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改革:渐入佳境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0月28日 14:33 中国经济时报
银行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资本的运作效率。显而易见,在我国目前情况下,推进银行改革的任务是非常繁重的,
许多方面的改革都需要做到彻底的“破旧立新”,比如说整个银行的管理体制、银行的经营战略、银行与企业的关系、银行与
财政的关系、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银行的资本结构调整以及银行的服务品种与质量问题等,从大到小,没有一个方面的工作
是不需要进行彻底改革的。
概括地讲,我国银行改革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在于如何把银行办成真正的、名副其实的银行。在我国整体经济体制改
革目标已定的情况下,我国银行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尽快与国际规则接轨,按银行经营、运作的基本国际规范来调整与改革我国
银行的管理体制与经营战略;改善银行内部的治理结构与资本结构;增加服务品种及提高服务质量,等等。
这意味着,我国中央银行改革的最终目标是要将人民银行办成真正的中国的央行,并逐渐地在国际央行队伍中树立起
我国央行作为大国央行的高大形象与重要地位;商业银行改革的目标就是要实行彻底的商业化经营。从历史上讲,我国是具有
经营好商业银行的成功实践与丰富经验的。
实际上,我国的银行改革近两年来已经在这方面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比如说,作为十分关键的一步,人民银行于去
年下半年撤消了各省级分行,建立起了大区分行,从而增强了央行在地区金融活动中作为独立监管者的特殊地位。这表明我国
的央行改革已经开始取得了某些实质性突破。此外,央行也成立了自己的货币政策委员会,尽管在目前它还不具备完全的决策
职能,但这也表明央行在决策程序化与提高透明度方面已经改善了许多,这种进步应该说在我国是具有积极的历史意义的。
显然,我国中央银行改革还有许多重要工作要做,比如说,伴随着市场经济制度在我国的进一步建立与发展,央行职
能的进一步独立化将会更多地体现在更加广泛的货币政策运作中;货币政策的决策与操作机制也会发生更加深刻的变化,间接
调控将成为主要的调控手段得到更加灵活运用,等等。
在如何把国有银行办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方面,我国存在的具体困难与问题也是比较大的,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于,
由于历史的原因,我国的国有银行从本质上讲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商业银行,主要原因有三个:一是产权不清;二是缺乏真正
意义上的市场竞争;三是沉重的历史负担导致其管理混乱,商业银行与央行、政府财税系统、国有企业等方面的关系非常复杂
。
作为改革的突破口,国有银行首先把不良贷款的重组与处理问题提了出来,这应该说是一着妙“棋”。因为在财政无
力全面冲销国有银行不良贷款的情况下,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理清银行与财税部门以及银行与国有企业之间的关系就成为
进一步推进国有银行改革的前提条件了。
但是,我们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不良贷款问题尽管很重要,但并不构成国有银行改革的根本问题。根本问题是要在解
决不良贷款问题的同时,首先建立起一整套对国有银行(当然也要对国有企业)的有效的“硬约束”机制。这样看来,“债转
股”必须要将这些“债”或“股”最终“倒”出国有系统才算成功,否则不仅没有任何实际意义,反而会因此而加重国有经济
(包括中央、地方财政)的负担。即使政府财政有能力冲销一部分银行的坏、死帐,也应首先考虑不要破坏“硬约束”条件,
否则,政府在这个问题上只会是帮倒忙,并因此而拖延国有银行改革的进程。
即使历史遗留问题通过改革得以缓解,也并不意味我国的国有银行改革大功告成。正好相反,它表明改革刚刚可以在
比较公平竞争的基础上真正开始。作为进一步改革的重点,产权与竞争问题应引起我们更多的关注,这是绝对回避不了的制度
安排问题。没有这方面改革的实质性突破,国有银行的商业化过程就不可能真正完成。
在中央银行的独立化改革及国有银行的商业化改革任务完成后,我国的银行业在不远的将来还面临着一个国际化问题
,包括我国国有银行将更多地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运作;外国银行也会逐渐开始持有我国国有银行的股份等,即我国银行在完成
国内重组过程后,还会出现一浪新的国际化重组热潮,这既将为我国银行业的改革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也会带来一系列新的
冲击与挑战。这是历史性的、全球性的发展趋势,我们没有选择的余地,也无法回避,唯一的办法就是抓住机遇,更快地推进
改革、进一步地深化改革,勇敢地面对挑战、迎接挑战,以期最终取得银行改革的全面胜利。但这将是一个不短的历史过程。
目前,我们还很难对我国银行改革的成败与前景作出十分明确的预测,但至少有一点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即中国的银
行改革已经真正开始起步了,而且最近一年多来的改革成效是高于来自市场上的一致性预期的。从而,不论是国内市场、还是
国际市场上的反映也都是积极的。这足以使我们更加增强信心,继续将这项伟大的改革事业进一步推进下去。胡必亮专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