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期货 > 国内期货评论 > 正文
 
走向石油"中国价格"的脚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8月25日 15:31 格林集团

  建设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体系的脚步,于2001年10月再次启动。当时,上期所成立了石油期货开发小组,并选择燃料油作为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体系的突破口。2001年10月之后,上期所对国内外燃料油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2004年5月下旬,上期所将燃料油期货合约和交割规则正式上报证监会,而自2001年10月以来,这两份文件已分别进行了12次和17次较大幅度的修改。

中行抵债资产网上营销 精彩手机赛事全攻略
雅典猜猜猜千元悬赏 大型休闲游戏燃烧战车

  对于燃料油期货的上市交易,石油、石化企业都寄予厚望。因为,燃料油期货的推出使得相关企业在进出口贸易谈判中有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新的定价基准。

  中国人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关心石油的价格,因为,作为工业的血液,石油价格的些微波动,都会对中国经济造成巨大的影响。今天,当国际原油价格屡屡创下新高,中国的能源供应面临挑战的时候,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中国的石油期货市场体系,也终于打开了第一扇门。

  中国的能源之困

  飞速发展中的中国,越来越多地感觉到能源、尤其是石油供应的困境。

  我国石油消费量的年均增长率为6.94%,而石油生产量的年均增长率仅为1.6%,因此,我国必须从国际市场大量购买石油,国际油价的波动对我国的利益和国民经济的稳定运行有直接的影响。自1993年起,我国由石油出口国转变为石油净进口国。2003年,我国的石油消耗量达2.5亿吨,其中进口石油达9112万吨,90%以上是现货采购,石油进口的依存度达到35%。预计2004年我国原油消费量2.7亿吨,净进口量将超过1亿吨;到2010年和2020年,我国石油进口量将达到1.6亿吨和2.5亿吨,石油进口依存度将分别超过50%和58%。

  由于缺乏石油期货品种,我国石油进口基本采取被动接受国际油价的方式。近年来,一方面,国际石油市场价格剧烈波动,石油价格连年攀升;另一方面,西方大国和国际垄断集团操纵国际油价,经常让我国的石油贸易陷入高卖低买的价格陷阱,国家利益遭受了重大损失。例如,1999年1月到2月,国际油价处于最低谷,中国原油进口297.94万吨,比上年同期反而减少了40%;3月份油价开始大幅回升,而中国的原油进口量也开始回升,当月进口原油433.25万吨,成为1998年1月份以来进口量最大的一个月。专家指出,之所以出现这一尴尬现象,是由于中国石油外贸公司各自按国家分配的计划指标分月度组织进口石油,基本上采取现货交易的方式从国际市场购买石油,导致市场信息失灵扭曲,增加外汇支付压力。又如,2003年1月,中国出现罕见的进出口逆差,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中国原油进口836万吨,比上一年同期增长78%,但平均价格却上涨了51%,中国为此给国际石油市场多支付11亿美元。

  据测算,我国进口的原油平均成本比世界其它大石油公司每桶高1美元,以每吨6至7桶计算,一吨就将多付6到7美元,折合人民币50元左右。发展改革委能源研究所所长周大地说,据初步测算,如果全年国际市场原油价格每桶平均上涨10美元,我国就要多掏70亿至80亿美元。另一位专家称,世界石油价格每桶变动1美元,将影响我国进口用汇46亿美元,直接导致GDP波动0.043个百分点。中国石油集团公司有关负责人对我国1993年至2000年的GDP、石油进口量和价格波动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油价每上涨1%并持续一年时间,就会使我国的GDP增幅平均降低0.01个百分点。其中,1999年国际油价上涨10.38%,影响我国GDP增幅约为0.07个百分点;2000年国际油价上涨64%,影响GDP增幅0.7个百分点。尽管测算数据不尽一致,但是,石油涨价对中国经济的巨大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且,我国石油供求和价格对国外资源的依赖程度越高,我国石油市场受国际市场的影响越深,承受的市场风险也越大,国内企业在国际竞争中越被动。

  石油期货呼声越来越高

  针对中国的石油供应困境,社会各界人士纷纷呼吁,应该尽快推出中国自己的石油期货,增加中国在世界石油市场中的话语权,保障中国能源安全。去年伊拉克战争前后油价的剧烈波动,更让这种呼声高涨到了顶点。

  2003年2月下旬,全国政协财经委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董辅?指出,目前,中国有许多资源性产品依赖进口,尤其是石油,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石油期货,定价权完全掌握在别人手里,国内公司在参与国际石油市场方面困难很多,用油企业面临的风险也越来越大,因此,他呼吁,尽快恢复石油期货,同时允许更多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进入国际市场从事套期保值。

