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na.com.cn |
| ||||||||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1年02月27日 12:29 南方网
经贸委拒发“身份证” 2月8日,家乐福在北京的四个分店正搞元宵节促销热卖活动,印刷精美的促销手册背面印有支持北京申奥的宣传语。而同一天英国《金融时报》却发布了一条爆炸性的消息:家乐福违反了中国政府关于零售业开放的有关规定,中国政府将对家乐福采取整改措施。报道称,家乐福的主要违规之处在于它在中国开设的许多分店都只得到当地政府的认可,而没有获得中央政府主管部门(国家经贸委)的批准。报道援引经贸委一位官员的话称,经贸委已令家乐福进行整顿,具体整改措施将在2个月后出台。据该报道分析,今年家乐福要在中国增开10家以上分店的扩张计划将因此受阻,因为在没获得经贸委的批文之前,家乐福不太可能再开新店,因为在双方协商出满意的整改措施之前,经贸委不会再给家乐福签发合法身份证。 诞生于1963年的法国家乐福,经过几十年风雨,如今已是全球零售业中的老二。迄今为止,它已在欧、亚、美洲的26个国家和地区建立了3280家超市,再加上大大小小的折扣店、便利店等,共有超过8800多个连锁店。 它还是法国最大的上市公司,市场资本为490多亿美元,雇员达24万,每年服务的顾客量在2亿左右。1995年,家乐福首次进驻中国内地。短短5年,它在中国上海、深圳、北京、沈阳、武汉、重庆、大连等15个城市开了28家分店,年销售额达60亿元。1999年,家乐福在中国零售业50强中名列第三,在全国连锁企业中排名第二,仅次于上海联华超市。至2000年底,家乐福在北京已有创益佳、马连道、方庄、方圆4家连锁店,年销售额数十亿元,仅创益佳店的年销售额就达到6亿元人民币。记者曾多次光顾家乐福北京方圆店和天津南开店,对其火爆的销售场面并不陌生。现在家乐福这样一个国际知名企业却成了“不完全合法”的样板,真出人意料。 零售业开放有点乱? 中国从1992年开始进行零售业对外开放试点,当时地域只限于北京、上海、天津、广州、大连、青岛等六个城市和深圳等五个特区,每个城市允许试办一到两家合资零售商业企业。批发业则一直禁止外资进入。1999年7月,国家经贸委与外经贸部联合发布了《外商投资商业企业试点办法》,将开放地域由原来的11个城市扩大到所有的省会城市、自治区首府和中心城市,除了可以办单店,也可以办连锁店,经济中心城市可以增加一到两家试点。在四个直辖市则允许对批发业进行合资合作试点。外商投资比例限制也有所松动,原来外资不可以控股,现在经国务院特批的个别企业,外资股份可超过51%。 《试点办法》对于设立合营商业企业规定了严格的审批程序:首先,中国合营者向所在试点地区经贸委报送可行性研究报告及有关文件,试点地区经贸委会同内贸主管部门按规定程序报国家经贸委。国家经贸委征求外经贸部意见后审批。可行性研究报告经批准后,由试点地区外经贸部门按规定程序向外经贸部上报合同、章程,外经贸部对合同、章程予以审批。获得批准设立的合营商业企业,应自收到批准证书之日起1个月之内,凭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颁发的《外商投资企业批准证书》,到国家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办理注册登记手续。违反《办法》规定的,由国家经贸委、外经贸部会同国家工商行政管理局进行查处。 由于国家审批非常严格,到1999年底,中央正式批准进入的中外合资零售商业企业只有21家,但实际上进入中国的外资商业企业近300家。