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2005中国国际金融论坛 > 正文
 

商业银行治理与创新发展主题演讲实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5日 17:01 新浪财经

  2005中国国际金融论坛于12月15日至16日在上海国际会议中心召开。本次论坛主题为“开放合作、创新发展与风险监管——中国金融迎接2006年”。论坛主要活动包括开幕式暨中国金融改革与发展主题报告和金融产业、中国证券市场峰会、企业与金融、金融与区域经济发展等专题论坛和新浪网友“最信赖银行”及“最满意银行卡”颁奖等。新浪财经对本次论坛进行全程图文直播。以下为“商业银行治理与创新发展”主题演讲实录:

  CIFF2005第二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

  时间:2005年12月15日下午

  地点:上海国际会议中心黄河厅

  主持人(Geoff Dyer):我先介绍一下我自己,我的名字叫Geoff Dyer,我是英国金融时报的高级编辑,非常感谢组委会让我来主持这一阶段的会议。

  如果我们两年以前讨论这个话题的话,可能半数的银行家会告诉大家这个CBC总体来说已经处于流通不畅的情况了,几个月以前我们这些银行在市场中就出现了一个极大的转变,说明中国银行结构的转型确实做的非常好这些大引航成功的转型也为一些中小城市金融机构的转型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我相信今天下午我们几位发言人的讲话就这个话题发表深入的探讨,我们请到了很多学术人员以及政府官员,他们会带来各式各样不同的想法。

  但是唯一遗憾的是每位发言人只有15分钟的时间,因为今天下午有很多发言人要发言。在这些发言人发言完之后,我们会进行第二个议程,就是金融票据的风险防范,接下来一段时间中,我们要开始商业银行治理与创新发展方面的讨论,我们请的第一位发言人是洪佩丽,她是上海银监局副局长。

  洪佩丽: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在上海召开CIFF2005第二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深入讨论中国银行业的公司治理和业务发展问题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再次我受王华庆先生的委托,代表上海银监局对“CIFF2005第二届中国国际金融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的祝贺,也预祝论坛取得圆满成功。

  2005年是中国银行改革开放取得新成效的一年,中国银行业财务状况取得了明显的改善,公司治理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快,中外资银行的合作在各方面进一步的深入。在华的外资银行也获得了快速的发展。以上海为例,上海是外资行业比较集中的地方,中国银行业改革开放的形式也正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一是国有银行的改革取得了重要的进展,资产份额占银行业总资产50%左右的四大银行,股权结构实现了多元化,特别是交通、建设银行已成功在香港上市。

  二是引进战略投资者已成为银行对外开放重要的形式,到10月末,共有22家境外投资者入股了境内17家商业银行,改革开放上述的态势为适应2006年12月以后银行全面开放新形势和金融消费需求的不断增长奠定了基础。在此,我主要从上海银行业的发展、从监管者的视角看公司治理方面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从上海看,银行公司治理有了明显的成效,一是公司治理结构不断完善,建立了独立董事制度,不仅加强了独立董事和监事会的制度,对提高整个银行的决策和管理水平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董事会和监事会之间职责的界定边界越来越清晰,履行职责方面也越来越清晰。三是战略的目标日益明确,对银行业发展和未来的定位进行了探讨和规划为十一五改革和发展提供了战略的指导。四是组织架构和业务流程再造开始分布实施,结构的扁平化和机构业务的垂直化开始形成,初步形成了数据的集中化、业务的电子化和管理信息化新的模式。在各总行统一的组织下,在上海各家分支机构的流程再造以及组织结构重组的调整也在稳步推进。五是管理日益受到重视。从而为银行业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立提供了基础和支点。六是信息披露的广度和深度有了突破。

  看到上述成绩的同时,我们必须意识到,在公司治理完善方面,这仅仅是迈出了第一步,距离国际稳健银行公司治理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第一董事会成员的问责机制还要发展不断完善,无论OECD还是巴赛尔委员会,都强调了董事会的地位,强调了董事会和董事的职责,要履行对股东的业务。董事会要对财务负主要的责任,必须具备足够的时间、精力和专业的技能和诚信意识,为此银监会也要求建立明显有效的问责机制,确保董事会具有足够的集体的智慧和有效的智能。

  第二,银行业是知识型、密集型的行业,中资银行在人才招聘、选拔机制以及培训机制方面还需要不断的改进,到2006年年,中外资银行的竞争关键就是人才的竞争,特别是对专业化经营管理人才的竞争。

  第三,是流程再造的任务还十分的繁重,离真正流程银行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包括持续发展和创新方面都会面临一个问题。

  第四,需要建立有效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客户的信息系统,科学的决策是应该建立在先进的信息系统之上,管理信息系统滞后不仅制约银行科学的决策、风险的控制、有效的监督等等。也会影响到银行内部的考核、评价。银监会是大力提倡和支持在风险可控、成本可算的基础上金融创新,这些都要依托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和客户信息系统的支持。客户的细分包括成本收益的核算、风险的定价等等,如果没有这些系统的支持将是非常困难的。

  第五,是需要培育良好的银行文化,巴赛尔委员会最新颁布加强公司治理的文件,第一条原则就强调了银行要建立推行规范、激励以及持续进行的高标准的公司行为文化。没有切实良好的银行文化支撑,银行要打造具有良好信誉品牌的百年老店将是十分艰难的。

  第六,刚才谈到银行本身治理的问题,良好的银行公司治理,也有赖外部环境的改善的支持,在强调加强国内银行公司治理的同时,也不能忽视外部治理环境的完善,外部治理环境的不断完善和有力的支持是有利于银行公司不断加强的。包括对银行债权人合法权益的保护、金融犯罪的铲除、社会诚信体系的建立和客户本身公司治理的完善,以及市场的微观基础,比如中介、会计、评介机构的完善。良好的公司治理建立,我们认为不仅是银行业的主要的职责,也需要全社会的参与和积极的支持。

  2006年乃至整个“十一五”期间,中国银行业的改革和创新面临很大的挑战,我们也希望在座的各位专家、银行届的同仁为银行业的创新、发展、改革献计献策提供很好的建议和意见,共同推进银行业提高竞争力,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洪佩丽女士!非常感谢您为我们描述了中国特别是上海银行业的一些情况。下面我们请出钱文挥,他是交通银行副行长,为我们做演讲。

  主持人:非常感谢洪佩丽女士!非常感谢您为我们描述了中国特别是上海银行业的一些情况。下面我们请出钱文挥,他是上海交通银行副行长,为我们做演讲。

  钱文挥: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参加本次金融论坛,并有机会在商业银行致力与创新发展这个论题下就中资银行创新发展方面与大家交流,我想重点讲四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当前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当前经济金融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金融市场迅速发展,严重冲击着商业银行的传统业务领域,同业竞争压力日益增强,中资商业银行实施业务转型加快创新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适应金融环境变化和市场需求的必然选择,十一五规划建议指出,今后五年要加快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加快高新技术产业以及金融、保险、物流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促进区域城乡发展,调整地区城乡结构。随着经济结构的调整及新兴市场的形成,商业银行要抓住机遇发展,必须进行业务创新。

