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正文内容

养老金入市安全性争议 业界忧心投资风险

http://www.sina.com.cn  2012年01月04日 08:44  《财经》杂志微博
2012年《财经》杂志第1期封面图 2012年《财经》杂志第1期封面图

   备战养老金

   资本市场作为社会资金理财的主要渠道之一,应在养老制度建设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具体投资制度的设计,不应只注意吸引养老金进入资本市场,更应着眼于建立一套长远有效的养老体系

  近半个月来,对养老金入市的讨论几近白热。

  2011年12月15日,在“《财经》年会2012:预测与战略”上,中国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建议,养老保险基金和住房公积金可学习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股市获取收益。

  五天后,在出席“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2011”时,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理事长戴相龙进一步“吹风”,建议社保养老基金投入运营,“地方养老金如果收上来,有一部分用来买股票还是可以的”。

  在同一场合,人社部社会保险基金监督司司长陈良也透露,关于养老金投资运营政策,“经过几年摸索,各方面意见和认识不断趋于一致”。

  种种信号之下,资本市场一片沸腾,支持声、反对声均不绝于耳。支持者或看重巨额养老金对资本市场的刺激作用,或不希望在现有制度下养老金继续贬值;反对者则多出于资金安全考虑,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并不健全,现行养老保险制度亦颇多沉疴,改革未到位前盲目入市,担心公众“养老钱”将会受损。

  两相争执中,酝酿经年的养老金入市在这个岁末年初已有实质推进。

  据戴相龙透露,为落实“十二五”规划中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养老基金投资运营”,有关部门正在酝酿将各地方管理的一部分基本养老保险基金集中起来,按一定比例投资各类金融资产,其中一部分将投资股票。

  分析人士表示,所谓养老金入市,并非外界简单理解的用养老保险基金买股票,而是指进入包括股票、债券等在内的多个投资领域。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养老金入市中博弈焦点为“投资主体是谁”。而决策层更倾向于在国务院下设全国统一的投资运营主体。

  同时,由人社部主导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制度设计正在进行中,整套方案与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体制类似,实行信托制度。据了解,这一制度将涉及养老金个人账户、社会统筹账户及工伤、失业、医疗、生育五大社保基金结余,共约2万亿元。不过,首先进入资本市场的,可能只是养老金个人账户已做实的2000多亿元资金中的一部分,但只要养老金投资大门打开,未来留给市场的想象空间仍然巨大。

  知情人士透露,养老金的保值增值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保体系的一道坎,高层希望通过资本市场进行时空互换,解决未来可能出现的支付危机。

  就目前而言,养老金入市尚无时间表,政策制定过程中,仍有一系列难题横梗其间。

  投资主体初定

  最有可能的方案是,新成立的投资运营主体将直接设立在国务院之下,新机构组建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研究队伍,同时接受人社部监管

  养老金入市、尤其是个人账户养老金入市,其实已经酝酿多年。

  中国的养老保险制度实行个人账户与社会统筹账户相结合的“双账户”制度。根据个人账户设计的最初设想,其收益率将与工资增长率持平,不断滚存增值,以保证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性。

  但在现行体制下,个人账户资金多存入财政专户,按一年期银行利率计息。过去十年间,平均一年期存款利息仅2.88%,在最近几年3%至6%的通胀水平下,资金实际已经贬值。

  中国政法大学(微博)法与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继晔曾对17个省份进行调研,发现其中一些省份社保基金结余中的58%,竟是以活期存款形式存在,而仅将活期改为定期,每年即可多得利息200亿-300亿元。按照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的测算,从1997年到2010年,养老保险基金的账面亏损额高达约6000亿元。

  这一问题早已引起中央高层注意。2005年,国务院发布的38号文即已提出,国家将制定个人账户基金管理和投资运营办法,但此后却未进入具体政策制定步骤。

  直到四年后的2009年,人社部才着手起草《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基金投资管理办法》。按彼时政策设计框架,做实的个人账户养老金由省级社保经办机构实施投资管理,并参照企业年金做法,将投资渠道扩展到股票、企业债和金融债等。

  具体而言,整个投资制度将采用信托方式进行,即各省成立社保基金理事会作为委托人,代表省内的养老金领取人,通过市场化的招标方式,选择基金管理公司作为受托人,再选取大型商业银行作为账户管理人,管理资产。以此结构形成对各方制约,以保资金安全,使受托人——基金公司动不了钱,托管人——银行可以动钱,但不能做投资决定。

