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网
| 财经首页 | 宏观 | 市场 | 经营 | 股票 | 新闻 | 专题 | 投资组合 |
宏观
深度分析
新视点
宏观动态


>> 宏观 / 深度分析 / 内容



中国经济稳步进入新一轮景气状态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0年01月13日 08:01 上海证券报

  对当前中国经济景气状况及其短期趋势做出客观的判断,是一件很有意义的工作。通过对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的 互动关系,以及对近期中国的经济活动、通货膨胀和国际收支的动态分析,我们得出了如下结论:

  一、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中国经济景气走向,受到世界经济短期调整的影响。但中国过去20多年来快速成 长的长期趋势并未根本改变。

  二、目前中国经济正稳步进入新一轮景气状态。1997年7月以来中国经济的不景气状况会于近期结束。

  三、 中国宏观经济将在2000年达到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平均景气水平,并将在2001年获得更快的发 展。

  中国经济1997年下半年以来的景气走向,受世界经济短期调整的影响不小  1、东南亚地区的金融风波引发近 期世界经济调整

  1997年下半年东南亚地区爆发金融与经济危机。这场危机在1998年日趋深化并蔓延至俄罗斯与拉美地区 ,加之欧元地区经济增长乏力和日本经济不景气的影响,世界经济景气状况逐步趋淡。

  根据IMF购买力评价计算(见表一),1997年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为4.2%,增速比1996年跌落0. 1个百分点,其中1997年下半年世界经济仅约增长3%左右,达到1981年以来平均3-4%的世界经济景气区间底线 。

  随着危机的不断深化和蔓延,全球经济景气状况趋于恶化,1998年全球经济增长速度降至2.5%,分别比 1996年和1997年跌落1.9和1.7个百分点,世界经济景气滑入不景气区间。

  2、近期世界经济景气调整仍属短期调整  关于近期世界经济调整,国内外存在诸多争论,其中争论的一个核 心问题是:本次世界经济景气的调整究竟是短期性质的,还是长期性质的?我们认为,本次世界经济的调整仍应视作一次短期 调整,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世界经济稳步发展的长期趋势并未发生本质改变。尽管1971年全球逐步实施浮动汇率体系后,世界经 济增长速度比战后实施固定汇率体系期间(1945年-1970年)平均慢了约一个百分点,但1971年至今近三十年来 世界经济的平均增长速度仍保持在3~4%左右。世界经济活动或世界总需求稳定扩张的这种长期趋势并未因局部地区性金融 与经济危机而发生根本改变。

  第二,国际金融体系总体稳定。尽管1971年逐步实施浮动汇率体系以来,全球地区性局部金融危机时有发生 ,有些还较严重,但历次地区性局部金融危机从未演化成类似1929年的全球金融与经济危机。这充分说明二战后不断改进 的国际金融体系尽管还存在着局部欠稳定的缺陷,但仍具有无法根本动摇的总体稳定性。

  第三,波及面广的重大金融危机发生频率很低。1971年以来对世界经济景气产生重大影响的局部地区性金融 危机仅爆发过两次,一次是1982年爆发的拉美债务危机,另一次是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危机。

  第四,国际金融体系由三大巨头维持的稳定格局不会改变。作为全球经济与金融的三大巨头,美国、西欧和日本 均拥有相对稳定而完备的金融体系,基本支撑了二战以后尤其是1971年布林顿森林体系瓦解以来全球金融体系的总体稳定 运转。国际金融体系的这种稳定格局长期内不会发生本质改变。

  第五,欧元区的诞生有助于确保国际金融体系的长期总体稳定。1999年初诞生的欧元区是1971年布林顿 森林体系瓦解以来首次通过实现一个庞大经济区域的内部汇率固定而对全球浮动汇率体系的欠稳定缺陷做出的最具深远意义的 修正,中长期只会有助于巩固未来全球金融体系的总体稳定,而不是相反。

  第六,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状况短期内完全可以恢复。1999年年初以来世界经济景气已稳步回升了12个月, 估计全年经济增长速度可以达到3%左右,显示当前的世界经济的不景气状况是完全可以短期内修复的。

  目前美国经济运行良好,日本和欧洲经济处在积极恢复之中,东南亚(除日本)、俄罗斯与拉美地区经济恢复的 势头也很明显。因此,1997年下半年以来持续了一年半的世界经济调整尽管调整幅度较深,但也只是一次短期调整,世界 经济的不景气状态是完全可以在短期内恢复的。

  3、近期中国经济的景气调整主要是世界经济短期调整所致  由于改革开放二十多年中国经济通过贸易、服务 、资本与技术等方式国际化程度日益提高,到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前中国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已处于历史最高水平,因此世界经 济的不景气迅速对中国经济形成了冲击。总体而言,这一冲击是通过以下两种方式实现的。

  首先,需求方向的冲击。世界经济的不景气使国内生产的商品和服务的外部需求增长下降,中国商品与服务的出 口扩张力度锐减,形成国内总产出增长的滑坡。同时,规模巨大的出口加工能力被挤压至国内市场,加剧了国内市场竞争,破 坏了危机爆发前国内供求基本平衡的局面。