  “十一五”期间,国家将采取更加积极的措施,扩大需求,从而使商业银行的消费业务发展具有更加广阔的空间,为了顺应这一形势,必须要求商业银行及时调整对公和对私业务,特别是优质客户对商业银行的服务提出了新的需求,大中型优质企业还需要银行为其提供商业管理、代客理财等服务。客户对银行服务的品质要求会越来越高。金融环境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尤其是利率市场化和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改革。

  第二,应对直接融资迅速发展的积极举措,上午的论坛上,马蔚华先生也讲到了关于近年来中央银行大力推进发展的短期融资券的业务,具统计,自企业短期融资管理办法发布以来不到半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总额超过了1千亿元,目前待审批的和后续已经做完相关工作待报批的项目数字还是非常巨大,短期融资券短短一段时间的发展,数量已经大大超过了1到9月份企业债券的总额。已经接近了前三季度股票市场的融资金额。

  短期融资债券的利率再加上发行成本也远远低于企业向银行借款的同期利率。这一市场的发展给商业银行带来的冲击是比较大的,一方面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由于直接金融的范围,短期融资券的发行增加从存量上来说要归还银行的贷款,降低财务成本,同时对于未来潜在的对银行贷款的需求也会大大降低。

  随着未来其他金融市场融资工具的逐步推出,商业银行依靠带看利息收入的盈利增长模式会受到明显的制约,要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就需要拓宽业务领域,创新和发展新型业务。

  第三是应对市场开放进行全面竞争的业务,2007年以后,外资银行在华业务拓展的力度会进一步加大,在中国市场有效份额也会进一步提高,随着越来越多的外资银行参与国内市场的竞争,必将凭借其强大先进的经营管理方法、金融创新能力、成熟的金融工具进行激烈的竞争。

  第四,银行实现战略转型的内在要求,近年来,中国银行纷纷提出了战略转型的要求,这需要银行进行业务创新。我们理解主要是实现三个方面的转变:一是实现资源消耗型发展模式向资源节约型模式转变,这两个方面,我们国内的中资银行跟国际相比差距是比较大的。同时我们的人员数量庞大,但是人才还比较欠缺,人才的结构也不合理,商业银行要改变传统的存贷业务,改变发展模式必须创新,通过创新促进低资本业务型的发展。二是实现同质化发展向差异化业务发展。三是实现粗放型发展向集约型发展。

  第二方面是商业银行业务创新的主要的方向,当前商业银行实施业务创新,应该顺应经济金融的变化,重点围绕消费、信贷、个人理财来开展,目前为止,我国消费信贷的余额占金融贷款的比例10%。重点要把握住个人住房贷款、汽车贷款、个人综合受信业务和信用卡业务。

  第一积极拓展个人理财业务,理财业务是目前国际商业银行重点发展的业务,随着国内居民收入水平的日益提高,理财意识不断增强,有关统计显示,有理财需求的城市居民占70%,城市居民人均金融资产超过了7000美元,未来将以13%的速度上升。到2010年,个人理财业务达到461亿美元,市场潜力非常巨大。一定要进行市场细分,针对不同曾经的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二是重点发展高端理财客户。三是通过理财业务带动其他业务的发展。

  第三个方面,我们要关注三个方面,一是要关注高新技术和现代服务业,加大这些新兴行业的关注和提供相关创新的金融服务。第二是与农业比较有关的公司客户。十一五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为重大的战略提上议事日程,现在的农业、农村、城镇化、公共事业、农民消费将成为非常有潜力的市场,商业银行要为这些开拓农村市场和建设现代农村提供产品的公司客户打造一些特殊的服务、产品。第三是大力发展中小企业,未来中小企业将成为经济发展中最活跃的成分之一,迅猛发展的中小企业对金融需求非常前列,银行要研究他们的需求和风险管理。

  随着传统存贷业务占比的下降,商业银行要抓紧这方面的创新,大力开展资产证券化,重点发展与利率汇率相关的金融延伸产品的服务。去年延伸产品的交易量是1812亿美元,国内延伸金融产品也已经开始起步,随着利率、汇率不断深化这个市场也非常大。对于商业银行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机会。

  同时我们的业务创新的层次还比较低,知识含量不高,大量的创新还只是浅层次、模仿性的,功能的改进和深度都不够,附加值不高,制约这些创新的因素有几个方面:

  首先是银行内部体制和机制的不完善,不利于业务创新,业务创新涉及到银行的整个管理链条,相对来说,由于我们体制机制的不完善在内部创新活动中,普遍觉得由需求部门发起的比较多。

  第二是缺乏人才储备,比较突出的是产品创新中往往缺少具有业务经验、了解客户需求,同时对IT技术及实现方式较为熟悉的复合型人才,而我们现在信息技术的人员相对来说对业务和市场的需求和产品的趋势了解有限,业务人员对信息技术的实现方式了解的深度也不够,这种具有信息技术和金融、客户、市场、分析综合能力的人才比较欠缺,对业务创新来说是比较不利的。

  第三是客户经理队伍还有待于提高,随着各种业务需求的加大,这些业务需求、分析、转化和开发出来产品的推广,很大程度上要依靠这批一线的客户经理队伍,目前这批客户经理队伍的素质还不能适应这个要求。

  目前,中资商业银行还存在不利于业务的因素。一方面创新的同质化比较高,盲目跟风的程度比较突出,不利于中资银行体现各自的经营战略和经营重点,差异化就难以实现。

  “十一五”把加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到了一个史无前例的高度,明确提出要建立创新型国家,必将得到社会广泛的关注,中资商业银行要高度重视充分认识创新对一个国家、民族以及商业银行自身发展的重要性。

  要把建设业务创新型的银行作为商业银行的重要任务来抓,建立创新的发展理念、发展模式、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第二建立和完善适应商业银行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中资银行要大力提高业务创新能力,关键要从改制现有的体制机制入手。外资银行更多的是采用以项目以及和相关利益挂钩的方式进行业务创新的,作为项目组相关的参与部门都有各自的利益,不参与新产品开发对未来产品的收益就不能得到。

  我们要加大人才投入的力度,研究新业务的特点和人才的需求,建立系统有针对性的人力资源的培养和开发方案,对人力选拔、评估、激励机制方面体现出尊重人才、培养和吸引、留住人才。有关部门要积极引导商业银行的创新活动,首先要加快步伐,第二是要加强监管防范风险的同时,相对简化审批流程,第三要使我们的创新活动成为社会性的活动,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钱文挥先生,我们第三位发言者也会从上海的一座非常大的银行的角度做发言,是上海银行的董事长傅建华先生,有请!

