赢家总有成为赢家的理由,或运气,或执着,或机智,蔡铁阳,陈邓华,邹新民的财富经历充分展示了这一点,但仅有这些远远不够,还必须有舞台,这个舞台就是中国从无到有的资本市场。
资本市场使他们衣冠楚楚,安居乐业,舒适地享受生活,他们每时每刻沐浴在资本的阳光之下。
但也有许多股民,或者说绝大多数股民仍在苦苦守望、默默地承受,股市带来的不仅仅是欢笑,也有太多泪水。
吴敬琏教授近日随口的一句“中国股市像赌场”引来阵容鲜明的大辩论,最后竟引申为中国股市的既得利益者坚定反对,而股市的失意者双手赞成。一位知名经济学者有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穷人才会拥护吴敬琏”。
但资本市场的本意并不是产生富翁和穷人,恰恰相反,所有参与市场的应当可以随着公司的发展而获得财富,穷人只是资本市场不慎而产生的副产品。
邹新民日复一日地坚持买股票,陈邓华从仅有一股的最小股东变为控股股东,蔡铁阳成为上海滩赫赫有名的“舰队司令”,也许他们的故事在很多人眼里有太多的巧合,但市场毕竟给了大家一个机会,一个梦想。
穷人为何成为穷人,不单单是股市惹的祸,虽然在目前我国股市中,有太多的制度缺陷,太多的行政干预而使股民蒙受不明之冤,但成长的烦恼是每个新兴市场的必然阶段,因为不规范而粗暴取缔,关闭,拒绝接受市场化的游戏,得到的只会是暂时的平衡,失去的将是永远的机遇。
恭喜蔡铁阳,恭喜邹新民,恭喜陈邓华,恭喜你们发财。
恭喜你们的梦想从一个社会中平常的角色在风高浪尖的股市产生了梦想,实现了梦想。
恭喜你们,在你们发财的过程中,上交了国家印花税,上交了所得税。
恭喜你们,如果没有你们,没有你们的财富效应,几千万股市投资者的梦想会变成噩梦,有了你们,别人才有了希望。
恭喜你们,有了你们的参与,才会有市场,才会有中国市场经济的滔滔洪流。
恭喜你们的好运。
我们共同祝福股民,祝福中国资本市场。蔡铁阳:上海滩“舰队司令”
1990年12月19日,随着上证所的一声锣响,金色在向从“无产阶级”走来的上海人召唤,一批朋友们聚到了蔡铁阳的身边。在那个时候,蔡铁阳就有了股市“舰队司令”的称号。“老蔡咳嗽,股市感冒”曾是那时上海股市的调侃。
西康路上的“神话”
投身股市对蔡铁阳来说似乎是必然。因为经常要去广东批发服装,从《深圳特区报》创刊开始,蔡铁阳就订阅了。他目睹了“深发展”在深圳为无数平头百姓造就的“经济神话”。那时,在和朋友们聊天时,蔡铁阳就常常说,我敢打赌,“深发展”的“经济神话”总有一天会在上海重现。
1990年春夏之交,在见证了证券投资巨大的诱惑后,一批深圳“过江龙”挟巨资来到上海滩,把静安寺百乐门大酒店几乎租满,当时人气最旺的西康路证券业务部门口,“过江龙”们的疯狂,使上海本地的“原始股民”目瞪口呆。蔡铁阳带着几个朋友来到西康路,经过“调研”,他感觉到,一个属于上海人的“经济神话”即将出现了。
1990年5月,蔡铁阳拿出了25万元积蓄,又向朋友们借了55万元。答应三个月后归还,月息三分厘。提着这80万元,他来到西康路101号,那时证券交易还是现金柜台交易,人民币净是10元票面的,这一大袋钱还真让“过江龙”们对上海人另眼相看。
入市后,蔡铁阳只买进不抛出,他成了西康路的大主顾。这时,“过江龙”们正憋足力气猛炒上海的几只股票,蔡铁阳坐上了“轿子”,三个月后,悉数抛净后,还本付息还净赚120万元。
“在那个炽热的夏天,我有时一天能赚10万元,一个月就赚了100多万元,心里好兴奋啊!兴奋得只能在躺椅上睡觉。”至今,蔡铁阳还难以忘怀。
