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会议讲座 > 正文
 

第二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18日实录(下)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1月20日 09:26 新浪财经

  ——走向城市化的中国 企业的角色、责任和机遇

  时间:2005.1.17日——19日

  地点:西苑饭店宴会厅

  主持人:孙延祜 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常务副理事长

  主持人:各位嘉宾、各位代表,女士们、先生们,下午好第二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下午的活动继续进行,今天下午的论坛将分三个单元,首先我们有请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秘书长、政策研究室主任兼新闻发言人,曹玉书博士。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宏观调控下的中国城市经济发展》,大家欢迎!(掌声)

  曹玉书:谢谢大家。我今天主要是给大家开个头务务虚,对于城市化的研究,大家可能都是专家,我主要介绍一下宏观调控的情况。

  我首先讲三个观点:第一个观点就是,中国的经济发展需要宏观调控。我们中国目前正处在工业化和城镇化都加快进程的阶段,我们要加快工业化的进程,要加快城镇化的进程,这样才能够实现中国的加快发展,所以,走新兴工业化的道路,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的进程,对于中国的持续、快速发展是非常重要的。而中国的持续、快速地发展需要宏观调控。我想至少有三点:

  第一点,我们耽误不起,必须实现第一步的动力增长。所谓耽误不起,就是说,我们正处在一个难得的战略机遇期,而这个战略机遇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特征,就是有它的时间性,时不我待,过了这一段,过了这个时间,这个战略机遇期就化为乌有,而在这个重要的战略机遇期里,如何实现我们经济的快速发展,其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不要出现大起大伏,不要出现一些不健康、不稳定的因素。比如说固定资产的投资,没有一定的增长幅度是不能支撑经济快速发展,也不能支撑走新兴工业化道路,更不能支撑推进城镇化的进程。但是如果投资过快,这样的话,资源难以支撑投资的快速增长,这样就会带来大伏,大起之后又大伏,这对我们经济的损伤是非常大的,就会挫伤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所以要抓住战略机遇期加快发展,必须实现第一步的动力增长。要实现第一步的动力增长就必须在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基础性作用的同时,熨平经济周期,弥补市场的不足,所以这是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一个基本要求。

  第二,我们糟蹋不起。在我们推进城镇化进程,在实现工业化的进程中,绝不能靠牺牲环境、浪费资源来实现我们的增长,这种增长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有的是有增长而无发展,破坏环境、破坏资源是我们能保持比较快发展的一个很重要的矛盾和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也必须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对那些耗费资源严重、破坏环境严重的企业、项目,都应该给予控制,有的不能让它上,上了的要采取办法让它改造,而对那些能够有效利用资源、能够保护环境的,我们应该保护,这对经济学来讲是一种实现“低成本的增长”,我们不能浪费我们的资源,不能破坏我们的环境,所以为了实现这种低成本的增长应该强调一点“浪费不起”。

  第三,折腾不起。所谓折腾不起,就是在我们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要规避风险,要使经济和社会能够和谐,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动荡和矛盾,特别是要维护社会的稳定,来实现低风险的成长。所以我讲,我们为了实现低波动的成长,低成本的成长,低风险的成长,都需要我们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这是我讲的第一个观点。

  第二个观点: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需要遵循经济规律。这次我们进行宏观调控,我想是探索和追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宏观调控内在规律的一次实践。目前看来,应该说是一个成功的实践,在这次宏观调控中,我们有以下几个特点,或者说有以下几个规律是值得认真总结的:

  一、未雨绸缪,防患于未然。不要等经济中的问题严重时才去找措施,而是在发现局部性的问题时就采取措施,使问题解决于影响不大的状态之中,这是我们这次能够在比较短的时间内使宏观调控取得成效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想这也是降低宏观调控社会成本的一条很重要的经验。

  二、区别对待,有保有压。这次宏观调控基本的着眼点和归宿是实现经济的平稳、较快发展,因此绝不是要把经济发展的速度压下去,而是要把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经济性引导好、保护好、发挥好。对那些浪费资源、破坏环境的企业和项目要坚决地抑制,而对那些供不应求,有利于产业优化升级的项目和企业是要坚决地支持。比如说钢铁,我们坚决地去控制那些地条钢,质量低劣、环境污染严重的项目;同时我们也积极地去扶持和鼓励我们国内供不应求的优质钢材的生产,比如说上海的宝钢,武汉的武钢,太原的太钢,都是在宏观调控的控制中,新上的一些很好的项目,对解决我国优质钢材短缺问题都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再比如说,我们的水泥也不是完全地控制,而是控制那些污染严重,耗费资源严重的小水泥。比如干发水泥,现在经过宏观调控,我们干发水泥的比重已经达到了40%,有了很大的进步。

  三、遵循规律、追求调控,更多地辅之以法律、行政的方法来实现调控。对于调控的问题,尽管社会各界,包括国外的媒体都提出一些不同的意见,但是我们仔细地分析,我们这次宏观调控还是努力地探索间接调控的途径,尽量地运用经济办法来解决问题。比如说,我们运用信贷的办法,包括调整利息;比如我们利用价格杠杆,实行不同定价,对不同的行业实行不同的政策,特别是控制那些高耗能的用电,实行供电价差这些办法,收到的成效应该是明显的;同时我们也不排斥行政手段,从理念来讲,不能说运用行政的办法就是倒退,必要的行政手段对于宏观调控来说,从当今世界来讲,还是不可或缺的,特别是存在着地方或部门干预经济,存在着在行政上违反经济活动一些行为的时候,只能用行政的办法去解决,当然了,也要辅之以必要的经济手段去制裁。所以说这次宏观调控应该是多种手段、综合运用,打的是组合拳,也正因为能够更多地运用经济的办法,才使这次宏观调控没有挫伤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而是保护了各方面发展的积极性。

  还有一点就是深化改革、标本兼治,这对于我们成功地实现这次宏观调控取得阶段性的成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宏观调控中,很多领域的改革取得了重大的进展,比如说农业,我们实现了直补,过去一讲到直补,大家都觉得操作性很难,所以都望洋兴叹,这次宏观调控,为了解决粮食增长和农民增收的问题,坚决实行了对农民直补的政策,成功地进行了探索。在投资领域,我们出台了投融资解决方案,尽管在实施的过程中还有这样那样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完善,但是这毕竟是一个重大的突破,我们探索了一二十年投资体制改革,终于在宏观调控中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出台了改革方案,按照这个改革方案,政府只对政府投资的项目进行审批,其他不是政府投资的项目,一般的就由企业自行决策,实行备案,其中跨区域,需要进行资源协调的项目,要进行审核。审核和审批是一个重大的区别,在程序上从三个环节减少到一个环节,在内容上也有很大不同,只用拿一个审核报告,目前看来还在研究具体的实施办法,给企业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但是会在宏观调控和深化改革中逐步完善,为企业创造更多的方便,使它更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律,这是我讲的第二个观点。

  第三个观点,2005年需要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为什么?第一,造成宏观调控的一些老的问题并没有彻底地解决,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粮食问题;另一方面是固定资产投资问题,粮食问题大家都记忆犹新,2003年,由于严重的自然灾害,粮食减产五百多亿斤,当年粮食不能自己平衡。2004年我们加强了粮食,使粮食获得了大丰收,但是我们也很清醒地看到,2004年粮食产量增加了七百多亿斤,至少有天帮忙、政策好、价格升、人努力这些综合因素,而继续保持粮食大幅度增产,在2005年,我们面临着很多的挑战,包括补贴、提价的空间都比较有限,也包括自然、气侯,是不是能够继续风调雨顺,都有些不确定因素,特别是价格问题,现在我们很担心的不是粮价能不能继续上涨,而是担心对农民粮食的收购价格是不是能够稳定在目前的水平上,一旦粮价下跌,就会严重的影响粮食的增产。所以中央对这个问题是非常重视的,召开了农村工作会议,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我们是希望这些措施能够贯彻落实,但是这里面,确确实实有很多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有很多的措施需要下大力来落实,这正是宏观调控的重要原因和重要任务。

  从固定资产投资来说,我们讲,经过宏观调控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完全地达到预期的目标。也只能说是阶段性的成果,2003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7.7%,原来说是26.7%,后来按照国际惯例调整了,变成27.7%,2004年,就是去年,固定资产投资可能会增长到25%,或者略多一些,比上一年降低两个百分点,这是了不起的成绩,因为2004年一季度我们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的幅度是43%,如果要降到25%略多一些的话,那我们降低的幅度相当大的,而这个幅度对于支撑经济增长还是很有意义的。问题是什么呢?推动固定资产投资过快增长的一些体制性、机制性的因素还仍然存在,我们的经济增长方式还比较粗放,靠增加量来实现发展的理念仍然在发生作用,树立科学发展观还需要继续努力。所有这些,根本的因素、根本的问题都还没有解决。所以,防止固定资产出现反弹仍然是2005年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我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在我们加快工业化、加强城镇化的过程中,没有较快的增长,这是不符合客观要求和客观规律的,但是也千万不能增长过快,增长过快了就会影响我们的建设条件,包括资源,都会出问题,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大的波动。

  老的问题还没有解决,目前看来,又有一些新的问题产生,需要我们很好的研究,比如钢铁和铝业的发展,目前看来是比较平稳的,经过宏观调控,增长幅度也逐渐向着合理的方向在发展,但是又出现了新情况,比如说现在很多的钢铁可以通过出口来求得国内的供求平衡,包括铝业也是如此。对这个问题,经济学界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铝和钢出口可以有效率,也可以实现平衡,应该说没有什么问题;另一种意见则认为,铝和钢都是耗费大量的电等能源,而且相当一部分企业污染也是比较严重的,留下了污染,得到了效率,是不是我们经济发展所应该追寻的目标?这个问题也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很好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我们认为讲究效益是必要的,但是讲究质量,包括考虑到未来的增长,考虑到人们能够吸收新鲜空气的需要,也必须考虑社会效益。所以这些问题应该很好地研究,通过宏观调控使之能够达到一个很好的平衡点,既考虑企业的考虑,也可以社会的效益,既考虑这些行业企业的发展需要,考虑到我们工业化的需要,城镇化的需要,也考虑到广大人民群众提高生活质量的需要。

  再比如说物价问题,关于物价问题,各方面的意见曾经有很强烈的争执,有的认为要出现通货膨胀,有人认为可能会保持相对的稳定,目前看来,物价形势是比较好的,零售物价增长的幅度相当低,只有1.2%;消费物价全年增长幅度也就是3.9%左右,特别是11月和12月份,我们物价成低幅的增长,11月份只增长2.8%,12月份比11月份更继续下降。流通领域的生产资料也是如此,全年流通领域的生产资料估计也就是13%,略多一些,到12月份,可能就增长8%左右,缓比可能比12月份还要下降。这是目前的形势,但是推动物价上涨的一些不利因素也存在,第一,生产资料毕竟是在10%左右的增长速度上,它的滞后影响,特别是对最终产品有一个传导问题;第二,我们的消费者现在看来供求是基本平衡的,可以实现基本的稳定,但是我们的公用品,特别是电,包括出租车和石油的价格,存在着巨大的上扬。国际油价2002年波动很大,到年底的时候一度回到了15美元每桶,态势应该是相当不错的,可是目前又大幅度的反弹,上升到48到49美元一桶,所以我们分析未来的国际油价走势时,只能说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因素,而这些因素有的是间接地,有的是直接地影响着我们整个的物价水平,这是第二个,这个问题也需要宏观调控来解决。