  可惜,这套相对完善的方案尚未公开,即告流产。据接近当时决策的人士介绍,主要原因是各部门出于各自立场,难以达成一致:由于个人账户存在大规模空账,若要进入资本市场,财政必须加大支付,填补个人账户亏空,因此财政部态度比较消极;而当时全国做实的个人账户资金仅1000多亿元,规模不大,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希望全盘接手运营,因而反对草案中的市场化竞标方案。各省份对此方案也态度不一。

  与此同时,中国社会的老龄化进程加快,养老金累积贬值加速。双重夹击下,2011年,养老金入市重新被提上日程。此次由人社部牵头,中国证监会、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等部门参与,开始设计新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到2011年下半年时,国务院副总理张德江与人社部有关人士座谈讨论,最终从三套方案中初步选定一套重点完善。

  据《财经》记者了解,目前初定的方案为,设置一个全国统一的投资运营主体,所有省份经办机构的地方社保资金将被统筹起来,交由这一投资主体进行管理。据知情人士透露,该机构可能类似中国投资有限责任公司这样的准商业机构,由其成立专业的投资管理队伍,对资金进行投资运营,并承担保值增值责任,整套方案仍与企业年金投资管理体制类似,采用信托制度。

  这意味着,2009年人社部方案中,拟让各省分别设立投资运营主体的设想已被放弃。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表示,在研究者看来,各省份成立养老金投资运营主体,分别招标选取基金公司的方案,可以确保一定的市场竞争,避免基金公司面对委托人时地位不对等。

  但在决策层看来,各省养老金结余情况不一,投资能力亦有很大差别,同时易受本地政策变动影响,难以掌控。本着“安全第一”原则,国务院倾向于设置全国统一的投资运营主体,放弃了分省方案。有学者分析,对中国现实来说,这可能是更易保证资金安全的选择。

  接下来,全国统一的投资运营主体究竟花落谁家,成为最大的争议点。

  其中,人社部希望新机构挂靠于本部门之下,并筹谋已久。接近人社部的人士表示,自一年多前,人社部即已开始筹建自己的投资运营机构,并计划依托其下属事业单位——社会保险事业管理中心来组建团队。但人社部的弱点明显,其并无直接的投资经验,也无专业人才储备,因此决策层对其投资能力、确保资金安全增值的能力,有所怀疑。

  另一个竞争者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亦在大力争取,希望接手投资权。相较于人社部而言,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十余年来,保持着年均收益率超过9%的业绩,投资经验相对丰富。但一个现实问题是,地方养老金分散在人社系统的各个社保经办机构之下,若将投资权交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能否得到人社部的全力配合,则充满不确定性,未来统筹资金有可能举步维艰。

  接近决策层的人士表示,几经斟酌,最有可能被接受的方案是,新成立的投资运营主体将直接设在国务院之下,新机构组建专业投资管理机构、研究队伍。这一方案中,人社部的主要职责是资金监管,以及投资管理方案的政策制定、风险管控、信息披露等细则的落实和监管。此外,人社部、财政部、地方政府将采用管理委员会或理事会的模式参与投资主体的管理。

  “目前的方案是一个通盘考虑、各方平衡的结果。”上述人士表示。

  但此种方案亦有令人顾虑之处,新设立的专业机构能否彻底摆脱行政化管理束缚,能否以市场化薪酬吸引好的投资管理人才值得关注。此外,巨额资金管理的道德风险亦需防范。

  蛋糕争夺开场

  对于各机构而言,最大诱惑莫过于真金白银的管理收益。各资产管理机构已厉兵秣马,展开积极准备

  养老金入市绸缪并非一日之功,虽然目前养老金入市的具体细节并未敲定,但各资产管理机构早已闻风而动,“没有哪个机构不希望分到一块蛋糕”。

  有消息人士透露:面对多年积蓄的通胀压力,很有可能采取一次多发放管理资格牌照的方式,让具备条件的机构都有机会参与养老金的市场化运营。“资金贬值很多年,细水长流挤牙膏是不行的”。