  傅建华: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非常感谢论坛能够给我安排这次和大家交流的机会,刚才上海银监局洪佩丽局长就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做了非常精辟的演讲,为我们商业银行下一步公司治理指明了方向,我仅从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方面做一些补充的阐述。

  今年恰好是城市商业银行成立10周年的日子,从1995年开始,一些大中城市在合并重组的基础上,组建了城市商业银行。建立完善的公司治理、有效的促进城市商业银行的稳健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当前城市商业银行面临的重要的课题和重要的任务,我分三个部分做一个报告。

  第一是扼要谈一下城市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的问题。

  第二是结合上海的实践谈谈上海银行在治理方面的思考。

  第三是通过公司治理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一些启发性的意见,供大家思考。

  谈到城市商业银行的治理,我们一定要谈一谈城市商业银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背景,城市商业银行的成立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之后组建的,成立之初城市商业银行内部的分支机构都具有非常的独立性的特征,即使城市商业银行成立以后,一些城市商业银行还是以内部的、独立的分值机构作为法人进行运作。由此可能引发一系列公司治理的问题,比如缺少统一的价值准则,内部控制也是比较薄弱,从股权结构看,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最新的研究报告显示,国内私有股东包括私有的非经营企业和个人投资者对城市商行的平均持股比重为23.7%,国有资本达到76.3%,股权结构的不合理必然导致公司内部结构的缺陷,一是控股股东占比过高,可能会引发控股股东对城市商业银行的国度参与,二是大股东之间缺乏有效的制衡,三是广大的中小客户的利益难以得到保障。

  从公司架构看,城市商行在公司治理方面的改革与成立之初相比有了明显的改善但是三会议程的治理架构仍然存在明显的不足,政府的干预,内部人控制的现在时有发生,股东大会、监事会、理事会还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商业银行约束机制的设立并没有完全体现商业化的原则,还有一个突出的问题是信息披露问题,由于多种原因城市商行的信息披露工作仍然不够完善很,难以做到全面、准确、及时的将银行的信息传达给相关者。有效性降低,不利于城市商行公司治理水平提升等等。

  这系基本问题怎么来解决?突破口在哪里?刚才洪佩丽局长讲的非常重要,从我们的认识来看,下一步公司治理方面要严格的研究刘明康主席在有关大银行公司治理研讨会上的讲话,从监管角度把公司治理定义为“董事会和高官层等为领导和管理银行运作而设立的科学的架构和制度”,结合城商行在发展过程中的特点,我认为健全城市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几点:

  一是公司的治理结构,就是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为主体的组织架构,是维护股东权益组织架构的保障,必须是真正的到位的设立。

  二是公司治理相关的制度安排,包括股东大会、董事会、高级管理层的组织规则、议事规则和相关运作规则,董事会的权利义务,以及确保权利义务有效的制度安排。能够加强商业银行的内控制度的建设。

  三是公司治理的机制,包括决策机制、激励机制、约束机制,建立科学高效的决策激励约束机制,这是城商行公司治理的动力和源泉。

  对城市商业银行来讲,强化法人体系在公司治理中具有特殊的意义,我们前面说城市商业银行都是在众多的法人机构基础上合并组建而成的,举行明显的分散性的特征,所以必须体现一级法人的特征。为公司治理扫清障碍。上海银行业一样1995年12月成立,有99家城市信用社合并而成,建行之初也存在上面讲的特征,不仅严重的影响着银行的营运安全,而且事实上也阻碍了有效的公司治理,因此特殊的先天条件决定了上海银行必须把强化一级法人作为公司治理的条件。

  其次我们再造组织体系和业务流程,强化了垂直管理和节约化流程,体现了资金管理、营运、信贷的授权受信,使总行确定为全行的经营管理中心、资金调度中心、领导指挥中心和业务创新中心,拥有全行的法人财产权,对全行经营的安全性、流动性、效益性负权责,分支机构在总行的统一下开展各自的营运。

  第三,是要积极的推行并不断的健全授权管理制度,规范经营,增强防范和控制风险的能力,确保总行对分制机构有效的监督、管理和控制。

  通过强化一级法人体制建设,为完善上海银行的公司治理制度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平台,使上海银行在前景、战略、目标以及实现这些目标的战略方面达成了共识,建立了一级法人、两级经营的管理体制,逐步向一级法人一体化管理的经营转变,股权结构是公司治理的基础,因此股权结构公司治理、经营绩效三者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有股权结构合理才可能形成完善的公司治理机构,保证公司良好的经营绩效。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一是股权的制衡,避免某个股东对公司运作的全面控制。二是价值驱动,激励强大的股东发挥作用。三是价值取向,保证股东之间的合作和协调。四是股东资格,实现股东的目标和企业的目标相一致。

  这几张图是上海银行经过两次增资扩股以后股权的变化,首先通过引进外资股和扩大企业法人股,逐步实现了股权的多元化,这项工作得到了上海市政府的大力支持,保证了银行自主的市场行为选择权。其次上海银行非常注重吸收价格驱动型的价值投资者,先后引进了国际金融公司、汇丰银行、上海商业银行的投资入股,使他们进入银行的董事会或者监事会,这些价值驱动力量强的股东为上海银行带来了境外商业银行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支持。逐步的推动了银行的观念创新、进一步提升了管理的水平。

  第三对新的股东,上海银行非常注重他们的价值取向,尽量吸收价值取向一致的投资人入股,保证了不同股东之间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合作,保证了股东目标与银行目标一致性。

  在现代企业的制度上,所有权与经营权也出现了两权分离,所有者与经营者形成了委托代理的关系,因此通过一定的制度安排,合理的配置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全力与责任关系,是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的关键。正确的处理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关系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所有权与经营权的关系,既要做到两权分离,又要保证不会出现落空和错位。既要维护所有者的利益,又要维护经营者的利益。

  在实践中上海银行充分认识到正确处理两者关系的重要性,上海银行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对所有权和经营权进行了清晰的界定,确定了股东大会的权力地位。公司治理的目标是保证股东利益的最大化,为协调所有者与经营者之间的利益,在行长对董事会负责、董事会对股东大会负责的框架下上海银行在所有者与经营者考核和分配问题上都进行了探索,建立了年度考核制度和薪酬方案的审批制度,实现了经营者利益与企业利益挂钩,完善了经营激励机制,维护了双方的利益。

