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最近看报,读到一篇报道,说是湖北省统计局最近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去年该省高学历(本科及以上)者人均收入为11181元,小学文化程度者只有1708元,二者相差近7倍。该报道最后作出结论--“曾几何时,‘拿手术刀的不如拿剃头刀的’一度成为改革初期收入分配‘脑体倒挂’现象的写照。十几年后的今天,这一情形已发生巨变。”
“脑体”不再倒挂了,当然是好事。要想实施人才战略,以科教兴国,是得让高知识
人才的“荷包”暖起来。现在看来,大抵是“暖”起来了,让人高兴。然而在高兴之余,再重新思量一下,却又让人触目惊心,这就是低学历者与高学历者之间有如天壤之别的收入差距。近7倍的差距呀,彼何暖而此何凉啊!这难道是一种正常的收入分配现象吗?
按照一般的说法,社会的劳动者分为体力与脑力两种,只是社会分工不同而已。然而他们之间收入水平的差距却已经造成了实质上的高下贵贱,这话又该怎么说呢?当然也会有人说劳动力都市场化了,都知识经济时代了,等等,但笔者只有一个信条--学历再低,也是我们的国民,他们的国民待遇也包括他们应当享受的公平的分配权。
小平同志提出“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著名论断,在改革开放初期起到了解放思想的作用,现在改革开放都这么多年了,似乎也该让另一部分人跟着慢慢富起来了,毕竟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这话下边还跟着一句话呢--最终实现共同富裕。然而现在却出现了富者愈富,贫者愈贫的局面。而更可怕的是,人们对贫困人口和贫困现象的漠视。这部分人被称为素质不高的人群,媒体提到他们的口气似乎有“他们活该”之嫌。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比如像我读到的那张报纸上说的“只有小学文化程度”。
我想这“另一部分人”应该是这个社会典型的弱势群体,他们为什么是弱势而不是强势,固然有他们自身的原因,但是我想我们是不是应该有一种责任感,缩短贫富的差距。很显然的事情是,下岗无业人员;自然环境恶劣、落后地区的农民;早年退休人员;停产、半停产国有企业职工等,都属于这个圈子的人。这个圈子有多大,我至今查不到具体的数字,不过相信不会很少,因为我曾经看到过一项统计:社会上20%的富人拥有42%的财富!
我很怀疑,我读到的那篇报道是在以“学历与收入成正比”的烟幕弹,掩饰收入差距加大这个问题。事实上,不独湖北,在全国,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问题也日益突出,按照一位学者的话说,“现在已经到了非认真解决分配不公问题不可的时候了。”也就是说,现在不是要一个劲儿地鼓吹“知识高,荷包(就)暖”的时候,也不是不负责任地证实“学历不高,收入也就不高”的时候,这样只能使“凉”者愈凉,最终也会让“暖”者也凉了。杨耕身《青年时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