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企业社会责任与民营企业的健康发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8月02日 14:30 中华工商时报

  编者按:近年来,“企业社会责任”这个在我国尚属新鲜的话题,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那么,企业是否应当承担社会责任?应当承担什么样的社会责任?它对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的和谐有何影响?这些都是大家关心并有广泛争议的问题。从本期起,我们推出“学者谈企业社会责任”系列文章,请在此方面有深入研究的专家就有关问题发表各自观点。我们也欢迎各界朋友积极参与讨论。

  “学者谈企业社会责任”系列之一

  王新超 吕峰

  企业的成长发展产生的问题

  中国市场经济的发展,为民营企业创造了适宜的发展条件。事实证明,民营经济成分在国民经济产值中所占的比例,表现的越来越高。但与此同时,民营企业自身实力的增强和市场竞争能力的提高,也使他们开始考虑如何加入国际的竞争,迎接新的挑战,并寻求新的发展机会。美中不足的是,由于民营企业先天基础的缺陷,这使他们在艰难的市场压力成长中,始终有一些问题得不到及时的解决,在面对未来新的发展创业机会时,也难以有充分的时间来调整,并做好足够的准备。

  有学者指出,过去的一年,对于民营企业来说,是政府强力推行民营经济发展的一年。民营企业在政策上得到更好的支持与扶持,市场的秩序也较之以往更具有规范性。但相对的,这一年也是民营企业的发展最为艰难的一年。这就是说,民营企业在经历了近二十多年的发展,整体取得长足进步的同时,也积累了太多的问题。在未来新的发展阶段中,民营企业不仅要面对进一步发展所产生的、以往从来没有遇到过的、必须要解决的新问题,同时,民营企业的发展还要补课,处理与解决历史累积的问题。在这种压力下,不少民营企业的经营者已经开始意识到新的挑战,在对已有的成熟经营与管理经验产生疑问的同时,更多的民营企业经营者开始期待通过再学习,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并探索新的经营管理模式。应该说,在面临的众多挑战之中,更为突出的就是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在2005年,民营企业出现问题最多的、并引发较多社会与公众指责的,也集中在企业的社会责任方面。

  媒体报道并引起社会较大关注的问题,像

食品安全问题、小煤矿的安全问题、建材
装修
的质量问题、企业生产的环境污染问题、企业雇佣的纠纷、与劳动法相冲突的管理制度,甚至人们对于企业支持社会公益事业,以及对社会的捐献等问题,都与民营企业的发展有关。民营企业的快速发展中所产生的这一系列问题,已开始日益引起关注。我们也注意到,在最近的一段时间里,针对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不仅引起了有关专家与社会民众的关注,也引发了包括企业界、以及越来越多的企业经营者的思考。他们开始在各种场合,不断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这个概念,并且也开始在行动上,更积极主动的做出一些努力。

  其实,对企业发展中的社会责任的思考,并不是民营企业面对的独特问题。根据麦肯锡公司最近的一个调查,在针对全球将近4000多名企业CEO的考察中,对于企业应承担的责任这一问题,强调传统的观点,即回答企业主要的经营目标应该追求 “股东利益最大化”的CEO的人数,在所调查的人群中仅占16%。另一方面,人们所认为的企业的社会责任,已经不仅是简单的捐献,以及促进社会公益事业。这些CEO的观点更强调要通过企业对社会的参与,来努力改变社会资源的投资方向。他们认为,企业所拥有的更集中的资源,所创造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知识的财富,包括在其他商业领域活动中,应该给社会带来比直接的金钱捐助更重要的影响。企业应该有责任给社会带来更深刻与广泛的影响。从欧美企业的发展过程看,对于企业社会责任问题的讨论,也是开始于六十年代,这是在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产生新秩序的、企业探索新的经营模式以及在社会公众的舆论与压力下提出来的。我们的民营企业现在所面临的,也是在企业发展需要做出新的调整、市场的秩序需要进行新的规定的社会转型时期,社会对企业提出了新的要求。

  民营企业在过去20多年的经济发展过程中,已经扮演了很重要的“中国经济发展的推动者、主力军”的角色。现在,社会对民营企业则提出了新的要求,他们需要成为“中国新文化、新道德和新价值体系的建设者”。所以说,社会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要求,已经不仅是满足企业经营直接的“利益相关者”群体的要求,而正在超越传统的利益群体范围,扩展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

