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是电力最短缺的一年,也是电力建设最快的一年
• 无论是电力过剩还是电力短缺都需要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用改革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用市场的手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供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目前有关电力国家出台一些措施,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不得已的一种行政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取决于电力市场化的改革进
程
• 有效的宏观调控应该做到提前预警,适时、适度地采取一些调控措施,会比出现了问题再去调控好得多。电力部门、国家宏观经济部门都要把握好经济运行的波动规律。能源、电力一直在做规划,但常常忽略发展战略问题。规划没有超前性、科学性,怎么能够指导现实,这就是一个问题
• 电力改革需要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政府要进行重新定位,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监管
• 对能源应有约束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
非常高兴今天和这么多经济专家来探讨电力方面的问题。接到会议通知之后非常高兴,愿意参加。今天就把有关的情况向大家做一介绍。
关于如何应对电力发展的大起大落,我们前段时间进行了一些研究,无论是缺电或是过剩,对国民经济的发展以及电力工业的发展都会造成很大损失。我们确实应该从更深层次的角度来探讨问题。当然也非常希望经济学界、社会各界都能关心和参与电力的发展与改革。
首先对电力短缺问题要有一个客观评价。就经济发展速度看,02年国民经济增长0.8%,03年是9.1%,今年也将超过9%,处于经济发展的上升期。从经济总量来看,02年国民生产总值超过了10万亿了03年人均GDP超过了1千美元,04年进出口总额超过了一万亿美元。这些数字说明中国的电力需求确实很强劲。从02年开始我国的电力增长走出了低谷,最低时每年增长大概是4.2%左右,到了02年时就达到了11.6,03年15.3%,今年预计大概是14.5左右。应该说中国电力短缺从02年开始就已经有所显现了。02年全国就有12个省市电力供应趋紧,但主要出现在夏季的高峰时段和冬季的枯水期。03年时,这个缺电现象逐渐加大。开始有19个后来有24个省市开始拉闸限电。03年最大的电力缺口是1300万千瓦,缺少的电量有400亿千万时。所以03年的现象被大家称做为“电荒”。04年是我国电力短缺最严重,拉闸限电的省市扩大到了26个,电力缺口持续增大,达到了3500万千瓦,缺少电量大概是500亿千万时左右。电力缺口比03年略有增长,但由于加大了省间和网间的优化调度和有序限电,所以电量的缺口增长并不大。现在唯一不缺电的是东北三省和新疆、西藏。但是从消费结构来看,实际上用电大户,主要是四个行业,钢铁工业占9.41%左右,化工占8.85%,有色金属占了5.88%,建材占5.53%,加在一起占了用电量的30%。近年来这四个行业发展突飞猛进。这些行业的发展确实加大了电力短缺的影响。就缺电的地域看,最缺的是华东地区。拉闸限电的损失超过两百个亿,占全国拉闸限电的50%,其中最紧张的是浙江和江苏。从春天开始就停三开四,到夏天就是停四开三。贵州、云南和广西,也比较缺电,但还是保证了西电东送的需要。再有就是河北南网、山西、蒙西和河南,主要因素还是高耗能企业的超常发展造成了能源大省的电力短缺。从缺电的季节上看,电力的最高负荷主要集中在最炎热的夏季,冬季的用电高峰主要是西北、华北、东北地区。所以7月份时拉闸限电是最严重的,过了这段时间会好一些。当然最高负荷在很大程度上与空调的迅速增长有关,如果多建保温房,强调房子的保温性,情况会好得多。总之,04年是电力最短缺的一年,但5月份后,增幅已开始回落,用电大户的用电量也开始回落了。应该说中国电力短缺最严重的时期已经过去。
