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一匹单冷空调的配件成本是多少?
在美的空调工作了十年,刚刚加盟卓尔龙空调任销售部经理的甘福初给出的答案,显然让所有的人都大吃一惊————500块!
对于空调界比较一致的“1500块成本论”。甘福初的解释是,“如果全部配件都用最好最贵的,当然得1500块”。
以卓尔龙为例,现时采用的是松下压缩机,每台价格450元。假如用美芝、LG、镇泰等牌子的压缩机,价格就降低许多,最便宜的压缩机每台只需200元。
甘福初说,空调四大主件:压缩机、电控板、蒸发器、冷冻器,假如全部采用低价位产品,平均每个主件最高可降200块费用。另外两大配件,五金件和塑料件,进口的和国产的价格相差也很大,最高分别可以再降100块费用。
按照他的推算,一台一匹单冷空调最低仅需500块就可以组装成品。据他透露,即使是空调第一集团内的海尔、美的、格力等品牌,也不可能全部采用最好的配件。
如此看来,格兰仕不久前叫嚣“要把现时空调的价格再降一半”,似乎并非毫无依据。大厂“推”,小厂“拉”
以往打价格战,大厂总能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其中最常用的一条是“清理市场”,声称要把没有实力的小厂赶出去。卓尔龙空调常务副总经理林亚松认为,这种提法相当可笑。他说,小厂和大厂做市场的方法完全不一样,小厂用“推”,大厂用“拉”。
说白了,就是大厂靠广告轰炸,把消费者吸引到店里来,小厂则通过给足经销商利润,让其愿意为自己的产品“卖”力。据林亚松透露,在地县级城镇,小厂的策略相当管用。以卖卓尔龙空调为例,经销商可以得到的单台利润高达300多块,而卖美的等大品牌空调现时最高也只有100多块利润。他说,主要是做大品牌透明度太高,消费者对它了解较深,经销商没办法赚更多的钱。
卖一台卓尔龙,等于卖3台其它大品牌赚的钱。林亚松指出,经销商精得很,他们完全懂得这帐该怎么算,“小厂不愁没有人来做”。小厂商玩不完
甘福初认为,价格战拼得凶,小厂偷笑都来不及呢?他说,打来打去,受伤的还是那些大厂。
“以彩电业为例,前段时间有报道说是全行业亏损。我看,这种说法不准确,据我所知有些小厂就不亏。不信,可以去问一问惠州的康力。即使TCL[微博]彩电最赚钱的一年,利润都比不过它”。林亚松说,“小厂的市场占有率确实不高,但是有钱赚”。可以为林亚松这番话作有力证据的是,甘福初随后拿出的几份资料。第一份,是空调厂家的花名录。仅“南海番禹顺德”现时空调厂就有近100家,其中南海50多家,顺德20多家,番禺10多家。加上中山、深圳、惠州等地,广东大大小小的空调厂即将突破200家大关。如果算上省外,全国空调厂已多达300家。值得注意的是,300家中有70%的空调厂是最近一两年新建的,多数属于组装厂。
第二份,是卓尔龙2000年的“成绩单”。当时,卓尔龙还没有自己的工厂,让人家贴牌生产,一年下来居然卖出1·5万台,每台可赚400—500元钱,利润相当可观。
第三份,是空调市场调研报告。数据表明,如今大城市虽然每户一机饱和量为70%,但每户两机只占40%,每户三机更少,仅10%。地县级小城镇每户一机的饱和量不足30%,农村每户一机10%都还不到。甘福初说,尽管中国的空调业已发展了十年时间,但是市场容量并不算大,现在仍处在起步阶段,发展潜力还相当大。报告预测,我国空调业在未来几年,可以保持20—30%的增长。
第四份,是卓尔龙的投资计划。首期投资200多万的3条生产线刚刚建成,产能6万台。林亚松说,2001年我们的销售有望突破5万台。因此,第二期生产线的扩建已经提上议事日程。空调厂就是“螺丝刀厂”
事实上,与大厂竞争,小厂在成本控制上还可以有更多优势。甘福初说,在配件采购上,大厂虽然要货数量大,但是往往拖款严重,第一批要去的货,大厂通常是要第二批货时,才结算货款。供应商由此经常出现资金周转不灵的情况。
小厂到供应商那里提货,情形完全两样,基本上是现款现货,甚至是先打给供应商预付款。因此,小厂从供应商那里取货,不但价格比大厂优惠,而且通常拿到质量最好的货。
大厂要货数量大,有时反而质量得不到保证。“因为供应商一时半刻拿不出这么多的货,结果一些次一点的产品也充到货里面”,反正大厂有良好的售后服务,产品卖出去后还能补救。
在另一个方面,小厂哪怕连一个配件都不用生产,但是租来一个厂房,装上一台设备,再招聘一批工人,一台台空调就可以源源不断下线。这种被人们称为“螺丝刀厂”的做法,每台单机的生产成本自然又比大厂降低100多元。
甘福初说,小厂“省钱”的方法还有很多,最为人们所了解的两个是节约广告费用和销售费用。“大厂的广告费一般按销售额12%的比例投放,如果单机价格定在2000块,它的广告费用就得200多块,销售费用少说也得几十块”。
所有节约的费用互相冲抵,小厂的空调在市面上不但可以比大厂便宜300块以上,而且给了经销商300块以上的充足利润,还能够保证产品质量不出大的问题,“南番顺”几乎一夜之间就冒出华高、日彩、飞扬、美旗、天元、绅宝、稻田、利凯尔等几十家小空调厂,也就不难理解了。虽然大吃小是趋势,但只要管理得当,小厂商不是没有活路。甘福初认为。图降价、降价,家电厂商的“痛”也许正是消费者的“快乐”。(本报记者黄钙)《21世纪经济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