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基本实现,这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成就来之不易,形势令人欣喜。但是,我们也要看到,这是一个阶段性成果,国企改革发展的任务依然繁重。这也是一个新的起点,改革的成果需要巩固,一些深层次问题需要解决。我们要再接再厉,乘势前进,创造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成绩。为此,本报从今天起推出《脱困以后怎么办》系列报道,评述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新形势,介绍一些国有企业巩固脱困成果、深化改革、练好内功的做法。
巩固成果防返困
国有企业改革脱困三年目标的基本实现,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但是,我们还不能松口气。
三年目标的实现,首先是由于宏观环境的改善,如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好转,政府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拉动了消费、投资、出口三大需求上升;其次得益于国家出台的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如债转股、国债技改贴息、核销银行呆坏账准备金等等;最后,与企业自身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加强管理、降低成本的努力也分不开。据初步分析,宏观环境改善、国家政策支持和企业自身努力,三者对企业新增利润的贡献比例大致为4.5∶3∶2.5。
这个分析告诉我们,目前,企业经营状况的改变很大程度上还是仰仗大气候大环境,国有企业在转换经营机制、增强创新能力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在现代企业制度建设方面,我们目前形成的只是新体制的框架,改革需要进一步深化、规范化和系统化。在亏损企业扭亏脱困方面,目前已脱困企业大都盈利水平不高、产品开发和技术进步能力薄弱,脱困基础需要进一步巩固;尚未脱困和新增的亏损企业中,有相当一批需要有计划、有步骤地退出市场。经济中结构不合理的矛盾也还没有根本性改变,要化解历史遗留的一些重大结构问题,如资源枯竭的矿山及生产经营困难的三线军工企业脱困等,还需要研究一些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措施。
所以,尽管国家依旧把国有企业改革放在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地位,尽管国家将继续采取一系列促进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的措施,国有企业脱困却并未脱险,一些企业返困的风险依然存在,自身的改革急需深化,经营管理急需加强。不真正转换机制,成为市场竞争的主体,不练好内功,增强市场竞争力,扭亏还可能返贫,甚至好企业也有可能在变化多端的市场中,产生新的经营困难。因此,基本实现改革脱困三年目标,还仅仅是国有企业改革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性成果。我们必须十分清醒地认识到,国有企业改革与发展是一个高度复杂的系统工程,是一个历史性的重大任务,任重道远。
制度创新要有新进展
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是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也是国有企业真正走出困境的根本途径。目前,在推动企业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方面,贯彻和落实《国有大中型企业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加强管理的基本规范(试行)》是一项基础性工作,重点从以下环节推进:
———实行政企分开,各级政府部门与直接管理的企业脱钩,让企业依法自主经营;
———继续推进股份制改造,国有大中型企业依法改制为多元股东结构的有限责任公司或股份有限公司,鼓励上市,除了关系国家命脉和安全的企业由国家控股外,其他企业国家不一定都要控股;
———依法建立董事会、监事会,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规范的企业集团母子公司体制,除特大型企业集团外,母子公司结构一般不超过3个层次,同时明确各层次资产经营的责任和考核监督办法;
———建立分工明确的国有资产管理、运营和监督体制,使国有资产出资人尽快到位,强化国有资产经营主体的外部监督;
———进一步深化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建立完善的激励和约束机制,对具备条件的企业实行经营者年薪制、持有股权或股票期权等分配方式;
———建立健全企业规章制度,坚持从严治企,重点加强成本核算与成本管理、资金管理与财务会计报表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和营销管理。
结构调整要有新突破
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必须着眼于搞好整个国有经济。搞好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调整是推进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前提。我们要坚定地按照党的十五届四中全会提出的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继续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调整,把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的调整结合起来。
国家经贸委主任李荣融最近强调,国家经贸委今年要突出抓好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加快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主业突出、核心能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通过境外上市、重组等措施,促其真正转变经营机制,在国民经济发展和参与国际竞争中发挥骨干作用;二是加快推进企业技术进步,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建立和完善企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化,推动产业优化升级;三是加快劣势企业退出市场步伐,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实施破产,进一步优化企业结构。积极稳妥地关闭资源枯竭的矿山,继续依法关闭“五小”,淘汰落后生产力。
三年攻坚,国家投入的成本不低,各方面为此付出的努力不小。但三年阶段性目标的实现,并不是国企改革的终点站,而应成为新的起点。我们已经进入新的世纪,国有企业也进入了改革发展的新阶段。只要上下一心,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切实解决改革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转换机制,改善外部环境,国有企业的前景就会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