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历史人文资源:广东发展的新增长点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13日 14:27  南方日报

  热门话题

  话题缘起 广东文化遗迹斑驳,历史名人荟萃,历史人文资源丰厚,许多文化亮点在全国乃至全世界华人文化圈中都有极高的知名度。富有特色的历史人文资源是我省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特殊资源,保护、运用得当,将为文化大省建设注入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改善和优化广东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促进旅游、影视等文化产业的开发,构筑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引擎,增强全省的综合竞争力。围绕保护和开发广东历史人文资源,寻找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增长点这一目标,广东省社会科学院有关专家历时两年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最近完成了一个系统的研究报告,其中一系列具体的对策建议,给人以极大启发。省委书记张德江阅后认为是难得一见的好文章。我们特邀该课题组骨干扼要介绍其研究成果的主要观点。敬请垂注。

  地面与地下保存的各类文物为数众多,史前文化遗产丰富,海洋文化遗产、华侨文物、革命文物、名人资源等独具特色,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可观

  广东历史人文资源“家底”丰厚

  □李子彪

  曾几何时,广东被称为“文化沙漠”。我们的调研结果却表明,广东的历史人文资源“家底”丰厚。

  一是地面与地下保存的各类文物为数众多,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数量在国内居中上水平,历史人文资源积聚深厚。截至2005年9月,我省被我国确认的不可移动文物点和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8处,居全国第11位,在全国各省中居中上水平。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69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2075处。

  二是史前文化遗产丰富。1989年国家文物局主编出版的《中国文物地图集》“广东分册”收录的文物点达到5576处,其中古遗址1385处,古墓葬714处,古建筑1817处,石窟寺及石刻303处,近现代重要史迹1088处,近现代典型建筑136处,其他文物点134处。广州南越国宫殿遗址、博罗县横岭山先秦墓地、深圳屋背岭遗址、南汉德陵和康陵遗址,分别入选1997、2000、2001、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充分体现了悠久而辉煌的岭南历史与文化。

  三是海洋文化遗产、华侨文物、革命文物、名人资源等独具特色,在国内地位显著。作为具有鲜明特色的沿海省份,祖国的南大门,毗邻港澳、华侨众多的广东,近代以来得风气之先,成为中国近代革命思潮与民主革命的策源地,当代改革开放的先行地区;岭南文化以开放性、兼容性等孕育了国内独树一帜的文化遗产。目前,广东有沿海海防堡垒、炮台共71处,其中国家级保护单位11处,省级6处,市县级13处,没有列入保护的41处;革命遗址1129处;有历史价值的名人故居216处,其中有国家级保护单位10处,省级34处,市县级65处。拥有众所周知的“南海一号”宋代沉船、开平市碉楼群、广州三元里平英团旧址、东莞林则徐销烟池与虎门炮台、广州国民党“一大”旧址、黄埔军校旧址、广州大元帅府旧址、中华全国总工会旧址、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等。

  四是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数量在全国名列前茅。截至2005年,广东有6座城市被确定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与陕西、山东并列全国第3位;省级历史文化名城22座;国家历史文化名镇数量居全国第9位;国家历史文化名村5个,高居全国各省区市之首。

  五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当可观。据2005年文化部公布的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我省入选项目达36项,数量居全国第8位,仅次于浙江、福建、江苏、云南、贵州、河北和山西。其中龙门农民画、小榄菊花会、吴川飘色等29个晋级为“中国民族民间艺术之乡”和“中国民间特色文化之乡”。

  此外,广东还有大批传世文物,散落民间。

  作者系省社科院党组书记、研究员

  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不足和开发不当成为广东旅游业发展的软肋

  “善待”观念有待确立

  □李庆新

  我省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的形势不容乐观,根源在于善待历史人文资源的观念尚未确立起来,全民文物保护意识薄弱、投入不足、走私猖獗和专业人才缺乏等主要问题。在开发中,存在着指导思想不明确、规划滞后、缺乏监管和破坏性开发。

