼吁的,因为中国存在剩余劳动力谁都知道,龙部长知道,你们知道,我也知道,但是中国还存在剩余资本,这是很多人不知道的。中国银行有的是钱,存款多得很,贷不出去,中国每年生产出来的国民生产总值当中有一部分消费,有一部分投资了,还有一部分花不掉,怎么办?老外去花,我们出口,我们的进出口一直是正的,一直很大,我们的进出口就是资本剩余。

  为什么剩余资本和剩余劳动力能够同时存在?如果有剩余劳动力又有剩余资本,为什么剩余资本不雇佣剩余劳动力,创造更多的就业,创造更多的增加值和剩余增长?不是说中国的没有企业家,在座都是企业家,中国的企业家多得不得了,但是企业家有的时候没有办法发挥他们的材质,为什么呢?中国经济面临最大的瓶颈就是金融,因为金融业包括资本市场,金融业的任务就是要降低交易成本,就是降低把劳动力和剩余劳动力和剩余资本结合的成本,中国很多很多项目没办法上,为什么?从银行、资本市场拿不到钱,发改委不批,种种原因使得中国剩余劳动力和剩余资本没有办法有效结合,中国不是投资太多,是因为有很多投资项目没有效率,有效率的投资项目不够,国内媒体都固定资产投资太高还是太低,中国是处于巨大城市化和工业化的过程,在上海浦东建五六十层高楼的时候,我们必须在三个月到六个月的时候,把所有钢筋混凝土全部投进去,这个大楼用一倍甚至更长,你说固定资产投资是高了还是低,必须在三个月之内投进去,中国的高速公路也是这样,中国在今后十年、二十年制内,中国的高速网络将超过美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我们必须建高速公路网络,网络的建设之后将用五十年、一百年甚至更长。中国在贡献阶段我们不应该考虑的是固定资产投资是高还是低,关键的是看有没有效果,如果中国的固定资产投资是有效率的,我们不担心它是高还是低,再高也应该投。我在中国去了很多地方,到了大城市,如果乘地铁的话,任何一条地铁只要一完工,马上就是满的,是什么意思呢?你盖得太少了,挤得不得了,中国很多基础设施项目还需要继续投资,问题是说,我们还没有一套体制能够决定哪些投资项目是好的哪些投资项目是没有效的,政府就担心经济过热,担心经济过热是对的,但是问题是中国的现实情况是,我们有大学生找不到工作,民工也找不到工作,银行里的存款找不到出路,叫过热吗?西方经济学定义经济过热什么都买不到,公司找职工找不到,买东西要涨价,中国没有通货膨胀,失业率非常高,中国实际上并不是说经济过热,而是说中国需要一个更有效率的金融业,特别是资本市场。中国的资本市场进步非常大,印度有多少家交易所吗?两百家,中国有多少家?两家,主要有一家,只有上海,美国在纽约至少有两家交易所相互竞争,中国没有竞争,这就是为什么没有竞争导致中国资本市场落后最重要的原因。印度有多少家移动电信公司吗?中国有两家,但是只有一家是有影响力的——中国移动,中国联通是很小的。由于通信业等关键行业垄断造成高成本,使得其它所有的行业交易成本大大增加,民用成本大大增加,使得投资效益大大降低。中国实施蓝海战略的时候,每个企业想办法发挥想象力,找蓝海战略,但是整个中国经济由于制度、政策的制约,使得所有的企业在实施蓝海战略的时候,碰到不可逾越的障碍。我们为企业创造一些外部环境,使得企业再创造蓝海战略的时候能够有一个更好的平台,这当中最重要是要建立完善的、软的、制度基础设施,要建立产权基础设施,产权基础设施包括怎样制定、执行、界定产权,许教授刚才讲到怎样建立一个独立公正的司法体系,怎样建立一套好的政府,能够使我们企业在实施蓝海战略的时候有更好的环境。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肖先生精彩演讲,中国的经济问题非常复杂,特别感谢肖先生所做精彩而又特别清晰的演讲。肖先生刚才不小心透露了自己的年龄只有43岁,也许是故意透露的,肖先生在十年之前就是香港的终身教授。

  您刚才一直讲到蓝海和红海的问题,我想问题的是,信息时代很多信息传播很快,发现蓝海的时候那片海是蓝的,进入这片海域的时候已经变成红海,海水颜色变得如此之快,很多企业面临两种选择,第一培养和锻炼发现蓝海的能力,另外一些企业会想,我要想办法在红海里面生存下去,提高在红海生存的技能。您觉得企业应该做何选择?

  肖耿:

  红海和蓝海永远都存在的,对企业来讲,最重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寻找怎样提高为消费者创造价值的能力。我看很多蓝海战略的案例,所有案例,说到底就是这个企业真正为消费者着想,现代市场经济,最重要的一个元素就是为消费者服务。

  主持人:

  在未来即使蓝海很快变成红海,你可能也是生存得最好的。

  肖耿:

  有的时候可以把红海变成蓝海,如果从长远着想,为顾客着想,我自己感触非常深的,中国整个餐饮业应该在世界上是最有前途的,整个餐饮就是红海,每一家餐馆的老板非常清楚,但是做得好的就是蓝海,很多名牌餐馆开到香港去,全国连锁店,把红海变成了蓝海,我为什么提餐饮业呢?因为整个餐饮业基本上都是私人企业,政府提供的环境相当不错,就使得企业把红海变成蓝海。

  主持人:

  再次感谢肖先生的精彩观点。

  其实刚才在下面的时候我一直在看我们背后的背板,开创蓝海,主办方为什么用开创两个字,而不是用寻找两个字,我的理解蓝海也许并不存在,它不可能向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在偶然的机会无意中发现这片海域,而需要我们去通过努力,通过学习开创一片蓝海,大家选择一起讨论这样一个话题,一起学习怎样学习开创蓝海是明智,可以比你的对手更早找到这片海域,更早创造这片海域。在这两天的蓝海之旅里面,希望大家旅途愉快,满载而归。今天上午的演讲到此结束!

  开创蓝海——2006中国企业创新高峰会

  时 间:2006年9月5日下午

  地 点:友谊宾馆友谊宫聚英厅

  主持人:张耀铭(新华文摘杂志社总编辑)

  主持人:

  各位朋友,各位来宾,下午的会议由我主持,今天下午的会议两个板块,第一部分是三位嘉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蓝海战略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实行蓝海战略做主题演讲,第二个部分由金碚博士对各位嘉宾做简要的点评并主持圆桌会议,第一位演讲嘉宾是博思艾伦全球副总裁、大中华区谢祖墀总裁先生。谢先生有二十多年从事管理和公司高层管理的经验,他曾经担任波士顿咨询公司的全球副总裁、香港电讯公司大中华区业务总裁,他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工程学博士,上海金融学院的副院长、教授,他被誉为中国管理咨询业先锋和最富有管理经验的专家之一,他被跨国公司、中国、本土公司、世界银行以及中国政府提供了大量的咨询意见,独特的背景与丰富的经历使谢博士对中国的企业有很深的了解,相信他的演讲一定能为在座的企业家们提供非常深入的建议,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企业如何寻找蓝海》。

  谢祖墀(博思艾伦大中华区总裁):

  谢谢各位,今天上午很荣幸有这个机会在这里和大家见面以及跟大家分享一下我个人的观点。

  在讲这个主题以前,希望大家不要介意用两分钟的时间把我的公司和大家做一个很简单的介绍。我的公司是做管理咨询的,主要是做战略咨询,是美国一家咨询公司,中文叫博思艾伦咨询公司。博思艾伦应该说在管理咨询行业里面是全球历史最长久的一家公司,今年我们已经是92年的历史,而且在92年里没有中断过,在全球所有重要的大城市、国家都有我们办事处,每年收入达到37亿美元,在管理咨询行业里面专门做战略咨询是规模最大的一家咨询公司,有一万八千个员工,在大中国区在北京、上海、香港以及台北都有我们的办事处。在全球咨询管理行业里面,博思艾伦是属于第一个档次的咨询公司,肯尼迪信息公司专门做关于咨询公司服务调查独立的研究机构,每四年做一个调查,最近一年的调查是03年的调查,在03年调查里面,博思艾伦在全球所有咨询管理公司里面在中国的表现是排名第一,从客户满意度来讲,我们在全球所有咨询公司里面排名是第一的。在大中国区工作的时间超过十几年,从1990年在中国开始工作,我是从1990年代初期的时候从国外回来,在上海建立中国第一家允许的战略咨询公司,在过去十几年不断在管理咨询行业里面工作,在过去十几年,帮助起码五百家企业,包括跨国企业和本土企业进行相关咨询服务,尤其是在战略咨询服务方面,这是我做得最多的工作内容。

  今天从中国的企业角度讲,如何寻找中国企业本身的蓝海?在这个话题里面我们可以分两部分跟大家分享,一是企业竞争能力角度解读蓝海战略的话题,第二个角度是中国企业究竟如何能够寻找相关的蓝海。大家参加这个会议之前,已经有所参考到,究竟什么是蓝海战略这个问题。我猜想对这部分有一定的了解,很快给大家做一个介绍,从概念方面来讲,所谓的红海和蓝海分别究竟在哪里?