  尽管养老金市场化投资的运营主体模式,及具体投资方案等尚处于高度保密阶段,还未最终落定,但自消息传出,各资产管理机构已厉兵秣马,展开积极准备,比如主动加强与人社部各司沟通,了解政策方向,以侧敲旁击政策进程,为争取资格和管理权留空间,甚至已有少数机构参与相关方案的前期讨论。

  另外的细节是,人社部内部有一些杂志、学会,多家公募基金公司均有在此处投稿或参与相关课题研究,作为人社部汇报方案时的政策制定参考。近几年来,人社部多次设计修改相关方案,亦积极回应机构,数次小范围组织会议。“而最近开会比较频繁,让人觉得这个事情比较紧迫了。”一位基金公司人士说。

  除了加强沟通,不少机构亦在人员储备、部门设置、系统平台、投研队伍等方面有所准备。比如国投瑞银基金(微博)在尚未得到全国社保基金管理人资格的机构,便成立了“新业务部”,由副总经理盛斌专职领衔,为未来参与养老金市场化管理做功课。

  而很多资产管理机构本身已有养老金部,管理不菲的养老金、企业年金,或已是全国社保基金管理人,亦有多年管理类似资金经验。

  同时,基金公司也有同类特定资产独立账户管理经验。早在2009年,公募基金开辟专户理财管理业务:基金公司向特定客户募集资金或者接受特定客户财产委托担任资产管理人,运用委托财产进行证券投资活动。投资风险、收益期望均在投资前约定。

  这一管理方式与计划中的养老金投资管理已经非常类似。“只不过养老金的风险偏好更低,国家也有不能亏钱等特定要求,在产品资产配置上,则要保证收益率更为稳健。”国投瑞银基金副总经理盛斌表示。

  可资对比的是,全国社保基金历来是各类资产管理机构眼中的“香饽饽”,特别是重视资产规模与排名的公募基金。每次全国社保基金选秀时,这些基金公司均由总经理带队,公司高管、投研、风险部门总监组团,以豪华阵容进行答辩。

  在目前A股不振,公募基金持续缩水的现状下,社保基金每家几百亿或上千亿的配额尤显重要。若能拿到管理权,一家中型公司便可提高管理资产规模总额几十个百分点。“高管们任期内对股东也有了交代”。同时,对在强势银行渠道下生存的公募基金公司而言,也会节省不少营销费用和渠道成本。

  对于各机构而言,最大诱惑莫过于真金白银的管理收益。如果顺利获得管理人资格,意味着持续稳定的管理费收入。全国社保单家机构最大管理限额为500亿元,按千分之六的管理费计算,一年收益便是3亿元。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首次选秀时资金规模约300亿元,后增至目前现有的9000多亿元,各家管理额度也在最初10亿元、30亿元、50亿元三档基础上大幅调高。“养老金积累的规模是全国社保基金的近2倍,未来获得资格的机构管理的资产规模,每家的额度只会多不会少。”前述基金公司人士表示。

  虽然目前谈论选定投资管理人选择话题为时尚早,但已有知情人透露:养老金安全性尤为重要,且资金特性与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仍有区别,资金安全及回报要求更高,因而会采取特定范围选择的方式,快速缩小选择范围。类似于于全国社保基金、企业年金选拔方式,“但还是各选各的,而不是从已经具备资格的名单中圈选。” 这对于资产管理机构而言,无疑又是一次新的市场机遇,亦不排除多家公司可同时具备全国社保基金、养老金等多个管理资格。

  投资额度虚实

  最先可能进入资本市场的,是养老金个人账户部分已做实的2000多亿元资金中的一部分

  那么,市场的一片利好之声中,到底真正的蛋糕有多大?

  此轮人社部主导的“社保基金投资管理体制”设计,不仅涉及个人账户养老金,还包括了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的结余资金,同时兼顾工伤、失业、医疗、生育四大社保基金结余,共约2万亿元。如此巨额资金,是刺激外界神经的主要原因。

  但在业内人士看来,并非所有社保基金都具有通过资本市场实现增值的投资需求,上述2万亿元中的绝大部分在短期内恐难以入市投资。

  武汉科技大学金融证券研究所所长董登新(微博)表示,个人账户养老金因个人退休后才会提取,符合长期投资的条件。而目前社会统筹账户采用“现收现付”的模式管理,虽每年略有盈余,但并不匹配资本市场长期投资的条件。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建立于上世纪90年代。目前强制性养老保险包括几大类别: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覆盖2.3亿城镇企业职工;2009年开始试点的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目前已覆盖1.3亿农村居民。2011年开始推广的、覆盖非企业职工的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亦正在各地铺开。

