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通缩迫在眉睫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2月02日 13:32 中国经济时报
通货紧缩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一个突出问题。国家信息中心中国经济信息网近日在北京举办中国经济50人论坛
2000年首次研讨会,与会经济学家对通货紧缩各抒己见。
樊纲认为,中国的通货紧缩将具有长期性。目前世界经济出现全面通缩,这不是暂时现象,是世界经济体制发生变化
的结果。从长期来看,中国面临的国际需求环境并不宽松,国际市场的空间极其有限。尽管2000年国际市场会有所好转,
对我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会有所增加,但对GDP的贡献有限。从长远的角度来看,中国可能进入一个净出口增长下降、贸易顺
差逐步缩小的阶段,在加入WTO后,净出口对经济的贡献会更小。因此,依靠扩大外需来缓解国内通货紧缩的措施很可能难
以奏效。
樊纲说,物价下降、通货紧缩不是好事情,如何治理通货紧缩仍然是目前的主要任务。
樊刚分析说,目前通货紧缩的直接危害是导致投资不振。1999年投资增长缓慢,除了上年基数高的原因外,一个
重要的原因是民间投资低迷,而民间投资不振的重要原因是物价持续下跌,物价下跌是社会总需求增长放慢的一个结果,同时
也是使总需求不能上涨的原因。这种恶性循环严重地损害了经济的健康发展。尽管1999年物价下降幅度趋缓,但其原因:
一是石油和稀有金属价格的上涨带动原材料价格回升。二是公共物品价格的上涨。公共物品价格的上升尤其不是好事情,这意
味着投资者生产的物品价格在下降,而使用的物品价格在上升,成本在增加,其产生的负面影响是值得高度重视的。这种物价
下降幅度的趋缓并不意味着通货紧缩的缓解。
樊纲说,就像我们当初控制总需求、治理通货膨胀不可能在一年之内见效一样,现在要扩大内需、扭转通货紧缩,也
不可能在一年内就奏效。一般说来,即使在经济运动相对平衡的市场经济国家,扩张性政策持续2-3年也属正常,更何况我
国目前的情况更要复杂一些,因为国内外市场需求缩减的压力这两年来在逐步增大。所以,在2-3年以至更长的时间继续执
行扩张性的宏观政策,是有必要的。
盛洪认为,通货紧缩最重要的危害在于社会上的货币流通量不足以动员全社会资源进行生产,现实的经济增长远离潜
在的经济增长曲线。其货币表现为货币供给量不足,但其深刻的原因是制度因素的制约。
一方面,现代金融体系的建立客观上产生了通货紧缩的效应。近几年为防范金融风险,建立科学稳健的金融体系制度
,国家加快了金融体系尤其是对民间金融体系的改革,但其短期的效果是,从局部来看导致信用的破坏,从宏观本身来看导致
通货紧缩,因为巨大的债权、债务的消失本身就是通缩。
另一方面,市场化制度建设加快。住房市场化、教育产业化制度改革的推进产生的客观效果是导致货币化过程加快,
即交易速度会增加,但是一个货币化过程是需要货币来支撑的。改革开放以来,我们一直在进行着货币化过程,但如今的货币
化不同于80年代。当时商品量比较小,资源的成本价格低于市场价格,所以能够导致当时的通货膨胀的冲动,从中央到地方
都具有通货膨胀的冲动,这一冲动减缓了由于货币化所需要的新增货币量,使当时的货币化顺利进行。但是目前的货币化面临
两个问题:一是正在进行的货币化项目如住房货币化、教育产业化,其价格数十倍或几十倍于家庭年收入;二是资金成本与市
场均衡价格相当。地方政府没有了通货膨胀的冲动,这样就形成了巨大的通货缺口,人们只能将用于消费的钱用于购房和子女
教育,货币化过程因为货币量的不足放慢,因此,针对目前中国独特的市场化、货币化过程,需要制定一个独特的货币政策来
缓解当前通货紧缩的压力。 记者陈小平北京报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