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尔借壳三度延期 海尔持股会资产谜底待揭盅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04日 16:36 《财经时报》 | ||||||||||
至今,海尔投资以及海尔内部持股会手中到底还握有多少海尔集团资产,仍是难解之谜,只能期待海尔借壳之后,慢慢揭出谜底 自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炮轰海尔集团,称其海外借壳上市是为变相MBO之后,
这已经是海尔中建第三次推迟有关海尔借壳的行动计划。 今年4月公布的对海尔中建注资的具体方案,包括海尔集团向海尔中建注入洗衣机白电资产,令海尔中建行使对飞马青岛剩余的35.5%股份的认购权。 如果这一借壳方案顺利执行,那么海尔方面将替代麦绍棠控制的中建电讯(0138,HK),成为海尔中建的第一大股东,而且,海尔中建的主业将成为白电和手机两块业务。 这次推迟的是白电注资计划,而在7月末,海尔中建已经将对飞马青岛认股权的行使最后期限,推迟到2005年12月31日。 现今,海尔中建的第一大股东仍为中建电讯,持有43.62%股份。海尔集团现持有海尔中建29.94%。 借壳难题 海尔借壳海尔中建从头算来已经做了三年有余。有消息称,去年末以来,海尔已经在香港找到一些配售承销商,为借壳以及之后的融资进行准备。然而,人算不如天算,就在海尔有把握拿到海尔中建控制权的今年4月,香港联交所开始实行新规,对绕道上市的“借壳”行为出台更严厉的限制措施。 海尔向海尔中建注资之后,将发生实际控制权的转移,另外,海尔输送到海尔中建的总资产作价15亿元人民币,超过海尔中建有形资产净值的100%,海尔借壳不可避免被视为新上市处理,即必须履行新上市程序,接受香港联交所审批。 港股分析师王吉舟认为,海尔现在面临的并不是道德鸿沟,而是实实在在的法律障碍。 将注资计划延期到今年12月底,也许正是海尔在等待香港联交所新上市批准的无奈之举。港交所审批新上市需要9至10个月时间,如果从今年4月间海尔中建递交新上市申请算起,到了年底,港交所差不多可以审批完毕。 但这只是一个理想的推测。 海尔投资再调查 海尔投资正在越过海尔集团公司,成为海尔借壳上市中的新焦点。这是因为海尔投资为海尔集团内部持股会所控制,并且将在海尔借壳成功后,成为海尔中建的最大股东。 而按照郎咸平的分析,实际上海尔目前并不急于拿到一个净壳去融资,急在海尔投资控制海尔中建以后,海尔管理层的MBO才算最终完成。 据《财经时报》调查,海尔投资在2000年8月成立之时,是由青岛海尔集团资产内部持股会(以下简称海尔持股会)和海尔集团公司共同出资成立,其注册资本的4500万元中,海尔持股会持有4275万元,持股95%,海尔集团公司出资225万元,持股5%。公司最初的三名董事为张瑞敏、杨绵绵和崔少华。 海尔投资当时的公司章程表明,两个股东皆为货币出资,并无资产注入。也就是说,海尔投资当时并不拥有实业资产以及商标等无形资产。 在海尔投资成立的三天后,海尔持股会决定对海尔投资进行增资,即将海尔持股会所持有的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简称海尔空调)25%股权经评估后的净资产值,以1?1的比例,对海尔投资进行增资,这次增资将使海尔内部持股会对海尔投资的持股比例上升到98.6%。 在此半年后的2001年1月,海尔投资将其持有的74.45%(除25%股权来自海尔持股会,另外的49.45%股权来源并不明晰)海尔空调器股权出让给海尔集团下的A股上市公司——青岛海尔电冰箱股份有限公司(后更名为青岛海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青岛海尔,600690),成交价格为20多亿元,这笔资金来自青岛海尔的增发融资17.48亿元及部分内部资金。《财经时报》调查得知,海尔空调器在2000年7月31日为基准日的评估净资产值为4.888亿元。 对海尔内部持股会来说,海尔空调器无疑是被“一鱼多吃”,一方面,利用这块资产名正言顺地增持海尔投资,使二者之间的利益捆绑更为密切;一方面借海尔投资之手,将这块资产在和上市公司的交易中套现。