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 何济川
中报公布期间,是投资者获取上市公司信息最集中的时期之一。按常理,这些公开信息应该成为投资者投资决策的重要依据。可是,中国今天的证券市场,如果投资者不问青红皂白地依据从中报获取的信息进行投资决策的话,那他很可能要出现投资失误。
一、上市公司披露的会计信息不能排除虚假成份的存在。近年来,管理层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的披露要求越来越严,每到年报、中报公布时节,都会要提出一些新的要求。要求越严,就越要反映上市公司经营的真实情况。有的投资者天真地认为,管理层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的要求越来越高了,中报年报应该越来越可信了。但林子大了,什么样的鸟儿都会有。某些上市公司管理混乱,债务如山,官司如麻,亏损无底,它们最不愿意按新的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暴露公司的真实情况,这就必须做假。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不断完善,一些上市公司造假的水平也在不可思议地提高,有的甚至推出造假"系统工程":造假时间分散,具有均衡性;造假手续齐全,具有完整性;造假名目繁多,具有多样性;假帐真算,具有隐蔽性;造假目的明确,具有欺骗性。所以说,投资者对中报财务报表,不可不信,也不可全信,得加以甄别,区别对待,千万要瞪大自己的火眼金睛,以防上当受骗。
二、某些公司业绩的爆炸性增长与另一些公司业绩的"跳楼"式下降有可能同时存在。如PT一族重组成功的明星股PT北旅, 2000年中期,每股收益为-0.14元,每股净资产0.0176元,但2000年年报每股收益高达0.91元,在沪深两市公司中排名第八;净资产收益率81.18%,在两市公司中排名第三。其业绩的增长多么惊人!但公司主营业务利润亏损868.93万元,营业利润亏损4045.94万元,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亏损5063.73万元,其每股收益同样下降到-0.316元。之所以能取得近两个亿的"暴利",靠的是三笔"横财":一是新大股东长峰集团入主后,有关债权人放弃部分债权,获得债务重组收益15204.04万元;二是北京市财政局同意该公司免去欠缴的财政周转金及土地占用费共1795.58万元;三是获得其他收益2634.65万元。三项合计19634.27万元。公司于是向证监会提交了恢复上市申请。所以上市公司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人为操纵利润的情况,2001年中报不见得会销声匿迹。
三、中报不被作为上市公司配股资格认定、ST特别处理、PT特别转让的依据,且一般不需审计。中报是投资者了解上市公司基本面的重要渠道之一,但与年报相比,监管部门对其披露的要求相对宽松,因此给上市公司留下了较大的操作空间,随之而来的是其可信度要打些折扣。同样,对于ST股票和PT股票的认定,其业绩依据也是上市公司的年报而非中报。所以,有的公司对中报亏损不亏损并不在乎,反正下半年还可通过各种手段达到扭亏的目的。有一个典型的例子是ST黄河科。这些年来,一直呆在政府襁褓里的ST黄河科受到政府多方面的特殊照顾,但始终没有摆脱亏损的阴影。1995年,每股亏损0.85元,1996年每股亏损2.10元 ,1997年中期每股亏损0.03元,1998年中期每股亏损0.13元,1999年中期每股亏损0.192元。这3年虽说每一年的中期都是亏损的,但到年底,3年都如出一辙地"扭亏为盈"了。可见,对有的公司而言,简单地依据其中报的财务指标,很难准确地判断公司的业绩走向,弄得不好还会适得其反。
四、中报亏的多而年报亏的少,这几乎成为证券市场的一种规律,造成短期内业绩大增的假象,以配合二级市场炒作。1999年中报亏损公司达94家,而年报亏损公司减少到81家。在13家从中报到年报扭亏为盈的公司中,有的年中股价走势极度低迷,但年报公布之前股价便扶摇直上。2000年中期与1999年中期又极为相似,沪深两市1029家上市公司中亏损121家,亏损面达11.76%。在宏观经济向好的大背景下,出现这种情况是很不正常的。而到2000年年报公布之时,亏损公司又大大少于中期的亏损家数,沪深两市的1124家上市公司中亏损96家,亏损面下降到8.5%。半年之内,公司业绩腾飞如此之快,实在叫人难于以理解。但庄家的理解却非常到位,对那些中报亏损而年报扭亏的个股,在年报公布之前炒得如火如荼。今年的情况将会如何?会不会延续"中报亏损家数多而年报亏损家数少"的惯例?投资者不能不多加警惕。
短信发送,浪漫搞笑言语传情
订手机短信接收沪深股票实时行情股价预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