  中国养老保险制度实行社会统筹与个人账户“双账户”结构,始建于1997年。其中社会统筹部分,由企业按照工资总额的20%缴纳,统收统支,滚存资金进入财政专户,用于当期养老金发放,也就是“由正在工作的人,缴费供养已经退休的人”。至2010年,全国范围内,基本养老保险社会统筹账户结余1万亿余元。

  个人账户部分最初按参保人工资的11%建立,其中个人缴费8%,企业缴费3%,一并记入个人账户,由企业代扣代缴。自2006年起,企业不再向个人账户缴费,改由参保人个人缴纳8%,财政按照一年期银行利率给出记账利息,产权连本带利属于个人,退休后按月发放。此种制度设计主要考虑的是,通过账户自身的滚动累积,减轻财政负担,提高制度可持续性。

  但与制度设计初衷相悖的是,当年个人账户刚刚建立时,便被地方政府普遍挪用,用于发放当期养老金。有研究者测算,自1997年至今,由于个人账户被挪用而形成的空账规模约1.3万亿元。自2001年起,各地陆续展开做实个人账户尝试,以弥补空账。经过多年努力,截至2010年底,有13个省份宣称已部分做实个人账户,其做实部分资金共2039亿元。个人账户一旦被做实,因为其本身就是用于远期支付,需要长期滚存,因此具备强烈保值增值冲动。

  除了个人账户部分,未来计划入市的还包括养老金社会统筹账户,总额超过1万亿元。但在不少学者看来,社会统筹账户的设计系“现收现付”,需要随时用于养老金支付,随着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这部分资金很快会被消耗殆尽,若进行长期投资,在制度上难以安排。

  所以,有业内人士判断,最先可能进入资本市场的,是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部分已做实的2000多亿元资金中的一部分。此外,随着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养老保险的推广,其个人账户部分累积的资金,也会产生增值冲动。据统计,截至2010年底,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的个人账户部分资金已有387亿元,这部分资金亦具备入市可能。

  值得一提的是,地方政府手中的养老金,已有部分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运营。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成立于2000年,系国家战略储备基金的管理人,主要资源来源包括中央财政预算拨款、国有股减持划入资金等,用于弥补今后人口老龄化高峰时期的社会保障需要,并不用于当期养老金发放。

  在国家层面的养老金入市制度空白下,此前已有部分地方政府将中央财政下拨的部分个人账户补助资金,委托给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运营。

  自2006年12月,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正式开展个人账户中央补助资金投资运营管理,对象包括2004年开始试点做实个人账户的黑龙江、吉林,加上2006年展开试点的天津、山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新疆,一共九个省份,首批受托资金104亿元。截至2010年底,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共受托管理九个省区市的个人账户资金权益余额达566.4亿元,这些资金2009年之前年均收益率达18.9%。

  有学者认为,未来建立全国统一的养老金投资运营管理机构后,可能将上述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投资的资金收回。即便如此,目前具备条件入市的养老保险基金额度,并不如人们所预期的那么巨大。这或许可以解释,在养老金入市消息释放之后,A股市场仅有小幅反弹,随即恢复跌势。

  全国统筹挑战

  一些存在账户亏空的地方政府比较愿意交出管理权,而一些账户盈余的地方政府则比较迟疑,这还需要决策者加以通盘考虑

  按照有关投资主体的初步方案,未来养老金入市制度面临的最大障碍是,中国养老基金当前持有主体极为分散,如何将这些分散的资金集中到全国统一的投资机构运营,确是难题。

  自养老制度建立开始,中国养老基金一直存在统筹程度不高的问题,目前全国只有北京、上海、天津、陕西四个省市真正实现了省级统筹。此外的省级统筹只是在名义上实现,即通过很少比例的“省级调剂金”形式,以类似财政转移支付的方式调剂。

  以广东省为例,2011年前11个月,广东社保基金结余1100亿元,其中约70%为养老保险基金结余,位居全国之首,但在“不缺钱”的广东,养老金省级统筹程度也不高。根据2009年《广东省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施方案》,省级养老保险调剂金上缴比例为企业养老保险单位缴费的9%,这意味着,广东省一级能够统筹调配的养老金只有9%。

