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对铜业投资的影响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9月16日 10:27 格林集团 | |||||||||
为遏制部分行业投资过热、抑制通货膨胀、控制金融风险,国家决定适当提高钢铁、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资本金比例,幅度为15个百分点。这样,调整后钢铁行业的比例就提高到40%以上;水泥、电解铝、房地产开发项目则提高到35%以上。以上政策的出台,不仅对这4大行业投资产生较大影响,同时也影响到相关产业,铜行业即是其中之一。
商品研究机构CRU铜咨询师托尼认为,过去1年左右的时间内,中国已跃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 一方面,中国铜矿资源缺乏,50%需求依赖进口;另一方面,中国铜行业产业结构又非常不合理,是典型的“枣核形结构”,即上游因资源缺乏不能发展,下游附加值高的精深加工环节也没有大力发展,只发展了中间的冶炼环节……这使得中国铜业受制于上下游企业,造成产品价格大幅度波动。而且,由于很多中国铜生产企业还没有建立起国际信用,在多数情况下,只能同国外企业签订短期合同,令中国大多数铜企业无法规避价格大幅波动带来的风险。 国家宏观调控对铜行业的影响工业对铜的需求主要集中在电器设备制造(占50%以上)、电子、通讯、汽车制造等行业。由于国家加大了宏观经济调控的力度,投资开始降温,再加上节能措施和循环经济的发展,特别是对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抑制,对铜的需求也从前期的强劲增长而逐渐回落。 相关资料显示,在国民经济发展中对钢铁和铜的需求比例是100:1,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据介绍,中国钢铁业固定资产投资以往年均在400亿元至500亿元人民币之间,2002年达到704亿元,2003年达到1400亿元,2004年前4个月达到478亿元,正在建设的钢铁投资项目总投资计划在3360亿元左右……可以说,照这个速度发展下去,中国钢铁产能过剩是必然的,而且将是灾害性的。2003年中国钢铁产量为18225万吨,铜产量(含进口)约为313万吨,按照它们之间100:1的需求关系,铜行业已存在过热现象。因此从国家近期对钢铁等行业投资降温的调控,铜的需求将会有所下降。铜行业的相关环节投资过热现象理应得到调整。 制约我国铜行业发展的因素我国铜行业所面临的压力较大,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从已探明的储量来看,我国可利用的高品位铜矿石数量相对较少,虽然我国铜矿储量在世界上排第7位,但人均占有量却较低。这就从源头上制约了我国铜行业发展。铜矿储量的先天不足迫使下游的冶炼和加工企业另寻出路。 我国现已探明但尚未开发或即将开发的铜矿大多集中在西藏、青海、新疆等西部地区,除去地理气候等因素外,还有综合环境及经济效益等,应提到战略的高度来合理有效地利用现有资源,促进国家和地区能够协调发展。 据中国有色金属设计院的高级工程师介绍,去年以来,国内大的冶炼厂改扩建项目较多,投资相当大,但受原料缺乏(大多依赖进口)的影响,收益不佳。即使号称有一定资源的江西铜业公司也为原料紧缺所困。该公司冶炼项目扩产后每年需进口国内外铜原料60%左右,一旦原料供应跟不上,势必造成产能过剩。 就铜加工来讲,我国企业技术工艺相对落后,高附加值产品发展相对滞后。 近十几年来,我国有色金属冶炼能力扩张较快,但矿产品发展相对缓慢。国际矿产原料价格高,对企业的发展不利。国内企业应加快深加工产业升级步伐,不应再盲目以极高价格的原材料和相当紧张的能源为代价,继续扩大冶炼能力,然后再向国际市场出口铜冶炼产品;应适当增加金属产品的直接进口,弥补相关产品缺口,以保护国内矿山资源。 冶炼企业现状堪忧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对国内铜业的影响日益显现,尤其是对于中游的铜冶炼企业的影响更大。而对处于上下游的铜矿山和铜加工企业的影响相对小一些。因对进口的依赖性较大,出口国的一系列不确定因素就会直接影响到我国铜行业的发展。目前中国进口铜矿还是以购买铜精矿为主,只有少数国内企业拥有国外矿山的合作开发权,更鲜有直接购买和经营国外铜矿的个例。近期有中国铜冶炼企业计划削减铜精矿进口的实施计划。 由于国内冶炼水平限制,对某些品位矿石的提炼还不成熟,成本较高,浪费严重,共伴生矿产资源的综合处理技术直接关系到我国铜行业的发展。