  最后,是为了保证这种关系的巩固,上海银行特别重视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建设,以公司法为依据,以证监会上市公司指引等一系列法规为基本,重新制订了公司章程,进一步确定了所有者与经营者的独立运作、有效制衡的标准,有效的保证了双方权益、义务的落实,实际上这就是明确了董事会、监事会、经营管理层各自的职责、边界。公司治理的核心问题是要充分发挥三者之间的作用,在现代公司制的企业中,董事会、监事会要对股东大会负责,分别行驶决策权和监督权,高级管理层在董事会领导下负责本行的日常业务经营和管理工作,并对董事会负责,充分发挥董事会对重大问题的决策监视会有效监督的作用,不断提高高管层的管理水平,建立相互协调的环节,在公司治理中处于核心的位置。

  我们首先是逐步的健全了董事会、监事会的管理架构,从这张图上可以看到,2000年起上海银行在董事会下设了6个专门委员会监事会下面也设了两个专门委员会,在行长下面也设了五个专门委员会,形成较为完善的治理架构,第二是进一步完善议事程序,制订了议事规则,董事会、监事会的秘书规律条例,保证了董事会、监事会工作的科学、规范、有序运行,为董事会行驶职责提供了制度保障。第三,上海银行对董事、监事会资格的人选比较重视,在上海银监局和上海市政府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们选聘了具有良好职业道德和银行专业知识的人士来担任我行的董事和监事,目前我们董事会的成员分别来自有财政股、银行内部人士、外资股东、企业法人股东和独立人士以及个人股东构成的董事会成员。成员更加均衡涵盖了执行的董事、非执行的董事和独立董事各个层面战争。他们都拥有经济金融管理和战略财务等方面以及法律等方面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经验。

  第四我们明确了战略目标,加强战略管理,董事会作为上海银行的决策机构,重要的人物就时负责银行的发展方向和战略,我们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制订了上海银行战略管理纲要,提出了在资本先导、差异化竞争、区位优势、服务强化,维护股东投资者的利益,所以信息披露是公司治理的一项重要的内容,也是具有推动和保证作用。

  当前除了上市银行以外,一般的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工作也已经启动,如何提供信息披露的有效性是我们公司治理的重要的人物首先要健全内部的控制体系,上海银行设立了独立董事和外部监事、聘请了按国内会计准则和国际会计准则分别进行的两家会计师事务所,主动接受监事会的监督,同时根据内控的需要逐步健全了信贷、会计、结算、储蓄,建立了集中管理的内部审计体系和督导员的制度。

  第二规范的信息披露工作提高了信息披露的有效性,上海银行在编制年报过程中执行了更高的标准,逐步明确了达到上市银行标准的目标,从2002年年报开始,上海银行信息披露不仅包括了中国银监会信息披露规范的基本内容,同时补充了证监会信息披露的重要内容。

  第三信息霹雷工作进一步精细化,除了披露工作治理的基本情况外,上海银行还披露了决策体系、以及对高官人员考核激励、约束机制的实施情况,病人把两家会计师事务所的审计的报告都全面披露,在媒体上也进行了披露。

  随着我国金融体系的深入,商业银行的公司治理成为了金融改革的一个重点下一步上海银行将重点从以下几各方面重点推进。一是保持境内外投资者的持股比例,二是进一步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高官层次之的职责边界,形成有效的内部控制体系,三是建立在风险调整后的回报率基础上的考核机制,明确岗位职责和分责制,四是加强公司管理的信息系统建设,严格信息披露制度,发挥市场对金融管理的约束制度,五是以资本先导为引领,加强区位优势战略、差异化战略的管理。

  我的演讲就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下一位发言者是(李文泓),是北京银监会的官员,有请!

  李文泓: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好,我是代表黄毅主任来做这个发言,今天我发言的题目是资产证券化银行的视角,大家都知道资产证券化已经经过了多年的探讨。我希望通过这个文化的探讨和大家交流一下我们对于如何在我国银行业规范的推进金融创新的一些想法。

  刚才我已经提到了,在我国的理论和学术界对资产证券化已经进行了很多年的讨论,所以微观层面的意义大家已经比较熟悉了,所以我今天不做深入的分析。我今天主要是想强调资产证券化在宏观层面积极的作用,资产证券化这种结构性的金融产品,实际上是把原来的风险持有者转移给了资产证券的投资者,实际上是把风险进行了转移,把没有能力承担风险的一方转移到了有能承担风险的一方,对风险进行了有效配置,所以风险的有效配置就能够增强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提高整个经济体系的效益。不论是传统的资产证券化还是建立在信用延伸产品基础上的资产证券化,都包含了很重要的理念和思想,就是通过风险的分散和转移能够大家风险的有效配置,这对提高资产的效率具有重要的意义。

  第二个方面简单介绍一下对资产证券化实施监管的国际经验,不论是否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立法,这些国家的银行监管都针对资产证券化进行了一系列的法规,对资产证券化实施监管,为什么要监管来源于对资产证券化存在的一个误解,就是实施资产证券化必然能够把银行的资产以真实出售的方式转移到资产负债表中,其实在其他国家,在资产证券化发展得初期,也存在这种误解,大家比较熟悉的1988年的巴赛尔资本协议根本没有涉及资产债券化业务。在资产证券化业务方面,各国的监管机构主要关注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个问题就是风险是不是转移了,保留了多少风险?第二个问题就是由于考虑到资产证券化业务的交易结构比较复杂,参与的主体比较多,同一个机构还可能担当多个角色及所以资产证券化隐蔽性比较强,各国也比较关注是不是在资产证券化中的各类风险实施了有效的管理和控制,以及是否因为它担当了多种角色产生的风险进行了相应的控制。正因为银行监管者主要关注这三个方面的问题,我们可以看到,大多数国家都把资本监管作为监管资产证券化业务的核心内容,也就是说如果风险确实转移了,银行就不需要计停资本,同时各国的监管当局也针对银行在资产债券化业务中扮演的不同的角色提出了一定的操作性和风险管理的要求。

  刚才我已经简单介绍了资产证券化监管发展的过程,就是88年的资本协议基本上没有涉及资产证券化业务,直到90年代后期,一些监管当局才陆续制订了这些法规,这些资本要求是比较简单零散的,缺乏风险的敏感性,差别也比较大,所以巴赛尔委员会在指定新资本协议的初期把资产证券化作为一个新的课题,成立了专门的工作组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形成了资产证券化的框架,提出了统一的资本计提标准框架,这也是资产证券化发展重要的里程碑。这个框架的第二个特点就是紧紧围绕证券化交易的经济实质,要求监管者超过资产证券化的法律形式和会计处理方式来防细和判断银行是否有效转移了风险。另外一方面,这部分风险虽然可以移到资产负债表以外了,并不以为从监管者角度看一定是实现了风险的有效转移,所以监管者需要超越法律的形式和会计的方式做出独立的判断。这个框架的第三个特点就是,巴赛尔委员会有一个非常大的创新就是不再根据银行在资产债券化中担当的不同角色提出不同的要求,而是对所有的决策提出了统一的要求,就是证券化统一暴露,通过引入这个概念对银行承担的风险实事承担风险,就是说你在整个交易过程中,是服务机构、还是投资机构也好,只要形成了风险暴露,你就要计提资本。