  第三个就是电。最近又加了一个天然气。电,大家都很清楚,2004年,我们新开工电项目6100万千瓦,新投产的电力将近5000万千瓦,什么概念呢?就相当于一个欧洲国家的整个发电机总量,瑞士5000万千瓦也不到,我们一年新投产的装机容量,就赶上整个国家的装机容量,确实发展相当快,增长非常迅速。但是目前看来,电力仍然存在着变数,一方面,电力的供给,目前看来有20个省缺电,我们还要继续加强需求和管理,继续增长供给,另一方面,又有很多同志提出来,电会不会多,我们现在整个装机容量是4.4亿,再建立装机容量,据上次统计是2.8亿,实际上比这还要多,待批的还有5亿,当然这些装机容量当然不是一年能够建成的,将来会不会造成电底供不应求,这是学者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在研究的问题,我们希望在宏观调控中找到一个很好的解决办法,能够使我们电力超十度向前增长,但是又不要供不应求,否则对我们的电力发展和老百姓很不利,这些都是需要宏观调控需要很好解决的问题,也是社会各界所关心的问题,也是我们积极推进城镇必须很好解决的问题。

  2005年,宏观调控的政策取向大家都知道清楚了,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已经确定了,实施稳健地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双稳健政策”,同时坚持区别对待,有褒有压的政策来完善宏观调控,使宏观调控可以巩固成果,发展成果,实现它的目标。

  推进城镇化是我们国家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任务,也是支撑我们国家持久、快速、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支点,也是搞好宏观调控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加快城镇化步伐的过程中,要和宏观调控的政策很好地衔接起来,使宏观调控政策能够有利于促进城镇化更加健康的发展。中国不走城镇化的道路没有希望,但是中国走不好城镇化道路也会造成严重的经济和社会问题。所以,如何走好城镇化这条道路,既是2005年宏观调控所要研究的一当务之急的课题,也是今后若干年,中国经济要想发展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作为我们的企业家能够很好地关心这个问题,研究这个问题,使我们的企业在能够加快城镇化的过程中,掌握住宏观调控这个机遇,使自己增强竞争力,找到自己的位置,做的更强、更大、更好!谢谢大家(掌声)

  主持人:谢谢曹玉书博士,刚才曹秘书长从宏观调控的重要性、必要性以及调控的效益、策略和存在的问题方面做了非常精辟的概括,同时也对宏观调控下中国的城市性发展提出了一些目标性的要求,相信这对我们在座的各位企业家开拓思路、研究对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感谢曹秘书长的精采演讲。

  下面我们进行今天下午的第二个单元,演讲嘉宾是标准普尔中国区总经理张沙沙女士,张沙沙女士的主要工作是负责标准普尔在华业务的开发与拓展,张沙沙女士在加入标普之前曾先后服务于美国两家商业银行,并同时担任北京分行的副行长,在此之前她还在一家纽约的法律事务所工作,负责开拓中国市场,所以她对开拓中国市场具有很丰富的经验,她演讲的题目是《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中的作用》,大家欢迎!

  张沙沙:非常高兴出席第二届中国企业发展论坛。今天我要讲的是《信用评级在资本市场的作用》,我相信在座的嘉宾对标普,以及标普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有一定的认识,最知名的应该是信用评级和标普的指数。事实上标普所提供服务的涵盖面非常广,我会在下面做一个简单的介绍,首先标普是美国麦格劳希尔集团全资的子公司,他主要的业务是为市场提供信息服务,它主要有三大块业务,一个是新闻传媒,大家可能比较熟悉的一个知名世界品牌就是《商业周刊》,另外还有关于建筑、医疗和航空科技类的刊物,以及多家电台和电视台;另外就是它的教育出版公司,可能大家要熟悉很多商务和管理的书刊,近来在中国的市场也出现了很多由麦格劳希尔出版的关于企业管理的书,另外它主要出版的业务是英语国家的一些英语教材,包括美国国内幼稚园到小学的英语教材和其他教材;另外一个大的部分就是它比较旗帜性的一个企业就是标准普尔,我们所提供的是金融信息服务。

  标准普尔是一家具有160年历史的独立的信用评级、指数、债券研究、风险评估、金融估值等服务,标准普尔的业务是在八十年前,为了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保护投资者的发言权而发展到今天。谈到标普的历史,我想给大家讲一个小小的故事。上个世纪末,虽然在美国发行的很多债券都有了评级,但是市场和大众对评级的意识还是相当落后和迟钝,到1929年10月间,股价的大幅度下滑终于引发了评级的爆发,成立于1860年的普尔出版公司就向客户发出了警告,要求他们卖掉手中所有的有价证券,与此同时,美国标准统计局也同时举起黄牌,呼吁投资者出售所有的高价蓝筹股,他们因此而生命雀起,但由于这个事件的严重影响,普尔公司也倒下去了,但同时标准普尔公司也诞生了。

  现在标普在世界各地有21个办事处,超过1500个分析师,其中约有一万名左右的员工是在美国本土之外,这也说明标普是一个全球化的企业,到目前为止,我们已提供了大概有价值十一万亿美元的评级,对中国的评级是在1985年开始,提供的是主权评级,我们现在在亚太地区的各个主要市场,包括日本、澳大利亚、香港、新加坡、印度、台湾、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地,包括北京,都有我们的办事机构和联营的公司。

  刚才提到我们在中国的业务,标普的北京代表处是在2003年成立的,麦格劳希尔和标准普尔都非常重视在中国的市场,在今后几年的国际业务发展中,扩大对中国的业务发展将系我们下一步工作的重点,标普在中国的业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个是信用市场的服务,主要就是为中国的企业海外上市以及发债提供信用评级,公司治理的评分,为金融机构提供信用评级,还有就是结构性的融资评级,将不同的资产进行证券化的处理,还有就是风险管理的咨询服务,提供信用风险、管理共聚合研究。

  第二大部分就是投资服务,主要是为机构和个人投资者提供有关股权投资、固定收益、外汇交易和基金投资的信息,分析报告和评估观点,以及我们大家比较熟悉的标准普尔指数服务。

  第三块部分就是企业的评估服务,这一块是跟评级有一些区别,它是做企业的估值服务,主要的业务是提供有关合并、收购、合资和资产剥离方面的一些服务,另外就是包括战略和财务方案的选择,以及做资本投资和资本结构设计等方面的一些服务。

  我们现在回到我们今天要讲的一个主题,改变标准普尔的信用评级系统,大家知道,由英文字母组成,非常简单明了,全球的评级活动是最高的3个A开始,以它的还本付息能力来评定的,表示违约的一个B,在两个B和C之间分别有加减号,区别于它的同一等级的评级更详细的一些信用状况。另外大家看到有一条虚线,三个B以上,通常我们称为投资级以下,有的人会称为“垃圾级”。

  现在向大家谈一下我们所制定评级的一些定义,主要在做债务评级,我们的主要目的旨在评估债务人偿还债务的信用可靠性,评级所依据的基准,基本上发生债务的可能性,以及他还款的能力及意愿,另外就是在破产、重组情况下,债权人权益的保障以及还款的优先秩序。另外就是评级的使用者,一个是投资者,另外一个是发债人,另外是中介的机构,以及监管的机构,另外就是评级的类别,有应邀评级,受评级企业主动要求,向标准普尔要求评级的,和向标准普尔提供的资料,另外有一些公开资讯评级,根据他们在网上已经公开的资料而给予评级像这种评级通常都是根据投资者的要求而进行评级的,今后我们会对一些商业银行做这方面的评级。

  还有几种评级种类,其中包括一个发债人的评级,其中包括专注分析发债人偿还债务的整体能力;另外一个是个别债务评级,它主要是分析发债人偿还某项债务或特定交易的信用可靠性。公司信用评级适用的范围通常来说有这么几个大的范围,一个就是债券,一个是商业票据,中期票据和银行贷款,以及发债人信用的评级。除了以上的评级符号做出的评级以外,我们还提供信用观察和评级展望的服务,评级展望是对被评的对象进行评估,可以分成正面、负面以及稳定这几个方面。

  对于信用观察可能大家不是特别熟悉,它所指的是被评的公司的资本结构突然发生变化,比如增资扩股,或者监管的环境有所变化,经营活动中的一些突发事件,一般来说我们的信用观察会在九十天内解决,或者是确定原来的评价,或者会决定调整评级。给大家举一个例子,比如最近我们对中国银行和建行去年政府出资以后,我们立即根据这样一个突发事件,或者说比较大的监管部门的举措,给它适当地进行一个调整。

  另外就是评级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角色,信用评级决定了被评对象在资本市场,尤其是在债券市场当中表演的角色,在发行人和投资人之间有很多中介的角色,比如投资银行、咨询公司,但是评级机构在众多的中介机构当中表演的是一个非常独特,而且是很重要的角色,因为它本身不从事任何的债券营销和买卖,它是一个独立地、客观地第三方的意见。通过对债务人对债券的评级,以及评级公司对债务质量的持续跟踪,我们可以对投资人提供一个比较清晰的风险评估。除了对投资者提供服务以外,评级的机构与发行主体之间也有一些互动,有的时候企业会面临多种融资方案,或者是不同的战略的选择,发行人可以通过标普的评级,对公司的信用状态有一个比较客观的了解。作为评级机构,标准普尔在资本市场中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也是一个多方面的参与者。

  下面我们谈一下信用评级的主要用途,它可能用于哪些方面呢?最传统的就是债券的发行,对于一个你可能还不太熟悉的债券,通过评级机构的评级之后你它的风险可能就有一个更多的概念,随着中国企业逐渐走向市场,标普也逐渐开始支持中国企业的一些评级活动,由于海外对标普的认可,可能会给被企业评级的一些良好的信息。另外公司评级,有时候并不是为了资本市场的运作,而是为了对公司本身,或者是对自己的谈判对手,或者是合作伙伴以及购买方的整体评估,所以通常我们说对手评级现在在市场上也是非常受大家重视,这样的话,便于企业对它的对手知己知彼,在商业上主动出击,这个时候的对手评级,客户往往选择一种保密,不会公开地宣布这个评级。

  最后一种就是银团贷款的评级,通常来说,银行对信贷的对象会有比较专业的分析,但是往往会有一些不同的意见,另外就是银行贷款的交易量现在越来越大,所以标准普尔作为一个独立的第三方,它对于贷款的评级会有一个一致性和权威性,对促进银行贷款的交易活动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公司聘请标普之后,我们的分析员通常会着手搜集资料,与公司的管理层开会,同时我们还会要求与行业的监管人员见面,有必要的话我们还会进行实地考察,参观工厂和设施,进行一些鉴定。与管理层见面之后的三四个星期职能,我们的主要分析员会根据公司提供的一些资料,以及它五年的财务报表和预测来分析,写出一个评级报告,交递给各级委员会,一般来说我们会邀请五到七位对被评估的公司非常X和有经验的分析师参与评定,会根据不同类别进行调整,比如我们对汽车行业或者说某一汽车公司进行评级的话,我们可以把德国地区,对汽车行业比较了解的分析师邀请到评审委员会中,有对对当地市场比较了解的,有对产业比较了解的,还有一个共同行业的公信专家,大家组成一个评审委员会来进行评定。基本原则是少数服从多数,在评级委员会确定评级之后,如果公司接受评级的话,那么我们就会对外公布,如果是保密的评级,我们就会通知公司,同时根据公司的要求,将评级保密。另外有的时候公司可能会对评级的结果持一些不同的意见,公司有申诉的权利,他们可以提供一些补充资料,像行业一些统计的数据,营运的数据,以及五年内的会计债务、财务预测、实地考察,证券发行书等资料,我们会根据这些材料再重新召集评级委员会重新进行评估。

