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网
| 财经首页 | 宏观 | 市场 | 经营 | 股票 | 新闻 | 专题 | 投资组合 |
宏观
深度分析
新视点
宏观动态


>> 宏观 / 深度分析 / 内容



花不出去的六万亿人民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1月19日 09:36 光明日报

  据国家统计,截止目前,我国的城乡居民储蓄总额已达到了近6万亿人民币这样一个极高的水平。为拉动经济增 长,“扩大内需”、“鼓励消费”这些词汇不断见诸于报端,那么启动消费的障碍究竟有哪些呢?

  当前,我国已从传统经济体制下的供给导向型经济转变为需求导向型经济。经济的发展主要取决于市场需求。据 国家统计资料显示,1997年,我国居民消费(不包括政府公共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仅为46.98%,而欧美发 达国家的这一比例高达70%以上。可见我国居民消费潜力之大。

  为充分发挥需求导向规律的作用,促进产业结构更优化的发展,国家目前已把消费提高到了一个空前的高度,大 力提倡和鼓励消费。但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消费依旧低迷,居民的储蓄额仍旧持续增长,事实上,这已经成为了制约我国经 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

  那么当前影响人们消费行为,妨碍启动消费的因素究竟还有哪些?

  第一,是受传统消费观念的影响,人们有钱也不花,过分强调节俭,不利于启动消费。毫无疑问,这是至关重要 的一个原因。

  第二,在住房、医疗、养老、教育等方面一系列改革的力度加大之后,人们越来越希望多多储蓄,以增强自我保 险能力。随着改革的成本和风险越来越大,并加之于百姓身上,导致个人消费心理趋于保守,消费行为更加谨慎。于是,节省 开支,增加储蓄也就成了多数居民的必然选择。

  的确,当我们在宣传鼓励人们多消费的时候,更有必要做的就是必须解除人们花钱消费之后的后顾之忧。否则, 我们的大力鼓励提倡消费的言行,就成了空洞的许诺与虚伪的说教。

  当前正在推进的由企业保障制度向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目的就是为居民建立更为安全、规范、覆盖面更 广的保障制度,特别是个人帐户与社会统筹相结合的社会保障资金管理办法可以使居民更好地解除住房、医疗、养老、失业救 济等的后顾之忧。因此,对目前因建立个人帐户而略为增加的个人支出要尽快制度化,要将新的社会保障制度的内容和优越性 进行广泛的宣传教育,消除消费者因对新体制的不了解、不适应所产生的不安全感,使消费者在适应新的社会保障制度基础上 形成新的理性预期,让消费者增强即期消费欲望,适当提高居民收入。只有微观的千家万户居民“储蓄—消费”比例关系正常 化,宏观的社会再生产中的生产与消费才能形成良性循环。

  第三,各种形式的高福利依然存在,阻碍了消费的增长。这尤其表现在我国的各级政府部门,以及目前仍居垄断 部门的行业,如电力、电信、金融等行业。住房制度等方面的改革仍不很彻底。据了解,1997年,直接居民消费占全国消 费总量的80%,社会集团消费占另外的20%。

  由于长期以来住宅、汽车市场的购买主体是花费公款的单位,对高价格承受能力强,房地产开发商和汽车生产销 售商往往在生产、流通各个环节成本控制不严,并加入各种腐败因素的虚增成本,最后以高回扣方式将高价住宅、汽车推销出 去,这种虚增成本后的住宅和汽车的价格是私人购买时难以接受的,于是在购买主体由公转私后就出现了私人想买买不起的现 象。这几年在住宅商品化的房改中,各地又形成国家或企业建购房—单位福利分房—廉价卖房—住房资金越循环越少的怪圈, 仍然在用公款补贴的办法消化高房价,用公车私用的办法消化过高的购车养车价格。在公款购买力的支撑下,我国居民家庭年 收入与住宅、汽车价格之比居高不下,远高于世界各国住宅商品化、家用轿车普及化的经验数据。