  简单的总结一下,我们可以看到,如果在银行保留的风险的情况下,如果还对她免除了资本的要求,就可以造成对银行资本充足力的高估,而时我们根据已经形成的证券化结构来分析和判断银行承担哪些风险,提出相应的资本要求,但是资本和税收一样可以构成银行的成本,这种监管要求会形成一种激励机制,所以监管者在指定监管政策的时候就需要提供非常好的激励机制,因为今年资产证券化已经走向实践我们就对资产证券化的监管问题进行了比较广泛的研究,我们是充分的吸收了新资本协议以及各国对资产证券化法规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进行现代证券资产化的试点,我们对这个办法的目标定位是在有关的法律行政法规比如说民法、信托法以及今年四月份人民银行和银监会联合颁布的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管理颁发确定的基本法律框架下由银行监管机构指定的监管业务的法规,这个和资产证券化的专门立法是不一样的,专门立法解决的问题是要规范资产交易的规划结构、交易流程,而前面我也已经提到了,银行监管者所关心的是在这个交易中,银行到底承担着哪些风险,是不是进行了有效的管理核计提了相应的资本,所以视角是不一样的,目标和解决的问题也是不一样的。

  在整个监管办法一共有七章,最核心的是第二章到第四章的内容,我刚才提到了,目前只有少数国家和地区还对资产证券化业务实行了市场准入管理。

  同时我们对资产证券化的各个交易主体,首先是规定了一个统一的风险管理的要求,也分别对各类机构制定了相应的业务规则,重点强调了两个问题,一个是内部风险隔离的问题和风险揭示的问题。所以我们要求各个参与主体都要向投资者充分的揭示他在资产证券化中到底承担哪些责任和业务,以便于投资者充分的知晓和政策评估风险的基础上做出理性的决策。

  第三个方面就是和其他国家资产证券法规一样,借鉴《新资本协议》和《新资本协议》颁布前国的资产证券化监管法规从国际通行做法中选择了相对宽松的资本计算方法,即符合审慎监管原则,也兼顾了我国商业银行资本充足水平普遍不高的现状。

  我们整体的目标就是通过这个资本监管建立一个良好的激励机制,既要防止银行简单的认为资产证券化必然会降低资本要求,盲目的开展业务,不乐于促进在我国银行业的金融创新。

  监管办法的颁布实施已经确定了初步的资产证券化业务管理框架。我们面临很多挑战最重要的就是在经济实质原则在资产证券化监管中的具体运用,将是对我国银行监管机构的重大挑战。另外在我国银行业金融机构开展资产证券化业务面临特殊的法律风险,最理想的方式是首先要有一个资产证券化的立法。

  这个审批程序在一定程度上是阻碍了银行的金融创新,这个问题的指出是具有很强的合理性,在国外的监管当局很少对业务实行市场准入,但是他们为什么不对业务实行市场准入,就是国际的大银行、先进的金融机构内部有一个非常严格的新业务的审批程序,他们要开展新业务之前,内部首先要对这个新业务存在的风险进行非常充分的分析和论证,各个相关的部门要对这个新业务审核以后,才能推出这项新业务,而我国的金融机构商业银行风险感觉和内部控制是比较薄弱的,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内部审批的政策和程序实际上是把新业务的审批从内部迁移到了监管机构,我们相信,随着我国银行监管机构内部审批机构的完善和内部控制逐步的加强,我们的监管当局应该是可以逐步的淡出对新业务的控制。

  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李女士!我们下一位发言人来自媒体他叫陆磊,是财经杂志首席研究员,有请!

  陆磊:谢谢论坛的主办方、谢谢主持人 ,今天我主要是提出一些论点,还有一些论题,这些问题也是到现在没有解决的问题,大家知道咱们的商业银行改革还在继续,首先关于银行改革的问题是银行的逻辑起点是什么?我认为银行改革逻辑起点应该是自主创新,前一阵银监会关于信用社改革在七月份发表过一个阶段性总结报告,说2004年信用社改革实现了全行业赢利,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现象。因为这不太符合银行改革的基本逻辑,大家知道改革是一个结构调整,结构调整是中期的问题是三到五年的问题。因此从这个逻辑起点出发我们要观察中国银行改革欠缺的是什么?需要的是什么?围绕这个农信社改革我曾做过一个调研,赢利的结果是去年央行给予了比较高的利率贷款,这就是他能够享受到比较高的利差,这个利差本身体现了一种补贴,你的安全性、效益性、流动性如果是依靠补贴获得的,显然不是我们银行改革需要的结果,因此就回大这个问题,银行改革的逻辑起点应该是自主创新,如果可以自主创新,就可以在风险来临时有自主的风险管理能力,这两者决定了今天我讲的基本的问题。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谈治理?我发现论证银行创新问题,治理是影响银行创新的核心因素,自主创新是需要压力的,这种压力应该是来自市场权责对称的安排,这种权责对称的安排是要解决中国银行面临的两大治理结构难题,第一个就是内部人控制,我们在银行业不良资产研究的过程中可以发言银行不良资产严格按省分布。这就导致一个问题,我们会发现它在很大程度上,他的总行作为一个法人,底下的分值机构多大程度上能体现法人的特点呢?这就是一个中国式法人治理的难题之一。 第二个问题是外部干预,就是外部的很多力量强加在所有者身上。

  当我们观察到某些金融机构的改革是以官员的方式进入银行家市场,我们的银行改革只能是叫撞大运,我知道今天可能要评选一个优秀的银行家,当中不乏是原来的政府官员或者是银行官员退下来成为银行家的。我认为这是一种撞大运的方式,不是机制上的保证。

  第二个对国家而言,是一种成本收益的变化,如果银行改革所追求的目标是用补贴的方式实现三性的话对公众储蓄者无疑承担着比较高的成本,当外资进来的时候,我们国家没有必要再对机构的不良资产、安全性承担相应的成本。

  我们发现进入中国的外资的投资者,他们是多元化的,他们的多元化会使得中国的金融市场在城市地区的寡头竞争、到信用社在农村地区的完全垄断发生一定的改变。由此可以延伸三个话题:

  一个话题是外资与金融热的问题,在这里我提出三点,第一点金融安全是一种权衡取舍,你是选择持续封闭条件下风险的逐渐累计,通过2700亿资本金的补充,450亿美金的注资,还是选择第二种,我选择开放条件,开放的时候我不再注资,但是我要承担来自国际金融市场的风险,因此没有相对安全。这样我提了一个产业层面的经验,就是给市场选择权,就是给公众储蓄者选择权,这在一定程度上比你剥夺他的选择权,对国家的金融或者对国家的产业发展要好的多,下面最后一点金融安全是一种政策安排,什么意思?就是微观投资行为的宏观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金融安全的体现,这是针对金融安全的判断,有人认为外资入股以后很大程度上可以带来人民币的升值以后又会贬值,我个人认为这是不成立的。最后作为一个总结叫金融安全是全民利益的体现。

