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网
| 财经首页 | 宏观 | 市场 | 经营 | 股票 | 新闻 | 专题 |
宏观
深度分析
新视点
宏观动态


>> 宏观 / 深度分析 / 内容



是城市化滞后还是超城市化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1月24日 12:49 中国经济时报

  ——与邓宇鹏同志商榷

  《中国经济时报》今年9月29日5版邓宇鹏先生《隐性超城市化及其成因》文章(以下简称“邓文”)认为,目前 中国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0%左右,已超越经济发展水平,是超城市化,它否定了当前我国社会各界普通认同的“中国城市化 滞后”观点。笔者认为这一问题急需澄清,因为其一,城市化率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是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 发展状况的客观反映,必须正确分析定性;其二,当前,中国经济社会发展正进入一个转折期,通过城市化水平问题的深入观 察,有利于我们明确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和任务,以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

  中国是城市化滞后,而不是超城市化。

  目前,我国政府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年度统计公报都有市镇总人口统计,1998年我国市镇人口37492万人, 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为30.4%,一般我们都把这一比例作为我国的城市化率,并把它与世界其他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国家 和地区的城市化水平比较,得出我国城市化滞后的结论。

  而“邓文”关于我国超城市化的结论则来自于我国劳动力情况的分析,该文认定农村转移到乡镇企业就业的农民及其 供养的家人都应作为城市人口,由此算出在我国市镇总人口之外另有3.76亿人也是城市人口,城市化水平已达到60%左 右,是超城市化。对此,笔者认为其立论及结论都是站不住脚的。

  首先,从城市化本身的含义看,职业非农业化,并不等于就是城市化。城市化英文表示Urbanization, 其基本要义是“都市性”。国际城市化权威美国学者约翰·弗里德曼对城市化过程有一论述,即城市化包括人口、非农业活动 在规模不同的城市环境的地域集中过程和非城市化景观转化为城市化景观的地域推进过程。这里前者是指人口向不同类型的城 市集中;后者是指城市扩张及新的城市的建立。从目前其它方面学科对城市化含义的解释看,也都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如社会 学家认为,城市化是行为方式和生活方式,农村社区向城市社区转化的过程和结果;人口学家认为,城市化指的是在经济发展 过程中人口不断向城市地区集中的过程;地理学家认为,城市化是乡村地域向城市地域的转化过程。从以上解释中,我们可以 看出,城市化绝不仅仅是指职业非农业化,人口和生产要素的集聚是其基本含义,它包含生活方式城市化,包含为集聚的人口 提供社会化的服务和日趋完善的基础设施等等内容。

  其次,从我国乡镇企业的本身特点去考察,不应把乡镇企业职工全部算作城镇人口。虽然目前,整体上我国乡镇企业 已发展到较高水平,总量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也已占较大份额,但规模小,布局分散,仍是其基本特征,包括我国沿海地区在 内过去较长时间是村村冒烟、户户办厂,现在虽然有向规模化发展、向城镇集聚趋势,但仍是很分散的。再从就业特征看,虽 然有一部分人在乡镇企业有较稳定的就业,一部分人将家属子女也带到了城镇,但也有相当比例是既务工又务农;有的是农闲 外出打工,农忙时间回家务农;有的是男的外出打工,女的在家务农,子女在老家读书;有的是年轻时外出打工,年纪大了即 回家务农。所以简单地不加区别的把他们都作为城市人口甚至把他们供养的家人也全部作为城市人口显然是不科学的。

  第三,目前我国反映城市化水平的市镇人口统计,已包括还没有取得城镇户口但可合理计算为城镇人口的进城市务工 经商的农民和一部分乡镇企业职工。我国市镇人口统计即人口普查的第二口径,这一口径市人口是指设区的市所辖的区人口和 不设区的市所辖的街道人口,镇人口是指不设区的市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建成区)人口和县所辖镇的居民委员会(建成区) 人口。近几年国家统计局统计年鉴都注明市镇辖区的人口是指常住人口。按这种统计方法,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如果他们有 比较稳定的职业或收入来源),一些在城镇的乡镇企业的职工,实际上大部分已统计进城镇人口。这从另一方面也可得到反证 ,按现行户籍制度,我国非农业户口实际增长是很缓慢的,1998年我国非农业户口人口比例仅有22%左右,与市镇人口 比例30.4%,相差8个多百分点,这说明了有1亿多农业户口的人被计算为市镇人口,他们就是进城务工经商的农民及其 子女和在城镇的乡镇企业的职工。退一万步说,按“邓文”的说法,单纯按劳动力从业情况分析计算,城市化水平也不会是6 0%。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年报,1997年我国三次产业从业人员的比例为49.9:23.7:26.4,二、三产业从 业人员比例合计为50.1%,这样算城市化水平也只有50%左右。

  那末到底怎样看待我国乡镇企业大量吸收农民就业这一经济社会现象呢?实际上就是我国工业化方式和特征的一种反 映。建国前,我国基本上是一个农业国。建国后,我国政府依靠工农业剪刀差,用计划经济的手段推进工业化,到改革开放初 期,基本建立了比较完整的工业体系。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工业化水平还是比较低的,大量人口还在农村从事农业,国民经济 中第一产业还占较大比例。改革开放以来的20年,是我国工业化大步推进的时期。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三次产 业的比例由28.1:48.2:23.7变为18.0:49.2:32.8。一产降低了10个百分点,相应从事农业的 劳动力比例下降幅度更大。这其中乡镇企业功不可没。这就是我国工业化的特征。这是从我国人口数量庞大、经济基础薄弱这 样一个国情出发而作出的一种选择,也是人民群众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有中国特色的工业化道路。

  那么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的关系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一是直接推进了城市化,一些地方乡镇企业集聚 发展促进了小城镇的兴起,一些规模较大的乡镇企业向城市集中,促进了人口向城市流动,从1978年到1998年我国城 市化水平提高了12.5个百分点,城镇人口增加了2亿多,增长了1.2倍,乡镇企业有直接推动作用;二是为城市化提供 了基础条件,乡镇企业大量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使一部分农民进入二、三产业领域,为这些农民成为城镇居民创造了基础条 件。

  根据我国市镇人口的统计方法及我国经济社会特征现状,笔者认为市镇人口占总人口比例是比较客观地反映了我国城 市化水平的。实际上,我国小城镇规模普遍比较小,基础设施普遍比较差,第三产业比较落后,它们离城市的要求还有较大差 距,这些都告诫我们对城市化水平不可估计过高,城市化的任务还很艰巨。1998年我国国民经济中二、三次产业的增加值 的比例合计占82%;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例合计已超过50%;1998年我国人均GDP按现汇率计算为770多美元 ,按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购买水平计算则已超过1000美元,正是从这样多方面分析,我国是城市化滞后,城市化滞后于工 业化。 ○姜洪森 任幸芳




>> 宏观 / 深度分析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