  2003年底,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向国务院呈交能源报告建议,早日开辟国内石油期货市场,力争在石油价格上有更多的发言权,确保我国的石油安全。今年早些时候,商务部公布的《国际商品市场走势分析及我国的策略考虑》研究报告也指出,世界石油市场走势不确定性的加大必然会对我国的石油供应安全造成威胁,我国有必要采取对策,推进石油进口贸易的风险化解机制的早日形成。专家们认为,主动参与国际石油定价显得尤为迫切,应尽早推动建立国内的石油价格发现体系;一方面是在现有的探索上逐步形成现货价格体系,另一方面,积极促成期货价格的出台,两种价格可相辅相成。

  石油期货的脚步终于近了

  其实,石油期货在中国,并不是新鲜事。上海期货交易所前身之一的上海石油交易所,曾上市大庆原油、90#汽油、0#柴油和250#燃料油等四种石油期货合约,在1993年5月3日到1994年5月16日的197个交易日里,累计成交各种石油期货2466.62万吨,累计成交额514.98亿元。这个交易量和交易额,当时已经超过新加坡市场,仅次于纽约商业交易所(NYMEX)和伦敦的国际石油交易所(IPE),在国内外产生过很大影响,且因其较好地发挥了套期保值和价格发现的经济功能,受到了广大石油生产、经营、消费企业及投资大众的普遍欢迎。但是,随着1994年开始实行的石油政府统一定价,出现才一年多的国内石油期货市场也随之夭折。

  建设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体系的脚步,于2001年10月再次启动。当时,上期所成立了石油期货开发小组,并选择燃料油作为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体系的突破口。因为燃料油是我国石油及石油产品中市场化程度较高的一个品种,其流通和价格完全由市场调节,国内价格与国际市场完全接轨,产品的国际化程度高。目前,燃料油已成为我国进口量最大的石油产品之一,在国际油价剧烈波动中,国内相关企业对其存在着现实而迫切的避险需求。而且,中国是世界上燃料油消费最多的国家,2003年消费燃料油4309万吨,进口2379万吨,消费量约占全世界5.5亿吨的8%,占亚太地区1.86亿吨的23%。由于发电和小炼厂生产柴油的需求刺激,今年前4个月我国燃料油进口猛增了69%,预计未来两三年我国燃料油消费量还会大幅上升。在西方发达国家燃料向轻型化发展,燃料油消费增长缓慢甚至出现下降的情况下,我国必将在亚太燃料油市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这客观上有利于我国燃料油期货市场的成功运作。

  2001年10月之后,上期所对国内外燃料油市场进行了深入的市场调研,与国内外石油企业建立了密切的联系。在充分听取意见的基础上,反复对燃料油期货合约和规则进行修改完善,力争使最终出台的燃料油期货合约和交易交割规则能够最大程度地满足现货市场的需求,更好地为国内石油企业和用户服务。

  进入2004年之后,国际石油市场的剧烈波动和油价的持续上涨,让石油进口量越来越大的中国吃足了苦头,建立自己的石油期货市场和谋夺国际石油定价权,已成为当务之急。这时候,业界的普遍预测是,燃料油期货的推出,只是个时间问题了。果然,4月初,上期所将其石油期货开发小组更名为石油期货上市工作组。4月20日,燃料油期货获证监会批准上市的消息正式发布。

  2004年5月下旬,上期所将燃料油期货合约和交割规则正式上报证监会,而自2001年10月以来,这两份文件已分别进行了12次和17次较大幅度的修改。

  下足功夫只为平稳上市

  从4月20日获准上市的消息发布,到8月25日正式上市,这中间4个多月的时间,上期所做了大量的市场培训、推广工作,所有的准备,只为了一个目的:实现燃料油期货的平稳上市。

  作为建立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切入点,燃料油期货能否成功上市,直接关系到我国石油期货市场的未来,其意义十分深远,责任相当重大。因此,上期所确立了规范起步,小步慢走的指导思想,要求各项准备工作力求严密、扎实,严格控制好风险,力保万无一失,积极稳妥地推进燃料油期货的上市工作。

  为此,上期所把市场推广和培训工作作为燃料油期货正式上市前的一项主要工作来抓。从5月15日在上海举行第一场培训会开始,到上市前为止,上期所总共在华北(北京)、华南(广州)、中西部(成都)和华东(上海、杭州、青岛)地区组织了六场大型培训活动,加上各地的期货业协会和期货经纪公司主办,上期所提供师资支持的培训活动,总共举办了20来场燃料油期货培训活动,吸引了近万名投资者的参与,且在地域上覆盖了我国的大部分地区。此外,上期所还于7月16日起面向全社会举办燃料油期货网上模拟交易。

