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大企业怎么办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1月27日 13:46 中国经济时报
进入90年代中期以来,企业面对着严峻的挑战。最重要的就是企业的外部环境在发生着急剧的变化,使得企业的状
况特别是国有企业的状况随之发生变化,其中重要的表现就是企业两极分化。优势企业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与此同时,另外相
当一部分企业陷入了困境。实际上只有在近一段时间,市场机制的优胜劣汰才真正开始,一个企业的崛起以一批企业的淘汰为
代价。这种竞争是残酷的,企业间的关系已不再是过去那种所谓“兄弟"的关系,实际上已经成为了兴衰之间的关系,甚至出
现了生死关系。
最近几年,由于矛盾越来越突出,对国有企业改革的力度和调整步伐也在加大、加快,特别是企业重组明显加快,企
业改革在很多方面也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在深化改革、结构调整中,大型企业与企业集团是外在社会关注的焦点。
去年9月在上海举行的财富论坛,在国内,特别是在国内大型企业中反响非常强烈。很多企业和学者都纷纷研究在新
形势下对中国大型企业如何评价,中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如何发展。这次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举办的“世界500强与中国大
型企业发展研讨会”有这么多政府部门热心参与,这么多企业到会讨论,一起来对世界500强与中国大型企业作比较,交流
体验、探讨问题,充分体现了大家对此问题的关注。
中央的四中全会对于大型国有企业如何发展,当前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什么、核心问题是什么作出《决定》
,指出了当前要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方向,讲清了当前要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重点是结构调整和企业制度创新这两个
问题。从总体上来说,我也认为这两个方面确实是深化改革的重点。结合大家的讨论,我在此谈谈以下几个方面。
一、 在中国培育一大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方针不能动摇
亚洲金融危机后,韩国一些大型企业陷入困境,甚至纷纷造成了很严重的惨象。因此很多外国来访者和国内人士纷纷
提出,中国搞好大型企业抓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的方针对不对,还要不要这样做。我认为中国根据自己的情况搞好一批大型企业
和企业集团的方针不能动摇。因为中央提出“抓大放小"的方针,不是从近期的个别因素考虑,而是从中国经济发展的全局、
从中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经过系统周密的考虑而提出的。现在世界上许多国家提出"小的就是美",对小企业引起了更多
的关注,这是正确的,特别相对于大家都更重视大型企业,而对小企业的作用估计不足而言。当前,特别突出一下小企业的作
用是无可厚非的,也是完全正确的,对中国来说也是如此。但是,在中国我们还没有经历一个完整的工业化过程,产业集中度
低,大多达不到规模效益。因此我们在提出放开搞活小企业的同时,培育一批优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是势在必行的。这
是国家利益之所在。企业现在的问题不是要不要发展一批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而是现在要弄清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功能和
内涵,要通过培育一批优强企业集团,使中国国民经济立足于牢固的基础上。
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状况,我认为我们需要一大批大型企业集团。
二、 重点培育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核心竞争力
进入世界500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外在表现,不是企业追求的目标。一般情况下,企业销售收入的多少是企业内
涵优劣的外在表现,但现行体制下,政府对企业进行拼凑合并易如反掌。这时,企业销售收入的多少就不能如实的反映企业是
强还是弱,因此切不可本末倒置,用合并同类的办法,把企业捆绑在一起,销售收入增加了,就误以为把企业加强了。当然,