  什么是企业的社会责任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一个崭新的课题。即使在管理科学的研究中,这个概念也是一个年轻的研究领域。到目前为止,在这个领域上的研究也是有限的。由于研究的深度与广度存在一定的限制,有关的概念也比较混乱。问题的核心就是我们需要站在什么角度来认识这个现象,以及从什么出发点来强调这种行为。

  现有的众多观点中,更容易被企业接受,大多是强调企业社会责任行为可以加强企业的竞争力。企业的责任是什么呢?早期弗里德曼的观点强调,企业最大的社会责任就是赢利,为股东的利益最大化而经营。这种简单的认识,现在已经不能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对于企业应该强化自己的竞争力这个观点,人们仍是不能否认的。从强调企业文化概念,创造企业的差异性,到通过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建设,提高企业的社会声誉,并因此提高企业竞争力。由于这种认识符合企业的需要,也就更容易受到经营者的赞同。

  正是这样的观点促使人们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寻找更有效率的投资途径,从而使企业的有限资源得到最好的利用。在美国,考虑怎样使企业提高企业绩效的问题,已经成为21世纪解决企业竞争力问题的主要工作。根据有关数据,美国的企业在提高个人绩效,并因此提升企业绩效的工作上,大约每年都会投资超过55亿美元。但1990年的一项研究表明,美国企业的雇员,大约只能将自己50%-60%的能力,用于个人绩效的提高。即使在组织中绩效最好的10%的雇员,也只能将自己85%-90%的能力,有效的用于组织绩效的提高上。基于这种认识,人们也开始思考在管理中,探索更有效的人力资源投资途径,保证组织的资源能真正的转化到个人与组织的实际绩效表现上。

  中国的民营企业,也已经开始认识到人力资源对企业经营的重要性,他们开始试图通过企业文化建设,以及改善雇员生产与生活状况,并开展培训与个人职业发展计划等措施,对组织的人力资源进行更多的投资。关于这些措施的效果,根据最新的全球人力资源管理调研结果显示,只有8%的中国员工可以被评价为是具有高敬业度,他们也愿意为自己所在的企业做出更多贡献。但仍然有25%的员工被评价为敬业度很低,在他们之中,有大约60%的人表示自己“打算留在所任职的企业里”,他们希望留任的原因,仅仅是因为他们感到自己“不太可能在别处找到更好的职位”。而在高敬业度的员工群体中,有41%的人希望能继续留在现在的企业中。但还是有将近一半的人(占被调查人数的49%),表示自己更愿意接受其他企业的聘任,或表明自己目前正在寻找新的更符合自己意愿的就业机会。

  由此看来,民营企业中所采取的一些做法,效果并不尽如人意。如果对这种状况做一个简单的分析,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这些管理的方法过于直接的指向提高组织的绩效,这使人们感到企业倡导企业文化以及社会责任的目的,仍是在维护企业,或者是经营者的利益。当企业通过文化的氛围给雇员造成一种过重的工作负担与压力,甚至当企业文化已经成为一种“死亡文化”,把企业的雇员累死在工作岗位上时,这种精神与文化,还具有社会责任性吗?我们需要对“鞠躬尽瘁”的工作精神开始反思了。不断有报道告诉我们,许多老板、雇员,甚至政府官员,在长时期连续的高强度工作状态下,最终累死在自己的岗位。基于此,我们需要怀疑,这种传统的工作观念是否是社会观念上的一种误区?企业的目的在于为社会创造财富,但也应该是为了让人们享受这些财富。我们工作的目的是为社会,为组织做出贡献,但也要让我们享受到快乐。

  新的问题开始促使许多企业家重新反思企业的经营管理模式,在民营企业家中,有些人在经营思路上表现出自己胸怀大志。他们已经开始觉醒,并意识到“不能只考虑自己的一亩三分地”,而要在自己企业的发展思路、管理方法、企业积累等多方面,更多的站在社会的高度上进行思考。难能可贵的是,这些观点与行为的出现,是在管理学家的思考也比较模糊的情况下,这些企业家迫不及待地站在时代的高处,根据自己直觉的经验,所提出的要根据自己的行为来改变世界的强烈呼声。但这只是一种用理想主义观点管理公司的做法,这种行为缺少科学的理念基础。但管理是科学,没有科学的思想与方法,只依靠直觉的冲动,以及乌托邦式的热情,是难以产生真正自觉的行为的。