“联合舰队”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成立了。听到那第一声迷人的锣声,蔡铁阳对朋友们说,对财富的合法追求,在中国已经是正大光明的事了。我们必须迅速滚大个人财富的雪球,因为,在致富的道路上,已经有了越来越多的“瑞雪”,这是我们这一代人的幸运。
蔡铁阳的家里每天晚上出现了如下情景:在北大荒一起“战天斗地”的战友来了,搞个体时风雨同舟的伙伴来了,有拿钱来委托买股票的,有抛掉股票后来取钱的。常常,房间中央堆了一地钱,朋友们你一封,我一扎地进进出出,一分一厘弄得清清楚楚。
过去是难以忘怀的。蔡铁阳回忆起如下一幕:“最值得我记取的教训是,1992年下半年,上海股市面临第一次高潮时,我和十来名一起在威海路‘申银’的股市大户组成了一个‘联合舰队’,日常开支‘一本帐’,在股市投资上,讲好是‘集体行动’。但是,这‘一本帐’,常常会轧不平;在‘集体运动’中,常常有人打自己的小算盘。”
记者不禁想起1992年曾经见到的一幕:那天,在南京西路梅龙镇酒家,临近中午时,蔡铁阳和‘联合舰队’成员一起来用‘工作午餐’,其中几个大户手中提着沉沉的包,随手在饭桌上倒出一捆捆、一扎扎人民币和一叠叠1000元面值的定活两便存单。那年头,证券公司的货币电子化还差得很远,他们几乎每天都要从证券公司提出一些盈利的钱。饭桌上大约堆着20万元,他们“各取所需”般进行分配着,似乎根本不需要监管。
当记者提起这早已流逝的一幕时,蔡铁阳说:“现在看来,那时的‘联合舰队’真是‘空想社会主义’,股市投资,最能体现的是个人意志,绝不能搞‘人民公社’,而应该是‘单干’。股市对人的考验真是太残酷了。面对瞬间的金钱得失,有的人挺着胸,有的人跪下来,在早期股市,这一幕幕我都看到过。我的体会是要在股市真正有所作为,首先要学会做人,或者说,平时做人‘不合格’的人指望在股市成功的概率不会太高。”
邹新民: 藏在箱底的“老八股”
4年的“储蓄”,成了他“搞一份自己事业”的“第一桶金”。在这个充满变化的时代,如果这种“储蓄”是一种传统的储蓄的话,邹新民的命运肯定会改写。
到证券公司“存款”
80年代中期,当“电真空”、“飞乐音响”等股票还像“灰姑娘”一样“羞答答”地徘徊在上海滩时,邹新民和上海绝大多数市民一样,还根本对之不屑一顾。因为,从小学到大学,哪一本教科书不把股票打上罪恶的印戳?!“80年代初,我在华东师大生物系读书时,政治经济学教材中对股票的定义与剥削制度相差无几。”对此,邹新民记忆犹新。
1988年5月,已经从行知中学生物教师岗位上辞职的邹新民在旅行社任导游。一天,他带了一团金融系统的离退休干部去苏州观光,途中,一位曾在旧上海证券市场当红马甲的古稀老人和邹新民聊了起来。老人从旧上海的股票谈到如今的股份制改造,从中国经济改革为何从农村启动,谈到广东经济、上海经济的渊源关系……谈得当时三十刚出头的邹新民茅塞顿开。尤其让邹新民永远难以忘怀的是老人的那一段话:搞市场经济,怎么可能会没有股票市场呢?小伙子,把积蓄去买股票,以后会有想不到的收获的。但是,千万不能痴迷在股市,旧上海股市跳楼的那些股民,都是这种人。另外,还得准备搞一份自己的事业。
从那一天开始,每月发薪水,邹新民再也不跑银行了,而是直奔银行证券业务部。这个月买一股“电真空”,下个月买两股“延中”……那个年头,这股票印制得还真与“存单”、“债券”一个模样。“就等于存银行吧!”邹新民对家人说。其实,老人的那段话埋在他的心底,他哪里是在存银行?他是在播种希望。
“捡”来的第一桶金