  蓝海和红海所谓管理的术语,是欧洲商学院一位教授写那本书以后在管理学里面比较领先的两个术语,这个概念在管理学里面,我个人在21年进入咨询行业里面,这个概念相当成熟了。当时我们在咨询公司里面,我们的术语叫什么呢?有两个术语,在哪里竞争、叫如何竞争。只要把这两个术语以两乘二矩阵来看的,我们当时给予许多企业、客户建议是说,你可以继续在你目前的环境里面考虑进行竞争,也可以考虑在一些新的领域进行竞争,也就是老的游戏和新的游戏,这些术语应该说从管理学来讲,已经在历史上成立很久了。等于重新把这些概念整理了,把相关的案例整理好,而且对于中国企业来讲,这一块是特别有它的启发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呢?红海和蓝海基本上定义在哪里?红海的竞争环境在已存在的行业、已知的市场空间里面进行相关的竞争,相关的游戏规则已经相对成立或者是确立,一般来说,在许多的红海环境里面,竞争的激烈程度是非常激烈的,也就是说对于一个企业来讲,红海战略和红海战术这个概念经常是代表过去一些所谓较为老化战略或者战术。蓝海定义是一种比较创新的思想、创新的环境,包括还未出现的行业,尚未开发的市场,从竞争的游戏规则来说,在许多的层面来讲还没有完全建立,相对竞争的激烈程度较为小,不是一个没有,而是较小,对于许多企业来讲,蓝海环境或者蓝海战略新时代、有活力的战略,这是理论性、比较绝对性的定义,我们讨论到所谓红海和蓝海的时候,可以把这个定义比较具体化。

  两位老师提到蓝海战略里面提到两个很重要的观点,第一个观念就是蓝海战略最基本的知识就是所谓基础就是价值创新,也就是说在蓝海战略里面一个基本的单元就是怎样给予客户和企业价值里面提供不断的创新。第二个观念就是所谓战略行动,也就是说每一个蓝海战略代表一套战略的行动,也可以说它所代表的单元是一个战略行动,而不一定是本身的企业或者是公司,这一块我们可以稍微详细谈一下。

  第二,价值创新。

  第三,这个观点也是非常有突破性的观点,对于创造蓝海的人来说,它是可以同时追求所谓差异化的战略以及较低的成本,一直以来在传统竞争战略观念来讲,价值的追求以及控制成本中间有一个取舍的关系,这是传统的竞争战略。实际上在蓝海战略里面,他们所提到的,价值的提高以及成本的控制或者是成本的降低中间不一定有“打破价值/成本”取舍关系,这对企业家来说是相当好的启发。

  达到价值创新的话,公司成本作业必须达到三方面的价值费用,体现在顾客方面,也体现在企业,尤其是股东的价值方面。

  最后一点,蓝海战略基本点形成有差异性的战略,但是差异性的战略基本点在企业本身所谓核心竞争能力,假如企业能够有效把它发挥出来,出来的结果就是有差异性的战略,也就是说现在所谈的蓝海战略。

  对于一个企业来说,战略本身是一个结果,结果的产生,后面是基于许多相关的因素,在建立一套差异性战略的时候,后面最重要的一个所谓元素就是企业本身的核心竞争能力,核心竞争能力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个概念应该说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美国有两位学者在九十年代初期的时候在美国发表一篇文章,把核心竞争能力这个概念给大家介绍,同时也进行了相关的定义,他的定义是什么呢?最重要就是说,他是一种基于组织内部能力,这个能力是一种中国人的学习能力,是企业本身综合性的学习能力,他里面并不是说什么很神的东西,主要就是说,企业在不同介绍里面能不能形成综合性的学习能力,把相关外部的信息吸纳在企业内部,以及在企业内部进行相关的学习,吸纳以及最后把它反映出来,造成相关良好的结果。这些核心竞争能力有什么样的作用,决定企业是否成功关键性的因素,他是能够显著为客户带来价值,跟竞争对手具有差异性,同时很关键的一点,核心竞争能力帮助企业延伸到其它更广阔的领域,这一点很重要,核心竞争能力把企业经营中间,企业从更广阔的领域发展,我们知道经营战略或者是竞争战略这个范畴里面,企业的成功与否取决于企业本身,右手边就是我刚才跟大家所谈到的一种所谓核心竞争力,至于右手边核心竞争能力,因为源于企业内部自有的学习能力,所以这一种竞争优势来源是可以支持企业可持续发展。但是竞争优势来源并不一定竞争优势来的,左手边还有一种来源,结构定位优势,这些优势来源可能是因为政府政策的保护,来自于资金、规模,很多时候都是人为地,也可以说在企业外部所提供的优势,这也是一种优势,这种优势好处企业内部并不需要做什么内功的培训,不好处就是存在不一定永远能够存在,因为许多优势都是外界带给企业的。这两种都是优势的来源。对于核心竞争力企业来说,假如我们有竞争优势的话,究竟我们竞争优势来源是什么呢?也可以说,这些竞争优势是能不能持续存在,持续支持企业的发展。因为对于许多中国企业来讲,在过去十几年的改革开放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里面,许多中国企业到目前为止能够得到的成绩,许多的情况都是依赖于左手边这些人为的竞争优势。但这些竞争优势不再存在的时候,假如这个企业只是用右手边自有的核心竞争力,我个人的看法许多中国企业在竞争能力方面、竞争优势方面可能会造成相当大的问题。无论怎么样,竞争优势植根于企业本身内部组成的元素,我们有一个术语,把它定义叫做所谓组织DNA,公司本身的基因。

  每一个企业就好象人一样,它有一套DNA的,不过跟人不一样,企业的DNA是可以改变的,我们最后的战略结果,我们是否能够建立一套所谓蓝海战略或者是战略性的战略,最后还是要回到企业本身,我们的企业究竟有没有一套良好的组织DNA,企业本身的公司基因是什么?在过去几年,在全球调查了五万多家企业,包括中国许多的企业,对于他们DNA做了很多的研究分析,我们归纳起来就是对一个企业来讲,里面几个基本的因素会直接影响到他们所谓DNA是否良好?第一,组织架构究竟是怎么样的?第二,决策机制,在公司里面和企业里面究竟谁决定什么?决策的过程究竟是什么。第三,激励机制,究竟在企业里面相关的激励机制是怎么样的,以及是否有效能够激励员工的整体的表现。第四,信息传导,究竟在企业里面相关信息是否很有效地在企业里面进行沟通。

  在这四个基本的元素进行数万家企业的分析,在数万家企业分析里面,我们发现对企业来讲,我们可以把它归纳成为七种不同类型企业DNA,里面有一些较为良好的DNA,有许多企业其实DNA是不良好,不良好的DNA直接影响到企业本身能不能够很有效地做出一些战略的决定,七种不同的DNA有详细的介绍,今天因为时间的介绍,不在这里详细给大家介绍。第一种好的DNA——韧力调解型,韧力调解型非常之好,而且能迅速按照外部需求的变化进行相关的调整进行战略,这些企业在全球企业研究里面,所有企业属于占少数的。

  今天我想跟大家分享一下,中国企业如何寻找蓝海,蓝海究竟是什么,蓝海是一种战略,战略的产生是一种结果,基本来源就是企业本身经济优势或者核心竞争力,以及核心竞争力本身最终的来源就是企业本身DNA,在座的企业要考虑如何建立蓝海的时候,第一件事情要考虑究竟我们企业本身的DNA是否有足够的条件允许我们有效发掘蓝海战略以及有效把相关的蓝海战略坚持下去。对中国企业来讲,过去十几年的市场经济一方面取得很大程度的成功,应该说从计划经济转型过来,中国企业或多或少在整体的发展里面也获得不少相关的价值,我们发现许多情况里面,中国企业都面临许多相当大的挑战,我们可以归纳成为所谓在同行里面较为艰苦的竞争,大家所看到的一些现象,我想大家都非常清楚,我们所看到红海情况,包括在超级竞争情况里面进行低水平的战略。在产品服务同质化里面进行很严重的同质化的比较。在许多行业来讲,中国企业缺乏核心的技术而进行未来的发展,人才方面业面临许多大的挑战,中国企业和跨国公司在人才竞争方面的弱势,有一段时间许多中国企业以为进行相关的多元化经营是他们一条比较好的出路,经过几年以后,许多中国企业都发现,盲目多元化经营、管理,并不一定是可靠的成功之道。

  在座很多企业的代表有个人的体验,中国企业在这方面有许多不太成功的案例,我想大家都比较清楚,是联想几年前所做的所谓蓝海战略,当时的业务进行相关的多元化,过了几年以后,相关的多元化并没有为联想带来许多新的突破。

  在国际上较为成功的案例是LG电子。LG电子也是我们公司在韩国的客户,跟他们相当熟,对于他们在全球所争取的所谓蓝海战术、蓝海战略是比较清楚的,他们所谓蓝海战略讲得比较简单一点,在他们的产品定位来讲,它是倾向于高端化,专注于生产一种产品,避开低效的低端竞争,他们以家电行业为本,同时开拓新的产品以及服务,撤销没有效益的行业和项目。应该说所有采取蓝海战略的企业,都是有一个共同点,他们非常注重他们的研发所谓核心的创新。在LG战略通过创新力求能够以尖端技术确定他们市场的份额,而且他们也花了不良的经理在产品设计以及品牌的建立,将产品的差异化路线走得非常清楚,注重客户的体验。他们走的这个路之后,对他们整体效率有大大的提高,以及让他们在去年整体利用率达到10%,在国际上属于最有档次的。

  这是LG比较详细相关的资料。它的概念是比较清楚的,选择性的走上高端产品市场以及不断利用技术创新弥补、支持产品不断更新。

  第三个案例,中国企业在蓝海战略方面发展比较清晰,而且到目前为止比较有效果的企业,大家所熟悉的盛大公司。应该说盛大公司在过去几年的发展,应该说比较熟悉,而且过程里面都经历过不同阶段的发展,但是它的发展里面有一个主线,它的主线就是互动式娱乐媒体作为发展的主线,在开始的时候商业模式是一种收费式的商业模式,当它发现这种收费模式并不能坚持下去的时候,就把他的商业模式改成按需求收费的商业模式,在这个过程里面,以这样作为主线的发展,从2000年到现在经历过不同阶段变革,到目前为止它的发展还是让大家觉得相当不错。这里涉及到网络游戏基本的资料,以及盛大公司在这个环境里面不断发展蓝海战略的行动。对于他们来讲,虽然国内游戏市场同质化程度相当严重,以及低水平竞争相当激烈,而且国外游戏大规模进攻,但是对于盛大来讲,面对这些不同的挑战,它一贯以来都是依靠核心竞争能力以及主要发展主线建立相关品牌。

  对这几种企业发展蓝海战略,在中国的环境里面还是可行的,而且对中国市场的特点来讲,对于中国企业也好,对于跨国企业也好,其实许多企业都带来非常快速的改变,快速的变化带来许多新的商业机会,我们研究了许多的行业,我们发现行业的发展到某一个程度都有一个所谓的拐点,这个拐点是影响到整个市场的需求能够有快速的发展和速度,对很多企业来讲,能够预测到这些拐点的产生,对于企业发展所谓蓝海战略有相当大的帮助。