  我们现在看一下积极分析方法的主要框架,是根据标普百年来的历史上总结出来的一个比较系统化的体系,比较简单扼要的介绍,通常来说,我们对每一个被评的对象看的是三个主要方面,行业的风险、业务的风险和财务的风险。行业的风险就是看一些行业,用的资金量比较大,有的像服务行业利润可能会比较薄,我们要看他的营运风险程度,在业务风险方面,个别的企业本身的风险因素会影响到企业成败的优势;另外在财务风险上,我们通常会通过它的一些定量的指标评估,包括财务的政策、盈利的能力以及资本结构等方面来进行评定。

  另外我想跟大家提到的一个可能比较有中国特色的,主权风险如何影响企业的评级。一般情况下,企业所得的评级很难高于所属政府的评级,因为政府通过水污的政策可能会影响一些宏观经济的环境,只有在政府明确会给予支持的情况下,才会把政府支持的因素列为其中,通常是具有战略意义或对经济有重要影响的企业会得到政府的支持。这里我给大家列出一些受到政府评级制约的一些企业,比如电讯、能源的一些企业,像中国移动、中海油这些公司,它跟中国的主权评级是一致的。

  现在谈一下信用评级的发展,随着市场对信用评级的认识和发展,信用评级也得到快速的发展,在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到2003年,信用评级被评的对象有了一个非常大的发展,这不光是发达国家,在发展中国家也是如此,当然目前最大的市场仍然是在美国,大概占整体的60%,在新兴市场,信用评级的发展,是从90年代中开始的,就亚洲评级市场发行人的平均数量来看,89年的时候大概只有12个评级,可是到了2003年的时候就已经有750个,特别是近一两年我们看到,增长速度更快。

  另外我们看一下评级的分布图,在左边,亚太区非投资和投资级所占的比例,我们可以看到,在2003年的时候,将近70%是投资级,因为讲的是一个比较发达的市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以及日本这些发达的市场,比例是比较高,在右边的图我们可以看到,在亚太地区的新兴市场当中,发行人评级,投资级和非投资级的比例,投资级只占到40%多一点。

  下面我们看一下我们标普对中国企业的一个评级情况,这里主要是外币的长期评级和评级展望,这是所有对在海外上市的公司做了一个评级,目前我们还没有对A股和在国内市场上市的企业做评级。在这个图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大部分都是一些规模较大、信用质量较高,在海外发债,比如像中海油、中国移动都是一些顶尖的企业,但是在最近几年我们也看到了一种趋势,规模不是很大,或者在国内不是特别知名的企业也开始走向国际资本市场,在这里有一个“超大”这几个都是非投资级的评级,但是投资者一旦对他们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认识基础上,他认为投资回报能够覆盖它的投资风险的话,市场对这一类的需求也是比较热烈的,所以我们未来会看到越来越多这样的企业进入资本市场。

  这里我向大家列出了标准普尔对中国金融企业的一些评级,这里我们所列出来的都是一些公开的评级,我们还做了一些保密的评级,所以对市场的覆盖面,应该比我们在这里所列出来的要更多一些。这就是我们刚才跟大家说的,在后面有一个PI,后面都是公开的咨询评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标准普尔希望在中国的资本市场,特别是在债券市场的发展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作用。国内的债券市场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大家知道就是国债和金融企业的债券,那么在企业债券方面,中国市场和发达国家相比可能相对来说比较慢也比较小,发债在发达国家的比例是30%,但是在中国的比例还不到5%,还需要我们共同的努力来开发它。

  这里我想跟大家谈一下我们在分析中国企业所遇到的一些挑战,我想可能比较突出的一些问题就是:部分企业的财务资料披露不完全;虽然会计法规较健全,但是执行有时候是个问题;另外就是监管法规欠透明,且变化较快;政府行政干预的因素;大企业复杂的母公司结构。

  我们大家知道,信用评级是可以矮小地帮助配置储蓄和投资,通过提供一个可靠的违约风险量度,帮助投资者更好地了解信息,减少风险,在投资者对投资对象风险不了解的时候,他要求比较高的回报,但是当他对他所购买的风险以及各方面有一个比较清晰的了解的时候,他就可以做一个比较客观的判断,根据自己的风险承受度来作出决策,这当然就是一个教育的问题,对机构投资者以及个体投资者的教育,他们对投资风险的意识和了解,怎么样作出更准确地判断,通过信用评级,可以促进更深度的、流通性更强的金融市场。

  发展本地资本市场的要素。根据我们在一些世界其他的市场发展的业务和取得的经验,我们认为,要想把中国的资本市场发展起来,需要独立和健全的监管机构,这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比较稳定、宏观的经济环境;比较稳定的利率水平;一个健全的法律制度和法规;程序方面的建设,这都是一些比较重要的因素。从技术方面来说,需要有先进、高效的结算,同时从投资主体来说,债券相对来说是一个较长期的投资产品,所以需要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参与。我们可以看到,中国近几年的发展,无论是在法律方面,还是投资主体的建设方面,都是一步步在逐渐成熟,因此作为标准普尔,我们对中国的资本市场、债券市场的发展前景是非常乐观的。我们希望在中国的法律环境和政府允许的情况下开展本地的企业评级业务,目前我们还没有开展这部分的业务,主要是对企业境外的上市和发债做了这些方面的评级业务,我们希望将来可以参与到本土的货币评级业务中去,让我们有更多的机会加入到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中。

  今天的演讲主要就是这几点,谢谢大家的时间。(掌声)

  主持人:非常感谢张沙沙女士,大家如果有什么问题,可以向张沙沙女士提出来,允许提三个问题。没有的话就进行下一位演讲。第二位演讲嘉宾是美林证券亚太区投资银行部董事总经理王仲何先生。 下面我们就请王先生演讲,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企业的投融资之路》。

  王仲何:首先感谢组织者和各位给我这样一个机会跟大家分享一下美林集团在帮助中国企业进行境外上市和融资的经验、教训,另外还有一些案例也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刚才陈秘书长说没有我的简历,不好意思,没来得及写,其实我的简历很简单,八十年代后期到美国留学,九十年代到华尔街,93年到美林,96年回到香港做企业融资,从96年开始主要是为国内的企业境外融资做一些服务。也借这个机会简单地介绍一下美林的大体情况,简单归纳起来美林从过去十几二十年来一直作为世界的三大投行之一的地位,我给大家举一个例子:一般来说,我们从营业收入角度大约是在二百五十亿到三百亿美元业务的情况,市场占有率大概是在10%到15%,从成交量、市场占有率来算。88年到2000年这12年以来,市场份额占有率是全球第一,帮助客户融资,通过股票市场和债券市场的融资是全球第一,我们作为美资银行,是第一家进入中国,为中国的企业服务,93年在上海成立了代表处,接下来在北京成立了代表处,我们也有幸参加第一个成交商走近中国的市场,另外我们也是第一个境外的银行在两地上市,在香港和美国证券交易所上市,同时也是第一个帮助中华人民共和国财政部解放五十年后进行一个国际融资的评级财务顾问,做了十亿美元。十年以后我们又做了最新一笔的十五亿美元的业务。

  从去年来讲,整个中国的企业在国外上市的还是比较活跃的,我们也做了三家中国公司的海外上市,上半年做了一个河北京西钢铁,民企通过资本运作在海外上市。下半年我们做了两个比较成功的案例,12月我们做了中国国航在香港和伦敦的两地上市,这两个案子做的还是比较成功,如果有机会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从我们这十多年来,给中国企业在进行融资的过程中感觉到中国企业随着自己本身的发展,他们在发展过程中越来越依靠于资本市场的支持,过去从企业发展,大部分来自于信贷市场,商业银行的贷款,还有一些是比较小的个人投资,等到一定程度下,如何进入公开的资本市场,某种程度上对于中国企业的发展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速度和持续力,同时可以看到,经过这十多年来,中国企业在海外上市,我们可以看到,海外的资本市场为中国企业发展创造了很好的条件,也提供了一个很好的资金来源,从九十年代初企业上市,第一是受到了国家的限制,另外从投资者角度也是非常幼稚,对中国不是很理解,那种情况下企业上市基本是一件非常难做的事。从金融危机以后,从前年下半年到去年一年来说,尽管资本市场有反复,但是对于中国还是存着一个非常欢迎的态度,而且对一些比较好的优质企业,应该说是产生了一个非常好的反响,比如我们做的中电国际,包括上半年做的京西钢铁,最后做的国航,在香港都是超过一百倍,京西是两百多倍,国航是差不多三百倍的超额运作。

  投资者非常认同,在这个情况下进入资本市场融资,对于企业来说相对是可以获得比较好的反响,对于企业今后发展有足够资金的支持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还有一点我们理解到的,一个真正企业的运作不代表它的资本加大,你的营业增加必不可少要来源于两大块,第一个就是我们通常所做的债务融资,第二块就是你的股本融资,只有这两块的相对平衡,才能产生一个比较稳定的,在这个情况下你用现来获得资金,这种渠道大家是非常清楚的。

  一般来说我们在做中国的企业上市很大一部分就是重组,重组可以说是企业上市成功一个必不可少的手段和过程,一般国企的上市,从一个国有企业变成一个国有制企业这需要一个重组,做民营企业同样也面临着重组,民营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到一定程度,必定要规范化,符合上市的要求。这种情况下为了上市要做重组,第二点通过上市,我们一般认为上市是一种手段,短期内是一种目的,上市成功了,获取资金了,基本上来说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是个手段,在于我们怎么理解,上市成功在某种程度上是为你获取一个资金,但是最重要的是在某种程度上促进我们改进营业管理的理念,满足公众投资者的要求,在这种情况下使得企业操作的规范、透明以及企业未来发展的清晰,在这种情况下来提高我们企业的所谓核心发展竞争力,认识到我们自己要做什么,下一步怎么做,只有把这些理顺的情况下,才能获得一个比较好的成功上市,所以我们认为重组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

  重组的目的在刚才跟大家沟通的过程中我们认为是应该提高自己的竞争力、持续营运能力来满足上市要求为宗旨的情况,原则上我们认为,第一在重组过程中,企业应该如何体现自己有优越的业务和良好的增长前景,这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你做任何运作,最重要的还是看业绩,看你发展的前景,所以我们一个是看你的盈利能力,还有一个是看现金流的能力。所以一定要使一个上市公司如何体现在一个新的监管机构的管理下,这一点要尽量消除同业竞争,国内现在也是一样,避免同业竞争,不应该把一部分好的留在母公司,一部分好的留在上市公司,作为母公司控股同时操作两个平台,国际投资者认为这样一种安排不是很理想。

  还有一个是减少关联交易,控股股东大股东跟上市公司的交易,关联交易减少的目的在于什么,希望上市企业独立的运作,同时也不会由于这种关联交易的存在,使得人为的转移一些,或者间接地使大股东获取一些利益,这一点值得考虑。