大部分外资进入中国走的是其他渠道:如建立外商独资的零售企业;地方政府自行批准一些中外合资、合作零售企业;国内一些零售企业委托、聘请或承包给外商进行管理;中外合资,实际上由外方公司进行管理;中外双方成立合资的商业咨询公司(或为了便于审批,只叫“咨询公司”),然后直接管理国内商业企业以及外资企业提供的专用品牌等多种方式。 家乐福只是出头鸟 家乐福也是这样。据知情人士透露,当年,家乐福和一家中资的中创商业公司在中国注册了合资的“家创商业管理公司”。当时,合资的商业管理公司是国家允许的,而且,也已有燕莎和百盛2家这样的企业在运作,但按规定,商业管理公司只能做咨询管理,不能投资。这就是说,家乐福只能做商业管理的输出,而不能真正注资连锁企业的经营业务当中去。于是中创商业公司又注册了一家空壳的商业公司“创益佳商城”,作为中创全资的子公司,创益佳就可以不受国家有关政策的限制而进行商业经营活动,然后创益佳公司把一切业务全部托管给了合资的家创商业管理公司。作为家创公司的大股东,家乐福集团自然而然地介入了北京创益佳公司在北京国际展览中心的超市连锁店的经营业务中去,并打出了醒目的“家乐福”招牌。 在近300家企业中,违规的显然不只家乐福,对合资零售业的整顿也早就开始了。早在1997年8月国务院就已经下发26号文,对合资零售企业进行清理整顿,并禁止地方擅自批准这类企业的进入。2000年11月份国务院再次下文重申禁令。这也是一些有外资背景的连锁企业未能实现雄心勃勃的扩张计划的原因。此次对家乐福的整改无疑向其他违规外资零售企业发出了警告:中国政府在加入WTO之前将比以往更加积极地执行中央政府的政策法规。 业内人士表示,国家之所以颁布有关规定和条例,采取逐步开放中国商业零售市场的政策,一方面是为了规范市场,另一方面则是为了保护尚显稚嫩的国内企业,给它们一个学习和积蓄力量的时间,迎接入世之后的全面开放。 “家乐福”法语意为十字路口,取其便捷之意。但也许绕过中央政府进入中国市场太便捷了。现在,家乐福在中国,也正处在一个十字路口。□本报记者刘晖武汉报道 新开张才一个月,崇光(SOGO)百货就尝到了武汉商战的残酷。这家与武汉广场相隔百米之遥的商场,除了在新开张的头几天曾创下300多万元的日均销售额外,此后日销售额一直在百万元以下。即使在春节前后的商业黄金周,武汉其它主要本地商场日销售额突破千万元,崇光百货也同样维持着可怜的百万元左右,与崇光北京总部下达的销售计划相去甚远。这家由香港庄胜集团投资,自称携日本崇光现代商业管理模式和经营理念叫板武汉商业的商场,现在不得不开始“整柜台”。 实际上,早在崇光之前,一批外资甚至外地商场就已经纷纷败走江城。上海商城1996年9月来武汉开业,1998年就歇业;香港陆氏集团投资兴建的佳丽广场在去年宣布彻底退出武汉百货业,转由台湾太平洋百货接手;另一家港商在武昌阅马场开的“天合百货”也已关门大吉。而中华路的“珠江商城”、和平大道的“佰汇商场”,也在“惨淡经营”。 外资或外地商场兵败江城,真的表明武汉本土的商业巨头不可战胜,还是仅仅意味着大规模的反攻还在其后? 地方保护作怪? 无论是外资商场,还是外地商场,其败走江城,似乎没有充足的理由。这些商场所在地段都是黄金商业区。比如当初佳丽百货进军武汉时就宣称拥有天时、地利、人和三大优势:地处汉口江汉路商业旺铺中心,得地利;开发商是香港大财团陆氏集团,香港的上市公司,有人和;而武汉素有“货到武汉活”之说,天时也沾上了。因此,外资、外地商场兵败江城的现实就不仅令人心生疑惑:难道是武汉的地方保护作怪?武汉市商委的一位官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事实绝非如此。 他说,武汉素有“九省通衢”之称,交通便利,辐射力强,向来为商家必争之地。但竞争也因而空前激烈,轻易入市,吉凶难料。据统计,从1993年开始,武汉的社会零售总额一直以20%的速度递增,商业占武汉市国内生产总值一直在16%以上,在全国销售额前十名的商场中,武汉一直有两到三家商场上榜。