  对许多蓝海战略的企业来讲,它有一个很关键的共同点,它在公司里面形成一套不断创新的能力,应该说在全球帮助好多企业研究究竟怎么样能够最有效进行有效的创新,它有一定的流程和相关的组织架构,有一定的相关的方法论,按照这些支持一个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业务创新方面进行相关的突破,同时建立一套所谓创新的流程,我们在许多企业里面帮助详细研究和详细设计。从硬体来看创新来看,归根到底我们要考虑并不是硬体,许多情况都是软体,企业本身的DNA,对一个企业来讲DNA是什么样的基础,以及最后出来的结果就是所谓的战略,战略本身是两个关键的观念,对于每一个战略来讲,我们作为企业家要进行相关的选择,战略是需要做选择的。第二,战略本身是一种意识、思维方式,核心竞争能力是综合的学习能力,假如没有综合学习能力,你的硬体做得更好,有更好的流程,更好的组织架构,更好的方法论,最后好的战略结构是做不出来的。

  我在中国做了快二十年的管理咨询,我个人觉得,对中国企业来讲,它走上有竞争力,能够发展相关蓝海战略,其实对于企业来讲,中国企业在许多DNA的层面,在文化的层面,我们还是需要做出一些平衡和调整。中国的企业其实也是我们传统文化理念所衍生出来的一个产物,在这个产物里面我们发现许多中国企业操作方式是相当机会主义,相当粗放型的,许多中国企业起码在初期的时候,是相当模仿式的,而且我们社会的伦理关系是从上而下的伦理关系,在社会里面这种伦理关系直接影响到我们许多中国企业里面的伦理关系,很多时候中国企业无论是国企还是民企,许多时候都是一言堂,我们的所谓的领袖很多时候都是至高无上的,虽然他不一定明白好多国外的事情。我们的召集官是比较传统的,不是不好,但是我们也要明白我们所面临的经营环境和经营对手和跨国公司的对手,他们的文化或者他们操作的方式好多时候是不一样的,跨国公司做事方式比较理性,每一件事情都是比较理性的分析,才会做出一个结果,做事的方法较为精确性、较为注重创新、较为注重建立所谓全面的团队精神,相当注重制度体制,而不是说一言堂,谁说就算谁的,对于好多企业来讲,当然它有所为不同的领导者,对优秀的企业领导者一般来讲只是教练员,并不是一言堂,对于许多跨国公司价值观是一套比较全面的理性的价值观,以诚信、顾客和股东价值为基础的一套价值观。我今天跟大家具体地说,蓝海战略有什么样不同的招数是可以讲的,也讲明了一部分,假如中国企业在根本上没有相关的良好的DNA的建立,其实外面的东西都是虚的,就算我们今天做得大,明天不一定能够持续把它做好,究竟我们的企业有没有一套适当的DNA,能够支持我们企业长远的发展。

  谢谢大家!

  主持人:

  第二位演讲嘉宾是台湾标杆学院院长朱博涌先生,他是美国斯坦福商学院访问学者、台湾科技学会院士,2005年9月起担任台湾标杆学院院长。朱先生是台湾地区最早研究企业创新的学者,对蓝海战略理论及其台湾企业的实践都有着非常全面的了解,他编著《开创蓝海——15个台湾企业的创新故事》由新华文摘引进大陆后,已经在大陆做了多场深受欢迎的巡回演讲,致力于将台湾地区的蓝海经验介绍给大陆的企业,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企业发展的创新与实践策略》,我们期待他今天的演讲同样精彩,有请朱博涌先生。

  朱博涌(台湾标杆学院院长):

  有这个机会参加开创蓝海论坛,个人觉得非常荣幸。我们首先要了解一个现象,为什么这一本书在全世界都这么畅销?我认为创新本身并不是真的很新的观念,为什么这样讲呢?蓝海策略、蓝海战略会引起全世界的关注,大陆《蓝海策略》这本书在两个月超过台湾,台湾卖了25万本,蓝海战略这本书大陆卖三十几万本,开创蓝海台湾卖了五万本,大陆这边数字还在增加,我从早上几个演讲做一个简单的摘要。

  龙秘书长讲了三个很重要的大势,所有的产业移向中国,中国变成世界价值链的一环,大量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移向中国,对整个大势有未来的前景,经济结构从农业社会改成工业到商业,商业到服务业。中产阶级会形成,如果大陆13亿人口的10%是中产阶级,人口就已经超过日本整个人口的人数。所以,中产阶级形成,内需市场会创造很大的需求,变成世界的工厂和世界的市场。中国变成整个环节里面的被整合者,未来在这个环节里面变成整合者,尤其是技术和品牌和通路。为什么要讲开创蓝海?从国家和企业的角度思考。蓝海策略基本上理论架构和分析很多人都很熟,最后会提出华人的启示,有机会到大陆访问很多的公司,比如康师傅,这些可能是大陆以后可以在世界上很有竞争里的优势。一开始东亚的国家风险太大,必须通过国家的力量建立产业,为什么金融风暴最后有可能和国企不分有关系,因为没有很独特的股东,股东的报酬没法监督,一个国家越发展的时候,政府和企业分开是一个趋势。

  为什么要思考创新、理论架构和整个企业的价值和华人企业的形势,劳动力成本非常低,全世界的生产要素向中国移,这也是过去几十年大陆成长的动机,产业全部往中国移。事实上在全球化的趋势之下,全球新兴经营一体,把生产要素不断便宜,移到大陆来,未来这样的东西会不会移到越南、印尼、非洲的国家,假设这是决定唯一的因素的话,金砖四国:苏联、印度、巴西、中国,未来有一个金砖11国,如果只有靠很低价的生产要素,这个东西并没有办法长远,中国的竞争力会在哪里。竞争力很重要的东西就是在创新,从最开始的模仿到未来的原创性二次创新或者是整合行的创新,《蓝海策略》有系统的创新,蓝海战略有系统的创新,待会儿讲一两个案例。前两次讲到IBM亚太总裁,IBM对全球总裁副总裁访问和调查,最大压力在哪儿?应收要成长、获利要成长,应收要成长,获利要成长,很重要的来源在哪里,产品服务的创新,作业效率的创新,商业模式的创新,产品的创新或者成本的下降,几乎是每一个CEO每天花最多时间的,获利和成长蛮重要的基础,一个企业要致胜,最重要的关键是什么?商业模式。创新不是只有生产更有效率,产品更人家不一样,商业模式的创新是最重要的创新。

  《蓝海策略》超过一百年的企业,花了差不多150项蓝海,超过30个产业,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产业,这么多的地区,这也是当初我在台湾要编蓝海策略15个案例的原因,因为里面提到的东西,亚洲只有三星,日本东芝,亚洲的案例很少,台湾的企业和华人企业怎样应用蓝海战略的架构,很多媒体朋友就一起合作,把它系统整理15家公司,包括台基电、振兴轮胎等。蓝海战略应该是无所不在的,西方的公司、东方的公司,新公司、老公司、大组织、小组织都应该有蓝海的机会。

  为什么蓝海策略是如此令人着迷,根据它的研究,投入蓝海战略开发,近四成的业绩,货币占其中的六成,有一本书讲到凌志汽车,会知道为什么很多的企业一定要想蓝海的思考。

  整个蓝海的精神是差异化同时也兼低成本,这和以前的策略思考是不一样的,以前策略思考认为如果今天要能够差异化的话,做品牌和很多的广告和服务,成本一定比较高,差异化本身一定是高成本的,把不需要的东西不做就是低成本,把很多东西变成统一化、标准化,我用生产的观念想一件实行就是低成本的,事实上差异化和低成本都可以取得胜利,这也是竞争策略的精神。我要能够差异化人力成本会不会差人所难,我们做很多活动有没有替顾客创造价值,如果没有创造价值,如果不做的话,事实上就是低成本。这些节省成本做一些差异化的动作,可能比你创造价值里头的成本高很多,所以你又可以差异化。

  思考的逻辑并不是把竞争者放在你的心里,反而想的是顾客是谁,一个公司有很好的产品,最后的获利来源一定来自顾客,你提供别人没办法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顾客相信你比他更了解他的需要,这是蓝海精神,创造没有竞争的市场,竞争就变得没有意义,创造掌握新的需求,价值和低成本的隐患,整个活动就在支持价值创新,所以它是系统的观念。在一个论坛能够抓到最重要的概念就是非常重要的。

  蓝海策略的关键思考。老师,我们做这个东西是不是蓝海策略,我问你跟你的竞争者有什么差别,你的差别和对你想要吸引的顾客有没有意义?所以价值曲线应该和竞争者不一样,尤其是对你讲到吸引客户而言。对你想要吸引的客户价值链非常不一样,所以作用是创造新的需求,不是在原来的需求里面做,假如有一亿五千万的人口移到城市,这里到都市里面来讲,对基础建构、食衣住行都是一个新的需求,这就创造很大的蓝海,如果五一、十一回家探亲,这也是非常大的价值。创造有效信息,吸引本来不是市场的人。我今天要设计一个高尔夫球杆,不是吸引本身打高尔夫球的人,我吸引有些可能打高尔夫球,目前没有打高尔夫球的人。我坐飞机的航线,我吸引不是现在坐飞机的人,有没有现在人不坐飞机自己开车或者坐火车,这是非顾客群,所以创造新的需求,不是把竞争者抢过来,那只是两个需求重新分配而已。你把这些人吸引过来,别人会学你,你只能样高获利,建立有效的进入障碍,别人要学你,抢不了你的顾客,或者他学你他的成本结构非常高。有策略定价和成本下降。有两个系统工具,一个价值曲线和四项行动架构,有些东西是加,有些东西是减法,减法就是说有少数不做,这是在节省成本的地方。我应该要做比竞争者更好的,竞争者没做,我要做的就是加法。消除产业内习以为常的东西,我不做,旅馆为什么一定要有餐厅?可能使用很少,把一个旅馆的餐厅去掉就节省三分之一的成本,住比较廉价的成本非常在乎安静、安静,很多人认为一星级、两星级的宾馆比较脏,如果把这个钱省下来放在把旅馆做得更好,你就吸引本来不住旅馆的人,那就是创造自己的蓝海。

