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即将在北京召开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5月19日 17:10 新浪财经 | |||||||||
未来之路: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中国 China in the world Economy and Financial system: Challenges and Opportunities 论坛主题阐述
1、本次论坛的主题是“未来之路: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中国”,既是对以往论坛所取得成就的继承和沿袭,更是针对新形势所做出的开拓创新,她兼具传承历史的视角和与时俱进的取向。 2、光阴荏苒,转眼之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已历两个年头。无论是“狼来了”的恐惧也好,成为“世界制造工厂”的希冀也罢,“全球化”、“世界经济格局”、“全球金融体系”这样的名词已经走下了遥不可及的联合国文案,走出了高不可攀的经济学词典,像昔日“王谢堂前燕”,进入寻常百姓家。改革开放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已经成了我们每个人必须直面的问题——中国的未来之路会通向何方? 3、中国的未来之路充满希望和机遇。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进一步深入,中国的市场化进程大大加速了。中国经济一直保持着高速增长的势头,人民生活水平初步进入小康阶段,国民生产总值已经跃居全球第六,国际贸易规模也忝列世界第四,同时吸引了全球最多的海外投资,中国已经成为一个举足轻重的新兴市场国家。良好的经济形势大大提高了中国在全球经济体系中的地位,使得每一个炎黄子孙都引以为豪。 4、中国的未来之路也充满坎坷和挑战,如“三农”问题威胁着我国经济长期的顺利发展;工业化水平仍然偏低,工业品在国际竞争中缺乏足够的竞争力;对外贸易仍有相当部分停留在原材料、初级产品和半成品阶段,贸易手段相对落后;大量新增劳动力涌入市场,就业压力增大;地区发展很不平衡,制约了经济的整体发展等等。 5、特别是,在金融方面,由于经济增长和贸易摩擦,人民币的汇率呈现波动倾向,对目前尚不完善的汇率机制构成很大威胁。经济和金融全球化带来了很大的不稳定性和金融风险,而相形之下我国金融机构的风险处理机制显得落后和低效。国际范围金融创新的日益加速对多年来中国金融业提升竞争力的努力构成新的挑战,久拖不决的国有银行问题仍然是悬在国人头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此外,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依靠扩张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特征日渐明显,其后果是中央政府债务不断累积,地方政府财政日益困难。这种局面,长此以往,对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究竟会造成何种影响,也始终是人们心中挥之不去的担忧。 6、如何实现美好的愿望、抓住难逢的机遇,以应对进一步发展的挑战,正是本次论坛的主旨。本次论坛将围绕七大重要论题:“21世纪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中国:地位和作用”、“教育、信息技术革命、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人民币:国有化的利益、风险与路径”、“转型经济中政府的作用”、“就业、通货膨胀与可持续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与财政安全”和“21世纪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机遇与责任”。这些论题既自成体系,又相互映衬。各个论题涵盖了中国未来之路出现的重大经济问题,在形式上则采取学者对话,以期调动各位学者和广大观众互动思考的兴趣,在观点的碰撞交融中探索中国未来之路的发展方向。 7、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是反映国际及中国人文社会科学发展前沿的高层学术论坛。她为国内外人文社会科学领域的理论与政策专家提供相互交流的高级平台,通过中外学者对中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存在的诸多问题的充分研讨,推动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与世界平台的接轨,共创全球社会经济发展的美好未来。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论坛关注人文社会科学领域内出现的一系列重大问题。无论是居庙堂之高的仁人,还是处江湖之远的志士,举凡关心中国发展前途的人们,无不深深感受到该论坛激扬文字、意气风发的风采,指点江山、纵论天下的气魄,忧国忧民、志存高远的胸襟和诸多与会资深专家学者严谨治学、慧眼独具的学术魅力。 