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民
展览中心场馆是展览活动的物质载体,在展览产业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展览场馆的硬件环境直接决定了承接展会的规模、档次,对展览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我国现拥有的展览场馆中有相当部分是建国后六、七十年代建设的,这些场馆大多
建在城市中心,主要承担公益性的社会展示、宣传活动。近年来,中国展览业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迅猛。全国许多地方包括一些中小城市由此兴起新建、改扩建展览场馆的热潮,全国展馆总面积实现翻番。日前有关统计显示,我国展览中心场馆120多个,室内展览总面积200余万平米。展览场馆的兴建、扩充的确从硬件上满足了会展业快速发展的需要,但在我国展览中心的规划和建造中,仍存在不少盲点、误区和问题。主要表现为:
1、缺乏市场调研和准确的规模定位。展览业以区域经济为依托,展览中心是否要建,建多大规模,应完全取决于当地的产业结构,资源优势和区位特点。而我国一些城市在建展览中心时,仓促上阵,不考虑当地和周边城市展览市场的需求,规划的制定带有很大的盲目性。其结果,要么规模过大,展馆空置率很高;要么规模太小,用不了几年就得扩建和改造。造成国家资金、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
2、布局不合理。一些城市的展览中心位于市中心繁华地带,土地使用受到很大的限制。这就带来一系列问题,如货物的进出口问题、展馆层面的承重问题、预留发展空间问题、绿化问题、交通问题等等。
3、实用性不强。部分展览中心建成当地的形象工程和标志工程,外表高大、多层建筑,内部展厅高度却难以满足展会大型特装的要求;或为柱式结构严重影响展示效果;或追求特殊造型,不但提高了投资成本,而且占用展览面积很不实用。
3、配套设施不齐全。现代的大型展会要求会展中心具备完善的功能及周边基础设施。一些展览中心建成后,配套设施相对滞后,住宿、餐饮、交通、通讯等方面的问题都会给展会乃至展览中心的运营带来影响。
4、低水平重复建设严重影响展览业的健康发展。为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各地纷纷上马新的展览中心,造成区域性重复建设。各展览中心之间恶性削价竞争,造成一些新建展览中心经营亏损,老的展览中心也难以为继,非常不利于展览业的健康发展。
5、区域结构明显不合理。展览中心建设在一些中小城市遍地开花,局部过剩的同时,北京、上海等地展览场地明显不足,北京地区尤为严重,如北京国际汽车展览会、中国国际服装服饰博览会、中国国际机床展等品牌展会其实际需求展览面积都在15万平方米以上。场馆不足问题已成为制约北京展览业持续发展的“瓶颈”。
造成以上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两个明显的原因。其一,我国展览业是个新兴产业,起步晚,开放度低,发展迅猛,展览理论和实践薄弱,人们对展馆的建设缺乏科学的认知而导致盲目性。其二,展览场馆建设具一定公益性,投资需要大量资金,回收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对城市和区域的拉动效应强劲,展览场馆基本由政府投资兴建,展馆建设和资源配置缺失市场的作用,致使一些地方在展览场馆规划建设方面投入大量国有资本而不能提供有效供给。
如何用科学发展观指导我国展览场馆建设和展览馆业的发展是需要业界共同探讨的一个重要和紧迫的课题。提出以下意见和建议供业界参考:
1政府部门加强宏观调控,统一规划,合理布局。
今年初国家把会展中心建设列为固定资产投资重点清理项目,这有利于我国展览中心结构调整。我国展览业已逐步形成以北京、上海和广州为中心的三个产业带,这三个展览中心城市主要是北京展览场馆供应不足,急需规划建设和扩大建设大型展览中心。其它区域性展览中心城市,应根据市场需求,控制新的展览中心上马和扩大规模。区域内同一城市和城市之间展馆资源应该共享,避免低水平重复建设和资源闲置。
2充分进行前期论证
展览场馆的建设应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相协调,与会展业整体发展相适应。在规划建设展馆之前应对所在地经济状况、产业结构、办展环境深入调研,实事求是的论证项目可行性。政府应加强展览中心建设项目的前期评估领导工作,强化对展览场馆建设的审批管理。 对投资大、规模大(例如5万平方米以上的)展馆建设项目可以试行中央专家评估许可制。
3,在场馆规划和设计上突出实用经济,以人为本
场馆选址应有方便优良的交通条件。场馆布局、体量、功能等要适应和满足展览各参与方的需要。
4,对不同投资主体区别对待,分类指导
会展中心的投资、兴建、运营完全按照市场化运作是解决目前会展场馆诸多问题的良方之一。多元化的投资主体首要考虑的是投资收益问题,场馆建设会更加遵循市场规律。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在一些会展市场较为成熟的地区,会展中心投资主体已不再被政府所垄断,投资主体在日益多元化,会展中心成为真正的市场经济主体变为可能。
(作者系中国展览馆协会副秘书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