  每个人很想买瑞士的手表,原来的客户群该买瑞士手表都买瑞士手表了,什么人想买瑞士手表目前的手表,SWISTH把手表变成时尚的,甚至把它单价定得很低。

  卡塞拉酒场并不是研究高价位葡萄酒和中价位葡萄酒,在美国发现喝啤酒,喝啤酒的人为什么不喝葡萄酒,这就是你要吸引的顾客非常了解他的想法,针对他做你的创新,通路上葡萄酒很难选,喝葡萄酒非常正式,喝啤酒穿着牛仔裤三五两个人喝,这时候很少喝葡萄酒,葡萄酒很讲究非常正式,有很多的误解。创造消费的文化,葡萄酒不是这样,葡萄酒本身就养生,有很多竞争的象度没法改变的,从核心竞争能力做竞争。

  你创造乐趣,容易选择,这个东西让你喝葡萄酒会让你觉得很有意思,这和以前喝酒文化是比较不一样的,比如成本很高的高成本的行销、酒窖问题,反而做减法选择,成本很低,增加的通路法,和通路商一起合作。我们都想到竞争,竞争如果是策略的话,合作是不是策略?合作是策略,怎么样合作?未来所有的技术研发没有一家公司包括IBM这么大的公司可以独资完成,比如中国制造,出售一定不可能在一个国家出售,很复杂的管理怎么处理,一定要靠合作。

  讲完这些工具里面,一个很重要的就是蓝海策略理论基础,如果在原来的需求曲线就是D1,今天的数量增加,完全是因为价格降低,所以今天一个结果,比如十块钱有人买,八块钱有人买,十块钱有人买,结果八块钱的时候,十块钱买的人觉得赚两块,九块钱想买的人觉得赚了一块,有人认为八块钱十块钱想买,卖我八块,我节省了两块钱,这是消费者感到的好处。假设八块,成本是六块或者七块,卖了三个单位,十个是赚钱,八块钱减掉六块钱赚两块钱,两块钱乘以三就赚了六块钱,方形的就是你的利润,生产者胜利。在蓝海策略做什么事情?蓝海策略要把数量弄大,所以D1要变成D2,把需求创造之外,你要把你的成本有效降低,为什么搞需求增加,因为你有独特的价值曲线,吸引到原来不是这个市场的人进来,消费你的产品,这就是需求的创造,同时成本也要下降。创造新需求,资源更加化,我想对很多企业是很重要的,我有没有可能把资源做更有效率生产力的提高,肖教授今天早上讲到生产力。你从长期成本曲线LRAC1降到LRAC2,我今天虽然卖八块钱,我成本是六块,我下来可能要变成三块钱,一个SWISTH卖到四五十块钱,单价制造成本非常低,为什么没有一个在中国或者亚洲国家制造,全部在瑞士,每一个瑞士的工人工资非常高,这么高的工资为什么有办法把SWISTH制造全部留在瑞士,这就是如何把长期的成本下降。

  如果做到这个程度会怎么样?绿色那一块就是原来非常小的三角形变成这么大的绿色,蓝色就是蓝海的效应,我赚的钱比以前更多了,原来是一个非常小的三角形,我只有做Q1的数量,我创造更多的需求,我会创造很大的量,第二个结果消费者得到非常多得好处,因为那个三角形变得很大,消费者的好处一定要比生产者还要大,所以这就是合作的概念,把饼做大,利益共享。蓝海策略的精神,把需求增加,创造新需求,让资源更有效,饼做大,消费者和生产者两个好处都增加。

  企业价值矩阵。(PPT)上面是成本,下面是效率,很多人思考我要变成成本最低竞争者,当全球化的结果,成本最低的竞争者通常是那么几家,制造的成本和规模是有关系的,规模不够大,成本没办法是全世界最低制造的,台湾的塑胶,垂直整合,本身没有勘探石油,但是有油的提炼、石化材料,今年的应收台塑集团已经超过杜邦,这是非常大的成就,每年增长的应收接近五百亿人民币。如果今天在石化产业,想做这件事情就很难变成是低成本。我用另外一个例子说,如果在轮胎或者在奢侈品里面也可以是高成本、高价值、高差异化,全世界一百大知名品牌没有一个华人品牌,我们表示在这边是缺席的。从低成本第一象限移到第二象限非常困难,可是有没有可能变成第三象限呢?当你有很多的公司制造成本越低,很多人被挤到第三象限,也就是资源黑洞,使用很多的资源,可是没有产生效益,这种公司一定会被淘汰,全球化的结果,以前认为在一个地区很强,未来必须和全球厂商竞争,包括中国制造和印度、越南生产要素比较便宜的国家竞争。

  很明显蓝海战略希望往第一象限走,物超所值,我用中国的案例——振兴轮胎,实际上有很多的品牌,十几年前全部只有做代表,不可能全世界论坛生产成本最低的公司,一定要创造价值,创造价值比较高,工人薪水比较高。很重要的逻辑,怎样从第四象限往第一象限走?事实上有差异化,最低成本高一点,可是又不是非常高成本的,黄尾袋鼠,你的使用者是谁要做诉求。

  对华人企业的启示,很重要的东西价值创新,物超所值,用SWISTH案例做深入的说明。SWISTH和雷达表是同一家集团,这个集团在80年代几乎把日本精工设计打败,因为他们的手表几乎是手工,一个手表出来差不多是75块美金,不比机械手表差,事实上非常精准,很多人瑞士手表买不起来,这是最好的选择,日本手表在全世界卖得非常好,另外一个非常强的单位是银行,银行就把手表公司买起来,这个人做手表的,这个人是行销出身的,他认为瑞士手表一定有它的机会,对方手表75美金做得这么好,我们一定不是纯粹用原来的商业模式和它竞争,和全球的人访问,如果有一个瑞士手表和日本手表同样的价格,你会买哪一个手表,每一个人都要买瑞士手表,现在问题在哪里,每个人都想在这个价位买到瑞士手表,瑞士手表没有产品给他们,所以这是什么呢?有需求没有供给,瑞士手表做到一个手表是75块钱美金,很明显原来的模式是不可行的,全部是机械、手工,75块钱手表有没有办法做出瑞士手表?这就是SWISTH,一个人可能会有好几只SWISTH,一个人不会有好几只的欧美佳,创造新需求,SWISTH单价30到100美金,一只SWISTH制造成本多少钱,在瑞士制造5块钱,零组件从150到50几个,一体成型,雷式加工,你模仿的瑞士手表要投资怎么做一体成型的机器,竞争者很难进入,他定的价格在30块到一百块钱,很多仿造者想要做这个机器大概不想进去了,因为30到100块钱没有办法回收投入的成本,几乎没有螺丝钉的手表,这就是SWISTH的成功。用四项行动架构,它是瑞士手表,它是塑胶的,它不是手工的,他的手表不是光记时,是时髦,每年有新的瑞士手表,把四项行动价格和价值曲线做得非常透彻。

  走差异化,低成本,策略战略一定根据公司的体制选用最适合的方向,别人看到的东西你去做,不见得是你的蓝海,因为你没有办法创造这样的产品,最重要不要变成资源黑洞。要专注,不能多元化和多角化,以前是机会主义者,当全球化的结果,竞争的对手不是在中国最强的企业而已,是全世界最强的企业,所以科技公司变化非常快,一定要专注核心领域。科技公司降价的速度非常快,降价创造需求非常重要,一定了解整个速度的变化,还有顾客导向,如果纯粹靠技术赢对手的话,技术的距离并不是那么大,很多技术用买的,甚至合作取得,反而是顾客才是最难的,从制造变成商业,这是金融和电信或者是科技的服务业非常重要的信息。在中国现在很赚钱通信或者是金融业我们要研究,为什么这些公司会这么赚钱,很主要的原因是什么呢?是保护,加入WTO以后,比如讲通信,你和你的朋友在国外打电话,事实上你不用通过电话,你可以用,这种东西被取代WAP很多的通信,这在台湾现在已经是很大的趋势,未来的通信不得不推出WAP的手机和电话。本来很赚钱的东西,一下子被取代了,新产品在哪里,不是用政府保护就可以解决的问题,看美国AT&T就可以了解,技术的需带是非常快的。了解客户的变就是赢家,每一个都需要通信,掌握到最终的客户,你了解不了解他的需求,外国人在中国设分行很困难,这些银行目前还是有很好的利润,全世界都可以设分行的时候,这些银行有没有办法和花旗银行竞争呢?

