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来完成从专利到货币的惊险一跳?

2001年06月22日 16:16  辽沈晚报 

  本报记者 杨 柳

  中国的科技人员手里握着多少项未推广出去的专利恐怕没有人知道,这些专利如果走进市场能带来多少经济效益也没有人能够预测出来。但是据记者了解,仅在东北大学每年就能申请四五十项专利,但很多都无奈地“待字闺中”,其中不乏科技含量高、极具经济潜力的“硬”项目,全国各大学的专利项目就更难以估计了。科技在经济中的地位日益显著,个人专利却始终未能得到足够的重视和推广,这不能不说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遗憾。一位伟人说过,从商品到货币是惊险的一跳,那么,专利作为一种特殊商品,是什么掣肘了它的跳跃?又该由谁来完成这一跳?

  科技人员需要与市场接轨

  中国有相当一部分科技工作者是“君子固穷”的坚守者,他们羞于谈钱,甚至面对纷繁复杂的市场经济社会,有无所适从的感觉,所以尽管手握着尖端的专利成果,却只能眼睁睁地看着别人上演生命的精彩。在从专利到货币的跳跃过程中,他们显得软弱而且无助,这个矛盾在老年知识分子中尤为突出。有一部分中青年科技人员较易转变观念,但他们同样感到力不从心,潜心于科学研究的结果使他们无暇关注经济社会,更无从把握经济社会的游戏规则,能成功推销自己,完成科技与市场接轨的全才之士毕竟凤毛麟角。于是,大量的专利成果在默默无闻中逐渐老去。

  辽宁省专利局的统计数字表明,省内去年就有7000多项专利问世,商家不可能在这样庞大的数字中一个个加以甄别,敏锐地捕捉到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另外一个尖锐的矛盾发生在专利的持有者和商家之间。一方拥有技术,一方拥有资本,反之则都是外行。因为缺少沟通渠道,所以在合作方式和合作价格上往往谈不拢。对此,专利持有人林洪亮深有感触。林洪亮发明的“发酵食品调料生产方法”,通过发酵制成的熟调料不仅味浓且经过高温消毒非常卫生,专利虽好,但林洪亮与几个厂家洽谈却都没有成功,不是嫌小林要价太高,就是开发商觉得风险太大,投入太多却不知道未来市场是否认可。

  专利宣传的滞后、持有者开拓能力和资金的匮乏、商家操作的困难和缺少沟通渠道,种种原因汇聚到一起,就有了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应该大力发展专利中介服务机构。

  何妨做个科学家的经纪人

  记者了解到,目前纯粹的专利中介机构并不多见,许多还处于名存实亡的状态。尽管政府有些部门具有类似的性质,但主要为中小企业服务,而且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要求。

  一位中年研究员谈到这个问题时,颇有些牢骚和调侃,但也很有代表性:“现在多少人争做歌星、影星的经纪人,却没有人看得上貌不惊人的科学家,我就不信,‘星’们的‘表皮’会比科学家大脑里的‘沟回’更值钱。”

  一语道破天机。袁隆平的水稻杂交技术给他带来了千亿元的身价;赵章光的“毛发再生精”让他在八十年代成为全国首富。他们所创造的直接和间接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绝不是“星”们所能望其项背的。看来,专利不是不能带来好的效益,而是缺乏把专利推向市场的人。

  沈阳市人才市场负责人郑海东认为,专利的经纪人是一个发展前景很好的职业,因为它有需求。但郑海东也指出,专利经纪人应是有较高素质的人,具备相关技能、知识,比如专利方面的法律知识;还要有经营管理经验,可以帮助专利持有人制作一套生产成本、市场销售的分析报告,以打动投资人;再就是应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说服别人。

  调查表明,专利技术的中介服务机构已经成为联系科技与市场的必需渠道。相信随着全社会逐渐达成共识,政府部门的大力推进和民营企业的适时进入,将有越来越多的专利抹去蒙尘,走上经济发展的前台,也将有越来越多的人从专利中获益,包括商家、老百姓、发明人,也包括那些“科学家的经纪人”们。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冯小刚幽默聊春晚:办太好剥夺吐槽快感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中关村e世界拖欠超200万电费将断电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曹凤岐:新型城镇化框架下的金融创新
  • 陶冬:联储动作再延后 汇率又争先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