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
新浪网
| 财经首页 | 宏观 | 市场 | 经营 | 股票 | 新闻 | 专题 |
宏观
深度分析
新视点
宏观动态


>> 宏观 / 深度分析 / 内容



孙晓郁:亚洲金融危机爆发两周年断想

http://finance.sina.com.cn 1999年10月13日 16:19 国研网

  

   一、我国周边增长环境正在趋于改善

  亚洲金融危机爆发迄今已经整整两年,经过两年不断调整,亚洲经济确有向好的迹象。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最近预 测,由于亚洲经济的复苏,今年世界经济增长率可达2.2%左右,2000年可望进一步增加到3.4%。太平洋经合理事 会预测,亚太地区1999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将从上年的1%回升至2.6%,2000年将提高到2.9%。亚洲开发银 行的估计更为乐观,预测亚洲发展中国家1999年的经济增长速度将从上年的2.6%提高到4.4%。《纽约时报》7月 初评论说:“亚洲的天空又布满了礼花”。随着亚洲经济形势的好转,国际资本重返亚洲的趋势已经出现。资料显示,199 9年第二季度美国共同基金在亚太新兴市场的投资额上升了39.17%。7月,亚洲大多数国家或地区的资本市场都出现了 强劲回升势头。

  二、亚洲经济仍未走出金融危机的阴影

  目前人们对亚洲及世界经济的未来走势仍有不同看法。不断有经济学家针对亚洲经济的复苏提出“且慢喝彩”的 警告。最近的明显例证是,在金融体系与产业体系最为完善的新加坡,今年前5个月国内5大商业银行的坏账仍在继续增加, 坏账总额多达21.8亿美元,占其资产总额的比重高达12.5%。在东亚,韩国各金融机构今年一季度的呆账高达65. 4万亿韩元,大宇集团的570亿美元巨额债务再次引起人们对韩国出现金融动荡的担心;日本今年上半年的汽车销售创14 年来的最低记录,日本职工的实际收入已经连续13个月下降。另外,今年以来,我国台湾地区的金融形势也多次出现不稳定 的局面。其中东亚经济,特别是日本经济能否在短期内走出衰退,目前仍是一个不确定的因素。

  三、触发全球性全融危机的隐患并未消除

  亚洲金融危机曾有过向世界范围蔓延的趋势。尽管这个趋势很快平息,但这个事件所传达的信息是很深刻的。巴 西是美国第11大出口市场,1998年时,美国在拉美的7家主要银行对该地区的贷款总额达568亿美元;不仅如此,欧 洲银行在拉美的营业额是美国银行的3倍。人们对巴西金融动荡的担心,实质上是对美国经济中“泡沫”成份是否会破灭的担 心,是对以亚洲为始端的国际性金融危机是否会恶性发展为全球性金融危机的担心。

  尽管西方学者一再宣称美国经济“坚如磐石”,但实际上各发达国家都在静悄悄地各作打算。人们普遍推测,美 联储在7月初加息后仍有可能于9月底前再次加息,以抑制可能存在的“过热”趋势。英国于7月上旬大肆在国际市场上抛售 黄金以调整自己的外汇现金储备比例,由此导致国际黄金价格从1980年时每盎司850美元跌到7月6日的256.85 美元。值得注意的是在7月末的国际外汇市场上,美元已明显呈现疲态。美元对日元的汇价跌破1:115的心理价位,美元 对欧元的汇价也由1.01:1的最高记录下滑至1.07:1。美国“神话”还能维持多久,这个问题从亚洲金融危机爆发 以来就没有停止过争论。

  专家们对亚洲金融危机与世界金融形势之间关系的看法可大致概括为两类:一是认为通过局部地区的不断振荡, 世界经济中累积的不平衡成份已经在不断释放,全球性金融危机的危险已经在减小。二是认为亚洲金融危机不过是“大震”之 前的先兆,真正的危险还在于美国经济能否实现“软着陆”。1998年,美国的贸易赤字由上年的1550亿美元激增至2 360亿美元, 1999年可能达2990亿美元。1998年末,国际投机资本中著名的“长期资本管理公司”面临破产 ,其净资产额由当年初的48亿美元骤减至5亿美元,而它向解行和其它投资机构借贷巨额资金购买的证券衍生品高达100 0亿美元。尽管年初时10多家西方银行拿出36亿美元抢救这家对冲基金,但从年中的情况看,国际投机资本的经营情况仍 大都处于严重亏损状态。7月份“老虎基金”的资产净值下跌了6%。自今年年初以来,这家基金的资产净值已经下跌了13 %。索罗斯旗下的“量子基金”自去年初至今,资产净值也已经损失10.8%,与此同时,在今年上半年,美国股票市场的 道一琼斯指数却突破11000点而连创新高。1999年,我们对国际金融形势的关注需要从亚洲更多地转向世界范围。