  1997年中国国内商品与服务总产出中为满足外部需求的比例高达24%左右,1998年中国货物与服务出 口增速比1997年下降了20.5%,因此货物与服务出口增速锐减约使1998年国内产出名义增长速度回落4.9个百 分点,剔除物价下浮的因素后,外需的急剧下降导致1998年国内产出增长速度实质回落3.6个百分点左右。

  从实际经济运行角度看,中国宏观经济景气逐季滑落也是自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的1997年第三季度开始的, 而且随着危机的蔓延与深化,中国与世界经济景气状况同步受到影响。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这样两个重要结论:第一,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总需求扩张力度萎缩是与东南亚金融危 机导致的世界经济景气滑落相伴而生的;第二,世界经济不景气是造成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总需求扩张力度明显减少的 重要因素。

  货物与服务出口收入增长乏力甚至下降造成居民与企业收入增长缓慢甚至下降,企业与居民未来收入预期下降, 又抑制了企业和家庭支出乃至国内需求的进一步增长。与此同时,巨大的过剩出口加工能力挤向国内市场,明显增加了国内供 给,加剧了国内市场的竞争。结果导致国内供给迅速明显地超过国内需求,1997年10月和1998年2月全国零售商品 价格水平和居民消费价格水平分别开始呈现同比回落态势,导致国内出现了通货紧缩的趋势。

  其次,供给方向的冲击。由于世界经济不景气,国际市场交易的商品价格大幅下跌,并通过中国贸易与服务进口 直接输入到国内市场,加重了国内通货紧缩趋势。以境内零售商品总额中20%为进口商品计,即使不考虑进口关税水平的降 低因素,1998年国际市场价格水平下降6%约可使全国零售价格总水平下降1.2个百分点。

  另一方面,世界经济不景气导致中国企业境外融资环境的恶化与来华直接投资的下降,造成国际收支顺差锐减。 实际上1998年中央银行国外净资产比1997年少增加293亿美元,折合中央银行少投放基础货币2400多亿人民币 ,导致国内货币流动性供应明显不足,货币供应增长速度与货币流通速度明显减慢。因此,从经济增长的角度看,世界经济的 不景气是导致1997年下半年以来中国经济增长乏力与物价总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而除自然灾害以外的国内因素的影响或 贡献十分有限。因此,前一阶段中国经济扩张乏力与通货紧缩趋势的出现,主要是外部需求调整的结果。

  总之,前一阶段中国经济扩张乏力主要是外需的短期调整所致,中国经济调整的性质主要是短期性的,非短期或 中长期因素的影响是次要的。不言而喻,随着外需的持续恢复,并继续辅之以扩张的财政政策,中国经济的不景气状况就会在 短期内终结。

  中国经济景气已有五个季度持续恢复,去年第三季度宏观经济已基本接近自1981年以来的平均景气水平  受内 、外在因素的影响,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出现了一些需要引起足够重视的新的积极变化,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活动力度自1998年第三季度起开始恢复并稳步趋强,中国经济已接近正常景气水平

  在对中国经济活动的态势做出判断时,统计指标的选择常常是至关重要的。由于电力生产量及其变化不仅可以每 月及时准确获得,而且它一般与经济活动的变化密切相关,且中国电力的库存(主要是极少量的抽水蓄能)与电力的进出口规 模相对于电力生产总量来说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因此电力生产及其变化可做为反映经济活动变化的替代经济指标。

  如上图所示,考察1997年7月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电力生产增速(前后口径经调整后一致)的变化,我们发 现,危机爆发后,中国电力生产季环比增长速度逐季走低,1998年第一季度甚至出现负增长,1998年第二季度环比也 几近于零增长,导致1998年第二季度电力生产季同比增速仅为0.27%,创1981年第二季度以来的新低。可以看出 ,自东南亚金融危机以来,中国的宏观经济景气逐季趋淡,并于1998年第二季度达到最低点。

  而自1998年第三季度起,电力生产增长逐季明显恢复,当季电力生产季同比增长速度达到3.65%,比前 一季度提高3.38个百分点,当年第四季度则达到4.5%的水平, 显示自1998年第三季度始, 中国的宏观经济景 气开始回升。这一积极变化恰恰是扩大内需政策逐步实施的结果,使得中国宏观经济景气的恢复比世界经济景气的恢复提前了 大约两个季度。

  进入1999年, 电力生产增长速度继续逐季走高,显示出在扩大内需政策继续落实与世界经济景气恢复的双 重刺激下,中国经济活动的力度继续逐季增强。事实上,1999年前三个季度的电力生产季同比速度分别达到5.37%、 5.42%、7.19%,使电力生产季同比增速逐季走高已累计达到五个季度。这揭示出一个重要的经济事实: 即自19 98年第三季度起,电力生产扩张以及经济活动扩张逐季走强的短期趋势已经形成。尤其需要关注的是,1999年第三季度 中国的电力生产季同比增速高达7.19%,已经极为接近1981年第一季度以来平均增长7.35%的平均水平,充分说 明,当前宏观经济景气状况已经基本接近1981年至今的平均景气水平。