而商场面积更有近200万平方米,按城区常住人口430万和流动人口100万人计,人均拥有大商场面积0·38平方米,比西方发达国家都高好几倍。仓储式商场、大型超市迅猛发展,低价位竞争十分激烈。商场如无特色,难以立足。兵败的这些商场,定位都为综合性百货商场,而武汉的大型百货商场早已饱和,武商、中商、中百、汉商等巨头构成了壁垒森严的竞争门槛。因此,是外地商场“水土不服”,并非地方保护作怪。 残酷“洗牌” 其实,早在外资外地商场败走江城之前,武汉的本土商场已经完成了一轮残酷的“洗牌”。这几个通过竞争淘洗出来的本地巨头各自划江而治,相安无事;而那些初来乍到的外资外地商场却很难撼动它们的地位。 90年代后期,武汉商战进入一个相互揉搓、犬牙交错的阶段,传统的、被默认的地盘在商战中被打得七零八落,代之而起的是一个全新的格局,一批商场在商战中被兼并,从1998年开始,武汉市股份制商业企业相互收购资产在50亿元左右,最后在这种烈火烹油的局面中,形成了汉阳、武商、中商“三国演义”的局面。 买方市场的形成使武汉商战愈演愈烈,现在武汉商战不得不从原来的单一业态竞争走出来,开始进行多元化的竞争。 2000年中,武商集团把下属的三大毗邻商场武汉商场、武汉广场、世贸广场联成一个超大型购物群,总营业面积高达20万平方米,并起名为武商摩尔商业城,强调“大而全”。而以前在商战被动挨打的中心百货也在去年一扭颓势,借发展百货连锁、加快发展仓储超市连锁经营并培育医药产业,年主营业务收入和净利润分别增长82%和152%,而今年一月份销售再创新高,实现销售额2亿元,把汉阳商场甩在后面,出了闷在心里多年的一口恶气。 在经历了“地盘战”、“兼并战”、“打折战”、“业态战”之后,武汉各商家的排序由此又发生变化,但这并不能说,武汉商战已进入收官阶段。 大规模反攻还在后面 虽然外资商场暂时受挫,但这并不意味着外资商业“抢滩”的步伐就此停止,而据有关专家分析,随着加入WTO后国内商业政策进一步放开,外资将大规模反攻。 港资佳丽百货出局后,台湾太平洋百货集团接手。其管理层人士说,佳丽失利只证明其经营有问题,并不表明国内的市场有问题。他声称,太平洋百货将改变定位,主营流行服饰,年轻人将成为其主要消费群体。 而崇光百货也同样申明了自己进军国内市场的信心。经此一役,崇光百货管理层反思,商场销售额止步不前,除了新开张处在培育期等非经营性因素外,定位和经营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据介绍,崇光百货将利用春季的商业淡季进行调整。崇光将采取“错位经营”的战略,既然武汉广场定位于“大而全”、“大而新”,那么它就定位在“武汉最高档商场”,加大引进国际品牌数量,丰富已有的国际品牌品类,走“流行精品百货”路线。同时,崇光百货还将探索“本地化”,对员工进行专门培训,推行适应本地消费的服务方式。 武汉市外经委一位官员也认为,商业已成为武汉今年外资投资的新热点。自法国家乐福落户武汉后,德国商业巨头麦德龙也计划于今年一口气在洪山、汉口规划建设两座大型超市,年内将相继开业。 在经过暂时的水土不服后,外资商业将经过本土化的历练,依靠其资本和管理的优势,卷土重来,到时鹿死谁手,还未可知。(《21世纪经济报道》咏弘) 所属专题:家乐福
|
网站简介 | 用户注册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中文阅读 | RichWin | 联系方式 | 帮助信息 | 网站律师 Copyright © 1996 - 2001 SINA.com, Stone Rich Sight.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四通利方 新浪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