  企业到底是什么?学者认为,企业的社会责任应该是使企业在社会中成长发展,并获得利润。比如,提供捐助可以使企业在社会中更有亲和力,这与公司形象和声誉的提高是息息相关的。这样,有良好声誉的公司就会得到更多的机会和利润,这也使公司能更多的回报社会,从而达到良性循环。这才是“企业社会责任”这个概念背后的真正意义。比如在星巴克公司,公司在经营过程中不仅关注咖啡的因素,他们更关注人的因素。星巴克公司希望创造一种合作伙伴的经营模式。在公司的合作伙伴系统中,主要的合作伙伴,就是公司的员工,他们也是公司最直接的合作伙伴,是利益关系最密切、最直接的合作伙伴。在公司的第二类合作伙伴中,就是与公司业务相关的咖啡种植园的农民。与他们保持良好的关系,既能够为他们创造生活的机会,提供就业的机会,也使公司得到优质保证的原料。公司的第三类合作伙伴,就是公司服务的顾客,以及公司的商店所在的社区。公司开办商店的目的,既是为了创造绩效,但更是要通过提供咖啡饮品,来建立人与人之间的人情纽带(human connection),提供一种供人们可以聚会与交流的场所。所以,星巴克的宣传口号强调,你每喝一杯咖啡,事实上是在创造社会财富,在为许多人提供工作的机会。

  所以,对企业社会责任的强调,就是要求企业作为一个经营实体,在实现组织利润最大化的经营目标的同时,也不能完全惟利是图,而要兼顾一定的社会责任。这些责任广泛到,对员工权益的保障,对生态环境的保护,不仅保护社会群体的权益,也要保护动植物的权益,还要避免欺诈与偷税漏税等不良行为,以及在自身财富增长的同时,还要为减少社会贫富的差距做出努力。同时,对于跨国公司,还要考虑东道国利益,不能利用自己的优势能力与资源,对当地的资源与经济造成压榨式掠夺的后果,应该实现双方的中长期互利多赢。

  当然,企业对社会责任的追求,决不仅仅是企业自身的道德醒悟过程,这也需要有政府与社会公众的要求和期盼来促进与监督。对于企业来说,这种要求可能只是在市场竞争、生产成本、寻找新的商机等经营压力的面前,寻求一种可持续发展的途径的选择。近期,不断有消息显示,我国的许多出口产品,因为达不到欧美采购商要求的“社会责任”标准,而丧失定单。对于这种现象,人们更容易想到是欧美的“社会责任”壁垒行为,这也是欧美社会的一种贸易保护策略。尽管存在这样的可能,但我们也应该思考,是否我们的企业管理的确缺少对社会责任的思考。我们依靠传统的高强度、低待遇、低成本的经营方式产生的竞争力,是否能够成为我们的一种永久的优势。还是应该在我们的企业发展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就应该承担更多的社会责任,并因此对我们的管理模式进行及时的调整。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也应该有客观的态度。因为,社会责任标准的问题存在文化差异,在不同的文化条件下,人们对这种责任的认识也有所不同。同时,也存在一个发展阶段的问题,在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由于能力有所不同,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其内容与范围也应该有所不同。虽然我们在市场的快速发展中,已经深切的意识到解决这个问题的必要性,但如果完全按照欧美的标准来衡量我们民营企业的行为,这种要求是否符合道德要求,恐怕也需要引起我们的讨论。

  对企业社会责任概念的分析

  在学术领域,对于企业社会责任的概念,已经开展了不少工作,并进行了比较广泛深入的调查。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个体与组织因素在企业伦理问题的交互影响作用上,特别是在决定组织的道德决策的影响上。比如,对组织因素在决策的道德伦理上的影响,个人的行为因素对组织决策的道德行为影响,以及在影响组织的道德决策行为上,个人与组织两种因素之间的交互影响上。此外,现有的研究也包括对组织的道德行为的结果的探讨。有所不足的是,在现有的研究工作中,很少探讨组织的道德行为对个人行为结果的影响。比如,对个人的工作满意感,对个人应对工作的压力,以及对个人的工作绩效结果的影响。这也从一个方面说明,目前对企业的伦理与社会责任的探讨,更多从组织的利益出发,反映了对股东利益与经营者利益的思考,但还没有对更广泛的组织与社会相关利益群体的需求的思考。这种分析问题的角度,显然是不能满足人们目前对解决这个问题的要求的。