  第四,一些限制消费的政策仍然在起作用,最突出的是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

  高等教育消费支出是一种高级的消费支出,同时又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现代经济增长理论,已经证明人力资本 是决定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因,这促使我们从更高的战略去考虑教育的作用。其实,逐步富裕起来的家庭对教育消费的需求十分 强烈。北京有些重点中学对不够录取要求的择校生竟收取5~8万元甚至更多的赞助费,而自愿交纳这笔高额费用的家庭不过 是为子女购买考上大学的希望。这说明市场已经发出了明显的信号,要求增加高等教育服务,但市场引导资源配置的作用在僵 化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面前是得不到反映的。现行的高等教育管理体制通过指令性招生计划和各种政府直接管制的行政手段, 严厉压抑着这种需求。因此我国当前消费需求增长缓慢主要是由现行管理体制不能适应居民消费空间的扩张造成的。如果能够 扩大教育支出的制度环境,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大规模扩大招生规模,就有可能迅速增加居民的教育消费支出,有效地扩大内 需。

  接受高等教育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人力资本投资是人们通过向自身投资增加自己的知识和技能,从而在未来可 以有更高收益、更大的选择范围的经济行为。这与物质资本投资有许多相似之处。出于社会公正和使全民具有基本文化素质的 要求,在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实行免费教育,但在非义务教育阶段,我国则不应实行免费教育。

  目前我国高等教育正在逐步从免费教育向缴费教育转变,大学生开始缴纳少部分培养费。高等教育服务仍然基本 上是由国家无偿提供的,而国家财政可用于高等教育的资金总是有限的,因此必须限制高等院校的在校生人数。但另一方面, 政府又对高等教育实行严格管制,把高等教育当作公共产品,不允许居民购买高等教育服务,限制社会和个人办高等教育。这 是造成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缓慢、高教服务短缺、我国人力资本匮乏的根本原因。

  我国大学的招生人数1986~1997年的年均增长速度仅为5.2%,比同期GDP的年均增长速度落后4 .6个百分点。无论从满足人民在教育消费需求、扩大内需,还是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考虑,我国都应该进行大规模的人力资 本投资,必须大力发展各类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在下世纪初,我国的大学生入学率至少应超过泰国80年代末的水平,至 少应达到大学生入学人数占20~24岁人口的20%。我国应尽快实行大学生缴纳全额培养费的改革,今年的大学招生规模 应比去年增加一倍,并在近期以年均20~30%的速度增长,4年后达到年均招生400万的水平。按每个学生每年1万元 学费、5000元生活和其他费用计算,如果大学的在校生人数达到1600万人,每年我国居民用于高等教育消费支出将达 2400亿元。对今后大学生培养费高度增长的预期会促使高等教育机构从银行借款加大高等教育的基础设施投资,这样今年 的高等教育消费和投资支出就可达到千亿元水平。

  国家应鼓励高等院校之间的竞争,使那些能够提供高质量教育服务的院校得到生存和发展,并通过竞争不断提高 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科研水平。

  第五,基础设施不配套,消费环境不改善,人们有钱也不能花。

  城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求明显受到基础设施落后的制约,城镇住宅电线老化、供电容量不足,使空调器等家 用电器普及进程受阻。城镇公路建设速度与居民改善“行路难”的需要之间的矛盾十分尖锐,许多城市不得不对经济型轿车的 出行加以限制,使多数已经具备购买经济型轿车的消费者只好持“本”、持币待购,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对轿车有效需求的实 现。现有积压的商品房中,有相当多的住房销售不畅的原因是市政基础设施不配套。

  尤其是农村,大部分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落后,消费环境差,制约了农村消费的发展。如许多农村地区缺水,缺 电,接收不到电视信号,还有许多电讯网络也没有能够延伸到农村,直接影响了家电、电讯产品对农村地区的销售。使许多农 村居民即便有这样一些强烈的消费欲望,也无法进行消费。据苏州地区调查,当地农民人均收入高于全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水 平,但家用电器普及率明显低于全国城镇平均水平,主要原因是家用电器在农村使用的配套环境不到位。