因为,铜矿中通常还含有金、银、硫、铅、锌、钨、硼、钴等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其中不乏经济价值较高的贵金属元素,而且其比重也不在少数,因此对这些共伴生矿产资源的提取会直接影响到矿山企业的效益。目前大型铜矿企业仅综合回收金、银和硫,其效益相当于每吨铜价降低3000元左右。 由于盲目地投资铜的冶炼项目,原料成本高,产生的效益很低,于是出现了一边铜市价格走高、一边冶炼企业限产的怪现象。据资料显示,近期向国内提供铜矿石原材料的国外(如智利)企业,从中国经济增长中获利颇丰,而高附加值的产品大多从发达国家进口,大有“中国低效益蓝领冶炼加工基地”之嫌。据做为国内最大铜冶炼加工企业之一的上市公司云南铜业的公开信息,该公司在铜市场价格飙升时竟限产10%-15%!由此可见,投资过热带来的将是产能过剩,而不是增加经济效益。 国际上铜的最高成本价是1400美元/吨。而去年以来,国内铜价最高时已涨至3万元/吨,后来虽回落到2.5万元/吨,但仍远远高于前年,实属暴利行业。由此,国内出现了铜冶炼企业改扩建的高潮,加剧了铜原料的短缺矛盾,拉动了铜价的上涨,给国民经济健康运行增添了困难。 而从国际市场来看,国内铜原料的无节制进口,对于国外生产商却十分有利——他们可以从价格上涨中获得显著效益。同时,对发达国家却无任何担忧,因为它们属于对原材料价格不太敏感的经济体。 毋庸置疑,拉动国际铜原料涨价所带来的苦果最终将由国内铜企业吞下——成本增加,利润减少。 国内外铜的生产供求状况从世界范围看,铜供应过剩量在1996—1999年间不断增加,2000年出现供不应求,2001年供求关系由上年短缺29万吨转为过剩95万吨。2002年至今铜需求量上升,格价也直线攀升,铜期合约上升到多年来最高水平,近两月,铜市价才略有回落。 我国铜矿产量与消费量之间存在较大缺口,与世界上其他国家比较如下图:我国铜生产供应和消费情况我国的铜精矿产量虽维持在较高水平上,但远远满足不了冶炼的需求,在老矿资源枯竭、新矿山投产很少的情况下,只能依靠挖潜增产。2001年铜精矿的产量达58.7万吨,仅比2000年同期略有下降。 1996年-2003年我国精铜生产和消费情况如下图:2003我国精铜产量较上年增加10%以上,近10年来年均增长10%左右。消费量近年来也呈上升趋势。 我国铜业的发展现状与预测一、现状就铜生产现状而言,应加强对国内铜矿资源的勘查,推广先进的铜采选生产和冶炼技术,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寻找新的铜矿资源。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矿产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应成为铜资源开发的后备基地。西南三江、西藏一江两河、新疆天山——昆仑等地,应加大地质调查的投入。青藏铁路贯通之后,将对我国充分挖掘西藏矿产资源具有深远的影响。 推广先进炼铜技术。推广溶剂萃取(酸浸)这一电积湿法炼铜技术,可降低生产成本,又可节约资源。 规模化集约化建矿、炼铜。集中资金,跨行业,跨地区联合作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益。 不断提高铜金属选矿技术,增加回收率,充分利用现有资源。 国家给予有关政策扶持,积极鼓励企业利用国内外再生资源。 二、预测由于电力行业用铜占其需求的50%以上,而能源紧张是制约中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有机构预测,未来20年国内电力需求将增长200%,占全球的13%,相当于整个西欧在2020年的发电总量。为此,水电要增加4.3个左右三峡水库的装机容量,核电要建20个大亚湾核电站,火电装400个最高的发电机组,还需要建立配套电网设施。也就是说,中国要用20年时间建立起美国用50年时间增容起来的电网容量!人们不禁要问:这样规模空前的能源基础建设,是否超过我们资源的承载能力?是否超出了实效?是否经得起历史的考验?而实际情况是,随着依靠财政投资实现的粗放型增长释放殆尽,工业用电需求(占全国用电总需求的3/4)将从今年晚些时候开始减少,保守估计,全国电力供需基本平衡也将在2005年底实现。所以,再增加1000亿千瓦时的发电,必然导致电力严重过剩。正因为如此,铜行业在上述情况误导下,存在着盲目的扩张行为,同样会造成产量和产能的严重过剩,并进入一个萧条时期。 总而言之,虽然国家“十五”期间实施西部大开发的战略重点仍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2002-2005年铜的需求量仍有所增长,但随着国家对粗放型经济的遏制,在未来的经济建设重点大规模向高新技术产业和第三产业转移的情况下,可以预言,国内铜的需求增长将会显著放缓,并逐渐下降。(来源:广东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