有的企业也雄心勃勃,提出在一定期限内,把销售收入达到几百亿,这并不是坏事,但更重要的是必须研究企业的规划。重要
的是以什么样的内涵来支持这样的背景,搞清楚市场、技术、投入在哪里。如果没有考虑这些,而冒然提出空洞的指标,是利
大于弊的,搞不好只能是搞数字拼凑,最后徒有虚名。现在有些企业集团就是如此,浮起来块头很大,管起来跑冒滴漏,算起
来没有多少能赚钱的,这就是社会上有人贬称十个集团九个空,还有一个不成功。当然这只是一种挖苦言辞,是片面、不对的
。但却说明了一种值得注意的倾向。实际上我们的目的不是简单的要把企业做大,关键是要把企业做强,大并不等于强。因此
,组建企业集团不是简单的把若干个企业的资产作数字相加,把他们的销售收入作数字相加,而是要对参加重组企业可以控制
的资源,进行优化重组,要优化配置。要在优化配置中创造出新的生产力,唤发出新的增长点,产生倍增效益。也就是说,如
果1加1等于2,这一合并就没有多大意义,因为管理幅度增加了没有产生效益,甚至1加1等于1.1或1加1等于1.2
都意义不大。应该产生倍增效益,通过互补产生倍增效益,这才是我们追求的。
大型企业的优势和核心竞争力,重要的体现是技术开发实力和市场营销能力,就是通常大家讲的,企业要从“橄榄型
”的企业向“哑铃型”的企业发展。最近,在转向买方市场之后,很多行业特别是竞争性行业看得越来越清楚。现在,普遍的
来看,一般的生产能力我们并不缺,实际上缺的是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能力。如果一个企业没有自己的品牌,没有专利技术,
没有自己独立的市场份额。这个企业做大了,实际上是风险增加了。因此,评价企业的强弱,特别应围绕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核心竞争力可以理解为企业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不仅是一次开发,而是持续开发独特产品的能力,持续发明专有技术和
持续创造先进营销手段的能力。其中,主导产品是核心竞争力的精华,持续的创新是核心竞争力的灵魂。这正是我们培养大企
业所要追求的目标。
三、 大型企业、企业集团要注重优化企业结构
在经历了亚洲金融危机之后,现在很多企业都在研究韩国大企业的兴衰。韩国这些大企业在成长过程中的和在他们身
上的这些结构性毛病,在我们许多大型企业集团中,是可以找到影子的。因此,吸取他们的经验教训来优化我们自身的结构是
至关重要的。目前有这样几个方面的结构问题值得研究:
(一)注重企业的财务结构
最近,国务院提出了债转股问题,很多企业都想利用这一政策,这是无可非议的。但是这里存在一个认识的问题。我
认为很多企业亏损的根本原因不是资产负债率高,或者说负债率高不能作为企业亏损的主要原因。实际上,是亏损企业中存在
有非运营资产,很多资产不参加运营,或低效运营,也就是说,这部分资产不能使企业获得必要的销售收入,没有资金流。大
家知道,对企业投入的所有资产,都是要回报的,资本金的投入要求的是红利,贷款的投入要求的是利息。因此,企业资产中
有哪一部分没有回报,这个企业的日子肯定要过不下去或是艰难度日,就是说优质资产在背着无效资产。实际上,如果企业的
总资产回报率能够达到或超过利率,就不会出现亏损。企业负债率的高低是一种决策,没有一个简单的标准,不存在百分之多
少就是好或坏,经营者要尽力避免财务风险。企业在发展阶段,前景非常好的时候,负债率高一些是正常的。如果企业的状况
已不是很好,负债率再过高,显然会带来很大的风险。所以,财务结构问题很值得研究。财务结构中要特别注意债务结构,所
谓债务结构也就是长期负债与短期负债的关系。韩国很多企业垮台,就是短期负债过多。
此外,还要注重企业的经营结构。经营结构的调整,一般表现为要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调整的方向和目标就
是要突出主业,培育核心竞争力。这种调整有两个取向,一个取向就是通过兼并、收购、联合、多角经营,实现扩张,这是一
种战略,通过这种战略,突出主业,增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另一种取向就是收缩战线,就是要剔除非营利和没有前景的业务
,剔除那些寄生公司、不赚钱的分支机构,清除非运营资产,就是要通过关闭、合并、出售、合作等等。这种途径要根据企业
的情况,适时扩张或收缩,选取不同取向。
再有就是要调整企业的股份结构。四中全会的《决定》把这一问题讲透了,除极少数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企业以外
, 要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如果母公司必须是国有控股公司的话,子公司仍要积极发展多元投资主体的公司,而且
国有股不一定都占大股。四中全会讲的是重要的是要国家控股。反过来,其他的不一定国家控股。实践证明,多元投资主体有
利于转换机制,有利于拓宽融资渠道,有利于分散经营风险。国外大集团的形成几乎都是通过兼并而形成的,同时他们几乎都
是股份制公司,很少有国有独资公司或私营独资公司,能够进入世界500强。所以,真正要把企业做大,股份制是一条道路