  培训活动的场面相当火爆,显示出投资者对燃料油期货的浓厚兴趣。例如,第一次上海培训,在没有公开对外打广告的情况下,上海期货大厦可容纳350人的国际会议厅全部坐满;第二次北京培训原来预计有300人的规模,结果距离报名截止日期前两天就有470多人报名,以至于会务组不得不提前截止报名;广州培训的参会人数则超过了500人;最近的青岛培训,上期所还与本报合作,全程进行了网上路演,其参与人数更是难以估计。

  开始争夺国际石油定价权

  专家指出,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受制于人的时间太久了,吃的亏太大了,而燃料油期货的上市交易,有利于改变中国在亚太燃料油定价体系中的弱势地位,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争夺国际石油定价权的第一步。

  目前,世界主要的两大原油期货分别是纽约商业交易所的低硫轻质原油期货和国际石油交易所的布伦特原油期货,而中东原油期货也已经或将要在亚洲地区的一些交易所挂牌。美国、新加坡等国都已形成远期石油定价机制,就连我国的邻国韩国、印尼也能或多或少地影响世界石油价格的走势。而由于没有石油期货市场,我国在国际石油定价体系中毫无影响力。统计表明,目前中国石油消费量已经占到了全球的2%,但在国际定价体系里连0.1%的权重都没有。

  在中国进口燃料油方面,专家指出,目前亚洲的燃料油交易中心在新加坡,而其报价体系由普氏提供,它控制着全球90%的石油市场报价。新加坡燃料油价格几乎操控在新加坡兴垄BP等几个大油商手中,他们经常联手造市抬价,往往当中国采购时,价格上涨,而中国买家一走,价格随即回落。显然,没有价格发言权令中国很被动,行业经济和国家利益大受影响。石油市场专家、博士后张宏民指证说,2003年6、7两月,中国共进口燃料油478万吨,比前两月增加48%,结果,在这两个月,一些国际大油商和投资银行乘机联手抬高价格。新加坡市场普氏燃料油平均价格为171.1美元/吨,比前两月的均价上涨了8.4%。而在中国大量进口之后,8、9月份,新加坡市场的平均价格又下跌到163.7美元/吨,比6、7两月的均价下跌4.32%。

  所以,作为中国首个能源期货品种,燃料油期货的上市,将使得中国的石油价格从此走出国门,开始在世界上产生影响,在世界石油市场上,中国将第一次发出自己的声音。

  对于国家来说,燃料油期货的推出,不仅可以通过对定价权的掌握,有效降低中国进口燃料油的成本,而且,还可以产生许多附加的好处:期货市场特有的价格发现功能,使得政府在燃料油的价格和流通完全放开以后,有了一个宏观决策的依据;期货市场对于交割仓库的需求,必然会推动我国石油仓储和运输设施的发展,这对于稳定石油市场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国人极为关注的石油储备问题,燃料油期货也有相当大的正面推动作用--上期所的研究表明,出于现货交割的需要,世界上大的现货交割地通常靠近主要的期货市场,例如,目前国际上主要的石油储备集中在欧洲北海一带和纽约一带,分别靠近IPE和NYMEX。如果中国建立石油期货市场,大的国际石油贸易商必然在中国建立交割仓库以储存石油。而随着中国石油期货交易的扩大,石油交割量的吞吐库存规模还将越来越大,这将大大加快中国商业性石油储备的建设,减轻国家石油战略储备的压力。同时,国家可以利用期货市场很方便地对国家石油储备进行高抛低吸和轮库,降低储备成本。事实上,多年来,国家储备局一直在利用上期所对铜的国家储备进行市场运作,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企业期盼燃料油中国价格

  对于燃料油期货的上市交易,石油、石化企业都寄予厚望。因为,燃料油期货的推出使得相关企业在进出口贸易谈判中有了一个可供选择的新的定价基准。上海燃料油期货价格是一个反映中国当地供求关系的定价基准,据此可以降低买卖两个市场价格不对称时的风险。同时,由于目前国内还没有相关的避险工具,因此,国内的燃料油经营企业只能在国外进行套期保值,但是,由于新加坡纸货市场进入门槛较高,长期以来,国内企业只能通过各种曲线途径在该市场上从事避险交易,套保效果并不理想。燃料油期货的推出,无疑为相关企业提供了一个更加方便的套期保值平台。

