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是中国入世的第4个年头,2005年,随着金融、保险和汽车等领域的深度开放,中国企业将面临更大的挑战。又一个时代的早上,浓墨重彩的中国经济画卷正缓缓展开,2005是新的拐点,从上一个4年,到下一个4年。《21世纪经济报道》2004年会12月21日在北京隆重举行,这是“中国最优秀人群”一年一度风云际会的日子,每一个时代人物一起在这一天共同相聚,放眼中国经济的下一个4年。新浪财经独家直播了此次盛会。
我想这可能要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就是从市场的角度来看,另一方面要从媒体本身来看,一个经济类媒体的读者,刚才大家看姚林先生的数字,其实在中国财经类广告的总量,其实按照版面加起来也不到20个亿,19个亿左右,但是实际上一个日报版面的总量起码到4到5个亿才能。但是现在加起来起码有8到9个亿的市场份额才能相应的活下来,但是一共才19个亿的市场,一上来就占到8、9个亿的话,基本上从市场逻辑上来说是不可能的,除非未来的市场稳定。否则的话是不现实的,但是我希望为了市场平稳的增长,刚才大家也看到那个数量了,每一年都有一个增长,我们实际上所期待的,就是一方面在总量的基础上获取一个大的份额,另外一个方面通过读者的程度来看,会有更多的市场份额。所以我觉得从目前中国的市场份额上面,还不足以养活一个日报,因为养活日报还有可能,就是除非你拿到证监会的信息披露的报告表明,否则的话是很难养活一个真正以市场为导向的日报,除非你是为了挣钱,是另外的利益束缚。
另外一个,我讲到另外一个原因,就是咱们中国为什么要看经济行为,全世界都有两种趋势,他所有的立场、信息都是围绕着以投资者为利益的,他的价值观就是围绕着投资者价值来展开的,所以他才会形成今天的地位。但是在中国从个人的社会职责和个人的价值上来说,事实上还没有完成从一个消费者到一个投资者的转变,大部分中国人还是在消费者这样的程度上,成为一个投资者东西。所以你在中国要扮一个投资者的媒体,读者的基数是不够的,那么以投资者为主体提供一个核心的新闻,这是市场新闻,当然在中国证券市场实际上不是以市场为导向,所以说你对市场化信息的报道,以投资者为核心的媒体,是以信息披露为养活自己的手段。
所以这就涉及到另外一个方面,还存在另外一种媒体,它是以决策为基础的,比如说像《金融时报》这样的媒体,它是增强决策力,大部分中国的领袖都可以看到金融时报,以此来增加自己的决策能力,这种决策能力不仅包括在投资上,还包括在对企业管理等这样的一些数据上面,所以中国经济媒体上是各种各样的,所以你很难有一个同意的价值观来判断,所以说在中国办媒体最大困难在这里,其实最大的乐趣也在这里,你怎么样在中国转型期一点点的变化,其实很多人的目的是不一样。
比如刚才梁冬先生可能是为了快感,还有人可能是为了寻求正义,实际上还有很多下岗工人看这个报纸的目的,就是看为了某个企业要垮台了,增加快感。或者看哪个企业要兼并了,他看的是商业伦理方面的目的。所以财经类和经济类的读者,他们的诉求是非常不一样的。所以怎么样操作在媒体上有一套自己的规划或者自己核心的逻辑,事实上在经历这么四年以后,这么领先的观念和领先的技术都慢慢的被屏蔽掉,慢慢的消化。按照我觉得这样的媒体还是稀缺的资源。所以我觉得至少在2005年,最近一两年的日报得到很好的发展,非常从容的在事业上取得成功,在媒体当中把它做好,还是非常大的。但是从引导性来看,我们号称是专业媒体的领导者,作为一个领导者媒体的角度来看,我们也是希望市场上会出现更多的媒体,因为这个市场的读者还需要教育。我们是希望有新的媒体出现。比如说刚刚看的数据,像都市报的读者占了500多亿,但财经类的媒体广告还不到20个亿,我相信在8年、10年以后财经类的媒体广告有100个亿应该是值得期待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