8、论坛的主办者中国人民大学是在国内外享有崇高学术声誉的著名学府。长期以来,中国人民大学形成治学严谨、兼容并蓄、融会中西、追求卓越、引领潮流的独特风格,被誉为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教学与研究领域的一面旗帜。本届国际研讨会将是国内外经济学家云集的一次盛会,也是国际经济金融界了解中国的一次良机。 论坛运行 未来之路: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中国 时间: 2004年5月30日(星期日) 9:00-17:00 地点: 中国人民大学世纪馆 主论坛形式:大型学者对话 校长致辞:纪宝成 中国人民大学校长、教授 基调演讲:21世纪全球经济与金融体系中的中国:地位和作用 演讲人: 罗伯特·蒙代尔 (Robert A. Mundell)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199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适度货币区理论”的奠基人 论题一:教育、信息技术革命、人力资本与中国经济发展 ----中国今后20年还能保持高速增长吗? 对话学者:韦钰 中国工程院院士、教授,全国政协科教文委副主任,原中国教育部副部长 米切尔·斯宾思(A.Michael Spence)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2001年度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 评论学者:董克用 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院长、教授 国民的教育水平不仅是评判一国经济增长潜力的一个关键要素,而且早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经济发展程度的重要指标。如今的全球经济竞争,从表面上看是人均GDP、人均财富以及投资水平与市场完善程度的竞争,而其实质则是人力资本的竞争,而人力资本的竞争归根结底又是教育制度与人才市场体制的竞争。改革以来,中国教育事业取得长足进步,为经济发展与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大量优秀人才,这些人才成为推动中国技术进步与社会发展的基本力量,但由于人力资本市场存在缺陷,能力信号显示与甄别机制不尽完善,妨碍了人力资本的配置效率。人们已经认识到,教育体制的改革需要与人力资本市场的完善同步推进,才能真正提高人力资本投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但如何同步推进,则远未达成共识。 本论题特别邀请韦钰院士与斯宾思教授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对话,以求推进共识的达成。 论题二:货币国际化的利益、风险与路径 ----人民币将成为世界第三大货币吗? 对话学者:黄达 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金融学会名誉会长 罗纳德·麦金农(Ronald I. Mckinnon) 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金融发展理论奠基人 评论学者:陈雨露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教授 人民币问题近年来为世人瞩目。作为一个并未完全实现可兑换的主权货币,引起如此程度的关注在货币史上实属罕见,从而也就显得非同寻常。尽管中国政府对待人民币的政策一贯而又可预期,但随着中国经济贸易总量的迅速扩展,这种长期囿于封闭经济中的货币不知不觉中对于全球经济金融运行逐渐起着不小的影响。人民币的国际化趋势似乎不可避免。但问题是,人民币国际化的成本与风险如何评判?收益又怎样考量?我们应该如何安排人民币国际化的路径?而继欧元诞生而兴起的有关亚元和东亚货币合作的讨论以及相关行动又给全球经济发展中的人民币增加了新的话题。 本论题特邀德高望重的金融学泰斗黄达教授和金融发展理论的奠基人麦金农教授就这一主题进行对话,以求指点迷津,探究微妙。 论题三:转型经济中政府的作用 ----服务型的政府路在何方 对话学者:吴敬琏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全国政协常委会委员 帕德玛·德赛(Padma Desai)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转型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之一 评论学者:杨瑞龙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院长、教授 中央计划经济体制的转型已经表明,政府在经济转型中发挥作用的方式与程度会影响转型的绩效,而东亚经济的兴起早已证明了政府并不总是像古典主义经济学认为的那样只对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的增进起阻碍作用。