  对于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的探讨,集中反映在组织的道德决策,以及在道德两难情景中的行为选择问题上。在这种道德两难的情景中,企业或者集中在对绩效(finance performance,FP)的关心上,或者集中在对“非财务绩效”(corpora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CSR)的关心上。人们要求,公司的管理者在关心股东利益最大化的同时,也要思考激励员工的个人忠诚、在组织内部提供公平就业机会、保护雇员的权利、抵制组织内部的

性骚扰、考虑更广泛的社会群体利益,以及对跨国公司提出的在外来劳工上提供公平报酬等问题。通常,对这种问题的分析与研究,是根据柯尔伯格提出的道德发展阶段论观点,从企业管理者的个人道德水平发展阶段与表现程度,来推测与判断其对组织的道德行为的影响效果。

  这种建立在“股东利益分析”(Stakeholder-analysis)方法基础上的思考,把所解决的问题集中在这样的一些基本课题上:像这种利益的冲突包括那些相关利益群体;在这些相关群体者中,他们的利益冲突更具体的表现在哪些方面;在这种两难冲突中,包含的道德问题是什么;企业可能的不同行为选择是什么,这些选择又可能产生怎样的结果;以及,企业在做出一种正确的行为方案选择时,他们可能的理论依据是什么。这种分析问题的方法,尽管可以使我们对问题的认识简单化,明确道德判断价值的差异,但它思考问题的出发点,是行为结果导向的。这也是一种典型的结果论的企业伦理观点。这种相对主义的伦理价值取向,容易使我们对道德标准的选择失去客观的前提条件。在现实的管理情景中,管理者很难使自己设身处地的站在对方立场上思考问题,他们更容易过于集中注意促成不道德行为的诱因,但却忽视了其他因素的作用,而往往决定一些行为的因素是多重性的,这包括许多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且,管理者在考虑问题的同时,也容易只考虑到解决当前的不道德因素,却忽视了对雇员行为结果的思考。雇员的行为更多是从自己的工作责任出发,他们并不会自觉的思考更多道德的理由。这往往使他们在尝试解决工作问题的同时,忽视了对工作情景中的不同利益因素的道德思考。

  在个人的作用,尤其是管理者的个人因素,对现在组织管理中的道德因素越来越难以胜任的同时,我们需要提出一种组织健康发展的话题。在近几年的组织行为研究工作中,组织健康促进概念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研究热点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竞争的剧烈,使个人与组织都体验到更大的压力,在应对这种生存与发展产生的压力上,组织更容易通过制度与管理措施的方式,把压力转嫁到管理者与员工的身上。在现实环境中,员工表现出来的不满意,组织内部的冲突,工作积极性的降低,人员的离职率较高等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都与这种压力的体验有关系。

  工作中潜在的危机情境是难以避免,也是不能回避的,学习并形成个体以及组织的有效应对策略,就显得格外重要。个体处理危机的能力是存在差异的,有些个体可以在挑战及压力中成功应对,但另一些人则缺少应对能力导致心理疾病或行为问题。这种差异引起理论界的兴趣,并提出了恢复力的模型,强调生态观点的解决问题的途径,以对环境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使个体的能力能够得到有效的发挥,在个体与环境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应对策略。在组织行为的研究领域上,同样存在这样的现象。在某些个人与组织失去适应环境能力,缺少有效应对策略的同时,仍有一些个体与组织,能够成功适应这种变化,克服这种压力。显然,在抗压能力上,以及个人与组织的恢复力能力上,是存在差异的。这种差异反映了个人的特点,决定组织的特征,并同时与环境中的资源状况有一定的内在关系。而探讨这种差异,并帮助民营企业发展成为健康促进的组织,应该是具有理论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的。

  最后,我们需要强调的是,组织的发展是必然的。只有发展才能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机会,也能为组织成员提供更好的机会。但企业如何发展自己,应该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尝试不同的策略与模式。在企业文化中强调的,更多是组织内部一致性的利益,体现出组织内部的凝聚力。但在我们的市场经济发展的现阶段,可能更需要企业平衡组织与环境的利益协调。在这个领域上,我们需要有勇气进行创造性的探索。

  (作者:王新超、吕峰,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副教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