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工资水平还是拉动内需?有关人士揭涨钱理由

2001年06月14日 15:59  智囊 

  李志宁/文

  为什么要涨工资

  目前全国的积压商品已超过3万亿元。商品房也大量积压,至今未见好转。根据1995--1997年的商品房可供量为44018万平方米来看,当时的空置率为16%,最近一年的资料我没有看到,但是估计空置率会更高。专家说,16%的比率已经进入危险期。

  因此,我国目前经济政策的主要一点就是“拉动内需”,但拉来拉去,商品仍然滞销,内需依然不动。因为,一则,在我国目前贫富悬殊的情况下,极少数“先富起来的人们”的消费力并没有学者们预期的那么多。他们在富有者的天堂里消费,主要是出国旅游、高级宾馆、高尔夫球、进口物品等,这些消费并不能解决我国目前的商品滞销问题;二则,我国企业生产的大多数消费品如彩电冰箱空调洗衣机等,其销售对象主要是大多数民众,而不是暴发户,只要广大人民群众没有足够的购买力,我国经济的滞销困难就不会消失。

  可以说,由于商品滞销局面至今未有根本性的改观,经济运转也正处于某种危险之中。我认为,主要问题还是居民收入太少,除了日常的必需开销外,余钱就会很少,这是我国难以扩大内需的根本原因。

  正因为我国普通脑体劳动者的工资太低,滞销问题才无法解决,资金周转也就不灵,许多企业只好开工不足,下岗失业问题也只好越来越严重。而下岗失业者增多,居民收入就更低,因此,购买力也更低,滞销问题就更严重……这是一个恶性循环。

  打破这个恶性循环链条的关键一环是什么?我认为就是:必须较大幅度地提高广大脑体劳动者的收入,而不是仅仅大幅度提高极少数人的收入。

  工资收入很少吗

  是的,很少!

  在世界各国,工资是工作者赖以为生的主要来源。在西方国家和其他任何有一定经济发展程度的国家,除了少数资本家和黑社会成员,人们通常都是用工资来买房子、买汽车、出国旅游等。而在中国,靠工资?什么房子汽车,想都别想!人们的工资,仅用来满足衣食都不宽裕。但是,尽管人们的工资单上的数目距离买房、买车这样的事还有万里之遥(不可能有一个中国公务员或职工能用他的工资买汽车),在中国能买房子又买汽车的人也实在不少。这些私人购买汽车的钱都是从哪儿来的,才真正是经济学家们应当探讨的问题。只是这种小问题,经济学家们不大愿意劳神费力。我们这种与别国全然不同的收入形式,既谈不上“按劳分配”,又谈不上“按资分配”,好像只能算“按路子”、“按脸皮”、“按门道”的一种奇特而阴暗的分配形式。目前在中国,这种分配形式已经很成气候。谁知道那些“能人”们在工资单之外还有些什么秘密?

  为什么我认为我国实行的仍是低工资呢?因为我国的工资总额在全国的GDP中占的比重只在可怜的13%左右,很小的一个数值。这说明中国广大职工劳动力的价格偏离价值的问题特别严重。而且从趋势上看,劳动力价格还在日益偏离其价值。因为工资所占比重,从七十年代末以来,逐渐走低,持续下降。特别是到了九十年代中后期,下降的速度更快了。也许有人认为,取GDP来计算,并不能精确地说明问题。我同意。这不过说明了一种趋势,一种低工资的状态。为了更精确一点,我用1999年的国有及国家控股企业的工业总产值来试着算了算,更令人惊讶的是,这部分的工资总额占总产值的比重仅只有5.49%。

  这个5.49%是不是真实呢?是否还会更低?我们无法验证,只能姑妄言之。由此说明一个简单的事实:我国工资水平之低是世界罕见的!这样低的工资,能够由于经济学家一席话就被吸引出来,并把3万多亿元积压商品购买一空吗?

  还是涨工资吧

  最后,我想说,若要拉动和扩大“内需”,只能有两个途径:降低物价或是提高工资,两者必居其一。是前者好呢,还是后者好?我认为后者比较好些。就是说,较大幅度地提高工资较好。这样,可以无形中减少大量暴发户非法收入的比重,使全社会更加公正;又不会对厂家和市场造成不必要的冲击。如果在目前的居民收入水平,所谓的经济学家们又要鼓励物价回升,又要挞伐恶性降价,又要让低收入阶层把保命的一点工资余额拿出去“扩大内需”,那他们不是居心冷漠,就是些整日价陷入幻想的魔法师。

本文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相关专题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广州公务员去年人均工资和补助达17.51万
  • 体育亚冠决赛首回合-恒大客场2-2首尔 视频
  • 娱乐张曼玉疑整容回春脸变紧 乐当包租婆
  • 财经宗庆后语出惊人:中国不能再造房子了
  • 科技三星陷维修危机:字库门后销售待考
  • 博客马未都:大黄鸭之父身材够棒
  • 读书张玉凤究竟守住了毛泽东晚年多少秘密
  • 教育90后大学生高学历环卫工每晚敷面膜(图)
  • 张明:上海自贸区热的冷思考
  • 王吉舟:新快报大败局
  • 端宏斌:如何才能不被经济学家骗
  • 尹中立:从京七条看房地产调控新思路
  • 陈季冰:谁是美国最大的债主
  • 章玉贵:中国下个黄金十年的改革依托
  • 谢百三:七万低价房会调低全国房价吗
  • 林采宜:监管创新是自贸区成功的保障
  • 周彦武:这次钱荒央行不会再放水
  • 马光远:北京低价自住房恐成腐败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