按照有关规定,持股会只能在企业内部进行投资创收,但海尔内部持股会间接获得的这笔套现资金,已经不是来自集团的体内循环,而是来自集团外的资本市场投资者。 在此次吸纳20亿元资金之后,海尔投资还曾欲出售实业资产。2001年下半年,青岛海尔推出拟发行不超过25.8亿元可转债计划,用于收购海尔集团公司、海尔投资等企业下辖的白电资产。其中,列于海尔投资名下的资产有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合肥海尔空调器有限公司及合肥海尔洗衣机有限公司,青岛海尔拟用发行企业可转债获得的5.85亿元,分别收购海尔投资持有上述三家企业的75%、60%和80%股权。 而后可转债计划不了了之,该项白电资产仍然握在海尔投资手中。而在海尔集团对海尔中建的注资计划中,海尔投资下的合肥洗衣机有限公司将被注入海尔中建。 沿着这些脉络,可以看出海尔投资逐渐甩出制杂谒实业资产的意图十分明显,早在2001年初,海尔投资的经营范围就进行了一次变更,由集团内部咨询、制造业和商业,增加了外部的咨询服务业务,此后,海尔投资更涉足金融投资领域,逐渐成为海尔集团庞大身躯的另一个支点。 至今,海尔投资以及海尔内部持股会手中到底还握有多少海尔集团资产,仍是难解之谜,只能期待海尔借壳之后,慢慢揭出谜底。 海尔持股会变身 成立于1997年的海尔内部持股会,实际上在2001年4月时已经改名为海尔集体资产管理协会。作为一个企业内部社团,这个机构中到底还拥有多少海尔集团的资产,外界难以得知。 有关资料显示,海尔内部持股会法人代表为张瑞敏,注册资金6万元人民币。 一般来讲,企业内部的持股会可以注册为社团法人,由民政部或者各地民政局批准和备案。但在1999年,国家有关部门对职工持股会的审批和管理收紧,也许是为了躲避政策障碍,海尔内部持股会筹备成立一个“壳”公司,那就是海尔投资。然而在1999年末,民政部已经停止对内部持股会的审批。根据1998年10月25日国务院令第250号发布的《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社会团体凭《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申请刻制印章,开立银行账户,而没有那一纸社会团体法人登记证书,海尔内部持股会是不能合法办理投资业务的。 1999年末,青岛市民政局为海尔内部持股会发放了一份社团法人登记证书,发证日期标明为1999年11月26日,注册号码为鲁社证字第B0883号。但这个本应有5年有效期的证书上却注明,“此证仅限办理青岛海尔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事宜,有效期2个月”。 这是青岛市有关部门特意为海尔MBO计划制作的通行证吗? 2000年12月,中国证监会法律部24号文明确了“职工持股会将不再具有法人资格”。此后的2001年4月10日,海尔内部持股会变身为青岛海尔集团资产管理协会,并且名正言顺地获得一纸社团法人登记证书。按照我国有关规定,社团法人可以管理集体共有资产,筹集资金,进行企业内部的投资创收。 在对海尔投资的控制过程中,海尔内部持股会曾进行过两次增资扩股。一次是将海尔空调器资产注入,第二次是在2002年9月,海尔内部持股会(已更名青岛海尔资产管理协会)向海尔投资再注入1.3亿元资金,使海尔投资注册资本达到2.97亿元,海尔内部持股会的持股比例也上升至99.2%,海尔集团公司仅剩0.8%。 《财经时报》意外获得了一份青岛海尔集团资产管理协会2001年的财务报表,其中显示,截至2001年12月31日,海尔集团资产管理协会拥有3.2亿元事业基金,而其对应的资产,在报表上表现为6692万元银行存款和2.53亿元对外投资。在2001年当年,这一机构就进账事业基金8000多万元。 这样大笔固定数额的资金流入这个注册资本只有6万元的职工内部持股会性质的机构,到底是以何种方式进行的?相关政策如何限定?这些问题目前记者没有找到答案。据了解,在海尔内部持股会的历次增资中,会计师事务所从未对其出资能力进行验证,理由是作为社团法人,内部持股会不属《公司法》调节的范畴。(财经时报/王旗) 【版权声明】本文为(媒体名称)授权刊登之作品,其他网站不得转载本文全部或部分内容,除非经和讯网-《财经时报》授权许可。 相关报道: 相关专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