1989年10月25日,邹新民到太阳神上海公司任职。怀揣着那涨涨跌跌的股票,邹新民全身心地投入到“太阳神”的市场营销中去。当时,“太阳神”已经绝对地“占领”了大上海,邹新民接受的业务是去开拓华东市场,山东、安徽、江苏……一个个地去发展营销网络。“太阳神”华东公司的报表上,是日益红火的市场营销额,而在邹新民的工作日记上,是越来越多的营销心得。当然,他个人收入的大部分都成为证券公司“存款”了。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挂牌成立。晚上在家看电视新闻,这时,邹新民才把这些“存款”细细地点了一次,哇!上海“老八股”品种齐全。证交所开业时那迷人的第一声锣,让邹新民开始清楚地意识到,这两三年的“存款”肯定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存银行了。尽管这时他手中的“电真空”、“飞乐股份”等股票股价已经翻番,但是,他依然像过去对待银行存单一样,把股票小心翼翼地藏到箱底。
1992年5月,上海股市取消“涨跌停板”,股价天天疯涨,涨得谁都看不懂了。此刻,邹新民开始盘点自己手中的股票,算下来,抛出后足够注册一个自己的公司了。因为,他心中永远记着旅途中那位“老红马甲”的话。
“主营”与“兼营”
怀揣从股市里“捡”来的“第一桶金”,邹新民要开始打造自己的营销公司了。1993年6月,邹新民成立了私营的上海金门营销公司,独家代理“隆力奇蛇粉”一炮走红,紧接着,又陆续在上海保健品市场推出了一只只新品。到1998年,金门公司已跻身青浦区私营企业税收排名榜的前列。
然而,作为早期的上海股民,邹新民对股票依然有割不断的情结,在他的办公桌的电脑里,随时都可以打开“证券之星”网站;常常是在和部下们研究好保健品营销后,邹新民会利用休息的时间以欣赏的目光去关注沪深股市那一条条不断变幻的曲线。但是,面对涨涨跌跌的股市,他全无“上上下下的烦恼”。因为,他在股市投资的品种,始终是以“播种”的心态作中长期投资,而且委托一个证券职业投资者操作。
近来,上海各家拍卖行开始广泛“搜罗”法人股,拍卖法人股成为一种新的长期投资热点,其实,邹新民早已悄悄地涉足法人股投资了。他说,如果到拍卖行去竞拍法人股,那股价已经抬上去了。而在这以前,法人股转让有时只有流通股股价的十分之一。
似乎可以这样认为,股市彻底地改变了邹新民的人生。但邹新民对此不完全承认。
他说:如果我一开始就全身心地投入股市,恐怕很难想象今天是啥模样?早期股民中,能保持并发展“胜利成果”的不是很多,即使赚了不少的钱,但没有一份自己可以直接耕耘的事业,这种感觉不会太好。
邹新民说,我把自己的投资分为两大块。一块是实业投资,即尽快做大我的金门公司。这一块,是我的“主营”,我必须直接投入。另一块是股票投资,这一块中又分为几个部分:流通股,一般作中长期投资;“一级半市场股票”、“转配股”、“法人股”等则作为长期投资。这样,我的股市投资资金就形成“梯队”,在“主营”需要增量资金时,就从“兼营”的股市中调拨。股市投资,永远是我的“兼营”。
陈邓华:买股票,当“股东”
“这世上还有这等新鲜事?自己的钱委托别人投资,这股票还真该去研究研究了。”那年夏天,面对这火爆的股市,陈邓华下了这个决心。
10年后,陈邓华以上海中发电气(集团)总经理的身份与上海电力部门联合参与了上海电表厂的资产重组,“上海中发”获得了我国最大的仪器仪表制造厂之一、上海市高新技术企业上海电表厂责任有限公司的控股权,陈邓华兼任常务副董事长。
享受股东待遇
1990年6月,陈邓华来到了上海,照例是到杨浦、闵行等工业区去拜访客户,去领略市场行情。
但是,这次来上海,百乐门大酒店里的氛围完全变了,餐厅里,邻桌的客人谈论的全部是陈邓华听不懂的“股言股语”;电梯里,晚上还会有上海人提着一袋袋钱来叩门,问是不是有股票要卖?一次,陈邓华请他们进来,细细问了个明白,这时,陈邓华感到:一种全新的融资、投资形式将进入我们的生活。