  第六,消费信用不发展,人们无法借钱花。

  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以节俭为美,长期形成了量入为出的消费习惯。在市场化改革后,收入增长较快,储蓄增长得 更快,我国国民储蓄率之高几乎居世界首位。居民对银行成为最大债权人,而对银行的债务前几年为零,居民没有消费信贷的 习惯,金融机构也没有完整健全的消费信贷体制。有人甚至将消费信用与“消费早熟”、“消费超前”混为一谈。消费信用是 在市场经济社会中货币信用关系发展到较高水平时缓解生产与消费之间矛盾的必然产物,是使消费增长速度适应生产增长速度 的金融服务产品。在消费信用极不发达的中国,目前人们只会等到攒够了钱再消费的习惯,使数万元甚至数十万元的住宅、汽 车消费需求实现前的积蓄准备期过长,生产领域发达的信贷关系与消费领域尚未发育的信贷关系出现很大矛盾,落后的消费习 惯和认识已经成为压抑消费力和生产力进步的因素。

  第七,大量的收入在富裕阶层沉淀,分配不公,贫富差距较大,影响低收入人士的积极性,降低了大多数人的消 费。

  著名经济学家王绍光说,世界银行1997年发布的一份题为《共享不断提高的收入》的报告中指出,中国80 年代初期在反映居民收入差距的数据基尼系数是0.28,到1995年是0.38。按照世界银行的统计,这一数据除了比 撒哈拉非洲国家、拉丁美洲国家稍好外,贫富悬殊要比发达国家、东亚其他国家和地区以及前苏联东欧国家都大。这是一件令 人吃惊的事情,虽然人们知道中国收入差距在扩大,但没想到将其放到全世界范围里面来比,竟会到了如此的地步。

  全世界还没有一个国家在短短15年内收入差距变化如此之大,而面对这个变化速度,中国依然没有政策上的措 施来扭转这个趋势。所以从1995年到1998年,我想现在收入差距如果再算的话,基尼系数可能已经达0.4了。而且 如果短期内没有政策来调节的话,还会继续地恶化。

  收入分配不合理对提高购买力的不利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分配制度安排问题。如我国长期实行住 房实物分配制度,职工收入中不包括购房支出的部分,在这样的分配制度安排下,正常收入的人对住房当然是想买买不起。二 是收入分配不公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部分对国有资源拥有垄断权的行业、部门和个人凭借特殊政策取得垄断利润,“圈内”人 员普遍获得高收入和较好的住宅、汽车、通讯工具等分配;另有一部分人在改革中利用各种机会获得不法收入;广大居民尤其 是农民在分配上的不利地位使他们的购买力降低,对许多消费品想买买不起。仍以住房为例,目前已经形成一种“有钱的有房 分,无房的无钱买”的格局,在最有条件率先成为商品住宅有支付能力购买者的中高收入阶层中,有相当一部分人仍有指望通 过公款购房无偿分配改善居住条件。因此只有彻底终止福利分房制,才能将中高收入阶层培育为愿意购房的消费者,而将城镇 住宅培育为新经济增长点。三是农民负担过重问题,据实地调查,有的地区为了不突破农民负担占人均收入5%的政策界线, 采用虚报收入等办法,想方设法加重农民负担,特别是近年来县属企业不景气,县乡两级过于膨胀的机构全靠农民来负担,严 重影响了农民购买力的提高。

  第八,消费政策混乱,影响了相当多的人的消费。

  在短缺经济的情况下,我国长期实行的是限制消费的政策。不少消费品采取了凭票证供应的办法。近几年,票证 虽已取消,但对电、煤气等仍规定使用定额,超用加倍收钱。其结果是限制了生产和供给,对国民经济发展产生了不利的影响 。