  整合者是未来的赢家。回到今天早上龙先生所提的,刚开始我们必须要准备被人家整合,未来要整合人家,你怎么整合人家,你了解你的竞争者更了解的客户需求,这是品牌厂商和通路厂商为什么会赢。回到根本,谁掌握客户谁是赢家。

  传统和国有企业的启示,我认为是代工走上品牌,很重要的一个是品牌会改变所有的组织文化。是不是很多低价的东西我们要不要做,可能给我们很多的订单,并没有产生价值,因为投入非常多的资源。三星和LG已经学到课程,三星不做很低档的手机,LG不做很低档的家电,这些低档的东西实际上是能源输出,能源越贵、工资越贵的时候,并不是有很大的效益,所以品牌的人一定要知道它的定位,要知道他的取舍,一定要知道他的客户。国民所得提高一定会提高品牌的消费,十年前和现在的消费情况差别在哪里,我这次去康师傅,康师傅的水赔了很多年,现在很赚钱,为什么?开始每个人喝水要指定品牌,如果十年前绝对没有这样的情形。

  大陆的蓝海,华为是大陆科技公司蛮值得骄傲,每个人研究做高科技的顾问,每一个人要研究的公司就是华为,华为把人才当做一种资源,把技术容量提高,掌握市场。刚开始中国的很多采购保护国内的厂商,长期以来到国外竞争一定靠你自己的名利,招商银行刷卡,马上给他一个简讯,刷了多少钱,在台湾还没有这么彻底,很明显对你的客户掌握得非常好。康师傅一开始定位在碗面,而不是泡面,碗面五一、十一坐火车肯定要买的,推出价格非常便宜,1.86元,外面刚开始四五块钱,为什么定在1.86元,又可以赚利润,1.86对很多消费者是很大的价值,成本在生产线在采购上和生产上是非常有效率,尤其是在物流方面,康师傅非常重要的方面是物流,碗面做成了以后可以做肠做饮料,康师傅的愿景在很多食品都是中国的第一。中国的第一的话,自然全世界不会缺席,因为量实在是太大了。

  森马在成衣里面接近一两千个点,这是很好的商业模式,我们想到衣服,它自己本身没有工厂,也没有什么通路,十分之一是它的旗舰店,另外通路基本上结盟,有一个非常好的理念就是合作策略的概念,要和我们合作的厂商赚到钱,我自己就会赚到钱。小河流水大河满,这是很有道理的,跟你合作的都有水,自然会做你的生意,做品牌的人,谁做你的通路和制造,他跟我讲有很多的周边厂商,这个就是合作策略的体制。

  顶呱呱彩棉是天然棉,本身不太需要染色,可以节省很多的水,尤其是顶呱呱彩棉掌握棉的总值,像日本和欧洲非常重视天然东西的话,价格应该会更高,需要从里面找到它的盈利。

  最后一个案例就是电动汽车,为什么德鲁的电动汽车是一个潜力非常大的,第一大陆环保问题比较严重,能源有短缺,不准汽车进入城市,收入增加了,骑自行车下一个很难跳到汽车,下一个是电动自行车,在行的方面迟早是汽车王国,中国的企业会不会有像丰田顶级的企业,不见得有那么多的信心,电动汽车会不会有世界级的?我认为很有信心的。我知道一家公司去年做300万辆,今年会做600万辆,而且已经开始外销,如果人员单价越来越贵,西方不会想做这个东西的,这就是蓝海,核心能力国内又很够,再加上品牌,这个东西是大陆企业很有机会的一个模式。

  蓝海策略在今天开创蓝海有三个关键字:顾客。讲蓝海战略的时候一定想到顾客是谁,应该要提供解决方案而不是卖客户产品或者卖服务。要非常了解你的顾客,你才了解你的业务应该怎么样发展。另外,要很坦白地想这个问题,到底给顾客提供的价值是什么?价值就是LV的皮包很贵,很多人买LV的包,因为它的品质,价值:速度、品质、客制化,为什么很贵的手机还是有很多人要,这是三星手机切入到专业女士使用的手机的原因。不管今天切到那个顾客,每一个顾客希望提供更有经济效益的,在改善成本下降或者使用减法或者是生产前沿技术等等之类,生产效率一定要不断地改善。这是必要条件,并不表示是充分。蓝海策略就是顾客、价值、创新。

  主持人:

  谢谢周博涌院长精彩的演讲。

  (茶歇时间)

  主持人:

  第三位演讲的嘉宾是“蓝海战略”创始人金教授特别助理吉宓博士演讲。她是美国康奈尔大学政治学博士,欧洲工商管理学院战略与管理研究员,同时也是2006年最为畅销经管类图书《蓝海战略》一书的著译者,毫无疑问她是蓝海战略目前在中国大陆最直接的诠释者,她演讲的题目是:蓝海战略——开创企业获利性增长的未来。

  吉宓(“蓝海战略”创始人金教授特别助理、博士):

  各位来宾,主办方的各位领导,大家好!很高兴也这个机会今天来到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蓝海战略方面的体会。《蓝海战略》这本书以及蓝海战略这本书,也就是工商管理学院两位教授钱金博士和默国涅两位博士首创的,从2005年起金教授和打算把他们十几年关于价值创新的研究成果付诸成书,我就是那个时候参与到他们的项目中,全程参与蓝海战略这本书的英文版的研究工作和撰写工作。04年夏天这本书成书,2005年2由哈佛商业院正式出版,2005年5月由我翻译《蓝海战略》简体中文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到今年一年多的时间内在中国大陆销售三十多万多册,这次新华文摘活动的主办者当时也是邀请我和钱金教授做关于蓝海战略演讲,钱金教授对此很感兴趣,因为他正好在马来西亚内阁成员烩面,没有办法分身,因此让我作为他的代表在这里跟大家讲一讲蓝海战略。

  今天这个会主要是以朱博涌先生讲蓝海战略的案例,我主要从蓝海战略创建者的角度,从理论上一级逻辑上做了简单的梳理。经过前面两位嘉宾对于蓝海战略诠释,都已经对什么叫蓝海什么叫红海有基本的认识,我们知道蓝海就是未知的市场空间,红海则是竞争激烈已知的市场空间,蓝海未知的市场空间在红海以外产生,我们开创正是新的产业,可以诞生在竞争激烈的红海当中,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重塑原有的产业。虽然蓝海既可以产生在现有的产业边界以内,也可以产生在现有的产业边界以外,但是很多企业,当他们理解蓝海战略的时候,往往把蓝海战略和一些新的东西联系起来,比如现在媒体和企业经常有一些报道,当推出一件新的产品,当你开发一项新的技术或者涉足核心业务以外新的业务领域,是否意味着开创了蓝海呢?按照产业发展历史,我们知道情况并不总是如此。

  简单举一个例子,今年恰好IBM电脑诞生25周年,IBM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个人电脑市场统治者,但是在此之前苹果电脑1978年推出苹果2在商业上第一个成功个人电脑的产品,然而无论是IBM还是苹果,他们都不是个人电脑的首创者,个人电脑这项技术是由谁开创的呢,由MITS公司,首先把电脑巨大主机性电脑,经过技术创新把它变为微型个人电脑的厂家,但是它和IBM和苹果电脑的区别,当它注重技术创新的时候,他忽视到底个人电脑市场买方或者说顾客需求是什么,在他的技术创新,个人电脑中不包括显示器,也没有键盘,没有永久储存,更没有一些财务或者文字处理的软件,很多电脑爱好者趋之若鹜,巨大的个人电脑家庭市场却没有被打开。因此造成这样的结果,苹果电脑凭苹果2在两年之内进入财富500强的企业,IBM则在三年之内销售了130万台个人电脑,MITS已经被大家所以往。情况并不总是如此,当我们很熟悉索尼随身听,当你它是随身听的发明者也是市场最后的受益者,他发明了随身听,同时也用随身听征服整个世界,在随身听之前没有想MITS的倒霉蛋,技术的创新者被市场抛弃,索尼是技术的开创者也是市场的占领者。这两个例子告诉我们什么呢?或者有什么规律可循呢?蓝海战略不是什么,蓝海战略不是技术创新,或者蓝海战略不等于技术创新,蓝海战略可以包括新技术,也可以由现有技术达成,可以通过新技术实现,也可以通过现有技术实现,技术并不是是否能成功开创蓝海的关键变量。

  蓝海不等于是市场创新,市场创新指的是市场先入者,市场的先入者并不等于市场的开创者,我们刚才看得很多例子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人最后输给后来者,但在索尼这个例子上,第一个进入市场的人,最后也是最终的成功者。我们所能知道的就是,进入的顺序并不是决定是否能开创蓝海的关键变量,到底什么才是真正的蓝海战略呢?我们可以简单地说,蓝海代表者价值的巨大飞跃,价值巨大飞跃是指买方对企业和买方都是如此,蓝海蕴藏巨大的需求,指的是什么呢?我们不是瞄准一个高端缝隙市场或者是低端细分市场,而是瞄准着未来经济开发新需求,扩大以后的市场核心。蓝海针对的是大众市场,而不是溢价的高端市场或者是低端的某些细分市场。

  蓝海战略并不像有些人所说的是逃避竞争,蓝海战略会使竞争变得无关紧要,与逃避竞争是两回事。为什么呢?因为它不再已知的竞争游戏规则内,随着其他各种竞争对手起舞,通过重塑游戏规则把竞争彻底甩到脑后,这几点是蓝海战略的核心。

  当把价值的飞跃和大众市场摆在一起的时候,这是非常美妙的前景,但同时它也挑战了我们常规的战略逻辑中基本的原则,也就是价值和成本的权衡取舍原则。在给定产业边界内,当你在产业最佳实践的情况下,也就是所有的企业已经掌握了最佳技术和最先进管理知识的情况下,所做得最好的情况就是,就是在这条粉线上滑动,要么以更高的成本提供更高的价值,要么以较低的成本提供较好的价值。在这条粉线上每一点都是权衡取舍,即使是粉线上最佳的一个价值最大化的一点也不能避免这样的权衡取舍。如何打破在这种水平上的权衡取舍呢?唯有通过改变的最佳实践,把迈克.波特所说的生产力前沿曲线向外移动,产业最佳实践往往不是由一个企业一个企业个体所能控制的,一般来说对于企业对个体企业而言,在战略中人们常常认为价值与成本存在权衡取舍的关系,差异化的关系与成本领先的关系是鱼与熊掌是不能得兼的,为什么很多人基于传统的战略逻辑,常常以蓝海战略产生误解,有的人说蓝海战略不过是一个特殊的差异化战略,有人说蓝海战略虽然好,实施蓝海战略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那么对于资源有限的企业来说,这是非常美妙的梦想,但是却是不切实际的,这种想法恰恰落入常规战略逻辑的窠臼,他们不知道蓝海战略目标就是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的领先。

  蓝海战略如何同时追求差异化和成本领先呢?首先蓝海战略不是从加法开始的,蓝海战略是从减法开始的,通过剔除和减少产业现有一些竞争元素降低成本,通过增加和创造产业现在未曾注重的一些元素开创新的买方价值。通过降低成本、剔除减少、增加、创造或者说删减增创四个动作,通过前两个动作,降低成本,通过后两个动作进行增加和创造,最后的结果是什么呢?因为有了价值突破,价值的飞跃,同时抓住大众市场的价格,因此获得高销售量,从而进一步加强规模经济的成本优势,这样实现价值的创新,而价值创新就是蓝海战略的核心,价值创新指的就是同时追求差异化和低成本,价值创新是基于价值的创新,与刚才所说的技术的创新和市场创新是截然不同的。

