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顾国债的历史是很有趣的事情。1981年,刚刚发行国债的时候,发行方和购买方都显得很无奈。购买国债的个人总觉得自己只是在“为国家做贡献”。而当时几乎所有的部门和单位都采取了硬性摊派的办法,每月从职工的工资中强行扣一定额度作为购买国库券之用。以至于经常有些人像小商贩一样沿街串巷收购国库券,当然,这种行为在当时是违法的,只能在非公开场合下进行。这些让人记忆犹新的场景,与现在国债已经成为投资热点的情况相比,反差非常大。如今,凭证式国债成了市场上的抢手货。一听说要发国债了,银行门前总
是排了老长的队伍。去年一共发行了两期国债,第一期凭证式国债发行数量为500亿元,第二期发行数量为600亿元,原定两个月的发行期,结果不到20天就已基本销售完毕。
国债命运的转变,一方面说明人们投资观念的改变,另一方面也说明了发放国债以调节经济已经成为我国一个很重要的政策手段。
1998年是我国国债政策的一个转折点,当时为克服亚洲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保持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中央决定实行扩大内需的政策,增发长期建设国债,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1998年我国发行10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投资,定向用于加快农林水利、交通、城市基础设施和环保、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中央直属储备粮库、经济适用住房6个方面的建设。1999年、2000年又分别发行1100亿元和1500亿元长期建设国债,在继续安排在建国债项目的同时,增加安排了重点行业技术改造、重大项目装备国产化和高技术产业化、环保与生态建设、教育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建设。3年来,共安排国债项目6620个,总投资规模24000亿元。到2000年底,累计完成投资15100亿元,占项目总投资的63%。
这些国债的发行,对于当时出口下降,经济受到金融危机影响的中国而言,起到雪中送炭的作用。国债项目直接带动各种贷款约7500亿元,对促进经济增长发挥了重大作用。1998年国债项目投资带动经济增长1.5个百分点,1999年带动2个百分点,2000年带动1.7个百分点左右。其次,借此机会国家完成了许多重大基础设施的建设,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石。在国债资金支持下,三年来各种水利建设、交通运输条件、城市基础设施、生态建设等等都得到有史以来最快速的改善。再次,是配合了国家开发西部的政策,在国债投资向西部的倾斜下,去年中西部地区投资增长速度明显高于东部地区,其中1-11月,中部和西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分别增长14.6%和18.5%,比东部高8.9个百分点和12.8个百分点。杨大勇黄瀚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