  一是保护不足。首先,由于对《文物保护法》的宣传不到位,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淡薄,未形成全民依法保护文物的氛围,导致各地文物不同程度遭到破坏。广州沙面的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的A类保护建筑,因改建为高级酒店,如今内部已被拆得面目全非,是近年来广州市最严重的重点文物破坏行为。在农村,古墓被盗挖,文物遭私分、哄抢和倒卖;在城市,市政基础建设缺乏规划,历史人文资源的现实价值被漠视,加上法制观念淡薄和监管缺位,一些地方在政绩高于一切的驱使下,给当地人文资源造成致命性的不可修复的破坏。许多古建筑被私下拆毁,用作建房材料,或倒卖赚钱。有些已经明确列入保护级别的单位,还继续派作其他用途。对文物过度包装和张扬,原有历史人文景观的“原生环境”遭肆意改变,造成另类“建设性破坏”;一些公共性建筑项目,在“发展经济”的旗号下,严重冲击珍稀文物保护,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其次,保护经费不足。2003年至今,我省的文物保护专项经费仅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在贫困市县,不少文物保护单位达不到“四有”标准,有些连合格的文物保管库房都没有。再次,很多非物质文化资源赖以存续的社会基础与生存空间已经消失或正在改变,艰难生存。

  二是开发不当。首先是缺乏开发的整体规划,在开发中各自为战、“诸侯纷争”现象广泛存在,使资源的整体优势不仅得不到很好的发挥和利用,而且遭受被肢解的命运。其次是各地“破坏性开发”现象严重。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旅游开发中,大量文物在“开发”、“发展”的口号下遭到毁坏。例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徐闻贵生书院及门前古道,某开发工程施工队全然不理会上级指令,把古道全部铲除,修筑新路,穿越书院门前,珍贵的文物就这样被毁于一旦。再次是旅游与人文资源保护开发相脱节。旅游景观缺乏文化底蕴,无法形成特色和知名品牌,将旅游景观提升到更高层次,本该受到重视和弘扬的优秀文化“藏在深闺无人识”。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不足和开发不当已成为广东旅游业发展的软肋。

  作者系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

  文化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与前程。以历史的发展的视野做好历史人文资源的科学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是一项关乎广东社会变迁、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文化软实力关乎发展后劲和综合竞争力

  □梁桂全

  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是广东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宝贵财富和特殊资源,在保护、开发这一宝贵资源的过程中,要站在历史的高度,面向未来,以全球化的宏观视野,结合时代发展与时代精神,与当前和中长期的经济社会文化发展以及人们不断增长的多元化的文化需求结合起来,使之成为我省构建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和创新型的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历史的发展的视野做好历史人文资源的科学保护、有序开发、合理利用,是一项关乎广东社会变迁、发展后劲和竞争力,建设创新型和谐社会的基础性工作。

  重视历史人文资源现实价值的保护、利用,使之成为推动广东社会从传统向现代转变、构建和谐社会的积极因素。广东经济的快速增长和社会变革所引发的深层社会结构的变动,带来了一系列新问题、新矛盾。岭南历史文化中独具特色的文化品质,如和谐精神、兼容精神、务实精神和开放精神对于构建现代主流价值观和道德共识,增强民族凝聚力,振奋民族精神,整合社会力量,构建现代社会结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发挥历史人文资源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功能作用,争当新时期的排头兵。文化发展已成为社会进步的重要指标,决定着广东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劲与前程。广东要以发展的战略性眼光,把握当今世界文化经济发展潮流,深刻认识文化的意义及其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并加以科学利用,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通过不断提高文化影响力,增强文化软实力,进一步提高广东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综合竞争力,当好新时期的排头兵。

  将优秀的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我省文化大省建设的重要内核。建设文化大省,必须把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综合利用作为战略性基础工程来抓,改变当前文化大省建设与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不相衔接,文化产业发展偏离弘扬文化精神方向的偏向,使文化大省建设建基于传统文化丰厚的沃土之上,强化岭南特色和区域竞争力。

  实施全球化战略,加大岭南文化辐射国内、走向世界的对外开放,提高广东在全国乃至全球文化中的地位和软实力。

  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的指向,提高人民整体素质。文化最主要的价值是人文关怀,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要坚持以人为本原则,始终把关怀人民的命运、关怀人类的未来放在核心的地位。通过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充实人的精神世界,引导人们形成与现代化建设相匹配的价值观念、认知结构、劳动技能、行为方式,提升人们的文化素质与精神境界。

