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2005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 > 正文
 

李晓东:城市发展问题中的美学发展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9日 13:30 新浪财经

  由中国市长协会、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无锡市人民政府以及美国服务业联盟联合主办的2005世界城市服务业大会,于2005年11月8-10日在太湖重镇-无锡举行。以下为“创建宜居城市”分论坛嘉宾精彩观点:

  《胡润百富》总裁 胡润:

  谢谢无锡润地利建设发展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王和平先生的精彩演讲,下面想邀请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李晓东先生给我们做演讲。

  

清华大学建筑研究所所长 博士生导师 李晓东:

  大家好!我今天想讲一点审美的问题,刚才大家的课题是比较严肃的,我现在讲一个比较轻松一点的话题,实际上也不轻松,因为这个问题涉及到文化和这么多年城市发展的问题,就是美学的发展。

  我今天先回归一下历史,中国从18、19世纪以前,几千年都是文化、经济发展的中心,17世纪的中国文化传到西方的时候,就掀起了一阵“中国风”,甚至可以说这个引起了西方的启蒙运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中国的文化在传到西方以前,他们基本上也是一个半封闭的状况,他们一直认为欧洲是世界上唯一的一个正宗的、强大的文化之流,中国文化进入以后,他们发现有另外一个文化和他们一样优美,实际上中国文化在那个时候就停滞了,不在发展了,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很多,所以就这个问题,我谈一下我的看法。

  首先讲近200年我们已经发生和没有发生的事情。我们都知道西方现代是从19世纪的中叶开始的,因为那个时候因为工业革命发生了变化。主要探讨的问题是“普遍性”的问题,也就是说从逻辑上面去探讨社会文化的问题,这个探讨我们中国是没有经历过的,比如说我现在放的几个例子,但是我们建筑史上非常著名的案例,这个案例都是解决全球性的问题,就是结构技能上的问题,比如说这个房子是和文化、历史和个人是没有关系的,但是要探讨的问题是怎么样解决全人类面临的技术的问题和生活方式的问题,现代主义面临了很多的挑战。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出现了后现代主义,这个挑战了现代主义,就是挑战了他们对单一文化的认同感。刚才说的几个例子比如说这个是一个建筑大师瓦丘利,他认为现代主义是很复杂的,是有文脉、有历史、有符号的。

  我们从1949—1979年,中国是一个半封闭的社会,也就是说我们没有个人思考,是一个集体性的思考,这个时代发生的事情,大家都知道,是比较单一的,而且很多时间都是在搞运动的。到1979年的时候,中国政府请了一位大师来,因为我们不知道该怎么办了,这个是贝聿铭,他在香山做一个香山饭店,这个意味着是中国式的建筑,实际上这个是非常乡土的一个建筑,是以苏州为版本的。他认为是中国建筑,但是做好以后,我们的领导人很失望,因为我请他过来是做一个现代建筑,但是做出来是一个乡土的建筑,但是后来一想,认为中国的建筑还是非常有出路的。所以后来十年也都是以中国乡土的思路做建筑的。

  这个是北京的新客站。

  这个是一幅画,代表了东西方两个不同的系统,刚才的建筑也反映了这个例子,就是文化作为一个标签被贩卖的时候,文化就变得非常浅显了。

  中国从穷到富经历了一个变化,在这个过程当中,审美是没有自信的,因为我们太穷了,所以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的时候在价值观和文化理解上面都彻底崩溃了,所以这个时候我们的审美观是非常落后的。

  三年之前我新加坡的同事说上海的建筑就像一个“建筑动物园”的时候,他们西方人在批评我们建筑的时候是比较直接的。因为我们在70年代之前是没有任何的创造机会的,因为是没有个人思考的。在80年代以后有个人思考的时候,每一位做决策的建筑师或者是决策者,都希望有一个明星的效应,大家都希望做最好的,结果造成了大家都是明星,最终的结果就是没有一个明星了。

  90年代以后,就是文化作为标签以后中国的价值观落后了以后,认为西方的价值观是优越的价值观,这时候出现了欧式、美式、西班牙式的建筑,所以在开发的时候出现了很多这种现象,因为我们认为他们的建筑是非常优秀的。

  这个是北京机场附近的宜居——中式

别墅,还是把文化作为一个标签,就是标签化,然后把他贩卖,但是它把文化作为一个产品以后,他告诉大家我提供一种美学的理想,你只要选择就可以了,另外一点就是我提供美学的途径,我告诉你怎么做,你只要选择就可以了。

