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中国经济学教育回顾和展望 > 正文
 

经济学教育问题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14日 16:48 新浪财经

  一、经济学教育培养体系相关问题

  1.具有哪些标准和条件才能成为一个好的经济学家?如何按照这些标准来培养最好的经济学研究人员?

  2.经济学是一个致用之学,必须能解决问题,中国经济有其特殊性,在经济学教学中
应该怎样处理好国际化和本土化的关系?怎样培养既有国际视野、又有本土经验的混合型的经济型人才?

  3.国外的教学研究与院系行政管理一般是分离的,有些院校的经济学系主任甚至是由教授轮流作的。在我国实行教学与行政相分离存在些什么困难?我国是否也应实行这样的教学行政分离制度?

  4.目前的经济学教育中,对于学生的培养,一种是以“精英”教育为主,另一种是倾向于培养“技术人员”教育,既强调系统训练,给学生进行非常大规模的数学训练,可以产生大批训练有素的人。您认为我国经济学教育应以培养少而精的“精英”为主还是以大规模的“技术人员”为主?

  5.经济学教育,特别是本科生教学主要目标是进行适应于社会实用能力的训练,还是应更注重理论基础和研究能力培养?如何在经济学教学中处理和平衡学生未来就业问题和经济学研究人才的培养?

  6.有人认为经济学应该成为任何一所大学里面最大的几个专业之一,因为这能为社会培养有一定分析能力的合格人才——因为现在我们的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是本科是通才教育,而经济学是最适合做通才教育的学科。是不是应该把它作为通才教育的学科?其他专业的本科教育是否也应包括,在多大程度上包括经济学课程?

  7.现在研究生大面积扩招以及部分经济学院校硕士三年改为两年,如何在这种新形势下建立新的培养体系以防止由此而引起的研究生教学质量下降?如何看待和解决经济学教学培养中的“放羊现象”?

  8.我国最开始恢复学位制度时借鉴的是前苏联模式,把本科、硕士、博士看作为相互独立的培养体系。但是从上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的学位制度开始欧美化,把硕士作为到博士的一个过渡学位。中国的学位制度在保留前苏联的模式下在不断的美化,过渡过程中是否遇到了什么困难?涉及到的很多问题应该如何解决?比如如何看待中国的硕士,是把它当作一个独立的阶段来培养,还是作为一个过渡性的阶段来培养?如何通过学位制度的改革来提高经济学培养教育的质量?(背景:美国的特点是硕士和博士是连在一起的,硕士分为两种类型的学位:一种是在中国所谓的专业学位,把硕士作为一种终极学位来培养的,这种教育是高级职业教育中的一部分。另一种是学术学位。硕士和博士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培养,硕士是在完成一阶段博士学位学习后获得的。)

  9.博士生教育是世界通行的最高学历教育,素为各国与社会各界所重视。目前,经济学博士教育似乎出现了一些值得讨论和反省的问题:比如“沙龙式”的教学,对学生缺乏严谨的学术训练;“批量式”的培养,一些导师麾下在读的博士生经常数以十计;博士论文质量不高,甚至出现抄袭等等。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借鉴国外博士生教育培养的经验,探索出适合中国现实和特色的博士培养模式,以提高我国经济学博士的培养质量?

  10.国外教授在录取研究生上有相当大的权利,同时也时常出现学生更换导师的情况。您认为教师在选择学生上有多大的权利比较合适?如何看待这种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选择?

  11.国外高校中的TA(Teaching Assistant)在教学中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国外多年的经验证明,TA是一个较为成功的制度。您认为国内是否应该尝试并推行这种制度?国内在推行这种制度是否存在困难?(背景:TA主要是由研究生担任,他们的主要任务是给本学生上辅导课,在辅导课上本身也是学生的TA不仅巩固了自身的知识,也为以后的教学积累了一些经验,而学生也有了更多的训练机会,并且辅导课上的互动气氛远远的好于教师的正常授课,同时教师也节省了大量批改作业,试卷的时间)

  12.世界上著名大学经济系之间相互竞争,在经济学教育上各显其能并形成了各自的办学特色。我国主要高校经济学教育的办学特色不够鲜明,重复模仿、全盘西化的情况多见,国内各高校间如何在互相合作与竞争中形成自己的经济学办学和培养特色?

  二、教学内容体系相关问题

  1、随着我国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越来越难,在就业压力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怎样才能更好地处理经济学理论性课程和应用性课程之间的关系?特别在本科生阶段,是否有可能考虑不同学生在毕业时将要进行的不同选择而使教学能针对不同对象而有所侧重?

  2、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很多问题并不是单靠经济学就能解决的,在经济学教学中,是否有必要(或怎样才能)加强经济学与其他学科的联系,比如法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学科?

  3、现阶段在有些地方还存在课程设置不是很合理的情况:有的需要两个学期讲授的课程由于教学资源不足往往1个学期就结束了;教师之间因为沟通不足,有时讲过的内容在另一些课中又讲一遍,或者有些课程开了以后才发现许多先修课的预备知识并没有讲透。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有效的统筹安排课程设置,避免教学资源的浪费?