  延伸的问题是外资的选择性,关于外资对于中国参股中资商业银行是不是存在问题,有一个判断是,业绩我们是没有选择的,是外资选择我们,我认为这是一种谬误,是经不起实证检验。任何一种模式它的所有者包括国家都是具有选择权的,现在正在进行的广东发展银行引进外资投资者的过程可以发现,选择权就方在广东发展银行的所有者这一方。

  延伸问题之三是一个新监管要求,外资参股中资银行以后,国有独资商业银行的概念就会逐步淡出。如果外资拥有了某一家中国的大型商业银行的控制权,是不是我们要转为反垄断。系统性风险归谁管?随着创新的出现,银行证券、保险的相互交叉会在事实上发生,这种增强改革必然会时中国的综合经营或者是金融控股公司在一定程度上出现,我们在这个领域的监管有没有跟进,这是今后要考虑的问题。现在名字上出现金融控股公司的只有一家,以后可能会出现更多。

  最后是一些问题性的结论,就是改革进入当前一步,还有很多问题是需要在改革进程中加以认识和解决的,第一是否中行和建行的改革模式是唯一的模式。这里大家有各式各样不同的观点,我个人认为至少工商银行和农业银行,特别是农业银行要采取改革模式。如果农业银行属于农村改革那么信用社属于什么改革也要考虑。第三是在金融资源主要依靠商业银行体系配置的前提下,是否需要考虑地区和产业间的公平。

  商业银行法人治理如何最终摆脱中国式难题,“抽水机”效应的强化需要关注

  最后一点商业银行创新对监管体制和货币政策的挑战,随着商业银行的创新,大家观察到无论是

美联储的货币政策都将在一定程度上弱化。

  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主持人:我们已经听到了很多新的IT系统管理的重要性,我们的下面的发言人会继续讲这方面的问题,这位先生对IT和管理都非常的熟悉,他是黄伟,是GDS万国数据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

  黄伟:女士们、先生们,大家下午好!先举个例子,有一个银行业是当时非常著名的,这家银行主要是提供一些证券业务和资金划拨业务,它的数据中心当时受到了攻击,10月18号银行宣布,他的恐怖分子袭击破坏了计算机系统,因此在第三季度利润大幅度下降了33%,这个原因也显而易见,在业务连续性管理上没有做好有效的准备,从这件事看到了业务连续性管理的重要性。

  (PPT)这是作美国联邦金融机构检查委员会,包括美国的金融监管的三大机构提出的一些要求。

  回过头来讲,什么叫业务连续性管理,IT的恢复不过是一个过程,最终我们要支持的是业务连续性管理。

  标准的业务连续管理包括哪几部分?我们看一个标准的流程因此是在项目启动和管理,风险评估和控制,我们要对影响商业银行的突发事件、应急事件都要做出分析。然后再制订相应的业务连续性的策略,然后再进一步实施业务连续性的计划和演练,这里是从国外银行金融业20多年的实践得出的方法。

  我们现在做很多商业银行的行长通常会碰到自己IT的经理跟他说,我们要做灾难备份我们要做业务恢复,但是这个概念只涉及到很小的一部分。如果要从整个业务连续性管理来看,我们要有宏观的规划,从IT着手。下面一有张图是我们公司在给某家上市银行做的路线图,我可以演示给大家看一下,大家看到在最左下角,现在很多银行的灾难备份是从左下角开始的,但是这里我希望银行的领导要注意的是,从你开始做IT的备份和灾难备份系统投资开始,首先想到的是未来我们需要怎么样BCM全行业的管理的框架和体系如果看清楚这点,我们今天走第一步的时候才不会发生方向性的错误。

  下面就是简单介绍一下我们公司的情况,我们公司就是目前在国内提供这方面的方案,并可以提供第三方外包IT设施的,用最经济的方法帮助我们的银行金融机构实现业务连续性管理!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黄伟先生,下一位发言者也是黄先生,从外资银行角度看商业银行发展,是华旗集团董事总经理黄益平先生!

  黄益平:我对银行本身的管理非常不熟悉,刚才主持人说了,我是从外资银行的角度,其实在华旗集团里面有一个很重要的规则就是做宏观经济分析的人不可以了解任何关于花旗银行在中国或者其他地区的业务,我想今天和大家一起交流的主要是我们自己从事宏观经济分析的角度看我们对中国银行改革尤其是以后前景的看法。

  总体上来说,过去一年或者是两年,银行改革的进程应该是相当的迅速,应该说和原来我们预期的走的快的多,现在回想起来,过去20年25年,像我们发生现在这么翻天覆地的变化,唯一可以相提并论的就是80年代初实施大包干的时候,50%的农民全部是包产到户,现在很多大银行都做了产权改革,都由国家进行了组织、引进了很多国外的战略投资者,包括一些银行逐步开始上市,我很同意陆磊说的,银行改革是一个马拉松的比赛,不是一天一夜就可以完成。

  但是在短期内,我们仍然面临一些挑战,如果我们看今后一年或者两年,可能还有一些新的挑战,银行可能需要应对,我们过去一两年银行的情况看,资产的幅度有很大的改善。

  从我们经济分析的角度观察中国银行的改革,判断我们到底走的多远有多大的信心,或者风险会有大幅度降低,我自己来说我比较关注以下几个方面的变化。

  第一个大家比较关注的是上市、外国战略投资者进入所面对很重要的显示就是大多数银行仍然是国家持有举足轻重的比重,长期来说是不是有利于竞争是不是对其他战略投资者发挥更大的作用是值得考虑的,我们看东欧或者中欧的国家的经验来说,一般都是国家持有的股份降低到一定的水平以后,其他市场力量才可能发挥更大的作用,我们可以想像,如果是国家仍然持有75%的股份,不管是市场状况发生了什么变化,也不管是多少外部投资者引入到银行,可以想象的就是很难避免道德风险的问题,不管对存款人、贷款人还是银行本身都存在很大的道德风险。如果这个不能改变的话,银行以后的发展要打一个问号。

  第二现在很多新的机构发展起来,四大银行肯定不可以有哪一家银行哪一天关门了,但是银行在这个假设里面,有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说如果银行不能关门的话,最终有什么力量可以使得他们更加有效、更加有竞争力,也就时说对银行管理层、监管机构或者跟银行做业务的企业、个人都感觉不到这样的压力,大家可能在区别不同银行的时候,你的激励就不是那么大,好银行和坏银行最终的区别就不是很明显。