  所有的蓝海开创者如果你们看他的战略布局图都会发现,蓝海的开创者与产业平均价值曲线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不引进是另辟蹊径,而且价值曲线会有重点突出,以及有非常鲜明的主题的特点。比如说在美国中短途航空客运的佼佼者美国西南航空公司,之所以开辟这样一片蓝海,就是因为它的价值曲线与一般航空公司平均的曲线非常不同,去除了很多的一般的航空公司注重的关键的竞争元素,而增加原有产业所没有的元素,也就是灵活的起降以及点对点的频繁的班次,最后达成的就是以飞机速度加上汽车的价格和灵活度。

  美国西南航空公司和其它蓝海开创者他们是如何做出这样的删减增创四个动作呢,不是现有的产业内,如果仅仅在现有的产业之内考虑这四个动作的话,你所做的仅仅是减少和增加某个元素的相对的投入,无法创造新的价值元素,所做跨越产业的边界,在西南航空公司的离子中,我们看到,西南航空公司之所以能够创立出这样另辟蹊径的价值曲线,是因为它比照的是汽车旅行他择性的产业。

  我们知道,通过跨越常规的竞争边界,才有可能把价值元素进行重新的排列、重新组合和定义,有可能改变价值曲线的形状,因此打破价值与成本的权衡取舍。在《蓝海战略》这本书中写得很清楚,常规的竞争边界主要有六条,包括产业、战略集团、买方群体、产品和服务范围、产业的功能与情感导向以及时间等六条路径,企业通过跨越这六条常规的竞争边界,对市场进行整合,从而突破价值与成本的权衡取舍,企业又如何知道他们该如何寻找相关的产业、相关的战略集团,买方群体呢?或者说这些路径方向在哪里,在一项业务摆在他们面前的时候,如何选择哪一条路径或者如何寻找切入点呢?实际上蓝海战略最关键参照群是非顾客而不是顾客,很多企业家把蓝海战略简单地理解成顾客导向,实际上蓝海战略这条用语中没有顾客这个词,而是买方,所谓的买方包括了你的顾客也包括你的非顾客,你的非顾客就是不使用你的产品和你的这些人,通过观察非顾客,分析他们的价值取向,他们所注重的价值元素,你才有可能找到跨越市场边界对市场进行重新整合的路径。

  比如说谁是航空公司的客运公司的非顾客,是那些自驾旅行者,谁是马戏院的非顾客,那些不看马戏现场嘈杂、肮脏的以及格调低的成年人,在法国非常有名影院,他们研究了所有顾客群,发现25岁至45岁的成年人,很少有光顾他们的应援,实际上很多电影受众恰恰应该是25岁至45岁的人,那又是为什么呢?因为25岁至45岁的青年人和中年人他们往往家里有非常小的婴儿或者幼儿,晚上看电影的时候,他们无法在一时兴起的时候找到合适临时的保姆,这使得他们成为了影院非顾客。通过了解非顾客注重的价值元素和之所以不使用你的产业和企业提供的产品和服务,你就可以找到相关的产业,对于航空公司来说,找到自驾旅行的汽车旅行的产业,马戏业找到另外替代或者是他择性夜间娱乐形式,像戏剧和芭蕾的产业,对于影院来说,则找到托儿服务本来与影院风马牛不相及的互补性的产品和服务范畴。这样促使你能够跨越原有竞争边界,重新组合你的价值元素。

  以太阳马戏团为例,太阳马戏团之所以创造出这样一条与原来传统马戏团完全不同的一条驾驶曲线,就是因为它参照了戏剧业的价值曲线,从而减少马戏业关注的元素,如何找到戏剧业呢?因为很多的成年人具有很强的支付能力,但是他们不喜欢马戏表演时的嘈杂、喧闹、重复和单调,这为什么太阳马戏重塑马戏的来源。所谓的蓝海战略谈到价值创新,关注不是高端或者低端细分市场,他们关注的不仅仅是细分市场中的各个顾客群,他们关注的是扩大以后的市场买方,买方包括多数的非顾客,也包括很多的旧有的顾客。扩大后的市场,虚线以下这一大部分,才是企业未来的增长和利润的所在。

  还有一些人提到,当我们谈到六条路径的时候,很多人简单把蓝海理解成营销的理论,实际上蓝海不是营销,蓝海战略不是营销的理论,蓝海战略包括价值、价格、成本流程及人员、主张这几个方面的全系统的战略,它是协调、价值、价格、成本、流程系统的工程。首先要从买方效用开始六条路径仅仅分析出来了买方效用,但是第二步关键就是通过战略定价确定可以抓住大众市场的价格,从战略定位导出目标成本,确保你的业务可以获利,最后还要确保蓝海战略的实施在企业的内部、员工以及企业的外部,包括顾客以及公众以及合作伙伴都能够接受蓝海战略这一主张,因此蓝海战略必须遵循全系统的这一套路径,并且遵守合理的战略顺序。

  当你按照这一套战略顺序制定和实施蓝海战略以后,你就已经建立了很高的进入壁垒,这是蓝海之所以在一定时间内可以持续的关键点。刚才我们所提到买方效用、战略定价、目标成本以及促进接受这一点,也使得蓝海战略区别任何营销的战略,实际上在很多成功蓝海开创者他们不需要做任何巨额的营销,蓝海战略往往通过买方效用巨大提升,对大众市场有吸引力的价格,无懈可击的商业模式,抓住买方,从而造成一种口口相传的口碑效应,因此成功的蓝海开创者很少是花巨额进行营销差异化战略的遵循者。

  企业业务构成方位图。有些企业和媒体都谈到了,蓝海战略就是让企业放弃红海,开创蓝海,也就是放弃现有的一切业务开创蓝海,这是对蓝海战略一个误解,实际上我们一直强调蓝海战略是业务层面的战略,我们谈战略的时候主要有几种方法,一种就是专注于企业,专注于企业组织,也就是刚才所说的企业核心竞争力,有很多的理论都提出,应该效仿某些卓越的企业,有种研究方法是注重产业,看哪个产业具有吸引力,在产业中如何定位,但是蓝海战略研究过程发现实际上没有永远卓越的企业,也没有昌盛的产业,你所能做的就是,在适当的时候,采取有效的战略行动,这就意味着,首先蓝海是需要更新的,蓝海不是一劳永逸的,蓝海不是有核心竞争力可以达成的,蓝海也不是在产业中恰当的定位就可以一劳永逸,可以一蹴而就的。开创蓝海所要做的就是在恰当的时候去不断地更新你的蓝海,不断采取优异的战略行动。同时红海和蓝海是一个连续的过程,很多企业总是有多余一项的业务,在业务分工中很可能有一些是红海业务,有一些是蓝海业务,实际上蓝海战略创始者一直坚持红海和蓝海是同样重要的,但是企业未来增长和利润的潜力如何,取决于红海和蓝海业务的比重,当你看到你的企业大多数业务都处于蓝海红海之间,是时机让你开始把一些业务推向蓝海,这就是蓝海的持续和更新的过程。

  蓝海战略是一种思维方式,也就是说蓝海战略可以用在对外开创市场获取利润,对内用到企业的领导力以及流程的革新。蓝海既可以用于企业组织或者说公共部门的个体的组织,同时可以用于个人,不管是职业还是人生的规划,甚至可以用在更高的层面,比如说国家的战略,因为它反映并不仅仅是最后解决方案或者是结果,而是一套思路,可以实施的工具,因此我想大家无论是学习蓝海战略还是分析蓝海战略案例的时候,我们所关注不应该是仅仅模仿哪个企业开创什么样的蓝海,因为一旦模仿就落入模仿者、落入红海的窠臼,通过蓝海战略这一套思维逻辑以及各种工具和框架,帮助企业不断开拓自己的蓝海。

  主持人:

  谢谢吉宓博士精彩的演讲。下面进入会议第二个部分,由金碚博士发表高见并主持圆桌会议。

  金碚(中国经营报主编):

  各位来宾,今天参加今天这样一个高峰会,希望引起国内权威杂志新华文摘举办的高峰会,今天下午听了三位演讲者就蓝海战略开创蓝海的话题做了非常精彩的演讲,我做不了点评,朱教授做了很长时间的蓝海战略案例实践研究。

  开创蓝海,谁开创蓝海,刚才吉宓博士讲到开创蓝海思维可以用到方方面面,不一定是企业开发产品一个层面,至少大家现在说开创蓝海的时候,心里还是有一个假定,就是企业开创蓝海,我们讨论的是企业开创蓝海,我们没有考虑政府开创蓝海,或者其它的组织开创蓝海,当然其他组织也有开创蓝海的问题,今天大家关心的问题是讲企业开创蓝海为社会上各种各样组织提供产品和服务,企业是社会各种各样的组织提供各种产品和服务中间的一种组织,除了企业之外还有其它的组织,他们也向社会提供产品,他们的性质和企业不一样,企业是各种组织当中的一种。企业和其他的组织在生产和提供产品服务过程中,它和其它组织有什么不同呢?企业最大的不同是在提供产品的时候,或者通过提供产品或者服务时要获得利润的,企业怎样获得利润,大多数的企业是通过销售它的产品和服务获得利润的,这是企业和其它组织非常不同的特点。

  企业要生存和发展,要取得收入,政治国家提供服务的时候,不直接收费,产品来源不是收费,是靠税,是另外一个渠道获得收益,绝大多数的企业是依靠向他的客户收取费用获得生存和发展。除了现在有一些特殊的企业,高新技术的企业,是另外一个特例,不通过收费,通过其他的办法,他们他毕竟要获利。企业处于竞争状态下,各种各样的企业可以自由地进入提供产品和服务的领域,在竞争的过程中间,他们都希望他们的产品和服务提供给社会,提供给消费者,然后自己要获得利润。所以经济学上有一个问题,利润是从哪里来?什么情况下有利润?如果假定所有的企业都能够进入同样的一个产品的领域中间,而且他们是充分自由竞争的,它的状况是什么呢?学过经济学的都知道,它的状况是经济利润为零,这个东西就矛盾了,企业的目的是通过产品获得利润,但是在一个完全竞争的领域中间,最后的结果是大家都没有利润,经济利润为零,这是最佳状态。