  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是未来的发展计划,现在我们国内这一点,在做企业重组上市,有很多的感想,我们在做战略也好,规划也好,中国企业都是站得非常高的,非常的高瞻远瞩,但是这种高瞻远瞩可能是由国家总理或主席来看的,这不是不好,但是企业更希望巨人的脚可以踏在地上,如果你是一个空中飞人的话,某种程度上投资者就会觉得你的战略太抽象了,太高不可攀了,可能海外的投资者比较实际一点,没有我们这么高深的理论,他们只希望能够有一个看得见的战略,我们国内的企业可能这一点比较缺乏,做的很高,非常抽象,话说的很好,但是具体怎么做,没有想这个东西。所以我们在重组的时候要迫使企业先站得高看得远,然后再把脚放下,一步步做起来,你说的是很好的,三年内翻倍,但是怎么达到这个目标,达到这个目标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本身企业有没有这个可能性,你现在的结构有没有可能性,人家会有一系列的问题。你的战略是一个可执行的战略,而不是一个非常笼统的远景、目标,一定要细化,这个很重要,而这个恰恰是很多投资者看重的,第一就是管理层对自己企业有多深的认识,其实就是一个测量,你说的战略有没有实质性,某种程度上体现了管理者对自己行业、企业的认知度。第二就是你未来的发展前景,有多少可实现性,现在的判断也通过这个战略体现出来,同时我们还要做一些业务的预测,或者是一些盈利的预测,在这种情况下你给投资者说了,很多时候往往你这个战略是一批人做,业务发展计划一批人做,资金开支又是一批人做,等到最后拿出来是拼不成一个图的,在这种情况下,在重组的时候一定要把它理顺,从战略上、从计划上,从未来资本的开支上,下一步业务发展上,最后落后到盈利、财务上,这个系统一定要拼成一个非常完整的图案,如果拼不了的话,那么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没有到位,有点虚,大家还是要充分考虑这一点的,因为对他们来说最重要的还是一个投资的风险跟投资回报的平衡,在这个平衡中来决定,取一个什么样的价位。

  第二个可能现在大家讲的比较多的就是我们有透明的公司治理结构,这一点,只要你想上市,基本上企业的领导人也好,重要的管理者也好,包括控股股东就要认识到,上市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透明化的过程,主动接受规范、严谨监管的过程,这个监管的好处就是你的企业可以很好的运作,在这个过程中提高竞争力、发展你的公司。你在上市的时候要藏着掖着一些东西最后还想成功是不可能的,你想做好就要朝着一个规范化、透明化,开玩笑的话说就是“漂亮的金鱼在一支金鱼缸里游”的方向去走了。如果你在这个过程中做的很好,表现的很好,姿态优美,大家也都会看到。

  具体考虑的,我们把它一般的细化,一是从战略的高度来给企业重组,企业要给自己定位,到底你的战略是什么。第二是从业务的角度,战略定下来了,相应的业务发展模式很重要,同样一个战略怎么实施,要通过一个业务的模式,这个业务是怎么样的一个板块,你这个业务是通过板块来运作还是通过子公司。业务定下来,下来组织结构的模式要进一步强化,这种情况下,相应机构的设置等等都要满足你的业务模式。

  再看人员的重组设置,在这样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人员更适合在什么样的位置,采用什么样的人员管理机制,又出现一个人员重组,最后就是一个财务重组,在这种情况下是不是有些帐目要进行适当的剥离,非主业的资产是不是要把它拿掉,决定了人员的划分界定,决定下一步的规划,这种事情做完,应该就是比较符合了上市的所谓规范的要求。

  有几个地方可能现在大家是比较要花大精力来想的问题,在重组过程中,一个是对自己业务模式的认识可能要花点精力,你发展很快的话你可能总是觉得自己最好,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要想一下下一步发展的模式,模式很好的话,你没有一套很好的机制,一个是管理,一个是激励,这一点是要平衡的,这一点是西方非常认可的,你光是有管理,光有一个严格的机制,没有激励的机制,也不能起到长远、持久,一定要平衡,这一点国内受到比较大的限制,在处理上不是那么容易,涉及到人管理的机制和激励的机制也是比较大的问题。

  我们在前面讲到重组,最重要是两个目的,直接的目的就是保证在重组之后,新的企业在上市融资的时候能够取得资本市场的认可。第二点就是通过这个进一步可以长远的使企业在概念上、结构上、战略上,希望通过这样一个比较透明的过程,因为重组永远都是革命和自我改造的过程,很大的障碍是在于管理层本身,首先找到自己的不足,破除一些过去习惯的思维和运作体系,在这个基础上还要约束自己,这些东西都是一个适应过程,很多时候他们开玩笑,说重组是“伤筋动骨”,但是又希望通过这个把自己变得更强大,更有竞争力,这是一个过程。

  另一方面我们想讲,如何能够比较好的抓住市场的机会,进入市场,成功上市,因为某种程度上,市场是没办法等你准备好的。一个是发展需要,发展需要才是迫使你融资的冲动,如果没有任何目的,那么融资是不是会增加你的成本,是你要考虑的;第二是通过上市人促进本身企业的发展;第三我们要着重看看投资者到底会对什么样的企业比较感兴趣,这也是很重要的,否则你自己闭门造车,自己觉得很漂亮,但是别人觉得不实用,那也是很麻烦的,所以在投资银行很大一部分,通过重组上市的过程中,跟企业一起建立企业的投资亮点,或者是树立一个投资故事,这几点。基本上分成下面几个方面,从几个方面来树立公司的投资要点和价值:

  第一点要在市场前景方面做很大的功夫,就是你所处的市场是不是一个规模比较大的,发展比较迅速的行业,这是很重要的,因为投资股票跟投资债券最大的不一样,债券是希望有稳定的现金流,它不在乎你有没有发展,而是在乎你企业有没有稳定的现金流。从股本来考虑,企业是不是有未来的增长,股本投进去他是没有拿回来的可能性的,他主要就是看你市场发展的规模和前景,将来能不能拿到红利;第二就是看你的企业本身在行业的地位,所谓你在行业的相对竞争力,这一点要体现出来,你是一个领导的地位,你在这个行业是一个先行者还是一个跟踪者?或者是一个中间者,投资者从来都是希望能找一些领导者的企业来投,如果你的企业没有任何的投资亮点,如果这里有一百个企业,你只是其中之一,他为什么要把钱投到你这儿?你本身现在所处的位置,第二,未来你可能抓住市场机会的能力。第三就是业务的模式,因为现在这一点在业务模式上我也可以跟大家沟通一下,有很多时候,一个在发展好的过程中有很大的投资冲动,第二就是采用多元化的理论,强调我这个企业经常是大而全,而且是一个什么集团式的、跨国式的,这种话鼓舞人心是很好,但是落实到实际情况一定要很实在的,不能说为了成立集团,有几百个分公司、子公司,投资者一看头都晕了,会认为你是一个管理效率低下的公司,当然有些是由于各种原因建立很多机构,但是从海外投资者的角度来说,你是为了分散你的风险,但是投资者的想法是,我投你就是为了投你最值得投的一点,我希望你在这个行业是最好的,如果我看好那个行业,我就去那个行业找最好的。他的理念就是现在经营复杂度已经非常高了,没有任何一个管理者天才到可以同时把所有的事都做好,他可能有这个能力,但是他不一定可以完全做好,只是相对的比较好。对投资者来说,关键的问题是,你是一麻袋土豆,还是一块金子,可能土豆装到山那么高,但是它还是土豆,一块金子虽然很小,但它还是金子,所以投资者一般比较看重基础性的价值。说穿了我们国内比较时髦的就是核心竞争力。

  第四点就是要有相对良好的财务状况,财务的状况非常重要,因为毕竟你找的是金融投资者,因为他没有能力去做职业,所以他才把钱投给这些有能力,而且在这个行业做的很好的企业,他希望能够通过投资来跟你分享利润和成果,所以他愿意冒风险投资,所以他唯一的标准就是看财务状况,第一就是盈利能力,第二就是稳定的现金流,还有一个改变财务体系,如果你的财务稳健性很系统的话,他通过跟你财务人员的沟通,通过你对数字的解释,他可以对你企业的财务状况做一个比较系统的评估。

  最后一个就是管理团队,最终投资者无法亲身了解、直接介入到行业,直接介入到企业运作,他一般是通过和管理层的交谈,他信不信任管理层,管理层能否把你的规划和蓝图都实施,在大的风险下使企业安全渡过危机,行业的经验、过去的业绩、效率、效果,在同行的知名度,以及对国际资本市场的认知,这些都是涉及到对管理团队的一些考量,这几个方面,我们在帮企业做上市的时候,一方面是重组,一方面也考虑到投资者的要求,这样在重组完成的过程中,使企业具备比较好的上市条件,同时也比较好的上市故事,这是整个重组上市的具体操作。

  在形式上,一般来说海外上市可能大家都比较清楚,从上市的角度一般来说是三种形式:一种就是国内的A股,第二就是在海外,一种就是H股,一种就是红筹股,H股和红筹股最大的差别,H股是在中国注册的,H代表香港,只要是在海外上市在中国注册的公司都可以进入H股;另外一个就是红筹股,在海外注册,但是主要市场和经营都是在中国的,前面讲到中海油,其实它的母公司、没上市的公司是在中国的,但是它在香港上市,包括京西也是通过红筹的形式来上的;H股,去年我们做的中电国际,是通过香港公司上市,但是它所有的业务、所有的电厂都是在中国。像中国国航,它的公司在北京,但是在海外上市。原来在九十年代后半期金融危机以前,对红筹股,投资者有一个比较好的冲动,觉得红筹股优于H股,当时觉得红筹股的两大优势其中一个就是受制于境外的监管情况;但是现在他们更注重企业本身的内涵,在某种程度上,H股行业的一些老大来说,对于投资者来说更有吸引力,红筹股对于公司来说有一个比较独特的优势,它融资的灵活度非常强,因为它是在一个海外的平台,他可以随时根据海外的变化抓住市场机会进行融资。去年有一个案例,同样是两个公司,一个是香港的红筹股公司,一个是中国的H股公司,做一个可转换债券的运作,一个公司花了两年半时间;另外一个公司花了十分钟时间,两亿美元就到手了。从融资的灵活度,红筹股有它的优越性,但是从投资者的角度,关键是看你在中国市场的地位和你的内部管理机制。

  还有一个就是在选择上市地点的一些考虑,比如说证交所的上市地点,由于人民币没有完全流通,你在境外被认为是一个母国市场的根据地,把香港作为中国的一个代言地,如果以后人民币流通,香港还要继续看。

  第二个就是投资者的群体,去一个什么地方投资或者上市,很大一部分要看你能够吸引到什么样的投资者,这是最关键的。第三个就是二级市场的流动性,在一个地方上市,那儿的二级市场股票交易是不是很活跃,如果活跃的话,第一个就是公司的知名度不断在交易里产生,另外就是比较有利于以后的二次融资、三次融资。

  第四个是研究的跟踪,因为股票上市以后有很多研究的跟踪,如果没有研究的跟踪,那么投资者不会很关注,这一点非常重要。

  还有一个就是监管的条例和监管的机构,现在有一些地方监管比较严格,有些地方相对宽松,从企业可以严格要求,但是监管环境也是可以考虑的。

  上面简单谈了一下境外上市的情况,从投资的定位、形势的考虑做了简单的介绍,我想时间有限,本来是想介绍一下国航的案例,但是没有时间了,我们有机会再讨论,谢谢大家。(掌声)