。
再有就是要调整企业的组织结构。目前,中国还缺乏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管理经验,需要在实践中去探索。实际上企
业管理组织结构是企业管理资源的一种分配方式,从某种意义上,它将决定企业对短缺资源的配置效应,决定企业的效益和竞
争力。如果一个企业集团能够形成一个大象的骨架,那么它再瘦,将来也是一只象;如果一个企业集团的组织骨架是一只老鼠
的骨架,它再胖也不过是一只老鼠。因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现在仍存在着讨论,是用多级法人的体制,还是用公司事
业部体制,或母公司子公司体制等等。这是一种意识。对不同类型的企业,没有一定的原则,但我认为需要加以认真的研究。
其中核心的问题是要把三个中心,即投资决策中心、利润中心、成本中心设置好,功能不能混乱,要明确。对大型企业集团,
一般来说利润中心不能同时又是投资决策中心,成本中心也不可能成为投资决策中心,否则,企业资源就会被分散了,形不成
力量。
四、 大型企业要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
近年,企业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以不变应万变无疑等死。一些大企业的 时喜时忧甚至昙花一现的状况,究其
原因,是他们对企业发展战略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其中重要的表现,就是很多企业对要进入和退出的
市场缺乏科学论证。有很大的盲目性。在企业重组中,看中了资产扩张,而缺乏风险防范;在企业发展中,看中了近期效益,
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安排,在企业可用资金的投向上,看中了生产规模的扩大,轻视技术开发和市场开拓;而在企业发展中一般
又重视硬件投入,轻视人才准备和融资等等。现在,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影响企业发展的因素变得越来越复杂,企业发展前
景的不确定性在增加,因此使得企业走一步看一步要冒很大的风险。大型企业必须要纵观全局,经过系统考虑,进行全局性和
前瞻性的打算和安排,指导企业今后要走的路。这就是企业发展的战略。
当前,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传统产品普及率的提高,我们面临着居民消费结构升级,需求结构多元化的形势。因此
,对于多数行业和企业来说,旧的增长点已经衰退或消失,或者是增长乏力,投入产出效益明显降低。在市场约束强劲的行业
,一般来说,靠设备投资、扩张能力取得增长的空间已经不存在了。维持旧产品,旧的经营方式已经难以取得高增长高效益了
。目前在很多企业中出现了所谓宁让利润不让市场,竞相降价、恶性竞争的现象,几乎到了互相残杀的程度。但是,即便是这
样的竞争,市场总量并不能扩大,只能落得平均利润的下降,亏损增加。这种竞争持续时间长了,企业的后劲就会枯竭。实践
证明,在同等水平上你一刀我一枪的竞争,难有大的作为,即使某个企业的市场份额增加了,效益也上不去,只有拉开档次、
扩大差距,才能有新的前途,因此企业有限的投入应更多的投向技术开发和市场营销。
目前,全国企业技术开发费达不到销售收入的1%左右。这仍是典型的买方市场下生产型企业的特征,绝对不能适应
市场经济的需要。因此在能力扩张、投资空间紧缩之后,企业可支配的资金、人力、物力要更多的用新产品开发、新技术开发
,缩短新技术转化为商品的周期。这是一种必然的趋势。
我们应该认识到,增加产品的技术含量,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也是一种投入产出的过程,所谓"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一般的讲,对厂房设备的投入,其产出是生产能力的增加,只有技术开发投入所获得的产出,才是技术含量的提高,单位产
品附加值的提高。过去人们习惯于投资后产出实物,看着心里踏实,而技术投入是有风险的,而且技术软件投入可能完成后仅
是一份文字报告,很难直观到它的价值存在,这是我们观念上的落后。因此,虽然大家都在讲靠产量求效益的空间。在紧缩之
后很小了,应该提高产品的附加值,但是我们技术开发的投入迟迟上不去,甚至下降。1990年最高1.38%,现在却降
到1.28%,这完全是一种逆调整。所以,企业外部环境已经和正在发生积极变化,使得企业发展充满机遇和挑战大型企业
必须要重新研究自己的发展战略。
五、 实现企业制度创新,建立规范的公司法人结构
大型企业的发展必须建立新的机制,靠旧机制造就大型企业是不现实的。当然,企业制度创新与其说是企业的事,不
如说是政府的、乃至全社会的事。我们提出了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搞了这么多年,相当艰难。什么原因?不是企业不努力,而