  第三个需要观察的就是考虑到我们对银行监管的加强,监管当然主要是说银监会的工作,银监会会发展出很多观察的指标,银监会也面临很大的问题。

  我们有了法律和制度的约束以后,银监会有多大权利到银行执行这样的规则和法律,这个是有待于进一步完善,但是更重要的是对银行监管的问题也存在市场监管的问题,不管是政府或者是监管当局的监管,其实市场对于银行的监管可能也是十分重要,比如说股票市场上投资者对市场本身有多大监管的能力,存款人对银行有多大监督的能力,这个可能涉及到存款保险制度的问题,存款保险制度可以保证一定的稳定性,但是我们知道保险一般是保一定的量,如果这样的体系引进来以后,可能一些存款人会考虑哪一个银行风险会大?哪个银行风险会小?这些市场对银行的监督可能是一个比较关键的方面。

  最后一个需要发展的是,我们考虑比较集中观察的就是我们今天讨论的一个问题,在制度上、产品上的创新和发展,很多产品的问题我们讨论了很多,我自己本身也不是特别懂,但是其中体系有很大一块还是需要发展和创新的,就是银行部门如何面对大量的中小企业发展的问题,现在我们知道,大部分的国有银行提出为中小企业提供融资的方面,做的不是非常好,很大程度上,一些比较小的比如说城市银行和一些非正规的金融组织起非常大的作用,我们知道中小企业发展在

中国经济中会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是这个过程中应该发展出提供金融中介的部门。

  从这四个方面来说,我观察银行体系的发展,改革走到哪一步,我自己会看的比较多一些。

  最后一点,现在很多人可能担心,一是宏观经济增长的速度放缓,另外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可能会带来新的风险,但是短期内风险不是非常大,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说我们现在国家本身还是对银行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方面是国家持股还是非常多,另外一方面国家的财力还是非常强大,但是如果是有个别的问题在短期内也比较容易解决,如果有风险或者风险比较大恐怕是五六年以后的事情。

  为什么这么说?大家看现在银行的资产质量其实是在不断提高,我们看到很多提高当然更多的是纯量的调整,现在还不能完全下结论在质量上有非常大的改善,我觉得应该会有一些改善,但是以后面临新的风险的时候会不会出现新的坏帐,这是值得考虑的,但是如果经过新一轮银行的发展也可能面临一些新的风险,比如刚才说新的产品会开发出来,中国的银行业会大力的开放,可能非正规银行的作用会更大,外资银行起的作用也会更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不能非常有效的控制我们的风险?

  给大家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是今后几年消费信贷发展的问题,消费信贷发展恐怕是我们宏观经济政策的走向,宏观经济中很多结构性的问题,比如说过度投资的问题和对外资需求依赖度过高的问题。

  从银行的角度来说,消费信贷显然是一个非常新的热点,因为大家在下一步国有银行经过了新一轮的调整,外资银行进入中国的市场,包括一些中小银行开始慢慢占领市场以后,他们都需要寻找新的成长点,新的成长点消费信贷是一个非常显而易见的,在今后五六年可能中国的消费信贷会有长足的发展,现在可能占总的贷款余额10%多一点,如果是长足发展上升到30%、40%都不是奇怪的事情。

  但是在这个快速发展中,我们可不可以控制风险。这在个过程中经过一个阶段的发展以后,我们能不能有效的保持、控制风险的水平,如果是不能非常有效的控制风险,也许我们五六年以后面对的挑战就会比较严峻,但是这意味着我们今天讨论的问题对我们以后防范金融风险特别有意义,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黄益平先生的演讲,我们这个议程的最后一个发言人有一些学术的背景,他是宋敏,来自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

  宋敏:大家下午好!很高兴有机会来到这里谈谈商业银行治理和改革的问题,作为一个学术届的代表,我讲的东西可能跟前面讲者有一些差别,前面的讲者从一些很具体的角度考虑银行治理和银行创新的问题,作为学术届我们更多考虑的是框架性的东西,在这个框架下中国商业银行的改革和公司治理的提高是处于什么位置。我也是想采取这样的一个方法。我今天准备讲三块。

  第一个是讲一般性公司治理的问题,从概念上给大家提供一个框架。然后我们再考虑商业银行的特殊性,它的公司治理有什么特殊性。最后在这两个框架下讨论中国银行改革的经验希望对大家有一个帮助,思考金融改革的问题上有些帮助。

  我们已经听到很多关于公司治理的经验和做法,特别是上海银行 一些非常成功的经验,但是我们说什么是公司治理?公司治理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我在这里给大家做了一个总结,比较传统的公司治理问题是指股东和经理层的一种利益冲突,实际上是股东作为公司的拥有人,他的利益是股东的利润最大化,但是作为经理层因为他控制了公司,他的拥有权和控制权是分离的,这时候经理就有更多的动机为自己的利益服务,这是比较传统的公司治理的问题。这样的问题主要产生的背景是因为信息是不对称的,作为经理阶层控制的情况,他有大量关于公司内部运作的信息,而股东作为股权拥有人对公司日常运作信息了解得不够,这样在信息部对称的时候,就产生了很多公司治理的问题,公司的经理可能不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进行运作。

  更加全面的是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比如说是债权人(工人、中间产品供应商)更广泛的公司治理结构不光是考虑股东和股东的利益冲突,这就是公司治理理论发展的途径,从最早期股东和经历的冲突到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我们下面讲到银行的时候,我们想公司治理的问题实际上是更加广泛的公司治理的问题,特别是对银行来说,股东和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冲突也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在上面的讲者提到这方面可能少一点,一般性公司治理怎么解决这些利益冲突呢?一是增加股东股权利益控股度。在西方上市公司里面,股东是广泛,很多中小股东,最后控股股东占有的股东度是非常小的 ,就出现没有哪个股东真正控制企业,产生经理人控制企业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有一种提法是还是要有一定的股权度。第二就是增长大股东,其他非控股股东通过博弈对公司治理有非常好的帮助。第三个就是增加其他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这个董事会不光是代表控股股东,董事会应该有其他利益相关者,比如说债权人,特别是在日本、德国公司治理结构里面,很多董事会成员都时债权人,就是银行的代表在董事会也起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这是比较广义的公司治理的问题。

  当然还有与业绩挂钩的高管薪酬,通过比较高的薪酬激励他为公司服务,另外就是增加公司财务的透明度,公司本身可以采取这些措施达到公司治理结构的改进,这些东西我们统一认为叫做公司治理的内部机制,公司本身可以通过改善这些机制来提高公司治理的问题。公司治理的结构还可以通过外部机制进行改进,比如说我们可以通过收购和兼并的市场,如果你公司做的不好,管理不完善、治理结构不好,产品可能就不够有竞争力,这时候你的控股权就会被其他市场上的公司来竞争,所以这叫收购和兼并的市场。第二个就是有效的经理人市场。第三个就是竞争的商品市场,就是产品市场,如果产品本身比较竞争的话,对公司治理结构也是很好的促进,如果你做的不好的就没有办法生存下去,所以一个有竞争力的产品对公司治理也是非常有好处的。