  经济学家讲利润从哪儿来呢?大家都要想,企业和企业是不是一样的?经济学的研究是说,企业和企业都是一样的,企业都追求利润,企业不仅都追求利润,而且企业决策的方式也大体上是一样的,就是让它的成本怎么怎么低,学过微观经济学的人都知道,微观经济学告诉企业应该怎么样进行最优的决策,而且经济学假定,所有的企业都知道什么样的决策是最优的,很奇怪了,利润从哪儿来呢?经济学家只提供了一个说法,整个体系里面没有,但是他告诉大家说,这个企业是会创新的,而且市场不是充分竞争的,它是有垄断的,它是有差异的,在经济学领域里边,利润从哪来,利润从垄断和差异中间来。如果没有垄断、没有差异,理论上讲没有利润。

  中国现在很有意思,我是研究工业的,制造业的利润从哪来呢?制造业的利润大多数产生于这样几个行业:第一是采油,第二是电力,第三是有色金属,第四是挖煤,第五是卖钢铁,第六房地产,还有竞争很强的企业都处于竞争的亏损边缘,这些产业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垄断,符合经济学原理垄断创造利润。很多企业家说我怎么赚钱,我最好的办法就是进入垄断性的行业,资源是垄断的。如果不是垄断的怎么样,我就是竞争性的行业,大家都可以进去的行业,我怎么办呢,要有差异和人不同,跟人家一样,对不起,一定没有利润,经济学告诉你,最优的状态就是经济利润为零,如果要获得利润,就要和人不同。为什么不同呢?经济学最难的,为什么企业和企业不同,你们不都追求利润吗?你们不都是按照经济学的原理在那儿决策吗?凭什么这个企业和那个企业不一样,如果做得好,我不能跟你学吗?经济学家、管理学家很难解释,企业和企业有一个核心能力,那个东西一开始就不一样,基因是不一样的,而且不一样是不能模仿的,如果要模仿大家又一样了,这个东西是管理学、经济学永恒研究问题,到底企业的利润从哪里来?为什么那个企业就赚钱,这个企业就不赚钱,为什么你赚钱的办法我就不能学你,我也赚钱呢?朱教授讲标杆的办法也是一个办法,我找最好的企业,既然你是最优秀的企业,我跟你学,在某些方面看到你的差距,这样子我是不是也可以获得跟你一样的业绩。

  蓝海战略想出另外一个办法,大家不要在这一个地方降低成本、制造差异、追求利润,我们能不能一个新的空间,新的需求空间,和他人竞争的,只要产品有替代性,不是一个人提供,如果一个人提供就是垄断,怎么到那个地方去呢?那是垄断,只有我提供,别人没提供,那个情况下就有意思了,这是蓝海一个想法,第二个想法,金宓博士讲也不能说找到一个空间就能赚钱,我还得有创新的办法,我用一种与众不同的方式进入新的需求空间,这个东西就可以不断地获取企业的利润。刚才朱教授总结的,咱们得有一个客户服务对象,找到新的客户群,提供有价值的东西。很多人问蓝海是什么意思?我不是研究管理学的,粗浅来讲,我是这么理解的,用一种创新的方式,《蓝海战略》这本书里面告诉创新有哪几个步骤,这是一种观念,这个观念不是一种模式,希望用创新的方式进入或者开创新的需求的空间,方式不完全不一样,需求的空间是新的需求空间,最好不要跟原有的竞争,因为那个东西竞争很薄,再进入同样一个薄的领域,大家都没利润,你找到一个新的地方,这样的思路是我理解的或者我希望通俗表达的一种理解,创新的方法,与众不同的方法,寻找新的需求的空间,按照经济原理,用最低成本的生产方式满足新的需求空间消费者的需要,以低成本的方式满足给他,当然就有价值了,我理解是这样一个思路。不知道我理解得对不对?我希望朱教授和金宓博士上来谈一谈,我对这个问题的理解你们觉得是不是那么回事,我希望各位听众能够向他们提出问题。蓝海战略对中国当前特别有现实意义,自从中国制造企业进入世界市场以后,凡是中国进入的空间都非常拥挤,如果你模仿的话,就会是非常拥挤的市场,你生产鞋都生产鞋了,生产衣服我们都生产了,那个地方就成为非常拥挤的行业,非常拥挤的行业是什么样的特点,竞争的结果经济利润为零。垄断的企业要想提高竞争力的话让它竞争,不让垄断,一定才会有竞争,但是竞争性的行业怎么办呢?

  朱博涌:

  今天早上听到经济学的概念,经济学有一个大前提,完全竞争存在,只要有利可图,你想要进去就可以进去,你无利可图,你想退出你就可以退出,真实的世界不全是这样的。

  我是做创新和战略的,刚才吉博士刚才讲到蓝海战略并不是说创蓝海学它,一学的话,很明显你自己就创造了红海,我们在这里写书,我们教这个东西,我们的价值在哪里?有一个很重要的逻辑,你自己比别人更了解知识不对称的价值,我今天做学术,我也过来做学术,我也跟做和你一样的事情,第一件事情你的核心能力和我的核心不见得一样,第二你累积对市场和客户的知识也不见得一样,这也是大陆企业现在做很多多元化,到最后很多公司会失败,因为对那个领域不是那么强。外国企业一旦在这个领域做很久之后,知识相对性对称,看到它的皮毛。我们讲西南航空的例子,XX本身是全方位的航空公司,以达拉斯为中心,飞机是这样设计的,西南航空公司所有飞机都是一样的,一个点停留15分钟就飞走了,它也不挂行李,所以整个操作面跟原来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很多的蓝海是很深层的知识。

  三星发现走蓝海战略,希望走高价位的手机,第一个趋势低价位不能做,高价位如果和摩托罗拉和诺基亚打的时候定位在哪里,三星定义在专业女士手机,我先讲一个台湾台基电的例子。台基电创造一个产业就是了解IT设计公司原来的服务不好,需求存在,当初在做晶圆代工的时候,IT设计公司很少,看到需求的时候,发现IT设计公司有这个服务,可是没有人做,当年产业一直成长的时候,IT代工创造还多IT设计的模式,IT设计也创造很多IT代工的业务,所以你在创造食物链和生态,别人学它的时候很困难,为什么?三星决定做代工,三星本身有做很多产业,要做代工的话,人家会怀疑我今天给你做,你会不会把我当做第二重要的客户,你自己的生意当第一重要?这个就很难做好。同样做IT代工的公司学它,并没有几家公司很赚钱。我要讲的蓝海,第一非常了解你的行业,你比你的客户甚至已经想到下一步客户的需求,这个需求很可能不是在原来的行业里面,非客户群买方效益,本身又有非常好的作业和流程,我要讲的意思是说,蓝海是一种系统、每一个人每一个公司还是可以找到你的蓝海,最主要还是要了解你自己想要定位的客户群,你可以做得比别人更有效率,你甚至比你的客户了解他未来的需求,差异化常常是在服务那一边,而不是只有纯粹是产品这边。

  吉宓:

  刚才谈到关于经济学和战略管理,关注的对象是不一样的,我们知道在经济学中,已经存在所谓完全竞争市场,也就是说任何人是价格的接受者,或者不完全竞争的市场,可能出现垄断或者是寡头性的、垄断竞争的市场。有些经济学家提出蓝海战略实际上懦夫的谎言,认为商业现实的本质是微利,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或许是如此,因为经济学关心的是整个市场的层面,任何一个企业进入市场不仅仅会满足微利,甚至是没有利润的状况,因此所有专注于企业战略这些人,无论是实践者还是研究者,他们希望能够从企业个体的角度找出寻找企业未来的利润和增长的道路。但是很多现有战略经济学的思维方式,给定结构内讨论经济学一个框架又一个框架,一个模式都是将前面市场的结构作为已知的条件,与之相对应,战略管理业中比如说竞争战略恰恰是基于微观经济学或者说产业组织经济学,它是完全接受产业的边界、接受产业的结构,在此情况下选择自己合适的定位,塑造自己的市场势力。在这种情况下竞争是零合游戏,因为在给定的结构内,需求是有限的,所有的企业所能做的最大化自己拥有的市场份额,你的得就是我的失,你的失就是我的得。但是蓝海战略谈到所谓多赢游戏或者说谈到蓝海战略不再与军事战略相对应的零合游戏,蓝海战略没有把市场的边界当成是既定的或者已知的条件,而且它是从个体出发,探索如何从企业的个体打破产业的边界,因此扩大整体的需求,从而得到买方和企业以及整个社会多赢的局面。

  主持人:

  蓝海战略找到新的寻求的空间,在图上不断给大家就是生产边界不断外移,通过企业的行为使生产可能性边界不断向右上方移动,这样可以产生两个结果,第一个结果是说找到新的、更有前景发展的空间,找到很好的服务,提供很好的产品。第二在提供产品的过程中间,企业也有了利润的空间,利润的空间也是随着边界的扩展而扩大。

  刚才两位教授也讲到了管理学和经济学的关系和他们之间的差别和联系,这也是我们在研究的时候和学生和学者探讨的问题。我们研究所非常有趣,刚好我们带的学者是两个专业的学生:企业管理和产业经济,他们选择论文的时候,你是关系学,怎么用管理学的方法,跟经济学的学生说,你谈的问题是管理学的问题,这两个问题确实有差异也有互补,没关系,因为这个世界是很丰富的,任何学科观察问题基于一种假定,考虑任何问题的时候,首先做出最基本的假定,然后推理,所以经济学最初的假定和管理学是有差异的,他的方式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这样现实的世界,使大家能够更好地了解这个世界。对于这个世界的假定,因为假定不同,最后的推论和结论会得出不同的理解。

  下面有一位听众希望把问题的假定再扩大一下,他的问题是:过去经济学和管理学研究都有一系列的假定,他现在提出来,请问在世界是平的趋势下,意思是说高度的国际化之后,逻辑之间的界限都没有了,生产在全球化过程中间进行,大体是这样一个意思,可以理解为高度全球化的假定条件下。世界是平的趋势下,我们的企业需要在全球范围内竞争,我们又该如何开创蓝海呢?请问你们有什么样的建议和思考。办公室的人可以不用坐下在一起的,世界从圆变成平的,怎么开展蓝海战略?