是它牵动了全社会。如果全社会各个方面都不动,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就是一句空话。反之,如果企业制度创新没有达到一个新
的水平,其他方面的改革也很难到位,两者关联性非常强,互相缠绕,这也是我们制度创新所遇到的难点。
可喜的是,四中全会的《决定》,对推动企业制度创新所遇到的最大难点作出了新的说法。其中,最重要的有三点,
一是关于政企分开,到底怎么分,四中全会的决定一语道破了一个要害,就是政府对国家投资和拥有国有股份的企业,要通过
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反过来,就是政府部门没有权利再行使所有者职能。应该说,政企分开最难的问题突破了。
第二个难点就是国有资产管理体制。谁是国有资产的所有者,四中全会讲了四条原则:国家所有、分级管理、授权经
营、分工监督。同时又提出和允许地方试点,有了四条原则和鼓励试点就够了。许多企业是属于授权经营的范围,将来应立法
。明确授权经营是什么概念,什么权授给你,什么权利什么责任。现在的做法是解放一大片的做法,就是说授权经营的机构和
政府还保持有直接的关系,受政府的直接监督,但是对大多数一般的拥有国有股份的企业,是通过出资人代表行使所有者职能
,这个出资人代表指的是机构。这样,从财产权的意义上,一般的企业和政府没有关系,它拥有的不再是国有资本,而是国有
法人资本,就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一难题。
第三个重要突破是决定提出公司法人治理机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转换经营机制最后落实下来,到企业操作的层次,就
是法人治理机构。法人治理机构既是企业内部的问题,又是与所有者之间建立关系的重要问题。因此公司法人治理机构如果能
够运转正常了,现代公司制度就建立起来了。在独资和国有控股的情况下,可以双向进入:党委会的成员可以通过法定途径进
入董事会、监事会,董事会、监事会的成员可以通过民主程序进入党委会,在这种情况下,要发挥董事会统一决策、监事会有
效监督的作用。有这一点,问题大体上就解决了。也就是说,一个企业只能有一个决策中心,这个决策中心就是董事会。
要达到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规范化,我们还有很大的距离。过去的那套体制与现代公司制有很大的差距,因此,向新
体制转轨有相当大的困难。我认为应当承认转轨要有个过程,但我想应该朝这个方向去努力。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不是我们关起门来想怎么做就怎么做的。第一、必须要依法。第二、有一个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如
果一个企业的法人治理结构极其个别,搞得别人都弄不懂,所有的投资者都会望而却步,因为投资者的所有权益如何通过法定
程序给以保障无法搞清楚。所以这种规范应与国际通行的做法大体相当。最近,OECD制定了公司法人治理结构的指导原则,
希望逐步统一法人治理结构,在跨国投资、跨国交易大幅度增长的时候,形成透明的、大家较易理解的治理结构。因此必须先
考虑与国际接轨的问题。
国务院发展中心准备联合一些大的机构,多做一些工作,来促进大型企业和集团的发展。过去发展中心、经贸委以及
统计局联合有一个国内的专家评价。这一评价比较规范。评价中,他们研究了《财富》世界500强评价的过程和办法。经贸
委着重于评价的标准,统计局着重于提供可靠的数据,不再向企业征集,发展中心做后续工作,分析,比较,对企业的发展起
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由于后来许多机构搞,搞乱了,国务院决定停止。但大型企业集团的发展至关重要,所以最近,中国
企业评价协会准备邀集经贸委,统计局,中央党校,社科院等研究人员,每年编辑一本《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发展报告》,同时
做一些评价,能够对企业的发展起到一定的参考或指导作用。
另外,中国自己500家要不要评价,我个人认为应该需要的。这需要向国务院请示,再定。
这次会议主要是在于集思广益、研讨如何借鉴世界500强,启发我们促进我国国有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的健康发展
。这次会绝不是要吹起向世界500强进军的号角,主要还是研讨借鉴国际经验,发展我国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这是陈清
泰同志在《世界500强与中国大型企业发展》研讨会总结发言摘要)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 陈清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