从供给的角度看,今年也是电力建设速度最快的一年。从2001年电力建设项目审批速度逐步加快,分别从 2140、2437、3100万千瓦,提高到了04年的6110万。投产发电装机从1929、1796、3484万千瓦,提高到了今年的5100万。目前在建项目还有2亿8,按建设周期平均四年计,一年大概平均七千万,这个数字不得了。原来每新增一个亿需要十年、五年的时间,现在不到两年的时间就年实现一个亿。当然这里面还有电网的建设,如果没有电网的支撑,电网和电源就不能协调发展。电网建设不仅要加快进度,也要改变现有的电网投资机制,要结合区域电力市场的建设,鼓励多元投资,打破省间壁垒,在更大范围优化资源配置。
近年来的电力短缺,也导致了煤电运输的全面紧张。去年产煤17.6亿吨,今年大概是19.7亿吨,其中有50%以上是发电用煤,电煤的50%来自于山西、陕西和内蒙西部的西煤东送,这样就增加了铁路运输的紧张状态。目前主要还是依靠行政协调和一定的经济手段,但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煤之间的深层次矛盾。
分析明年的情况,发电装机已经不是限制环节,电力供需形势将主要取决于煤炭和运输的紧张状况。电煤短缺也暴露出流通环节存在许多问题。在“市场煤”与“计划电”的冲突中,实际得到实惠的可能不是煤矿企业,中间二道贩子挣了很多钱。
总的来讲,04年就这样过去了,有惊无险,电力的短缺最多,拉闸限电最广,但是冷静分析一下我们到底缺了多少电?今年的发电装机超过了4个亿,水电装机超过了1个亿,全社会的用电量超过了两万亿度,这是今年的标志性数字。按最大电力缺口3500万千瓦计,缺口为10%,拉闸限电的电量损失不到500个亿,电量缺口实际上不到5%。所以反思我们的“电慌”,是否有一定的抄作因素,对当前的电力投资建设起到了一定的误导作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一时的电力短缺和过剩都是正常的现象,更不是改革造成的。相反,无论是电力过剩还是电力短缺都需要加快电力市场化改革,用改革的思路解决发展中的问题,只有用市场的手段才能从根本上解决电力供求之间的矛盾和冲突。
分析电力需求的强劲主张,主要是我国经济增长速度有关,近年来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率已经超过了45%,进出口增长超过了46%,在零售商品的销售增长超过了12%,其中个人消费还没有包括汽车、房地产的增长。三驾马车共同拉动是经济上涨主要驱动力。消费结构的变化,导致重化工业的升级,加之西部开发和地方政府的投资驱动,导致了电力需求弹性系数的迅速上升。随着宏观调控措施的逐步到位,这些情况都会有所减缓,甚至使电力供求关系发生新的逆转。
分析05年的电力需求形势,如果国民经济增长控制在8%,高耗能企业增幅进一步回落,电力需求增长将降至12%左右。需新增电量2500亿千瓦时,需新增装机5000万千瓦,预计明年投产规模能超过6千万,甚至可能达到8千万。在上半年二季度的用电高峰可能有些偏紧,后半年会有明显好转。总的电力缺口会大大减少。预计缺口仅为1200万到2000万,所以中国电力短缺已经过去。明年最关键的问题还是煤炭、运输能不能保证电力增长的需要。现在煤炭的问题不仅仅是数量不够,而且价格上涨,质量也在下降,好多电力厂受到了影响。06年的情况在局部地区会出现相对过剩。
现在建设的确实很快。当然在这里说到违规的问题,违规不一定都是坏项目。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一些违轨项目也是迫于无奈,当然也有很多项目确实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今年1到11月份新增项目里并非按照三火一水的比例同步发展。还是火电项目多、水电项目少,原因是水电项目建设时间长、还涉及到移民的问题,更多是火电的建设,其中也确有许多不该上的小火电项目。对此不仅要清理、整治,更重要的要从体制上进行深入思考。那么,在电力短缺情况下暴露出了哪些体制上的矛盾?
