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大危机应对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7月14日 17:14 新浪财经 | |||||||||
进入21世纪以来,诸如“9·11”、非典和禽流感等影响世界的重大危机不断发生,然而人们应对重大危机的经验不足,准备不够。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进程的发展,局部危机越来越容易演变为全局性的重大危机。重大危机应对成为全人类面临的重大课题,已经引起社会广泛关注。 记者从7月13日在北京召开的第四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发展研讨会第一次筹备会
主题为“科技·媒体与重大危机应对”的第四届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发展研讨会定于2004年11月18日到20日在北京举行。本届大会主题公布之后,引起国内外的强烈反响,已有数百名国内外专家、学者、新闻工作者和政府官员表示参加大会,并建议大会研讨并通过《关于重大危机应对的北京宣言》。 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院长陆忠伟在筹备会议上指出,危机应对的完整概念是危机管理,即排除战争危机,集中解决社会公共领域中的问题。同时陆忠伟院长还特别针对中国危机管理,以及危机中媒体的作用提出3个阶段:一是未雨绸缪的准备阶段,媒体要向公众积极宣传危机应对的相关知识;二是危机的处置阶段,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在已发生的危机面前,如何对媒体进行管理以及信息传播机制的选择;三是亡羊补牢,当危机已经造成不利影响时,媒体仍要坚持理性的报道,相关部门吸取教训,总结经验。 在“艾滋病扎针”、“非典”、“禽流感”等突发事件之后,中国政府和民众对于不期而至的危机逐渐形成了较强的承受力。同时突发事件也检验了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在危机管理方面存在许多不足,如危机管理机制的不完善,以及薄弱的民众危机防范意识。 应邀参加会议的国务院法制办科教文卫法规司副司长宋瑞霖指出,如果危机处理不当,最后有可能转化成社会危机,直至政府危机。因此危机应对应该从政府、社会、制度建设3个方面着手。宋瑞霖特别强调制度建设的重要性,他说政府信息公开化,公民知情权的保障以及危机管理的立法都是一个国家危机处理能力的集中表现。他指出处理危机的过程中也会遇到中、西方文化冲突的问题,因此需要关注国际合作以及接受国际社会监督的过程中新闻发布机制。 同时,人才储备也是一个危机干预机制能否在危机时刻正常发挥作用的关键。近年来,我国已经开始了危机干预人员的培训工作,但受训的人数远不足以满足实施有效危机干预的需求。因此要加大培训力度,对从事危机干预的专业人员(如精神卫生工作者、心理卫生工作者、社会工作者等)、非专业人员(如相应的政府部门成员、参与危机处理的其他工作人员、志愿者等)进行分层次、分步骤的培训,逐步建立起一个有机的危机干预网络。 突如其来的危机在这个传播方式发达、社会结构多元化的时代,不仅能对公众个体权利的实现构成威胁,也能将政府推向信任的边缘,积极科学的危机应对体系无论对国家还是个人都起着重大作用。同时危机还意味着挑战和机遇,化险为夷,将危机转化成发展的契机才是危机管理的核心战略。 本届大会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新华通讯社、中国科学技术协会等相关部门指导,由中国科技新闻学会和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主办,会议主席为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周光召院士,副主席由科技部部长徐冠华、国务院新闻办主任赵启正、中国科协书记处第一书记张玉台等近20位部委领导担任。亚太地区媒体与科技和发展研讨会自1992年开始举办以来,已经成为世界媒体与科技和社会发展领域具有重大影响的国际盛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