  主持人:谢谢王先生,大家还有没有什么问题请王先生讲解?如果没有的话,下面我们请出第三位演讲嘉宾:美国第一联邦集团董事,中国区首席执行官钱勇先生。钱勇生在营销界、策划界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今天演讲的题目是《海纳百川,有“融”则大,浅析融资思维方式》,大家欢迎!(掌声)

  钱勇:非常感谢给我提供这个机会跟大家来沟通一下融资的方式、方法。原想讲一讲海外上市的优势和风险,后来稍微把演讲的主题变了一下。

  现在企业里一提到融资,就像老百姓提到“你吃饭了没有”一样,天天问的是融资,但是你们问过自己没有,你们真的需要钱吗?你可能需要的不是钱,你需要的是资源。在很多人眼里,融到钱,你拿钱去干什么?你拿钱去买资源,而且还不一定能买到非常合适的,所以说,我们其实需要的是融入我们所需要的资源,所以融资其实就是获得资源,就是研究咱们的融资如何能够多、快、好、省的获得资源,其实大家可以在很多企业的发展史上都可以看到,绝大多数企业发生的关键原因是以后获得了外部的资源,企业长大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不断地把企业外部的资源融入企业的过程。

  怎么去融呢?我觉得应该从三方面来考虑,一件事就是程序。一个企业如果想融资的话,大的程序是这样,首先要有战略,其次是一个企业生存的生态问题,生存的状态,然后再谈到融资,但是为了融资,我们在下游应该搞好管理和企业的营销,从战略上细分下来,我们的战略又分成了战略的机会、战略的手段、战略的步骤、目的和目标。所以说在这里面,我们讲到程序,今天我们只讲融资的程序,所以在这里,我们做什么事情,看问题的角度和做事情的程序,首先我们应该定的是做什么事情,然后再决定怎么做事,回来再去选择做什么事。

  怎么做事刚才讲到了,我们在什么样的机会下,采取什么样的手段,进行什么样的步骤,达到什么样的目标,最终实现什么样的目的,就是我们怎么来做事。在融资的程序中,我认为程序里可以分成四步,首先第一步是:定义资源。所谓定义,就是明确企业究竟需要什么资源,是不是真的需要钱?第二步是确定资源。就是指资源定义找到企业需要的资源在什么地方;这个地方能不能够得到,能不能通过资源和现有的资源进行整合,和现有的资源进行嫁接。第三步程序就是引导资源,找到资源设法置于企业的控制之下,使企业外部资源变成企业内部资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一定要学会如何整合资源;最后一步,在我们的企业控制之下,我们融进来,我们要进行代价评估,获得的资源和付出的代价是否合适。有句常话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有几个母亲能舍得自己孩子去套狼呢?你们融资的过程中很容易出现一个误区,用自己企业中很多优秀的东西去获取一些其他的看似是你需要资源的东西。

  我们说一说在融资过程之中如何看待这些角度,有一句话是这样说“选择做正确的事远比把事情做正确更重要。”在这里面我们提到,其实我们在确定你是否需要资源,是否需要什么资源的时候,远比你怎么去融资更重要,首先你需要的是否是资源,是什么资源。所以我们如何分析个选择做正确的事呢?先考虑自我,人是比较自私的动物,先看看自己本身来讲,有对眼,对于企业来讲就叫固定资产,对于个人来说是知识,信息对于企业就是流动资金,思维方法叫做无形资产,我们在哪方面有长处,哪方面有短处,我们是经验老到的人,还是思维比较创新的人?搞清楚了,就要整整人了,整谁,不能高别人,但是要告诉别人,我的目的是什么,给人一个比较好看的说法,就是外在对象,我们实际真正需要考虑的是什么,我们真正需要考虑的是借助对象和防范对象,哪些对象是能够让我们借助的,这些中介公司是否合适,这些企业让我上市,我是否合理,它是否真正是我的借助对象,到底还是我的防范对象。有很多企业在自己营销的过程中,在发展自己企业的过程中,往往忘记了,你的背后可能还有黄雀,也就是防范的对象,在很多企业发展的过程中,自己大打了广告,但是被一个更庞大的企业过来,多投了很多钱,然后就把这个市场占有了,你所有的前期铺垫,实际上是为别的企业铺垫了,而你的回报是非常小的,所以在做任何事情的时候,首先要考虑我的竞争和潜在的竞争对手是哪些,我如何防范。

  再一个就是环境,环境这个东西是不可违的,是你所改变的了的,如果一个人去抱怨环境,这个人肯定成不了事,环境是现存的,环境包括什么呢?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我们在做任何融资要考虑自我的时候,要分析现在的政治,中国的政治,美国的政治甚至其他国家的政治,他们的经济状况,他们的科技水平,他们的文化背景,这里面藏着利和害,我们如何兴利避害?这是我们需要考虑的,虫不同角度观察和看待问题,最后要确定目标,数量、速度、质量、成本,简而言之就是多快好省,我们如何多快好省的完成目标,这里面,自我分长短,对象分敌我,环境藏厉害,目标分高低,较对象之敌我而知优劣,察环境之厉害而知安危,比目标之高低而知难以,这是我们看问题的角度,选择做正确事情的过程。

  我们看看我们做融资过程的程序,在这个过程中资源定义,我们单独对这个程序,如何多角度看问题呢?它可以细分为资源的形式、资源的效用和资源的价值。我们所需要的资源是固定的还是品牌的还是渠道的?我们要考虑,资源的效用,和我们所考虑的形式下的资源在哪些地方对我们真正起到作用,而且要考虑到自身的效用,这可能对你自己没有任何东西体现出来,对你来讲没有任何价值,但是你要发现对手或者你想从他身上融来资源的对象中,你这个资源对他是多么的重要。所以在确定资源过程之中,可以从三个方面去考虑,上下需求、左右关联和远近因果。现在现存的资源,我们已经知道我们需要什么,但是我们从哪儿去找?我们可以从产业链上游或者下游都可以,也可以左右关联,相关的企业,相关的行业中来提炼我们所需要的资源,还有远近的因果,因为现在而考虑到将来,因为现在,东北发展工业,那工业里面包不包括高新技术呢?也许高新技术将成为我们远期的因果一些可发展的东西。

  引导资源,我们用什么样的办法把我们所看到的,所需要的资源牵进来?其实引导资源里面有那么一句歌唱的“心跟着爱一起走”,实际上在资本运作中,心是跟着钱一起走的,引导资源的方式包括很多,但是引导资源的方式中,首先是“利益当头”,有这么一个小例子:两个不同县里的县长到北京来做招商,都搞了同乡会,把同乡们召集在一起,然后第一个县长是这样讲“现在我们家乡穷,需要你们这些出来的、已经发展起来的来扶持扶持我们家乡,我们现在有很多的项目需要你们投资。”当吃完这个宴会以后,人都走光了”。另外一个县长也举办了同乡会,但是他市这样讲“我们的企业现在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各地的投资商踊跃上门投资,但是我们还要记着我们自己家乡人来做,我们要把机会留给家乡人,所以我今天带来了一些项目,供大家选择一下。”这次的招商是非常成功。所以引导资源,要会引,要用利益来引,同样引完资源要会导,得领导好这个资源,引狼入室以后,你管不了这只狼,那你就会被狼吃掉,因为今天时间的关系,就不再一一举例了,我们讲的内部承包、借贷、易货、特许制、股份,引入风险投资、托管、BOT、TOT、OEM到上市筹资都是我们引导资源的方法,这些方法,我们要根据我们看问题的角度来选择合适于我们的。不是今天新上市,我们就来做上市,明天找风险投资,我们就找风险投资,我们第一联邦本身就是做基金投资和纳斯达克上市的,同时在国外有一个电视直销网络,来帮助企业把自己的产品进入国际市场,但是并不代表我们需要这些,你们企业是否真的需要,如果不是真的需要的话,我们上市以后,不能融到资,不能建立起品牌,那上市的目前就没了,你并不是真正的需要上市,所以引导资源中要做到“四合”,合情、合理、合法、合时。

  第四步,“代价评估”,可分成三方面:首先是相互代价的评估,我们之间的交换是否合理,我是不是用孩子一定要套上你这只狼,不一定,我要合理。现实代价评估,我们现存的价值中是否合理;潜在的代价,我这个付出将会对我后来的企业有多大的影响,造成多大的损失,是否引来的资源对于我们更合理一些。所以在代价评估中我们一定要细致、准确地去评述自己,要看到现实和对方给你提供的,还有你将来潜在的东西是否合适。

  今天因为时间的关系讲的比较快,所以下面就讲融资在我们企业中可利用的几种基本渠道。它是一种方法,我们前面讲到分析问题的角度和做事情的程序,那我们怎么去判断呢?我认为有四个需要的工具。第一个工具就是直觉判断,凭我们以往的经验,凭直觉进行判断。第二步,直觉判断解决不了问题了,那我们就要用逻辑推理,用事情的发展来去推理它是否是我们所需要的。逻辑推理不能够满足自己是否真的需要时,我们就需要第三种工具,数据统计,以数据为基础,用数据说话,数字时代,来去解决是否合理。还是不行,我们可以用实验证明。在北京和上海有一些大的企业根本不露面,突然冒出一个非常小的企业在做一件非常大的惊天动地的事情,那是因为背后有非常大的财团在支撑他在做实验,是否真的需要做,是否真的需要资源。所以在这个时候,我们用融资的渠道,用融资的方法通过直觉证明了我们是怎么来判断这件事情以后,通过我们这些判断的方式来判断,找出了更正确的,那么我们怎么利用,引导资源利用什么样的方法。我分了三大类方法,第一大类方法叫通用的方法,已经提升为不但在融资上,甚至在战略、管理、营销上都可以使用的;然后还有专业的方法,我们讲到融资的渠道叫资本融资、品牌融资、产品融资和渠道融资,而在我们本身还有每一个企业家通过它的发展历史总结出来的特别方法,我叫它“特法”。所以我们有“通法”、“专法”和“特法”。资本融资就是用自己的资金融资,用自己的固定资产来融资,在这个角度上,我们资本在企业提到上市,大家去上市只单单看到钱吗?想没想过你们的品牌获得价值,想没想过通过红筹的方式可能能使你躲过一些贸易壁垒,想没想过一些上市公司对你感兴趣?其实上市有很多很多的优势,当然有更多的风险,自己没有真正评估好,就直接去上市,又不愿把自己变成王先生讲的“金鱼”,不愿透明,那样风险会很大,而且资本融资,不是有钱了就能买来资源,通过资本可以有很多方式,比如现在有五千万,但是这五千万对我整体发展不够大,甚至你想去投资可能也没有人要你投资,因为你的信誉度不够,那我们怎么办呢?我们可以通过资本,提升我们的品牌,我们买一些知名企业的股票,然后在我们企业的宣传单上印出来,我投资过哪些哪些知名的,甚至世界五百强的公司,那我的品牌就通过资本而建立。

  品牌融资,耐克、可口可乐,这些大大小小的大家都会知道它的案例,它就是通过品牌来形成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其实中国有很多的企业有非常丰厚和合理的产品,而这些产品往往大家想到的只是如何卖。难道产品就不能变成一种融资的方式吗?难道产品就不能换来国外的一些企业的渠道、资金吗?甚至我拿什么和它去并股呢?拿什么样的和美国一些已经上市的企业进行合作呢?它正是需求这个产品,而我正可以用这个产品带来我巨大的回报,包括渠道。中国自己的渠道,每一个企业发展了这么多年,在中国的渠道,自己的分销,各个省的分销商是非常充分的,在管理上也是非常严谨。而在WTO打开以后,国际的一些企业急得眼珠子都蓝了想进入中国,而这些渠道就是你们生出资本的方式,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跟他们进行比较严密的合作,通过这种方式更好地进入国际资本的市场呢?