  四、实物经济领域中的普遍过剩潜伏着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危险

  当前,国际金融秩序正处于调整过程中。这不仅表现为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之间以“汇率危机”方式显现的强 制调整,而且表现为发达国家之间以市场化形式显现的“明争暗斗”。欧元启动后出人意料地连续大幅走低,到7月初险些跌 破与美元l:1的比价;1998年中时人们担心的是日元贬值,而当前人们却一致担心日元升值。1998年,世界外汇市 场上的交易额约为世界进出口贸易总额的60倍,国际外汇市场上每天约2万亿美元的交易额大多与实际的贸易活动元关。但 金融领域的不确定性还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实物经济领域中全球性普遍过剩的存在。当前,国际市场上 重要物质产品的价格几乎全都处于历史低位。1999年初,石油价格曾跌破10美元/桶的30余年来的历史低点。199 8年末时小麦、玉米和生猪的价格已经跌至20年来的最低点。有色金属、钢铁、基础化工原料等莫不如此。在传统物质产品 全面过剩的同时,高科技产品也出现了明显的过剩态势。经合发组织(OECD)认为1999年OECD国家的出口价格和 进口价格将会分别下降0.7%和0.3%,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1999年石油和非燃料初级产品价格将分别下降8. 35%和4%,最近一些专家已经提出警告,出现世界性经济衰退的危险确实存在。

  五、当前要特别注意防范国际资本转嫁过剩危机的风险

  我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已经从供给扩张转为需求拉动,这一点人们已经有普遍共识。这是我国“扩大内需”战 略的主要出发点。国际市场上的供给过剩对我国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有两方面。一是出口难度增大。但需要说明的是,中国参 与世界分工,从中获取比较收益的潜力还远没有穷尽,我国还是要千方百计地扩大出口,争取更大的世界市场份额。这个政策 目标没有丝毫动摇。“扩大内需”并不意味着我们不敢或无力去参与国际竞争。我国是一个大国,作为战略考虑,立足于内需 拉动,把扩张国内的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作为当前重要的政策指向之一是必然选择,二是进口对国内市场的竞争。今年上半年 进口增长不仅表现在进口额增长较快上,而且表现为进口的实物量增长更快。1一5月,我国进口钢材钢坯721万吨,同比 增长47.1%,这说明国际市场价格下跌到了一个很低的水平,我们确要防范国际资本把世界性过剩危机转嫁到国内来的危 险,否则我们通过“积极财政政策”以及“长工资”等措施刺激起来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就有可能变成“为他人作嫁衣裳”。

  六、防范外部风险的关键是增强国民经济整体实力

  亚洲金融危机两年来,人们的反思是多方面的。包括对产业扶持政策、大企业战略、国家债务结构、金融资本市 场发育、“泡沫”成份的防范措施等。从目前看,有五个方面的启示应当重视。一是要尊重市场经济规律,政府不能“拔苗助 长”,不能代替市场主体去行使投资职能。“政企不分”最容易形成投资决策失误的风险。二是要及时消除发展过程中的不平 衡,例如产业规模扩张与竞争力提高之间的不平衡、债务规模与金融系统完善程度之间的不平衡等。三是要把结构升级和提高 产业国际竞争力放到重要位置上。防范外部风险,根本地在于国民经济实力。这个实力不仅在于经济规模总量,而且在于发展 质量。发展质量的重要体现之一是经济结构的先进程度和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要灵活运用“紧缩”与“扩张”的经济调控 手段。特别要防止一种趋向掩盖下的另一种趋向。有关调控措施要适时调整,尽量避免发展过程中的大起大落。五是要随时注 意消除发展过程中的“泡沫”成份,同时注意调整社会公众的经济预期,防止出现“信心危机”。

  七、当前各项经济政策与防范国民经济运行风险有着重要内在联系

  通货紧缩已经成为了当前我国国民经济运行过程中的心腹大患。但治理“通缩”和帮助国企“解困”首先要建立 在经济安全的基础之上。这个认识是必须的。当前,有5个已经出台的重要政策很为人们所注意,一是“债权转股权”,二是 提高工资,三是技改贴息,四是加快兼并破产步伐,五是进一步实施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和促进出口的税收政策,其中“债转 股”的首要政策目标就是清理国有商业银行的不良资产,化解潜在的金融风险。解脱企业的债务负担、纠正“拨改贷”等改革 措施的缺陷是这一政策目标的进一步扩展,上述各项政策实际上都与改善社会经济预期、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纠正国民经济 发展过程中的各种不平衡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此外,国家还将在利用财税手段调整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发 育资本市场、压缩过剩生产能力、清理“三角债”、发展教育产业、清理抑制投资和消费需求的政策以及尽快开放住房二级市 场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有力措施。这些措施都是与对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基本判断与防范及化解国民经济运行风险具有深刻内在 联系的。




>> 宏观 / 深度分析 / 内容

网站简介 | 网站导航 | 广告服务 | 中文阅读 | 联系方式 | 招聘信息 | 帮助信息

Copyright (C) 1999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