  作者系省社科院院长、研究员

  实施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战略,形成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开放格局

  在开放格局中提升岭南文化的国际价值

  □钟晓毅

  在文化全球化时代,广东应该凭借业已形成的对外开放优势,充分利用国际资金、国外先进技术和成功经验,实施全球化和区域合作战略,形成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的开放格局,提高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利用和开发水平,并通过扩大对外开放来提升岭南文化的国际价值,提高广东在全球的知名度,树立起广东更完美的国际形象。

  扩大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中的外资利用。加大文化会展业、文化旅游基础设施的招商引资力度,特别是开发具有地方和民族特色的旅游演艺产品和服务;加大农村基层文化建设的引资力度,引进外资投资建设和改造电影院、音乐厅、歌剧院、美术馆、博物馆等;争取国际组织、国际基金的支持,引进国外历史人文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勘探、保护、开发的工艺技术,弥补资源开发、利用和保护在资金、技术、人才上的不足,提高我省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水平。

  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实现我省文化资源的国际经济社会价值。首先,以文博会为平台,以资本为纽带,以重大文化旅游项目为载体,通过资源整合和体制创新,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整合现有各种所有制文化单位的力量,在娱乐业和演艺业组建若干强大的企业集团,培育文化产业群体,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将广东建成为珠江文化产业的高地,培育成为输出文化产品的国家基地。其次,实施“品牌”战略,提高文化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在全省实施一批重大的基础性人文资源开发项目,创作一批代表广东文化成就、具有鲜明岭南特色的如粤语电视剧、广东音乐及曲艺、粤菜、广东食疗等优秀作品,以特色加强市场竞争、创建文化的国际知名品牌。

  抓住“10+1”建立所带来的机遇,充分利用华侨资源,加强与东盟国家的文化交流合作,推动“南中国海文化圈”形成。应制定相应优惠政策措施,鼓励和引导东盟各国的华侨投资广东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同时,利用广东文化产品在东盟国家已开拓的市场,通过人文资源产品品种的丰富、改进、文化内涵的提升扩大向该市场的出口,提升岭南文化在东盟各国的亲和力,为广东——东盟经贸合作的发展提供文化支持。

  加强粤港澳文化交流与合作,充分利用港澳在文化管理理念、经营模式、管理方法上的成功经验和先进的技术,提高广东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和开发、利用水平,并利用好港澳的窗口作用,加快广东人文资源进入全球文化圈的步伐。同时,加强区域文化合作,联手打造粤港澳历史人文资源保护与开发合作平台,努力构建粤港澳“金三角”的文化交流网,合力开拓国际文化市场,以实现更大的“互补”和“双赢”。

  借鉴国际、国内成功经验,精心设计项目,申报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我省目前或将来有条件申报“世遗”的项目有:开平碉楼、海上丝绸之路、南越国历史文化遗址、广东民间戏曲(粤剧、粤曲、潮剧、广东音乐、客家山歌)与民间工艺(粤绣、潮绣)等项目。

  作者系省社科院哲学与文化研究所所长、研究员

  把零星分散、内容单一的历史人文资源串珠成线,整合为有内在联系的专题,可以丰富我省旅游业的内涵,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以文化为魂打造广东牌旅游精品

  □游霭琼

  文化是旅游业之魂,把零星分散、内容单一的历史人文资源串珠成线,整合为有内在联系的专题,形成一种内容上相互补充、相互渗透,具有丰富内涵、完整意义的旅游新资源,可以丰富我省旅游业的内涵,提升旅游业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以中心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为核心,整合周边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出若干个特点鲜明、内涵丰富、有强大国际影响力的知名品牌。如以中心城市广州(国家级名城)、佛山(国家级名城)、深圳为中心,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强大影响力、在全省乃至全国起到领先作用的珠三角都市历史文化旅游圈;以梅州(国家级名城)、潮州(国家级名城)为中心,以韩江水系为纽带,形成以潮—客家民俗、华侨文化、海洋文化为主体的历史文化旅游品牌;以雷州(国家级名城)、高州(省级名城)为中心,连接阳江、茂名,整合为粤西海洋旅游文化走廊等。