陈邓华开始和住在百乐门大酒店的深圳“过江龙”们套近乎了,从中开始了股市的启蒙:上市公司发行股票,其融得的资金是一笔永远不需要还本的资金,真像一道“免费的午餐”。
“我应该先做别人的股东,将来让别人做我的股东。”陈邓华暗暗下了决心。
“先做别人的股东”,为了最大程度降低投资风险,陈邓华为自己的股票投资定了两条原则:一、只买“带电”的股票,因为是同行,比较熟悉行情,又有利于业务开拓;二、开始买入越少越好,因为经验不足。
1990年7月,陈邓华又一次来到上海出差,就先到西康路101号静安证券业务部以375元一手,买入了“真空电子”股票,拿了这张“花纸头”(当时是现券交易),陈邓华就跑到了“真空电子”公司,以股东身份要求了解公司经营状况。在此以前,他刚刚系统地看了有关股份公司的书籍。“真空电子”公司办公室真是像模像样地接待了这位上海话说得不流畅的股民,认真地向他汇报(真是汇报的样子)了公司的经营状况和发展规划。临分别,还说了一句,像你这样认真的股东,我们还是第一次接待。
陈邓华乐了。这一个小时的接待,让他获取了无数商机。哪个企业目前在搞什么,需要电器配套;哪个企业目前在上什么新项目,有什么新产品……陈邓华暗暗好笑,花这三百多元买信息还买不到哩!股票这玩艺儿真好!
很快地,他又买到“飞乐音响”、“飞乐股份”股票各一股,又去上市公司享受了一会儿股东待遇。当时上海股市,“带电”的股票就这几个,否则的话,陈邓华真的会每家都买。
摇身一变为“大股东”
1992年春天,当股潮一波又一波地在上海滩涌动时,陈邓华的“股东”难做了。第一,股价不仅日长夜大,而且证券公司人山人海,陈邓华没空去排队;第二,即使买了“带电”的股票,因为上海股市已经实行“无纸化”交易,没有了“花纸头”,在“带电”的上市公司当“股东”有点麻烦。
手里捏着“飞乐音响”、“飞乐股份”的“花纸头”,望着天天看涨的股价,陈邓华也不为所动,这不仅是因为这“花纸头”越来越少了,更重要的是这“花纸头”能证明他是最老的股东之一,在上市公司当“股东”,一定会受到尊重。
这时,陈邓华听到了这样一则信息:小平南巡后,我国的股份制改造加快了步伐,全国各省市自治区都有一批国有企业纳入股份制改造试点,发行股票后,将陆续在上海、深圳上市。
陈邓华更关心的是上市公司是否发“花纸头”?当时,各地上市公司发行的股票都是印制精美的“花纸头”,一俟到上海深圳上市进入托管期后就进入电脑。于是,陈邓华利用全国出差的机会,到各地“带电”的准备上市的公司购买内部职工股,这时,他再也不是买“最小单元”了,而是大笔大笔地买。买入“花纸头”后,陈邓华又以“大股东”的身份与上市公司接触,不仅获取了大量信息,还交上了不少同行朋友。
1997年,陈邓华开始进入了股市的大面积收获期———“带电”的内部职工股陆续上市了,几倍于投资的回报成了陈邓华在上海创办公司的原始积累。
让别人成为我的股东
“改革开放21年来,恐怕没有哪一项改革举措,能比股市更直接更具体地让从封闭中走来的中国人懂得现代市场经济。”在上海浦东占地3·1万平方米的“中发工业园区”,陈邓华成立了上海中发电器(集团),这本来是一家股份制企业,经过3年多的创业历程,已经成为拥有核心企业11家,成员制造企业38家的集科、工、贸于一体的专业生产高低压成套设备及配件的大型企业,2000年实现销售额6·1亿元人民币。
在谈及自己的未来时,陈邓华依然是“股言股语”:股份制必将是未来中国经济的大势所趋,过去这10年,我一直在做别人的“股东”,如今,我的目标是,经过一段时期的资本运作,在条件成熟的时候,我争取要让别人成为我的“股东”。(21世纪经济报道/刘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