  因为时间关系跟大家沟通这些,谢谢大家。(掌声)

  主持人:谢谢钱勇先生,看看大家对钱勇先生的演讲有没有什么问题。那我们感谢钱勇先生的精采演讲,下面由于时间的关系,我们就不休息了,如果代表想放松一下请自便。接下来我们就进入到今天下午的第三个单元《中国企业走向实际的思考》,这一个单元我们邀请的是部分企业家代表的演讲。第一位演讲嘉宾是江苏远东集团董事副总经理卞华舵同志,他演讲的题目是《中国企业家的五大智慧源泉》,大家欢迎!(掌声)

  卞华舵:各位领导、各位企业家朋友,很高兴在这儿跟大家进行交流,因为下面还有很多非常重要的演讲嘉宾,所以我只能压缩一下我讲的题目。

  我的问题是这样的,中国的企业在改革开放二十年来,跟世界企业的差距在哪里,我想各个不同的专家对此有不同的总结,无论我们在企业的发展规模、决策的速度、质量、技术研发、生产,资源都有很大的差别,这个差别是怎样造成的?主要是三个方面,决策、用人和制度。这是企业家要做的三件事情,但是把这三件事做好了是很难的,我们认为我们的差距主要是表现在这三个方面,而这三个方面又主要表现在企业的动力源——企业家。

  一个企业家要想做到正确的决策,他就必须要正确的把握信息,并且要用系统化的知识结构来组织这些信息,并且还要掌握系统的工具,所以我认为思维决定着企业家的决策,思维从哪里来呢?研究一个企业家思考什么,比如我们今天研究胡锦涛总书记在想什么?那么我们就要获得信息,他通过什么渠道来获得信息,如果我们研究他的信息流我们就可以研究他的思维,研究他的思维就可以研究他的决策。我的逻辑是这样的,企业家的智慧从哪里来?他的思维源泉在哪里?我总结了企业家的五大智慧源泉。这个报告曾经在珠江三角地区、长江三角地区做过很多场,今天我简单地把我的思维逻辑跟大家做一个汇报。

  我先讲一些实际的例子,有一次我和一个朋友在一起交流,他是浙江一个著名的企业家,我问他你每天的时间是怎么分布的?他说我每天平均六小时在阅读信息,我问他最喜欢的读物是什么?他说是《毛泽东选集》

  有一次我跟TCL的老总聊天,我问他喜欢看什么书?他说我喜欢看三种书,《中国古代书》、《毛泽东史》、《当代企业的成功史》。

  有一次我问张瑞敏,你成功的秘诀是什么,你有没有老师?他说如何做事有一个老师,孔子的《论语》,如何做人《老子的道德经》,如何参与经营、进入市场,我有一个老师孙子的《孙子兵法》。我总结中国的企业家有以下三种:一种是复古型,比如说海航的老总;第二种是非常推崇西方,推崇MBA;第三种是非常推崇毛泽东,甚至把他的很多军事思想运用到商场中。所以我总结,企业家怎么变得更聪明,怎么样让决策更有质量,在二十一世纪,中国的企业怎么能够和世界的企业较量,我们必须找到智慧的源泉,所以这就是我下面讲的“五大智慧源泉”,这是非常有特色的。

  第一个就是中国古代文化,这个问题看起来好象没有什么新意,但是真正系统地从中国古代文化当中去吸取知识的营养,这是我们中国企业致力于世界的一个重要的途径和简洁的途径,在我看来,中国先秦时代已经穷尽了中国文化的70%到80%,最近五年没有写什么文章,不敢写,因为我觉得我写的东西古人都写过了,现在写就是浪费生命、浪费时间,而且给这个时间又增加了很多信息垃圾,今天我们的很多专家和新闻媒体都在向社会抛出垃圾,其实真正真知灼见的,老子、庄子、孔子、今天我们再讲,怎么讲都讲不到他那个位置,所以每天说那些很肤浅的简单的道理,因为我们无知,所以我们才敢说。所以我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就像伊斯兰文化,古希腊文化,我们知道在人类历史文明当中,比如说印度的文化佛教,比如伊斯兰文化,比如基督文化,他们从不同的角度来诠释这个世界,中国先秦时代,应该说它确实全集了中国文化的很多部分,所以它比较系统地解释了人和社会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然的关系,如何做事,如何处人,古人都已经说的很清楚了,所以我认为中国的企业家最值得学习的就是古人。我们花很多时间学英语,至少学五年时间,另外在阅读英文文献的时候速度很慢,所以时间的差距就造成了,其实你不要看那么多英文,你看中国的古代智慧,我经过比较发现,那是很近的一条道路,中国古代智慧给我们很多智慧。第一,中华民族给了我们非常优秀的中华民族精神,我们的民族精神有很多,比如强调以人为本,比如孔子就说过“人载爱人也”,还主张“善民、利民、惠民、富民而教民”,所以我认为在中国古代思想中呈现着爱人的思想,这是一种广博的思想,还有为人,以人为本就是为了人,还提出“人皆为尧舜”,就是说人都可以正确圣人,每个人通过努力学习都可以成为卓越的人,有道德的人,人是可以教化的。我就不一一说了。再一个“厚德栽物”,追求博大精深的思想,中国人非常注重道德的修行,道德修养的决心,兼修并学的心态,这都是中国文化给我们非常好的思想,再比如自立、自强的精神,中国人非常注重居安思危、一切从客观出发,重实践、重长远等等。我经常跟企业家讲,台湾的华人很幸福,包括松下,他们在企业里倡导一种宗教精神,精神信仰是非常重要的,所以中国的企业采用强取豪夺,利用机会主义的方式来积累财富那是没有,中国过去二十年是机会市场,未来我们确实要进入一个智慧市场,通过一个崇高的品行来引领自己的企业运行,所以要从古代文化来学学这种精神。

  第二个,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我认为中华民族的思维方式是当今人类文明史当中最先进的思维方式之一,我们作为每一个炎黄子孙、中国人应该感到无比自豪,思维的最高境界是无中生有,“无”是个很绝妙的概念,无不等于没有,无就包含了有,无就孕育了有,无就是有的前提,因为无创造了有,所以它是原创,所以我觉得以少胜多,以弱胜强,一胜二,二胜三等等,这里面讲的全球采购,在中国古代文化里只要稍微变通一下,这都是小儿科的东西,所以我们要看到,中国古代思维的博大精深,对立统一的观点,逆向思维的观点,现在很多人之所以感到懦弱,是因为欲望太深,如果你真的为了事业,你就会变的很坚强,你为了私欲,你就会变得很软弱,“无欲则刚”。所以中国文化是一个优秀的宝库。

  在革命的时候,我们反帝反封建,所以把很多文化都反掉了,包括很多受过良好教育的人对中国的四书五经都没有读过,这实在太遗憾了,我说中国的文化是中国企业家智慧的一大源泉,但是并不表明中国文化就没有弊端,中国文化也有很多缺点,在漫长的历史实践中,它形成了非常长、非常缓,所以中国古代文化中的模糊思维跟现代管理思维的精确思维是非常矛盾的,再比如由于时间非常长,所以中国的思维是断裂式思维,这种断裂式思维和管理的连续性之间也是有矛盾的,再比如,长期以来,中国的文化还是非常封闭的,所以封闭的文化跟管理的开放性还是有矛盾的,另外中国的缓慢的行为和现代的高效益也是有矛盾的。我就不展开了,展开就非常多。

  第二个智慧叫“西方管理科学智慧”,我先用一句话概括是什么呢?当今各大高校,甚至我们在过去非常热的叫“MBA课程”,我知道我们现在国内有很多MBA课程,我有一个感觉,很多人很崇拜MBA,但是因为现在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潮流,觉得MBA一钱不值,美国一个著名的安全学家最近写了一本书,对MBA大加批判,他认为MBA根本就是胡扯,我认为这个观点现在是非常流行,我这里顺便说一下,最近几年由于我们这个社会严重的信息不对称,现在我就感觉到社会上各种观点都有,比如经常流行很多书,我随便列举几个,《追求卓越》,认为这本书改变了美国的企业,所以中国很推崇,后来又研究了一本《企业常青》,后来又搞了一个《4+2》,几年前的《谁动了我的奶酪》《细节决定成败》,这些书价值其实都很小,但是很多企业家都把这些书奉为经典来读,所以我觉得中国的企业家确实很盲目。但是西方的MBA课程给我们解决了生存运营中如何变得更有效率的过程,这点我觉得很有益,MBA不一定能成为一个很好的管理者,更谈不上成为一个企业家,我们的MBA只能培养职业经理人,但是学了MBA未必能够成为一个好的经理人,但是一个好的企业家必须要具备MBA知识,如果你不具备MBA的知识,我想你很难经营你的企业,因为MBA建立在一个非常科学的,把企业作为一个模型来演绎,这里面我想简单的对MBA的知识体系做三个纬度的划分,首先是生产管理,营销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这些管理知识对我们非常有用。第二个管理的知识体系,计划、有效控制、组织、领导,甚至有人提出创新,我想如何有效的组织、有效的控制,有效的兼并,这是管理要研究的问题。

  还有第三个纬度,产生的结果就是企业质量好、速度快、成本低、效益好,围绕这个又出现很多理论,质量管理理论,怎么加强服务、改善速度等等,我想这加在一起就构成了MBA的知识体系,我认为这对企业管理非常有用,作为一个企业家要想决策管理,必须要架构MBA体系,但是一个中国的企业家仅仅学了MBA就能把企业搞好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事实上西方的古典经济学这整套的理论仅仅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框架性的东西,其实古典经济学理论现在看来多假设都是错误的,比如说人都是理性的动物,我可以告诉他,企业家很少理性决策,问他为什么进入这个领域,其实不是因为这个领域经过科学的论证,博士做了很多报告,是“我喜欢”,“我愿意”,我为什么搞这个东西?因为我愿意我喜欢。所以我们很多MBA没有用武之地,因为你根本就不懂老板的心,这是地个智慧。

  第三个智慧源,我认为对中国企业家非常重要,这就是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关于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一个企业家怎么变得更聪明,从哪里去吸取智慧营养呢?那么就学习中国共产党吧,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表现在党的文献当中,中国共产党从创建到现在各种各样的决议,我远的就不说了,一大、二大、三大就不说了,最近几年做的决议,比如关于人才的决议,比如说关于科学发展观的提出,比如说关于和谐社会概念的提出,这是多么的精辟、深刻,关于我们上午谈到的宏观调控,实际上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智慧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第二是表现在领导的文气和讲话中,我认为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主要集中表现在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中国共产党的智慧主要集中表现在这两本书中,当然要加“三个代表”也可以加,但是毕竟不像毛泽东邓小平文选影响那么深,那么系统,所以让我推荐的话,毛泽东选集和邓小平文选这两本书应该是当代中国二十世纪最大的智慧源泉,但是我发现很奇怪,一般的小企业家不怎么感兴趣,但是真正的中国的大企业家他们很感兴趣,因为你怎么思考,怎么经营企业,从毛泽东那儿就可以得到答案,你怎么思考,可以从邓小平那儿得到答案,其实今天,我们的党中央,尽管共产党走了很多弯路,但是在中国共产党内,毕竟云集了中华民族最智慧的脑袋,虽然中国共产党的党员不是所有中国精英人士的代表,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中国的绝大部分精英是集中在中国共产党内,大家承认吧,我觉得中央的每一个决议,背后所蕴藏的确实是全民族的智慧,我们企业要面临的问题并不比胡锦涛要面临的中国发展问题更复杂,胡锦涛总书记是怎么解决当代中国的问题的,那么你怎么解决你企业的问题,这是最好的借鉴之处。