  吉宓:

  世界是平的这个前提的问题,我想世界是平的所描述的趋势实际上正好是《蓝海战略》这本书的写作动机,为什么呢?世界是平的在现在全球生产和进入高度国际化全球化的情况下,技术和产品更新的速度都已经越来越快,因此在很多的地区市场或者是垄断小的区间已经被不断打破,这造成什么情况呢?在很多产业中已经出现一个供给过剩的情况,也就是说生产变得越来越容易,需求增长却是有限的,无论人口的增长还是消费者的信心都会受到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各方面的因素使得对需求产生一定的影响甚至冲击,在很多产业出现供给大于需求的情况,也就是说就是我们所说的红海,红海就是供给大于需求的结果,企业纷纷陷入价格战和产品同质化的非常尴尬的境地,也许应该把问题改成,也就是说在世界是平的局势下,我们有更紧迫的需要开创蓝海。在过去比如改革开放初期我们没有与世界结为一体,靠地区之间的价格差异就可以套利,在产业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的情况下,也许仅仅复制国外先进的经研究可以在中国获得足够的利润,随着中国加入WTO,随着本身的产业发展越来越成熟,随着竞争越来越激烈,随着世界是平的趋势越来越加强,恰恰说明我们有相对产业几百年的产业史来说更紧迫的开创蓝海的需求,如何开创篮球,《蓝海战略》这本书已经写得很清楚了。

  主持人:

  尊敬的朱教授,请您详细诠释蓝海战略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

  朱博涌:

  我来标杆学院之前,我在台湾的银行,后来叫做中国国际商业银行,我个人想这个问题很久,用一个例子解释,在我还没有离开银行之前,台湾商业银行是全台湾交税最多的单位,这么赚钱的一个单位很重要的原因,我一直在想,最赚钱的原因不是说它提供最高的价值,因为台湾很多银行都是创造独占,非常像中国现在的银行和电信产业,成立很多新的银行,这些单位没有办法像以前这么赚钱了,《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是非常值得看,也是这几个月最畅销的书,把很多国家之间的障碍推掉了,第一个是冷战结束,第二是网络通信,让全世界都可以同步沟通,第三是软体开发,让你可以变成移动办公室,如果一个国有企业在全公司设很多的分公司,通过网络可以执行原来不能执行的事,这样的结果会让所有人力资源资金在全社会跑,要在全球的价值链选到最有价值的东西。回到中国银行的例子,大陆现在的企业几乎每家公司赚了很多钱,未来的市场一定是与狼共存,今天外国企业到中国来,中国的企业也要到国外开拓他的市场,中国银行在大陆最有条件变成跨国的大银行,花旗银行为什么是世界规模最大的银行,其实就是花旗银行做了几件事情,第一投资很多的基础建构,尤其是资讯系统,用很有效率的办法取代很多人。资讯系统可以跨国24小时作业,当然有很多的创新,另外跟着美国大企业国际化,它也是第一个进入消费性金融。我不值得中国银行基础建构是什么样的,大企业的国际化中国银行有很大的机会,他一定跟外国银行和本国银行一起合作,你要预期这些小企业的下一步。

  中小企业也会变成大企业,事实上本国银行应该更了解本国企业的需求,世界是平的,如果你是一个工具过剩的时候,其实会变成买方主导,到底要买什么东西,谁能提供我最好的东西,过去几十年很多大陆企业家其实是因为他生产不足,只要生产出来就有人买,你想一想看,现在十几年和十几年以前消费行为是不一样的,你要买,你要买有品牌的东西,要买人家信赖的东西,不是便宜的东西做出来你就买的,为什么有品牌的东西比较贵,因为他了解你的需要,你相信他,所以回到蓝海战略的精神,第一个中心都是顾客,这个顾客有可能是旧的顾客新需求,有可能不是原来市场的新顾客。大家看到大陆的市场,所以有很多的企业可以跨不同的社区经营,也可以跨不同的国家经营,因为有全世界生产成本最有竞争力,现在所缺乏倒不是廉价的劳工,而是比较高阶层的跨国资产,如果有一天大陆企业要吸收跨国管理,外国公司这些员工会跳到大陆企业,表示大陆企业跨国管理成功了,如果外国的公司吸引人才付出比较高的钱,而且很多就业往那边走,表示也有很大的机会。

  主持人:

  我有一个启示,现在讨论红海和蓝海,我觉得还有一个海叫死海。死海是什么呢?死海很肥,不那么流动,含矿量非常高,我们知道躺在死海里不会沉下来,含矿量很高,含盐,这也是世界上海存在的方式,可以把它比喻为垄断性行业,怎么办呢?我有一个启示,我得先让他进入红海,迫使它寻找蓝海。如果你不让他进红海,你不让他竞争,他不会想着进蓝海,因为死海行肥。

  刚才朱教授多次提到通信产业也是一样的,那些行业里面既谈不到红海,也谈不到蓝海,他们是在死海,第一步让他们进入红海,把死海变成红海,竞争的结果才会主动寻找蓝海,开创蓝海我的感觉也不是自觉自愿的,非得逼迫它,企业都是干不得不干的事,只有那些少数具有自觉性的企业,他们有可能在没有压力的情况下寻找蓝海,但是我认为,绝大多数企业一定是在压力的条件下,也就是在红海压力的条件下寻找蓝海,如果他没有进入红海,对不起没有动机要进入蓝海。这是对中国金融业的启示。

  提问:

  非常高兴听到朱教授、金博士和金博士精彩的演讲,听了蓝海战略演讲耳目一新的感觉,这个理论是非常好的,这么多年来,总有从追求卓越到基业常青,从优秀到卓越这些组织,已经有这么多的理论,我有一种担心,开创蓝海也好,蓝海战略也好,会不会成为一种潮流,或者最终成为一个概念,怎么才会形成一种超越实践的价值。

  朱博涌:

  所有的管理思考有很多东西是因为环境改变,聚焦在国企,所以刚开始讲创新不是一个新名词,彼得.杜拉克讲创新,很多年没有变,我们在吸收一些概念的东西,有很多高级的CEO,我在MBA上课很多,我教过他们以后,过一阵子问他那些课用到哪些东西,过一两年又问他们学到什么,CEO学东西和在学校里面学东西是不一样,因为选择性内化。看他公司的情况,觉得对有用开始用。我不是很在乎蓝海这个术语,这几年都很热,我倒是比较希望创新的概念,“十一五”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很长期的。怎样产生比较高的附加价值,经济学研究非常多,很多国家靠固定资产投资、生产力的东西,同样一只手机,为什么有的卖比较多的钱,拆开里面制造成本比较贵好几倍的手机和比较便宜的手机成本可能差不到一成,从以前的制造端回到客户端。今天看西方很多的服务他已经认为服务就是指这个意思,在中国领域很多服务不是硬体要怎么样,我在台湾教创新教了十几年,每次教创新的时候,派研发工程师听就好了,以后CEO最重要就是商业模式,因为产品每个人都可以模仿,没有永远的产品,这个产品很热,三年以后这个产品不见了,观念上客户主导,创造的价值我认为几十年都不会改变。

  吉宓:

  那位先生提的问题对战略研究是非常贴切的,《追求卓越》、《基业常青》等等一个战略理论接着一个战略理论,蓝海战略将有多久的持久力?实际上在当时研究蓝海战略或者说写这本书的时候,就有一个基本的选择,或者说这个问题就嵌入在蓝海战略研究中,到底是什么造成企业的增长和企业的利润,如果关注一个企业的话,像追求卓越给了我们很多样本的企业,像《基业常青》也是以模仿范本公司为基础,在2001年开始写这本书的时候,还看了很多以企业为单位的战略学著作,以企业为基本分析单位的书,虽然在发行几年内有很大的反响,甚至成为创记录的畅销书,在《基业常青》举出样板企业当中三分之二衰落了,研究的方法决定推出的理论或者倡导这条战略途径生命力有多久,我今天做演示的时候,蓝海战略选择基本的分析单元是战略行动,我们不把目光看在某个企业身上,不是看哪个企业如何保持卓越,也不是看哪个产业进入了,就注定成功,而是关注战略行动,研究战略行动的意义就是说,我们想要以后的公司按照一定的路径和一定的工具有系统地复制它,不是复制具体的战略行动,而是复制整个的过程。因此,蓝海战略可以说和企业互动性的,以行动为导向的一套理论。你所说的问题已经嵌入蓝海战略研究的议程,这也是我对蓝海战略所推崇一套企业保持获利性增长这套方法比较有信心的原因之一。

  但是这并不是说所有这些研究成果可以一劳永逸,包括谢总裁提到很多核心竞争力的问题,实际上在《蓝海战略》中,蓝海战略本身以核心竞争力或者以竞争优势无关的,甚至说和他们相对的,因为完全不同的战略思维,一是基于产业如何定位,或者说基于企业内在的能力如何,蓝海战略完全是以战略行动为单位的,抛开企业内在的能力和产业原油的特点,在企业开始经营蓝海战略制定企业战略制定的情况下,也许在几年之内发现很多新的方法,同样的方法用在不同的企业上会不会产生不同的效果,或者说哪些企业比较容易运用这一套方法改变整个战略规划,在哪些企业中会碰到更多的阻力,我相信虽然与蓝海战略本身核心关系不大,但是与蓝海战略本身制定和实践在实施中有很大联系的问题,今后的台阶和今后研究的议程。

  张耀铭(新华文摘杂志社总编辑):

  各位来宾,各位朋友,今天开了一个非常紧凑、效率很高的,能够开阔视野,启迪智慧的,并碰撞出一些思想火花的会议,内容高效,让我们再一次热烈鼓掌,对演讲嘉宾付出的辛勤劳动表示感谢。

  今天会议到此结束。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