  前一阶段,国内外燃料油价格出现倒挂,令燃料油贸易商大为头痛,也让他们越发期待燃料油期货的上市。广州华泰兴石油化工有限公司总经理赵靖说,他们的客户--电厂对燃料油价格很敏感,因为油价占电厂总成本的70%-80%。电厂一般向贸易商买油,贸易商再到国外购买,由于许多客户定的是未来某个时间的活价,因此,贸易商就得到新加坡市场购买某个时间、同等数量的燃料油,俗称点价。今后,燃料油期货在国内上市,对于贸易商及其客户都是十分有利的。如客户与贸易商签定长期合同,完全可以不按新加坡价格,而参照国内价格。这样,即便不能完全摆脱国外市场影响,但起码可以稳定国内市场,防止价格倒挂的出现。

  独立的石油市场报价和分析专业机构--广州息旺咨询服务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平认为,燃料油期货上市后,对新加坡市场也将产生影响。目前,尽管中国买家在新加坡市场上的购买量尚不占其绝对多数,但都是实打实的现货量,而不是执行长期合同的交易量,因而对价格应该更有影响力。只是过去中国燃料油进口商很多,难以形成合力,如去年中国企业曾搞过联合抵制行动,但没有成功。

  原中化香港石油公司总经理何捷指出,中国有没有燃料油期货市场差别很大。原来,国内燃料油现货交易是货价合一的,有了期货市场就可以先定价。新加坡燃料油市场交易量很小,其功能主要是定价;而上海燃料油期货市场有交易,所以更能够掌握定价权。

  深圳协孚供油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顾航认为,新加坡市场的人为操纵性很大,操纵者往往在中国买家大量订货的时候打高价格,特别是以前许可证和配额发放的时候。他预计,上海可以先成为亚洲的燃料油定价中心,再逐渐向全球定价中心发展。燃料油期货上市之初,可能先逐步在定价权重中占有一半的比例,以后再慢慢增加。

  仅仅是第一步

  不过,虽然燃料油期货的上市走出了中国谋夺国际石油定价权的第一步,但第一步毕竟是第一步,这一步,面临的挑战很大。

  不同于普通的商品,能源,尤其是石油,具有很强的金融属性,因此,石油期货是所有商品期货中最为复杂,较难成功的品种。纵观世界石油期货市场二十余年的发展历史,总体上取得了极大的成功,但是,就单一的期货合约而言,失败也是常有之事。1974年以来,全球共有约40宗以上试图推出石油期货的努力,但成功率只有20%。尽管相关交易所事前进行了详细的研究,经历了政府审查和密集的市场营销推广,还是有大约80%的期货合约失败了,没有达到关键的起点量,即未平仓合约达到5000手。

  而且,当上期所的燃料油期货尚处在开发和申请阶段的时候,国外的金融和石油巨头们,早已经将眼光放到亚洲的版图上,有的已经开始抢夺市常一个最新的例子是,今年6月份,NYMEX总裁透露,该所将以新加坡为基地发展石油期货交易。作为世界上最大的能源交易所,NYMEX计划在新加坡与当地的伙伴共同开办一个新的交易所,新的交易所可能从2005年的某个时间开始,提供原油类和油类产品的期货品种交易。除了新加坡之外,NYMEX还计划在迪拜创立一所交易所,提供油类和金属类期货合约交易。此前,新加坡交易所在原油和油类产品期货上的尝试并不是很成功,其现存的中东原油合约成交极少,但未来在新加坡的能源交易所,其交易品种将包括原油、油类产品、液化石油气和液化天然气。NYMEX总裁柯林斯直言不讳地表示,他个人认为,机会来自燃料油或者燃料油产品。业内人士指出,国际巨头对亚洲石油期货市场的觊觎,令燃料油期货在上期所的上市和发展越发必要和紧迫。

  面对挑战,燃料油的上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只有这个第一步走出了,走好了,中国的石油期货体系建设,才可能走出第二步,第三步……燃料油期货的上市和交易即便稍有闪失,都可能对中国石油期货市场体系的建设和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我们祝愿燃料油期货在上海期货交易所上市成功!祝愿中国在国际石油市场上拥有越来越大的话语权!(来源:中国期货业协会)






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热 点 专 题
千张即时奥运图片报道
窦文涛侃奥运(视频)
奥运场馆瘦身风波
高校招生现丑闻
机动车负全责遭质疑
北京地铁美食全攻略
二手车估价与交易平台
出国办护照完全攻略
新浪连载:70派私人史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