  在现实中,真正的养老保险基金持有人,分散在市县一级的社保经办机构手中,并沉淀在财政专户中,其中又以县级为主。公开统计显示,中国养老基金的持有主体多达2000余个。

  其实,中央政府一直将提高统筹层次视为政策方向,并计划于2012年实现全国统筹,但在实践中难度非同一般。

  中国社科院世界社保研究中心主任郑秉文认为,在目前中国地区经济发展差距巨大的情况下,“提高统筹层次将会导致效率很低下,有钱的地方不愿意交上去,没钱的地方特别愿意把受益人都交上去,甩掉发钱的责任,各地利益目标不同,意愿大小不同。”如果强行用行政手段提高统筹层次,可能带来效率降低,制度成本增加的风险,一个可能的后果就是受益人数会大幅增加,“如果中国在册的享受养老金的人数是1.3亿人,到时候可能就会变成1.7亿人,那多出的4000万,可能就是花账。这其实就是道德风险,形成逆向选择。”郑秉文说。

  另外,在实践当中,哪一级统筹,就意味着哪一级政府要承担养老金发放的全部责任,这种情况下,省级政府自己提高统筹的意愿也不高。

  出于现实的考虑,责任最小化,利益最大化自然成为地方政府的首要权衡的问题,他们既想要省级统筹的利益,又不要省级统筹的责任,于是就变成目前名义上的省级统筹,各省份成立省级调节金,有一定的权力,但责任还是在下面的市、县。

  根据目前的初步方案,未来全国统一的养老金投资运营主体,并不设在人社部之下。这样一来,将分散在各级社保经办机构中的资金收缴集中,需要人社部的配合。而由于大部分个人账户资金系存放在财政专户中,也需要各级财政部门的配合,养老基金的集中面临着多部门协调,难度不小。

  一位资产管理机构的人士指出,未来即使通过行政力量将各地经办机构管理的养老金加以统筹,并纳入统一管理,但因为各地个人养老金账户的结余不同,最终的利益分配可能存在隐患。他认为,一些存在账户亏空的地方政府比较愿意交出管理权,而一些账户盈余的地方政府则比较迟疑,这还需要决策者加以通盘考虑。

  争议投资风险

  以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现状,通过何种方式管理最能保证养老金的安全,是业界最为担心,也是争议最多的问题

  对养老金入市安全性主要的争议,在于基金进入资本市场后的风险控制和透明监管等问题。

  按照中国政法大学法与经济研究中心副教授胡继晔的测算,养老金入市,应该投资股票,“这是唯一能够保证一定收益率的投资方式”,除此之外,中国国内目前并无保证较高固定收益率的投资产品。

  但与此同时,胡继晔认为,投资股票的权重不能太高,以中国资本市场20年以来的历史数据做推算,养老金投资股票的上限不能超过40%,甚至不应超过30%,否则风险将不可承受。

  可做参考的是,《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投资管理暂行办法》规定,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银行存款和国债投资的比例不得低于50%。其中,银行存款的比例不得低于10%,在一家银行的存款不得高于社保基金银行存款总额的50%。企业债、金融债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10%。证券投资基金、股票投资的比例不得高于40%。

  因此一些专家认为,未来入市的养老金,其投资组合应当更保守,进入股市的资金比例应当更低。

  2011年12月20日,戴相龙亦公开表示,基本养老金投资于股票的比例应该低于全国社会保障基金。接近决策层的人士介绍,这一比例初定在10%,甚至是更低的5%。

  但一个不容回避的现实是,以中国资本市场,特别是股票市场的现状,通过何种方式管理最能保证养老金的安全,是业界最为担心,也是争议最多的问题。

  在2011年底郭树清和戴相龙相继“吹风”养老金入市之后,舆论的矛头直指资本市场“重融资、轻回报”的痼疾。

  一个典型的例证,就是中国2000多家上市公司中,能连续现金分红的公司不到10%,而整个A股公司的现金分红股息率仅有0.55%,远低于欧美市场2.5%左右的年均股息率。相应数据还表明,过去20年间,A股市场融资总额达4.3万亿元,但累积返还的现金分红仅有1.8万亿元,仍然是典型的“融资市”。