从宏观经济形势来讲,首先电力的发展不能就电力谈电力,和宏观经济形势是密切相关的,电力的需求在于宏观经济的运转,在于产业结构的调整。每个电量创造的财富是国际先进水平的三分之一,一个是速度的问题、一个是结构的问题。有效的宏观调控应该做到提前预警,适时、适度地采取一些调控措施,会比出现了问题再去调控好得多。电力部门、国家宏观经济部门都要把握好经济运行的波动规律。
第二是中国到现在已经全面国际化了,中国在整个国际市场当中到底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应该有一个重新的审视过程,我们是不是用低的劳动力,甚至是带血的和生命的代价煤碳来支撑高能耗产品的出口,如果是那样的话中国是承受不起的。在资源、能源非常短缺的条件下发展国民经济和地方经济应该在更高层次上找准我们在国际市场竞争地位和竞争优势。能源、电力一直在做规划,但常常忽略发展战略问题。法国的能源白皮书非常详细,既有长远的战略问思路,也非常具有操作性和制约性。
迄今为止,我们也没有能源约束概念。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也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可持续发展。按照我们年产20亿吨煤的开发速度计算,我国煤炭资源还可开采开采80年,如果再翻一番的话,只够开采50年;现在水利资源已开发了一个亿千瓦,还有的潜能是两个亿,经济开放量也只有一个亿,剩下我们还能搞什么?所以中国的资源就决定了是以火电为主,水电为辅。我们想搞核电,到2020年也就搞到三千万,这里还涉及到核原料从哪里来?核废料如何处理等问题。再有风电三千万,但风电也是最不稳定的,一会儿风大、一会儿风小,还得靠别的电站来配套。实际上燃气发电潜力很大,美国的20%,日本的40%都是燃气发电,我们的比例很小,客观上是储量和运输成本问题,实质上还需要进一步打破行业垄断、引入竞争,积极开发国外资源,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成本,获得市场竞争优势。当然这里涉及煤炭的比价问题,考虑煤炭资源开发的综合因素,包括资源开发税、安全设施和劳动力成本、超载运输的限制等因素,煤炭价格确实提高到应有的水平。否则一味地追求产量,会浪费很多资源储量。虽然煤炭储量很大,但是开发不出来多少。再加上能效这么低,有多少资源可以支撑这么庞大的发展规模?
电力短缺也暴露出电力体制中的许多问题,比如规划的问题。原来的电力规划是没有战略的规划,所以规划常常是滞后的,而且也缺少严肃性。原来的判断“十五”期间的国民经济增长间增长7%,电力增长5%,按照这个速度现在电力增长15%,只及三分之一,所以地方政府不建违规项目才怪呢。所以我们的规划没有超前性、科学性,怎么能够指导现实,这就是一个问题。
电力改革非常强调电力资源在大区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但目前还是坚持省平衡,限于行政壁垒,资源要素得不到充分流动,在这种前提下的电力规划也是不科学的。从电力来讲按照六个区域来加强区域规划是非常必要的。在电力供应紧张的情况下,促进了投资体制改革方案的出台,但仅仅将原来的审批制改成审核制,权力过于集中,仍然不会改变主观判断的失误。在市场条件下,有必要对政府和企业的行为做出明确界定,国家如何来调控市场、市场如何引导企业,国家到底管什么,这个事情要搞清楚。如果将一个比较明晰的产业政策及市场信息能够及时向社会公布的话,有许多问题完全可以通过市场来解决的完全,或者让地方政府或投资主体自己来安排。国家主要关注涉及到跨省、跨大区、国民经济重大的水电项目、核电项目,市场和地方可以解决的没有必要再集中审批。
电网和电源也要协调发展,现在都说发电企业在到处跑马圈地,但五大发电公司所投的项目大都符合产业政策,遵守审批程序的,当前更要加大对地方投资企业的监管,防止电力项目的盲目投资。有些是跑了很多马,圈了很多地,如果没有和电网相衔接,虽然装机上去了,电网建设跟不上,同样会出问题。
今年最突出的是“市场煤”和“计划电”之间的冲突和矛盾。这件事今年国家发改委在调整一些政策,最近在开煤炭订货会之前出台了一个煤炭价格可以上浮8%的规定,原本还应出台一个煤电联动的政策。但这些做法从本质上来讲还是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不得已的一种行政手段,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取决于电力市场化的改革进程。