  出了问题以后,我从我个人对建筑历史的角度谈一下我们怎么样才可以挽回这个局面,先说一下对大众主观主义的反思。

  大众主义是在1969年我们文化大革命的时候,西方出现了一种思潮是大众主义,这个是自上而下,然后自下而上的运动,这个举动给西方的影响非常大,使权威性受到了挑战,对建筑的直接影响就是大众参与整个执行的规划,是这么一个。

  这个建筑是比利时的建筑,这个建筑师的权限是把这个框架搭出来,里面是学生宿舍,里面的立面是由学生自己来设计的。当然这个挑战权威的本身是一个很幼稚的东西,但是至少让建筑师考虑到做设计的时候要从用户本身去思考问题。

  这个也是类似的例子,就是怎么样考虑用户、参与者的功能,他们的使用权限不是自上而下,你去使用就好了。

  另外一个是中心与边缘的问题,以前中国是一个中心之一,现在沦落到了边缘。为什么呢?中心是产生想法的,就是帝国,边缘就是复制想法的,比如说以前中国是中心的时候,日本和韩国都是学习我们的,学习我们的想法和生活方式。那么边缘就是为了获得中心地位而复制中心的想法的,当你复制别人的想法的时候,你会放弃自己的想法,也就是说你不会进行独立思考了。中心与边缘的讨论是在70年代的西方开始讨论起来的,比较有名的代表人是萨利德,怎么样去挑战中心的地位呢?他用了一些不起眼的语言,用非正统的思想挑战正统的思想,比如说这个是八根柱子,都是不一样的,就是挑战中心地位,为什么我要八个柱子都一样呢?这个就是让边缘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不是传统的、正宗的中心思想是正确的。

  现在我从一个批判地域主义的角度看这个问题,地域主义是一种民族形式的反映,通过地域的反抗外来的,这个现在已经落后了,因为边界已经消失了,地域已经开始共享了,如果你再保持自己的地域主义,这个就很狭隘了。批判地域主义有一个观念就是“批判”的,批判是我尊重历史、尊重文化,同时又不否定现在的技术、现在的条件和现在的资源。比如说这个建筑,这个是新建筑,在老的环境里面,他和老环境发生对话的方法并不是把老的形式放在里面,而是改变新建筑和老建筑的对话的方式,老建筑是石头的,新建筑是木式的,这个就造就了新建筑和老建筑的一种对话。

  下面我提出一个反思的理念,刚才我提出了大众主义,然后是一个批判主义,大众主义是一个自下而上的东西。我介绍一下北京的798。这个798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个事件,也就是说当一个艺术家进入一片厂房,这个是荒废的厂房,根据厂房现有的条件和资源进行改造和设计,产生一种新的设计形式,在这个过程当中没有一个先入为主的理念在里面,而是直接对现状进行分析以后产生了一个设计结果。

  我介绍一下我的作品,在我这个设计里面,建筑是一个非常低调的屋顶平台,也就是说把建筑放在地下,这样屋顶平台就成为了一个公共的活动场所。

  这个是一个都市的博物馆,根据所处的位置产生的一个建筑形式。

  这个是一个书店,周围都是老建筑,都是文物建筑,建筑本身不希望以一种非常唐突的建筑形式和周围发生关系,所以建筑放在了地下。

  我介绍一下这个是我前不久在漓江做的一个小学,这个历时两年,获得了联合国教科文的创新大奖。这个地点是在漓江,我的资金是非常有限的,只有30万,是我自己筹资和自行设计的,所以资源是非常有限的,所以我必须用最简单的方式、最简明的手法利用充分的资源把这个小学盖起来。同时也必须要考虑到生态的问题,因为这个是在雪山脚下,非常的寒冷,所以必须要考虑到取暖的问题,这个是双层的地面,可以有一个保温层,而且这个是学校,要考虑采光。所以整个的设计是既尊重了传统,又符合了当地的情况,所以在地理位置、文化等方面都结合起来了。同时这个学校和周围的老的故居也有一个对话。

  这个是我最近在北京设计的一个商业的别墅,这个项目也是怎么样把北京文化的东西不是通过表示的形式表示出来,而是通过建筑表示出来,就是灰砖。

  这个是我在少林寺设计的一个酒店,这个就是要体现一个禅宗的意境,同时把这个功能体现出来。这里面应用了竹帘,可以把这个光线很含蓄地带入室内。

  这个是吴冠中的一幅画,我非常的喜欢这幅画,因为它既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我就是想引申到我们城市发展很快的,有很多的东西都是迅速发展的,而缺少了厚积薄发的能量,所以我希望可以返回到可以非常内敛、非常简约的这种理念。

  谢谢大家!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