  在欧美发达国家,养老金在资本市场的投资配置中,高评级的主权债和机构债占相当大比例,以获得较为安全而稳定的收益。即使是投资股票,养老基金也多持有那些经营良好、业绩稳定且现金分红丰厚的蓝筹公司,有的还专门认购那些有较高现金分红承诺和优先保证的“优先股”,就是要控制投资风险,确保获得稳妥而丰富的投资回报。

  因此有观点认为,中国资本市场、尤其是股市还很不健全,投机炒作盛行,股价动荡巨大,不应拿百姓养老钱去冒险,一旦出现损失,还得国家财政对此负责,这还是纳税人的钱。

  在国投瑞银基金副总经理盛斌看来,养老金入市已被严重误读“进入股市”,其正确解读应是“进入资本市场,实现市场化投资运营”,这意味着股市仅仅是一个选项。“即使是进入股市,比例也不会高”,会更多配置低风险资产。

  他分析,养老金入市的初衷旨在保值增值、战胜通胀,获取安全稳健的收益,但前提是不能缩水。养老金市场化投资后,是否进入股市、进入多少、如何配置等,完全要根据宏观经济形势和资本市场状况,由投资管理人审慎决策。盛斌表示,养老金投资运营,绝非是社会上炒作的“救市”,最多是“助市”。

  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华建敏在“中国社科院社会保障国际论坛2011”发言中强调,国家应通过政策设计和制度安排,使养老金能够优先投资到收益预期明确、有较好回报水平的投资领域和项目上。照此推断,高收益债券、基建项目、股权投资、实业投资、一级市场投资等,未来可都在养老金投资选项范围之列。

  亦有不同声音认为,资本市场的好坏与进入市场的投资者有关,养老基金偏好低风险,是真正的价值投资者,同时又是机构投资者长期持有,投机性不强,总量巨大,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有利于稳定市场。

  据《财经》记者了解,在2010年年、2011年两年A股市场连续暴跌之后,证券监管部门希望借助养老金入市,提高资本市场中金融资本的力量,培育出一批高质量的机构投资者,改变中国资本市场产业资本过于强势的格局,发挥优化市场配置资源的作用。

  因此,养老金即将入市的消息一出,资本市场的确略有提振,但显然不足以改变整体颓势。上证综指在2011年12月16日录得2%的涨幅后,屡次创出年内新低。

  市场人士担心的是,一旦入市投资,养老基金即面临市场变动的风险。如何保证“养老钱”只赚不赔,亦是重大挑战。

  2006年,中央财政拨付给地方的个人账户补助资金,委托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进行投资运营时,为保证资金安全,全国社保基金会理事会给出了3.5%的保底收益。在学者看来,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并不是一个投资管理机构,对于投资给予保底收益,并不符合基金行业惯例,实为控制风险的权宜之计。

  但据知情人士透露,在正在进行的养老金入市制度设计中,给出保底收益的做法,很可能将被复制。

  盛斌认为,未来养老基金的投资模式与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类似,可能会部分借鉴,但肯定会有很多的不同之处。

  全国社保基金投资采取直接投资与委托投资相结合,投资范围包括股票投资、公司债、企业债,由公募基金为主的社保基金管理人、少数券商履行具体投资行为。

  但因全国社保基金自身具备一定投资能力,在某些可控或大型项目上由其内部部门直接操作,如定期存款和国债、信托贷款和直接股权投资,甚至如国务院特批的京沪高铁类实业投资项目,均是全国社保自身做出决策。

  全国社保基金理事会属于事业单位,但实际运作已经超越其原计划的投资范围,经过几年的摸索,全国社保基金投资范围不断扩大,品种不断丰富,这将给新成立养老金管理机构一个很好的参照,省了很多摸索。

  “从实际需要来看,未来新设立的养老金管理人的投资范围肯定将超越全国社保基金。但是基于养老金的资产负债流动性匹配的压力和更高的安全性要求,投资范围在一开始不会特别广。”一位消息人士表示。

  本刊记者 刁晓琼 对此文亦有贡献

  【作者:《财经》记者 左林 莫莉 王晓璐/文 】

  相关组文:

  养老金投资国际经验

  专家:养老金入市不是冒险投机

分享到: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2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