电力市场化的改革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厂网分开,主辅分离,竞价上网。基本思路是管住中间、放开两头,首先在发电环节实行竞价上网。然后进行输配分开,在配售电环节引入市场竞争机制。但在电力短缺的情况下,更应加快改革进程。只有塑造出多家买方和多家卖方的市场主体,建立发电方和售电方的直接交易关系,才能建立有效的电力市场运行机制。才能真正把电力变成一种商品。让它在市场中有一个自我调节的过程。为了减少中间环节的不透明,目前正在积极推进主辅分离。这样有利于对电网环节进行严格的监管,规范成本构成,给它一个合理的利润回报,使它成为市场交易和电力输送的平台。现在改革只是进行了一半,只是做到了厂网分开,竞价上网也才刚刚开始,且是单一买方的市场模式。因此确有必要加快电力市场化的改革进程,抓紧制定独立的输配电价,加快在供电环节塑造合格的市场主体,包括加快县级供电企业的的公司化改造。因此解决观念问题非常重要。
如果没有这样一个过程,中国电力市场化改革不可能完成。如果没有电力市场化,煤炭市场化也不可能实现。现在做的是结合当前的实际情况,研究落实如何促进电力市场化的改革进程,冲破传统的一体化垄断的思维方式,进一步加大改革的力度。建立区域电力市场,打破以省为界的行政壁垒,也有必要从规划做起强化区域电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电力改革需要宏观层面的配套改革,政府要进行重新定位,要充分发挥监管部门的作用,要改变传统的依靠行政手段的管理方式,加强法制建设,实现依法监管。电力问题涉及到国民经济的方方面面,电力改革也涉及到体制创新的方方面面。需要通过体制和制度创新妥善解决中央与地方、东部与西部、电源与电网、水电与火电、供给与需求等方面的诸多矛盾和问题。希望有更多的专家、学者关注电力改革和发展问题,为我们出谋划策,共同推进市场化改革进程。改革确实是一场革命,阻力很大,需要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
主持人:谢谢孙主任。刚才孙主任从电监会的角度基本上全面介绍了电力方面的一些基本情况、现状以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也提出了一些解决办法,特别提出了如何进行电力市场化改革的问题,这是一个难度比较大的问题,也希望听听大家的意见。
孙孚凌:生活用电占多少?
孙耀唯:12%,工业用电67%。
张谦(中国证监会专职监事):
我是证监会的。电力我不是内行,过去也参加过几次国家大的水电项目的融资方案设计起草工作,有一些感受,孙主任一讲启发很多。我看刚才有个题目是国民经济发展的形势分析与电力,关于国民经济的状况,这几年过去在人民银行研究局工作,一直喜欢从四个平衡帐户来分析国民经济状况。从现在看,四个帐户财政帐户、货币帐户、国际收支帐户和总供给、总需求的帐户,现在看这四个帐户情况不是很好。从财政帐户看最大的问题是赤字。赤字3200亿,最大的问题还有一个潜在的赤字,这是我们国家没有公布的,一块是挂帐的历史包袱的问题,应该给人家的没给。另一块是去年开始有的,出口退税挺大一块连帐都没记。总是要还人家的。加上明面帐面上的赤字数量应该是不小的。财政赤字情况主要说明我们国家财政已经很弱了,保障国民经济的能力已经很差了。
第二个货币帐户,现在涉及到的政策问题也比较敏感,一个是利率、汇率、不良贷款,货币帐户最大的问题是政府要建设好金融体系,来配合国有企业改革,配合大的企业重组。一个有经验的做法是先安排好金融体系再进行大的企业重组,我们国家正好赶在当口上了。金融体系从84年开始,人民银行脱离出来,商业银行逐渐发展起来,机构、市场体系、监管体系都建立起来了。但是直接融资、间接融资,特别是资本市场的建设远远没有跟上。现在金融体系的状况不足以配合大企业重组和改革。现在正好赶上这个当口,本来电力十五规划提到他们是根据国民经济发展等值期来测算的,电力需求大概是5%,突然间去年出现电力需求猛增了14%点多,今年是14.5%,电力发电量是给定了,装机容量还有新建项目就跟不上来了,形成了一时的短缺现象。金融体系没有建设好,还有新增的不良贷款。新增这一块大概有1.5%,再加上马上还有一个升息的问题。