  在不适当的经济政策对消费的抑制方面,较为突出的便是城市居民对住房的需求。应当说,城市居民对住房的需 求是十分迫切的。但是我国不当的住房政策影响了消费需求。住房价格被人为地提得太高,老百姓买不起,不得不把钱存入银 行。结果是两败俱伤,房地产公司由于价格太高,住宅卖不出去而亏损,老百姓则买不起住房而望楼兴叹。

  除了以上这些原因之外,消费预期心理也是影响消费需求的重要因素。所谓消费预期心理,是指消费主体在对市 场和经济状况作出判断情况下的消费倾向的变化。其主要动向是:在预期市场活跃、收入增长、价格上扬的情况下,消费具有 增长倾向;而在相反的预期中,如市场呆滞、收入变动不大或下降、价格下滑的情况下,消费就倾向于等待和观望。并且,消 费心理具有强烈的从众倾向,当社会上一部分消费表现出某种消费行为时,就会强烈地带动其他消费者模仿这种行为。

  目前,在通货膨胀得到强有力的抑制,市场上不少商品价格持续下降,市场普遍疲软,人们不断得到“人民币值 钱”的信息情况下,人们对这种状况的预期进一步强烈,于是纷纷抑制目前的消费欲望,而等待着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和人民币 的进一步“值钱”。这种状况形成了一种严重的局面:人们不买,等待着价格的进一步下降;市场在无奈何之际,只得降价; 但价格的下降刺激着人们的进一步等待,进一步的预期。如VCD机,原先是近2000元的价格,现在已是1000元左右 的水平了,但人们的预期还是将进一步降价。

  当然,我们努力提高消费需求在总需求中的比重,同时,还应当努力把消费需求引导到优化消费结构、优化产业 结构的方向上去。例如,我国近年来居民储蓄不断增加,这就要引导居民把更多的购买力投入国家当前急需鼓励发展的消费热 点上去。如住房消费、信息消费、旅游消费等方面,使其成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通过消费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产 业结构的优化和升级,促进经济的增长。发展住房消费,能带动一个较长的产业链条。发展信息消费,发展信息产业,不仅能 丰富消费内容,使消费方式发生根本性变革,而且能带动一系列产业,优化产业结构,促进整个经济的发展;还要把居民的购 买力更多地引向劳务消费特别是高层次的精神文化消费上去,发展这些方面的消费,不仅不受土地、能源等资源条件的限制, 而且能优化消费结构,对人的发展、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作用都很大。这些都说明:要加速发展民用住宅业、信息产业、旅游 产业、特别是加速发展文化教育事业,这正是当代产业结构升级的重要内容。这些新兴产业发展了,文化含量、科技含量高的 产业发展了,这就为进一步优化消费结构、产业结构创造了重要条件。

  大力扩大内需,积极开拓国内消费市场,尤其必须重视农村市场消费,加快开发拥有80%消费者比重的农村市 场。从经济发展的长远看,我国国内消费市场尤其是农村市场的发展有巨大潜力。增强农业发展的后劲,调整其内部的产业结 构,加快农村的城市化步伐,适应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经济发展对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引导农民提高消费质量和消费水平至 关重要。政府在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产业地位的过程中,要坚定不移地推进农村市场化改革,加速多元流通主体的发育。建立 和完善农村的商业秩序和交易规则,减少流通中违规行为对农民利益的侵害如某些粮食收购单位压价收购农民粮食后以保护价 出售给国家的违法行为,使国家给予农民的补贴落入收购者的腰包;建立主要农产品特别是粮食储备调节体系,以保护粮农利 益;建立多元化的农村资金市场,以解决农业发展资金的不足;培育多元化的家用生产资料市场,同时加强对农用生产资料的 市场管理和质量管理,以保证农民消费者合法权益不受侵犯;建立健全农业社会保障体系,并通过推广农业产业化形式形成一 体化经营。苏洪涛

  (摘自《走出节俭的误区》,中国城市出版社1999年10月版,定价:19.80元。北京市朝阳区和平里 西街21号,100013)




>> 宏观 / 深度分析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