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6月27日,由北京大学经济学院、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南开大学经济学院、梁晶工作室共同发起的“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与展望”主题研讨会在人民大学逸夫会议中心召开。新浪财经独家图文直播本次会议。此次研讨会为纪念《经济科学译丛》出版十周年而召开,围绕“经济学教育培养体系、经济学教学内容体系、经济学教育师资体系、高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体系”四个主题进行探讨。
以下为第四主题分会上沈坤荣发言(未经本人审阅)
首先非常感谢人民大学、梁晶工作室和梁晶本人的盛情邀请,来参加这么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根据梁晶的安排,我要参加第四个大学资源的共享体系。这个发言题目给了我很长时间,但是思考这个问题的时候,有很多问题不是我们在座的各位都解决的,我觉得很多问题还是体制和机制上的问题。有这么几个问题,可能跟第三个问题师资交流还有一点重叠部分。
第一,怎么样利用师资共享的平台,这个我觉得是很重要的。第一个问题主要是增加学校际的资源共享,第一方面是师资的平台。很显然我们在座来参加会议的,我们不可否认还是有学校之间的师资来源,师资的条件有很大的差别,所以要共享这样的一个资源还是很困难。比如说我们对国内师资条件比较充裕的就是北大、清华。海闻倡导的师资的选留的问题,千万不要留自己的师资,这样避免近亲繁殖。应该说这种理念是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不可能违背这个趋势,但是现实状况这是一个两难的,刚才有院长提到,我们南京大学也有两难的困难。因为当全国所有的高校都不选留自己师资的时候,由于高校资源的太稀缺,高校资源相差太大,在北京工作跟上海工作有一点差距。在上海跟南京也有一点差距,很显然拿到博士学位,或者有这样的学位准备进入到教师行列,这样一来就会产生自己的困难。像复旦大学和南京大学,我的意思不是不开放,他有他的苦衷,我们这边也有自己的苦衷,同样一个求职者,在光华管理学院和南京大学选择的时候,我的选择优势就没有光华管理学院来的强。所以这样我们找不到最优秀老师的时候,我们就退而求其次,看到我手下也比较好的师资我就要留下来。可以想象别的院校,比南京大学拿到的国家资源更少的,地理条件更差的学校,他们更困难。这个我觉得师资教育的趋势是好的,但是现在现实两难。刚才海闻提到能不能在恰当的时候,办一个交流的课程,这个应该说是弥补的很好方法,因为没有整个中国经济学所有高校的参与,共同提升师资质量,最好的我觉得也好不起来。这个不是某一两所大学的问题,也不是最顶尖的一两所大学的问题,而是整个国家经济学教育提升的问题。
就好比说市场要充分,大家要参考,如果只有一两个大学参与是不够的,也是不可能的,我们南京大学专门对选不选留自己的学生进行了很深入的交谈,最后我们做出决定不排斥一部分优秀学生。第二学生交流,总的趋势是本科生让他到外地求学,这样这样的回报可能更大。现在光华管理学院等搞夏令营,搞夏令营的目的是培养更好的人才,我们南京大学选择最最优秀的学生参加夏令营,当然这里我也告诉大家一个信息,一开始不愿意留在这里。最近四年开始,这个竞争有一回流是一个好的现象。这个学生交流最现实的考虑也要有一个平台,本科生需要交流,我感觉上中国的硕士生水平还是很高的,我前两天参加了一个硕士生年会,我觉得很多硕士生的水平比来的博士要好的多。因为入学的状元本身就是免试,这里面有一个交流的平台,我们南京大学最后想到一个办法,我们创造了一个私密的点,就是学生的交流,现在人民大学,光华管理学院在博士生答辩上有一个亮相。这个交流开始我看中的就保留下来,但是这里面还是有问题。因为条件待遇的问题,因为光华管理学院的条件比我们这里要高的多。
第三学术交流要建立一个平台。我个人参加了很多很多各种层次的学术研讨会。我个人认为学术交流效率是很低的,当然今天除外。一般交流很浪费时间,所以出现了很多我讲一讲就赶紧走,这里面我们要提高效率问题,不要有行政化的东西,为什么会这样子?还是跟机制、体制有关系。学术研讨会你得让学校认同它,因为教育考核里面有这么一条,因为他要参加评估有这个东西。副作用好,有兴趣举办研讨会等,但是举办过程中没有一个筛选机制,没有筛选机制该做的不做,该去的不去。这样效率不高。所以我觉得要增强校际交流要提供师资、学生、学术交流的三个平台。
二、要有评估体系要有评估的标准。因为没有标准就没有共同做的事情,教育部也做了很多的评估标准,很多评估的时候就为了应付评估。我发现有的时候由于市场的分割和教育体系的分也逼着很多高校应付这些评估。所以我们要考虑制定一个真正能够既不是很刚性又能够启发大家创新的导向机制。刚才王老师提到的道的问题,就是怎么样来评估?世界上很多学者都在关注中国问题的研究,如果我们这个时候制定的标准跟人家不一致差距太大,这样就会出现大家往往提出来的我们排到60位的可能性。所以我们制定一个标准,让我们这里的国内学者,或者至少让国内工作的学者提供的学术成果,让世界上研究的学者认同,这样我们的经济学就会进入到一个好的分工体系里面去。如果说在中国研究的学者,能够提供这样的一个真正交流的平台,这样我觉得非常有价值。这是一评估体系,这个评估体系要适合国际标准和国际惯例,不一定要自己制造一个。除了国际惯例,也不能照抄美国的标准,我们要有自己的效率,结合自己的实际。这个评估体系的建立涉及到我们经济学能不能形成的问题。
三、公共数据平台的建立。如果说我们教育部,这么多好的大学能够拿出一部分钱出来,建立一个公共的数据库的平台,这样使得我们的教师能够利用这个平台一起来分享这样的数据资源就能够提升我们中国经济学研究的方法和基础。因为没有数据做什么研究是不可能的。刚才徐教授提到要付费,国家
别的大学也很难分享,所以要有一个机制来分享,还有点税赋,比如说国家统计局,央行,这些共享,而不能说你是公共部门,国家给了这么多钱,为什么你要卖呢?而且卖的数据质量也不是很高。所以作为一个公共谈判的谈判者都能参与到中国经济学教学当中去,这样才能形成合力,这样才能形成市场规模,而一般互动成功的,我想中国经济学国际化也成功了,真正现代化也就成功了,我想中国转型的转型也就是最为重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