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北京4月1日电“十五”:《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纲要》已正式公布,中国这艘巨舰开始向新的目标扬帆远航。《纲要》中提出了未来五年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一系列预期目标。透过这些数字,我们可以看到,在新世纪之初中华民族将实现怎样的新跨越。
综合国力可望跻身世界五强
根据第三步发展战略,在新世纪头10年,我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将在2000年的基础上再翻一番。“十五”期间的经济增长速度预期为年均7%左右。国内生产总值将由现在的8.9万亿元跃上12.5万亿元的高台阶,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也将由现在的6900元达到9400元。
“九五”期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3%。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十五”期间平均经济增长速度预期目标为7%左右。这个速度虽然比“九五”低一点,但仍然是一个较高的速度。我们的经济基础还比较薄弱,人民生活水平还比较低,地区之间的发展还不平衡,要在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实现这个目标,必须付出艰苦的努力。
根据世界银行的相关资料,1999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居世界第七位,与第六位的意大利差距已经大大缩小。到2000年末,我国国内生产总值首次突破1万亿美元,与意大利基本处于同一水平。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估算,“十五”期间我国将继续保持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依然为世界上经济增长较快的国家之一,综合国力有望超过意大利和法国进入世界五强。但由于人口基数庞大,我国人均经济总量仍处于世界中下水平,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仍然相当大。
“一产”降,“三产”升
《纲要》提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分别为13%、51%和36%,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分别为44%、23%和33%。
那么,现在这个比例是多少呢?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我国三次产业增加值所占比重分别为15.9%、50.9%和33.2%。1999年,三次产业从业人员所占比重分别为50.1%、23%和26.9%。两相比较可以看出,未来五年,我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是:“一产”降,“三产”升,“二产”基本不动。
目前,我国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动力的整体水平和生产方式仍很落后,发达国家从事农业的劳动力比重还不到全部劳动力的5%,而我国高达50%。在广大农村,农民就业不充分现象比较普遍,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做好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是当务之急。
第三产业发展不足,是我国产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九五”以来,虽然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很快,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越来越大,但与世界其他国家相比还存在很大差距,不仅落后于发达国家60%至80%的水平,而且低于世界低收入国家37%的平均水平。
“十五”计划突出强调要发展服务业,这不但是扩大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举措,而且是扩大就业的重要手段。“十五”期间我国就业压力比较大,第三产业将成为吸纳就业的主渠道。
三个“大幅度提高”,夯实科教兴国基础
《纲要》提出,科技、教育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2005年全社会研究与开发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例提高到1.5%以上;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巩固,初中毛入学率达到90%以上,高中阶段教育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力争达到60%左右和15%左右。
分析这几项指标可以看出,“十五”期间,落实科教兴国战略将突出三个方面:一是大幅度提高科研与开发经费。1999年我国科研与开发经费为678.9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0.83%,为历年最高水平,但仍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平均2%以上的水平。“十五”期间这一比重将提高到1.5%,提高幅度相当大。二是大幅度提高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
2000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毛入学率为38.2%,“十五”期间将提高到60%左右,高中教育将有大发展。三是大幅度提高高等教育毛入学率。2000年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在校学生数量达到556.09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突破了10%,“十五”期间将达到15%,高等教育将有新的更大发展,青年人享受大学教育的机会将更多。
此外,“十五”期间,还将继续巩固九年义务教育的成果,进一步提高初中毛入学率,特别是要大力发展贫困地区的义务教育,为贫困地区适龄儿童提供更多的接受教育的机会。
再造碧水蓝天,改善生存环境
《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这是着眼于未来生存环境的改善而采取的一项重要举措。
“九五”期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取得重要进展,森林覆盖率超过16.6%。环保投入占GDP的比重首次达到1%。但我国的森林覆盖率与27%的世界平均水平仍有差距,人均森林面积只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全国污染物排放量仍处于比较高的水平。
正因如此,呼唤碧水蓝天,成为各界人士的共识。《纲要》中明确提出,生态恶化趋势要得到遏制,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8.2%,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35%。城乡环境质量改善,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比2000年减少10%。
人口增长率是可持续发展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九五”期间,我国人口再生产类型实现了从“高出生、低死亡、高增长”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历史性转变,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9.7‰。“十五”期间,我国仍将坚持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保持低生育水平,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2005年全国总人口控制在13.3亿人以内。这样,就可以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一个有利的环境。
关注百姓生活,建设小康社会
“十五”计划有一个突出特点,就是十分关注人民群众的生活。这在《纲要》预期目标中可以看出来。
《纲要》首次针对“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列出了明确的预期目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5%左右。2005年城镇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增加到22平方米,全国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40%。根据这个预期目标,到“十五”末,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8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接近3000元。
目前我国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多少呢?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28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2253元。与目标相比,分别有1720元和747元的提升空间。
2000年底,城镇居民住房人均居住面积达到13.6平方米,“十五”末要提高到22平方米,任务相当艰巨。尽管如此,我国与发达国家的居住面积相比仍然有相当大的差距,如美国人均住房居住面积为60平方米,德国为38平方米,日本为31平方米。
《纲要》中还提到,五年后,城镇新增就业和转移农业劳动力各达到400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左右。这也是增加收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一个重要方面。据了解,近年来,全国从业人员年均增长不到1%,是改革开放以来就业人数增长最慢的一个时期。提高就业率,特别是促进下岗职工再就业任务十分艰巨。(新华社记者 韩振军 张旭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