中国是盯着美元的,汇率加上国内货币价格升息,美元升息,人民币一定要升息,人民币的基准率一般是高于美元两个点左右,现在央行对外说看国内物价水平等等,其实不是的,主要是看美元。美元起我们也得升,美元降我们也得降。这是因为它升了你不升的话钱都跑回来了,这样就不合算了。所以明年的升息一定要升。人民币升值压力不大,去年升值叫的最响的时候中共中央政研室召开了座谈会,我也被邀请去发表看法了。为什么升值的压力不大呢?一般看三个指标,一个是相对的全要素劳动生产率,一个是相对利率,一个是相对通货膨胀率。劳动生产率美国肯定高于中国,谁高这就应该升息,相对通货膨胀率都差不多,相对利率也都差不多。我觉得升值的可能性不大,但是升息的可能性是一定要升的。从货币帐户看明年要变动的政策问题还有很多。
第三个帐户就是国际收支帐户,现在是双顺差,但是这个情况马上就要逆转了。因为中国出口的东西都是低水平的,服装鞋帽多,去年我陪主席去盐田港几个大的港口看了一下,一片繁忙。中国出口是整船整船的集装箱,都是鞋帽,机电产品,从美国回来都是空船。美国是芯片出口,所以是空港一片繁忙,中国是港口一片繁忙。我说这话时中央领导不太爱听,我也得说。而且中国出口突破了一万亿进出口总额,实际上我们国家挣到的就是加工费,剩下的全是跨国公司拿走了。我看国际收支帐户经常性的帐户马上就逆转了。
最后一个帐户是总供给、总需求的帐户,暂时是平衡的。但是细看投资质量是不高的。大量的前基本上都投到了低水平的重复建设上了。这些年总结起来有两个比较大的问题,一个是企业没有搞好。企业没有搞好具体体现在该技术改造时没有花钱进行技术改造,把这些钱全都花在基础设施、城建上了。我过去在开发银行干过,基本上是给我们两基一支项目来投资,这些项目城建占了很大一块,电力占了40%左右,一万亿的资产大概有4千万左右是投在电力上的。但是城建占很大一块,城建怎么运作了?都是地方的财政担保,都是空头的。结果好多项目,地方政府官员当成一个形象工程来做,好多项目都是超前的。在西北、东北,好多公路修的非常好,就是没有车流量。中国毕竟还是资本稀缺的国家,你看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合并,资本金这一块几乎很少。资本稀缺的国家一定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因为企业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这是经济学的最基本原理。我过去有机会到苏联俄罗斯去了十几次考察他们的企业。美国有一帮人他们愿意比较转轨国家的经验,会比较俄国和中国,他们认为俄国是失败了,中国是渐进式的,没有采用他们的休克疗法,俄罗斯是失败的,中国是成功的。但是我跟他们的结论正好相反。我深入到国防科工委管的军工企业,一些原来的国有大企业,我有一个最深刻的印象是他们已经大量应用德国贷款进行技改。原因就是他们的爷爷跟我们的不一样,他们是股票加工业股,我们是三头骡子、四匹马,确实不懂工业。但是掌管工业的人再不懂工业就会酿成一些错误。一些大企业通过重组可以建设很不错的具有竞争力的企业,但是这些企业还是面子上的。真正给大家技术改造、舍得力量投钱我们国家还没有做到。从第四个帐户看总供给、总需求把储蓄这一块挪到投资这一块来差不多持平,但是投资质量是很低的。投资效率投资一个无业回报率也很高,但是投资质量是另外一回事。特别是好多国有企业都撂荒了,这是一个实物。现在看台湾就是这样的,台湾家家富足,没有象样的企业,就是没有搞企业战略,没有一个企业在国际上具有竞争力,但是家家都很富有。我觉得我们国家在这方面应该立足于多想一些企业的问题,把金融体系建立好,再搞工业体系,重组、合并,尽量搞大企业。我本身是在大企业出来的,父亲、母亲也是中国第一代的建设者有一点情结在里面,更重要的是还有一些直观的体会。这是从四个帐户上看我们国家国民经济的基本状况并不好。不能光看GDP的增长,好多事情挖个坑都算GDP了。这是谈了点儿中国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
电力我就不多谈了,我只是学习了,我先说到这里。
王振中:她说了一个数字,我们国家每年新增电量三千万千瓦就够了。
孙孚凌:那是正常情况下就够了。前两年一直就欠人家,欠了三千多万,所以每年三千万是不够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