斯蒂格利茨教授对东亚经济增长中政府作用的积极评价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分析中国转型经济中政府作用的有用视角。实际上,政府的经济努力与对改革进程的推进是中国最近20多年来经济快速稳定增长与社会全面进步的重要因素,这已成为世界经济学界的一个共识。但是,政府介入对经济改革与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也日益显现,特别是误导资源配置,寻租腐败现象的频繁曝光凸现了政府作用的“双刃剑”效应。如何将政府的作用限定在发挥其正面效应的界限之内,仍是中国改革与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 本论题特邀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教授和转型经济理论的奠基人之一德塞教授就此问题展开讨论,一定会发表高屋建瓴、切中要害的见解。 论题四:就业、通货膨胀与可持续经济增长 ----鱼与熊掌可以兼得吗? 对话学者:厉以宁 北京大学教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 埃德蒙德·菲尔普斯(Edmund S Phelps)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就业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 评论学者:李扬 中国货币委员会委员、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所长 在经济学的主体框架中,经济学家对就业与通货膨胀问题有过相当经典的讨论,这些经典讨论对不同国家的相关政策争论起着程度不等的影响。在中国,通货膨胀问题可以说已沉寂多年,可是在人们并未走出所谓“通货萎缩”的阴影时,通货膨胀的脚步就已不期而至。虽然我们一时很难判断目前已经形成了某种通胀预期,但对进入关键时期的中国改革与经济的可持续增长来说,它到底会造成何种影响却仍疑云重重。更值得关注的是,多种因素交织而成的新一轮就业压力已经使现有的社会经济应对机制高度“绷紧”。我们似乎正在进入一个就业与通胀压力同时迸发的特殊时期。人们期待着政府出台新的应对策略并产生积极效果。 本论题特别邀请著名经济学家厉以宁教授和就业与增长理论的代表人物菲尔普斯教授围绕此问题各抒高见,梳理理论曲直、探究政策取向。 论题五:经济增长与国家财政安全 ----财政脆弱正在危及中国的经济安全吗? 对话学者: 王传纶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 石弘光 (Ishi Hiromitus) 日本一桥大学校长、教授、日本政府税收委员会主席 评论学者:郭庆旺 中国财政金融政策研究中心主任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教授 中国经济经过20多年的持续增长,依然势头不减。但是,亚洲金融危机以来,政府依靠扩张 性财政政策刺激经济特征明显,其后果是中央政府债务不断累积,地方政府财政日益困难。 这种局面,长此以往,对宏观经济的增长与稳定究竟会造成何种影响,始终是人们心中挥之 不去的担忧。日本经济在90年代长期经济停滞,政府为使经济走出困境,频繁使用扩张性财 政政策,致使国债余额屡创新高。 中日两个近邻,具有近似的文化传统和共同的政府主导型经济增长战略,在未来经济增长中 都面临着国家财政安全问题。如何应对这一共同的挑战,需要深入的探讨。我们期待着两位 顶级财政专家回顾过去、展望未来,比较切磋、指点迷津。 论题六:21世纪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 ----中国和世界能共赢吗? 对话学者:龙永图 博鳌亚洲论坛秘书长、中国人民大学兼职教授 贾格迪什·巴格沃蒂(Jagdish Bhagwati) 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世界贸易组织顾问、联合国经济政策特别顾问 评论学者:黄卫平 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2003年,中国的国际贸易总额已达8500亿美元,位居全球贸易四强之列。如果考虑到中国早在几年前已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则中国对全球贸易格局以及贸易体系中的影响可谓举足轻重。可以说,在过去的较长一段时期内,改革中的中国把握住了全球贸易发展的机遇,但如今这种机遇正在逐步变成挑战。因为在中国人均GDP闯过1000美元关口之后,原有的贸易格局将面临新的调整需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状况将风光不再,而技术与资本密集型产品的出口市场障碍重重。与此同时,如果说原先中国国际贸易的发展是着眼于出口创汇并据此换取国外先进技术产品,如今则转换为中国作为一个国际贸易大国需要承担和凸显的重要责任。如何在新的发展时期重塑中国在全球贸易格局中的形象与品格,将是我们面对的一大课题。 本论题邀请中国入世谈判首席专家龙永图先生和世界贸易组织顾问巴格瓦蒂教授畅谈国际贸易大势,展望中国在世界贸易体系中的地位,和大家一起寻求上述问题的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