  4、本科、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课程是否需要整体设计?目前我国经济学的教学模式在这方面存在的主要缺陷在哪里?

  5、课程体系设计上如何一方面借鉴西方成熟的学科体系,另一方面改进我国现有的学科体系,并最终创立一套中国特色的学科体系?

  6、我国引入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教科书,这些教科书在实际教学中是否存在“水土不服”的问题?国外流行教科书和国内自己编写的教科书的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怎样才能提高国内教科书的整体质量?

  7、当前我国经济学教育正在越来越多的借鉴西方经济学的成果,如何将对中国经济具体特点的研究成果纳入到我国经济学学科的教学内容中去?

  8、我国经济尚处于转型期,市场体制仍待完善。在这种条件下,如何才能让学生掌握在西方成熟市场经济下发展出的理论?比如,由于很多交易机制、交易制度和众多的金融工具在我国金融市场上仍然不具备,怎样让学生对透彻学习金融学。

  9、教科书内容上传统的成熟理论和现代前沿理论之间如何兼容衔接起来?本科学生是否需要了解掌握经济学的最新动态与前沿理论?

  10. 如何加强现代经济学方法论的教育?目前中国经济学教学是否存在着讲授的理论比较前沿而传授的研究方法上还相对滞后的问题?

  三、经济学教育师资体系相关问题

  1、作为高校的经济学教学人员,同时负有教学和学术研究的任务,学术研究和教学可能存在某种冲突,高校教师是应当更加注重教学还是更加注重科研?在从讲师到教授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的各个阶段,应当如何侧重?

  2、我国过去的经济学教育不同于现行的西方主流经济学,最近一些年正在不断的吸取西方主流经济学的优秀教学方法和理论框架,这是经济学教育的一个变革,这其中涉及到很多的变化,如教学方法,理论体系,研究工具等。经济学教师应当如何适应这个变革?

  3、西方的主流经济学强调数理方法的应用,过去国内的学者和教员对数理工具的重视和运用和西方还有些距离,中国本土教员如何应对这种主流学术界的要求?如何强化对中青年教员数理工具运用能力的培训?

  4、如何创造一个有利于教员进行学术创新的环境?现在的学术标准在哪些方面需要统一或改进?

  5、很多学生反映教师和学生沟通的情况并不是很好,本科教育是一个教师面对很多学生的形式,同时由于近年来扩招和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教师资源被极大的稀释。研究生也同样存在导师和学生沟通不足的情况。是否能有效改善此类师生之间的沟通问题?

  6、各个学校的教师之间也应当就教学经验多进行沟通,现在这样的沟通是否足够?这样的沟通应当如何进行?能够起到什么样的作用?

  7、国内的一些高校存在学术上的“近亲繁殖”问题,导致理论体系没有创新。应当如何限制这样的近亲繁殖问题的发生?还有说法认为所谓的学术上的“近亲繁殖”实质上是“学术权威”带来的问题,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

  8、目前很多学校面临资金和资源不足的问题,但仍倾向于大量引入具有现代经济学教育背景的海外人才,您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同时随着各个高校所引进的海外归国人才也越来越多,如何看待高校教师本土化和海外人才引进的平衡?

  9、一个完善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奖惩机制应当包括哪些要素?国内高校的教师评价体系和国外相比有什么不足,需要在哪些方面做些改进?

  四、高校之间资源共享体系问题

  1.现阶段我国高等院校中的经济学教学与研究资源仍较为分散,各自为政、互不往来和沟通、重复建设的现象较为严重。这种情况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如何实现各校之间的资源共享与互动式交流?

  2.经济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在许多问题上与其他学科有较强的相关性。您认为现阶段经济学与其他学科,或者说与校内其他院系之间交流是否足够?如果不足,您认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在哪里?

  3.您认为学校之间是否有必要互相开放图书馆,开放选修课系统,课程互选,承认学分?这样做是否存在某些方面的困难?进一步发展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4.当前很多学校组织了很多论坛讲座,也举办了许多学术夏令营等活动。您认为这些形式的交流能达到什么样的效果?是否应增加此类的交流活动?

  5.交换学生是国外较流行的一种校际交流形式,现阶段我国校际之间交换学生似乎仍显不够,特别是国内各高校之间。进行交换学生这种交流方式的主要障碍是什么?进一步发展应从哪些方面着手?

  6.目前国内很多学校获取国外前沿教材、前沿研究成果的方式有限,仅有的部分教材经常也是从少数与国外有密切联系的国内知名院校获得的。您认为是否可能建立一种知识引进的长效机制,使得国内外的最新材料能够同步引进到国内?

  7. 网络和现代化数据库技术,可以共享学术研究成果、开发和开放各校的经济学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资源的使用效率和频度。校际间的数据库共享是否存在困难?如何利用现有的信息资源、网络设备和场地,发挥其在经济学教育社会化中的作用?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高考最后冲刺
雀巢奶粉碘含量超标
中美中欧贸易争端
日本甲级战犯罪行
二战重大战役回顾
明星电话被曝光
汽车笑话集锦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后金庸武侠圣经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