  中国共产党组织智慧,中国共产党就是“无中生有”,从小到大,大家知道,引导一个几千万党员,作为一个十三亿人口的执政党,对他的驾驭能力,驾驭这样一个民族,那是非常不容易的,我们领导一个企业,大不了就是几万人,跟共产党领导十三亿人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所以一个中国的企业家学习共产党的智慧,你就会聪明得更快,所以我一直在研究企业家看什么书,因为对于企业家来说时间太宝贵了,当代的书90%是垃圾,你一不小心就会得到很多垃圾,有两个坏处,第一浪费了时间,第二,扰乱了心智,因为今天社会上很多流行的书都是垃圾,包括商业炒作,这些书怎么怎么,我就发现这些书很可笑,所以我觉得,关于这个问题我就不举例了,其实有很多流行的书都是垃圾,所以企业家不能乱看书,扰乱心智、浪费时间,中国古代先秦时代的书看一看,西方古典经济学的书看一看,包括毛泽东选集邓小平文选。这个就不一一举例了。还有共产党的执政智慧,共产党的很多新思想、新理念,都是我们企业的指导思想,在十六大的时候,江泽民当时做报告,他当时讲了一句话对我非常震撼,江泽民当时在做报告的时候,在中国共产党这么严肃的报告他讲了一句话,这句话是什么呢?“你们都拿到稿子了,我就不全部念了。”这句话出自江泽民之口,这表示中国共产党是多么的务实,而且十六大报告的很多话完全可以作为企业的指导思想。

  第四个智慧源,我把它总结为“干中学”的智慧,实践出真知,我主要谈三个问题,第一,企业家要善于总结,企业家个人学习,第二要组织学习,不仅个人学习,关键是企业家要当教练,让下面的人跟你一起学习,第三个层次就是构建学习型组织。

  第五个智慧源,当代成功企业的实践。当代成功企业的实践我觉得对我们企业非常重要,在你所从事的这个领域,当代企业最成功的企业是什么?我问李东升的时候,问他看什么书,看他这个领域里全国做的最好的企业什么,我觉得,李东升之所以成为李东升,张瑞敏之所以成为张瑞敏,柳传志之所以成为柳传志是有他的内容的,看书不乱看,我觉得我们每个企业在企业发展过程中一定要寻找到标杆,有两个含义,第一,在你所从事的产业里,一定要找一个相对比较好的作为你的标杆,然后作为全力的对照来检讨自己的得失,我们的人均生产力,我们的利润指标、财务指标方方面面实现全面的对标,第二就是要把我们的竞争对手作为标杆,所以,所谓当代企业实践的智慧,就是寻求标杆的智慧。

  因为时间关系,我就在这儿简单把我的基本思维逻辑给大家做一个汇报,一个企业的五大智慧源泉,以上奉献给在座的各位朋友,谢谢。(热烈的掌声)

  主持人:下面我们有请第二位演讲的嘉宾,江苏五星电器集团的董事长、总经理汪建国先生,他演讲的题目是《迎接中国流通业的英雄时代》,大家欢迎!(掌声)

  汪建国: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企业家和新闻界的朋友们,下午好,非常荣幸也非常高兴能有这个机会跟大家一起交流,要感谢我们的中国企业联合会和中国企业家协会,前面听了很多专家和教授的演讲,有一些宏观和战略的思想,受益匪浅,我今天就作为一个企业在微观的角度谈一些自己的想法,我演讲的题目是《迎接中国流通业英雄时代的到来》。

  商业流通业是这几年市场的一个热点,但是因为众所周知的原因,重农轻商,重生产轻流通这种思想的影响,应该说我们的流通业还不是很发达,与工业企业相比,无论是流通产业的组织化程度,标准化程度,规模化程度,以及流通产业的品牌,都很少,另外跟发达国家相比,我们我的差距就更大了,流通业,特别是服务业占GDP的比重只有30%多,发达国家有70%以上,这就是个很明显的差距,但可喜的是,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特别是这几年市场经济的发展,流通业发生了重大的变革,首先从体制上来看,原来国有企业一统天下的体制有了根本的改变,除了国有的商业以外,更重要的是有了我们民营企业、私营企业和很多的中外合资企业进入中国的市场。

  第二从业态来说,原来一百户传统的商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既有连锁的超市,也有便利店,也有专卖连锁,还有大型的购物中心的出现。

  第三从市场来看,这几年市场也发生了很大的变革,服务也好了,购物也方便了,这都是很大的变化。但是尽管这些变化发生,但是我们要看到的是,更大的变化在后面,第一以连锁业为特点的商业的工业化革命即将到来,大家知道流通业原来都是散而小的流通产业,就像当初工业生产,生产粗放式,自给自足的方式,工作效率非常低下,现在流通业也在发生工业化的变革,战略化分布、流水型操作,是一种标准化、规模化为特点的正在流通业产生,原来那种自给自足的生产方式,也是因为流水化以后几个人不同的分工,使生产效率发生了很大的变革,但是这种变革正在流通产业发生,从这种意义上来说,流通产业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

  第二,随着整个商业的发展,原来以产业主导的影响正在发生重大的变革。以前我们的品牌,从家电来说,知道海尔,知道格力,知道美的,这些产业的商业品牌,另外产业主导的资本市场,随着连锁业发展,可能会出现很多的商业品牌,商业资本也将在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所以我今天演讲的题目是中国流通业的英雄时代的到来。

  我的公司是五星电器,市场定位以华东市场为主,企业很特殊,前身是一个传统的国有企业,通过我们的改制,通过我们的转型,应该说我们也成为一个全国的连锁企业,03年我们又进入了全国连锁企业第13强,成为全国家电连锁企业第四强,我们以高速的发展,每年的递增幅度不低于80%,04年我们的递增幅度达到100%,应该说随着中国市场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中国流通业的行业地位以及管理水平正在逐步提高,商业资本在产业发挥的作用日益提高,商业品牌正在迅速崛起,流通业的地位和作用也因此发生根本性的变革,商业指导消费,商业促进生产,商业凝聚财富的流动日趋显现,商业已成为决定了经济运行速度,体现经济运行质量和提高经济繁荣的引导力量,一大批商业领军人物的崛起已成为主导力量,人的因素作为生产因素最积极最活跃的因素,流通业的领袖们正在流通领域起着灵魂的作用,有效的推动了中国流通业的发展,成为中国流通业的新的生力军,他们一次次的市场拼搏显现出了中国英雄的本色,所以说中国流通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流通业的发展不仅最大的推动了产业,而且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在新的形势下,流通业将大有可为,市场造就英雄,市场也同样呼唤英雄,让我们携起手来以振兴流通业为已任,共同迎接中国流通业英雄时代的到来。

  我的发言完了,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汪总的精采演讲,第三位演讲嘉宾是河南鹤壁煤业集团董事长、党委书记李永新先生,《用科学发展观审视我国能源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家欢迎。

  李永新:各位领导、专家、企业家、各位朋友,下午好,首先感谢大会给我与各位领导、专家、企业家、朋友们交流的机会。

  大家知道,人类利用能源已有漫长的历史,但是现在能源进入到快速发展的时代,使世界能源需求持续增加,发达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差距,其产生的空前巨大的生产力加速了不可再生有限能源的开发和消耗,环境的恶化让随着社会进步的发展日益被各位所重视。

  自欧佩克去年10月1日消减石油源以来,石油价格大幅度上升,突破每桶45.13美金。全球国民生产总值70%以上由美、日、欧盟这三个地区占到,同样给我国带来了机遇和挑战,根据世界权威机构分析,水利大概占2.6%,大家都知道,我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也是能源生产和消费大国,我国有丰富的煤炭和水电资源,但是我们是全球能源贫穷大国,93年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进口国,现在已经超过了三分之一以上,假设国际形势动荡,三分之一以上的石油出口,怎么弥补呢?根据世界能源的情况,我国短期内不可能改变能源生产,以它为主,在这个有数的经济大国中,我国又是最依赖于煤炭的国家,发达国家24%,而我们国家70%多。当前经济开发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应具有条件限制,在今后较长时间内也不可能改变当今世界和我国的能源供给形势,首先大家知道大庆油田的发现和应用,使我国在当时的石油资源利用一日千里。

  随着改革开放初期的,致使煤炭行业无序竞争,国有煤炭企业对情况的不够重视,在经济发展中,使我国出现缺煤和用电告急的情况,这也逐步使人们认识到煤炭在我国的应用重要性。

  其次,十六大确定了走新型化发展道路,大家知道,未来二十年,我国全面建立小康社会,能源全面紧张,因此我们应该走出国门,对外实施友好的,对内实施,促使国家在能源保障,安全和可持续发展上达到多元和优化。大量燃煤对环境的压力增加,二氧化硫排放量已占世界第一国。其次,为国家最高利益考虑,尽快筹建国家权威性的专职有效的能源机构,通过反思和深思建国以来管理机制和效果的,确保国家能源有效利用,需要国家权威能源机构来统筹,而不是分来分去,什么都不用管。

  其五,以全球的视角,制定全面的合作计划。首先是与中东的合作,另外是与美国,其次是周边国,尤其是资源丰富的俄罗斯,以保在亚太地区我国的资源大国地位。

  消除几千年来官本位的思想,一旦国际形势突变,不能使能源使我国的经济

  大家知道,能源是一切经济活动的基础,为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努力为国内创造改革、发展、稳定的基础,尽快赶上和超过发达国家的水平,根据国家短期、中期、长期的能源发展计划,去认真落实可持续发展的目标,当然,煤炭企业,我们鹤壁集团是()的企业,

  希望能成为人才的平台、投资的平台,与在座的企业家们共同发展。

  石油、天然气、煤炭等资源的争夺日趋激烈,世界能源的缺乏,而我国经济发展的高投入、高消耗维持的GDP增长状况仍在加剧能源的供应紧张和环境恶化的局面,因此我们应该深刻研究世界主要国家,和欠发达国家的能源机制和能源状况,在不轻易应付时代变化的情况下,支持国家尽快实现小康和可持续发展战略。

  主持人:谢谢李永新董事长,下面我们最后一位演讲嘉宾是一位学者,他是北京工业大学中国经济转型研究中心的主任黄海峰博士,他的演讲题目是《中国企业国际化的发展道路》,大家欢迎。

  黄海峰:非常感谢大会的组委会、承办单位邀请我参加这次论坛,2004年7月26号美国《财富》杂志公布了全球五百强名单,我国包括中石油等16家企业入围,创下了历史之最,中国的经济转型经历了一个漫长的阶段,在这个中间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是我们的企业,我们企业的投影化成分标志着中国经济的良性发展,如果我们从宏观角度来看,中国经济的几个转型,一个方面是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化社会的过渡,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工业化、城市化;第二个方面,我们从计划经济向有中国特色的市场经济过渡,走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化道路;第三,我国从相对封闭的过程向开放的国家过渡,这就是我们面临的国际化;第四个方面,我们国家正从人治的社会向一个社会主义法治国家过渡,我们要在这短短的几十年当中完成以上的转型,这是一个史无前例的任务,还有一个方面,中国的经济转型正从自由化、民营化、市场化、国际化向细化转型。所以我们的企业要把握好这五个方面的转型,这是当代的一个问题,在这方面我提出几个观点,而这也是通过我十年在国外研究跨国公司,结合我国的企业国际化基本情况总结出来的,中国企业国际化现在主要存在一个什么样的转型趋势呢?