  凸显区域个性,以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资源,打造各种类型的历史人文景观。

  依托国内最长的3368公里风景优美的海岸线,以广州“南海神庙”、“广州十三行”、阳江“南海一号”宋代沉船为中心,西联高州雷州,东接潮汕,呼应港澳,整合成具有丰富多彩的海洋景观、浓郁的海洋风情与异国情调、深厚的海洋历史文化积淀的“海上丝绸之路”旅游系列。可以围绕“亚运—旅游”主题,发展海上旅游项目;依托海陵岛天然旅游资源,发展文娱、体育项目,开展帆船运动、风筝比赛等;开发阳春等地自然与人文美景,使海洋旅游从海上延伸到内地,从而把广东粤西沿海打造成集文化、休闲、健身、度假与旅游相结合的国际性海洋旅游观光区。

  以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肇庆为中心,以西江为纽带,联结封开、德庆、怀集等地,打造西江山水—历史文化旅游走廊。肇庆是海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优美的自然风光和丰富的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西江为岭南古代土著(南越)文化的发祥地,也是岭南交通的动脉,沿江市县的自然与人文资源皆甚丰富,封开黄岩洞古人类遗址、罗定龙龛道场、德庆龙母祖庙、肇庆烂柯山唐宋砚坑、封开“小桂林”、怀集燕岩、高要“小三峡”等,加上广宁“竹乡”,景观独特,具有广阔的旅游开发前景和价值。这条旅游走廊可以作为珠三角旅游文化圈的外围和延伸,溯江而上,与广西、西南旅游名胜区连接,在泛珠三角经济合作体中扮演特殊重要角色。

  粤北老区有众多的革命遗迹、遗物,民风古朴,尤其适宜发展“红色旅游”,打造集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休闲度假、观光考察、学术研讨、野外磨练探险、生态意识陶冶等功能于一体的具有独特魅力的旅游品牌;以河源“世界之最”的恐龙化石遗存为中心,整合龙川南越国赵陀遗迹,东江—千岛湖水库自然风光,打造集自然、历史、山水为一体的旅游文化系列。

  作者系省社科院外事办主任、研究员

  广东与周边省区无论是从历史渊源、地理位置、人文联系看,还是从现实发展的需要看,在人文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上都应该突破省区的局限,携手合作,以求共赢

  省际合作共建泛珠文化圈

  □王经伦

  历史上湖南与广东统称为“湖广”;而广东、广西、海南原本就是一家;客家人则将广东与江西、福建紧紧联系在一起……广东与周边省区无论是从历史渊源、地理位置、人文联系看,还是从现实发展的需要看,在人文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上都应该突破省区的局限,放眼整个文化发展脉络,更自觉、更紧密地携手合作,共同发展,以求共赢,提高整个区域的竞争力。

  一是在区域历史人文资源摸底普查中,加强区域合作。每年定期由各省区人文科研机构组织有关专家按珠江流域西江水系分段分类进行研究,提出整体发展规划的原则和发展战略,评估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开发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提出个案处理办法和手段。

  二是以资源共享、利益均沾为原则,在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上展开区域合作。广东在制定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利用规划时要加强与周边省区的协调、沟通,以维护人文资源在开发利用和保护中的整体性、完整性和可持续性,共同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跨区域的文化旅游观光体系。

  三是发挥非政府组织作用。建议广东与周边省区联手成立“珠江流域文化旅游发展基金会”,便于与国际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开发类的有关基金会对接合作,加大对人文和自然资源保护开发的资金投入。