  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能够给我们带来什么呢?比如说一个公司有比较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我们发现他的融资成本会比较低,反映在他的公司市场价格也比较高,股市对比较好的公司评价、估价就会比较高。给大家看一个图,是按照内部机构和外部机构对公司治理的评价,我们把这些公司分成五组,第五组就是最好的一组,大家可以很清楚的看出,他们的价值是对公司市值的评价,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公司价值明显是在增长,最好这一组和最差一组差别在30%左右,公司治理结构比较好市场会给他比较高的估价,这种高估价的情况融资成本就会比较低。

  其他的一些因素,我这里也很快的列举一下,比如说还有更好的公司业绩和比较低的风险,最后考虑广泛的公司治理结构会带来利益相关者更为和谐的关系,债权人、工人都有比较和谐的关系,对公司的长期发展也是有非常好的作用。

  第二部分,我想谈的是银行的特殊性,我们今天是谈商业银行,商业银行有什么特殊性反映在公司治理有什么问题。大家都是银行家、专家,我们知道银行主要是作为资金集聚者和提供者,是起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在经济体里是资金流重要的管理者,是有系统性的因素在里面,大家都很清楚。

  第二点是说银行对其他企业的公司治理也有一个重要的角色刚才我提的在日本和德国这样的公司治理结构里面,银行起非常重要的作用,银行可以帮助企业增加公司治理的水平。所以银行本身的公司治理就非常重要,如果你本身治理不好的话,对其他公司治理的帮助和接近就会很少,银行还有其他的特色,就是银行信息的非透明化,这是一个很特殊的情况,跟其他的产品不一样的地方在就是银行本身是信息的生产者,我们对银行贷款、存款很多因为信息部是很透明,所以很难进行监管。我们有存款人、客户、监管者、社会、分散的利益相关者等等,另外银行是高负债的企业。银行还有其他的特殊性,银行有政府提供的保护,这是一种社会效应和特殊性,我们知道任何政府都对银行有一定的保护,比如说存款保险,比如说银行倒闭了,政府会出来进行保护。

  有了这个原因,政府也更多介入银行的运作,银行是被监管最多的一个行业,因为这些原因,市场的作用就相对比较弱,作为债权人,因为有存款保险和政府提供的保护,所以他们对银行风险就比较不关注。所以银行有更多的治理风险,同时银行股东有增加风险达到资深的利益,牺牲其他利益相关者,特别是政府在这里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利益相关者。

  在这样一些框架里面,我们就考虑中国国有银行的改革经验,为什么国有银行遇到困难,政府作为国有银行,国有银行为什么在公司治理里面遇到很多问题,政府作为国有银行的主人有多层目的,政府有很多深层次的目的,从银行基本的策略就会有很大的问题,这样的原因国有企业的软预算也带来了巨大的成本。实际上做的好不好,外在市场对他控股争夺的力量是比较少的,同时银行产品市场的竞争程度也很不够,大家就可以判处为什么银行治理问题,可能国有银行治理问题特别的严重。

  有了这样一些背景,我们就考虑现在出路在哪?中国的经验说明我们股份制和城市商业银行还是非常成功的,就是在股权多元化的过程中,实际上是弱化了政府对银行的干预,在传统的国有银行里,因为是百分之百国家拥有,国家政府肯定是考虑很多其他的目的,在股权多元化以后,对利润的关注也相对比原来强很多,所以股份制银行有更多关注利润,同时又较少的政府干预,同时对中国股份制商业银行分析中,我们发现有更好的公司治理结构。同时经理层的责任也比较大,我们在分析中发觉,相比国有银行,城市商业银行经理层的变化相同比较频繁,如果利润做的不好或者出现重大事故的话会被解雇,但是国有银行这种情况就比较少。这样的框架下,股份制银行实际上是改进中国国有银行很好的途径,当然也反映在更好的业绩表现上。

  考虑的国有银行的改革、考虑到股份制银行和城市商业银行相对成功的经验,国有银行的改革现在也是走股权多元化的途径,我们今天一致谈的引进国外的股东,也是通过股权多元化达到改进公司治理结构和公司业绩重要的途径。但是引进国内投资者方面做的就相对比较弱,在银行改革方面引进的多是外资,对内资引进的比较少,为什么不能对国内的投资者进行开放,当然陆先生说到,可能外资银行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引进先进的银行管理技术和产品方面有一定的优势,所以先开放给外资,然后再开放给内资投资者,这也是一个途径。

  第四点是我谈的民营银行的问题,所有的讲者都没有谈民营银行是不是允许进入银行的竞争市场,实际上我们应该允许更多民营银行进入中小企业的市场,特别是中小企业的贷款,目前改革的框架下恐怕还得不到改革,国有银行通过引进外资策略性股东,更多变化是在大型企业的层面,对中小企业可能还不会太关注,对广大农村更是一个问题。所以在金融体系发展方面,允许民营银行进入,会对中小企业和广大农村提供一个很好的服务。

  接下来就是监管机构的独立性和有效性,我们应该增加监管机构的独立性,目前来说,我们银监会是从人民银行独立出来,相对来说独立性已经增加很多,但是在比较发达的国家里,金融监管机构都是相对独立政府其他机构的,有相当大的独立权,如果增加这样一种监管能力和独立性的话,对保护银行的稳定性会起很大的作用,在这样一个提一下,我最后再提一些想法大家可以考虑,在我们银行进一步改革引进外资银行、民营银行的背景下,我们应该更多关注很多制度建设的问题,比如说存款保险制,在传统的国有银行的框架下,大家知道最终国家会保护国有银行的,国家作为最终保护人一定会提供保护。中小存款人就不会关心银行的风险,现在更多的股份制银行和外资银行进入以后,很大的问题就是将来银行的风险,这时候我们就需要考虑存款保险的问题,这也是个问题。

  另外就是信用体系的问题,信用体系现在是非常缺乏的东西,今天上午和下午都一致在谈论信用体系的问题,信用体系的建立可能也需要政府起一定的作用,是有外部效力的部门

  最后就是反垄断机构,这在历史的情况下是不存在的,原来大家都是国有的银行,但是在将来民营银行、外资银行进来以后,这个问题就非常严重了,一个垄断性的机构可能会损害其他人的利益,这些问题都要在银行的改革中开始考虑,在市场真正完善的时候,我们一定要考虑这些问题,由于时间关系,我就讲到这里,谢谢大家!

  主持人:非常感谢宋先生,我们商业银行的讨论到此结束!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