  第一要从加工的中国化向技术的中国化乃至管理的中国化转型。第二,要从“中国制造”向“中国技术”转变;要从一个单纯的中国概念向中国模式转化。中国的经济模式我们要从单方面的加工生产国际化、通货贸易的国际化向投资国际化与金融国际化进行转型,换言之“走出去和引进来”这两个战略应该是并重的。单纯的国际化并不仅仅包括一个生产产品的国际化,而且也包括人才、管理、信息以及投资结构的国际化。

  谈到国际化主要在两个层面:一个是企业层面的国际化,一个是经济宏观层面的国际化,这个方面我主要是结合国外的一些案例把一些有益的经验与在座的专家、企业家进行分享。中国企业国际化动因是来自于什么方面?中国企业的国际化是适应经济全球化的客观需要,我上星期主持了一场大型报告会,就是谈中国经济能否持续、高速地增长,我们邀请了经济学家、企业家以及能源专家,前面那位从河南来的企业家,他就是从能源角度谈到中国的一些经济问题,从这几个方面来看,中国经济能否像现在保持9%的GDP增长速度,能否持续呢?从经济学家的角度讲,他们是有自信的,总的观点来讲,中国经济要达到这样一个高速、持续的发展,一方面是可行的,因为通过我们的制度转型,可以在极短的时间之内,有效的资源配置,从劳动力市场,以及技术市场,都可以达到这一点,但是另一方面也是担忧的,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是靠什么支撑的呢?靠大量耗能,环境污染以及效率不高的管理手段达到的,这样的方式要是持续增长,我们的人员结构是完全达不到的,所以一方面有担忧、有挑战,一方面,也有可能,在这方面,中国企业的规划就是当务之急,在这方面,国内市场的竞争日益激烈,特别随着WTO后步入期的到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越来越多的跨国公司进入中国的大市场,使得国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的国际化,国际市场竞争的国内化,国际市场存在着一种巨大的吸引力,它占领国际市场有助于中国企业利用国际资源并扩大再生产,从我的角度讲,如果能源不够的话,我们可以通过市场的资源配置手段到国外去进行能源购买,通过国际市场价格的对比,我们完全可以做这一点。现在中国的企业已经进入拉美,到了美国的后院,引起了美国经济界理论界的高度重视,这说明我们的国际化程度现在是越来越大。中国加入WTO,并制定了与国际接轨的政策法律,减少了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过程中遇到的贸易壁垒与障碍,刚刚加入WTO的时候我处理了很多关于反倾销的案例,现在中国的企业也逐渐走向成熟,特别通过我们一些联合会,在国际上已经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在国际贸易争端中,通过法律的手段保护自己是一个方面,其次还可以通过公共关系方面,这些软性工具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效果。

  第二,中国企业国际化是加快中国企业发展内在的要求,中国企业存在一个比较优势,像劳动力资源,但是单纯讲劳动力资源,我们现在也在逐渐丧失这个优势,要增加劳动力资源的基础含量,中国在很多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上较大的优势,这是不可置疑的,通过价格来比较我们是有一定的优势,但是仅仅通过廉价劳动力形成的产品的反映,在国际市场上并不是特别好,像最近西班牙事件,还有其他一些相应事件都能表明这一点,中国企业光从加工向设计、拥有技术专利这方面发展,这才是我们最根本的国际化之路。

  第二方面,科技的进步使得国际贸易活动更为迅速和便利,互联网的普及也大大加快了国际经贸信息的传递,使得我们国际化的方面是当务之急。同样,国外的资本市场对中国企业也存在一种巨大的吸引力,中国企业可以通过海外上市等途径在国外获得资金。那么中国企业国际化到底经历了几个阶段呢?我们可以总结一下,从1978年到1988年,我们可以作为起始阶段,这段时间,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随着经济体制改革,有了初步的发展,特点是被动的,间接的,从1988年国务院正式批准中国化工进出口总公司为跨国经营试点单位到1992年企业开始自觉的进行了国际化经营,到了第三个阶段是快速发展阶段,也就是从1992年党的十二大确立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到2001年,中国企业的国际化得到了长足持续的发展,尤其是1999年中央提出“走出去”的战略,更加激发了企业国际化的热情,第四是全面发展阶段,从2001年中国加入WTO至今,中国企业在各个方面展开了积极而富有成效的国际化经营。

  上面是好的方面,中国企业国际化进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总结一下,有这么几个方面的问题,一,企业国际化经营观点不足,许多中国企业满足于国内市场的开拓而忽视国际经营的重要性,还有很多企业缺乏科学的国际化发展思路,对向外的经营存在的过多的顾虑,只注重短期利益,而忽略长期利益,这都影响了国际化的进程。第二,相关政策措施不适应企业的国际化,长期以来我们实行的是计划经济体制,尽管市场经济体制在理论上已经确定,但还有一些不合理的政策制度,制约了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特别是在外汇、投资、金融、劳务等方面的立法和审批程序,也都存在着一些不足,与国际惯例和措施差别较大。第三,现代企业制度建立不够完善,我国已经提出了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但中国的企业在决策、资源配置等方面与发达国家企业差距很大,中国企业正处于经济转型的时期,大多数企业还没有按照一个国际惯例建立起现代企业制度。在组织方式、管理方式、经营方式上都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的企业,这里举一个案例,像现代很多的跨国公司,它都有一个强大的信息支配系统,无论这个企业到任何国家经营的时候,这个总公司的信息支配系统都为它提供服务,我们的企业在这个后台方面还需要跟进。

  第四个方面,缺乏国际化经营的专门人才,国际化的经营需要有专门的人才来应对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商贸活动,从而减少中国企业国际化经营的成本,国外的企业特别重视在海外经营的时候对它的雇员当地的文化进行熏陶,这方面就是跨国文化管理的培训,特别在培训中我们要加强这方面国际化人才的培训。

  第五,投资结构与方式的不尽合理。中国企业在国外投资会遇到很多困难,尤其是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产品的选择,经营方式的选择往往有所失误,中国企业在国外市场的选择上一般集中在发达国家,注重短期的利益,忽略当地的经营环境,文化环境,政策法律影响,在长期来看必定会遭受一定的损失,在产品的选择上我们还存在产品的单一,而且技术含量较低,企业抗御风险的能力较大,只充当一个加工厂的角色,所以在这儿,我对中国成为世界加工厂的概念提出质疑,中国要成为世界加工厂,能耗、环境这些方面都是我们的风险,所以中国要在技术的方面加强。

  第六个方面,信息化的社会,当今世界是一个信息化的世界,信息业已成为企业进程的要求,中国企业在国际化的进程中需要掌握大量的信息化资源,刚刚有一位企业家讲到垃圾信息,要在这种信息资源中间找到最有价值的信息,这需要我们的企业加强信息化的硬件、软件的建设。

  提出这么几个建议,从宏观层面上对企业的国际化提出这样的建议,第一,加快中国的经济转型,建立企业的现代制度,中国企业的国际化进程与中国的经济转型是密不可分的,经济转型为企业的国际化和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所以我们的经济转型经历这五个阶段是交叉、互补的,即经济的自由化、经济的市场化,经济的民营化向经济的国营化和市场化转型,现在中国企业面临的环境就是国际化和市场化,加快中国企业国际化的进程,就促进了中国企业向国际化的深度和广度发展。

  第二个方面,我们国家有关部门、政府也要制定与国际接轨的相关政策法律,这方面我就不赘述了。

  从微观层面来看,提出这么几个建议,一,企业要是制定阶段渐进化的发展,从商业产品开始,然后向其他的金融国际化、投资国际化方面逐步展开,遵循从本地市场、地区市场、国外市场、全球市场的发展模式。

  第二企业进入国外市场时在产品选择上要充分利用比较优势,在地区的选择上要注意当地的文化背景、法规,在进入方式的选择上要注重利益的再分配,在独资与合资,许可贸易与特许经营贸易之间进行衡量,尽量获得较高的附加值。

  第三、企业要制定技术创新战略,和组织创新战略,企业通过技术创新可以增加产品的种类,抢占市场份额,促使企业向多元化发展,增强自身的抵御风险能力,企业通过组织战略减少企业内部的经营成本,提高企业的经营效率,使企业进行通过协调能力又有较强的个人应变能力;

  第四,企业要注重信息化战略的实施,企业首先要做到内部的信息化,保证各个部分部门和单位之间信息化设施的利用,加快互联网、数据库、办公软件的普及,使内部的信息可以及时、准确的反映到各个层面,决策部门和基层部门要进行协调,在内部信息化的管理同时,企业还要完善外部的建设,加强与客户同行业、政府部门、咨询部门的信息沟通,确保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获得外部有价值的信息。

  第五个方面要重视跨国文化的管理,搞好跨国文化管理较做好以下管理,首先要面对国际化的企业,对国外的文化进行研究,要进行跨国文化管理的研究,首先要对国外文化研究学习它国民族文化的一些创新点,第二建立现代人力资源体系,在人力资源工作中间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因素,有意识的培养跨越文化的经理人,同时要实行开放的体系。尽量依靠当地的借助他们的优势来发展事业。

  第三个方面重视跨文化管理之间的沟通,就是跨文化企业界的沟通,企业要善于与当地人进行沟通,把当地的文化、法律这些方面的情况,就不会再出现西班牙事件的一些不好的案例。

  第四个方面进行跨国企业文化创新,就是你在一个企业向外进行发展的时候,要把你母公司的文化与国外分公司当地的文化进行有效的适应、融合,从而构建本身企业在国际化经营之间新型的企业文化,以这种新型的企业文化作为国外分公司文化的管理基础。

  像日本很多管理人员就说,在中国跟日本合资的企业他认为中国只是除了土地和劳动力,专利和管理是被我们所控制的,在这方面,要引起在座企业家的高度重视,你在跟国外企业家合作的时候,也要牢牢抓住你企业未来发展的命脉,技术和管理。总之,面对经济、企业国际化的新的趋势,我国企业要采取阶段性的发展模式,灵活的经营方式和全面的国际化的发展战略,特别要重实物,我在国外公司工作了十年,为什么我选择教育,我也是一种投资,我把我自己所学、所积累的经验投资于未来的系统,在座的企业家我非常尊重,你们也是投资,投资于现代经营的一个机制里来,所以我们两者之间可以结合起来,都是作为投资者,所以我们要全力打造内部核心的力量,创出中国的国际品牌,这样可以形成,在座的很多企业家,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你们会成为中国在外的跨国公司,我也希望我能够贡献自己的微薄力量,谢谢大家。(掌声)

  主持人:谢谢黄海峰博士的精采演讲,今天下午的论坛我们就进行到这里。






评论】【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印度洋地震海啸
部分大豆色拉油不合格
杨振宁登记结婚
意甲在线足球经理游戏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2005年新春购房指南
2004地产网络营销盘点
天堂II 玩转港澳指南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