  四是根据区域人文资源优势,重点打造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圈。

  ——构建以韶关为中心的梅岭文化圈。粤湘赣交界的梅岭,自然风光秀美、人文资源丰富,被形容为“泛珠三角区域最繁华的古文化立交桥”;韶关是岭南文化的重要发源地,那里有12.9万年前的早期智人代表马坝人化石和新石器时代石峡文化遗址,有沟通岭南与中原的第一通道——梅关古道,有被珠三角人称为“七百年前桑梓乡”的珠玑巷。这些遗址遗迹,因其丰富的内涵和文化辐射力,在岭南甚至整个泛珠三角文化圈内,都具有核心价值和地位。但目前丰富的资源未被充分利用和发掘,并受行政区域分割的影响,各相关省份对梅岭人文资源的开发利用缺乏协调,破坏了梅岭人文资源的整体性。应该在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下,打造粤湘赣边重要的历史、文化、生态、旅游基地。当前,广东要着力把梅岭驿道和梅关提升为省级历史文物保护单位,并恢复或重建梅岭原有但今已不存的历史文化古迹(例如挂角寺、来雁亭等)。同时,还应根据生态学原理和突出文化特色的原则,对梅岭的植被进行更新改造,优化梅岭的树种结构,并建成一座梅花生态公园。

  ——打造以西江为纽带的西江文化走廊。西江文化是岭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积淀丰厚、内涵丰富、特点鲜明,包括古苍梧文化、粤语文化、民族文化、民间艺术、饮食文化、客家文化、古迹名人文化、古建筑文化、革命历史文化等内容,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厚重性、兼收并蓄的包容性、积极进取的开放性、鲜明的民族性,以及各展所长的多样性之特点。西江文化是两广人民的共同财富,两广应该加强合作,做好西江文化的规划及综合开发、保护,实现文化的可持续性发展,重铸西江文化的灿烂辉煌。 作者系省社科院副院长、研究员

  只有政府与社会各界在新的制度框架下形成合力,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才能取得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三丰收

  创新机制:政府主导各界参与

  □陈忠烈

  历史人文资源的保护、开发和利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只有创新机制,政府与社会各界在新的制度框架下形成合力,才能取得社会效应、文化效应和经济效应三丰收。在新的机制中,政府主要扮演制定规则、完善监管的角色,社会各界则主要扮演积极参与者的角色。

  一是做好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和利用的总体规划,并将其纳入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大战略中统筹安排。

  二是借鉴各省区市、港澳以及外国经验,加快历史人文资源保护、开发的法制建设。在《文物法》的基础上,应结合广东实际,制订具体实施细则和专项法规,先走一步,以试行条例的形式加快出台《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文物流通法》。

  三是加强人大、政协对各级政府保护历史人文资源的法律监督、工作监督,强化地方政府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职责,完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社会监督机制。此外,发挥新闻媒体的作用,加强舆论监督,增强地方政府保护历史人文资源决策的民主性、科学性和工作的透明度。

  四是建构政府主导、社会各界参与的人文资源保护和开发机制。按照“五纳入”要求,加大地方财政对历史人文资源保护资金的投入,改善文化工作者的福利待遇和文化基础设施;应拨出专款,抢救有生命力的民间艺术、征集传世文物、保护重要文物、濒危和稀有的民间文化艺术品种,保护自然和人文景观的文化遗址;积极争取联合国世界文化遗产基金和国外其他专业团体、个人设立的文化遗产保护基金的投入;落实税收优惠政策,鼓励企业捐资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接受社会特别是与特定历史文化遗产有关系人员的捐资;设立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彩票、奖券等,筹集资金。

  五是创新体制,实现人文资源开发利用的市场化和产业化运作。提高文化行业市场化程度,放宽和取消一些对非公有制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的限制,鼓励外资、民间资本投入非公益性的文化产业,形成多元化投资主体的新格局,促进我省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利用。

  六是利用文化产业的力量,促进文化遗产的深层次开发。与其他产业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同的是,文化遗产作为资源加以利用,可分为直接利用、多方式利用和深层利用。文化旅游可以看作是直接利用,利用古建筑资料(包括木雕、石雕、砖雕)建立数据库,从而用于当今的建筑设计、广告设计以及舞台设计乃至在相关的文化艺术产品生产创意过程中发挥有益作用,是对资源的深层次利用。

  作者系省社科院历史与孙中山研究所研究员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查看该分类所有股票行情行业个股行情一览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