  支持这一判断的另一个重要根据是,从1998年第三季度开始,工业企业(1998年1月以来工业企业月度 统计口径改为全部国有企业和销售额在500万元以上的非国有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同比增幅从1998年第二季度的谷 底开始反弹并逐季不断回升。 进入1999年,工业企业利润继续大幅度增长,1999年前三季度工业企业累计实现利润 比上年同期增长达71%。预计1999年全国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将达到2000亿元左右。尽管利润的恢复性上升不是 均匀分布的, 但按可比口径1999年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将基本恢复到1997年的水平,剔除价格因素后, 1999年 工业企业利润可望超过1997年。

  2.1999年5月份以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稳步回升至当前温和区间,是经济活动不断增强的滞后结果

  随着1998年第三季度开始的经济活动力度逐季度增强,总需求扩张的力度稳步回升,经过一定时滞的库存调 整后,总供给明显大于总需求的矛盾逐步缓解,主要表现为通胀率由下降转为稳步回升。事实上,在1998年第三季度经济 景气开始不断回升大约4个季度后,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通胀率开始稳步回升。1999年3-4月是上轮通胀循环 的谷底,当时CPI通胀率为-2.2%,而从1999年5月份开始,CPI通胀率逐步回升,至1999年10月和11 月,CPI通胀率已回升至-0.6%和-0.9%的温和通缩区间,分别比此前通胀率谷底回升了1.6和1.3个百分点 。我们在对CPI月度指数进行季度调整之后发现,1999年前10个月中后五个月的CPI月环比折换成年率后出现了明 显的回升,平均月通胀率约为+3%左右。这表明:在经济景气自1998年第三季度回升大约4个季度后,当前通胀率回升 的短期趋势也已形成。

  3.国际收支顺差稳步回升表明东南亚金融危机对中国的不利影响已基本结束

  国际收支状况是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宏观经济稳定与否的重要方面。东南亚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的国际收支受 到严重冲击。首先,金融帐户由巨额盈余变为逆差,1998年中国金融帐户逆差62.7亿美元,比1997年盈余229 .8亿美元减少292.5亿美元。进入1999年上半年,在金融帐户开始恢复盈余的同时,中国贸易帐户的盈余大大减少 。进入1999年下半年,随着世界经济景气的稳步好转,中国的贸易帐户盈余和金融帐户盈余稳步增加,1999年6-1 1月中国贸易帐户顺差(海关口径)达184亿美元,比上半年净增104亿美元。全年外汇储备增加97亿美元,其中下半 年增加76亿美元,比上半年多增55亿美元。1999年下半年中国国际收支顺差明显持续回升的事实说明,东南亚金融危 机通过贸易、金融等项目对中国形成的巨大冲击已经基本结束,随着世界经济景气的不断回升,外资对中国的信心将会不断恢 复,中国的国际收支盈余将进一步增加。

  世界经济与中国经济指标分析

表一、1980-2000年经济增长指标世界发达亚洲新兴 发
展中其中其中除中国印度中国经济 工业地区 经济 亚洲 1980-903.43.1 8.2 4.2
 6.9 5.2 9.191-20003.12.3 5.2 5.4 7.3 4.2 10.
019911.81.2 7.9 4.9 6.6 6.5 9.2 19922.71.9 
5.8 6.7 9.5 6.6 14.219932.71.2 6.3 6.5 9.3 6
.1 13.5 19944.03.2 7.6 6.8 9.6 6.7 12.619953
.72.6 7.3 6.1 9.1 7.5 10.519964.33.2 6.3 6.5
 8.2 6.5 9.619974.23.2 6.0 5.7 6.6 3.6 8.81
9982.52.2 -1.5 3.3 3.8 -4.9 7.819993.02.4 4.
0 5.0 5.8 3.4 7.120003.52.5 5.2 5.5 6.8 3.8
-- *分世界、发达经济、亚洲新兴工业地区和发展中经济四类

  

表二、1997-1999年中国经济季度指标经济 电力CPI通工业企业 外汇储备增
 海关贸易增长% 增速% 胀率% 累计利润 减额(亿美元) 顺差(亿美元)增长率%1997Q19.4 
4.2 5.2 41.2 70.3 67.21997Q29.7 3.8 2.9 34.5 
88.9 110.51997Q38.2 4.9 2.1 30.8 131.3 128.019
97Q48.3 2.9 1.0 16.8 58.2 97.71998Q17.2 1.3 0
.3 -58.0 7.3 105.31998Q26.8 0.3 -0.9 -43.2 -1.
1 120.21998Q37.6 3.7 -1.4 -30.8 6.0 127.51998Q
49.0 4.6 -1.1 -17.0 38.5 83.01999Q18.3 5.4 -1
.4 172.4 16.7 42.81999Q27.1 5.4 -2.2 70.7 4.3
37.21999Q37.0 7.2 -1.2 71.0 44.6 113.91999Q46.
2 5.5 -0.7 60.0 31.8 110.0 Q指季度,CPI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
(国家信息中心经济预测部 李国斌)




>> 宏观 / 深度分析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2000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